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经济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宁波江北区发挥政策性担保赋能作用——打通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堵点
经济日报· 2025-11-22 06:43
金融支持科技企业融资 - 甬城农商银行为浙江天远生物科技提供个性化融资方案“科创贷”,配备金融服务专员以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需求 [1] - 江北辖区银行机构通过“以知换资”产品助力轻资产科技型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转化,将“知产”变现为“资产”以拓宽融资渠道 [1] - 数据显示,去年以来江北辖区银行机构已为60家企业进行发明专利质押,质押金额36.1亿元,为43家企业进行商标质押,质押金额14.65亿元 [1] 政府政策与担保模式创新 - 江北区构建“初创有保障、成长有支撑、成熟促跃升”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撑网络,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产业升级 [2] - 针对初创期科技企业“轻资产、缺抵押”困境,江北区首创“专利估值+政府增信”质押反担保模式,为轻资产企业开辟“技术换资金”绿色通道 [2] - 为服务高成长型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江北区推出“股权投资+担保增信+信贷支持”模式,截至今年8月,宁波市正德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累计为全区47户科创企业提供88笔担保,担保发生额1.35亿元 [2] 投资基金与产业集聚 - 江北区联合辖区龙头企业组建宁波传感谷创业投资基金,聚焦创新型龙头企业及关键技术创新产业,已募集首期资金7000万元,在全国筛选储备投资项目达23个 [3] - 通过落实产业政策、发挥财政杠杆效应,带动项目、人才、资金集聚以促进区域产业提档升级 [3] - 在“金融+科技”服务组合拳下,江北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增速居宁波市第二位 [3]
把握丝路电商发展新机遇
经济日报· 2025-11-22 06:42
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跨境电商交易额近5年保持年均20%以上增速。"丝路电商"不仅构建了高效 便捷的"网上丝路",更通过模式创新为我国外贸领域注入了全新活力。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 一个明确要求。在此前举办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商务部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将拓展与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数字贸易合作,并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此背景下,推动"丝路电 商"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使其从一条便捷的"新通道"升级为驱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引 擎,正当其时。 丝路电商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创新实践,从积极探索迈向深化拓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广度 看,合作网络持续扩大,丝路电商伙伴国增至36个,搭建起覆盖欧亚非的数字化贸易桥梁。从深度看, 生态体系日益健全,我国已在全球建设超2400个海外仓,服务半径显著扩大,有效破解跨境物流瓶颈。 以白俄罗斯为例,借力丝路电商,其优质乳制品和特色食品通过电商平台直达中国消费者,"中白工业 园"则转型为跨境电商枢纽,实现从传统产业合作向数字贸易升级。丝路电商不仅构建了高效便捷的" ...
十七家单位集中签约八组项目 央企深入推进专业化整合
经济日报· 2025-11-22 06:42
在国务院国资委21日召开的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推进会上,17家单位就8组专业化整合项目集中签约。 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取得积极进展。 李镇说,现阶段开展专业化整合工作,就是要深刻把握当前新形势新任务,在服务国家战略、补链强 链、科技创新、提质增效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整合的主动性、系统性、针对性,将专业化整合打造成 培育核心优势企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据了解,此次签约项目主要包括中国石化与东方电气集团、内蒙古乌审旗碳纤维"产业合作+资本运 作"项目,中国一汽与中国五矿电池关键材料领域产业链共链项目,中铝集团与鞍钢产业互联网与数智 供应链领域专业化整合项目,南航集团与招商局集团航空物流领域专业化整合项目等。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专业化整合是指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战略联盟等方式,打破企业边 界,将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推进专业化整合工作,对于推动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国有经 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李镇介绍,各中央企业高度重视专业化整合工作。去年以来,围绕服务 国家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持续调整存量、 ...
