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界 R7
icon
搜索文档
瑞鹄模具20251017
2025-10-19 23:58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汽车模具制造、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一体化压铸技术 [2] * 公司:瑞鹄模具 [1] 核心观点与论据 **业务与竞争优势** * 瑞鹄模具深耕汽车装备制造20余年,业务涵盖汽车冲压模具、焊装自动化生产线,是少数能提供完整汽车白车身高端制造装备及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 [3] * 公司是全球汽车模具龙头企业之一,与奇瑞、未来、理想、小鹏、小米等中国品牌及奔驰、宝马、奥迪等国际厂商有合作关系 [3] **轻量化零部件布局** * 公司与奇瑞深度绑定,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形成铝合金冲压、高压铸造、一体化压铸三大轻量化零部件细分板块 [2][4] * 成立了芜湖瑞鹄汽车轻量化技术有限公司,拓展铝合金一体化压铸和精密成型业务 [2][4] * 一体化压铸业务已覆盖智界S7、智界R7、ES及ET四款车型,并有望应用于奇瑞和华为新车型 [2][5] **技术影响与效益** * 一体化压铸技术可降低成本约40%,降低车重约10%,增加续航里程14% [2][6] * 特斯拉应用该技术后,将Model Y底板总成制造时间从1-2小时缩减至3-5分钟 [6] **合作与产能** * 公司与奇瑞在技术、工艺、装备及产业化方面协同合作,共同设立多家合资公司 [2][7] * 公司计划成为奇瑞机器人核心供应商,发力机器人整机及核心零部件业务,以提高工厂流转效率 [2][7] * 一体化压铸产能一期已投产,二期正在建设中 [2][7] 其他重要内容 **财务预期与增长动力** * 预计未来几年业绩将保持高速增长,2023年毛利率维持在20%以上,净利润维持在10%左右 [4][8] * 增长动力源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轻量化技术应用、与奇瑞深度绑定及产能释放 [4][8] * 在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有望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4][8]
刚刚,今年最大造车IPO诞生了!
新浪财经· 2025-09-26 00:10
上市概况 - 公司于2025年9月25日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港股当年最大车企IPO [3] - 上市进程关键节点包括:2025年2月重启上市申请,8月通过"全流通"备案,9月7日通过聆讯,9月17日启动招股 [4] - 此次IPO以招股价上限30.75港元/股定价,募资规模达91.4亿港元 [4] - 公开发售部分获得238倍超额认购,创下当年港股新股认购纪录 [4] 财务业绩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926.18亿元增至2698.9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70.7% [4] - 同期净利润从58.06亿元增至143.3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7.1% [4] - 2024年全球销量达到229.5万辆,创历史新高 [4] 市场地位与排名 - 2024年公司稳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第二位,并成功跻身全球乘用车销量第十一位 [4] - 公司是2024年全球排名前二十的乘用车企业中,唯一实现新能源汽车、燃油车、国内销量、海外销量四项指标同比增幅均超25%的企业 [5] - 自2003年起,公司连续22年保持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11] 品牌与产品矩阵 - 公司旗下包含五大品牌:奇瑞、捷途、星途、iCAR和智界,覆盖各个细分赛道 [7] - 奇瑞品牌主要序列包括瑞虎(SUV,售价57,900-203,900元)、艾瑞泽(轿车,售价59,900-148,900元)、风云(轿车/SUV,售价99,900-229,900元)等 [9] - 捷途品牌序列覆盖SUV,售价93,900-234,900元 [9] - 星途品牌序列覆盖中高端及豪华市场,售价109,900-319,800元 [9] - iCAR品牌专注于纯电动SUV,售价99,800-169,800元 [9] - 智界品牌定位中高端及豪华,产品为纯电动/增程式电动轿车及SUV,售价229,800-339,800元 [9] 海外市场布局 - 自2001年出口第一辆汽车以来,公司已构建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销售网络 [10] - 公司累计全球销量超过1300万辆 [10]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在海外拥有近3000个经销商网点,遍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 [11]
看完招股书,发现奇瑞1400亿市值稳了!
