奋斗者号

搜索文档
中国科学院发表最新Nature论文,挑战极端环境生命极限模型
生物世界· 2025-07-31 18:30
深海化能合成生物群落研究 - 在太平洋西北部最深9533米处的海沟底部发现能从化学反应中获得能量的管状蠕虫和软体动物 [3] - 这些化学能自养生态系统的存在挑战了关于深海极端深度下生命潜力以及深海复杂碳循环的假说 [3] - 为生命在极端环境中存在的可能性提供了新见解 [3] 研究团队与发现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杜梦然研究员和彭晓彤研究员在Nature期刊发表相关研究 [2] - 研究团队通过中国自主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千岛-堪察加海沟和阿留申海沟西部进行科学考察 [5] - 发现了已知最深、分布最广的化学合成生物群落,深度为5800米到9533米,横跨逾2500千米 [5] 生物群落组成与机制 - 生物群落主要由海洋管状蠕虫(西伯加虫多毛类)以及双壳类软体动物组成 [6] - 同位素分析显示这些动物利用构造板块断层渗出的硫化氢和甲烷合成能量 [6] - 断层渗出的甲烷产自沉积物中发现的有机质的微生物过程 [6] 研究意义与影响 - 考虑到其他超深渊海沟具有类似地质特征,这类化学合成生物群落的分布范围可能远超此前预期 [6] - 这一发现对当前极端环境生命极限模型及深海碳循环理论提出了挑战 [6]
新华网视评丨我们需要怎样的创新,新华网连发三评
新华社· 2025-06-13 18:03
中国科技企业创新现状 - 中国科技公司在全球崭露头角,如DeepSeek、宇树机器人、大疆和《黑神话:悟空》等成为行业引领者 [2] - 新兴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突破行业瓶颈,而非等待观望 [2] - 行业前沿企业如DeepSeek、宇树科技和大疆均强调持续创新的重要性 [3] 创新与竞争 - 创新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需不断突破技术边界 [3] - 诺基亚因错失转型机会而衰落,凸显创新滞后风险 [3] - 华为、小米、苹果等品牌通过持续创新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3] 创新生态与失败价值 - 创新需要宽容失败的环境,以促进试错和学习 [4] -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强调宽容"歪瓜裂枣"对创新的重要性 [4] - 科技发展史表明,失败是成功的重要阶梯 [4] 创新预期与实现路径 - 创新需避免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 [5] - "行者二号"机器人通过十年技术迭代取得突破 [6] - 国产大飞机、深海探测器、新能源汽车等成就源于长期科研积累 [6] 创新生态的长期建设 - 中关村通过制度优化实现从电子卖场到科创高地的转型 [6] - 中望CAD用二十年完成工业软件国产化替代 [6] - 科技创新需平衡紧迫感与长期定力,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6]
新华网视评|期待奇迹,也要校准预期
新华社· 2025-06-10 15:53
创新认知偏差与成果 - 新技术新产品发展中出现急于求成、好高骛远的认知偏差,导致调子定高后续决策失误 [2] - 部分创新成果引发不切实际的心理预期,未满足时产生负面反馈 [2] - 创新需循序渐进,需校准预期并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2] 技术突破案例 - "行者二号"机器人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表现优异,较十年前"行者一号"(能耗0 8度电/小时,连续行走54小时134 03公里)实现技术迭代 [2] - 国产大飞机、"奋斗者"号深潜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微米级数控机床等颠覆性技术突破依赖科研工作者长期积累 [2] 创新生态建设 - 北京中关村从电子卖场转型科创高地,核心驱动力为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激励等制度优化 [3] - 中望CAD通过二十年实现工业软件国产化替代,体现渐进式发展路径 [3] 科技创新发展阶段 - 中国科技创新处于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型期,需平衡紧迫感与规律尊重 [3] - 强调"做一分是一分"的务实态度,倡导静水深流的创新模式 [3]
壹视界·微视频丨建设海洋强国,总书记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
人民网· 2025-06-08 16:00
海洋强国战略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海上福州"战略构想和"海洋强省"战略,后升级为"海洋强国"战略 [2] -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阐述建设海洋强国战略,2019年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 [2] - 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建设海洋强国,要求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2] 海洋经济发展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5.9%,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8% [2] - "十四五"期间4批63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整治修复海岸线约400公里、滨海湿地约3.1万公顷 [2] 深海科技进展 - "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深海科技发展推动深海事业迈上新台阶 [2]
新华鲜报|中国深渊科考,走向世界!
