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青年报
icon
搜索文档
“南陈北李”:历史回音中无数人托举起信仰
中国青年报· 2025-06-29 06:27
红色主题文艺创作与教育实践 - 北京大学原创音乐剧《大钊先生》自2017年首演以来持续火爆,场场爆满,通过艺术形式再现李大钊的革命精神与人格魅力 [1][4][8] - 安庆师范大学设立"延乔英才拔尖班",通过沉浸式红色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传承陈延年、陈乔年烈士精神,已培养两届学生 [2][5][10]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创排《元培校长》《大钊先生》《愚公移山》等系列音乐剧,学生通过角色代入式学习深化对历史人物的理解 [9][12] 跨时空精神传承与青年参与 - 00后演员李宸希通过饰演李大钊深入理解革命先驱的信仰,激发年轻观众共鸣,演出后观众主动提交入党申请 [1][4][12] - 延乔班学生排演话剧《不朽的一课》,实地探访革命旧址,从吴振鹏烈士狱中默写《共产党宣言》等事迹汲取精神力量 [5][14] - 演员岳云川从机械模仿角色转变为精神共鸣者,通过研读《庶民的胜利》等文献实现从"知晓历史"到"践行信仰"的跨越 [11][12] 红色文化创新表达与教育模式 - 《大钊先生》编剧周映辰采用平凡视角塑造英雄,通过校园生活、家庭场景等细节让李大钊形象更鲜活,增强青年认同感 [6][9] - 延乔班结合皖江文化与大别山精神设计课程,学生在安庆老街、革命纪念馆等实地感知历史,强化本土红色基因传承 [5][10][14] - 音乐剧主题曲《你是一个樵夫》成为北大艺术学院的经典曲目,剧中丁香树布景成为情感纽带,连接历史与现实 [8][9] 社会影响与教育成果 - 合肥延乔路成为民众自发纪念烈士的场所,国庆期间摆满鲜花,反映红色文化在当代的广泛影响力 [13] - 延乔班学生刘诗语在宣讲活动中通过陈独秀《敬告青年》手稿触摸历史脉搏,立志成为红色基因"点火者" [14] - 《大钊先生》演出8年来形成"历史在场感",观众情感共鸣转化为行动,实现从"被感动"到"去行动"的转化 [11][12]
2024中国旅游者出境满意度研究报告:中国游客脚步慢下来了 更愿意为美好生活付费
中国青年报· 2025-06-28 10:49
行业趋势 - 2024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旅游达12279.2万人次 [1] - 出境旅游满意度为80.06分 处于历史高位水平 [1] - 东亚 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仍是近程市场主要目的地 日本超越泰国成为中国游客第一大外国旅游目的地 [1] - 欧盟国家 俄罗斯 澳大利亚稳居远程目的地头部位置 [1] - "一带一路"沿线中亚 西亚 北非和中东欧市场快速增长 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摩洛哥等免签国家吸引中国游客 [2] 消费者行为 - 中国游客更倾向深度体验文化空间和消费场景 包括首都 主要城市及自然文化遗产地 [1] - 游客脚步放缓 更愿为美好生活付费 注重人文体验 购物休闲和居民友好度 [2] - 游客活动多元化 从地标打卡扩展到美术馆 公共交通 戏剧场和菜市场等生活场景 [3] - 大模型和生活类应用软件助力游客自助出行 [3] 目的地特征 - 2024十佳满意度目的地:中国澳门 新加坡 英国 新西兰 西班牙 中国香港 法国 澳大利亚 马来西亚 阿根廷 [2] - 十佳目的地共同特征:人文体验感强 购物休闲便利 居民友好度高 数字出行便捷 特色美食丰富 本地活动多样 [2] 市场挑战 - 部分境外目的地存在交通 餐饮 住宿等核心环节提质压力 [3] - 公共空间 夜间出行和交通秩序存在安全隐患 游客反映"晚上不敢外出""需提防财物" [3] - 需加强各国中央与地方政府 公共安全部门 文旅部门 应急管理机构的合作以保障游客安全 [3]
“甜蜜经济”荔枝文旅 如何从“一季火”到“四季火”
中国青年报· 2025-06-28 10:47
电视剧《长安的荔枝》带动荔枝文化热潮 - 电视剧《长安的荔枝》热播引发观众对荔枝文化的兴趣,带动采摘体验热潮,北方游客首次体验现摘荔枝并积极分享[2] - 全国荔枝迎来丰收大年,总产量预计达365.04万吨,同比增长111.26%,创历史新高[2] 各地荔枝产区推动文旅融合 - 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推出荔枝文化旅游活动,如广州启动20条荔枝主题旅游线路,串联果园、乡村、民宿等资源[3][5] - 茂名市策划"荔乡之旅"精品路线,结合古荔林、荔枝博物馆等景点,并推出电商消费券超300万元激活线上销售[9] 荔枝采摘经济带动产业链发展 - 增城东林果业园荔枝采摘单日客流量近1万人次,采摘项目占总收入50%,配套物流和交通专线提升体验[5] - 东莞00后果农通过社交媒体宣传采摘活动,价格较收购价提升,游客参与带动口碑传播和二次消费[8] - 广州古荔园民宿结合古荔枝树开发创意饮品和私房菜,客房预订火爆至7月下旬,推动农产品销售[8][9]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创新方向 - 荔枝集中上市导致价格下跌,如糯米糍品种价格仅为去年的1/10,需应对丰年销售压力[11] - 同质化竞争加剧,差异化需立足本地特色,如民宿设计定制化活动提升体验[11] - 专家建议延伸产业链,开发荔枝深加工体验和文创产品,并利用科技手段保持全年热度[12][13]
新疆一80后大学副校长被查!
