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疗法

搜索文档
脑内“换细胞”让患病动物寿命翻倍
环球网资讯· 2025-08-11 09:45
研究突破 -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团队利用非基因匹配的健康前体细胞替换病变小胶质细胞,使罹患桑德霍夫病的小鼠寿命从135天延长至250天,运动功能与探索行为几乎恢复至正常水平 [1] - 这是首次为泰萨克斯病和桑德霍夫病等目前无药可治的致命性脑病提供"即用型"细胞疗法蓝图 [1] - 新细胞在8个月后仍占脑内小胶质细胞总数的85%以上,且未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 [1] 疾病背景 - 泰萨克斯病和桑德霍夫病同属溶酶体贮积症,患儿因缺乏关键酶导致神经"清道夫"小胶质细胞及邻近神经元内代谢垃圾堆积,出生后数月即出现快速退化,通常在两岁前夭折 [1] - 过去尝试的造血干细胞移植需全身化疗清髓,且健康细胞难以穿越血脑屏障,成功率不足三成,并伴随排异或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1] 技术方案 - 采用"脑区专属移植"策略:以低剂量放射线照射并辅以药物暂时清除小鼠脑内原有小胶质细胞,随后直接向脑室注射来自非匹配供体的微胶质前体细胞 [1] - 给予两种已获批的免疫调节药物阻断外周免疫攻击 [1] - 该方案所用放射剂量、微胶质清除剂及免疫抑制剂均已用于其他疾病,具备快速进入临床的潜力 [2] 治疗效果 - 未经治疗的病鼠于135天全部死亡,而接受移植的5只小鼠在实验结束时仍存活 [2] - 治疗组小鼠敢于进入开放场地中央,后肢握力显著优于对照组 [2] - 供体小胶质细胞分泌的溶酶体酶被邻近神经元摄取,提示"细胞外购"机制可能是疗效关键 [2] 应用前景 - 该成果同时解决了三大难题:无需全身毒性预处理、无需基因编辑即可补充缺失酶、避免排异反应 [2] - 该疗法不依赖患者自身细胞,未来有望像输血一样成为"货架产品",大幅降低成本与等待时间 [2] - 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同样伴随小胶质功能障碍,如果后续人体试验成功,受益者将远不止罕见病患儿,而是数百万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 [2] 后续计划 - 团队计划在更接近人类的大型动物模型中验证这种疗法的安全性 [2] - 将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讨论设计早期临床试验 [2]
中基长寿科学(00767)拟收购亚洲综合细胞库100%股权
智通财经网· 2025-08-04 20:12
收购交易 - 中基长寿科学拟收购亚洲综合细胞库有限公司100%股权,交易基于不具法律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 [1] - 目标公司主要从事细胞疗法、细胞药品研发转化和健康长寿管理服务 [1] - 目标公司现持有亚洲综合细胞库 [1] 亚洲综合细胞库资质 - 亚洲综合细胞库是世界最大的国际自体免疫细胞库,符合多项国际认证标准(FDA、AABB、PIC/S cGMP等) [2] - 该细胞库是亚洲唯一获得美国FDA注册认可和ISBER-IRL认证的免疫细胞、干细胞双种类全体系国际临床细胞库 [2] - 细胞库位于中国香港,储存和应用流程符合香港卫生署认可标准,由一级医务化验师完成检测和核实 [2] 技术能力与业务规模 - 亚洲综合细胞库拥有多项专利技术(防癌早筛、NK细胞、干细胞、软骨细胞等)和22个先进医疗检测平台 [3] - 可为全球30万人提供免疫细胞储存、防癌早筛、长寿医学检测等服务 [3] - 未来可实现收入超过300亿港元 [3]
中基长寿科学(00767.HK)拟收购亚洲综合细胞库100%股权
格隆汇· 2025-08-04 20:05
收购意向 - 中基长寿科学拟收购亚洲综合细胞库有限公司100%股权 双方已签订不具法律约束力谅解备忘录 [1] - 目标公司主要从事细胞疗法 细胞药品研发转化和健康长寿管理服务 [1] - 交易预计未来可实现收入超过300亿港元 [2] 目标公司资质 - 亚洲综合细胞库是世界最大国际自体免疫细胞库 持有FDA AABB PIC/S cGMP等多项国际认证 [1] - 亚洲唯一获得美国FDA注册认可和ISBER-IRL认证的免疫细胞 干细胞双种类全体系国际临床细胞库 [2] - 细胞管理流程符合国际标准 检测储存由香港卫生署认可的一级或二级医务化验师完成 [2] 技术平台 - 拥有防癌早筛 NK细胞 干细胞 软骨细胞等多项专利技术 [2] - 具备22个先进医疗检测平台 [2] - 可提供免疫细胞储存 防癌早筛 长寿医学检测等健康管理服务 [2] 运营情况 - 亚洲综合细胞库位于香港 2018年11月17日开始运营 [2] - 可为全球30万人提供服务 [2] - 解决国际标准细胞数量过少及安全有效应用难题 [1]
