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AI为核心的“虚拟实验室”创建
科技日报· 2025-07-30 09:42
该系统已在疫苗设计中展现出很大的潜力。例如,面对病毒新变种挑战,AI团队摒弃传统抗体方案, 选择更小型的纳米抗体作为设计方向。实验验证显示,AI设计的纳米抗体不仅结构稳定,与病毒刺突 蛋白的结合能力优于现有抗体,且具备跨变种有效性——既可针对原始株,亦能有效结合新变种。研究 团队正将实验数据反馈至系统,以迭代优化分子设计。 除疫苗领域外,团队还开发了数据分析型代理,用于重新评估已发表论文的复杂数据集。团队表示,传 统科研中不同背景专家的协作与当前AI代理技术的进步,共同催生了这一突破性尝试。而其表现出的 深度挖掘能力,往往能揭示传统研究中未能触及的新发现,标志着"虚拟实验室"在多学科应用中的广阔 前景。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AI为核心的"虚拟实验室"创建 科技日报北京7月29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团队开发出一种名为"虚拟实验室"的创 新工具。该系统以人工智能(AI)为核心,结合跨学科科学家团队,旨在解决复杂问题并加速科学发 现进程,可在多领域极大提高科研效率。相关论文29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虚拟实验室"的运作模式与现实实验室类似:人类科学家提出研究问题后,由人工智能首席研究 ...
“弹性海绵”高效吞吐绿电——三峡滨海储能电站护航长三角迎峰度夏
科技日报· 2025-07-30 09:41
储能电站运营模式 - 三峡滨海储能电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组串式储能电站,装机容量200兆瓦/400兆瓦时,单次可释放40万千瓦时清洁电能[1] - 电站采用"独立"运营模式,直接接入电网接受统一调度,区别于传统新能源配套储能设施[2] - 该模式可实现日均1.5次充放电循环,最大放电能力达80万千瓦时,相当于30万居民日用电需求[1] - 截至5月底已累计完成557次充放电,输送电能1.86亿千瓦时[2] 电网调节功能 - 储能系统具备毫秒级响应能力,可将电网频率波动控制在±0.05赫兹范围内[1][2] - 同时提供调峰调频、备用容量、黑启动等多项电网服务[2] - 夜间储存富余风电,日间高峰时段放电,实现电力"时空转移"[1] 商业模式创新 - 采用"1对N"容量租赁模式,新能源电站无需自建配套储能[3] - 该模式可为新能源企业节省超10%投资成本[3] - 储能利用率提升至88%,高于传统分散式储能项目[3] 行业发展趋势 - 随着新能源发电量增长,电网对调峰调频需求日益旺盛[2] - 集中式独立储能电站可提高绿电使用效率,降低整体建设成本[2] - 1080台储能柜组成的系统展示了大容量储能技术的成熟应用[3]
【科技日报】小动物全身亚细胞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研发成功
科技日报· 2025-07-30 09:17
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研发出全球最快的小动物全身亚细胞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首次绘制小鼠全身神经网络精细三维高清图谱 [1] - 该技术解决了神经科学领域长期存在的技术难题,即同时实现单根神经纤维的高清成像和全身神经网络整体构架的全面观测 [1] 技术细节 -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套超高速小动物全身亚细胞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仅用40小时完成成年小鼠全身成像 [2] - 获取的单通道原始图像数据量高达约70TB,相当于数千部高清电影的数据量 [2] - 成像效率较现有技术提升数倍至数十倍,分辨率从传统光片显微成像的组织细胞级提升至均一亚细胞级 [2] - 可清晰捕捉直径数微米的单根神经纤维,精确解析脑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等周围神经的三维连接结构 [2] 应用前景 - 该技术为解析周围神经调控网络及疾病机理研究提供了全新工具 [1] - 有望解答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解剖学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中众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2] - 可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及疾病机制解析,为未来精准神经调控疗法的开发奠定基础 [2]
【科技日报】云南发现4种蝙蝠新种
科技日报· 2025-07-30 09:17
生物多样性发现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进化遗传与环境适应团队在高黎贡地区发现4种蝙蝠新物种 分别为圆耳菊头蝠 金毛伏翼 毛脚管鼻蝠和短脚管鼻蝠 [1] - 此次发现使高黎贡地区记录的蝙蝠物种总数增加到51种 表明该地区蝙蝠多样性可能被低估 [1] - 我国已知蝙蝠种类总数更新至167种 研究团队编制出最新蝙蝠名录 包括8科38属167种 [1] 研究意义 - 新物种发现丰富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为全球蝙蝠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1] - 蝙蝠在控制昆虫数量 传播花粉和种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新发现有助于科学家更全面了解蝙蝠的演化历程和生态习性 [1] - 相关数据为进一步研究区域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 [1] 高黎贡地区特点 - 高黎贡地区位于中缅边境 是喜马拉雅山脉 印缅地区和中国西南山地3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交汇地带 [2] - 该地区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但受威胁程度较高 [2] - 研究团队建议加强保护力度 制定保护措施时需考虑物种对栖息地的季节性需求 [2]