保持邮政寄递量质齐升好势头
经济日报· 2025-11-22 06:41
行业整体表现 - 前10个月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772.5亿件,同比增长14% [1] - 其中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626.8亿件,同比增长16.1% [1] 未来发展重点 - 需持续完善农村快递网络建设的资金扶持机制 [1] - 推动快递进村与客货邮、电子商务深度融合 [1] - 加快补齐偏远地区基础设施短板 [1] 快递企业举措 - 需深化产业协同,推广定制化、嵌入式服务 [1] - 需优化末端派费机制 [1] - 实现服务从“送得到”向“送得好”全面升级 [1] 电商平台协同 - 应加强数据共享与仓储协同 [1] - 需与物流企业共建农产品上行专属通道 [1] - 有效助力“东货西进、西产东流” [1] 监管方向 - 需健全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1] - 需完善农村快递投诉快速处理机制 [1] - 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网络稳定 [1]
树立“碳中和”赛事标杆
经济日报· 2025-11-22 06:41
核心理念与总体成就 - 赛事以“绿色、低碳、无废、安全”为核心理念,通过系统性创新实践,为全球大型体育赛事树立“碳中和”标杆 [1] - 开创全运会跨区域协作先河,实现首届“碳中和”全运会,该模式预计将在未来得到复制推广 [2] 绿色电力供应与减排成效 - 广东赛区采购18.8万张绿色电力证书,实现赛区全绿电供应,预计用电量为1.88亿千瓦时 [1] - 全绿电供应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等同于种植树木888万棵 [1] 场馆建设与改造的绿色实践 - 广东赛区90%以上场馆利用现有场馆进行维修改造提升,香港和澳门赛区同样依托既有场馆办赛 [1] - 多数场馆引入节能环保材料、高效机电设备、智慧照明系统、多场景分布式光伏等提效减碳技术 [1] -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改造后成为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 [1] - 香港启德体育园超过10%屋顶面积覆盖太阳能板,用于提供热水和电力,每年可减少约1000吨碳排放 [1] - 澳门塔石体育馆加装太阳能光伏板和节能照明系统,降低30%碳排放 [1] 赛事运营与供应链的低碳措施 - 赛会制服如风衣、长裤等使用环保材料制成 [2] - 广州所有场馆团餐使用可降解材质餐盒,承担保障任务的出租汽车100%为纯电动车 [2] - 东莞实现赛事筹备全程电子化覆盖,减少纸质文件消耗 [2] - 香港启德体育园全面采用经环保认证的可降解纸杯和木制餐具 [2] - 应用“微纳米级被动式制冷涂层”技术于100个志愿者服务站点,预计提供30万瓦制冷量,节约20万千瓦时电,减少100余吨二氧化碳排放 [2] 碳管理体系创新与公众参与 - 探索构建“测算—减排—抵消—认证”全链条碳管理体系 [2] - 广州赛区接收31家企业捐赠合计约38万吨碳产品,深圳赛区接收捐赠碳资产总量达10万吨,用于抵消赛区碳排放 [2] - 深圳推出“零碳全运”小程序,供市民线上捐赠个人碳账户排放量,以新颖方式参与全运会 [2]
青海高原冷凉蔬菜热销
经济日报· 2025-11-22 06:41
产业概况与核心驱动力 - 冷凉蔬菜产业将高寒缺氧的气候劣势转化为独特优势,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和促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1] - 产业充分利用高原冷凉气候和洁净环境,实现从闲置土地到增收“聚宝盆”的转变 [1] 科技创新与生产效率 - 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从过去六七个人一天浇10亩地提升至一个人浇30亩地 [1] - 2025年该技术在露地蔬菜中推广面积达4200亩,覆盖菜薹、红笋、甘蓝、西芹等品种 [2] - 普遍采用旱作农业技术措施,推行地膜覆盖栽培以有效抗寒抗旱 [2] - 根据蔬菜种类科学安排种植时间,实现错峰种植和错峰上市以最大化经济效益 [2] 生产规模与经济效益 - 湟中龙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规模从2018年的300亩发展到1700亩 [1] - 拦隆口镇班仲营村拥有温室大棚1200余栋,2024年蔬菜总产量6000余吨,年产值超1900万元 [2] - 共和镇上直沟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5000元 [3] - 班仲营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带动种植户年均增收2000元,创造100个就业岗位 [4]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 打造“青海茼蒿”品牌,在上海、福建、江苏苏州等地供不应求 [2] - 班仲营村通过打造“班仲营”品牌,构建“合作社+农户+公司”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3] - 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销售模式,产品远销兰州、上海、广州、西安等大城市批发市场 [3] 经营模式与农民收益 - 采用“党支部+龙头企业+协会”的经营模式,配套建设3600吨保鲜库和5000平方米蔬菜分级分拣配送中心 [3] - 订单农业模式与西安、兰州等地客商建立稳定合作,解决销路问题 [3] - 土地流转模式以每亩1000元价格流转农户土地,提供稳定地租收入和务工机会 [4] - 企业为种植户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并统一收购销售,有农户2024年种植茼蒿收入达8万元,较以往增加2万多元 [2][3] - 村民通过基地务工每天可挣200元,满足家庭零花需求 [1]
冰雪旅游驶向体验蓝海
经济日报· 2025-11-22 06:41
随着北方多地进入冰雪季,冰雪旅游市场热度持续攀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近期相继公布冰雪季 发展目标,致力于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回顾去年,部分城市凭借精准营销与情感共鸣成功"出 圈",成为现象级网红目的地。而今,大众对冰雪旅游的热情正从追求新奇转为理性选择,如何推动冰 雪旅游从"现象级爆红"迈向"可持续长红",成为所有冰雪城市的重要课题。 今年冰雪旅游呈现出玩法升级、体验多元的新趋势。例如,哈尔滨对冬季旅游产品进行了系统性升级: 冰雪大世界以科技赋能打造沉浸式场景,太阳岛雪博会聚焦生态与艺术融合,松花江冰雪嘉年华则强化 互动体验。三大景区共同构建起层次丰富、业态多元的冰雪消费矩阵。长白山也突破单一滑雪模式,推 出温泉体验、雪原驯鹿等特色项目,延伸了冰雪产业链条。新疆阿勒泰则凭借"人类滑雪起源地"的文化 底蕴,将毛皮滑雪、冰雪摄影等独特体验融入产品设计,为游客提供更具异域风情和人文深度的冰雪之 旅。 交通网络的完善为冰雪旅游注入了新动能。除了跨省长途旅行,高铁网络的持续加密让短途冰雪游成为 现实。美团旅行数据显示,今冬冰雪游航线与高铁出行呈现双升温态势。特别是沈阳—白山高铁的开 通,构建起覆盖北京、沈 ...
