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保险公司市场价值排行榜
13个精算师· 2025-08-25 18:09
中国保险公司市场价值排行榜 - 排行榜涵盖173家保险公司 市场价值总额达88202.23亿元[3][8] - 采用保险公司定价模型(ICPM) 基于40多个显著性变量进行动态非线性一般均衡定价[9] - 榜单数据基准日为2025年7月31日 未披露2024年报的公司未纳入研究[12] 头部企业市场价值表现 - 阳光集团以744.49亿元位列第19位 阳光人寿以737.53亿元紧随其后[4] - 国寿财险以725.65亿元排名第21位 中华财险以415.45亿元位列第22位[4] - 平安养老以406.86亿元排名第23位 中华保险集团以400.02亿元位列第24位[4] 中游企业市场价值分布 - 中信保诚以379.38亿元位列第25位 大地财险以352.16亿元排名第26位[4] - 中再财再以343.41亿元位列第27位 中英人寿以341.35亿元排名第28位[4] - 华泰集团以339.79亿元位列第29位 民生人寿以338.18亿元排名第30位[4] 尾部企业市场价值情况 - 瑞再企商以9.45亿元排名第161位 海峡金桥以8.28亿元位列第162位[7] - 合众财险以8.23亿元排名第163位 建信财险以8.14亿元位列第164位[7] - 安盛环球再保险以2.07亿元位列榜单末位 市场价值最低[8] 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 - 头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提升运营效率[11][13] - 数字化手段实现精准风险评估与定价 推动个性化产品定制[13] - 线上化服务模式普及 提升客户购买及理赔便捷性[13] 健康险与养老险市场发展 - 人口老龄化加速推动健康险/养老险市场快速增长[14] - 健康险领域重疾险/医疗险持续升级 长期护理险等新险种受关注[14] - 养老险领域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社区等多元化服务模式涌现[14] 监管环境变化影响 - 偿付能力监管强化 产品开发销售行为规范 信息披露要求加强[15] - 头部企业凭借合规优势更好适应监管要求 实现稳健发展[15] - 监管政策促进行业整合优化 提升整体竞争力[15] 绿色保险新兴领域 - 绿色保险作为支持环保的金融工具逐渐受到关注[16] - 环境污染责任险/可再生能源险等产品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16] - 绿色保险有助于优化业务结构 拓展新业务领域[16] 排行榜应用场景 - 为二级市场投资及一级市场投资入股提供参考[18] - 用于增资/IPO/并购定价/换股对价等资本运作场景[18] - 辅助股东/董事会评估管理层经营业绩[18] - 为高校研究机构提供行业研究基础数据[18]
平安产险龙泉: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第一财经· 2025-08-21 15:25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公司通过"三村工程"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聚焦"三农"领域,依托"综合金融+医疗养老"资源优势,推动乡村经济发展[1] - 公司提出金融"五篇大文章"战略,包括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全面服务乡村振兴[1] - 乡村振兴被视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任务,其中产业振兴是核心动力[2] 普惠金融与产业振兴 - 公司推出"九强"全产业链帮扶模式,覆盖产前培训、产中支持、产后销售全流程,带动187万农户增收152亿元[2] - 在湖南岳阳打造"六位一体"智慧水产生态圈,帮助养殖户实现从亏损70万元到盈利150万元的转变[2] - 截至2025年6月,公司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建立3566个党建共建点,落地682个产业振兴项目[2] 绿色金融创新 - 公司推出碳汇保险、古树名木保护保险等14款绿色保险产品,覆盖7省市2.32万株古树名木[3] - 发起"平安古树名木守护行动",为古树名木提供专属保障,助力乡村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3] 科技金融应用 - 开发"平安爱农宝App"一站式惠农服务平台,拥有超100万农户用户,支持4种少数民族语言版本[5] -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科技型、服务型"农险,提升防灾减损和快速理赔能力[5] 养老与数字金融 - 推出针对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产品,采用"保险+健康管理"模式提供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5] - 建立承保理赔"双精准"模式,通过"六张图"实现农险精准服务"三农"[5] 战略合作与未来规划 - 公司与政府机构、行业协会联合举办乡村振兴论坛,探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路径[1] - 计划通过"保险+科技+服务"模式持续创新产品和服务,与各方合作共同推进乡村振兴[5]
中华保险:发挥金融保险力量,助力辽宁全面振兴
新华网· 2025-08-12 14:14
核心观点 - 中华保险在辽宁全面振兴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 通过多样化保险服务和创新模式支持地方经济、农业和民生发展 累计提供超数千亿元风险保障并投入大量资金推动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 [1][2][8][13] 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为沈阳地铁、宝马集团、鞍钢集团等数千家企业及重大项目提供综合保险服务 累计风险保障达4000亿元 [2] - 开办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 累计提供近5亿元风险保障 [2] - 为200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定制化风险保障方案 [2] 绿色低碳与生态建设 -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广至电力、油田等行业 累计提供2188万元风险保障 [3] - 投入300万元参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固定资产建设 创新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模式 [3] - 开展商业性林业碳汇量遥感指数保险 为11.72万亩公益林提供280万元风险保障 [3][6] 安全与民生保障 - 食品安全责任险覆盖200余家食品企业 累计提供近6亿元风险保障 [7] - 电梯责任险承保份额占辽宁省行业协会项目40% 累计风险保障超1500亿元 [7] - 投入665万元防灾防损费用 用于抗旱井维修、河道疏浚及疫苗采购等工作 [7] 农业保险与乡村振兴 - 创新推出生猪价格保险、黑土地保护耕作保险等行业首创产品 建立"保险保障+科技防灾"一体化模式 [8][11] - "保险+期货"模式储备10个产品 累计为农产品提供价格类风险保障超20亿元 参与40余个交易所项目 [9] - 通过活体抵押及林权抵押模式为农户提供近7亿元贷款额度 [12] 健康与社会治理 - 在辽宁省八地市承办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业务 累计服务970.68万人 提供近700亿元风险保障 [13] - 为3.5万户重点人群提供95亿元防贫风险保障 并向305名孤寡老人捐赠3355万元风险保障 [13] - 2022年起累计支付辽宁省内赔款超24亿元 履行大灾赔付责任 [13][15] 特殊群体与新兴领域 - 开办农民工工资支付履约保证保险 累计提供近1亿元风险保障 [14] - 推出非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 累计为非机动车车主提供超75亿元风险保障 [14][17]
“中国金融机构金牌榜”榜单揭晓 中华保险获“年度最佳品牌创新保险集团公司”
新华网· 2025-08-12 14:13
奖项荣誉 - 公司荣获2023年"中国金融机构金牌榜·金龙奖"之"年度最佳品牌创新保险集团公司"奖项 [1] 农业保险业务 - 公司作为农业保险先行者和财政补贴性农业保险试点承担者 聚焦服务乡村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 [3] - 产品条款数量位居行业前列 形成"威海模式""武安模式"等特色模式 [3] - 创新推进"保险+期货"项目 种植险采用遥感技术"空天地"一体化按图作业新模式 [3] - 养殖险全面应用电子耳标 AI智能点数 脸部识别 智能测量 电子围栏 影像查重等技术 [3] - 建设乡镇级"三农"服务站超7000个 村级服务站超6万个 解决农险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3] 绿色保险业务 - 为绿色低碳行业提供风险保障超8500亿元 直接投资达12.7亿元 [4] - 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覆盖重金属 石化 危险化学品 危险废物处置等行业 [4] - 积极探索陆上风电 太阳能光伏发电 海上风电 核电领域保险服务 [4] - 承保新能源项目风险保障累计近2万亿元 [4] 社会责任履行 - 累计派驻上百名专职扶贫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 [4] - 打造"中华情•保险美""大手牵小手,安全共'童'行"等公益品牌 [4] - 2022年认养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大熊猫宝宝 开启大熊猫公益保护计划 [4]
做好“减震器”“稳定器”!“十四五”期间保险业保障能力持续提高
新华网· 2025-08-12 08:34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原保险保费收入较2020年增长超25% [1] - 2025年6月末总资产较2020年末增长68% [1] - "十四五"期间行业风险保障能力与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增强 [1] 民生保障功能 - 2024年人身保险业赔付支出1.2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88.08% [2] - 财产保险业赔付支出1.1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57.14% [2] - 巨灾保险实现常见自然灾害全覆盖,2024年为6439万户次居民提供22.36万亿元风险保障 [2] - 河南强降雨赔付116亿元(2021年)、京津冀强降雨赔付126亿元(2023年)、湖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赔付110亿元(2024年) [2] 服务实体经济 - 农险保费收入从2021年976亿元增长至2024年1483.7亿元 [3] - 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2万亿元 [4] - 2024年科技保险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险保障约9万亿元 [4] -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从2020年末21.68万亿元增至2025年一季度末34.93万亿元 [4] - 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20年以来承保金额超4.9万亿美元 [4] 重点领域改革 - 车险综合改革后车均保费2773元,较改革前下降21.2% [6] - 交强险保额由12.2万元提升至20万元,三责险平均保额达252万元 [6] - "车险好投保"平台上线6个月承保超88万辆新能源车,保额达8889.5亿元 [6] 产品与服务创新 - 发展商业保险年金、长期护理保险及新业态新市民保险保障 [2] - 平安产险创新推出油茶天气指数保险 [3] -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新安责险扩展至八大高危领域 [4]
做好“减震器”“稳定器”! “十四五”期间保险业保障能力持续提高
上海证券报· 2025-08-12 02:18
