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量化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10月私募备案韧性十足:量化产品占比超四成,百亿量化私募成备案先锋
私募排排网· 2025-11-07 11:33
私募产品备案整体表现 - 2025年10月全市场完成备案的私募证券产品数量达994只,较9月全月的1038只环比小幅下降4.24%,但较9月同期的829只环比增长19.90% [2] - 与去年10月的325只相比,同比增幅飙升至205.85%,印证了私募证券产品市场延续今年以来的火热态势 [2] - 备案热度上升是多方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包括沪指突破4000点后市场结构性机会凸显、私募产品今年收益表现亮眼、第三方销售机构营销发力、北向资金稳步流入以及资金面保持宽松 [3] 备案产品策略分布 - 股票策略产品占据备案主力地位,10月共有679只相关产品完成备案,在全月备案总量中占比高达68.31% [4] - 多资产策略产品成为备案榜单中的亮点,备案数量达122只,占比攀升至12.27%,位列第二 [7] - 期货及衍生品策略以84只的备案数量位居第三,占比为8.45% [7] - 债券策略与组合基金分别备案49只和36只产品,占比依次为4.93%和3.62% [7] 量化产品备案情况 - 2025年10月全市场备案的量化产品达432只,占全市场私募产品总量的43.46% [8] - 在量化策略产品中,股票策略量化产品以333只的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占比达77.08% [10] - 股票量化多头策略表现尤为亮眼,当月备案数量达241只,在全部量化产品中占比达55.79% [9][10] - 期货及衍生品策略是量化投资的第二大战场,相关产品有50只,占比11.57%,其中量化CTA产品达49只,占比11.34% [9][10] 私募机构规模与备案特征 - 10月完成备案的994只产品共由622家私募机构贡献,0-5亿规模的小规模私募机构数量达319家,备案产品357只,占比35.92% [11] - 百亿规模私募虽仅59家,但备案了272只产品,占比27.36%,平均备案量约4.6只,远超其他规模梯队 [11] - 当月绝大多数私募机构仅备案1只产品,备案产品数量不少于10只的“高产”私募机构仅11家,且均为百亿量化私募 [11] - 百亿量化私募茂源量化以23只的备案量位居榜首,所有产品均为股票量化多头策略,世纪前沿备案21只产品,明汯投资、因诺资产等机构备案产品均不少于10只 [12][13]
百亿级私募再扩容 数量增至108家
证券时报网· 2025-10-29 17:07
百亿级私募行业规模与结构 - 截至2025年10月28日,百亿级私募数量增长至108家 [1] - 百亿级量化私募有53家,占比49.07%,主观百亿级私募有45家,占比41.67%,主观+量化混合型有8家,占比7.41% [1] - 与2024年底相比,31家私募新晋成为百亿私募,14家私募退出百亿阵营 [1] 新晋百亿私募构成 - 新晋的31家百亿私募中,量化私募占18家,主观私募占9家,主观+量化混合私募占3家 [1] - 喜岳投资等7家为首次新晋的百亿私募,泓湖私募等24家为再次回归百亿阵营 [1] 百亿私募整体业绩表现 - 截至2025年10月24日,有业绩展示的70家百亿私募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为30.49% [3] - 69家百亿私募实现正收益,占比达98.57% [3] - 35家百亿私募收益率在30%—49.99%,4家收益率超60% [3] 量化私募业绩优势 - 有业绩展示的45家百亿量化私募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达33.06% [3] - 同期有业绩展示的21家主观百亿私募平均收益率为25.92% [3] - 百亿量化私募明显跑赢主观百亿私募 [3] 量化私募规模扩张驱动因素 - 量化私募业绩表现突出,多数量化私募实现显著正收益,带动资金涌入 [2] - 量化策略产品具备收益稳定性高、回撤控制力较强的优势,受市场波动阶段投资者青睐 [2] - 量化策略高频交易特征为券商带来可观佣金,渠道合作意愿强,代销资源倾斜形成正向循环 [2] - 资产配置理念深化,指数增强型产品需求提升,量化模型能持续获取超额收益,契合市场对贝塔+阿尔法的双重需求 [2]
量化基金经理最新十强揭晓!马志宇、徐进、陆政哲领衔!黄铂、施恩、颜学阶等夺冠!
