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神玑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销量增长30%,蔚来上半年营收超300亿元,李斌:四季度盈利仍有挑战
新浪财经· 2025-09-04 16:47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表现强劲 营收和交付量同环比大幅增长 毛利率提升 新产品获市场积极反响 公司对第三季度给出乐观指引 但面临盈利挑战和市场竞争压力 [1][2][3][4][5][6]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交付新车72056辆 同比增长25.6% 环比增长71.2% [1] - 第二季度营收190.1亿元 同比增长9.0% 环比增长57.9% [1] - 汽车销售额161.4亿元 同比增长2.9% 其他销售额28.73亿元 同比增长62.6% [1] - 第二季度综合毛利率10.0% 较第一季度7.6%提升2.4个百分点 [1] - 2025年上半年累计交付新车11.42万辆 同比增长30.6% 总营收310.4亿元 同比增长23.1% [2] - 第二季度净亏损49.9亿元 同比减少1.0% 环比减少26.0% 上半年累计亏损117.5亿元 [6] - 公司预计第三季度营收218.1亿至228.8亿元 交付量87000至91000辆 同比增长40.7%至47.1% [1] 产品与技术 - 2025年是公司产品大年和技术收获大年 三个品牌共有9款新车上市 每个季度都有重磅新品 [3] - 神玑NX9031芯片算力强劲 单颗芯片算力与满血版Thor-X在同一水平 每台ET9配备两颗 [3] - 乐道L90上市29天交付突破10000辆 成为公司历史上交付破万最快的车型 [4] - 全新ES8预定情况超出预期 供应链正全力加产能 [4] - 乐品牌第三款产品L80将在第四季度上市 [8] - 全系车型标配100kWh长续航电池包 整车起售价格保持不变 同时保留75kWh电池租用方案 [7] 市场与竞争 - 8月交付量达到31305辆 同比增长55.2% 创历史新高 [2] -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 问界M8纯电版、理想i8、特斯拉Model Y L等是乐道L90和ES8的直接竞品 [5] - 公司通过产品竞争力提升和价格策略调整强化市场地位 [7] 运营与战略 - 公司实施基于CBU机制的全员经营组织变革 已全公司范围内大规模落地 [7] - 从第一季度开始实施成本控制措施 包括组织架构调整、跨品牌整合及提升研发、供应链、销售和服务效率 [7] - 第二季度非公认会计准则运营亏损环比改善超过30% [7] - 公司正迎来前期技术投入转化为用户体验优势的拐点 四季度重点为卖车、交车和提效 [5]
蔚来重返千亿市值:以后不「烧钱」了
第一财经· 2025-08-25 13:33
产品发布与市场反应 - 全新ES8正式发布并开启预售 带动美股单日大涨9.27% 次日港股收涨11.12% 美股再涨14.44%[1] - 公司总市值达141亿美元(约1009亿元人民币) 近一年内首次重返千亿市值[1] - 全新ES8起售价格较第二代产品下探近10万元[1] 财务表现与成本控制 - 一季度整车毛利率为10% 显著低于同期理想、小鹏和零跑等新势力车企[3] - 一季度收入120.35亿元 同比增长21.46% 归母净利润亏损68.91亿元 亏损同比扩大31.06%[6] - 公司全面推行成本控制和管理提效措施 称为"面向用户价值创造的全员经营组织变革"[6] 定价策略与毛利率管理 - 董事长李斌表示全新ES8毛利率不低于第二代产品 降本通过供应链优化、规模效应和研发降本实现[1][3] - 研发降本具体措施包括神玑芯片和900伏后电驱系统 后者研发成本可跨车型分摊[3] - 承认第二代ES8成本结构和产品定义存在错误 导致40万高端市场主力区间产品缺失[5] 交付预期与股价表现 - 二季度交付指引为7.2万至7.5万辆 同比增长25.5%至30.7%[6] - 4-6月实际交付72056辆 达成交付预期目标[6] - 一季报发布后至8月22日 美股股价累计上涨80%[7] 战略转型与市场定位 - 公司有意淡化"亏损"标签 转向强调"成本可控""毛利率健康""研发回报"等传统车企财务语言[7] - 李斌指出早期研发投入过大导致经营压力 若重回2018年将调整产品定位策略[4] - 老用户支持公司生存优先策略 认可定价调整的必要性[5]
