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麦角硫因胶囊
icon
搜索文档
子公司业绩骤降、创新药仍难造血,科伦药业营收跌破百亿大关
新浪证券· 2025-09-11 16:49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0.83亿元同比下降23.2% 近三年首次跌破百亿大关[1] - 归母净利润10.01亿元同比下滑44.41% 创近十年最大降幅[1] - 毛利率49.76%同比下降4.07个百分点 净利率12.26%同比减少6.47个百分点[2] - 经营现金流净额11.9亿元同比下降53.0%[2] - 第二季度营收46.9亿元同比下降16.3% 净利润4.16亿元同比下降46.2%[2] 主营业务 - 输液与非输液两大支柱业务合计营收81.44亿元 占总营收89.66%[2] - 输液板块收入37.50亿元同比下降19.65% 毛利率减少6.19个百分点[2] - 非输液板块收入43.94亿元同比下降18.77%[2] - 葡萄糖注射液水针销量同比下降11.96%至3.43亿支[3] - 塑料水针业务销量3.43亿支同比下降11.96%[3] 市场与政策环境 - 氯化钾注射液水针在第十批国家集采中落标导致市场份额被挤压[3] - 省级带量采购和国家集采导致产品销量增长未能完全抵消价格下滑压力[3] - 国家"限抗令"和合理用药政策严格控制门诊输液率 直接压缩行业需求[3] 子公司表现 - 川宁生物净利润从上年同期7.66亿元锐减至4.55亿元 降幅超40%[4] - 川宁生物受青霉素销量价格下滑及研发费用增加影响[4] - 科伦博泰生物由盈利3.10亿元转为净亏损1.45亿元 同比下滑146.8%[5] - 科伦博泰业绩受授权收入(里程碑)同比减少影响[5] 战略举措 - 川宁生物计划将AI系统从硫氰酸红霉素生产线拓展至头孢和青霉素产线[5] - 科伦博泰持续推进ADC药物研发与对外合作[5] - 公司推出保健药品麦角硫因胶囊并由董事长亲自代言[6]
董事长亲自带货的科伦药业业绩还在下滑
新浪财经· 2025-09-01 14:4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0.8亿元同比下降23.2% 归母净利润10.0亿元同比下降44.4% 扣非归母净利润9.85亿元同比下降43.8% [1] - 经营现金流净额11.9亿元同比下降53.0% 第二季度营业收入46.9亿元同比下降16.3% 归母净利润4.16亿元同比下降46.2% [1] - 业绩下滑主要受流感等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及医保控费等宏观环境影响 [1] 业务结构分析 - 采用"大输液+非输液仿制药+抗生素中间体+合成生物+创新药"模式 主营业务仍以大输液和仿制药为主 [3] - 大输液业务贡献近四成营收 202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37.5亿元同比下降19.65% [4][5] - 非输液药品上半年销售收入19.55亿元同比下降3.18% 主因第十批集采新中标品种未带来增量贡献 [12] 大输液市场现状 - 国内输液产品60%-70%集中在低端普通输液领域 包材包括玻璃瓶/塑瓶/非PVC软袋/直立式软袋 [6] - 基础输液价格触底 塑瓶基础输液在非等级医院市场价格跌至谷底 密闭式输液在等级医院价格稳定 [7][8][9] - 肠外营养三腔袋销售544万袋同比增长55.96% 粉液双室袋销售733万袋同比增长64.24% [11] 集采政策影响 - 集采导致产品销量增长但结构优化未能抵消价格下滑压力 [3] - 塑料水针销量3.43亿支同比下降11.96% 葡萄糖注射液水针需求减少超20%价格下跌逾10% [13] - 氯化钾小针集采中标份额从15%提升至24%但销售净收入下降近70% [13] - 第十一批集采主要涉及14个联营企业的新获批品种 对存量产品影响有限 [16] 战略转型方向 - 将麻醉镇痛领域作为仿制药新增长方向 已形成帕瑞昔布钠/丙泊酚等十余项迭代管线产品 [17] - 全国超70%市场预计年底完成输液带量联动 有助于稳定核心市场竞争格局向头部企业集中 [10] - 高端输液产品占比仍不足抵消基础输液价格压力 未披露具体营收占比 [10]
