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LV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LVMH老板又来上海了,今天还去老铺黄金“逛了一圈”
第一财经· 2025-09-16 22:06
不过,好景不长,这两年全球高端消费降温。 全球奢侈品大亨连续三年来中国巡店。 9月16日,有不少网友在社交网站上放出自己在上海南京西路街头偶遇LVMH集团董事长兼CEO贝尔纳·阿尔诺 (Bernard Arnault)的照片。 今年6月,路易威登打造的全球唯一"巨轮""路易号"一亮相南京西路商圈,立刻成为了申城的一个新地标,也吸引 来全球游客前来打卡。 这已是这位全球奢侈品大亨连续第三年来中国巡店。 LVMH作为全球高端消费行业的风向标,其拥有LV、迪奥、 蒂芙尼等品牌。2023年,阿尔诺来华时还一度顶着全球首富的头衔,彼时按照《福布斯》发布的2023全球亿万富 豪榜显示,他以2110亿美元(约14500亿元人民币)的个人财富成为2023年度的世界新首富。 这已不是该集团的高管首次到中国的老铺黄金参观调研。前述人士告诉记者,今年6月LVMN集团内部的另外一位 高管也去过北京的老铺黄金调研。 今年5月,LVMH集团副首席执行官Stéphane Bianchi在出席法国参议院举行大型企业国家援助补贴项目调查委员会 的听证会上提及,LVMH集团仍计划继续在中国投资。此外,集团还注意到"中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兴趣越来 ...
奢侈品行业持续放缓:谁在暴涨?谁在暴跌?
36氪· 2025-08-06 16:29
行业整体表现 - 全球奢侈品行业进入低迷周期,2025年市场销售规模预计下滑2%至5%,贝恩咨询修正了此前0-4%增长的预测[1][4] - LVMH集团2025年二季度收入下跌4%,营业利润大跌15%,净利润下滑22%,其中LV和Dior所在的时装皮具部门表现最差[1] - 开云集团2025年二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5%至37亿欧元,上半年总营收下跌16%,净利润暴跌46%,Gucci连续6个季度销售下滑(二季度跌26%)[1] - 爱马仕表现稳健,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8.1%至80.34亿欧元,营业利润增长5.7%至33.3亿欧元,经营利润率41.4%仍居行业高位[4] - 两极分化明显:Prada旗下MiuMiu二季度收入大涨40%,历峰集团一季度营收增长6%至54.1亿欧元(珠宝板块增11%)[4] 区域市场动态 - 日本市场普遍疲软:LVMH二季度日本收入暴跌28%(上半年下滑15%),开云日本市场下降20%,历峰日本大跌15%,仅爱马仕逆势增长16%[5] - 亚太市场(不含日本)表现分化:LVMH下滑9%,开云下降21%,历峰基本持平[5] - 日元汇率波动是主因:2024年日元贬值刺激游客消费(LVMH日本市场曾大涨57%),2025年汇率优势消失导致消费回落[5] 渠道战略调整 - 行业加速关闭低效门店:开云上半年关闭18家门店(亚太7家),全年计划从50家上调至80家,卡地亚、BV等关闭二线城市门店(如贵阳、太原)[7] - 资源向一线城市集中:LV上海"路易号"旗舰店、蒂芙尼深圳万象城店等标杆门店引发话题,新开门店数量同比减少30%[7][9] - 渠道优化目的:提升门店网络质量(关小店开大店),强化稀缺感与圈层属性[9][10] 营销策略转变 - 营销活动趋向克制:Valentino每年仅办1次高定秀,爱马仕上海女装秀无预热无LOGO墙,Loro Piana展览弱化海报投放[11][16] - 减少社交媒体过度曝光:通过"暗线"营销强调品牌文化(如工艺历史),规避炫富引发的舆论风险[11][12] - 核心理念:奢华需内敛感知,克制营销有助于重塑品牌叙事主权[12] 行业趋势总结 - 分层加剧:头部品牌通过产品力(爱马仕)或细分市场(MiuMiu)突围,弱势品牌面临深度调整[4][13] - 底层逻辑转变:从规模扩张转向品牌价值竞争,强调文化叙事与情绪共鸣[13][14]
上海警方:LV大船被淹视频,系伪造!
