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环基贷
icon
搜索文档
江苏省两年发放超千亿贷款 惠及五千多家企业
搜狐财经· 2025-11-10 08:55
政策总体规模与成效 - 自2024年起江苏构建财政贴息支持体系,截至今年9月30日已发放贷款1434.05亿元,拨付贴息资金超10亿元,惠及5212家企业(项目)[1] - 政策通过“免申即享”等机制提升效率,贴息资金实行先预拨后结算,旨在实现“政策红利”向“发展实效”转化[6] 制造业领域支持 - 制造业作为重点支持领域,两年已发放贷款1015.29亿元,占整体发放规模约70%[1] - 自2024年6月制造业贷款贴息政策落地,已拨付贴息资金4.5亿元,惠及2027个企业(项目)[2] - 政策重点支撑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以及产业链配套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2] - 例如中材锂膜公司获得8.8亿元贷款支持其年产10.4亿平方米锂电池隔膜生产线项目[1] 城市更新领域支持 - “城新贷”产品已发放贷款179.13亿元,规模位居第二,拨付贴息资金3.29亿元,惠及183家企业(项目)[3] - 该产品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升级、产城融合发展等重点项目[3] - 例如南京全民健身中心改造项目通过“城新贷”获得5000多万元贷款,贴息后实际利率仅1.4%,预计2025年可节约利息42.75万元[3] 小微企业与质量导向支持 - “苏质贷”发放贷款131.92亿元,规模位居第三,但惠及企业数量达2203个,位居第一[3] - 该产品已拨付贴息资金1.27亿元,通过将企业质量荣誉等“软实力”纳入授信维度,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痛点[4][5] - 例如江苏某特种阀门公司凭借其质量认证等获得“苏质贷”800万元授信,快速完成设备购入[4] 其他重点领域支持 - “交运贷”已发放贷款73.9亿元,拨付贴息1.78亿元,惠及116个企业(项目)[5] - “科技创新企业首贷”已发放贷款31.19亿元,拨付贴息0.42亿元,惠及731个企业(项目)[5] - “环基贷”已发放贷款20.53亿元,拨付贴息0.4亿元,惠及18个企业(项目)[5] - 不同贴息产品根据领域特点差异化发力,形成覆盖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的政策支持矩阵[5] 政策战略定位与未来方向 - 政策是对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城市更新等战略的“创新承接”,并结合江苏省情将专精特新企业全面纳入支持范围[6] - 旨在应对当前经济转型升级阶段传统产业设备老化、技术迭代滞后等瓶颈,以财政资金为杠杆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关键领域[6][7] - 未来将聚焦细分领域需求精准施策,并强化政策执行与监督,以增强政策工具的针对性、普惠性与可持续性[7]
两年来我省已发放超千亿贷款惠及5000多家企业财政贴息,“贴一贴”换来发展“好消息”
新华日报· 2025-11-10 07:47
政策总体规模与成效 - 截至2024年9月30日,江苏省各类贴息产品累计发放贷款1434.05亿元,拨付贴息资金超10亿元,惠及5212个企业(项目)[1] - 政策构建“财政引导+金融赋能”的协同支持体系,旨在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并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1] 制造业领域支持 - 制造业是政策支持力度最大的领域,两年内发放贷款1015.29亿元,占整体发放规模的约70%[1] - 自2024年6月制造业贷款贴息政策落地以来,已拨付贴息资金4.5亿元,惠及2027个企业(项目)[2] - 政策重点支撑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并扶持产业链配套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2] - 例如,中材锂膜(南京)有限公司获得8.8亿元贷款及172万元贴息补贴,用于年产10.4亿平方米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线项目[1][2] 城市更新领域支持 - “城新贷”产品发放贷款179.13亿元,规模位居第二,拨付贴息资金3.29亿元,惠及183家企业(项目)[3] - 该产品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升级、产城融合发展等重点项目,如南京全民健身中心改造为“青奥城市客厅”的项目获得5000多万元贷款,贴息后实际利率仅为1.4%,预计2025年可节约利息42.75万元[3] 小微企业质量提升支持 - “苏质贷”产品发放贷款131.92亿元,规模位居第三,但惠及企业数量达2203个,位居第一,累计拨付贴息资金1.27亿元[3][5] - 该产品将企业的质量荣誉、质量标准等“软实力”纳入授信核心维度,例如江苏某特种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快速获得800万元授信用于生产线升级[4] 其他重点领域支持 - “交运贷”发放贷款73.9亿元,拨付贴息1.78亿元,惠及116个企业(项目)[5] - “科技创新企业首贷”发放贷款31.19亿元,拨付贴息0.42亿元,惠及731个企业(项目)[5] - “环基贷”发放贷款20.53亿元,拨付贴息0.4亿元,惠及18个企业(项目)[5] 政策逻辑与未来方向 - 政策是对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城市更新等战略的“创新承接”,并结合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多的特点进行优化[6] - 政策旨在破解经济转型升级阶段的瓶颈,如传统产业设备老化、技术迭代滞后等问题,通过财政资金杠杆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关键领域[6] - 未来将聚焦细分领域需求,针对不同规模、行业企业的差异化融资诉求精准施策,并强化政策执行与监督[7]
财政贴息,“贴一贴”换来发展“好消息”
搜狐财经· 2025-11-10 07:12