科伦药业“麦角硫因胶囊”被指资质缺失 跨境电商模式销售存疑
新华网· 2025-08-12 13:38
科伦药业麦角硫因胶囊争议事件 - 公司董事长刘革新以赤膊形象为麦角硫因胶囊代言引发公众热议[1] - 代言形式及产品功能宣传成为争议焦点[1] 跨境销售模式 - 产品通过"原料出口日本生产+跨境电商进口"模式进入中国市场[2] - 由子公司川宁生物提供原料 日本合作方制成胶囊后以"个人自用物品"名义通过保税仓直邮国内[3] - 60粒装产品定价1499元/瓶 每粒含30mg麦角硫因[2] - 按当前售价及销量计算 相关销售额已超3800万元[2] - 产品未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平台及进口保健食品备案系统登记[2] - 麦角硫因新食品原料申请仍处于审批流程中 未纳入新食品原料目录[2] 法律合规性问题 - 跨境销售模式被质疑规避国内对新食品原料安全性评估的审批要求[3] - 我国法律体系中无"膳食补充剂"的法定概念 产品宣传涉嫌混淆概念[4] - 产品宣传使用"细胞级驭龄 深层次抗衰"等表述 涉嫌违反广告法和食品安全法[4][5] - 宣传内容包含"保护细胞""延缓衰老"等指向保健功能的表述 违反相关法规[5] - 代言人形象与产品效果的强关联构成暗示性宣传 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5] 公司回应情况 - 公司强调麦角硫因是"国际上公认的膳食补充剂"[4] - 截至发稿时 公司未就跨境电商销售模式合规性问题作出正式回应[5]
大众品Q2业绩前瞻及中期策略报告:新消费重构投资范式,传统消费循势待时-20250715
浙商证券· 2025-07-15 19:48
报告核心观点 新消费重构食品饮料投资范式,新消费行情回调后有望延续,传统消费重视龙头标的在高股息下的景气变化和边际趋势,应重视趋势型标的中长期机会和当下红利持续标的,把握估值低位布局[6][87]。 食饮新消费研究范式 定义 新消费的“新”体现在产品和渠道逻辑变化,以情感化、便捷化、健康化为代表的新消费趋势重构市场,食饮新消费跳出传统需求研究框架,发掘新需求或创造新增量,关注现象级事件或产品[13][14]。 多维度比较 |对比维度|食饮传统消费|食饮新消费| | ---- | ---- | ---- | |增长逻辑|自上而下,周期性强,增长线性|通过优质供给创造需求,爆发力强| |定价/估值体系|DCF定价,贴现定价,PE|PS定价,预期定价,享受高估值| |风险特征|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收入业绩波动|允许创新试错,容忍阶段性亏损| |资金属性|稳健资金,重视安全边际|高风险偏好资金,偏好高成长| |投资策略|存量博弈下的份额提升与格局优化|聚焦新变化,重视新产品和新渠道|[16] 产品端 产品向健康精准化升级,兼具口感,重视情绪价值触达,消费者接受种草过程多元化;如喜茶推出纤体瓶,保健品类目软糖品类增速快,卫龙魔芋爽开辟健康零食赛道,品牌通过与IP联名、场景情绪化设计等承载情绪价值[19][20][26]。 渠道端 经济增速换挡和需求导向时代迎来零售变革,从传统商超向仓储会员店、折扣店、即时零售等转型,驱动力是消费者对“多快好省”需求升级,对品牌方影响集中在供应链和商品创新[30][31]。 子板块分析和重点公司Q2/H1业绩前瞻 休闲零食 25Q2表现分化,重视具备品类红利和新渠道拓展标的;如三只松鼠、洽洽食品等公司25Q2和25H1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增速有不同表现,零食板块景气度短期延续,中长期强调供应链提效和内部经营管理革新[4][36]。 软饮料 细分赛道景气度分化,继续重视板块机会;能量饮料行业景气度提升超预期,高景气度大单品爆发是个股业绩增长基础,渠道能力决定业绩天花板[37]。 