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类

搜索文档
北京平谷加快替代蛋白产业创新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11 06:24
替代蛋白产业发展计划 - 北京市平谷区与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北京市平谷区加快替代蛋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旨在将平谷区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千亿级替代蛋白产业集群 [1] 战略方向与重点任务 - 《计划》聚焦五大战略方向:突破底层关键技术、平台赋能成果转化、场景驱动示范推广、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协同推进区域发展 [2] - 系统部署四大领域共14项重点任务,到2027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引领力的替代蛋白创新应用高地 [2] - 平谷区将依托农业中关村的科技优势及替代蛋白产业联盟协同效应,构建"研发-转化-产业-生态"全链条发展体系 [2] 核心技术攻关 - 借助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等国家级平台资源,重点攻关植物蛋白、微生物蛋白及细胞培育蛋白等前沿领域关键技术 [2] - 支持科技型企业联合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打造"研发-孵化-转化"综合性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与市场化应用 [2] 产业体系构建 - 构建"3+X"产业培育体系,包括植物蛋白产业、微生物蛋白产业、细胞培育蛋白产业及其他发展方向 [2][3] - 植物蛋白产业聚焦植物基肉类及奶类替代品技术升级与规模化生产,开发针对过敏人群、青少年等特定消费群体的营养新产品 [2] - 微生物蛋白产业致力于攻克丝状真菌等生物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打通实验室研发到工业化规模生产的技术路径 [2] - 细胞培育蛋白产业重点支持底盘技术研究,在细胞高效增殖与分化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实现大规模、高效率、稳定化生长 [2] 其他发展方向 - 鼓励探索昆虫蛋白、合成蛋白等其他发展方向,推动在动物饲料、功能性食品等多元领域的创新应用 [3] 保障措施 - 平谷区计划搭建替代蛋白生物制造平台等一系列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招银研究|宏观点评】能源拖累——中国物价数据点评(2025年5月)
招商银行研究· 2025-06-10 20:25
5月CPI通胀分析 - 5月CPI通胀同比-0.1%,持平于前值,高于市场预期(-0.2%),环比为-0.2% [1][2] - 能源通胀拖累增大:国际油价下跌带动国内成品油价下调,交通工具用燃料价格环比下跌3.7%,同比降幅扩大2.7pct至12.9% [5] - 食品价格温和下跌:环比下跌0.2%,鲜菜价格环比下行5.9%,鲜果价格因天气影响环比上涨3.3%,牛肉价格环比上涨1.3% [5] - 核心CPI小幅上行:同比上升0.1pct至0.6%,服务价格韧性较强,旅游价格环比上涨0.8%,宾馆住宿价格环比上涨4.6% [6] - 商品端价格走弱:交通工具价格环比降幅走阔,家用器具价格下跌1.1%,夏装上新支撑衣着价格环比上涨0.6% [6] 5月PPI通胀分析 - 5月PPI通胀同比-3.3%,低于前值(-2.7%)与市场预期(-3.2%),环比-0.4% [1][10] - 原油价格拖累产业链: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环比跌幅扩大2.5pct至5.6%,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环比分别下降3.5%、1.2% [12] - 建筑业景气度弱于季节性: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环比下行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由持平转为下跌1.0% [12] - 出口相关与新动能行业修复:纺织业价格跌幅收窄0.1pct至0.2%,计算机通信电子价格由跌转涨0.1%,光伏设备及锂离子电池制造价格降幅收窄 [12] 前瞻展望 - CPI通胀修复节奏或偏慢:能源价格或仍偏弱,布油价格或在60-70美元波动,核心CPI修复可能放缓 [9] - PPI通胀或曲折修复:内需偏弱、外需收敛仍是下半年主线,但扩内需政策或推动供需再平衡 [15] - 全年通胀预测:二季度CPI中枢或为0%左右,全年中枢或为0.3%;二季度PPI中枢或降至-3.0%,全年中枢或为-2.4% [16]
