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报
搜索文档
能源高质量发展专家谈⑦ | 远方不再“遥远” 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为人民群众绿色出行保驾护航
中国电力报· 2025-09-05 15:49
政策体系完善 - 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出台系列文件明确充电行业发展方向和车网互动顶层规划 [3] - 充电桩首次纳入国家超长期国债资金支持方向 三级充电设施监测平台体系加快建立 [3] - 围绕保障服务能力 充电桩下乡 大功率充电等关键问题及时提供政策指引 [3] 充电网络建设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充电网络 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充电设施数量1610万个 是"十三五"末的9.5倍 [4] - 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总充电量549.23亿千瓦时 充换电行业用电指数比2020年基期增长870% [4] - 高速公路服务区建成充电设施4.1万个 农村充电点位覆盖97%县城和80%乡镇 [4] - 居住区私人桩充电设施1200.4万个 是"十三五"末的13.7倍 [4] - 全国1108座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场站使用绿色电力 [4] 产业生态构建 - 充换电企业60万余家 主要运营商超过2000多家 民营企业占市场主体80%以上 [6] - 汽车企业布局充电"旗舰店" 石油石化企业建设"综合能源站" 物流企业参与干线运输充换电站规划运营 [6] -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在欧洲建立研发-制造-服务三位一体体系 在东南亚采用场景适配策略 [6] 技术发展 - 新增直流充电单枪平均功率从2021年底73.90千瓦提升到2025年6月98.51千瓦 [7] - 全国大功率充电设施达到3.7万台 慢充智能化技术广泛推广 [7] - 私桩全年充电量低谷时段占比平均值达68.87% 车网互动在17个省份开展规模化应用试点 [7] - 五年共发布充电相关标准67项 牵头国际标准14项 [7] 未来发展目标 - "十五五"末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 充电设施数量达5000万个以上 [12] - 充电网络将扩面提质 城市和都市圈充电网络基本建成 农村地区充电设施短板加快补齐 [12] - 加强自动充电 即插即充 充电漫游等技术创新 发展光储充放换一体化建设 [14] - 以新能源汽车出口带动充电设备出口规模提升 推动中国标准国际互认 [16]
零碳园区建设需政企协同
中国电力报· 2025-09-05 15:28
政策框架 - 国家层面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 提供顶层设计方案 核心导向包括资金端统筹现有渠道并鼓励地方专项债券支持 信贷端引导政策性银行提供中长期贷款 技术端推动人才引进与专业机构合作 要素保障探索"一个窗口"审批制度 评价体系以"单位能耗碳排放"为核心指标并配套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等引导指标 [2] - 省级层面形成差异化路径 江苏发布《零碳园区建设指南》涵盖七大领域 设定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80% 新型储能容量达日均用电10%以上 浙江构建覆盖能源 资源 产业 环境 管理全链条的量化评价体系 聚焦可再生能源替代与循环利用 [3] - 地市层面侧重可操作性 无锡明确2027年建成10家以上零碳园区 20家以上零碳工厂 推进分布式光伏 风电和氢能发展 杭州构建"1+4+N"财政支持体系 实施40余项技术攻关项目 培育3200多家"双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 [4] 典型案例 - 苏州工业园区零碳示范区以"绿色 低碳 智能"为核心理念 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推广地源热泵技术 发展循环经济 预计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30%以上 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50%以上 [5] - 上海桃浦智创城零碳园区聚焦智慧能源管理与生态化建设 建设智慧能源管理平台 推广电动汽车和共享单车 计划2030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 碳排放总量较基准年下降80%以上 [5] 电网影响 - 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 集成光伏与风电减少化石能源依赖 依托微电网与储能系统平滑间歇性 减少弃风弃光现象 [7] - 提升电网灵活性 分布式能源结合智能电网实现快速响应与负荷灵活调度 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7] - 增强电网抗灾能力 微电网具备孤岛运行能力 主电网故障时可独立运行保障重要负荷供电 [7] - 优化电网负荷特性 通过需求响应机制优化峰谷差 提高运行经济性与稳定性 [7] 发展建议 - 发挥电网公司技术创新作用 推广智能电网技术 加大高级计量体系 需求响应系统研发投入 支持微电网与储能系统建设 打造示范项目形成可复制模式 [8] - 推动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 争取电价优惠 补贴 税收减免措施 联合金融机构设立绿色信贷与零碳基金 建立园区层面碳交易平台 [8] - 加强服务优化与能力建设 提供能源审计 方案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组织培训班与研讨会分享技术动态 构建监测评估体系实时追踪能源数据 [9]
