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7

搜索文档
巨亏55亿,日产坠落:裁员2万人,关闭全球7家工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1 14:38
记者丨 焦文娟 编辑丨张明艳 江佩佩 日产汽车亏麻了。 继创下成立以来最大亏损纪录后,日产在2025财年一季度(2025年4月1日~2025年6月30日) 再度陷入亏损泥潭。 7月30日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该季度日产汽车的净销售额为2.7万亿日元,同比下降9.7%; 净亏损1157.6亿日元(约55亿人民币) ,同比由盈转亏,去年同期的净利润为285.6亿日元; 营业亏损791亿日元,同比同样由盈转亏,去年同期营收为9.95亿日元。日产称, 汇率波动和 美国关税政策的双重冲击导致业绩亏损。 (来源:日产财报) | | | | | | | (in millions of yen) | | --- | --- | --- | --- | --- | --- | --- | | | North America | | | | Other | | | Japan | | | Europe | Asia | overseas | Total | | | | U.S.A. | | | countries | | | 424.822 | ,461,665 | 1,081,062 | 313,406 | 135,673 | ...
预期亏损扩大,日产复苏计划“刻不容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1 22:37
财务表现 - 2025财年一季度净销售额2.7万亿日元,同比下降9.7% [1] - 净亏损1157.6亿日元,去年同期净利润285.6亿日元 [1] - 营业亏损791亿日元,去年同期营业利润9.95亿日元 [1] - 预计2025财年上半年营业亏损或达1800亿日元,净销售额5.5万亿日元 [8] 销量与市场表现 - 全球零售销量70.7万辆,同比下降10.1% [3] - 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滑27.5%,归因于价格战和非豪华合资品牌市场萎缩 [3] - 美国市场净销售额1.08万亿日元,占比40%,但同比下降10.23% [6] - 亚洲市场净销售额1356亿日元,同比下滑近30%,占比全球5% [7] - 预计2025财年全球销量同比下降2.9%至325万辆,中国市场预计下滑18.2% [8] 区域市场分析 - 美国市场因错失混动需求风口及关税影响(约3000亿日元)面临挑战 [7] - 中国市场电动化转型初显成效,纯电车型N7上市一个半月交付超1万辆 [8] - 日产计划将中国制造车型出口至海外市场 [7] 复兴计划与战略调整 - 发布"Re:Nissan"计划,目标2026财年累计节省5000亿日元成本 [9] - 裁员2万人,关闭7家工厂,中国以外产能从350万辆削减至250万辆 [9] - 第一季度已实现超300亿日元降本 [9] - 墨西哥、阿根廷、印度、泰国、美国、英国工厂调整产能 [9][10] - 日本追浜工厂2027财年停产,新湘南工厂2026财年停产 [10] 合作与转型 - 与东风汽车成立新合资公司,专注汽车出口(日产持股60%) [10] - 富士康计划使用日产日本工厂部分产能生产电动车 [10] - 计划2027年前在中国投放10款新能源车型,覆盖多元动力组合 [8] - 未来3年投入100亿元用于新能源研发,扩建技术中心容纳4000名员工 [8]
合资电车现在卖得怎么样?都是哪些人在买?