政策总体规模与成效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各类贴息产品已发放贷款1434.05亿元,拨付贴息资金超10亿元,惠及5212个企业(项目)[1] - 政策构建了“财政引导+金融赋能”的协同支持体系,旨在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1] 制造业领域支持 - 制造业作为重点支持领域,两年内已发放贷款1015.29亿元,占整体发放规模约70%[1] - 自2024年6月制造业贷款贴息政策落地,已拨付贴息资金4.5亿元,惠及2027个企业(项目)[2] - 政策重点支撑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并扶持产业链配套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2] - 例如,中材锂膜(南京)有限公司获得8.8亿元贷款支持其年产10.4亿平方米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线项目[1] 城市更新领域支持 - “城新贷”产品发放贷款179.13亿元,规模位居第二,已拨付贴息资金3.29亿元,惠及183家企业(项目)[3] - 该产品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升级、产城融合发展等重点项目[3] - 例如,南京全民健身中心改造项目获得紫金农商行5000多万元贷款,贴息后企业实际支付利率仅为1.4%,预计2025年度可节约利息42.75万元[3] 普惠金融与特定领域支持 - “苏质贷”发放贷款131.92亿元,惠及企业(项目)数量达2203个,位居第一,已拨付贴息资金1.27亿元[3][4] - 该产品将企业的质量荣誉、质量标准等“软实力”纳入授信核心维度,契合小微企业数量多、分布散、融资需求急的特点[4] - 例如,江苏某特种阀门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苏质贷”快速获得800万元授信用于生产线升级[4] - 其他专项产品包括:“交运贷”发放贷款73.9亿元,“科技创新企业首贷”发放贷款31.19亿元,“环基贷”发放贷款20.53亿元[5] 政策设计与战略考量 - 政策是对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城市更新等战略的“创新承接”,并结合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的省情进行优化[6] - 政策旨在精准破局当前经济转型升级阶段传统产业面临的设备老化、技术迭代滞后等瓶颈[6] - 通过“免申即享”、先预拨后结算等机制,推动取消或压减企业申报环节,有效增强企业获得感[6] - 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源向制造业升级、基建完善、科创转化等关键领域聚集[7]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省域实践的江苏探索
中国环境报· 2025-08-25 08:27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框架 -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与省域资源禀赋深度融合 形成省级立法+地方标准+区域协同制度创新链 [2] - 率先出台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和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 [2] -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机制 出台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纲领性文件 形成党政领导干部责任制体系 [2] 空间布局与产业协同 -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开发边界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 促进绿色空间 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精准匹配 [3] - 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 太湖明珠 美丽海湾等七大生态区域 形成差异化生态空间格局 [3] - 苏南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苏中苏北打造江淮生态经济区和沿海生态走廊 [3]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 - 建立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机制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 - 通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绿岛等制度创新 激励企业主动减排 实现治理从末端管控向源头防控转型 [3] 财政投入与市场机制 - 近十年全省财政累计投入生态环境与保护治理资金超过3800亿元 [4] - 创新环保贷 环基贷等绿色金融产品 2024年绿色信贷余额突破3.5万亿元 [4] - 碳市场交易量居全国前列 [4]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和生态银行机制 将太湖生态岛等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 [5] - 通过生态修复与保护 太湖生态岛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 [5] 区域协同治理 - 建立长三角生态环保协作小组 设立41个跨界断面水质联合监测与污染协同处置机制 [5][6] - 与上海 浙江 安徽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显著提升跨界河流水质 [5][6] - 南京都市圈生态基础设施跨域共建取得突破 推动区域生态保护一体化 [6] 产业结构转型 - 累计关停化工企业超过5000家 化工园区数量从54个压减至29个 [6] - 近5年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5.8万家 腾退工业用地23万亩 [6] - 常州市通过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 