这种饮食方式可能会加速衰老,健康瘦身可以这样吃
齐鲁晚报· 2025-06-09 09:07
生酮饮食的潜在风险 - 生酮饮食通过极低碳水化合物摄入、高脂肪和适量蛋白质的膳食模式诱导身体产生酮体供能[3] - 小鼠实验显示21天生酮饮食导致心脏、肾脏、肝脏和大脑等多器官细胞衰老 人类志愿者6个月后也观察到类似细胞衰老和促炎因子水平增加[4] - 乳腺癌小鼠模型中生酮饮食使肺部转移瘤显著增加 表明可能促进癌症转移[5][6] - 长期高脂肪摄入的生酮饮食对心血管健康存在潜在风险[7] 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建议 - 以蔬菜水果丰富、多鱼虾海产品、多奶类和豆类为主要特征 可避免营养素缺乏和慢性病[8] - 每日谷物摄入200-300克(含全谷物50-150克+薯类50-100克) 推荐糙米、小米、玉米等10种全谷物[9][10] - 每周摄入鱼虾类200-300克 鸡蛋、牛奶、鱼肉等被列为十大优质蛋白质来源[11][12] - 每日需摄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 奶类300-500克 大豆和坚果35克[13][14] - 建议每日限盐5克、限油25克 采用蒸煮涮等低温烹调方式[15]
厦门5月主要食品价格基本稳定
搜狐财经· 2025-06-09 09:01
5月厦门主要食品价格情况 - 5月厦门市场主要食品价格环比略涨0.42%,整体基本稳定[1] - 粮油价格基本稳定:粮食平均价格2.87元(500克),环比略涨1.33%;食用油(5升)平均价格73.34元,环比略涨0.05%[1] - 蔬菜价格显著下降:平均价格3.29元,环比下降5.30%,处于2022年以来较低水平[1] - 猪肉价格小幅上涨:平均价格17.64元,环比略涨0.48%[1] 其他主要食品价格变动 - 水果价格明显上涨:平均价格5.97元,环比上涨5.02%[1] - 禽类价格微降:平均价格15.50元,环比下降1.74%[1] - 牛羊肉价格上涨:平均价格39.50元,环比上涨2.56%[1] - 水产品价格下降:平均价格21.44元,环比下降1.27%[1] - 蛋奶类价格微涨:蛋类平均价格5.96元(环比+0.68%),奶类平均价格2.88元(环比+2.13%)[1] 6月价格走势预测 - 预计6月主要食品价格环比稳中有升[2] - 粮油价格有望保持基本稳定[2] - 蔬菜价格将低位回升,受多地暴雨影响[2] - 猪肉、水产品、牛羊肉、水果、禽肉等价格将出现波动[2]
平谷将建替代蛋白创新应用高地,为过敏人群等提供营养新产品
新京报· 2025-05-26 17:24
行业发展规划 - 平谷区与北京市发改委联合印发《北京市平谷区加快替代蛋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旨在打造国内领先的千亿级替代蛋白产业集群 [1] - 行动计划聚焦五大战略方向,包括突破底层关键技术、平台赋能成果转化、场景驱动示范推广、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协同推进区域发展 [1] - 系统部署四大领域共14项重点任务,到2027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引领力的替代蛋白创新应用高地 [1] 技术研发方向 - 依托农业中关村科技优势和替代蛋白产业联盟协同效应,构建"研发-转化-产业-生态"全链条发展体系 [1] - 重点攻关植物蛋白、微生物蛋白及细胞培育蛋白等前沿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 [1] - 支持科技型企业联合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打造"研发-孵化-转化"一体化创新平台 [1] 产业体系构建 - 构建"3+X"产业培育体系,包括植物蛋白产业、微生物蛋白产业和细胞培育蛋白产业三大重点领域 [2] - 植物蛋白产业聚焦植物基肉类及奶类替代品技术升级与规模化生产,开发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的营养新产品 [2] - 微生物蛋白产业致力于攻克丝状真菌等生物制造领域关键技术瓶颈,实现工业化规模生产 [2] - 细胞培育蛋白产业重点支持底盘技术研究,在细胞高效增殖与分化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2] - 鼓励探索昆虫蛋白、合成蛋白等其他发展方向,推动在动物饲料、功能性食品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2] 支撑平台建设 - 计划搭建替代蛋白生物制造平台等一系列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2]
全民营养周:豆制品、奶制品怎么吃更健康?
