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教育这样开展
科技日报· 2025-07-30 07:19
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实践 -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指出中小学科学教育以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为导向,目标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推动教育、科技和人才协同发展的关键[1] -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2023年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高质量发展[1] - 北京一零一中学等学校展示学生创新成果,包括自动采摘机械臂、智慧养老设备、垃圾分类语音识别技术等[1] AI赋能科学教育 - 人大附中建立横向跨学科、纵向分层次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包含30多门课程和100多个"AI+X"跨学科教学案例[2] - 该校与附属小学合作开设"AI+数学""AI+物理"等六门课程,受到师生高度认可[2] - 北京市教委2025-2027年工作方案强调AI赋能五育融合,人大附中开展"AI+美育"课程如青铜器文化创作课,由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师联合授课[3][4] 集团化资源共享 - 教育部2023年8月文件提出通过集团化办学促进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和资源共享,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育集团覆盖十所中小学并帮扶五地学校[5][6] - 该集团从文化、制度、数字化三方面横向联动,构建纵向衔接的科学教育体系,开展STEM课程培训活动[6] 家校社协同育人 - 北京市海淀区通过科技企业捐建教学设施、院士参与科普活动、免费开放科技场馆等方式动员社会力量[7] - 北京一零一中学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开展物理实验衔接培养,与腾讯合作人工智能研训营[7] - 广州市黄埔区按学段设计协同模式:学前"家—园"课程、小学"馆—校"课程、初中"数—智"课程、高中"研—创"课程,与高校共建实验室[8][9]
五碲化铪中发现全新量子物质态
科技日报· 2025-07-30 06:12
量子材料研究突破 -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科学家在五碲化铪材料中发现全新量子物质状态——自旋三重态激子绝缘态 [1] - 该物质状态具有近乎零能耗和抗辐射特性 [1] - 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期刊 [1] 技术应用前景 - 发现可能推动深空计算技术革命性变革 [1] - 潜在应用包括开发"自充电计算机"新范式 [1]
科学家培育出新型“全脑”类器官
科技日报· 2025-07-30 06:11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培育出一种新型"全脑"类器官,不仅包含多个脑区的神经组织,还 具有初步的血管结构。这项成果发表在《先进科学》杂志上,展示了首次将各个脑区组织成功整合为一 个统一运作的类器官。该突破有望为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复杂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开辟新途径。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
释放“AI+电力”潜能 国家电网多项成果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科技日报· 2025-07-29 17:31
人工智能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成果 - 国家电网"AI+光明大模型"项目获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SAIL之星"奖 是能源领域唯一入选项目 [1] 智能巡检机器人技术突破 - 四足机器人"天枢"配备视觉识别与机械臂 可完全替代变电站10-20人人工配置 [2] - 高压线作业机器人"天擎"将隐患处理时间从1小时以上缩短至几分钟 人员需求从5-8人减至2人 [3] - 电网机器人已覆盖二三十个典型场景中的五六个场景 实现从被动抢修向主动防御转变 [3] 电力AI超脑机车系统创新 - 整合九大复合型智能体与无人驾驶/无人机/5G/北斗技术 构建全自主作战链 [4] - 首创"感知-研判-处置"智能体新范式 应用于树线巡视/物资配送/设备排障等场景 [4] - 通过树线孪生沙盘预测树障 自动生成预警工单并规划最优路径 [6] - 立体监测网络实现全域无死角巡视 强天气时自动启动应急预案 [6] - RFID库存管理结合无人车配送 实现全自动供料零人工干预 [6]
能源工控网络筑起“数字免疫防线”
科技日报· 2025-07-29 12:16