基因编辑技术将成濒危物种“救星”
科技日报· 2025-07-30 09:16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 实习生周思彤)新一期《自然评论·生物多样性》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 示,基因编辑技术与传统保护手段结合,将成为拯救濒危物种的关键。 原标题:基因编辑技术将成濒危物种"救星" 不过,该技术存在多重风险: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产生脱靶效应,基因多效性在研究较少 的物种中难预判,"选择性清除"可能降低基因组多样性;公众质疑和监管滞后也构成阻碍。 专家强调,基因编辑无法替代传统保护,需在栖息地恢复、反盗猎等措施使种群回升后使用。它虽 非"万能药",但在气候剧变和栖息地破碎化的当下,为濒危物种存续带来了新希望,成为生物多样性保 护的重要补充工具。 当前生物多样性锐减导致物种遗传多样性持续流失,而遗传多样性是物种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核 心。传统保护措施虽能增加种群数量,却无法恢复已丢失的基因多样性,其自然恢复往往需要数千年。 鉴于此,研究团队表示,博物馆的百年标本可提取已丢失的基因变体,经编辑后重新引入野生种 群。"辅助适应"策略还能从近缘物种引入关键基因,类似农业中番茄植入芥菜抗寒基因、栗树获得小麦 抗病基因的模式。 ...
“空调热浪”可能加剧城市暴雨强度
科技日报· 2025-07-30 09:16
"空调的热排放就像在城市地表放置了'小型热气球',推动湿润空气快速上升,进而形成更多、更强的 局地暴雨。"黄津辉比喻说。 随着全球变暖,空调使用将更加频繁,这意味着城市的短时暴雨可能会更加频繁和剧烈。研究团队建议 从两方面应对:一方面需要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减少废热排放;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中,应更多地 考虑绿色基础设施,比如增加城市绿化、使用冷却路面材料等,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从而减轻空调废 热带来的负面影响。 近日,北京多地遭遇短时强降雨(俗称"城市暴雨")。记者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黄津辉教授团队的最新 研究指出,空调排放的废热可能显著增强城市夏季暴雨强度,这一发现为极端天气治理和城市规划提出 了新挑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大气研究》上。 研究发现,空调在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热排放到室外后,会显著改变城市天气模式。研究团队以深 圳—香港这一全球人口最密集、能源消耗最密集的沿海区域为例,利用高精度的气象模型,深入探索了 空调废热对夏季短时强降雨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在开启空调的情景下,深圳城市地区的短时强降雨峰值强度平均提升约22%,香港则提 升约3%。具体而言,高密度高层建筑区域的降雨增强尤为明显。 ...
“不仅是事迹,更是中国科学界的精神坐标系”
科技日报· 2025-07-30 09:06
7月25日,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和科学出版社联合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 树立良好作风学 风"——《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出版座谈会。 "我们需要《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这样的书,将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传递给现在的青年 科技工作者。""书中写的不仅是事迹,更是中国科学界的精神坐标系。""我们要坚持初心,将科学家精 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会上,多位科研人员分享了书中科学家的感人故事,以及这些故事带来的深刻 启迪与激励。 "我与先生接触最多。博士毕业后,我每两三周去看望先生一次。"韩金林回忆道,"先生给我讲得 最多的是,我们的国家还很穷,科研经费有限,不能靠砸钱去和国外比拼,要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用 最少的钱做出最好的成果。" 如今,韩金林正身体力行地传承着王绶琯先生的理念。他带领团队,始终将目光锁定在世界科技前 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上,早先他利用国外望远镜和文献数据,揭示了银河系磁场结构,成果进入多本国际 经典教科书;现在他正在利用"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力争做出更大成果。 书中还有许多这样感人的故事:有的科学家为国家解决重大难题,却一生低调简朴,连一张公家信 纸都不肯私用,其淡泊名利的气节令人肃然起敬;有 ...