私募排排网· 2025-10-27 11:39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私募排排网"。 (点击↑↑ 上图查看详情 )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符合排名规则的量化产品数共1694只,合计规模约为1377.58亿元,前三季度收益均值为25.73%,显著跑 赢同期大盘。分私募规模来看,86位百亿私募量化基金经理管理的370只量化产品,前三季度收益均值高达31.34%,断崖式领先。 | | 不同规模私募前三季度量化业绩 | | | | | --- | --- | --- | --- | --- | | Q 私募排排网公众号 | 截至2025年9月底。 | 数据来源: 私募管理人(经托管复核)/托管人,整理自私募排排网 | | | | 私募规模分类 | 有业绩显示的 量化产品数量 | 产品规模合计(亿元) | 今年来收益均值 | 今年来超额均值 | | 100亿以上 | 370 | 472.31 | 31.34% | 8.76% | | 50-100亿 | 207 | 226.40 | 22.98% | 4.44% | | 20-50亿 | 215 | 206.56 | 23.63% | 6.36% | | 10-20亿 | 265 | 181.98 | 22 ...
前三季度私募证券基金备案量同比增长近九成
证券日报· 2025-10-17 23:40
私募基金备案市场整体表现 - 前三季度全市场共备案私募证券基金8935只,相比去年同期的4718只增长接近九成 [1] - 市场回暖主要受市场环境好转、监管规范行业、私募机构积极拓展业务三方面因素推动 [1] - 量化机构表现突出,前三季度备案量化产品3958只,占全部备案产品的44.30%,较去年同期的1953只增长超过一倍 [2] 各策略产品备案情况 - 股票策略产品备案5849只,占比达65.46%,同比增长接近一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1] - 多资产策略产品备案1278只,占比14.30%,同比增长84.68% [1] - 期货及衍生品策略产品备案913只,占比10.22%,同比增长66% [1] - 债券策略与组合基金备案产品数量相近,分别为363只和362只,占比均在4%左右,同比增幅均超过七成 [2] 量化产品细分策略分析 - 量化产品中股票类策略占据核心地位,备案量达2865只,占全部量化产品的比重超过七成 [2] - 量化多头策略产品备案1843只,占比最高 [2] - 股票市场中性策略产品备案863只 [2] - 股票多空策略产品备案159只 [2] 私募基金管理人结构特征 - 前三季度共有2322家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备案产品,其中1879家机构备案数量在5只以内 [3] - 管理规模在5亿元以下的基金管理人数量最多,达1560家 [3] - 规模在百亿元以上的基金管理人有80家,但备案产品总量较高 [3] - 备案产品数量不少于40只的26家管理人中,百亿元级机构有23家,量化机构有21家,百亿元级量化机构有19家 [3] - 上海宽德私募备案120只产品居首,黑翼资产、明汯投资、海南世纪前沿备案数量分别为114只、111只、98只 [3]
罕见反超!9月证券类私募登记超股权类,量化成关键入场券
凤凰网· 2025-10-11 20:28
私募行业登记规模已显著收缩。在监管趋严与市场自然出清的共同影响下,私募机构登记数量从2022年同期的超千家 锐减至今年前三季度的百余家,行业逐步告别规模扩张阶段。随着准入机制由宽松的登记备案转向严格的审核把关, 成功登记的私募管理人整体呈现专业化、精英化特征。 9月新登记证券类私募机构10家,登记数量罕见反超股权类私募,打破前8个月股权类私募登记持续领先的常态。值得 注意的是,9月新登记证券类私募普遍具备量化背景,量化渐成新私募创业关键入场券。 在行业总量严控的背景下,证券类私募登记数量的反超或更具含金量。这表明,在有限的"入场券"中,机构对二级市 场的布局意愿相对增强。行业准入壁垒渐高,今年以来新登记私募呈现三大标签:一是核心团队具备量化投资经验; 二是团队成员拥有公募从业背景;三是知名私募高管独立创业。 尽管9月量化产品备案占比回落,但其中股票策略产品占比仍超七成,核心策略依然聚焦权益市场。并且,百亿量化私 募仍为备案主力。对此,有私募人士分析称,量化产品占比的回落更多反映了短期市场环境下的风险偏好微调,而非 战略转向。 9月证券类私募登记罕见反超 据中基协统计,9月新登记私募共计14家,其中,证券类私募 ...