工控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研发背景 -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能源行业增加了工控系统信息安全风险,使其成为网络战的"战略靶点" [1] - 国家对工控安全监管力度加大,2011年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 [2] - 数据安全领域政策法规密集出台,将工控安全提升至国家安全战略高度 [2] 系统技术特点与创新 - 利用AI、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构建多层防护体系和安全闭环机制 [1] - 突破传统物理隔离,实现全口径核心网络安全数据的可信采集 [4] - 行业首个同时接入管理大区和生产大区数据的系统平台 [4] - 构建"集团—区域—场站"三级联动体系,解决人员少效率低问题 [4] - 每日可处理超过10万条告警信息,AI智能研判将有效告警精简至数千条 [4] 系统应用成果 - 已接入826家生产单位网络安全数据 [3] - 覆盖发电、煤炭、运输、化工四大板块 [3] - 行业内覆盖生产场景最多的工控安全系统 [3] - 在火电厂构建"安全数字孪生体",为光伏电站提供轻量化防护 [3] - 项目成果通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鉴定,整体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3] 研发过程与关键技术突破 - 2018年正式启动项目,全面分析能源工控网络安全需求和风险 [2] - 选取煤矿和电厂为试点,解决生产Ⅰ区工控安全数据采集技术难题 [2] - 研发适应煤矿复杂环境的采集装置确保数据稳定传输 [2] - 优化电厂数据采集算法提高实时性和准确性 [2] 未来发展展望 - 将系统升级为能源工业互联网安全基座 [5] - 提升中国企业打造自主可控工控安全体系的能力 [5] - 为能源行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 [5]
智能体守护“来自星星的孩子”
科技日报· 2025-07-29 09:57
孤独症现状与挑战 - 中国有超1300万孤独症患者,但平均诊断年龄约为4岁,远超3岁前黄金干预期 [1] -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公众认知偏差是影响早期诊断的主要因素 [1] 星启诶艾技术特点 - 以分子医学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引擎,融合多模态数据解析能力 [1] - 整合问卷量表、眼动追踪、微表情分析、行为视频、脑影像、分子诊断及基因组数据构建多维筛查模型 [2] - 基于大语言模型学习权威诊疗指南和全球超25000份前沿研究成果 [2] - 筛查准确率超85%,诊断窗口提前至18月龄 [2] 研发背景与团队 - 由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牵头研发 [1] - 2024年11月启动公益科研项目,由谭蔚泓院士和韩达研究员牵头 [1] - 联合浙江大学、香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之江实验室等机构组建跨学科团队 [1] 三大应用场景 - 家庭端:提供"行为分析—个性化干预—24小时AI答疑"全链条服务 [3] - 医疗端:帮助医生解读多模型数据,提升筛查效率和准确率 [3] - 社会端:联动多方构建"筛查—诊断—干预—保障"全生命周期支持网络 [3] 未来发展计划 - 正在构建中国人专属的孤独症多模态数据库 [3] - 推动智能体持续学习进化以提升筛查精度与干预效果 [3]
筑牢智慧农业数字底座
科技日报· 2025-07-29 09:37
智慧农业政策支持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1] - 智慧农业正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资源配置和产业形态的系统性变革,但数字底座尚不健全 [1] - 需遵循"基础设施先行、技术创新驱动、制度保障护航"的逻辑主线,加快筑牢数字底座 [1]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 数字基础设施包括全域覆盖的信息网络、智能感知终端和算力支撑体系 [2] - 当前面临结构性失衡与功能错位:东部5G覆盖率远超西部,传感器协议兼容性不足,"智慧大棚"数据分析系统使用率低 [2] - 需构建分层分类的供给体系:国家层面布局农业卫星遥感地面站、国家级农业大数据中心,区域层面建设智能装备共享平台,县域层面推进村村通"5G+北斗"工程 [2] - 鼓励政企合作,允许社会资本通过PPP方式参与运营,建立"使用者付费+政府补贴"成本分摊机制 [2] 技术标准与创新机制 - 需由国家主管部门牵头制定智慧农业基础设施技术标准体系,规范传感器接口、数据传输协议等 [3] - 鼓励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联合开发适配小农户的轻量化设备,降低使用门槛 [3] - 推动"硬件设施+软件系统+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落地智慧茶园、智慧果园等集成示范场景 [3] 技术创新应用挑战 - 复合型人才缺乏导致技术解决方案与农业实际需求脱节 [4] - 现有技术多针对大规模园区设计,难以适配小农户为主的经营模式,渗透率不足 [4] - 农业大数据体系不完善,数据采集分散无序,多源数据标准化率不足 [4]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 打造"新农科+新工科"交叉培养模式,支持农林高校设立智慧农业专业 [4] - 