【科技日报】量化垃圾场甲烷排放有了精准“卫星尺”
科技日报· 2025-07-30 08:55
研究背景与意义 - 垃圾填埋场是全球第三大人为甲烷排放源 贡献约18%的人为甲烷排放量[1] - 传统地面测量和模型估算方法存在覆盖范围窄 精度低 成本高等问题[1] 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 - 利用空间分辨率达30米 光谱分辨率达10纳米的先进遥感卫星结合创新算法[1] - 开发出量化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的新方法 实现全球尺度系统评估[1] - 成功识别并精准量化全球102个垃圾填埋场的甲烷排放[1] 关键研究发现 - 露天垃圾场平均甲烷排放强度是科学管理垃圾场的4.8倍[1] - 当前广泛使用的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严重低估露天垃圾场甲烷排放量[1] 应用价值与行业影响 - 为修正现有数据库偏差提供科学依据[1] - 提升监测精度和广度 为全球甲烷监测提供新方案[2] - 推动监测模式从孤立零散测量向大规模连续性监测体系转变[2] 发展建议 - 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完善垃圾填埋设施[2] - 建议建立全球卫星监测数据共享平台 确保资源有限国家平等获取关键排放数据[2]
量化垃圾场甲烷排放有了精准“卫星尺”
科技日报· 2025-07-30 07:36
研究背景与意义 - 垃圾填埋场是全球第三大人为甲烷排放源 贡献约18%的人为甲烷排放量[1] - 传统监测方法存在覆盖范围窄、精度低和成本高等局限性[1] 技术突破与研究方法 - 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 空间分辨率达30米 光谱分辨率达10纳米[1] - 结合创新算法成功识别全球102个垃圾填埋场的甲烷排放[1] - 首次实现从全球尺度系统评估不同填埋管理方式的排放差异[1] 关键研究发现 - 露天垃圾场平均甲烷排放强度是科学管理垃圾场的4.8倍[1] - 当前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严重低估露天垃圾场的甲烷排放量[1] 应用价值与行业影响 - 为修正现有数据库偏差提供科学依据[1] - 提升监测精度和广度 为全球甲烷监测提供新方案[2] - 推动监测模式向大规模连续性监测体系转变[2] 政策建议与行业倡议 - 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完善垃圾填埋设施[2] - 建议建立全球卫星监测数据共享平台[2] - 确保资源有限国家能平等获取关键排放数据[2]
“空调热浪”可能加剧城市暴雨
科技日报· 2025-07-30 07:34
"空调的热排放就像在城市地表放置了'小型热气球',推动湿润空气快速上升,进而形成更多、更强的 局地暴雨。"黄津辉说。 随着全球变暖,空调使用率大幅上升,这意味着城市的短时暴雨可能会更加频繁和剧烈。研究团队建议 从两方面应对:一方面需要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减少废热排放;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中,应更多地 考虑绿色基础设施,比如增加城市绿化、使用冷却路面材料等,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从而减轻空调废 热带来的负面影响。 该研究为城市气候适应和基础设施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尤其是在高密度城市和快速城市化地区,如何 科学有效地管理和缓解空调废热的负面影响,或将成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研究结果显示,在开启空调的情景下,深圳城市地区的短时强降雨峰值强度平均提升约22%,香港则提 升约3%。具体而言,高密度高层建筑区域的降雨增强尤为明显。 黄津辉解释,空调废热主要通过增加城市地面的感热通量,显著抬升城市地表温度,加剧城市热岛效 应。这种额外的热量促使空气更剧烈上升,使城市空气中的湿气更易达到凝结高度,从而引发或增强强 对流降雨。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29日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黄津辉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空调在制冷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