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

搜索文档
支付出行双升级,畅享便捷之旅 | “老外”游上海(三)
国际金融报· 2025-08-01 02:33
入境旅游热潮 - 中国持续放宽和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后,"China Travel"成为全球热门话题,上海作为"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迎来入境游热潮 [1] - 上海发布2025年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口号"这里是上海",旨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2] 支付服务优化 - 上海移动支付普及率超过95%,位居全国前列,为提升外籍游客支付便利性,上海出台《上海市完善支付服务体系优化入境人士消费环境的实施方案》和《上海市进一步提升支付便利性行动方案》 [4] - 支付宝开展"外卡内绑"产品身份分层验证并提升交易限额,银联国际拓展"外包内用"业务,2025年第一季度在沪交易近2000万笔、金额达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1%和160% [5] - 上海构建"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支付服务体系,浦东国际机场T1、T2航站楼设有外籍人员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 [6][7] 出行服务升级 - 上海地铁全线网支持银联卡闪付过闸,境内外主流银行卡及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均可使用 [9] - 上海推出"入境通"(Easy Go)一站式入境游聚合服务平台,整合"食、行、游、购"四大场景的30个小程序,覆盖外卖、交通、旅游咨询等服务 [9] - "随申行SH MaaS"服务全面接入,提供公共交通"一码通行"、实时查询等功能,出租车支付便利化改造完成2000台,支持多支付方式POS机和外卡支付 [9][10] 城市服务体验 - 上海公共场所双语标识完善,外籍游客评价英文标识和翻译规范,显著提升出行便利度 [10] - 滴滴出行APP英文版支持外卡支付和中英双语实时翻译,进一步优化外籍乘客出行体验 [10]
下周一上会!无经验项目“硬”募资上千万 夫妻档“掏空”分红又来“补血”
国际金融报· 2025-08-01 00:03
IPO募资计划变更 - 公司将于8月4日在北交所上会审议 拟募资金额从最初3.3亿元缩减至2亿元[1] - 募投项目从四项调整为两项 取消了EPC业务拓展项目(原拟投入7000万元)和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原拟投入6000万元)[1][5][9] - 调整后募资将专注于工程咨询服务网络建设(拟投入1.23亿元)和研发及信息化建设(拟投入7689.4万元)[3] EPC业务争议 - 公司原计划募资7000万元拓展EPC总承包业务 但被监管指出缺乏成功项目经验[5][6][7] - 公司声称具备人员技术储备 并披露子公司已签订一项EPC合同 金额达4.21亿元[8][9] - 北交所在三轮问询中持续质疑该项目合理性 最终公司从募投计划中移除[7][9] 财务运作特征 - 公司报告期内持有大额理财资金 2024年末余额达1.72亿元 占总资产28.55%[10][11] - 2020-2023年累计现金分红8542.86万元 其中控股股东许学雷通过直接持股57.4%获得约4903.6万元[12][13] - 在持有理财和大额分红背景下 原拟募资6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的计划被取消[10][13] 股权与控制结构 - 控股股东许学雷直接持股57.4% 并通过合伙平台间接控制29.58%股份 合计支配86.98%表决权[13] - 董事长陆俊虽未持股 于2023年被追加认定为共同实际控制人 该变更受到监管关注[13][15] - 公司曾于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 原认定许学雷为单一实际控制人[15]
4.9亿元定增扩产 本川智能效益风险不容忽视
国际金融报· 2025-08-01 00:01
融资计划 - 公司拟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9亿元 期限六年 每张面值100元按面值发行 深交所已受理该计划 [2] - 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主要用于珠海年产30万平米智能电路产品生产建设项目和泰国印制电路板生产基地建设 剩余部分补充流动资金 [2] 财务表现 - 2023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673.93万元 主要受下游需求下滑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 [4] - 2024年扣非归母净利润1697.04万元 实现扭亏为盈 [4] 产能扩张 - 珠海生产基地建设旨在提升华南地区交付能力 年产能30万平米 [7] - 泰国生产基地建设有助于拓展东南亚市场 降低地缘政治贸易壁垒风险 提升全球供应链稳定性 [8] - 两个募投项目合计新增年产能55万平米 预计缓解订单增长背景下的产能瓶颈问题 [6][9] 历史项目表现 - 2022年12月IPO募投项目"年产48万平高频高速、多层及高密度印制电路板生产线扩建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10] - 2023年实现效益1227.41万元 2024年实现效益1674.26万元 均低于可行性研究报告预期收益 [10] - 公司解释原因为产能爬坡期较长、固定成本上升、行业阶段性低迷及产品单价下降等因素 [10]
三年亏近八亿!这家独角兽却估值百亿!两家上市公司是股东!