甘肃新能源月发电量连续半年超80亿千瓦时
中国电力报· 2025-09-05 15:27
新能源发电量表现 - 1-8月甘肃省新能源发电量累计达651.13亿千瓦时 占总发电量比重39.62% [1] - 8月新能源单月发电量81亿千瓦时 连续6个月超80亿千瓦时 7月发电量95.99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 [1] - 预计2025年甘肃新能源累计发电量将突破1000亿千瓦时 [1] 电网系统优化措施 - 完成4台30万千瓦火电机组热电解耦 调峰深度达33% [1] - 梯级水电调峰能力达409万千瓦 同比增长20% [1] - 构建多元决策模型实施"一站一策"智能调度 提升新能源与储能控制效率 [2] 跨区域输电建设 - 形成"特高压直流+交流互联"外送格局 陇电入鲁工程投运4个月外送电量81.77亿千瓦时 [1] - 多条750千伏线路投运 陇电入浙、入川工程持续推进 [1] - 前三季度外送交易电量209.2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18.1% 环比增长43.2% [2] 电力市场机制创新 - 创新"储能+调频+调峰"市场化模式 通过双边交易实现230万千瓦削峰填谷 [1] - 开展高频次跨省交易 午间外送电量达晚高峰3倍 [1] - 源储协同模式为全国提供先进实践经验 [2]
中哈敲定多项大型能源协议!中核集团、中国石油、中国能建、三一集团参与
中国电力报· 2025-09-04 17:20
能源电力规划合作 - 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与中国能建总经理倪真重点探讨能源电力规划、绿色数据中心及垃圾发电项目 [2] - 哈萨克斯坦能源部长与中国能建等企业举行系列战略性会谈 对话覆盖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化工、炼油能力现代化、先进技术引进等能源全产业链领域 [2] 核能开发合作 - 哈方高度重视核工业领域合作 对在哈萨克斯坦建设第二座核电站等联合项目的成功推进充满信心 [2] - 中核集团董事长申彦锋获托卡耶夫祝贺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 [2] 油气加工领域合作 - 托卡耶夫与中国石油董事长戴厚良聚焦碳氢化合物开采与加工领域 [2] - 年加工能力达1200万吨的奇姆肯特炼油厂现代化改造工程被哈方特别指出意义重大 [2] - 哈萨克斯坦能源部长与中国石油等企业会谈覆盖炼油能力现代化领域 [2] 可再生能源合作 - 三一集团在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投产风电设备零部件生产厂 并推进总装机1吉瓦的风电项目 [2] - 系列会谈达成哈萨克斯坦图尔克斯坦州300兆瓦光伏项目等具体合作共识 [3] - 哈萨克斯坦能源部长与中方企业对话覆盖可再生能源领域 [2] 合作协议与投资规模 - 中哈企业家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签署70余项商业协议 总金额突破150亿美元 [3] - 协议覆盖能源、基础设施、高科技和农业等关键领域 [3] - 中国合作伙伴对投资哈萨克斯坦能源安全项目的意愿切实可见 [3]
差异明显,五大发电核心上市公司营收最高1120亿、最低238亿!
中国电力报· 2025-09-04 17:08
核心观点 - 五大发电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普遍同比下降但净利润多数增长 其中大唐发电净利润增幅最大达47.35% 华能国际净利润绝对值最高为92.62亿元 行业呈现"收入降、利润升"的分化态势 主要驱动因素包括燃料成本下降、新能源装机扩容及资产处置等特殊因素 [1][2][3][4][5][7][8] 营收表现 - 五家公司营收均同比下降 降幅区间为1.93%-9.87% 中国电力营收降幅最大达9.87% 大唐发电降幅最小为1.93% [1][5][7] - 营收规模排序:华能国际1120.32亿元 > 国电电力776.55亿元 > 华电国际599.53亿元 > 大唐发电571.93亿元 > 中国电力238.58亿元 [1] 净利润表现 - 四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 大唐发电增幅最大达47.35% 华能国际增24.26% 华电国际增13.15% 中国电力微增1.16% [2][3][5][8] - 国电电力净利润同比下降45.11%至36.87亿元 主因上年同期存在资产转让收益及减值准备等一次性因素 [4] - 净利润绝对值排序:华能国际92.62亿元 > 大唐发电45.79亿元 > 华电国际39.04亿元 > 国电电力36.87亿元 > 中国电力28.35亿元 [1][2] 业务驱动因素 - 三家公司在财报中明确提及燃料成本下降对火电板块利润的正面影响 [3][4][8] - 华能国际与大唐发电均强调新能源装机扩容贡献利润 华能国际光伏板块利润稳中有增 大唐发电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40.87% [3][7] - 国电电力发电量同比下降3.61% 华电国际提及发电量减少及电价下降对营收的负面影响 [4][5] 装机容量结构 - 华电国际控股装机7744.46万千瓦 其中燃煤发电5440万千瓦占比70.2% 燃气发电2057.81万千瓦占比26.6% [5] - 大唐发电总装机80889.68兆瓦 清洁能源装机占比40.87% 上半年新增清洁能源装机1117.45兆瓦 [7]