中国青年报· 2025-06-28 02:13
高校领导违纪调查 - 石河子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魏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正接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1] - 魏忠生于1980年 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 曾长期在石河子大学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担任多个学术组织职务 包括中国化工学会理事 教育部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3] - 魏忠曾是国家教学团队负责人 教育部创新团队骨干成员 研究方向涉及氯碱化工清洁生产与产品高值化 [3] 石河子大学相关案件 -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原常务副院长蔡钢已被"双开" 因2013至2024年多次违规收受管理和服务对象礼品礼金消费卡等 [3] - 蔡钢还存在其他严重违纪违法问题 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3] -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史晨辉已于今年4月被查 [3] 同日通报的其他案件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党委常委、副校长范中启同日被通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审查 [4] - 范中启曾任中国矿业大学多个管理职务 包括教育培训处处长 发展规划处处长 校长助理兼沙河校区管委会主任等 2016年升任副校长 [4]
宁德时代发布“全球能源循环计划”愿景,电池回收浮现万亿级蓝海市场
中国青年报· 2025-06-27 21:21
行业现状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动力电池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 [2] - 近十年中国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增加 2025年已注册1.46万家企业 同比增长13.9% [2] - 电池回收行业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和"作坊式"工厂 部分企业因上游材料价格下行积极性降低 [4] 宁德时代"全球能源循环计划" - 首个由中国企业推动的循环经济公益项目 覆盖新能源全产业链、政府、学术机构等多方力量 [2] - 目标20年内全球50%新电池生产告别矿产开采 带动能源体系向高效、低碳、可持续转型 [2] - 2024年回收13万吨废旧电池 生产1.7万吨锂盐 构建全球最大电池回收网络 [3] - 推出"时代碳链"管理系统 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每个环节 推动价值链系统性减碳 [3] 计划四大行动纲领 - 重塑价值链体系 赋能全价值链低碳发展 [3] - 从电池设计源头融入循环理念 开发更耐用、易拆解、可梯次利用的产品 [3] - 重新定义商业变现模式 从产品销售转向共享服务 [3] - 构建高效规模化回收体系 提升回收效率和同级循环比例 [3] 市场前景 - 预计2040年全球电池回收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元 创造超1000万个就业岗位 [3] - 到2030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产能预计达1109.2万吨/年 [5] - 循环经济正从理念迈入系统实践新阶段 宁德时代方案被视为行业未来方向 [5] 国际合作 - 与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合作 支持开展系统性研究 探索全球转型路径 [5] - 加强产业链开放合作 协同各国政策 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循环解决方案 [5]
吉利银河星舰7 EM-i完成行业内首个“油电同刺”试验
中国青年报· 2025-06-27 21:19
行业技术突破 - 吉利银河星舰7 EM-i成为行业首款通过"电池+油箱"同步穿刺试验的插电混动车型,试验模拟极端工况下电池和油箱同时被刺穿的情景[2] - 试验采用6根钢针(4根刺电池+2根刺油箱)人为制造电池短路和油箱泄漏,破坏点多且热扩散风险加剧,难度远超国标单电芯针刺要求[2] 产品安全性能 - 试验结果显示电池包在极限破坏条件下不起火不爆炸,热失控风险可控,验证神盾电池安全系统远超国标[3] - 首创"油电物理隔离"设计,通过独立通道分离油路/高压线/排气管等,实现高温高压互不干扰[3] - 采用"6横4纵保险仓"360度防护结构,碰撞时可引导冲击力分散并利用环形结构溃缩吸能保护核心部件[3] 工程创新设计 - 3层阶梯式防护包含副车架超高强度梁、电池底部三明治防护及高压油箱刮底防护,将外部结构防护做到极致[4] - 碰撞后可在50毫秒内实现拉弧断电,避免电路火花引燃油路[4] - 基于GEA新能源专属架构开发,通过阶梯布局等原创设计从根源解决插混车型油电双隐患[3]
中国贸促会:将在外贸重点省份组织相关行业和外贸企业专场招聘会
中国青年报· 2025-06-27 19:26