新华社· 2025-06-08 11:21
全球深渊探索计划 - 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牵头的"全球深渊探索计划"正式获得联合国"海洋十年"执行委员会批准,标志着国际大科学合作开启新篇章 [1] - 计划联合新西兰、丹麦、德国等10余国科研力量,共同探索地球最深海洋"无人区",推动深渊科学系统性研究 [1][5] - 聚焦深渊极端环境生命地质多尺度过程,涵盖生命演化、板块构造、碳循环等五大研究方向,旨在建立深渊科学学科体系 [6] 中国深潜技术发展 - 中国载人深潜实现从"跟跑"到"领跑"跨越,自主研发"蛟龙"号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后,又推出全球唯一万米级强作业型"奋斗者"号 [3] - "奋斗者"号在普伊斯哥海沟联合科考中创造75小时完成5潜次的深潜纪录,并首次抵达该海沟最深处 [5] - 过去10年联合10国145名科学家完成214潜次,覆盖马里亚纳海沟等全球9条深渊 [5] 国际合作成果 - 中国-新西兰普伊斯哥海沟联合科考由8国68名科学家共同实施,实现数据与样本全球共享 [5] - 中国已发起"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分别吸引27个和58个国际成员参与 [6] - 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由中国科学家领衔,获18国团队联合署名 [6] 深渊科学价值 - 深渊指深度超6000米的海沟,具有高压、低温、无光等极端环境,对研究生命起源、板块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至关重要 [3] - 全球已知37条深渊分布分散,需国际合作解决物种基因交流、地理隔离等跨区域研究难题 [3] - 深渊探索将为深海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6]
35年探秘深海取得哪些成就?跟着这个展览来了解
新华社· 2025-06-08 11:08
深海科技展览 - "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深海装备模型在上海集中展出,全景展现中国海洋科技发展 [1] - 展览分为"潜海探梦""纵'缆'深海""向海图强""探海未来"四大主题展区,包含近百件实物展品和大量科普图片 [1] - "奋斗者"号万米级载人潜水器模型吸引青少年关注,体现深海探索的公众影响力 [3] 中国大洋协会成就 - 35年来在西南印度洋、西太平洋获得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等资源勘探矿区 [4] - 牵头"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等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推动国际海底规则制定 [4] - 会员单位近200家,涵盖海洋、地质、矿产、装备、环境等领域顶尖团队 [6] 深海技术突破 - "蛟龙"号2012年突破7000米深度,建立"三龙"协同勘探体系实现从"跟跑"到部分"领跑" [6] - 展出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最深点标本及"开拓二号"多金属硫化物采矿车模型 [5][8] - 带动国内造船、材料、机电等产业链升级,培育国际竞争力企业联盟 [6] 国际合作与贡献 - 发起"深海典型生境发现与保护"等多项联合国大科学计划,中国方案获国际认可 [6] - 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为全球海洋治理注入中国动力 [6] - 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吸引全球科学家共同探索海洋 [6]
“蛙人”如何接送载人潜水器(链接)
人民日报· 2025-06-07 05:34
蛙人工作内容 - "蛙人"是协助载人潜水器布放和回收的专业潜航员 负责在潜水器下潜前解开主吊缆和拖曳缆 并在回收时挂上拖曳缆和主吊缆 [1] - 作业流程包括从小艇跳至潜水器 快速完成缆绳解挂 并在海浪摇晃中保持平衡 [1] - 布放时需解开主吊缆和拖曳缆 回收时需挂上拖曳缆并协助A架吊回潜水器 [1] 蛙人工作环境挑战 - 作业海况条件严苛 "深海勇士"号需在4级海况(浪高1.25-2.5米)工作 "奋斗者"号需在5级海况(浪高2.5-4.0米)工作 [2] - 恶劣海况下"蛙人"可能被涌浪淹没 需水下憋气数十秒 存在被冲走风险 [2] - 2022年12月"奋斗者"号在克马德克海沟作业时多次遭遇鲨鱼环绕 [2] - 夜潜作业时趋光生物聚集 飞鱼干扰 作业环境复杂 [2] 蛙人作业协作体系 - 需船尾指挥 A架操纵手 开船人员等多部门协同配合 [2] - 船舶航向控制 吊缆挂载时机选择等环节需精准协作 [2]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
央视网· 2025-05-30 20:01
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1] - 中国科学院量子创新研究院潘建伟团队研制世界首颗中高轨量子卫星 可实现全天实时洲际量子通信 [1] - 量子京沪干线已服务金融政务等领域保密通信 "九章号""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展示超强计算能力 [1] - 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到40岁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一批原创成果 [1] - 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 形成全球最完整学科体系和最大规模人才体系 [2] 科技政策与体制改革 - 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 [2] - 中央成立科技委员会并重组科学技术部 推动科技管理体制系统性重构 [2] - 党的二十大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 - 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2] 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突破 - 中国天眼FAST发现上千颗脉冲星 [2] - 人造太阳核聚变装置实现1亿度上千秒等离子体稳定运行 [2] - 首次实现大面积二维金属材料制备 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2] - 首口超万米科探井向地球深部进军 "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 [3] - 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 天问二号开启深空探测新征程 [3] 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 - 集成电路先进材料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3] - 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壮大 低空经济乘势"起飞" [3] - 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 [3] - 新质生产力不断激活发展新动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