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四川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移动四川公司重磅发布四大场景 AI+智慧化服务应用
四川日报· 2025-05-19 05:38
中国移动四川公司AI+智慧化服务应用 - 公司推出"数字赋能新生活,AI+携创新未来"系列活动,发布"AI+视联、AI+算力、AI+安全、AI+低空"四大场景AI+智慧化服务应用 [6] - 四大AI+应用服务旨在助力行业提升场景化价值体验,加速企业数智化转型,推动四川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先行省 [7] AI+视联服务 - "明厨亮灶"平台面向政府部门、餐饮企业、社会公众三端提供不同应用服务 [2] - 通过AI+视联实现后厨视频采集、存储和智能识别分析,全链条记录食品处理过程 [4] - 与省级行业监管平台对接,打通"云—端—网"全链条,实现精准预警响应与多场景无缝链接 [7] - 推出"明厨亮灶-外卖无忧"服务,提供"一店一码"直连外卖平台,客户可通过外卖平台查看餐饮店铺透明后厨 [7] - 推出"智慧物业"服务,通过24小时AI+视频值守,秒级拦截电动车进入电梯,智能监测垃圾满溢与消防隐患 [7] AI+算力服务 - 深度融合AI与算力网络,创新构建AI IaaS、AI PaaS、MaaS、AI SaaS四层服务体系 [7] - 推动传统"云计算"向"云智算"跃迁,覆盖全省全行业 [7] - 重点推出中移智问、AI云电脑、信创云三大集成AI能力的智算产品 [7] - 中移智问深度集成DeepSeek等大模型,以15项核心功能构建企业专属智能大脑 [7] AI+安全服务 - 依托"一城一池,一跳入云"的云网底座,整合云网、安全、数据等优势资源和能力 [7] - 推出专线卫士与云安全营销服务包 [7] - 专线卫士提供一站式、免运维、可视化的网络安全防护服务 [7] - 云安全营销服务包提供统一的资产安全状况展示,实时检测安全威胁并快速响应 [7] AI+低空服务 - 依托4.9G黄金频率打造5G-A通感一体网络 [7] - 基于"中移凌云"无人机管理运营服务平台和"哈勃一号"无人机5G通信终端,构建"通导感管"一体化低空能力体系 [7] - 推出低空巡检服务、低空监管服务、低空应急服务三大能力服务 [7] - 低空巡检服务面向街办、交管、公安等单位提供自动化、智能化无人机巡检 [7] - 低空监管服务对"黑飞"无人机进行探测与反制 [7] - 低空应急服务面向应急部门提供自然灾害、重要活动等场景下的应急通信保障 [7]
四川面向川渝两地选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四川日报· 2025-05-18 09:08
●涉及总名额693个,其中省属事业单位名额399个,6市名额294个 ●报名时间为5月22日10时至27日18时,报名网站为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人事考试"专 栏 ●部分管理岗位不限专业。部分单位根据具体岗位特点和人才需求实际,将岗位年龄放宽到40岁左 右 部分岗位年龄放宽到40岁左右,部分岗位不限专业……目前,四川省部分省属事业单位,以及乐 山、资阳、遂宁、广元、眉山、泸州等6市部分事业单位,正面向川渝两地公开选调工作人员,涉及总 名额693个,其中省属事业单位名额399个,6市名额294个。 省属事业单位公开选调工作人员涉及单位包括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50余个部门的所属事业单位。选调对象包括川渝两 地各级党政群机关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川渝两地各级各类型事业单位在编在 岗人员;中央在川渝两地单位(包括垂直管理单位、派出单位等)在编在岗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报名时 间为5月22日10时至27日18时,报名网站为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人事考试"专栏。 此次选调的部分管理岗位不限专业。同时,部分单位根据 ...