行业增长与规模 - 2024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较2020年增长超25%,2025年6月末总资产较2020年末增长68% [1] - "十四五"期间保险业风险保障能力与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增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凸显 [1] -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从2020年末的21.68万亿元增至2024年一季度末的34.93万亿元 [4] 保障民生能力 - 2024年人身保险业赔付支出1.2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88.08%,财产保险业赔付支出1.1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57.14% [2] - 保险业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年金、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优化新业态、新市民等保险保障供给 [2] - 2021年对河南强降雨赔付116亿元,2023年对京津冀强降雨赔付126亿元,2024年对湖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赔付110亿元 [2] - 巨灾保险已实现我国常见自然灾害全覆盖和最低保障金额翻倍,2024年为6439万户次居民提供22.36万亿元巨灾风险保障 [2] 服务实体经济 - 农险保费收入从2021年的976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483.7亿元,主粮作物保险保障水平和覆盖面不断提高 [3] - 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累计提供风险保障约4.2万亿元,2024年科技保险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保险保障约9万亿元 [4] -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在31个省区市开展,新安责险实施办法覆盖八大高危领域 [4] - 2020年以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金额超4.9万亿美元 [4] 重点领域改革 - 车险综合改革后消费者车均保费2773元,较改革前下降21.2%,交强险保额由12.2万元提升到20万元,三责险平均保额达252万元 [5] - 建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第四套经验生命表编制工作 [5] - 落地人身保险个人营销体制改革方案,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 [5] 创新与数字化 - "车险好投保"平台上线6个多月服务承保超88万辆新能源车,保额达8889.5亿元 [5] - 农险数智化水平和投保理赔精准性不断提升 [3]
山东印发“五篇大文章”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重点领域精准发力
齐鲁晚报· 2025-07-19 18:33
山东省金融"五篇大文章"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核心观点 - 山东省发布《方案》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领域高质量发展,目标到2027年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 [1][13] - 关键量化目标: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年均增速不低于20%,每年新增普惠领域"首贷户"不少于10万户,养老产业和数字经济贷款增速高于平均水平 [1][13] - 计划打造"好品金融"服务品牌,优化政金企对接渠道,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并培育长期资本 [1][13] 科技金融领域 - 推出"鲁科贷、鲁科担、鲁科保、鲁科投、鲁科融"特色品牌,推广创新积分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产品 [2][14] - 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加快发展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投向早期、小型、长期及硬科技项目 [2][14] - 推进济南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2][14] 绿色金融领域 - 要求金融机构推出1-2个特色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碳减排挂钩贷款、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创新工具 [3][14] - 扩大绿色信贷供给,鼓励发行碳中和债券、蓝色债券和转型债券,建设绿色转型重点项目库 [3][14] - 将企业碳减排情况纳入贷款定价参考要素,落实碳减排政策工具 [3][14] 普惠金融领域 - 加强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长效机制,增加首贷、信用贷和中长期贷款投放 [3][14] - 建设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推广农业设施抵押贷款和美德积分金融转化机制 [3][14] - 聚焦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等乡村振兴领域,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和政府性融资担保功能 [3][14] 养老金融领域 - 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推进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 [4][14] - 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配养老产业的金融服务模式,定制老年人专属产品 [4][14] - 推动银行网点适老化改造,完善线上服务适老功能 [4][14] 数字金融领域 - 