9月私募备案同比激增171% 股票策略备受青睐
证券时报网· 2025-10-10 18:38
私募产品备案概况 - 2025年9月私募证券产品备案数量达1028只,相比2024年同期的379只增长171.24% [1] - 股票策略产品备案数量以668只绝对领先,占比64.98% [1] - 多资产策略产品备案155只,占比15.08% [1] - 量化产品表现活跃,当月备案364只,占备案总量的35.41% [1] 量化策略产品分布 - 股票策略下的量化产品贡献最大,量化多头备案166只,占量化产品总量的45.60% [1] - 股票市场中性策略备案69只,占比18.96% [1] - 期货及衍生品策略中,量化CTA备案45只,占比12.36% [1] 股票策略备案大增的驱动因素 - 权益市场赚钱效应显现及政策面对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领域支持,凸显股票策略把握产业机遇优势 [2] - 投资者对权益类资产配置意愿回升,共同推动股票策略备案数量保持高位 [2] 四季度A股市场展望 - 四季度A股可能处于盈利结构性回升、信用继续修复环境,延续震荡偏强"慢牛"趋势 [2] - 出口维持韧性,制造业和基建投资维持增速,消费可能低位回升,美联储大概率继续降息 [2] - 科技和周期等盈利结构性回升及信用修复背景下,大盘和中小盘风格占优,科技、部分周期及消费行业表现相对占优 [2] 市场上涨的持续基础 - 政策支持实体经济修复、流动性维持宽松、机构持股水平稳步提升,多重因素共振下"慢牛"格局有望延续 [3] - PPI出现底部企稳迹象,"反内卷"政策成效初显,有望改善行业竞争格局和产品定价环境 [3] - 周期上游及中游行业利润有望提振,二十届四中全会将聚焦"十五五"规划,稳经济增量政策有望加码 [3]
长盛基金石晓冉:A股量化投资仍处于“黄金窗口期”
中证网· 2025-10-09 21:33
量化产品受追捧原因 - 业绩差距、资产替代、技术红利三力共振是量化产品受追捧的本质原因 [1] A股量化投资现状与展望 - A股量化投资仍处于黄金窗口期 [1] - 高夏普比率的策略将越来越稀缺 [1]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行业将走向混合策略、工具化、强风控的新阶段 [1] - 对基金管理人的算力、数据、人才和合规提出更高要求 [1] 量化投资策略演变 - 策略方向将从单一因子走向混合智能 [1] - 高频量价红利边际递减将促使管理人增加对基本面量化与另类数据的预算投入 [1] - 形成人机互动的混合框架,机器负责广度,人类研究员负责深度 [1] - 共同提升因子的经济解释力与鲁棒性 [1] 产品形态发展方向 - 产品形态将向工具化、多资产、多策略账户发展 [1] - 工具化产品如指数增强、行业主题增强、ESG增强等透明化产品将继续抢占ETF份额 [1] - 多资产策略包含量化CTA、期权波动率、可转债的多策略FOF成为私募新宠 [1] - 多策略账户允许客户在同一管理人提供的指增、中性、多空三类子策略间按风险预算自由切换 [1] - 多策略账户可降低申赎冲击 [1] 监管与风控重点 - 超额回撤控制将成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2] - 头部机构已在实时波动预算、自适应择时等模块加大投入 [2] - 风控被做成策略的一部分,而非事后监控 [2]
“小而美”私募爆发力有多强?33家私募翻倍!龙辉祥投资、旭冕、海南致衍等夺冠!
