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Windows操作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开源软件合规:法律风险、IPO监管与具体防控措施
梧桐树下V· 2025-08-07 22:10
开源软件概述 - 开源软件是数字和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创新的核心资源,其使用、修改与分发受开源协议严格规范 [4] - 开源软件与闭源软件的主要区别在于源代码公开性,前者强调透明协作(如Linux),后者通过商业秘密形成竞争力(如Windows) [7] - 开源软件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使用方式包括直接使用、二次开发、研发工具和产品集成 [8] 开源协议核心内容 - 开源协议通过授权条款、许可条件、衍生软件条款等构建权利义务体系,目前存在100多种协议类型 [9][11] - GPL等强传染性协议要求衍生软件必须开源,MIT等宽松协议允许闭源整合 [11][24] - 协议通常免除开发者责任(如MIT声明"现状提供"),但违反条款将导致授权自动终止 [11][15] 法律性质与责任 - 中国司法实践认定开源协议为附解除条件的著作权许可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 [14][15] - 违约行为可能导致双重责任:权利人可选择主张侵权救济(赔偿范围更大)或违约救济(强制继续开源) [16] - 开源抗辩在司法中存在分歧,既有支持案例(未来案),也有最高法否定案例(亿邦案) [18][19] 商业化与专利问题 - 主流协议(GPL/MIT等)允许商业化使用,但禁止额外添加限制条款(如罗盒案中的授权要求) [23] - GPL等协议包含专利授权条款,禁止权利人起诉使用者,而BSD/MIT未明示规定可能存风险 [27][28] - 产品销售者需承担开源合规审查义务,不能依赖供应商保证(参考德国FANTEC案) [29] IPO监管要点 - 深交所明确将开源合规纳入审核重点,要求披露协议履行、技术独创性及侵权风险 [31][32] - 典型问询涉及核心技术的开源依赖、协议合规性、管理制度缺陷等 [33][34][35] - 监管逻辑强调开源使用需符合规范,避免对业务持续性和知识产权构成不利影响 [37] 行业合规建议 - 企业应建立开源管理组织(大型设委员会,中小型设专职岗位)并制定使用规则 [45] - 需分类管理不同风险等级协议,明确审批流程和开发注意事项 [48] - 关键证据留存包括源代码、修改记录、协议文本等,以应对潜在纠纷 [40]
云力挺微软上季营收加速增长18%,Azure全财年收入增34%,AI支出新高,盘后一度大涨8%
美股IPO· 2025-07-31 07:54
核心观点 - 公司二季度营收创一年半最高增速达18%,EPS盈利增长加快至24%,均超分析师预期 [1][6][7][13] - Azure和其他云服务收入增长39%,创两年半最高增速,全财年收入超750亿美元、增34% [1][3][14][16] - 二季度资本支出环比重回增长、超预期增13%至创纪录的242亿美元,消除AI支出放缓担忧 [1][17] - 股价盘后一度涨近8%,有望成为第二只市值跻身4万亿美元俱乐部的个股 [1][4] 主要财务数据 - 二季度营业收入764.4亿美元,同比增长18%,分析师预期738.9亿美元,一季度同比增长13% [6] - 二季度稀释后每股收益(EPS)为3.65美元,同比增长24%,分析师预期3.37美元,一季度同比增长17.7% [7] - 二季度营业利润343亿美元,同比增长23%,一季度同比增长16% [8] - 二季度净利润272亿美元,同比增长24%,一季度同比增长18% [9] - 二季度总资本支出242亿美元,同比增长27%,一季度增长近53% [9] 细分业务数据 - 商业云业务营收467亿美元,同比增长27%,分析师预期459.6亿美元,一季度同比增长20% [10] - 智能云业务营收299亿美元,同比增长26%,分析师预期291亿美元,一季度同比增长21% [10] - 生产力和业务流程部门营收331亿美元,同比增长16%,一季度同比增长10% [11] - 更多个人计算业务部门营收135亿美元,同比增长9%,一季度增长6% [11] Azure云业务表现 - Azure和其他云服务营收二季度增长39%,增速超过一季度的33%,创两年半最高单季增速 [14] - Azure全财年收入超750亿美元,增长34%,占公司总营收近27% [16] - Azure收入增速是公司总体收入的两倍多,公司2025财年总营收281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5% [16] 资本支出与AI投入 - 二季度资本支出242亿美元创单季最高纪录,环比增长13.1%,超分析师预期231.7亿美元 [17] - 一季度资本支出214亿美元,同比增长逾50%,但环比下降5.3%引发AI投资放缓担忧 [17] - 竞争对手Alphabet将2025年全年资本支出指引上调至850亿美元,比此前预期高出100亿美元 [17]