车fans· 2025-07-25 08:29
合资品牌新能源市场现状 - 合资品牌开始采用新势力玩法推出产品和服务,部分领域表现更优 [1] - 行业从单一燃油车重心转向尝试新能源布局,但策略差异显著 [3][6][9][15][17] 一汽大众 - 新能源车型以ID4纯享版为主,月销约2台,厂家未施加库存压力 [3] - 客户群体为大众老车主(公务员/上班族),年龄偏大,年轻人极少 [3] - ID4纯享版7月优惠7000元(原价139900元),ID7优惠4万,ID6停售 [3] - 核心竞品为上汽大众ID4X及比亚迪/吉利,客户存在合资品牌偏好 [3] - 案例:客户因价格未达预期转购小鹏,反映需提升产品年轻化与价格透明度 [4] 东风日产 - 主销车型N7采用新势力式统一定价,赠送配置升级包与置换补贴 [6] - 客户年龄分布广,年轻用户通过线上了解,老车主注重性价比 [6] - 竞品对比集中于比亚迪(如海豹06),试驾转化效果显著 [6] - 案例:客户从比亚迪转向N7,因辅助驾驶/智能泊车等功能体验提升 [6][7] 别克 - 微蓝6定位家用(10万+价位),E5吸引机关单位增购用户,GL8插混家庭需求上升 [9] - E5竞品为比亚迪宋,GL8插混竞品为比亚迪夏 [9] - 案例:客户选择GL8因商务口碑/空间/低油耗,智能化非核心需求 [9][10][11][12] - 产品线缺乏年轻化小车,新品牌计划待发布 [13] 广汽丰田 - 铂智3X(10.98-15.98万)为主力,4X(17.98-23.88万)滞销,价格管控严格 [15] - 客户为30-50岁本品牌保有用户,关注智驾/品控/安全性 [15] - 竞品包括比亚迪元/银河E5等,战败案例显示配置(如座椅按摩)为关键 [15] - 行业策略偏向稳扎稳打,优先转化油车管理模式 [15] 广汽本田 - P7(19.99万起)针对老客户推2万现金优惠+6000保险补贴,新客转化困难 [17] - 客户因品牌情感关注P7,但最终选择销量榜前列车型 [17] - 案例:年轻用户受外观吸引,但被朋友质疑智驾/车机后转购小鹏 [18] - 行业需通过爆款车型建立知名度,当前定价策略导致恶性循环 [18]
东风汽车高管调整:周锋出任副总经理 总经理一职已空缺5个月
经济观察网· 2025-07-22 16:58
人事变动 - 周锋被任命为东风汽车副总经理、党委常委,体现出公司对其在东风日产工作成绩的认可 [2][4] - 周锋长期在东风日产工作,曾担任技术中心车型开发部部长、副中心长等职,2021年调任总部战略规划与科技发展部总经理,2023年底重回东风日产担任中方一把手 [2] - 目前东风汽车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增至8位,包括董事长杨青、董事刘艳红等 [4] - 公司此轮人事变动始于2023年3月竺延风退休,后续陆续调整包括杨青升任董事长、周治平调任总经理等 [4] - 东风汽车总经理一职已空缺5个多月,原总经理周治平调任兵装集团 [4] 战略与产品 - 东风日产提出"GLOCAL"战略,融合全球技术与本土化研发以实现转型目标 [3] - 公司2025年4月推出全新纯电车型N7,定位中大型轿车,搭载高通8295P芯片和Momenta智驾系统,6月销量达6189辆 [3] - 东风日产与华为、Momenta、百度等合作开发鸿蒙座舱、高阶智驾系统,构建"智能生态朋友圈" [3] - 公司提出"智能化不分动力类型"技术路径,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同步升级智驾 [3] 行业动态 - 东风汽车与长安汽车合并一事中止,兵装集团汽车业务将分立为独立央企 [5] - 周治平由兵装集团调任兵器工业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 [5]
台积电营收,三分之一来自于AI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0 12:06