医保新政,狙击卷王
虎嗅· 2025-07-11 11:48
医保商保创新药目录调整 - 国家医保局发布2025年基本医保目录和第一版商保创新药目录调整文件 明确7月申报 8-9月专家评审 9-10月谈判竞价 10-11月公布落地 [1] - 商保创新药目录将纳入超出基本医保定位但创新程度高 临床价值大的药品 包括2020-2025年获批的创新药和罕见病治疗药品 [10] - 目录调整中商保专家有重要决策权 医保部门将提供资源 能力 专业支持帮助遴选优质创新药 [5] 市场影响与机遇 - 2024年中国创新药自费市场3200亿元 预计2030年达1万亿元 [6] - 创新药概念股一周内增长7.76% 超半数相关股票价格上涨 [7] - 细胞疗法和罕见病药品将显著受益 国内已获批6款细胞疗法 36种罕见病药品有望首批进入目录 [12][13][14] 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4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1600亿元以上 同比增长16% 医保基金支出1000亿元以上已接近天花板 [17][18]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获批63款新药 国产占比86% 研发管线首次超过美国 [19] - 行业面临同质化竞争问题 如PD-1/PD-L1药物已有20多个 第三代肺癌靶向药有7个 [32] 政策支持与改革方向 - 医保数据将向研发机构开放 支持研发方向确定和管线布局 提高创新效率 [26][27] - 推动真实世界数据在医保准入 续约方面的应用 将药品临床表现与医保续约挂钩 [33] - 商业保险需以全链条支持创新药为突破口 推出综合赔付率更高 定价适中的健康险产品 [21] 行业洗牌与未来趋势 - 新政将带来不亚于"集采"的洗牌效应 支持真创新 淘汰同质化产品 [25] - 2024年医保基金总支出2.97万亿元 创新药支出占比仍小 有较大腾笼换鸟空间 [34] - 需平衡药物可负担性和产业发展 考验政策制定者和专家智慧 [35]
2025年医药生物行业中期策略报告:坚定信心,向“新”而行-20250626
上海证券· 2025-06-26 19:09
报告核心观点 - 创新药械赛道迎来发展机遇,创新药板块进入商业化收获期,医疗设备招投标增长,授权交易活跃,医药新消费崛起,政策提供催化支持 [5] - 关注商业保险制度完善、老龄化进程加深和AI赋能医药创新等要点 [6] - 建议关注创新药及化学制药、医疗器械、中药、医药零售、医疗服务、原料药、生物制品等板块的相关企业 [7] 板块行情回顾 - 2025年医药生物板块涨势亮眼,截至6月10日较年初涨幅10.65%,跑赢沪深300指数12.42个百分点和创业板综指15.52个百分点,化学制药涨幅最大达26.71% [9] - 截至2025年5月底,A股SW医药生物行业指数PE(TTM)约34倍,上升趋势显著 [13] 创新药 - 政策助力研发创新,审评审批端优化试点,MAH制度允许委托生产,到2035年将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监管体系 [18] - 国产创新药势头猛,研发管线中细胞疗法与小分子类最多,获批上市的国产药物比例增加,推动国产替代 [18] - 创新药板块迎商业化收获期,2024年多家企业亏损显著收窄,部分企业实现扭亏为盈 [18] - 本土药企创新品种成果涌现,2025年国家药监局批准11款创新药上市,2025ASCO大会成果瞩目 [19] - 创新药授权合作交易模式热度不减,2024年交易金额与事件数创新高,双抗、ADC药物相关交易活跃 [20] 医疗器械 - 细分领域分化,医疗设备板块业绩阶段性承压,高值耗材集采后国产品牌市场份额有望提升 [22] - 政策持续优化,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国产品种在创新医疗器械中占比高 [22] - 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扩大,国内产业潜力待释放,政策推进创新突破,医保局为临床应用收费立项 [23] 医药新消费 - 促进健康消费政策出台,赋能医药新消费领域高速发展,居民健康意识增强,消费潜力大 [24] - AI赋能提升医疗服务,医药零售企业打破固有模式,切入新赛道 [25] - 中医药在新消费领域焕发生机,数智化赋能产业加速转型 [26]