微软盘后大涨超8%!云力挺上季营收加速增长18%,Azure全财年收入增34%,AI支出新高
华尔街见闻· 2025-07-31 07:39
财务表现 - 二季度营业收入764.4亿美元,同比增长18%,创一年半最高季度增速,超出分析师预期738.9亿美元 [5][12] - 二季度稀释后每股收益(EPS)3.65美元,同比增长24%,超出分析师预期3.37美元 [6][12] - 二季度营业利润343亿美元,同比增长23%,净利润272亿美元,同比增长24% [7][8] - 商业云业务营收467亿美元,同比增长27%,超出分析师预期459.6亿美元 [9] - 智能云业务部门营收299亿美元,同比增长26%,超出分析师预期291亿美元 [9] 云业务表现 - Azure和其他云服务营收二季度增长39%,创两年半最高单季增速,超出分析师预期增速34.2% [12] - 全财年Azure收入超过750亿美元,增长34%,占公司总营收27% [14] - 智能云业务部门营收增速从一季度21%提升至二季度26% [9][12] 资本支出 - 二季度总资本支出242亿美元,创单季最高纪录,环比增长13.1%,超出分析师预期231.7亿美元 [8][14] - 不动产和设备相关现金支出171亿美元,同比增长23% [8] - 资本支出数据未体现AI数据中心投资放缓迹象 [14] 业务部门表现 - 生产力和业务流程部门营收331亿美元,同比增长16% [10] - 更多个人计算业务部门营收135亿美元,同比增长9% [10] 市场反应 - 财报公布后股价盘后涨幅一度接近8%,有望成为第二只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的个股 [2][11]
当人类认知被自动化,我们会迎来“无人公司”吗?
虎嗅· 2025-07-24 10:08
技术杠杆演进 - 商业史是寻求更强"技术杠杆"以最大化投入产出的历史,从个人技艺到AI认知自动化代表终极杠杆[1][2] - 技术杠杆分为四个范式:体力杠杆(工业革命)、过程杠杆(软件)、连接杠杆(互联网)、认知杠杆(AI)[6][15] - 认知杠杆首次将支点深入人类"内核",实现思考的自动化与规模化,催生"无人公司"[15][19] 杠杆时代特征 - **体力杠杆**:工业革命实现体能几何级放大,工人效率提升数十至数百倍[8][11] - **过程杠杆**:软件实现"一次写入无限运行",微软Windows复制数十亿份,杠杆率达百万倍[16] - **连接杠杆**:互联网进入N:N网络效应,平台价值随用户数指数增长(梅特卡夫定律)[17] - **认知杠杆**:Prompt工程师用数百字提示驱动AI完成团队数周工作,实现动态生成式放大[18] 无人公司架构 - 核心机理为自动化OODA循环(观察-调整-决策-行动),毫秒级响应全球数据[21][22] - 技术栈分三层:认知核心(战略大脑)、自动化业务流程(AI智能体职能)、接口层(API连接物理/数字世界)[23][24] - 人类仅通过"战略驾驶舱"引导AI,角色蜕变为愿景定义者、模型训练师等高阶职能[26][29] 竞争规则重构 - 优势从运营效率转向目标定义能力,CEO角色变为"首席提问官"[27] - 智能飞轮效应取代流程管理,专有数据闭环持续优化AI模型[27] - 企业核心资产从人才储备转向AI模型差异化,所有公司终将成为AI公司[28] 行业影响 - 传统护城河(规模效应、渠道优势)重要性被AI自动化削弱[27] - 对"认知型"中产阶级岗位造成冲击,引发社会结构调整[32] - 最高效公司将是"非人化"执行与"人本化"引领的结合[35]
鸿蒙PC近况更新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PC行业、操作系统行业、硬件行业、软件行业、生态服务行业、应用生态行业 - **公司**:华为、联想、软铜动力、惠普、华硕、九联科技、尘埃科技、万新科技、新大陆、WPS、卓越信息、无外星科技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全球PC出货量情况**:2024 年全球 PC 厂商出货量为 2.45 亿台,增长 1.3%;2010 - 2024 年期间,2016 年出货量为 3.45 亿台,2015 年降至 3.11 亿台,2020 年为 2.998 亿台,2022 - 2023 年出货量下降,2023 年为 2.42 亿台 [4] - **国内 PC 出货量及竞争格局**:2024 年中国大陆 PC 出货量 3970 万台,下滑 4%;联想市占率 35%,出货量 1370 万台排第一,华为排第二,惠普、华硕等也在前列;2024 