搜狐财经· 2025-09-20 08:26
公司财务表现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人民币92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2699亿元,净利润从人民币58亿元增长至人民币143亿元,三年利润增长近3倍 [4] - 毛利率稳定在13%-16%之间,体现出极强的盈利稳定性 [4] - 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三年大幅覆盖净利润,2024年高达人民币448亿元 [4] - 2025年第一季度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为人民币45.38亿元 [5] 研发投入与技术实力 - 2022至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人民币41亿元、68亿元、105亿元,占营收比例稳定在3.5%至4.0%,三年累计投入超人民币200亿元 [5] - 研发投入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并拥有"鲲鹏动力"、"火星架构"、"雄狮智舱"三大核心技术体系 [5] - 公司拥有超2.5万名研发人员,并明确提出五年内投入超人民币1000亿元用于电动化、智能化、全球产品研发 [13][17] 市场销售与全球化布局 - 2024年中国市场销量增长56%,新能源销量同比飙升277% [2][5] - 海外市场销量增长35%,海外营收占比37.4%,连续22年位列中国品牌出口第一 [2][5] - 公司是全球第11大乘用车公司,2024年全球销量同比增长49.4% [4]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海外经销商网点数量达到2,958个 [17] 品牌矩阵与产品战略 - 品牌矩阵清晰:奇瑞主品牌稳定大盘,捷途负责细分破圈,星途承担技术高端定位 [18] - 新能源品牌iCAR(如iCAR 03、V23)和智界(如S7、R7)已打开局面,产品价格覆盖人民币99,800元至339,800元区间 [18] - 公司通过多品牌运营体系实现分工清晰、独立成长,增长预期明确 [18] 上市估值与市场定位 - 公司上市发行价区间为27.75–30.75港元,对应总市值约人民币1460亿–1630亿元,市盈率约10-11倍 [20] - 该估值水平对比比亚迪(PE约16倍)、吉利(PE约13倍)等同行已属保守,为投资者留下安全边际 [20] - 公司上市核心目标为释放活力,展示其早已具备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而非单纯为了融资 [7][8][15] 公司治理与历史沿革 - 公司自2018年起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历时七年将一家地方国企转变为产权清晰、激励机制市场化的企业 [11] - 公司早在2001年就成为中国第一家批量出口整车的轿车企业,全球化布局比友商提前至少十年 [12] - 公司在发动机等核心技术领域坚持自主研发,2001年即投入人民币十亿元与AVL联合开发18款发动机 [13]
鸿蒙智行智界 2024 / 2025 款车型 4D 毫米波雷达付费选购方案开启意向登记,4999 元起
新浪财经· 2025-09-03 05:21
4D毫米波雷达付费选购方案 - 智界针对S7 Max及以上版本、R7纯电Max及以上版本、R7增程Max版本车型推出4D毫米波雷达付费选购服务 价格分别为4999元、5079元和4999元 [1][3] - 该功能可探测障碍物高度信息 提升感知精度和驾驶安全性 意向登记已开放 计划9月30日按登记顺序提供升级服务 [3] - 此项措施是8月24日公布的三项老车主优化事项中的最终项 [1] 产品更新与技术升级 - 公司为全系车型免费赠送蓝牙控制钥匙 已自费用户将获等值官方App积分返还 [7] - 流媒体后视镜正进行整车验证 预计8月底作为精品上架 [7][10] - ADS 3.3.2版本已推送至智界R7和S7车型 [7][10] - 全系OTA升级新增智驾领航辅助过高速收费站功能 Pro版支持离车泊入辅助 [10] 新产品与市场策略 - 奇瑞汽车申报智界R7纯电车型60度电池版 [7] - 新款智界R7及新S7于8月25日开启预订 [10] - 鸿蒙智行智界品牌启动全系车型2万元现金补贴 需全款购买生效 [7] - 智界系列车标及迎宾灯已确认落地 [10]