国际金融报· 2025-07-31 23:59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视涯科技进入科创板IPO问询阶段 估值不低于100亿元但尚未实现盈利 三年累计亏损近8亿元 [1] - 公司成立于2016年 注册资本9亿元 专注于硅基OLED微型显示器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 具备显示芯片+微显示屏+光学系统全栈自研能力 [2] - 2024年硅基OLED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二(35.2%)境内第一 仅次于索尼(50.8%) 为全球唯二实现百万级出货的厂商 [2] - 2023年位列合肥独角兽企业榜单第7名 估值111亿元 2024年以15亿美元估值入选《2024全球独角兽榜》 [4]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 实际控制人顾铁通过上海箕山合计控制61.79%表决权 持有29.36%股份 [3] - 顾铁为复旦大学物理系及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工程博士 曾主导奕瑞科技科创板上市 现任奕瑞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 [3] - 精测电子和歌尔股份为第二、第三大股东 同时兼任公司供应商 存在关联采购关系 [4] 财务表现与业务构成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9亿元/2.15亿元/2.8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21.5% [5] - 硅基OLED微型显示屏为核心产品 收入占比从2022年61.71%提升至2024年79.7% [5] - 同期归母净利润持续亏损 分别为-2.47亿元/-3.04亿元/-2.47亿元 三年累计亏损近8亿元 [1][5] - 战略产品开发收入占比不足10% 光学系统和XR解决方案收入占比从31.36%降至12.98% [5] - 核心产品毛利率从2022年19.14%波动上升至2024年21.52% [5] 资金状况与资产结构 - 拟募资20.15亿元 其中16.09亿元用于生产线扩建 4.06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 [2] - 2024年末固定资产10.39亿元 在建工程5.12亿元 固定资产折旧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从48.18%降至37.54% [6]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 2022-2024年分别为-2.23亿元/-2.87亿元/-0.76亿元 [6] - 资产负债率处于较低水平 2022-2024年分别为8.76%/10.15%/6.82% [6] 客户与供应链关系 - 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持续超70% 2022-2024年分别为75.59%/76.62%/73.61% [4] - 与关联方奕瑞科技签署协议 未来将采购微显示晶圆背板 奕瑞科技承诺保障战略客户所需产能 [3]
下周一上会!无经验项目“硬”募资上千万,夫妻档“掏空”分红又来“补血”
国际金融报· 2025-07-31 23:59
IPO募资调整 - 公司将于8月4日在北交所上会接受上市委审议 募资金额从最初3.3亿元缩减至2亿元[1] - 募投项目从四个调整为两个 取消了EPC业务拓展项目(原拟募资7000万元)和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原拟募资6000万元)[1][4][9] - 调整后募资将全部投入工程咨询服务网络建设项目(1.23亿元)和研发及信息化建设项目(7689.4万元)[3] EPC项目争议 - 公司原计划通过EPC项目提升工程总承包业务能力 但实际缺乏成功项目经验[5] - 北交所在三轮问询中持续质疑该项目合理性 要求说明执行基础和客户需求[6][7] - 公司虽声称具备人员技术储备并披露一项4.21亿元EPC合同(苏国土2022-WG-2号地块项目) 但最终仍从募投方案中移除[7][8] 资金管理状况 - 公司持有大量理财产品 2022-2024年末余额分别为7864.34万元、10064.1万元和17209.14万元 占总资产比例22.24%-28.55%[10][11] - 2020-2023年实施四次现金分红 累计派发现金8542.86万元[12][13] - 控股股东许学雷直接持股57.4% 通过此比例计算获得分红约4903.6万元 实际控制人夫妇合计支配86.98%表决权[13][14] 实际控制人变动 - 2023年8月追加认定陆俊为共同实际控制人(自2019年1月起) 但其未持有公司股份[15][16] - 该变动被北交所关注 要求说明不构成实际控制人变更的依据[15]
4.9亿元定增扩产,本川智能效益风险不容忽视
国际金融报· 2025-07-31 23:59