私募排排网· 2025-09-30 11:37
0-5亿私募行业概况 - 截至9月19日,0-5亿规模私募公司数量达6410家,占行业总量的83.74%,是行业最庞大的力量,其核心优势在于“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锐”[2] - 0-5亿私募在上行趋势下更具业绩爆发力,自去年“924”行情以来,股票策略收益迅速拔高后经历震荡调整,并于今年4月份开启缓慢爬坡阶段[2] - 与股票策略相反,0-5亿私募的期货策略表现明显落后,因在权益市场单边上涨行情下,商品市场处于波动率压缩周期[2] 各策略业绩表现 - 从二级策略看,量化多头策略收益逆市领先,198只产品近1年收益均值高达77.77%,主观多头策略975只产品近1年收益为73.88%[4] - 复合策略与宏观策略表现亮眼,159只复合策略产品近1年收益均值为52.16%,宏观策略产品收益均值为49.80%[4][5] - 0-5亿私募旗下有业绩显示的产品总计2051只,近1年收益均值为56.93%,其中1977只产品实现正收益,正收益占比达96.39%[5] - 公司层面,符合排名规则的220家0-5亿私募中,近1年收益均值在50%以上的有106家,占比48.18%,收益均值在100%以上的有33家,占比15%[5] 股票策略TOP10私募 - 0-5亿私募旗下1267只股票策略产品近1年收益均值为70.87%,显著超越同期沪深300指数41.97%的涨幅,其中正收益产品1247只,占比高达98.42%[7] - 股票策略近1年收益前三的私募为龙辉祥投资、沁昇基金、慧创蚨祥,前十私募旗下产品收益均实现翻倍[7] - 龙辉祥投资旗下4只产品近1年收益均值位居第一,公司成立于2015年,投研团队经验超15年,投资理念强调本金安全下的收益最大化,运用权变理论[8] - 沁昇基金旗下6只产品收益均值位居第二,基金经理姚勇拥有逾二十年公司研究经验,核心投资理念为“优秀公司+合理价格+关键变化”[9] - 中颖投资旗下4只产品规模合计2.84亿元,收益均值位居第四,公司聚焦科技成长类企业投资,8月以来多只产品进行分红回馈投资者[10] 期货及衍生品策略TOP10私募 - 0-5亿私募旗下351只期货及衍生品策略产品近1年收益均值为25.16%,正收益产品占比87.75%,其中主观CTA产品收益均值为30.37%,量化CTA产品收益均值为25.49%[11] - 该策略收益前三的私募为旭冕投资、华澄私募、七禾新资管[12] - 旭冕投资旗下3只产品合计规模约1.57亿元,收益均值夺冠,公司擅长大盘判断和黑色系基本面波段操作,创始人胡卿拥有多年阳光私募经验[13] - 华澄私募旗下3只产品收益均值位居第二,公司坚持量化投资理念,专注场内衍生品,创始人颜学阶拥有10年不间断量化实盘投资经验[14] 多资产策略TOP10私募 - 0-5亿私募旗下262只多资产策略产品近1年收益均值为47.65%,正收益产品253只,占比96.56%,其中复合策略产品收益均值为52.16%,宏观策略产品收益均值为49.80%[15] - 该策略收益前三的私募为海南致衍私募、数弈众城投资、杭州金时资产[16] - 海南致衍私募旗下3只产品收益均值断层式领先,核心竞争力源于“可转债+衍生品”多资产策略,采用“可转债打底仓+期权防黑天鹅”的立体架构[17] - 数弈众城投资旗下3只产品规模合计5850.13万元,收益均值位居第二,公司产品线包括多策略混合基金、可转债策略核心基金及个股长期投资基金[18] 量化基金TOP10私募 - 0-5亿私募旗下519只量化产品近1年收益均值约为49.21%,正收益产品占比高达100%[19] - 量化基金收益前三的私募为京盈智投、天之卉、杭州塞帕思[19] - 京盈智投旗下3只量化产品收益均值位居第一,实控人谢黎博为卡耐基梅隆大学统计学博士,公司投资理念为依托量化模型挖掘alpha[20][21] - 天之卉旗下3只量化产品收益均值位居第二,基金经理吴祺铭善于构建多因子选股模型[22]
平方和投资创始人吕杰勇:十年的变与不变,用时间筑牢Alpha护城河
中国证券报· 2025-09-17 19:52