十五条措施支持攀枝花建共同富裕试验区 打造银发经济产业链主要承载地
四川日报· 2025-05-18 08:57
政策支持 - 四川省民政厅印发《四川省民政厅支持攀枝花市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十五条措施》,围绕改革赋能、试点先行、项目支持、人才培养等4个方面为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注入新动能 [1] - "十五条措施"中有7项与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相关,明确支持攀枝花打造全省银发经济产业链主要承载地 [1] - 支持攀枝花探索建立银发经济重点产业"一站式"服务平台,聚合联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 [1] 养老产业 - 支持攀枝花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集成改革创新,将该市人口密集、有条件的1个县(区)纳入改革试点 [1] - 按程序支持攀枝花5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项目、5个示范性老年助餐网络项目、5个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服务项目 [1] - 支持攀枝花3个县(区)实施"天府银龄"老年志愿服务项目 [1] - 攀枝花新建3个养老服务综合体、8个助餐网络,11个公办养老机构护理能力提升改造 [2] - 为770户困难老年人进行家庭适老化改造 [2] 资金投入 - "十五条措施"中涉及省级试点4个,项目达23个,涉及省级资金近4000万元 [1] 社会服务 - 支持攀枝花开展"两项政策"衔接并轨先行先试,探索建立统筹认定农村低收入人口的闭环运行机制 [2] - 支持攀枝花完善低保标准调整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2] - 攀枝花将7.13万城乡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 [2] - 建成公益慈善服务中心(站、室)321个,实现公益慈善服务网络全覆盖 [2]
这张“国家名片” 充满“四川智慧”
四川日报· 2025-05-18 06:20
"华龙一号"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进展 - 每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年发电量超100亿度,可满足100万人口中等发达国家年度用电需求,相当于减少标准煤312万吨/年、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年 [2] - 福清核电5号机组实现连续安全运行1000天,累计输送清洁电力超370亿度 [2] - 国内外在运及在建机组总数达41台,成为全球应用最广的三代核电技术 [2] 核心技术研发历程 - 采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发的"177堆芯"设计,燃料组件数量较国际主流157堆芯增加12.7%,换料周期延长至18个月,电厂可利用率超90% [2] - 首创"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安全系统,全厂断电时可依靠自然循环实现堆芯降温 [2] - 批量化工程反应堆功率提升4.4%,单机组日收入增加40余万元 [3] 产业化发展进程 - 2015年福清5号机组开工实现我国三代核电技术从0到1突破 [2] - 2020年11月全球首堆实现并网发电 [2] - 2024年1月漳州核电1号机组成为首台批量化商用机组 [2][3] - 批量化工程完成反应堆功率提升、燃料管理策略等关键优化 [3]
乐山发布六百亿元产业投资基金群 向全球招募“产业合伙人”
四川日报· 2025-05-17 09:30
基金规模与结构 - 乐山市发布总规模达600亿元的"1+2"产业投资基金群 [1] - "1"为嘉融产业引导基金集群,规模45亿元的产业母基金,下设规模达375亿元的子基金群 [1] - "2"为特色优势基金集群和新兴领航基金集群,各自规模为20亿元的产业母基金,下设规模不低于80亿元的子基金群 [1] - 乐山前期已设立且正在运行的22只产业基金中,尚有可募集需求约145亿元 [1] 投资方向与产业覆盖 - 基金群覆盖乐山"241"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1] - 包括晶硅光伏、绿色化工2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 [1] - 核技术应用、食品饮料、装备制造、新型建材4个特色产业集群 [1] - 低空经济、新型储能、氢能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1] - 配套专门的成果转化基金,优先孵化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卡脖子"项目 [1] 招商策略与运作机制 - 招商思路从比优惠政策转向为企业创造综合效益及成长前景 [2] - 建立市、县联动机制,母基金出资40%,项目属地县(市、区)配套不低于20% [2] - 基金运作建立收益让渡、容错、绩效挂钩等机制 [2] - 返投认定"柔性化",包括直接投资、外地企业迁移至乐山、本地企业控股收购外地项目等多种情形 [2]
四川从六方面提供一系列政策措施 支持被投企业全心创新专心发展
四川日报· 2025-05-17 09:21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 支持企业参与双向揭榜挂帅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 - 支持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并给予30%政府补贴[1] - 支持企业参与产业基础再造项目最高补贴2000万元[1] - 支持企业参与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给予30%补贴[1] 技术改造升级支持 - 支持生产线/"智改数转"/环保安全/"微技改"等改造项目补贴5%-20%[1] 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扶持 - 支持产业新赛道发展每个赛道最高2000万元[2] - 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单个项目最高2000万元[2] - 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智能化改造/研发创新/扩大产量[2] - 支持脑机接口企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产品培育/场景拓展[2] 新产品新技术推广 - 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给予保费补贴和销售奖励[2] - 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纳入2025年度计划清单给予资金支持[2] - 实施标准领航行动支持链主企业/科研机构牵头研制标准[2] 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 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体系[2] - 国省两级对专精特新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及白名单支持[2] 要素保障与服务 - 对绿色低碳制造业企业用能激励省级财政补贴35%[3] - 对不新增用地产能的技改项目实行备案承诺制优先保障用地[3] - 推出"园保贷"/"制惠贷"等普惠金融产品常态化政银企对接[3]