蔚来重返千亿市值:以后不“烧钱”了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25 13:12
全新ES8发布与市场反应 - 蔚来全新ES8正式发布并开启预售 产品发布后美股大涨9.27% 次日港股收涨11.12% 美股再涨14.44% 公司总市值达141亿美元(约1009亿元人民币) 重返千亿市值 [2] - 全新ES8起售价格较第二代ES8下探近10万元 但公司表示全新ES8毛利率不低于第二代产品 [2] 成本控制与研发策略 - 公司一季度整车毛利率10% 与头部新势力车企存在差距 全新ES8在降价背景下毛利率受市场关注 [3] - 降本方法包括供应链优化、规模效应和研发降本 研发降本被强调为重要手段 如神玑芯片和900伏后电驱系统可显著节省成本并在多车型分摊 [3] - 公司反思第二代ES8定价策略 承认在成本结构和产品定义上存在错误 导致40万高端市场主力区间缺乏产品 [4] 财务表现与经营调整 - 一季度收入120.35亿元 同比增长21.46% 归母净利润亏损68.91亿元 亏损同比扩大31.06% [5] - 公司从一季度开始全面推行成本控制和管理提效 称为"面向用户价值创造的全员经营组织变革" [5] - 二季度交付指引为7.2万至7.5万辆 同比增长25.5%~30.7% 实际4~6月交付72056辆 达成交付预期 [5] 股价表现与市场定位 - 一季报发布后至8月22日 美股股价上涨80% [6] - 公司有意淡化"亏损"和"烧钱"标签 转向强调"成本可控"、"毛利率健康"和"研发回报"等传统车企财务语言 [6]
蔚来重返千亿市值:以后不“烧钱”了
第一财经· 2025-08-25 13:05
核心观点 - 蔚来全新ES8发布后股价大幅上涨 公司市值重返千亿人民币级别[3] - 新车起售价降低近10万元但毛利率维持 公司强调研发降本和成本控制策略[3][5][8] - 公司反思第二代ES8定价策略 承认成本目标设定存在问题[6] - 二季度交付量达预期 股价自一季报后上涨80% 财务语言转向强调可控成本和健康毛利率[7][8] 产品发布与市场反应 - 全新ES8发布后美股单日涨幅达9.27% 港股次日涨11.12% 美股再涨14.44%[3] - 公司总市值达141亿美元(约1009亿元人民币) 近一年来首次重返千亿市值[3] - 起售价格较第二代ES8下降近10万元 但毛利率水平不低于第二代产品[3] 成本控制与毛利率 - 一季度整车毛利率为10% 低于理想、小鹏和零跑等头部新势力车企[4] - 降本三大方法:供应链优化、规模效应和研发降本[5] - 神玑芯片和900伏后电驱系统等研发投入可实现多车型成本分摊[5] - 公司一季度开始推行"面向用户价值创造的全员经营组织变革" 重点控制成本和管理提效[6] 财务表现与交付数据 - 一季度收入120.35亿元 同比增长21.46%[6] - 归母净利润亏损68.91亿元 亏损同比扩大31.06%[6] - 二季度预计交付7.2万至7.5万辆 同比增长25.5%至30.7%[7] - 4-6月实际交付72056辆 达成交付预期[7] - 自一季报发布至8月22日 美股股价累计上涨80%[8] 定价策略反思与调整 - 公司承认第二代ES8成本结构和产品定义存在错误[6] - 第二代产品定价导致40万高端市场主力区间缺乏产品布局[6] - 老用户支持公司以生存为优先的定价策略[6] - 一代ES8因新能源车补贴定位40万基线 二代因毛利率考虑导致价格上升[6]
告别“烧钱叙事”,千亿蔚来如何回归基本面?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25 11:37