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推动金融与公共数据共享应用 [4][15] - 探索数据产权质押融资模式,推进"无证明之省"建设和电子证照应用 [4][15] - 扩大济南、青岛数字人民币试点成效,推广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 [15] 政策与资源保障 - 争取8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落地山东,提供1.5%中央财政贴息支持 [5][15] - 综合运用政府引导基金、股权投资、贴息奖补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源 [6][15] - 完善科融信平台、碳金融数字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推进"信易贷"和"银税互动" [6][15] 组织与实施机制 - 将"五篇大文章"列为金融机构"一把手"工程,打造专业支行和特色网点 [6][15] - 建立动态项目库入库标准,试点科技金融机构建设指引和转型金融标准 [15] - 培育"好品金融"品牌,推广典型案例形成"一地创新、各地复用"效应 [7][17]
中国人保总裁赵鹏:保险业应在绿色金融领域中实现多元角色定位
新华财经· 2025-06-19 20:41
保险行业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实践路径 - 保险业应力求成为灾害风险的韧性复原者、环境外部性的重要治理者以及绿色经济转型的长期投资者 [1] - 未来要完善巨灾保险的政策标准和产品体系,夯实巨灾保险共同体的运营机制,自主研发适合中国灾害情况的巨灾风险量化模型,加大综合性多灾因巨灾保险的推广力度 [1] - 正向激励可以通过发展新能源车险、绿色建筑保险等绿色低碳消费保险,构建正外部性增益补偿机制 [1] - 负向约束则可以通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利用费率杠杆增加高排放企业的运营成本,建立纠正机制 [1] - 2024年服务绿色发展的投资规模已超千亿元 [1] 绿色保险产品体系发展 - 持续丰富绿色保险的产品体系,聚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领域,以及新能源等重点行业,优先提供绿色保险风险保障 [1] - 探索绿色保险费率调节机制,创新推动"绿动出海"项目 [1] 绿色投资策略 - 保险业要成为绿色经济转型的长期投资者 [1] - 通过创新的保险解决方案,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财务影响,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产业 [1] - 未来将开展投资组合碳排放测算,探索基于碳表现的投融资评价,进行分类和动态管理 [2] - 降低资产组合碳强度,提高绿色投资比重,用保险"耐心资本"助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2]
截至去年末,深圳绿色信贷余额首超万亿元—— 打造绿色金融创新高地
经济日报· 2025-06-11 06:06
绿色金融发展 - 深圳银行业绿色信贷余额达10230.91亿元,较年初增长21.07% [1] - 深圳出台《深圳银行业保险业推动蓝色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 [1] - 《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实施后,深圳逐步成为绿色金融创新实践高地 [1] 绿色信贷创新 - 深圳推出"降碳贷"等新型信贷服务,邮储银行深圳分行发放300万元专项贷款 [1] - 邮储银行深圳分行绿色融资余额达215.55亿元,同比增长11.25% [1] 绿色保险保障 - 深圳市财险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累计签单保费3424.16万元,提供33.86亿元风险保障 [2] - 人保深圳分公司签发首单"储能系统长期质量与效能保证保险",保险金额达上亿元 [2] 未来规划 - 深圳计划未来5年基本建成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2]
丰富绿色保险产品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6-10 05:47
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 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呈现量质同增态势 绿色保险取得长足发展 [1] - 绿色信贷面临评价标准体系不完善 信息不对称等挑战 [1] - 保险业通过环境风险评估体系为企业提供ESG整体风险评价和全生命周期保险保障 [1] ESG贷款与保险协同模式 - "ESG贷款+保险"模式为企业提供信用贷款 利率优惠 绿色审批通道等差别化服务 [1] - 该模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提高融资可及性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1] - 成为构建开放 共享 协同的绿色金融生态系统的实践案例 [1] 绿色保险产品创新方向 - 行业加强对绿色低碳科技创新 绿色制造工程等领域的风险保障 [2] - 加快发展碳保险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巨灾保险等险种 [2] - 巨灾保险保障范围扩展至地震 台风 洪水等自然灾害 形成政策性商业性互补体系 [2] 保险资金绿色投资趋势 - 绿色投资与保险资金长期投资 价值投资属性契合 [2] - 保险机构通过绿色债权投资计划 股权投资计划 私募基金等形式参与绿色投资 [2] - 绿色投资力度与规模逐步加大 [2] ESG发展面临的挑战 - 绿色金融短期财务收益不显著 经营主体缺乏ESG基本认知 [3] - ESG信息披露缺乏统一标准 不同评价体系结果一致性低 [3] - 存在"漂绿"现象 不利于绿色保险纵深发展 [3] 制度建设与能力提升 - 需细化绿色产业内涵 完善ESG信息披露标准 建立行业信息共享机制 [3] - 保险业需提升环境风险评估 情景模拟 压力测试等专业技术水平 [3] - 将绿色标准和ESG理念纳入投资流程 完善绿色投资研究体系 [3] 商业模式创新 - 探索"保险+贷款" "保险+碳配额"等商业模式 [4] - 为微观企业提供绿色转型内生动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