中国贸促会稳就业举措 - 中国贸促会将统筹全国贸促系统力量,在外贸重点省份组织行业和外贸企业专场招聘会 [1] - 公司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持续跟进外贸外资企业用工情况,并计划在第三届链博会期间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和用工信息对接服务 [1] - 中国贸促会紧密联系企业,全国贸促系统拥有超过1100家地方和行业贸促机构 [3] 外贸外资企业调研与招聘行动 - 公司面向4000多家外贸企业发放问卷,并组织了一系列外贸外资企业座谈会,广泛了解企业招聘需求 [3] - 中国贸促会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展第六届"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重点面向2025届高校毕业生等各类劳动者 [3] - 该行动利用100天左右时间,为有招聘需求的用人单位提供求职招聘服务 [3] 青岛招聘会成果 - 中国贸促会指导青岛市贸促会参与活动筹办,面向当地外贸企业开发就业岗位信息 [3] - 共组织96家外贸企业参加活动,提供岗位1180个 [3] - 知名企业如新华锦集团、青岛啤酒、海信电器、双星轮胎、利群集团等参与招聘活动 [3]
让“考后经济”成为考生消费观念的成人礼
中国青年报· 2025-06-27 18:28
考后经济消费趋势 - 2025年高考毕业生消费呈现"青春洋溢"热潮,包括结伴旅行、购买电子产品、考驾照和运动健身等[1] - 旅行消费成为释放情绪的出口,电子产品被赋予"成长勋章"意义,驾校和健身消费象征"重塑自我"[1] - 消费行为超越物质本身,部分家长将其视为另一种"成人礼"[1] 考后经济市场规模 - 某旅行平台数据显示高考结束至志愿填报期间,高中毕业生旅游预订热度同比激增137%[2] - 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335万人,与去年基本持平,处于历史最高点[2] - 中央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2] 消费行为特征 - 毕业生消费主体尚未完全成熟理性,家长为其消费埋单[2] - 考后消费涉及如何定义"有用"、"个性"和"美"等问题的深思熟虑[2] - 消费选择过程本身在塑造年轻人的消费观,如货比三家学会克制和珍惜[2] 消费引导与监管 - 需要破除"补偿心理"迷思,避免过度满足助长依赖与虚荣心态[3] - 学校可通过讲座、主题课堂等形式培养学生"量入为出"的财商智慧[3] - 相关部门需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以"高考"为噱头的虚假促销和价格欺诈行为[3]
有效的户外活动才能预防近视
中国青年报· 2025-06-27 15:03
近视现状与防控重要性 - 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1 9% [1] - 每天户外活动两小时是预防近视的必要措施 [1] 户外活动防控近视的原理 - 光线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 抑制眼轴过度增长 [1] - 强光下瞳孔缩小增加景深 减轻眼球代偿性生长 [1] - 有效光照强度需达到1000勒克斯(阴天) 3000-10000勒克斯(晴天树荫下)效果更显著 [1] - 室内光照仅300-500勒克斯 强度不足 [1] - 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行为 缓解睫状肌紧张 [2] 户外活动时长与效果 - 每日户外活动两小时是"有效剂量" 小于1小时儿童近视发生率是两小时以上儿童的2-3倍 [3] - 超过两小时后近视风险降低幅度趋缓 可能与多巴胺分泌饱和有关 [3] - 累计两小时与一次性两小时效果等效 关键在于每日光照总量达标 [4] 户外活动方式与注意事项 - 优先选择强光时段(上午10点前 下午4点后) [3] - 运动 玩耍等动态活动效果优于静态活动(如看书) [8] - 隔着玻璃晒太阳无效 需直接接触自然光 [5][6] - 已近视儿童仍需坚持户外活动 可延缓眼轴进展速度 [7] 户外活动与用眼行为 - 户外看书 写作业虽满足光照条件 但近距离用眼会抵消部分防控效果 [8] - 动态活动(跑步 打球)可增强眼睛调节能力 [2] 近视防控的长期性 - 需家庭 学校和孩子共同参与 采用科学方法持续防控 [8]
让网暴者为恶语埋单
中国青年报· 2025-06-27 14:31
案件判决结果 - 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判决两名被告大V构成名誉侵权,需承担赔礼道歉责任并赔偿精神损害及维权律师费共计5.7万元 [1] - 法院认定被告言论对未成年人刘学州心理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被告未尽到审慎注意义务 [2] 案件背景与细节 - 刘学州因寻亲成功后公开生母拉黑聊天截图,被网暴指责"要求买房子",最终选择自杀 [1] - 代理律师提取2000多条网暴言论,锁定粉丝量133.9万的"真话哥"(视频播放量63.8万)和"暖心姐姐"为首批起诉对象 [2] 法律突破与意义 - 法院首次明确网暴言论积聚效应构成侵权,即使单条评论非直接诱因,高传播量(播放/点赞/转发)仍须担责 [3] - 判决打破"法不责众"侥幸心理,对网络意见领袖和普通用户均形成震慑 [3] 政策环境 - 2023年9月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严惩网暴犯罪 [4] - 2024年1月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网络欺凌行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