融资计划 - 公司拟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9亿元 期限六年 每张面值100元按面值发行 目前深交所已受理该计划 [1] - 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主要用于珠海年产30万平米智能电路产品生产基地和泰国印制电路板生产基地建设 剩余部分补充流动资金 [1] 产能扩张布局 - 珠海生产基地建设旨在提升华南地区交付能力 泰国基地建设有助于拓展东南亚市场并降低地缘政治贸易壁垒风险 [4] - 两个募投项目合计新增年产能55万平方米 预计建成后将缓解订单增长背景下的产能瓶颈问题 [5] - 此次定增主要目的为扩大产能和优化产业布局 [3] 财务表现 - 2023年扣非净利润为-673.93万元 主要受下游需求下滑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 [1] - 2024年业绩恢复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697.04万元 成功扭亏为盈 [1] 历史项目表现 - 2022年12月IPO募投项目"年产48万平高频高速、多层及高密度印制电路板生产线扩建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6] - 2023年实现效益1227.41万元 2024年实现效益1674.26万元 均低于可行性研究报告预期收益 [6] - 公司解释未达预期原因包括产能爬坡期较长、固定成本上升、行业阶段性低迷及产品单价下降等因素 [6] 公司背景 - 公司为印制电路板(PCB)企业 产品应用于汽车、电力、电子、通讯、医疗、军工等领域 2021年登陆创业板 [1]
两年亏损3.07亿!麦济生物估值增近45倍
国际金融报· 2025-07-31 23:59
公司上市申请与业务概况 - 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主板上市申请 独家保荐人为中金公司[1] - 公司为临床阶段生物制药企业 专注于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及炎症与免疫性疾病领域[3] - 采用港交所第18A章规则申请上市 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6] 核心产品与研发管线 - 核心产品MG-K10为长效抗IL-4Rα抗体 针对特应性皮炎适应症 全球受累人群不少于2.3亿[3] - 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约3609万 其中中重度患者约962.5万 1990-2019年间患者人数增加25.65%[3] - 两条自研临床阶段管线:MG-014(抗TSLP单抗 针对哮喘与COPD)和MG-013(抗MASP-2单抗 针对补体通路相关疾病)[4] - 另有五款临床前候选产品(MG-012/MG-015/MG-018/MG-208/MG-242)正在推进[4] 财务表现与研发投入 - 2023年收入872.2万元 2024年收入2.4万元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0元[4] - 2023年净亏损2.53亿元 2024年净亏损1.78亿元 2025年第一季度净亏损2730万元[4] - 两年研发费用合计3.16亿元(2023年1.66亿元+2024年1.5亿元)[5] - 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开支2430万元[6] 估值增长与股权结构 - 成立8年投后估值增长近45倍 累计融资超7亿元[7] - 天使轮估值5800万元(2017年)[8] → A轮估值2.18亿元(2019年)[9] → A+及Pre-B轮估值7.45亿元(2021年)[10] → B轮估值17亿元(2024年)[10] → Pre-IPO轮估值26.4亿元(2025年5月)[10] - 控股股东张成海合计持股42.65%(直接持股29.24%+员工持股平台13.41%)[10] - 主要机构股东:康哲药业(8.13%)、湖南国创(6.59%)、天瑞丰年(6.36%)、上海张江(6.13%)[10] 募资用途 - 募集资金将用于核心产品MG-K10的临床试验[10] - 同时支持MG-014、MG-013的临床试验及其他临床前资产研发[10] - 用于技术平台研究以支持新资产开发[10]
这家公司手握“全球唯一”!现要IPO!
国际金融报· 2025-07-31 23:53
公司概况 - 丹诺医药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即将迈入商业化的生物科技公司,专注开发针对细菌感染及细菌代谢相关疾病的差异化创新药 [2] - 公司依托自研多靶点偶联分子平台,打造了七条创新管线,其中三项为核心资产 [2] - 公司已完成天使轮到E轮(含E+轮)融资,最后一轮融资投后估值为20.13亿元 [4] 核心产品 - 利福特尼唑(TNP-2198)是全球首个且唯一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新分子实体候选药物 [1][2] - 利福喹酮(TNP-2092)注射剂是一款潜在首创三靶点治疗植入体相关细菌感染的候选药物 [2] - TNP-2092口服制剂是全球首个用于治疗肠道菌群代谢相关疾病的多靶点候选药物 [2] - 利福特尼唑通过抑制RNA聚合酶和硝基还原酶激活产生高活性物质实现杀菌作用,具有协同双重作用机制 [2] 研发进展 - 公司已完成利福特尼唑三联疗法对比BQT的中国III期头对头临床试验 [3] - 计划于2025年8月底前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3] - 利福特尼唑已获得美国FDA授予的IND许可、快速通道及QIDP认定 [3] 财务状况 - 2023年、2024年两年的净亏损累计达3.38亿元 [3] - 2023年、2024年研发开支占比分别高达90.7%和82% [3] - 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流动负债净额攀升至9.32亿元 [3] 融资与股权 - 2024年10月交割的E轮融资由中山创投与AMR Action Fund共同领投,金额逾3亿元 [4] - 公司已质押6项核心专利获取银行贷款,知识产权融资规模达1.5亿元 [4] - Meyerson及其家族成员控制的实体合计持股约18.82%,为单一最大股东 [4] - 创始人马振坤持股3.16%,连同3家员工持股计划平台,合计控制公司13.61%的股份 [4] 上市计划 - 公司计划港股IPO募资用于核心产品III期临床与注册 [4] - 募资还将用于苏州及海外商业化基地建设、早期管线扩增及技术平台升级 [4]
停牌!金橙子筹划加码国产替代!