乳制品 预计25Q2板块收入平淡,静待盈利弹性在原奶触底后释放;原奶价格或于25H2或26年触底,触底后龙头乳企盈利弹性有望释放,推荐伊利股份、新乳业、妙可蓝多[38][40]。 茶饮 外卖大战催化高景气,格局“一超多强”;推荐平价价格带的蜜雪集团和中价价格带的茶百道、古茗等标的[41]。 保健品 看好B端格局趋于集中,C端需重视高成长大单品对应的景气投资机会;建议布局B端龙头企业仙乐健康的长期投资机会和C端核心爆品/渠道景气度向上的公司[42]。 预调酒 行业整体需求稳健,关注25年产品焕新及威士忌业务;春节期间销售平稳,二季度关注产品包装焕新和新口味推出,威士忌业务有望贡献增量[43]。 啤酒 “禁酒令”对啤酒影响有限,结构升级&成本改善趋势延续,关注25年低基数下旺季销量表现;预计25年主要酒企量价齐升,盈利能力提升,发力非现饮渠道打造第二曲线[44][45]。 调味品 龙头业绩稳健度和确定性更优,复调景气更优;25Q2餐饮需求平淡下动销偏弱,基础调味品龙头海天味业定力足,复合调味品收入增速快于基础调味品[46]。 速冻 需求疲软竞争加大,重视后续餐饮链需求修复预期;预计25Q2板块收入、业绩平淡,关注餐饮供应链需求修复和估值修复带来的投资机会[47]。 卤制品 单店仍在修复,提升门店经营质量仍是工作重点;关注休闲卤味门店收入修复机会和新型单店模型打造[49]。 烘焙 行业升级下品牌焕发新活力;预计25Q2立高食品、海融科技收入和归母净利润有不同增速表现[5]。 其他 百龙创园预计25Q2和25H1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实现增长[5]。 投资建议 重视趋势型标的中长期机会和当下红利持续标的,把握估值低位布局;推荐卫龙美味、伊利股份等标的,关注茶百道、金达威等标的[6][87]。
“假药”还是保健品?饶毅和刘革新争的是什么
财经网· 2025-06-10 14:57
核心观点 - 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通过"秀肌肉"营销引发与科学家的争议,带动麦角硫因胶囊销量暴增1482万元(增长近100%),并推动公司股价上涨20%至历史高点 [1][2][3] - 麦角硫因胶囊作为膳食补充剂存在监管争议:尚未取得中国保健品"蓝帽子"认证,但通过跨境电商销售日本合法产品,公司计划申请新食品原料资质 [2][5][8] - 争议事件背后是科伦系企业面临传统业务衰退:科伦药业一季度营收下滑29.42%、利润下滑51.38%,川宁生物营收下滑14.85%,公司正转型大健康赛道寻求突破 [11][12][14] 产品与营销 - 麦角硫因胶囊定价1199元/瓶(60粒),通过日本合作方生产,原料来自子公司川宁生物,6月7-8日销售额达3464万元 [5][10] - 营销策略存在擦边球争议:公众号持续宣传成分功效但未直接声称产品功能,专家认为易误导消费者涉嫌违规 [8][9] - 董事长个人形象营销效果显著:75岁肌肉照使小众产品"出圈",但引发学术界对其科学依据的质疑 [4][6][7] 公司经营状况 - 科伦药业面临结构性挑战:输液业务营收从超百亿降至2024年不足90亿,占比首次低于40%,非输液业务同步下滑 [14] - 子公司表现分化:科伦博泰拟配股筹资19.43亿港元创港股生物药企年度纪录,川宁生物业绩下滑但股价随事件反弹26.52% [12][15] - 转型战略明确:将大健康列为新赛道,麦角硫因是首个公开产品,管理层称后续有保密项目储备 [12][13] 市场反应 - 股价呈现事件驱动特征:争议初期股价下跌4.98%,随后两周内科伦药业涨20%、川宁生物涨26.52%均创历史新高 [2][15] - 销售数据激增:网络店铺数据显示争议期间产品销量实现近翻倍增长 [2][10] - 行业关注度提升:使原本小众的抗衰老成分麦角硫因进入公众视野,带动整个品类热度 [5][6]
21健讯Daily | 英国医生尝试用人粪制药消灭超级细菌;华中地区首个脑机接口门诊开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9 07:36