第一财经· 2025-07-30 17:43
台风"竹节草"对LV旗舰店的影响 - 网传视频显示LV旗舰店被台风带来的大水淹没,引发社交媒体广泛传播 [1] - 经记者现场走访和南京西路街道求证,LV旗舰店周边路段无明显积水情况,"路易号"未受影响 [3] - 公安部门初步核实网传视频为合成伪造内容,正在调查制作者和传播情况 [4]
LVMH净利暴跌;Moncler利润承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7 15:35
奢侈品集团业绩表现 - LVMH集团2025上半年总收入下降4%至3981亿欧元 经常性经营利润同比大跌15%至90亿欧元 净利润大幅下滑22%至57亿欧元 主要受亚洲需求疲软和高端消费放缓影响 [2] - Moncler集团2025上半年总营收12257亿欧元(按固定汇率计算+1%) EBIT同比下降13%至225亿欧元 营销支出占比提升是利润率承压主因 [7] - Burberry 2026财年Q1零售额同比下降6%至433亿英镑 但关键指标改善明显 包括新系列销售率提升 顾客转化率提高 品牌吸引力指数上升11个百分点 股价单日上涨55% [8] 品牌战略与资本运作 - 欧莱雅战略投资澳洲身体护理品牌Uni 助力其进入美国800家Ulta Beauty门店 品牌创始人计划组建专业零售团队推动渠道转型 [3] - LVMH拟出售Marc Jacobs品牌 交易估值或达10亿美元 已接触ABG等潜在买家 但集团曾在2024年5月否认出售传闻 [4] - Chanel收购意大利制革厂Nuova Impala 20%股权 强化高端皮革供应链 双方合作历史超10年 [9] - 开云集团退出英国包袋租赁平台Cocoon 该平台曾获其2021年超250万英镑投资 目前未披露具体退出原因 [13] 高管人事变动 - 雅诗兰黛首设首席数字及营销官 任命前雀巢全球CMO Aude Gandon领导数字营销转型 8月1日生效 [5][6] - 西班牙婚纱品牌Pronovias任命金融背景高管Cristina Alba Ochoa为新任CEO 或将强化商业化扩张策略 [10] 行业活动与政策 - 英国国际零售协会呼吁恢复免税购物政策 预计每年可带来37亿英镑经济收益 2019年该政策曾创造数十亿英镑销售额 [14] - 2026春夏纽约时装周定于9月11-16日举行 含60余场活动 Michael Kors开幕 新增6397等9个品牌 Carolina Herrera转战马德里办秀 [15] 品牌营销举措 - 蒂芙尼在中国启动红树林保护项目 通过销售再生聚酯纤维手绳支持环保 产品原料来自趋海塑料瓶 [11][12]
LV母公司两月三起数据泄露,分析师:二季度业绩或跌入谷底
南方都市报· 2025-07-24 18:14
数据泄露事件 - LVMH集团旗下LV香港公司发生个人资料外泄事件,近42万名香港客户受影响[2] - 加上此前LV韩国公司及DIOR迪奥中国内地数据泄露事件,该集团亚太区两月内发生三起数据泄露,涉及客户过百万名[2] - 外泄资料涉及客户姓名、护照号码、出生日期、地址、电邮地址、电话号码、购物记录和产品喜好,但不包含任何支付信息[6] - 迪奥中国内地数据泄露涉及客户姓名、性别、手机号码、电子邮箱地址、邮寄地址、消费水平、偏好等信息,同样不包含银行账户详情[8] - LV韩国公司7月上旬发布通知称6月8日有未经授权的第三方进入公司系统,导致部分客户个人信息资料泄露[8] 公司应对与调查 - LV法国总公司6月初发现计算机系统有可疑活动,LV香港公司7月初知悉事件[4] - 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于7月中旬接获通知,已展开调查,或持续半年到一年[4] - 若确认LV泄露隐私且不纠正,其可能面临刑事诉讼[4] - 迪奥在发现数据泄露事件后已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在网络安全专家的协助下持续调查[8] 财务表现与行业趋势 - LVMH7月23日发布第二季度盈利预警,疲软态势将继续恶化,同比跌幅或比第一季度严重[2] - 汇丰分析师认为,这一季度或将成为LVMH当前周期的谷底[2] - 集团第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2%至203亿欧元,核心时尚与皮具部门营收同比下滑4%,亚太市场营收同比暴跌11%[8] - 第二季度集团营收预计跌幅3%,时尚与皮具部门预计跌幅6%[8] - 多家分析机构已将行业整体复苏时间表推迟至最早2026年下半年[8] 行业数字化与数据安全 - 奢侈品牌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积极布局线上营销、私域流量与高端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收集了大量用户数据[9] - 数据泄露事件频繁发生,引发公众对奢侈品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数据安全问题的关注[9] - 业内人士分析,此类事件凸显了奢侈品行业在数据安全防护方面存在的短板[9] - 如何在保证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保护客户隐私等问题成为奢侈品牌当下的必修课[9]