公司发展历程与定位 - 平方和投资于2015年成立,2025年迎来十周年,是中国最早将海外成熟量化对冲模式在国内落地的机构之一[1][3] - 公司创始人吕杰勇的创业初心是成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旨在建立中国自己的量化对冲基金[2][3] - 公司成长伴随行业三次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后行业萌芽、2015年市场骤冷时逆势出发、2018年市场冷却时取得两位数正收益[4][5] 策略体系与技术创新 - 公司坚持同一策略框架并不断迭代,策略体系历经多轮市场检验[2][6] - 因子研究从早期量价因子拓展至基本面、分析师预期、另类数据等多维度,涵盖日内多频段预测[6] - 组合优化经历从线性模型到机器学习主导的非线性模型的演进,自研Bsim系统优化交易执行以降低冲击成本[6][7] - 2025年公司算力同比提升约2.3倍,Bsim系统支持研究员日均完成上千次回测[7] 当前运营与业绩表现 - 公司主要采用中低频策略,策略容量上限较高,当前管理规模在百亿元左右,处于规模效应最佳阶段[2][7] - 2025年以来超额回报显著,并在小微盘股波动中展现较强防御性[7] - 公司通过引入投研合伙人方壮熙(前世坤投资高管)实现团队综合实力质的跃升,推动投研体系全新升级[7] 行业环境与监管应对 - 2025年量化成为资本市场关键词,A股万亿成交额成常态,量化产品备案数量同比翻倍[1] - 2025年7月量化新规落地,针对高频交易、异常交易及DMA等场外衍生品业务实施强监管[7] - 公司长期深耕中低频策略,高频策略占比低,并主动压降DMA业务杠杆率及存续规模,与监管思路契合[7][8][9] - 公司认为监管压缩套利空间后,竞争重心将转向扎实的阿尔法挖掘能力,凸显其十年因子库样本外检验形成的“时间护城河”[2][7][9]
宣称收益“年化大于14%” 小红书首页频现私募产品广告 商业化路径遭质疑
新华财经· 2025-09-11 21:56
小红书平台私募广告合规问题 - 小红书首页出现私募产品广告 推广文案包括"回撤小于0.5% 年化大于14%"和"今年25%-30%量化产品"等业绩承诺性表述[3] - 广告发布方为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深圳市金斧子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其销售人员未进行投资者适当性核实即直接推介私募产品[3][6] - 平台缺乏特定对象确定程序功能 无法实施风险测评或合格投资者认证 违反私募基金不得向不特定对象公开推介的规定[8] 广告内容涉嫌违规 - 广告使用红色绿色突出业绩数据 仅以小字体标注风险提示 存在误导投资者认为年化14%是收益承诺的嫌疑[3] - 内文宣传采用"几乎0差评""产品非公募"等擦边球表述 并标注"合规原因信息不能发" 显示推广方知晓产品不能公开推介[5] - 涉嫌违反《广告法》第二十五条禁止对投资收益作出保证性承诺的规定 以及私募基金监管规定中禁止宣传预期收益率的要求[8] 平台商业化与合规冲突 - 小红书月活跃用户规模超2亿 近期组建大商业板块试图打通广告和电商业务 加快商业化变现步伐[3][10] - 平台因降低用户体验遭受质疑 所谓"种草"笔记实为营销内容 广告高频出现影响用户信任度[9][10] - 互联网平台存在商业化与生态治理的灰色地带 虽持续治理违法违规内容但难以彻底解决平衡问题[9][10] 法律风险与责任认定 - 私募销售机构涉嫌发布虚假广告 平台方涉嫌非法经营广告 若造成投资者损失可能承担连带侵权责任[9] - 根据《广告法》第五十六条 广告发布者明知广告虚假仍发布的应当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9] - 金融机构人士明确表示此类广告涉嫌违规宣传产品业绩 债券私募机构指出部分私募通过软广打擦边球[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