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两重”建设
经济日报· 2025-11-22 06:41
"两重"建设承载着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的硬核需求,更关乎亿万民众的民生福祉。近日,国务院常 务会议明确提出"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放大'两重'建设效应",此举有望为民间投资开拓更为广阔的 发展空间,也将为"两重"建设注入更多的市场活水。 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两重"建设,并非简单的资金引进,而是一场多方共赢的"双向奔赴"。客观上 看,"两重"建设资金需求巨大,单靠政府投资难以完全覆盖。今年,国家已安排8000亿元支持1459 个"两重"项目,即便如此,仍需要更多社会资本协同发力。 与此同时,民间资本自身也蕴含着巨大的投资需求。从当前投资数据看,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拖累, 民间投资仍保持了较快的同比增长,显示出民间资本也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以超长期特别国债撬动的 部分项目为例,若能引入民间资本参与运营,既能减轻财政压力,又能通过市场化手段提升资金利用效 率。此外,一些地区和部门通过向民间资本公开推介优质项目,有效引导闲置的民间资金不断投向国家 最急需、最能产生长远效益的领域,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两重"建设,能有效提升项目的运营效率和市场适应性。民营企业通常具有机制更灵 活、对市场变化反应 ...
多元拓展清洁能源终端替代
经济日报· 2025-11-22 06:41
加速清洁能源技术创新攻关,深化清洁能源领域国际合作。攻关关键核心技术,聚焦钙钛矿光伏、深远 海漂浮式风电、固态电池、氢氨融合等前沿方向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提升电解槽、特高压换流阀等 核心装备国产化率。完善创新转化生态,打造清洁能源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高价值专利池,大力建设技 术创新中心、中试验证平台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通道。推动虚拟电厂、分布 式源网荷储一体化、氢冶金等新业态示范,打造零碳工厂。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清洁能源项目,推动 与东盟、阿盟、非盟清洁能源合作中心落地,加强跨境电网互联与国际电力市场建设。构建覆盖清洁能 源生产、储运、消费全链条的标准规范,推动与国际标准互认。扩大贸易投资合作,吸引全球优质资源 参与我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发展清洁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保障能源安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十四 五"以来,我国清洁能源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突破性和标志性的成就。 持续增强清洁能源多元供给,加快构建清洁能源储运网络。推动发电利用增量提质,加快西北、华北沙 戈荒大型风光基地建设,推进西南水电扩能升级,有序推动沿海核 ...
展现城市多元“体育性格”——来自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报道
经济日报· 2025-11-22 06:40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由粤港澳三地19个城市联合承办,是全运会历史上承办城市最多的一届。粤港澳是 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体育产业、体育事业发展的高地,每个承办城市都有自己的体育强 项,也有鲜明的"体育性格"。承办赛事的过程,也是19个城市向全国观众展示城市"体育性格"的过程。 产业基础支撑体育高地 十五运会开幕式上,机器人"乐师"敲响了来自西汉的青铜乐器;香港启德体育园内,主场馆采用灵活的 草坪转换系统适应不同赛事活动;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采用新型声学与装饰材料减少回声干扰……十 五运会一座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体育场馆,展现出粤港澳坚实的体育产业基础。 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副主任朱小燚在发布会上表示,广州城市性 格是开放、包容、务实、创新,而广州的城市"体育性格"也是多元开放的。2024年,广州市体育产业总 规模达2372.28亿元,连续4年超2000亿元,全市体育消费规模达631.25亿元,人均体育消费3345.51元, 稳居全国前列。 通过打造"亚洲盛事之都"和落实"香港无处不旅游"理念,香港持续展现多元魅力,今年前10个月访港旅 客累计4100万人次,同比增加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