肿瘤领域的BD&L: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艾意凯咨询· 2025-06-12 10: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肿瘤领域BD&L交易活跃,新兴生物制药公司成主力军,中国成创新重要来源,交易向后期研发管线转移,ADC与多特异性抗体兴起,生物制药企业需完善流程并精准战略聚焦 [4][7][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背景介绍 - 肿瘤是全球制药行业市场规模最大的治疗领域,在全球处方药销售额中占比从2018年的13%增至2023年的18%,过去五年年均增长率超10%,增长得益于创新药上市及可及性提升 [3] - 癌症患者未被满足需求大,商业化潜力大,众多生物制药公司参与竞争,前十大企业以外公司销售收入占比从约30%提升至约45%,中小型公司深耕小众领域 [3] 肿瘤领域BD&L特点 - 生物制药行业中肿瘤领域BD&L交易最活跃,约占全球交易量50%,新兴生物制药公司发起的肿瘤临床试验占比达60% [4][5] - 中国研发聚焦新型作用机制,成肿瘤创新药重要来源,过去3 - 5年授权许可交易增多,ADC和双特异性抗体临床试验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约70%和125%,对外授权交易总价值增长超十倍 [4][7] - 2020年以来大型跨国药企倾向收购或授权引入后期开发阶段产品,应对专利悬崖和《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影响 [4] - BD&L是获创新资产重要途径,ADC和多特异性药物在早期研发管线交易中占比从2019年的10%提升至35% [4] 交易趋势转向后期研发管线 - 2020年肿瘤领域BD&L交易数量达峰值,之后总量下降,但大规模交易有韧性,2023年并购平均交易金额创新高,排除辉瑞收购Seagen案后仍是2019 - 2022年平均水平的1.8倍,2021 - 2023年间增长超三倍 [11] - 交易向高价值、后期研发管线转移,弥补现有产品组合挑战,后期研发管线竞争激烈,近年来大型跨国药企主导交易占比上升至约35%,倾向收购已上市产品 [12] - 肿瘤领域交易溢价高于十年前,2019 - 2023年有四起收购公司交易溢价超200%,大型跨国药企并购频率是中小型企业两倍,中小型企业约45%交易是授权许可 [14] 抗体偶联药物(ADC)与多特异性抗体的兴起 - ADC和多特异性抗体在早期研发管线BD&L交易中占比从2019年的10%跃升至35%,BD&L比企业自主研发更可行 [16] - 细胞疗法相关交易曾在2021年占约25%,近期下降,反映业内对其研发、生产和商业化挑战认识加深 [16] 战略启示 - 中国成全球肿瘤创新新发源地,成功交易关键是建立完善筛选与评估流程,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评估资产并报价 [17] - 生物制药企业需建立严谨尽职调查流程,确保交易条款竞争力和可持续性,中小型企业需精准战略聚焦 [17]
金斯瑞生物科技盘中最高价触及17.280港元,创近一年新高
金融界· 2025-06-10 16:58
公司股价表现 - 截至6月10日收盘价为16 800港元 较上个交易日下跌1 06% [1] - 当日盘中最高价触及17 280港元 创近一年新高 [1] - 当日主力资金流入30 618 340万港元 流出35 629 864万港元 净流出5 011 52万港元 [1] 公司业务概况 - 全球生命科学研发与生产服务提供商 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服务20余万客户 [1] - 四大主要业务单元包括生命科学服务及产品 生物制剂合约开发及生产(CDMO) 工业合成产品 综合性全球细胞疗法 [1] - 公司成立于2002年 2015年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法人实体遍布10个国家 [1] 公司研发实力 - 全球员工超过6 900名 国际学术期刊文献引用超过103 600篇 [1] - 拥有超过300项授权专利 900多项专利申请及大量技术机密 [1] 公司发展愿景 - 企业使命为"用生物技术使人和自然更健康" [2] - 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受信赖的生物科技公司" [2]