年四季度单季度软控动力出货量跑到华为前面,占 10% [5][6] - **操作系统市场情况**:全球桌面操作系统主要有 Windows、苹果、Linux、Chrome OS;工业软件 93%采用 Windows 专属 API 开发,苹果操作系统生态达 Windows 的 62%;移动端安卓占 68%市场,鸿蒙超苹果的 17% [7][8][9] - **华为鸿蒙发展历程及野心**:2012 年启动微内核的鸿蒙项目,2016 年立项向物联网和全场景分布式架构演进;华为野心是打通 PC、服务器、手机、平板等系统 [11][12] - **鸿蒙 PC 特性及优势**:具有全连接能力,解决协议层通信问题;有协同、多窗口等功能;借鉴苹果设计理念,比微软和苹果更胜一筹,允许第三方厂商基于 Open Harmony 开源做 PC 机 [12][13][14] - **产业链投资机会**:硬件设备厂商未来会有做鸿蒙的收入;围绕华为在生态伙伴、硬件设备、服务商、软件等产业链有机会;相关生态合作伙伴众多,产业链变化大且未来会更好 [14][15][1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生态合作伙伴情况**:硬件端如软铜动力、九联科技等;软件及生态服务端如尘埃科技、长沙北平;应用生态贡献端如万新科技、新大陆、卓越信息等 [17][18][19] - **产品演示及后续发展**:演示了华为平板多窗口、第三方应用流转等功能;认为 5 月 19 号鸿蒙各方面能力会更完善,此前产业变化和机会会不断出现 [22][23][24]
40年了!蓝屏死机被一块“黑布”盖掉了
36氪· 2025-07-13 10:33
Windows操作系统市场地位 - Windows操作系统占据全球超过70%的市场份额,是使用最广泛的系统 [2] - 尽管市场占有率高,但系统稳定性问题长期存在,尤其是蓝屏问题突出 [2][4] 蓝屏问题历史演变 - 蓝屏问题自1985年Windows 1.0起就存在,最初会退回DOS系统 [8][10] - Windows 95/98时代蓝屏问题严重,曾出现发布会现场蓝屏的名场面 [15] - Windows XP引入新内核后稳定性提升,蓝屏次数减少但未根除 [16] - Windows 8引入悲伤表情符号,Windows 10新增二维码但实用性不足 [21][23] 最新系统变更 - Windows 11 24H2版本将蓝屏改为黑屏,界面大幅简化 [4][5] - 新界面移除错误代码、二维码等关键信息,仅提示需要重启 [25] - 变更未解决系统崩溃本质问题,被质疑是治标不治本 [27][29] 用户影响 - 蓝屏会导致未保存工作丢失,突发性强且无法预防 [4][27] - 界面简化趋势从Windows XP开始,功能性不断缩水 [29] - 专业用户失去通过错误代码诊断问题的途径 [25][27] 系统稳定性问题 - Windows 98系统稳定性差,蓝屏死机频繁 [15] - 系统崩溃问题可能源于硬件或系统代码质量 [27] - 公司长期未从代码层面根本解决蓝屏问题 [29]
英伟达、微软双双冲击4万亿:一个“卖铲子”,一个“找金子”
硬AI· 2025-07-05 22:54
英伟达与微软的AI投资逻辑对比 - 两家公司正接近4万亿美元市值 但代表的AI投资逻辑截然不同:英伟达是对核心基础设施的直接押注 微软则是对应用生态普及的长期信念 [1][2] - 英伟达作为AI"军火商" 其增长故事简单直接 任何涉足AI领域的公司都需采购其芯片 [2][4] - 微软的AI回报更"模糊" 取决于企业和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其AI增强服务支付溢价 其市值在不到三个月内增长1万亿美元 [2][4] 商业模式差异:卖铲人 vs 服务商 - 英伟达是典型的"卖铲人" 高端芯片需求推动其年销售额过去三年飙升十倍以上 [4] - 微软扮演"服务商"角色 将AI技术融入Azure、Office等产品矩阵 需等待AI成为像Windows一样的颠覆性工具 [4][5] - 英伟达面临更"二元"的增长问题 未来三年预计年均增长率32% 但存在技术颠覆风险 [9][10] 微软的高估值挑战 - 与OpenAI合作关系出现裂痕 OpenAI可能限制微软对其未来AGI技术的访问 [7] - 自研AI芯片遇阻 同时进行大规模重组 近期确认裁员9000人(此前已裁员6000人) [7] - 单位员工年收入在大型科技公司中几乎最低 需削减84000个职位才能达到Alphabet的效率水平 [7] AI业务贡献与时间窗口 - 微软Azure的AI服务年收入约115亿美元(占公司总销售额4%) 是上一年的两倍多 [9] - 英伟达短期需求强劲 最大客户的资本支出计划支撑芯片需求 [10] - 颠覆性技术普及通常比预期更慢 微软需证明能以足够快的速度实现AI商业化以支撑估值 [10]
英伟达、微软双双冲击4万亿:一个“卖铲子”,一个“找金子”
华尔街见闻· 2025-07-04 18:59