全球芯片制造格局 - 台积电在美国和台湾的产能布局将主导高端芯片市场,英特尔和中芯国际难以追赶[2] - 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1650亿美元建设6座晶圆厂、2座封装厂和1个研发中心,其中2座将提前投产[3][4] - 亚利桑那州工厂最终将占据全球30%的2纳米及以下工艺产能[6][7] 台湾产能扩张 - 台积电在台湾运营9座晶圆厂,新竹和高雄的Fab20/Fab22重点推进2纳米工艺[9] - 未来几年计划在台湾新增11座晶圆厂和4座封装厂,投资规模可能超过美国1650亿美元[9] 先进工艺技术进展 - 2纳米工艺(N2)相比3纳米(N3E)晶体管密度提升15%,速度提升10-15%或功耗降低20-30%[11] - A16工艺(1.6纳米等效)相比N2密度提升7-10%,速度提升8-10%或能效提高15-20%,2026年量产[11] - A14工艺计划2028年量产,性能提升幅度与N2相似但密度差值扩大至20%[11] 财务与运营数据 - 2025Q2营收300.7亿美元(同比+44.4%),净利润128亿美元(同比+67.2%),晶圆出货量372万片(同比+19%)[14] - 每片12英寸晶圆收入8088美元(同比+21.4%),较2019年翻倍[14] - 3纳米工艺收入72.2亿美元(同比+231%),5纳米收入108.3亿美元(同比+48.5%)[17] 业务结构变化 - HPC芯片(含AI)收入180亿美元(同比+66.6%),首次超越智能手机芯片(81.2亿美元)[16] - AI相关芯片收入87.8亿美元(同比+367%),占营收约1/3,预计未来将达50%[19] - 3/5/7纳米先进工艺合计贡献收入222.6亿美元,占总营收74%[17]
台积电(TSM):毛利率因汇率承压,全年收入指引上修
国金证券· 2025-07-17 23:0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作为晶圆代工龙头企业,在最先进制程上与竞争对手优势愈发明显,有望充分受益AI芯片需求增长;未来AI有望带动端侧产品创新,公司也有望受益AI手机、机器人等端侧应用起量,预计公司25 - 27年净利润分别为496.86、603.79、667.68亿美元 [4] 业绩简评 - 2025年7月17日公司披露25Q2业绩,25Q2公司实现营收300.7亿美元,同比增长44.4%,环比增长17.8%,毛利率为58.6%,同比+5.4pcts,环比 - 0.2pcts,实现净利润128.0亿美元,同比+60.7%,环比+10.2% [2] - 公司指引25Q3营收为318 - 330亿美元,毛利率为55.5% - 57.5%,营业利润率为45.5% - 47.5% [2] 经营分析 - 公司毛利率下滑主要因新台币升值导致,公司收入按美元计价,报表转化为新台币计价,所在晶圆代工行业属重资产行业,折旧占营业成本比重较大,新台币升值对公司毛利率影响明显;新台币相比美元升值1%,会造成公司1%的收入损失以及40bps的毛利率损失,25Q2新台币升值4.4%,导致公司毛利率下滑180bps,Q2预计新台币继续升值6.6%,将造成公司毛利率260bps的损失 [3] - 公司将全年按美元计价的收入指引增速上调至30%左右,增长驱动力主要来自先进制程需求;25Q2公司N3、N5、N7制程的营收在晶圆收入的占比分别为24%、36%、14%,合计达到74%;25Q2公司HPC、智能手机、IoT收入分别环比增长14%、7%、14%,占营收比例分别为60%、27%、5% [3] - 先进制程方面,公司预计第一代N2制程将在25H2进入量产,N2P、A16制程预计26H2进入量产;公司更新一代制程A14研发进展顺利,A14预计相比N2有20%的晶体管密度提升,预计将在2028年进入量产 [3]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 预计公司25 - 27年净利润分别为496.86、603.79、667.68亿美元,维持“买入”评级 [4] 公司基本情况 |项目|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 - | - |70,626.4|89,747.5|118,586.0| |增长率(%)|-4.4%|27.1%|32.1%|13.1%|10.5%| |EBITDA| - | - |47,804.9|61,766.0|81,514.0| |归母净利润| - | - |27,827.3|35,919.4|49,686.2| |增长率(%)|-14.1%|29.1%|38.3%|21.5%|10.6%| |每股收益 - 期末股本摊薄|5.37|6.93|9.58|11.64|12.87| |每股净资产|21.60|25.38|32.09|39.70|48.16| |市盈率(P/E)|44.28|34.30|24.80|20.41|18.45| |市净率(P/B)|11.00|9.36|7.40|5.98|4.93| [9] 利润表预测摘要 |项目/报告期|2022A|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73,885|70,626|89,748|118,586|134,155|148,207| |营业成本|29,880|32,234|39,379|49,692|51,892|57,801| |毛利|44,006|38,392|50,368|68,894|82,263|90,407| |其他收入|0|0|0|0|0|0| |一般费用|2,071|2,335|3,004|3,558|3,756|4,150| |研发费用|5,328|5,958|6,331|8,301|9,391|10,375| |营业利润|36,607|30,099|41,033|57,036|69,116|75,882| |利息收入|732|1,970|2,704|3,068|3,717|4,557| |利息支出|383|392|325|1,153|1,153|1,153| |权益性投资损益|251|157|151|200|200|200| |其他非经营性损益|133|162|30|0|0|0| |其他损益|0|0|0|0|0|0| |除税前利润|37,338|31,995|43,593|59,150|71,879|79,486| |所得税|4,921|4,191|7,700|9,464|11,501|12,718| |净利润(含少数股东损益)|32,418|27,804|35,893|49,686|60,379|66,768| |少数股东损益|12|-23|-27|0|0|0| |净利润|32,406|27,827|35,919|49,686|60,379|66,768| |优先股利及其他调整项|0|0|0|0|0|0| |归属普通股东净利润|32,406|27,827|35,919|49,686|60,379|66,768| [10] 市场中相关报告评级比率分析 |日期|一周内|一月内|二月内|三月内|六月内| |----|----|----|----|----|----| |买入|0|0|0|0|0| |增持|0|0|0|0|0| |中性|0|0|0|0|0| |减持|0|0|0|0|0| |评分|0.00|0.00|0.00|0.00|0.00| [11] 市场中相关报告评级比率分析说明 - 市场中相关报告投资建议为“买入”得1分,为“增持”得2分,为“中性”得3分,为“减持”得4分,之后平均计算得出最终评分,作为市场平均投资建议的参考;最终评分与平均投资建议对照:1.00 = 买入;1.01 - 2.0 = 增持;2.01 - 3.0 = 中性;3.01 - 4.0 = 减持 [12]
从“规模扩张”向“精益运营”,日产汽车驶向新赛道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16 21:18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启动"Re:Nissan"计划进行全球生产体系重塑,核心是通过产能优化、组织精简和技术聚焦提升竞争力[1][3] - 全球工厂数量将精简至10家,产能利用率维持100%,实现从规模扩张向精益运营的转型[3] - 新管理层履新数月即快速推动战略变革,完成8,600亿日元债券发行用于技术研发与战略投资[5] 中国市场定位 - 中国市场从全球化"试验田"升级为全球复兴的"主引擎"与"创新策源地"[5] - 实施"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构建研发-生产-全球出口的完整闭环[5] - 东风日产将在2026年底前追加100亿元投资用于技术中心扩建,研发周期压缩至24个月以内[8] 产品与技术布局 - 计划到2027年推出10款新能源车型,其中9款为日产品牌[6] - 全球首款插电混动皮卡Frontier Pro PHEV由中日团队联合研发,采用全场景电混科技[6] - 作为首家投身Formula E的日本车企,在三电技术领域展现领先实力,第十一赛季已7次站上领奖台[9][11] 全球协同与出口战略 - Frontier Pro PHEV与N7将以中国为首发阵地,一年内通过全球经销商网络走向世界[8] - 中国从消费市场蜕变为技术输出与产品出口双中心[8] - 与Momenta、华为、科大讯飞等科技头部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构建智能伙伴生态圈[8] 电驱化技术优势 - 融合89年汽车运动底蕴与78年电动汽车研发经验,形成三电技术+能源管理+能效优化的三重优势[9] - 通过Formula E赛事淬炼能源效率技术,车手奥利弗・罗兰德以59分优势提前锁定总冠军[9][11] - 赛事技术将转化为民用产品,强化"技术日产"的电驱化品牌形象[11]
日系三强6月在华销量分化:丰田领跑 日产回升 本田承压