政策动向 - 国家卫健委推动落实"血费减免一次都不跑"政策,目标2025年底前全国所有血站和用血医疗机构全面落实,形成"医院直免为主、线上申请为辅"的服务模式 [1] 药械审批 - 鲁抗医药子公司赛特公司西咪替丁注射液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该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引起的症状,国内共有40个生产批文,4个厂家通过一致性评价,赛特公司累计研发投入394.85万元 [2] - 白云山分公司收到他达拉非片(2.5mg、5mg)药品注册证书,该药为PDE5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 [3] - 福元医药全资子公司福元药业盐酸溴己新口服溶液获得药品注册证书,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对症治疗,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累计研发投入238.90万元 [4] 资本市场 - 天星医疗科创板IPO因保荐人撤销保荐被终止,该公司为运动医学创新医疗器械企业 [5] - 诺泰生物与诺唯赞签订合成生物学合作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拟共同设立生物制药公司,诺泰生物持股51% [6] - 维立志博港股IPO及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获中国证监会备案,拟发行不超过59,416,667股境外上市普通股 [12][14] 行业大事 - 英国医疗团队尝试将健康人粪便加工成冻干粉用于治疗超级细菌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大有希望" [7][8]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启用华中地区首个脑机接口门诊,提供评估与治疗咨询 [9] - 科伦药业回应饶毅质疑,称麦角硫因胶囊定位为膳食补充剂而非药品 [10] - 绿谷医药科技停产甘露特钠胶囊并关闭相关办公区、生产区,该药用于阿尔茨海默病但临床试验等受到质疑 [11]
科伦药业麦角硫因产品陷假药争议 刘革新三年薪酬加分红入账8.2亿
长江商报· 2025-06-09 07:09
麦角硫因产品争议 - 北京大学饶毅质疑麦角硫因胶囊为"假药",认为其未通过药监局审批[1][6] - 公司回应称麦角硫因是国际公认膳食补充剂,非药品,并引用顶刊论文和临床试验佐证其安全性及有效性[6][7] - 产品定价1499元/瓶(60粒),宣称清除自由基效果超VC与辅酶Q10的10-30倍[5] - 饶毅再度反驳,强调需通过药监局审批才能证明有效性,否则存在虚假宣传嫌疑[8][9]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43.90亿元(同比降29.42%),净利润5.84亿元(同比降43.07%)[2][9] - 2021-2023年营收复合增长率9.03%,净利润复合增长率43.87%[9] - 2024年营收218.12亿元(同比增1.67%),净利润29.36亿元(同比增19.53%),创历史新高[9] - 业绩下滑主因国采影响及输液市场需求回落[10] 财务与运营数据 - 2022-2024年销售费用累计126.7亿元,占同期营收20%,但逐年下降(2024年34.93亿元,同比降21.51%)[3][11] - 同期研发费用累计59.1亿元,占销售费用47%,持续增长(2024年21.71亿元,同比增11.68%)[11] - 控股子公司科伦博泰推进H股配售,拟融资19.43亿港元用于研发及商业化[10] 董事长相关动态 - 董事长刘革新赤膊出镜代言麦角硫因胶囊,视频引发社交媒体热议[1][5] - 2022-2024年薪酬加分红合计入账8.2亿元(薪酬1450万元,分红8.03亿元)[4][12][13] - 持有公司股份3.79亿股,质押1.05亿股(占比27.62%),未来一年到期质押股份对应融资余额10.9亿元[11]
创始人纷纷下场当网红带货,医疗领域也要出一个“雷军”?