汽车行业周报:机器人产业迎密集催化,积极关注机器人链汽零-20250810
招商证券· 2025-08-10 19:49
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5] 核心观点 - 机器人产业迎密集催化,具身智能和工业人形机器人发展进入重要突破阶段[1] - 上海市提出到2027年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1][26]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200余家企业1500余项前沿展品[27] - 汽车行业整体上涨2.4%,机器人链汽零中游制造受关注[1] 市场表现 - 本周上证A指+2.1%,深证A指+2.1%,创业板+0.5%[10] - CS有色金属(+5.8%)、CS机械(+5.8%)和CS国防军工(+5.2%)涨幅居前[10] - 汽车行业二级板块中摩托车及其他板块周涨幅+9.6%,汽车零部件+4.5%[12] - 汽车行业三级板块中摩托车+11.2%,汽车电子电气+7.9%[12] 个股表现 - 涨幅居前个股:中马传动(+49.5%)、华密新材(+34.0%)、航天科技(+31.6%)[14] - 跌幅居前个股:华培动力(-14.9%)、江淮汽车(-7.2%)、派特尔(-7.0%)[14] - 覆盖个股涨幅居前:溯联股份(+31.3%)、华纬科技(+19.9%)、云意电气(+16.6%)[17] 行业动态 - 尊界S800上市67天大定订单突破10000台[22] - 智界新款R7/S7预售1小时小订突破10000台[24] - 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百公里亏电油耗降至2.6L[25] - 小鹏汇天飞行汽车进入规模化试飞阶段[23] 投资建议 - 整车推荐:比亚迪、赛力斯、长城汽车、江淮汽车[9] - 商用车推荐:宇通客车、中国重汽、潍柴动力[9] - 零部件推荐:福耀玻璃、星宇股份、贝斯特等[9] - 机器人链汽零推荐:拓普集团、银轮股份、新泉股份等[9]
独家丨智界 “双 7” 改款 9 月上市,鸿蒙智行迎来产品大月
晚点Auto· 2025-07-31 13:57
鸿蒙智行9月新车上市计划 - 9月将上市5款新车:全新问界M7、享界S9T、尚界H5、智界R7改款、智界S7改款 [2][3] - 智界R7改款更新前大灯装饰件,智驾硬件对齐问界M8,首批搭载华为ADS 4,配备主副驾零重力座椅 [3] - 智界S7改款未调整大灯装饰件,但新增后视镜麦克风和新车标Logo [3] 智界品牌现状与销量表现 - 智界S7因交付问题错过爆发期,多次改款未能提振销量,近期销量下滑至6月仅两千余辆 [4] - 智界R7去年12月销量冲高至1.6万辆,但今年6月整体销量下滑,官降2万元后门店仍执行优惠 [4] - 鸿蒙智行6月全系交车5.27万辆创历史新高,问界占比超八成(4.6万辆),智界和享界均不足5000辆 [4] 问界品牌表现与新车规划 - 问界M9和M5改款推动销量反弹,6月达新高,当前主力车型为M8和M9 [7] - 下半年重点车型:8月上市的M8纯电版(尺寸与增程版一致,修改进气格栅、增加后驱版本)和9月大改款M7 [7] - 全新问界M7基于赛力斯魔方平台开发,采用封闭式前脸设计,提供纯电/增程动力,尺寸加长,保留5/6座布局 [8] 享界S9T产品亮点与战略调整 - 享界S9T为鸿蒙智行首款旅行车,同步推出纯电和增程版,纯电续航800km,增程纯电续航超350km [11] - 搭载HUAWEI ADS 4、192线激光雷达及问界M9同款电动门,设计延续S9风格但新增仙踪绿配色和星云尾灯 [11] - 北汽组建"享界事业部",由副总经理马磊领导,6月享界S9销量翻倍至4154辆,居30万元以上新能源轿车首位 [11] 尚界H5市场定位与竞争策略 - 尚界H5为鸿蒙智行售价最低车型(15万-25万元),定位中型SUV,尺寸略小于问界M5 [12] - 高配搭载ADS 4和192线激光雷达,设计语言区别于其他鸿蒙智行车型,采用机械式门把手 [12] - 上汽通过尚界自救,直面小鹏、吉利、比亚迪,20万元级市场曾由大众途观、哈弗H6等主导 [12]