国际金融报· 2025-07-31 23:49
收购交易概况 - 公司正在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萨米特光电55%股权,同时募集配套资金 [1] - 交易采取"股权+现金"组合支付方式,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10个交易日 [1] - 交易完成后将实现对萨米特光电的控股管理(55%股权),但不会导致实际控制人变更 [2] 公司财务表现 - 一季度实现收入6437万元,净利润1197万元,同比大增73% [2] - 应收账款规模较高:2025年一季度应收账款4368.21万元,占利润比例143.24% [2] - 2024年全年应收账款占归母净利润比例112.74%(净利润3049.5万元) [2] 标的公司情况 - 萨米特光电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556万元,专注精密光电仪器研发 [4] - 掌握高精度快速反射镜系统技术,打破国际封锁 [5] - 技术应用于动载体长焦距光学稳像领域,解决"卡脖子"难题 [6] 行业与协同效应 - 国内精密光学仪器市场由国外巨头主导(如美国诺格、德国SmarAct) [5] - 标的公司技术是光学成像像移补偿关键单元,影响系统稳定性和成像精度 [7] - 收购后可切入军工、航天、高端制造领域,提升整体盈利水平 [7]
商业航天独角兽要IPO!“国家队”支持!
国际金融报· 2025-07-31 23:49
优邦科技 - 公司主营电子装联材料及其配套自动化设备研发生产销售 包括电子胶粘剂 电子焊接材料 湿化学品 自动化设备四大业务板块 产品应用于智能终端 通信 新能源及半导体等领域 [1] - 2020-2023上半年营收分别为4 19亿元 5 89亿元 8 54亿元 3 94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4763 57万元 4959 06万元 7739 16万元 3554 39万元 [4] - 鸿海及富士康连续多年为第一大客户 收入占比从2020年12 99%升至2023上半年27 67% [4] - 控股股东郑建中直接持股21 1% 通过直接间接持股及一致行动关系合计控制表决权38 15% [4] - 曾于2023年9月申报深交所IPO但12月撤回 现更换券商为申万宏源再次启动辅导备案 [2][4] 蓝箭航天 - 国内领先航天运输系统企业 专注中大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研发制造 构建全产业链条 2023年实现全球首枚液氧甲烷火箭成功入轨 [5][6] - 拟通过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 该标准2025年6月扩围至商业航天等领域 适用于未盈利科技型企业 [5] - 累计融资超70亿元 最新2024年12月获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9亿元投资 估值达200亿元位列2025胡润独角兽榜第418位 [6] - 控股股东张昌武持股14 68% 为清华经管硕士 公司成立以来获红杉资本 经纬中国等知名机构投资 [6] 艺妙神州 - 专注恶性肿瘤基因细胞药物研发 拥有CAR-T药物研发平台 获批8项中美临床试验许可及北京首张基因细胞药物生产许可证 [7] - 研发管线覆盖淋巴瘤 白血病等血液肿瘤和肝癌 胃癌等实体瘤 与北京协和等顶尖医院合作临床研究 [7] - 控股股东何霆持股21 92% 为清华癌症生物学背景 公司获水木基金 中关村龙门基金等投资 [7][8] - 已完成多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君联资本 华润创新基金 国寿大健康基金等 [8] 川机器人 - 主营人形机器人 复合机器人等产品研发生产 拥有超150项专利 重点布局人形机器人及谐波减速机等核心技术 [11] - 无控股股东 实控人胡天链与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48 53% 团队曾获国际机器人大赛奖项 [9][10] - 2015年挂牌新三板 现拟科创板IPO 辅导券商华安证券 [9] - 行业近期多家机器人公司筹备上市 包括优必选 宇树科技 智元机器人等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