强化有组织科研,组建交叉学科团队突破农业智能感知、数据处理、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 [5] - 推动大模型技术与农艺知识融合,开发农业垂直大模型 [5] - 采用"双聘制"打破人才流动壁垒,鼓励农业专家与IT工程师跨领域兼职 [5] 技术扩散与场景推广 - 分类开发适合规模园区的定制化软件和适配家庭农场的轻量化软件 [6] - 完善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公益性服务+市场化运营"的技术服务模式 [6] - 支持条件成熟地区开展农业AI决策系统等新型技术模式先行先试 [6] 政策制度保障 - 当前数据要素产权制度缺位,导致"数据垄断"与"数据滥用"并存,部门间存在数据壁垒 [7] - 需加快出台数字农业法规,明确数据采集边界、主体权益分配、技术应用安全等规则 [8] - 探索数据资源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所有权的三权分置制度 [8] - 构建"确权清晰、标准统一、平台高效、交易安全"的农业数据交易体系,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 [8]
全国首辆稀土永磁卡轨车下线
科技日报· 2025-07-29 09:34
产品技术突破 - 中国首辆稀土永磁卡轨车在包头稀土高新区正式下线 实现永磁变频驱动技术在矿用卡轨车的首次成功应用 [1] - 永磁同步电机效率较传统异步电机提升超15% 体积减小50%的情况下扭矩提升30% [1] - 采用闭环矢量控制技术 可应对井下重载起步和爬坡工况 [1] 安全性能特征 - 配备四重安全防护系统:全速域无级调速 四象限变频回馈技术实现制动能量100%回收 紧急制动系统采用失效安全型制动器 核心结构件具有10倍安全系数 [1] - 四象限变频回馈技术确保重载工况下实现电控稳速下行 无需机械制动介入 [1] 产品设计优势 - 采用模块化车体结构 可快速组装或拆卸 全封闭电机舱适应井下恶劣环境 [2] - 启动扭矩达到额定扭矩的2.5倍 运行时噪声降低至60分贝 [2] - 免维护永磁电机降低维保成本50% 关键部件更换效率提升40% [2] 性能表现 - 整机10万小时使用寿命创行业新纪录 [2] - 双永磁驱动单元为卡轨车提供持续动力 [1]
AI让破碎铭文跨越千年讲述历史
科技日报· 2025-07-29 09:20
AI工具"埃涅阿斯"的技术特点 - 采用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经过大量拉丁铭文和古代文献训练,具备识别语言模式、语法结构和历史语境的能力 [2] - 结合图像分析功能,通过铭文照片识别风沙侵蚀的刻痕,推测缺失内容并与历史资料联动 [2] - 提供多版本修复建议并评估匹配度,支持处理长度不确定的铭文,输出符合当时语言风格和历史背景的结果 [2] 实际应用效果 - 在23位历史学家的测试中,90%情况下AI建议具有参考价值,地理来源和年代判断信心提升44% [2] - 人机协作模式下修复准确率显著超越单独工作模式,AI可快速筛选线索供专家最终决策 [2]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开创历史研究新范式,推动重新理解语言演变、文化传播及古代部落兴衰过程 [2] - 技术可扩展至其他古代语言解读,潜在应用包括重建未发现文本及破译失传文献 [3] - 该工具被定义为"通向过去的智能之门",实现让文物自主讲述历史的技术突破 [3]
人工智能为药物研发按下“快进键”
科技日报· 2025-07-29 09:20
AI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 AI技术改变靶点发现模式,从传统假设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大幅提升数据分析规模和研究效率 [2] - AI蛋白结构预测和虚拟筛选技术能快速预测有效药物分子,在48小时内筛选1亿个化合物 [3] - AI在临床试验中优化患者招募标准,使入组速率提升超30%,准确率较传统模式提高3倍以上 [5] - AI临床试验预测引擎"inClinico"已准确预测多项临床试验Ⅱ期至Ⅲ期的转化结果 [5] - AI优化临床试验方案,缩短转化周期,临床研究报告初稿生成时间减少90%,总体节省45%时间 [5] AI药物研发的市场前景 - 2025年全球AI临床试验市场规模预计达26亿美元,2034年预计超过2236亿美元 [6] - AI临床试验市场处于爆发式增长前夕,技术革新将极大提升行业运行效率 [6] - 监管框架滞后性与数据隐私保护、技术滥用等伦理风险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6] AI药物研发的技术突破 - 复旦大学利用云上科研智算平台CFFF发现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并筛选出候选药物 [1] - 从7000余种小分子化合物中快速找到可有效抑制FAM171A2蛋白和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结合的小分子 [3] - 从6361种脑脊液蛋白中筛选出4种与阿尔茨海默病高度关联的蛋白,提前15年预测发病风险且精度超987% [3] AI药物研发的挑战 - "数据孤岛"问题制约"AI+医药"技术潜能释放,未来5到10年需在高质量数据生成方面投入更多精力 [7] - AI药企普遍使用公开数据发展算法技术,未来将形成大量标准化数据缺口 [8] - 更深层挑战在于信任机制及AI工具与临床工作流的融合程度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