勇做全球消费革命潮流中的新势力
搜狐财经· 2025-07-04 14:10
新消费产业定义与特征 - 新消费产业融合新技术、新美学、新产品与服务,服务于新新人群,是第四次技术革命关键时期的产物 [1] - 全球专利申请量自2007年以来呈几何级数增长,技术迭代周期极短,高技术密度技术推动消费产业变革 [1] - 新美学理念通过IP如《哪吒》《原神》、泡泡玛特等重塑实体商品和消费体验 [1] - 新服务形态借助大模型、AI、3D打印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如LV体验店和胖东来等案例 [1] 新新人群与消费特点 - 新新人类(年轻一代)对品牌理念接受模式全新,接受快速爆火或消失的品牌,期待持续技术创新 [2] - 新消费产业呈现单品革命特点,聚焦垂直领域持续创新以满足新新人群需求 [2] 中国新消费产业现状与潜力 - 中国1.2亿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中仅不到1%从事战略新新产业,大部分在新消费革命中尚未定位 [5] - 新消费产业涵盖120万个ToC品类,美国、日本、德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5] - 中国产业门类齐全,若发挥数据智能等技术优势,可在未革命领域建立先发优势,已革命领域建立后发优势 [5] 民营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 新消费产业为90%以上民营企业带来机遇,需学习新技术、美学和服务知识,投入新资源 [6] - 民营企业需关注前沿技术,实现快周期迭代创新,需匹配人才、管理、研发及营商环境支持 [6] 政策与行业支持 - 建议各地为新消费产业定义适合的赛道和资源投放模式,避免过度竞争 [6] - 《全球新消费产业革命典范案例报告》发布108个国内外案例,2025年起每年更新TOP108案例 [6] - 产业实验室可低成本解决问题,支持"十五五"规划产业研究和特定新消费产业发展 [6] 行业展望与目标 - 首届新消费产业发展大会旨在汇聚资源,推动地方经济找到特定赛道焕发活力 [7] - "十五五"时期需将新消费产业纳入规划,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应用场景发展 [7]
强技术弱叙事 中国工美亟需补上“讲故事”这一课
消费日报网· 2025-07-04 10:37
全球奢侈品市场的文化叙事体系 - 西方奢侈品牌通过历史传承、贵族符号、工艺神话与艺术植入构建"奢侈品叙事体系",将稀缺与传统嫁接为品牌价值核心 [1] - 爱马仕、LV等品牌强调"百年工艺"提升可信度,Chanel以"现代女性独立"构建身份认同,Ralph Lauren销售"美国东岸生活方式"作为文化模板 [2] - Louis Vuitton建立私人艺术基金会,Gucci与当代艺术家合作拍摄广告短片,通过艺术关联确立审美高地,渗透"品牌即艺术"理念 [2] 中国工艺美术品牌的现状与挑战 -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可追溯数千年,刺绣、掐丝珐琅、陶瓷等凝结中华美学,但在国际高端消费市场处于边缘位置 [3][4] - 景德镇陶瓷工艺繁复但缺乏顶级品牌认知,消费者仍停留在"收藏品"印象,而意大利Ginori 1735通过艺术家联名、产品线延展建立文化符号 [4] - 行业存在"强技术弱叙事"困境,非遗技艺缺乏让人买单的表达方式,需突破"叙事能力"门槛 [4] 中国品牌构建高端叙事的成功案例 - Qeelin珠宝以中国传统"葫芦"为原型设计Wulu系列,结合钻石镶嵌与现代几何构图,被开云集团收购成为首个进入国际奢侈品体系的中华文化品牌 [8] - 气味品牌"观夏""闻献"通过东方植物香气、文人笔记式文案和器物美学包装,构建"东方慢生活"氛围,获得年轻消费者认可 [8] - 李宁"悟道"系列亮相纽约时装周,借助国际时尚体系实现文化输出,重新定义为"国潮先锋" [9] 中国工艺美术品牌的全球化路径 - 需从"文化自信+当代表达"双维度突破,避免静态陈述历史,通过鲜活时尚的设计语言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7] - 泡泡玛特通过IP塑造与情绪消费,打造面向Z世代的"精神奢侈品",证明中国品牌可进入全球精英圈层 [9] - 全球化布局可从本土文化地标(如长安街、景德镇)出发,转化为国际理解的"东方奢侈感",涉及设计语言与跨文化传播策略 [9][10]
多少打工人被骗进“精致版大厂”?