犀牛财经· 2025-07-16 15:59
丰田销量表现 - 6月销量15 77万辆 同比增长3 7% 连续5个月正增长 [2] - 上半年累计销量74 2万辆 同比增长8 63% [2] - 一汽丰田亚洲龙单月销量突破1 1万辆 凯美瑞以2万辆成绩成为最畅销B级轿车 [2] - MPV领域赛那与格瑞维亚组合销量达1 4万辆 是腾势D9的2倍 [2] - 雷克萨斯6月销量突破2万辆 ES系列单月销量破万 RX车型销量达5000辆 [2] - 新能源车型广汽丰田铂智3X累计订单超3万辆 一汽丰田bZ5以12 98万元低价策略抢占市场 [2] 日产销量表现 - 6月销量5 38万辆 同比增长1 9% 终结连续15个月下滑 [3] - 纯电轿车N7上市两个月售出6189辆 占品牌总销量11 5% [3] - N7起售价11 99万元 针对中国家庭需求打造 得房率83% 全系标配8155芯片 [3] - 日产启动供应商增产会议 目标将N7产能翻倍 [3] - 6月新能源车渗透率达11 5% 远超合资品牌平均5 3%水平 [3] 本田销量表现 - 6月销量5 85万辆 同比下滑15 2% 上半年累计销量31 52万辆 同比下降24 2% [4] - 新能源转型缓慢 2025年推出的P7和S7纯电车型市场反响平平 [4] - CR-V上半年售出8 87万辆 仍高度依赖燃油车 [4] - 宣布2027年后停止投放新燃油车型 2035年实现100%纯电销售 [4] - 计划2030年前推出13款混动车型 但将电动车销量占比目标从30%下调 [4] 行业格局变化 - 6月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达64 2% 同比提升5 6个百分点 [4] - 日系品牌零售份额仅12 0% 同比下降2 3个百分点 [4] - 比亚迪 吉利 长安等自主品牌新能源渗透率达75 4% 形成降维打击 [4] - 合资品牌燃油车被迫以价换量 但政策已对"价格战"踩刹车 [5]
从濒临崩盘到集体回暖 合资车企惊天“逆袭”背后
经济观察报· 2025-07-12 15:55
合资车企销量增长动力分析 - 2025年上半年合资车企销量普遍回升,一汽丰田以16%增速领跑,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分别增长3.5%、2.3%,广汽丰田增长11%,上汽通用同比增长8.6% [2] - 燃油车成为销量增长主要驱动力,一汽-大众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至7.6%,上汽大众朗逸、帕萨特、途观等燃油车家族分别贡献13.7万、11.7万、9.1万辆 [3][4] - 广汽丰田凯美瑞、汉兰达等燃油车同比增长30%,昂科威系列成为上汽通用增长引擎,1-6月累计增近200% [4] 合资车企新能源表现 - 合资车企新能源领域表现乏力,6月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5.3%,远低于自主品牌的75.4% [4] - 合资车企新能源车型缺少爆款,6月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仅为3.1%,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 [4] - 大众ID.系列、丰田bZ系列、日产N7等少数车型表现相对突出,但整体竞争力不足 [4] 合资车企策略调整 - 合资车企加速燃油车智能化转型,一汽-大众启动"智能驾驶辅助2.0"计划,上汽大众推出途昂Pro、帕萨特Pro等智能化版本 [8] - 合资车企与华为、Momenta、地平线等国内智能驾驶公司合作,提升燃油车智能化水平 [9] - 合资品牌加速"中国化",丰田推进RCE体制,大众、丰田、宝马等车企计划进军增程动力市场 [9] 电动化战略转向 - 多家合资车企调整电动化战略,本田宣布强化智能化、加速混动化,奥迪取消2033年全面停售燃油车计划 [13] - 跨国车企电动车业务普遍亏损严重,福特2024年电动车业务亏损51亿美元,导致电动化步伐放缓 [14] - 合资车企未来竞争将集中在燃油车与新能源车两大阵营,需平衡智能化、效率与成本挑战 [14] 市场前景与挑战 - 外资、合资品牌市场份额降至36%,行业预测可能进一步下滑至30%左右 [13] - 新能源购置税政策调整可能导致渗透率增长进入平台期,合资车企需深挖燃油车置换需求 [15] - 若合资品牌仅聚焦燃油车,销量回升可能短暂,需加快电动化转型以避免错过机会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