预售价,成了定价策略的一部分
晚点Auto· 2025-07-03 23:53
新能源车预售与上市价差趋势 - 过去三年新能源车预售与上市价差持续扩大,预售价逐渐失去真实参考意义 [2] - 2023年上市定价较预售价降幅均值6.4%、中位值5.2%,2024年分别升至6.7%和5.8%,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扩大至11.3%与10.3% [11] - 上半年预售与上市起售价差额均值达4.3万元,较2023年(1.4万元)和2024年(1.5万元)显著提升 [11] 小鹏G7定价策略分析 - G7加推602公里长续航Max版定价19.58万元,较预售指引低4万元,Max/Ultra版分别定价20.58万和22.58万元 [4] - 上市9分钟大定超1万台,Ultra版预计占稳态交付量超60% [7] - 通过自研图灵AI芯片(Ultra版2250 TOPS算力)和Orin-X芯片(Max版508 TOPS)强化智能化卖点 [7]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小米SU7 Ultra等高价车型拉高均值,剔除后今年价差仍超2万元 [15] - 25万元价位面临Model Y/理想L6/问界M5等竞品围剿,20万元价位受乐道L60/零跑C16冲击 [6] - 车企通过"价格超预期"制造用户情绪冲动,价格敏感度已超过智能化等产品因素 [16] 预售机制功能异化 - 预售原为试探需求/收集潜客手段,近年价差"超预期"现象普遍化 [8] - 价差扩大源于市场竞争加剧与营销倒逼,形成"产品超值"情绪驱动 [16] - 该定价游戏大概率持续,反映行业从产品竞争向价格竞争转型 [16]
新势力车企格局“大变天”
虎嗅APP· 2025-03-03 21:44
行业竞争格局 - 汽车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2月虽是销售淡季但多家车企仍实现同比增长,包括比亚迪、蔚小理、零跑、极氪、领克等 [1] - 市场格局已发生变化,新势力车企中小鹏汽车凭借连续4个月交付过三万站稳头部位置,理想和零跑紧随其后 [2][3][4] - 零跑2月交付25287台新车,同比增长高达285%,自去年6月进入2万阵营以来交付量一路走高 [5] 车企表现分析 - 小鹏汽车凭借MONA M03和P7+两款爆款车占据新势力销冠位置,两款车型贡献近80%销量 [4] - 理想2月交付26263台新车,环比下降12%,在缺乏新品发布情况下交付量趋于稳定 [5] - 鸿蒙智行2月全系交付2.15万辆,环比下降38.5%,问界新M7系列交付5204辆,智界R7交付8748辆 [6] - 蔚来品牌交付9143台,乐道品牌仅交付4049台,后者完成度不及销售目标1/3 [7] 产品与市场策略 - 小鹏G6在2月28日迎来改款,全系标配5C电池,预计3月交付量将再上新台阶 [4] - 零跑B10将开启预售,定位10~15万元区间,配备激光雷达和高通8295座舱芯片 [5] - 多家车企推出优惠政策:理想L系列至高立省3.8万元,鸿蒙智行推出3年0息金融政策,蔚来发布5年0息政策 [10] - 上半年多家车企计划推出改款和新车型,包括理想L系列智驾换新版、小鹏G6改款、问界M5 Ultra等 [11] 市场展望 -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空前,尽管新格局显现但各家车企仍有后招 [8][9] - 车企任何动作都可能成为市场竞争新变量,有限的市场空间将带来更严苛考验 [11]