全新ES8发布与市场反应 - 蔚来全新ES8正式发布并开启预售 起售价格相比第二代ES8下探近10万元 [1] - 产品发布后美股大涨9.27% 次日港股收涨11.12% 美股再涨14.44% 公司总市值达141亿美元(约1009亿元人民币) 重返千亿市值 [1] - 从一季报发布后至8月22日 蔚来美股股价累计上涨80% [5] 毛利率与成本控制策略 - 全新ES8毛利率不低于第二代ES8 [1] - 一季度整车毛利率为10% 与头部新势力车企存在差距 [2] - 降本通过三个方法实现:供应链优化 规模效应和研发降本 [2] - 研发降本具体措施包括神玑芯片和900伏后电驱系统 后者研发成本可在多车型分摊 [2] 定价策略反思与调整 - 第二代ES8在成本结构和产品定义上存在错误 导致定价偏高 [3] - 全新ES8定价调整后 在40万高端市场主力区间填补了产品空缺 [3] - 老用户支持公司以生存为重 全新ES8定价策略获得理解 [3] 财务表现与经营调整 - 一季度收入120.35亿元 同比增长21.46% 归母净利润亏损68.91亿元 亏损同比扩大31.06% [4] - 公司从一季度开始全面推行成本控制和管理提效 [4] - 二季度交付量预期7.2万至7.5万辆 同比增长25.5%至30.7% 实际交付72056辆 达成交付预期 [4] 战略定位与资本市场沟通 - 蔚来有意淡化亏损和烧钱标签 转向强调成本可控 毛利率健康和研发回报 [6] - 公司认为投资者最终关注基本面 不同阶段市场看法会有波动 [6]
全球第一企业的能力盲区?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7-23 17:56
英伟达汽车业务现状 - 英伟达市值达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CEO黄仁勋访华并积极拉拢中国车企[5] - 汽车业务仅占英伟达1305亿美元总收入的不到2%,2026年自动驾驶业务目标收入50亿美元[7][11] - 华为智能车BU去年软硬件综合营收264亿元,相当于英伟达10天收入[12] 车企合作与替代趋势 - 通用汽车评测英伟达辅助驾驶方案后内部评价"very scary",合作蒙上阴影[7][8] - 奔驰测试显示英伟达辅助驾驶效果不如中国公司Momenta,已将部分车型业务转给Momenta[9][10][11] - 捷豹路虎也在寻找替代供应商,英伟达员工在中国基本不对接车企项目[11] 芯片延期与客户流失 - 英伟达Thor芯片多次延期,理想汽车改款车型因此推迟导致约60亿元销售损失[18][19] - Thor芯片存在设计缺陷,算力从宣传的700TOPS缩水至不足500TOPS[21] - 小鹏汽车放弃Thor平台开发,转向自研图灵芯片并已上车交付[20] 车企自研芯片进展 - 蔚来、小鹏、理想自研芯片成本各约3-4亿美元,蔚来芯片可帮助单车降本1万元[25][32][35] - 小鹏图灵芯片集成双ISP提升感知能力,理想加快自研芯片进度提前至明年一季度[22][35] - 比亚迪、小米、理想等都将推出自研汽车芯片,未来英伟达芯片可能仅用于海外车型[24] 技术路线与行业趋势 - 英伟达将汽车和机器人部门合并,视汽车为"无手机器人"的具身智能落地场景[13] - 特斯拉FSD下一代芯片AI5算力达2000-2500TOPS,参数量将扩大4.5倍[36] - 高通汽车业务营收占比从1.2%增长至近10%,新技术加速应用于汽车芯片[54] 英伟达面临挑战 - Thor芯片采用消费级N4P制程而非车规级工艺,交付受台积电产能优先级影响[41][43][44] - 英伟达企业文化导致交付节奏慢,资源配置不足,黄仁勋很少过问汽车业务[48][49] - 自动驾驶软件领域被Momenta等中国公司超越,团队决策权集中在美国[51][52]
市值第一英伟达,被中国汽车浇冷水|深氪
36氪· 2025-07-22 18:21
英伟达汽车业务现状 - 英伟达市值达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 但汽车业务收入占比不足2% [5][11][58] - 通用汽车和奔驰对英伟达辅助驾驶方案评价负面 奔驰中国区业务已转给Momenta [5][7][9][11] - 英伟达Thor芯片多次延期交付 理想汽车因此损失约60亿元销售收入 [22][24][26] 车企自研芯片进展 - 蔚小理自研芯片投入均达3-4亿美元 蔚来团队规模达600人 [33][42][44] - 小鹏图灵芯片已上车G7 理想自研芯片提前至2024Q1交付 [25][29][46] - 自研芯片可降低单车成本1万元 并实现算法芯片深度协同 [45][46][47] 技术路线与行业趋势 - 汽车被视为具身智能最先落地场景 自动驾驶进展决定行业成败 [14][15][17] - 特斯拉FSD下一代芯片算力达2000-2500TOPS 参数规模扩大4.5倍 [48] - 台积电车规级4nm工艺2025年才量产 