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高效转型 [6] 新兴产业发展 -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 常州动力电池 盐城海上风电等产业集群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 [6] - 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首次超过50%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41.8% [6] -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5年全国第一 新三样产品出口规模保持全国第一 [6] 公众参与机制 - 推出环境圆桌会议 生态损害赔偿公众评议等共治机制 环境信访总量连续7年下降 [7] - 通过无锡碳普惠平台 苏州生态存折等实践 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7]
南京银行绿色金融赋能“无废城市”建设
江南时报· 2025-07-21 15:22
核心观点 - 南京银行通过专项贷款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生态圈合作 全面支持江苏省"无废城市"建设 累计投放资金超200亿元 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 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1][2][5] 绿色信贷投放 - 向环保公司发放3800万元项目贷款专项支持磷化渣危险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项目[1] - 为再生资源公司定制2亿元银团授信 支持建设废金属破碎生产线 实现年处理废金属30万吨[2] - 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提供1亿元授信 实现年处理建筑垃圾 废石料 河沙超180万吨 并创造近80个就业岗位[2] 绿色产品创新 - 创新"鑫动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包括固废贷 环保贷 环基贷三大场景[3] - 环保贷业务已投放40笔 累计金额近3亿元 位列合作银行前列[3] - 通过环保贷风险分担产品为环保公司提供1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 支持废有机溶剂危险废弃物处理技术[3] 绿色债务融资 - 截至6月末累计投放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近200亿元 重点支持能源结构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4] - 落地全国首单公募绿色资产支持票据 全国首单碳中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及江苏省首单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4] 生态圈建设 - 2022年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签署战略协议 发布《"无废城市"综合金融服务方案》[5] - 联合开展"无废城市"培训及产融对接活动 深化政银企合作模式[5] - 未来将持续加强绿色信贷投放 创新服务模式 配置更多资源至绿色低碳转型领域[5]
责任驱动变革 合力共促转型——江苏银行出席UNEP FI亚太圆桌峰会
江南时报· 2025-06-19 14:41
可持续金融亚太区域圆桌会议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组织在苏州召开"可持续金融亚太区域圆桌会议",聚焦推动亚太地区可持续金融发展,涵盖实体经济转型、金融监管与政策发展、气候风险和机遇、可持续信息披露等多方面议题 [1] - 会议汇聚30余国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及国际组织代表,共同探索金融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 [1] - 江苏银行作为UNEP FI银行理事会中东亚地区理事代表受邀出席,党委副书记、行长袁军发表主旨演讲 [1] 可持续金融全球共识 - 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共同使命,可持续金融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2] - 中国以"五篇大文章"为核心的金融战略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及负责任银行原则高度契合,致力于实现经济外部性的内生化与价值化 [2] - 中国已有29家银行签署PRB,总资产占全球PRB签署机构总资产的30% [2] 江苏银行可持续金融实践 - 公司构建"识别影响-设定目标-披露进展"的管理闭环,将宏观战略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行动 [2] - 自主研发碳核算系统,完成全集团"范围三"的碳排放核算 [2] - 连续三年发布PRB自评估报告,聘请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独立鉴证 [2] 江苏银行绿色金融体系 - 公司构建以ESG和PRB"双轮驱动"的可持续金融集团化发展战略 [3] - 形成以特色化经营、精细化风控、低碳化运营、专业化研究、体系化信披为"五大支柱"的可持续金融发展体系 [3] - 创新推出"ESG低排贷"、"绿电贷"、"绿色工厂贷"等产品,落地全省首单"环基贷"、全省最大单"水权贷" [3] 江苏银行绿色金融成果 - 全行绿色融资规模已突破6500亿元 [3] - 未来将进一步深化负责任银行建设,构建集团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可持续金融服务体系 [3] - 目标是为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高质量金融供给,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3]
江苏银行发布2024年绿色金融发展报告
江南时报· 2025-05-06 22:44