微软与英伟达的AI战略对比 - 微软与英伟达市值均有望冲击4万亿美元,但两者代表的AI投资逻辑不同:英伟达是AI基础设施的直接押注,微软则是应用生态普及的长期信念 [1] - 英伟达作为AI"军火商",其芯片是AI领域的必需品,增长故事简单直接,过去三年年销售额飙升十倍以上 [1][2] - 微软的AI回报更复杂,需依赖企业和消费者为其AI增强服务支付溢价,市值在三个月内增长1万亿美元,但达到4万亿美元后预期收益倍数将创20年新高 [1] 商业模式差异 - 英伟达是"卖铲人"模式,高端芯片需求爆发性增长,客户包括所有涉足AI的公司 [2] - 微软是"服务商"模式,将AI融入Azure、Office等产品矩阵,需AI成为颠覆性工具以支撑当前高估值 [2] - 微软AI收入增长显著但占比仍低:Azure AI服务年收入115亿美元(占公司总销售额4%),是上一年的两倍多 [4] 微软面临的挑战 - 与OpenAI合作关系存变数,OpenAI可能限制微软对其未来AGI技术的访问,影响微软AI战略 [3] - 自研AI芯片遇挫,难以减少对英伟达依赖,同时内部重组频繁,近期裁员9000人(此前已裁6000人) [3] - 单位员工年收入在大型科技公司中几乎最低,需削减84000个职位才能达到Alphabet的效率水平 [3] 英伟达的增长与风险 - 分析师预计英伟达未来三年年均增长率达32%,但增长高度依赖最大客户的AI需求持续性 [5] - 客户资本支出计划显示短期芯片需求强劲,但技术颠覆风险可能使其芯片地位受挑战 [5][6] 行业时间窗口 - 颠覆性技术普及需更长时间,微软需等待AI成为无处不在的工具,其财力和影响力是推动关键但时机存不确定性 [6]
隐秘的王国:一个由工程师、技术极客和企业家组成的少数派
华夏时报· 2025-06-10 21:14
标准制定的核心机制 - 标准制定由工程师、市场和政府构成的三角关系决定,其中政府通常是最薄弱的环节[3] - 工程师通过委员会机制达成共识推动标准实施,形成"委员会标准化"模式[3] - 市场标准化表现为长期竞争过程,如QWERTY键盘和Windows操作系统占据主导地位[4] - 国际标准组织如ISO通过高效机制协调全球160多个国家的专家网络[8][9] 标准制定中的关键角色 - 标准主要由"工程极客"主导,他们通过专业洞见和独立判断形成共识[6] - 草案编辑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拥有巨大权力,可能影响进程如W3C加密标准延迟[6] - 标准制定者需兼具工程师技术能力、企业家推动力和外交家妥协艺术[7] 标准化历史浪潮 - 第一次浪潮(19世纪末-大萧条):诞生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和国际电工委员会[11] - 第二次浪潮(1930s-1980s):ISO兴起推动国际标准成为全球化贸易背书[12] - 第三次浪潮(数字技术时代):IETF和W3C采用新型组织模式适应技术快速迭代[12] - 标准化领域扩展至环境和社会责任,如ISO9000认证成为企业必要成本[13] 中国在标准化中的机遇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2%,具备引领下一波标准化浪潮的产业基础[16] - 中国在电力标准(超高压技术)、5G标准(41%必要专利占比)等领域已取得主导地位[17] - 动力电池、电动汽车、无人机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增强中国在国际标准组织的话语权[17] 典型标准化案例 - 成功案例:ISO集装箱标准显著促进全球贸易[14] - 失败案例:电视国际标准因国家利益博弈未能统一[14] - 互联网标准呈现个人英雄主义特征,突破国家约束实现全球化发展[15]
安克创新赵东平:为全球用户打造突破语言界限、连接多元文化的音频交互体验
经济观察网· 2025-05-22 17:54
微软Build 2025开发者大会 - 大会主题为"Open Agentic Web",旨在将AI智能体打造为互联网全新基础设施 [2] - 微软Copilot实现从功能到开发范式的转变 [2] - Windows操作系统成为智能体的"栖息地" [2] - Azure云平台承担智能体训练、部署及交互枢纽功能 [2] 安克创新参会情况 - 公司携旗下声阔品牌展示与微软在AI领域的技术成果 [2] - 呈现AI技术与消费级音频设备融合的前沿探索 [2] - 公司总裁表示正重新定义智能音频产品技术边界 [2] - 目标打造突破语言界限、连接多元文化的音频交互体验 [2] 微软与安克创新合作 - 微软中国区副总裁称赞安克创新为中国科技企业全球化典范 [2] - 微软作为AI技术方案供应商与安克创新开展产品创新合作 [2] - 合作将加速科技与生活场景结合并提升用户体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