36氪· 2025-06-07 09:57
医疗创始人直播带货现象分析 核心观点 - 医疗行业创始人高调直播带货成为新趋势,打破传统高管形象,背后反映业绩焦虑与流量红利争夺 [1][3] - 创始人IP带货效果显著,但面临科学伦理争议与监管风险,需平衡营销与技术价值 [14][15] - 雷军模式成为行业标杆,但医疗行业特殊性决定其难以完全复制"网红经济"路径 [16][17] 行业驱动因素 - **业绩压力**:科伦药业2025年Q1营收43.9亿元(同比-29.4%),净利润5.8亿元(同比-43%),集采政策加剧现金流压力 [7] - **流量红利**:中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2024年增2亿),网购用户占比88%,医美器械单日销量突破700万元 [8] - **品牌优势**:创始人带货增强消费者信任感,薇旖美通过小红书实现年营收超10亿 [8][9] 典型案例数据 - **短期爆发力**:众生药业董事长20分钟带货百万,鲁南制药双十一创3000万营收,东软医疗99.9万元CT产品售罄 [11] - **平台选择**:医美行业88%用户通过小红书获取信息,日活1.2亿用户形成精准流量池 [13] 潜在风险 - **科学争议**:华大基因益生菌、科伦药业麦角硫因胶囊被质疑缺乏科研验证 [14] - **监管处罚**:博瑞医药董事长因违规宣传未上市减重药遭证监会警示 [15] 雷军模式借鉴 - **IP打造**:雷军抖音粉丝4500万,小米SU7直播2小时获9万订单,通过持续内容输出(125条短视频)维持热度 [7][16] - **行业适配性**:消费型医疗产品(如医美、家用器械)更适合直播,创新药与高端器械仍需技术主导 [17][18] 长期发展争议 - **技术vs营销**:头部医疗企业成熟期需"去创始人化",过度营销可能削弱研发投入 [18] - **流量转化**:需将短期流量转化为制度与技术硬实力,方能实现行业周期穿越 [18]
饶毅再发文批麦角硫因 科伦永年大健康:麦角硫因非药品
贝壳财经· 2025-06-06 19:13
麦角硫因功效争议 - 饶毅质疑麦角硫因是"假药",认为若确有功效应通过药监局审批,未获批即缺乏证据支持[1][3] - 科伦永年大健康反驳称麦角硫因作为膳食补充剂与药品审批标准不同,并举维生素C为例说明营养补充剂价值[4][5] - 饶毅指出科伦广告中董事长肌肉展示与麦角硫因功效无直接证据关联,存在误导性[1] 科伦药业相关动态 - 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通过公众号广告展示75岁肌肉状态,宣称麦角硫因抗衰老效果[1] - 科伦永年大健康为科伦药业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刘革新兼任董事长[4] - 公司定位麦角硫因为健康管理工具,强调其国际公认的膳食补充剂属性[5] 资本市场反应 - 争议期间科伦药业股价连续下跌,6月5日跌4.96%,6月6日再跌0.74%至37.47元/股[6] 行业背景 - 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将麦角硫因作为第四次创业项目,涉足抗衰老赛道[1] - 争议涉及保健品与药品的监管标准差异问题[4][5]
麦角硫因陷多重争议,究竟是有效产品还是营销噱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6 16:37
麦角硫因市场概况 - 全球麦角硫因销售额预计2027年突破8.104亿美元,2021-2027年复合增长率36.17% [1] - 2024年全球麦角硫因原料市场规模0.63亿美元,2031年有望达1.61亿美元 [1] - 麦角硫因在中国尚未取得新食品原料批文,仅限于化妆品和医药中间体使用 [4] 产品定位与争议 - 麦角硫因被定位为健康管理工具而非药品,在美国、日本等地已获食品补充剂认证 [1][4] - 科伦药业产品"麦角硫因胶囊"售价1499元/60粒,强调纯度99.9%且符合日本GMP标准 [4][5] - 学界对麦角硫因在人体作用机制和临床验证方面仍存研究空白 [2][8] 生产技术与成本 - 传统提取法成本高昂,牛肝菌中EGT含量1812μg/g,杏鲍菇542μg/g [6] - 合成生物学技术突破使原料成本下降90%,纯度可达99%以上 [8] - 川宁生物在建年产0.5吨麦角硫因生产基地 [6] 主要企业布局 - 华熙生物2024年获美国Self-GRAS认证,相关研发累计投入39.66万元 [7] - 仅三生物月产能达3-5吨,福瑞达将麦角硫因纳入化妆品核心研发方向 [8] - 全球90%麦角硫因通过微生物发酵或酶催化生产 [8] 应用领域 - 外敷用于抗衰护肤,口服常与透明质酸、胶原蛋白肽等搭配 [3] - 现有研究显示EGT具有多种潜在治疗作用,但临床试验仍需开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