虎嗅· 2025-06-16 16:52
奢侈品行业 - LV发布"零售练习生"招聘广告引发关注,被调侃为"进军内娱成立偶像天团"[1][2] - 奢侈品行业实习生普遍来自985/211或海外高校,文科社科专业为主,经历垂直且人脉硬挺[8] - LV员工购买自家产品可享1折左右内购折扣,正职员工普遍穿全套LV上班[17][18] - LVMH公司明文建议员工不要穿竞品(开云集团/香奈儿)上班,实习生则倾向选择单价5000元以上的"小奢"品牌[19][20] - LV客户关系管理(CRM)部门需根据领导偏好选择礼品,供应商对LV定价话语权极弱(2000元陶瓷杯采购价仅300元)[24][26][27] - LV高定礼服舒适度低,部分材质甚至可能划伤工作人员[30] - VIP客户分级严格,复购率是关键,有客户单次充值600万记录[31][32] 快消行业 - 快消公司会议文化独特,太古可口可乐要求喊口号"好!很好!非常好!"回应CEO问候[37][38] - 快消管培生需经历3年轮岗,包含销售前线岗位,需应对经销商骂战等高压场景[39][40] - 可口可乐产品陈列策略直接影响销量,管培生需说服渠道商按标准摆放[42] - 快消行业加班文化严重(常态7-8点下班),加班费仅150元/天,免费可乐实为临期产品处理[43][45] - 快消公司偏好特定人才类型:可口可乐重创造力,欧莱雅看领导力,拜耳强调数据分析[49] - 行业内部存在鄙视链,美妆领域看不起饮料领域因客群消费力差异[51] - 快消黑话体系复杂(如NNR/NSR/BPO等),新人需自学12页内部术语清单[47][48] 时尚杂志行业 - 时尚杂志招聘封闭性强,多通过内部人脉流动(高层带团队跳槽)而非公开招聘[63][64] - 实习生工作包含琐碎任务(如借镜子/扛PR礼盒),月薪2000元需父母补贴4000-5000元生活[65][67][69] - 基层员工需自购奢侈品,有案例为见客户临时购买LV包[71] - 办公室位于高端商场(SKP),午餐成本高,同事请喝40元果蔬汁反凸显实习生经济窘迫[68] - 行业注重形象管理,新人初期坚持化妆/高跟鞋,后因实际需求调整[72][73] - 明星PR礼盒显示行业资源差距(如Anglebaby曾送20份礼盒)[72] - 行业壁垒高但跳槽涨薪空间大,未坚持转正被视为职业发展遗憾[78] 行业共性特征 - 三大行业均强调"圈子文化",偏好海归/名校背景且英语流利人才[81][82] - 社交媒体呈现的"光鲜"与实际工作存在落差(如奢侈品礼服不适/快消加班文化)[30][43] - 行业面临整体下行压力:快消裁员(宝洁裁6.5%)/时尚杂志停刊/奢侈品利润下滑[85] - 《小时代》式叙事在经济下行期显现出"治愈"功能,但公众接受度降低[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