央视网· 2025-05-22 12:21
营养与健康饮食 脂肪摄入平衡 - 成年人每日推荐烹调油摄入量为25-30克,相当于2-3汤匙,四口之家每月消耗约2/3至3/4桶5L装食用油 [4] - 动物油脂如猪油、牛油饱和脂肪含量高应少吃,植物油不饱和脂肪含量更高,建议以植物油为主烹饪 [4] - 不同植物油脂肪酸比例不同,建议轮换使用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橄榄油等实现科学配比 [5] 控油技巧 - 家庭烹饪可使用带刻度控油壶,选择蒸、煮、炖、拌等少油烹饪方式替代煎炸 [6] - 外食或点外卖优先选择清蒸、白灼、凉拌菜品,备注"少油少盐",避免汤汁拌饭 [7] - 预包装食品需查看营养成分表,选择脂肪含量低或标注"低脂""脱脂"的产品 [7] 大豆及豆制品营养 - 大豆蛋白质含量与动物性食物接近,属优质蛋白,素食人群应每日摄入发酵豆制品补充维生素B12 [9] - 大豆异黄酮有益心脏和骨骼健康,每周摄入150克以上豆腐可降低冠心病风险12% [10] - 我国仅30%人群大豆摄入达标,建议用大豆制品替代部分畜肉以减少饱和脂肪摄入 [11][12] 奶制品摄入建议 - 成人每日推荐摄入300-500克奶制品,儿童可通过奶酪、酸奶补充钙和蛋白质 [15] - 老年人适合睡前饮用牛奶或配方奶,超重人群可选脱脂/低脂奶 [16][17] - 调制乳蛋白质含量≥2.3克/100克,乳饮料≥1.0克/100克,需通过标签和配料表区分 [18][19] 特殊人群奶制品选择 - 高血糖人群应选择无添加糖的纯牛奶,避免高碳水化合物调制乳 [22] - 乳糖不耐受人群可选低乳糖(≤2克/100ml)或无乳糖(≤0.5克/100ml)产品,或改用酸奶 [23]
中国奶业为全球奶业发展贡献智慧与成果
中国经济网· 2025-05-15 11:09
全球奶业发展现状 - 2023年全球奶类产量达9.68亿吨,亚洲以46%占比成为最大贡献地区,超过欧盟 [1] - 印度成为全球第一大奶类产量国,年产量达2.39亿吨 [1] - 2023年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达118.6千克 [1] - 2024年中国牛奶产量达4079万吨,奶牛单产、机械挤奶与饲喂、生鲜乳质量安全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1] 中国奶业发展挑战 - 面临综合效益不稳定、养殖加工发展不协同、产品供需结构不平衡、市场消费培育不充分等制约 [2] - 牛奶价格持续走低,养殖效益下滑,产业亟待纾困 [2] 奶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 科技创新需聚焦三方面:降低奶牛养殖对大豆的依赖、保障质量安全、推动农牧结合与种养循环 [2] - 中国奶业协会提出四大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质量为本、开放合作 [2] 行业活动与平台 - 第九届"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奶业"为主题,促进国际交流与技术创新探讨 [1]
产量保持增长 需求不断增加 未来十年我国奶业向好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07 06:30
奶业供需形势 - 未来十年奶类产量保持增长趋势,预计2025年产量4100万吨(同比下降1.5%),2034年达5703万吨(年均增长率3.2%)[3] - 奶类消费需求将不断增加,预计2025年消费量5506万吨(同比下降3.3%),2034年达7581万吨(年均增长率2.7%)[3] - 人均奶类食用消费量将从2024年35.9千克增至2034年49.2千克(年均增长率3.0%)[3] 2024年行业现状 - 奶牛存栏量1178万头,奶类产量4163万吨(同比下降2.8%),牛奶产量4079万吨(减少118万吨)[1] - 奶类消费量5691万吨(同比下降2.5%),奶制品加工量2961.8万吨(同比下降1.9%)[2] - 奶制品进口261.55万吨(同比减少9.0%),进口额112.33亿美元(同比减少7.0%)[2] - 主产省生鲜乳平均收购价3.32元/千克(同比下跌13.5%)[2] 进口与价格趋势 - 未来十年奶制品进口将止降回升,预计2025年进口量折合生鲜乳1452万吨(同比减少8.5%),2034年达2007万吨(年均增长1.4%)[4] - 生鲜乳价格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企稳回升,预计全年价格区间3.10-3.65元/千克[4] - 中长期生鲜乳价格可能小幅上涨,奶牛养殖亏损局面有望缓解[4] 产能与成本 - 国内产能将持续优化,奶牛养殖成本将进一步下降[1] - 规模养殖比例增长、牛群结构优化和单产水平提升将推动供给能力提高[3] - 奶业基础产能将稳固提升,竞争力提升行动全面实施[2][4]
未来十年我国农业生产“丰”景可期
新华社· 2025-04-20 20:53
粮食产量与供给保障能力 -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 [1] - 未来十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将实现量质全方位提升 [1] - 2025年粮食产量预计达到7.09亿吨,比上年略有增长 [2] 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 - 2025年稻谷、小麦、玉米产量预计分别增长0.5%、0.9%和0.2% [2] - 2025年大豆产量预计达到2117万吨,增长2.5% [2] - 粮食单产提升成为未来十年粮食增产的关键 [3] 农产品消费趋势 - 2025年粮食消费小幅增长,禽肉、水产品消费增速放缓 [2] - 牛羊肉、奶类消费需求有所减弱 [2] - 未来十年蔬菜、水果、肉类、奶类及水产品消费持续升级,高品质与特色化需求攀升 [3] 农产品贸易与进口趋势 - 大宗农产品进口量呈减少趋势 [2] - 未来十年农产品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进口来源更趋多元化 [3] 农业科技与生产力提升 - 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加速提升,推动农业生产力突破性跃升 [3] - 高产优质抗逆的粮食新品种加快培育推广 [3]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播种面积基本稳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