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五通桥专场 经济总量三年连跨两个百亿台阶
四川日报· 2025-05-17 09:21
产业发展 - 五通桥区经济总量三年内连跨两个百亿台阶 成为四川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区 [1] - 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保持在70%以上 2022至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两年突破1000亿元 [2] - 盐化工产业衍生出新中国第一号发明"侯氏碱法"和西南第一家上市公司"川盐化" 当前形成晶硅光伏、绿色化工两大千亿产业集群 [1] 新能源产业优势 - 作为"中国绿色硅谷"核心区 已集聚全球光伏前10强企业中的5家 高纯晶硅产能与品质居全球第一方阵 [1] - 区内规上化工企业超10家 "永祥法"高纯晶硅生产工艺迭代至第八代 协鑫科技流化床颗粒硅技术能耗仅为行业先进水平的六分之一 [1] 文旅融合 - 修复"侯氏碱法"核心遗址打造工业史诗博物馆 建设盐文化博物馆、美术馆等新文化空间 [2] - 全国唯一井盐文化主题龙舟会持续举办 牛华麻辣烫等非遗美食形成产业链 年收益超3亿元 [2] - 2024年"五一"期间麻辣烫美食活动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同比+40%) 非遗美食销售额增长210% [2]
川渝两地博物馆总数和等级博物馆数量5年来大幅增长 去年1.28亿人次逛川渝博物馆
四川日报· 2025-05-17 09:21
博物馆数量与等级 - 截至2024年底,川渝两地在国家文物局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598家,其中四川457家 [1] - 国家一级博物馆23家、国家二级博物馆56家、国家三级博物馆32家 [1] - 相比2020年,川渝两地博物馆总数和等级博物馆数量均大幅增长 [1] 博物馆规模与创新 -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以5.44万平方米的体量成为西南最大遗址类博物馆 [1] - 四川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博物馆先后获得"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 [1] 藏品数量增长 - 2020年川渝两地备案博物馆拥有藏品总数187万余件/套,2024年达到672万余件/套 [2] 展览与教育活动 - 2024年川渝两地博物馆共举办常设展览1606个、临时展览1617个 [2] - 社会教育活动多达4万余场 [2] 文创产品开发 - 2024年两地新开发文创产品1.28余万种,文创收入4.5亿元,较2020年度增长319% [2] 观众接待与热门博物馆 - 2024年川渝两地博物馆接待观众达1.28亿人次,创历史新高 [1][2] - 接待观众超过300万人次的博物馆有6家,包括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 [2]
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实施成效显著 82.4万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
四川日报· 2025-05-16 11:16
政策实施成效 - 《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推动全省开展残疾人职业能力测评6.3万人、职业培训5.9万人,82.4万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 [1] 区域就业策略 - 四川因地制宜打造残疾人就业"五区"(标杆区、创新区、骨干区、特色区、共富试验区),根据区域特点建立就业支点 [2] - 过去3年投入3000万元财政衔接资金,建成300多个股权量化基地和160多个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 [2] - 新一轮计划将重点推进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就业帮扶基地建设,并与金融机构合作拓展金融助残服务 [2] 跨区域合作 - 成渝地区联合举办招聘活动提供2000余个岗位,吸引400余名求职者参与 [3] - 川渝通过联合招聘、技能培训、技能比赛等深化就业合作,探索"成渝方案"实现人力资源协同配置 [3][4] - 计划在川渝高竹新区开展"异地同城化"试点,破除跨省就业壁垒,提供职业培训、创业扶持等服务 [4]
人工智能、激光、机器人……行业需求旺 轨道交通向智能化延伸
四川日报· 2025-05-16 10:24
行业发展趋势 - AI创新应用正不断解锁轨道交通行业新需求,包括列车自动驾驶、智能运维管理、客流预测调度和安全风险预警等领域 [1] -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激光等新兴技术跨界融合,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1] - 成都初步形成集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维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发展格局 [2] 技术应用与突破 - 3个轨道交通车辆检修机器人已上岗月余,效率较传统人工检修提升约100% [1] - 地铁车辆智能巡检机器人故障检出率达98%,已上岗近两年 [2] - 激光清洗技术可替代传统工艺用于轨道设施维护,具有环保高效优势,并可与爬壁机器人结合 [2] - 智能运维技术已在成都地铁17、18、19号线及资阳S3线应用,配置车门在线监测系统等设备 [4] 市场需求与挑战 - 公司需求明确:提高机器人作业覆盖率,确保智能设备检测准确率不低于90% [4] - 列车日常维保检修仍以人工目视检查为主,难以管控检修风险 [4] - 公司计划引进巡检机器狗和先进技术,突破传统巡检机器人仅适用于车下或车侧检修的局限性 [4] 产业规模与产能 - 截至2024年底,成都地铁、有轨电车、悬挂式单轨等整车产能突破1492辆 [2] - 成都轨道交通全产业链营收超4400亿元 [2] 技术需求发布 - 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发布10余项技术场景需求,包括智能焊接技术、涂装自动化技术、轨道巡检机器人、AI智能助手等 [5] - 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发布3项数字铁路通用技术需求和11项工程急需技术需求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