Verve Therapeutics (VERV) Reports Q1 Loss, Tops Revenue Estimates
ZACKS· 2025-05-14 21:16
公司业绩表现 - 公司季度每股亏损0.35美元 显著优于Zacks共识预期的0.71美元亏损 较去年同期0.59美元亏损有所改善 经非经常性项目调整后 盈利意外率达50.7% [1] - 过去四个季度中 公司四次超出每股收益(EPS)预期 最新季度收入3298万美元 远超共识预期362.76% 较去年同期570万美元收入大幅增长 [2] - 公司股价年初至今下跌26.2% 同期标普500指数上涨0.1% [3] 未来业绩展望 - 当前市场对下季度共识预期为每股亏损0.70美元 收入829万美元 本财年预期亏损2.73美元 收入2974万美元 [7] - 盈利预测修订趋势呈现混合状态 导致Zacks评级为3(持有) 预计短期表现与市场同步 [6] - 同行企业Plus Therapeutics预计季度每股亏损0.17美元 亏损同比扩大77.3% 过去30天共识预期上调31.3% 收入预期185万美元 同比增长10.1% [9] 行业背景 - 所属医疗-药品行业在Zacks 250多个行业中排名前29% 研究表明排名前50%行业表现优于后50%行业达2:1比例 [8] - 行业另一家企业Plus Therapeutics尚未公布截至2025年3月的季度业绩 [8] 市场影响因素 - 股价短期走势可持续性取决于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中的评论 [3] - 实证研究显示股票短期走势与盈利预测修订趋势存在强相关性 投资者可通过Zacks评级工具跟踪此类修订 [5]
医药与生物制造专题抢先看:合成生物+医药,能否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极?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4-22 12:04
合成生物学市场概况 - 2023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突破170亿美元,其中医疗健康领域占比近40%(64亿美元),预计2028年该领域规模将达133亿美元 [2] - 技术迭代(基因编辑、高通量测序、AI等)推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应用场景覆盖药物研发、疾病诊疗及绿色生产 [2] 2025合成生物制造创新发展大会 - 时间地点:2025年5月22-23日于上海浦东喜来登由由大酒店,主题为"合成新'基'遇,智造赢未来" [2] - 聚焦领域:医药、食品、化妆品、新材料及AI方向,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2] - 组织架构:由上海市经信委等政府单位指导,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等主办,制药在线等支持 [6] 技术前沿与应用 医药与生物制造 - 微生物"细胞工厂"革新天然药物、氨基酸及维生素的生物合成方法,普利制药将分享抗生素/多肽药物制造经验 [7] - 体外生物转化(ivBT)作为新兴工业平台,具有高产品得率、强耐受性等优势,应用于医药原料及生物能源等领域 [8] - 重组胶原蛋白CHO细胞表达技术进展显著,君实生物将探讨其在止血剂、骨修复材料等医疗应用 [12] 交叉技术创新 - AI融合合成生物学推动微生物制药升级,涵盖基因编辑优化、代谢途径设计及药物筛选加速 [11] - 酶工程与代谢工程结合提升高值化合物合成效率,上海交大冯雁团队将分享酶分子设计策略 [10] - 近红外活体成像(NIR-II)与合成生物学结合,复旦大学团队开发荧光探针提升肿瘤成像灵敏度 [13] 行业专家与研究方向 - 李永泉(浙大):AI驱动微生物制药技术升级,主导达托霉素等药物研制 [16][17] - 张以恒(中科院):开创ivBT技术体系,开发淀粉制肌醇等产业化路径 [20][21] - 罗玮(江南大学):代谢工程优化氨基酸衍生物生产,实现绿色制造 [25][26] - 张凡(复旦):近红外荧光探针研发,提升活体成像穿透深度 [27][29] 行业展望 - 合成生物学有望解决传统医药难题,推动个性化治疗及天然药物复兴 [40] - DNA合成成本降低、CRISPR技术优化将加速药物发现与生产流程 [40] - 同期展会(2025年6月上海)预计吸引3500家企业及10万观众,覆盖23万平方米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