晚点独家丨问界 M7、M9 提前改款,赶在竞品集中上市前
晚点LatePost· 2025-02-28 20:52
问界新车上市计划 - 问界M9改款车型将提前近一个季度上市,主要提升动力和智驾水平,搭载HG15T增程器,增加三颗激光雷达,硬件与尊界S800看齐[5] - 问界M8计划在上海车展前后上市,将同步推出增程和纯电两种动力形式,尺寸配置低于M9,预计售价35-45万元[5] - 问界M7中期改款上市时间从年底大幅提前至暑期档,可能上调价格和定位,与智界R7和小米YU7错位竞争[6] 问界销售表现 - 1月问界M7销量0.8万辆,不足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6] - 问界M9连续10个月蝉联中国50万元以上豪华车销量冠军,占问界总销量一半以上[8] - 2023年赛力斯凭借问界品牌卖出40万辆新车,实现扭亏为盈,全年净利润约55亿元[8] 行业竞争态势 - 鸿蒙智行2024年销量目标100万辆,问界需贡献60万辆,对应50%销售增速[8] - 2024年预计超过10款中大型SUV新车上市,包括理想i8、极氪、深蓝、腾势、智己等品牌产品[9] - 传统豪华品牌如宝马通过降价和产品升级加大竞争压力,全新宝马X3长轴距版起售价降低5万元至34.99万元[9] 华为合作模式变化 - 华为合作车企已超过20家,合作模式向Hi+模式转变,参与深度不断加深[9] - 随着享界、智界、尊界等品牌推出,问界在华为体系内的资源优势可能被稀释[9] - 比亚迪、长安等车企推动"智驾平权",行业智能化竞争升级[9]
曾高达1500亿元估值!长跑20年,奇瑞汽车冲向港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8 18:55
奇瑞汽车港股IPO申请 - 公司于2025年2月28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若成功将成为国内唯一未上市大型汽车集团的里程碑事件 [2][3] - 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华泰及广发证券 [3]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前9月营收持续增长:2022年926.18亿元、2023年1632.05亿元、2024年前9月1821.54亿元 [6] - 净利润从2022年58.06亿元增至2023年104.44亿元(年增80%),2024年前9月达113.12亿元(同比增60%) [6] - 2024年前9月毛利率14.8%(2023年同期16.1%),研发开支占比3.6% [8] 销量与市场表现 - 2024年全球销量260.39万辆(同比增38.4%),其中新能源车58万辆(同比增232.7%) [9] - 海外市场收入占比持续提升:2022年35.7%、2023年48.7%、2024年前9月53.4% [11] - 2024年出口量超114万辆(同比增21.4%),创中国车企出口纪录 [10] 产品与战略布局 - 旗下五大品牌(奇瑞、捷途、星途、iCAR、智界)覆盖燃油/插混/纯电车型,价格区间5.79万-33.98万元 [10] - 2025年计划推出60多款新车型,重点布局电动化(插混/增程/纯电)与智能化技术 [12] - 拟将IPO募资用于研发新车型、下一代技术、海外市场拓展及产能提升 [11] 上市历程与估值 - 公司历经20年坎坷上市路,曾因经营问题、市场环境多次搁浅 [16][17] - 2023年估值达1500亿元,但近期传闻估值缩水三分之二 [19] - 母公司奇瑞控股2024年1月获青岛城投、IDG资本等融资,被视为IPO前兆 [19] 行业竞争分析 - 2024年行业价格战下公司逆势实现利润高增长,但新能源销量与比亚迪、吉利仍有差距 [9][13] - 智能化领域需追赶行业头部,计划加大自动驾驶研发投入 [13] - 海外市场成为第二增长曲线,支撑销量与利润双提升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