战略规划与治理框架 - 公司连续第四年发布绿色金融专题报告,构建"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与目标"的TCFD框架信息披露体系 [1] - 以PRB与ESG双重引领战略体系推动经营发展,与联合国SDGs及《巴黎协定》目标一致,并发布"绿色金融大文章三年规划" [2] - 监管与市场认可度高,2024年获江苏省绿色低碳发展效果优秀银行机构称号,MSCI ESG评级提升至BBB(城商行最高),Wind ESG评级达A(上市银行前茅) [2] 业务发展与创新 - 绿色投融资规模达5509亿元(同比+22 4%),绿色贷款余额3635亿元(占比17 3%,同比+26 7%) [3] - 创新"生态 能源 转型"三大金融服务方案,推出"绿色工厂贷""环基贷"等产品,落地全球首例重力储能项目及江苏省首单钢铁企业转型贷款 [3] - 集团化协同推进绿色债券 零售 租赁等业务,发行全国城商行首单CGT认证绿色金融债及全球首单可持续发展玉兰债 [3] 研究能力与标准制定 - 打造"苏银绿研"品牌,围绕新型电力系统 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举办专题沙龙,建立产业专家顾问机制 [4] - 参与央行可持续金融研究组,完成转型金融 生物多样性金融等14项课题,制定《江苏省转型融资主体认定评价标准》等5项行业标准 [4] 国际合作与责任实践 - 作为UNEP FI银行理事会中东亚理事代表,参与新加坡 蒙古绿色金融合作项目及全球圆桌峰会 [5] - 与UNEP FI签署可持续金融能力建设合作意向书,PRB实践入选2024年全球十大优秀案例 [6] 风险管理体系 - 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首次引入碳在险价值(CVaR)和隐含升温(ITR)量化指标 [7] - 运用Merton模型开展转型风险压力测试,建立ESG风险全流程管理制度,覆盖识别 分类 贷后预警等环节 [7]
江苏银行2024年年度报告发布:稳中求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金在线· 2025-04-18 17:15
文章核心观点 2024年江苏银行面对存贷款利率下调等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经营业绩稳健、聚焦多领域助力实体经济、零售业务领先、风险防控升级、坚持改革创新,投资价值凸显 [1] 经营业绩 - 2024年全年营收808.15亿元,同比增长8.78%,归母净利润318.43亿元,同比增长10.76% [1][2] - 截至2024年末,资产总额3.9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12%;存款余额2.1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83%;贷款余额2.1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67% [2] - 年化ROE达13.59%,年化ROA达0.91%,稳居行业第一方阵 [2] - 全年营收增速较前三季度提升2.6个百分点,净利润增速提升0.7个百分点 [3] - 2024年利息净收入559.57亿元,同比增长6.29%,占营收69%;非息收入248.58亿元,同比增长14.83% [3] - 截至2024年末,净息差1.86%,较2023年下降12个基点,高于行业平均且息差收窄幅度更具优势 [3] 服务实体经济 - 截至2024年末,科技贷款余额2326亿元、增速22.8%,授信支持相关企业数量列全省第一 [4] - 截至2024年末,绿色融资规模550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4%,绿色贷款占比在21家商业银行中领先 [5] - 截至2024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10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36%,涉农贷款余额超2410亿元,小微企业贷款总量和增量多年在江苏省排名第一 [5] - 个人养老金账户开立突破100万,适老网点数量在省内中小银行中领先 [6] - 截至2024年末,APP月活跃客户数超700万户,稳居城商行首位 [6] 零售业务 - 2024年末,零售AUM规模超1.42万亿元,稳居城商行首位,零售存款余额822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21%,零售贷款余额674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0% [7] - 2024年末,苏银理财子公司资产总额达57亿元,管理理财产品余额6332亿元,规模位居城商系理财子公司首位 [8] - 苏银理财连续9年位列普益标准综合理财能力排名城商系理财机构首位,跻身2024年IPE全球资管500强 [8] 风险防控 - 不良贷款率从2016年末的1.43%降至2024年末的0.89%,实现九连降 [9] - 2024年四季度末,拨备覆盖率350.10%,远超行业均值138.91个百分点 [9] - 2024年末,逾期90天以上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余额比例67.98%,逾期60天以上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余额比例84.64%,长期稳定在低位 [9] - 将“数智化”理念融入风控管理体系,依托“智慧小苏”大语言模型应用于多场景 [10] 改革创新 - 传导“One Bank”理念,推动“产品—流程—服务”全面优化,升级“苏银e链”,推出“比邻星”平台 [12] - 依托“1+3”问题导向工作机制,健全多项工作机制,激发经营活力与创新动力 [12] 投资价值 - 2024年下半年以来股价多次突破历史高点,年末报收9.82元/股,全年涨幅超56%,总市值超1800亿元,稳居上市城商行首位 [13] - 2024年大股东增持股份超15亿元,自2016年上市以来累计增持近100亿元 [13] - 目前702只主流机构产品持仓,在42家上市银行中排名前6位,四季度末在银行板块公募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排名第二 [13] - 2024年计划分配现金股利95.54亿元,占归母净利润30%,今年1月首次实施中期分红 [14] - 截止2025年4月18日收盘,股价报收9.87元/股,股息率超5%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