制约英伟达Thor交付 [53][55][56] 中国市场格局变化 - 华为/地平线/Momenta等本土企业抢占市场 英伟达中国团队决策权有限 [19][65][68] - 比亚迪/小米/理想等均将推出自研芯片 长期或仅海外车型采用英伟达 [30][49] - 中国辅助驾驶公司响应速度远超英伟达 Momenta交付周期仅3个月 [64][66] 英伟达战略困境 - 汽车业务优先级低 黄仁勋极少过问 资源配置不足 [58][60][61] - 企业文化缺乏危机感 美国团队主导决策 与中国车企需求脱节 [65][67] - 消费级芯片开发模式不适应车规要求 技术缺陷需车企自行兜底 [26][55][60]
蔚来孤注一掷
华尔街见闻· 2025-05-27 18:34
产品升级 - 2025款ET5/ET5T进行中期改款极限焕新,整车焕新率达45%,涉及500多处变动,配置、车机系统及底盘硬件全面升级[2] - 新增18.8英寸W-HUD、神玑芯片智能域控、ET9同款调音算法及NOMI3.0,重构座椅结构并优化车身重心与衬套[2] - 标配CDC动态阻尼悬架和4D全域舒适领航功能,EPMode新增跑山/漂移模式,强化运动特性[2] 市场策略 - ET5/ET5T近两月贡献公司超40%销量,定位走量车型,价格维持不变(75度电29.8万元、100度电35.6万元、BaaS方案22.8万元)[3][4] - 公司调整宣传重点,直接聚焦产品性能升级,而非用户生态或充电网络等长期叙事[3] - 面临30万级纯电市场竞争加剧,增程/插混车型带来400km续航+5C超充挑战,公司放弃涨价试探[4] 经营目标 - 内部设定四季度盈利铁令,推行CBU经营机制,明确ROI指标与奖惩制度,二季度全面落地降本增效[4][5] - 组织瘦身涉及乐道品牌及用户运营部门,精简人员以优化成本[5] - 2025年为产品大年,三大品牌计划推出9款新车,核心"5566系列"已完成换新,目标月销万台规模[6] 行业竞争 - 新能源市场竞争持续高温,公司需通过销量反弹修复市场信心,乐道L90等新车型为关键增量[6] - 行业标杆如特斯拉、理想等均通过变革实现盈利,公司转向制造业思维,强调"结硬寨,打呆仗"的执行力[6]
Z Auto|卖一辆亏10万,蔚来还有明天?
Z Finance· 2025-03-28 05:31
财务表现 - 2024年全年净亏损224亿元,创历史新高,净亏损率达-34%,每卖一辆车亏损10万元人民币[1][2] - 2024年第四季度净亏损71亿元,全年总收入657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汽车销售582亿元[2] - 2018年上市以来累计净亏损超千亿元,相当于比亚迪四年净利润总和才能覆盖[2] - 全年单车实际均价26万元(Q4降至24万元),单车制造成本23万元,毛利润3万元,但研发/销售费用合计13万元/辆导致净亏损[3][4] 现金流与负债 - 现金储备419亿元,但一年内需偿还短期借款57亿、应付账款344亿、长期借款34亿、其他负债160亿,流动负债(623亿)已超流动资产(619亿)[1][7][8] - 2025年通过安徽国资注资28亿、宁德时代战略融资25亿缓解压力,但按月亏18亿计算仅够支撑2个月[8] 多品牌战略与销量 - 乐道L60起售价20.69万元,2025年1-3月交付量分别为5912/4049/5000辆,远低于预期月销2万辆目标[1][10][13] - 乐道强制员工购车政策暴露真实需求不足,门店扩张与销量失衡,BOM成本高(毛利率10%-15%)限制降价空间[11][15] - 多品牌(蔚来/乐道/萤火虫)导致资源重复投入,门店/换电站无法共享,零部件通用化率低,固定成本攀升[5][15][16] 研发与费用对比 - 单车研发费用58,726元,比小鹏(33,985元)高70%,比理想(22,121元)高1.65倍,2024年研发总投入130亿元超理想(110亿)和小鹏(56亿)[5][6] - 单车销售及行政费用70,910元,分别为小鹏(36,145元)和理想(24,436元)的1.96倍和2.9倍[5][6] 产品结构问题 - ET9售价80万元以上定位小众,萤火虫瞄准高端小车市场,均难以贡献规模销量,无法分摊固定成本[16] - 与理想"套娃策略"相比,蔚来车型零部件通用化率低,采购成本优化不足[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