云南昆明供电构建“1+2+N”二次立体智能运维体系
中国电力报· 2025-09-04 17:05
核心观点 - 公司自主创新构建的"1+2+N"二次立体智能运维体系获行业认可 成为电力行业智能化运维标杆 [1] - 该体系通过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 显著提升设备可靠性与运维效率 [1] - 体系实现调度异常处置时间缩短85% 定值远程核对效率提升90%以上 [2] 技术架构 - "1"指保信主站二次智能运维管控平台 作为中枢系统整合运维数据与业务流程 [1] - "2"指保信子站和外信子站两个数据采集载体 实现设备状态实时感知 [1] - "N"包含多个现场智能采集终端 形成三级联动架构 [1] 实施成果 - 实现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保信子站全覆盖 220千伏及以上出口压板监测全覆盖 [1] - 累计开展出口压板电位测量替代206次 二次远程技术监督发现问题633项 [2] - 远程作业监督检查处不规范操作26项 [2] 运营效率 - 依托"平台+APP"模式实现故障应急全天候响应 [2] - 调度异常处置时间缩短85% [2] - 定值远程核对效率提升90%以上 [2] 试点推广 - 以110千伏石虎关变电站为试点 通过部署智能感知技术推广智能终端应用 [1] - 成立云南电网首个二次远程运维班 [1]
常州供电首用声波定位仪精准探测地下管道
中国电力报· 2025-09-04 16:59
技术应用突破 - 国网江苏常州供电公司首次在江苏省电力系统应用声波定位技术探测地下管线 [1] - 采用燃气PE管道声波定位仪实现10米探测深度和10厘米定位精度 [1] - 技术突破传统电磁探测局限 有效解决非金属管道探测难题 [1] 跨领域协作 - 联合常州市燃气公司和测绘院通过数据共享与现场核验模式开展专项对接 [1] - 完成19处重点区域管线资料比对并聚焦3处高风险交叉区段 [1] - 采集18个有效数据点建立燃气管线三维位置数据库 [1] 运营效率提升 - 声波定位技术使地下管线安全管控精度提升80% [1] - 探测数据将用于优化电缆通道安全评估模型 [1] - 为后续运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东北首座具备周调节能力抽蓄电站开工
中国电力报· 2025-09-04 16:34
项目概况 - 和龙抽水蓄能电站于2025年8月30日在吉林省和龙市正式开工建设 总投资额116亿元[1] - 项目安装6台单机容量30万千瓦机组 总装机容量达180万千瓦 电站连续满发小时数为10小时[1] - 该项目是东北地区首座具备周调节能力的抽水蓄能电站 由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1] 技术优势 - 电站具备灵活性高和适应电力需求波动的优势 可根据电力系统一周内不同时间需求变化灵活调节发电量[1] - 周调节能力可减少电网调峰对火电的依赖 增强电网可靠性 降低系统整体运行成本[1] 战略意义 - 项目被列入《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2] - 直接带动就业和相关产业发展 持续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助力东北全面振兴[2] - 有效提高吉林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优化能源结构 促进节能减排[2] 环境效益 - 初步估算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25万吨 二氧化硫1.4万吨[2] - 为后续清洁能源项目提供技术经验和示范样板 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2] 企业战略 -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作为以保障国家水安全为主责的中央企业 投资该项目是落实与吉林省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2] - 项目实施"水能融合"发展模式 贯彻落实国家水网规划融合发展要求 深入践行国家"双碳"战略[2] -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 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撑[2]
昆柳龙直流工程满负荷运行创新高
中国电力报· 2025-09-04 16:34
昆柳龙直流工程运行表现 - 截至8月31日迎峰度夏期间满负荷运行时长达1681小时创历史同期新高 [1] - 自投运以来累计满负荷运行5636.49小时 [1] - 为粤港澳大湾区持续输送绿色电力 [1] 柔性直流技术突破 - 工程实现19项世界首创技术包括特高压柔性直流与架空线融合模式 [1] - 研制出世界时延最短控制对象最多的特高压柔性直流控制系统 [1] - 直流瞬时故障自清除技术可在0.001秒内完成故障隔离与再启动 [1] 国产化装备应用成果 - 国产6.5千伏/3000安IGBT模块成功挂网打破国外垄断 [2] - ±800千伏量子电流传感器等17项国产首台套装备实现规模化应用 [2] - 工程完成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概念验证与中试验证 [2] 行业技术地位 - 国际大电网委员会认定柔性直流为全球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新方向 [1] - 电压等级输送容量和可靠水平达国际领先 [1] - 工程被定义为影响世界能源发展的中国创造 [1]
能源高质量发展专家谈⑥ | “十四五”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跃升发展
中国电力报· 2025-09-04 16:26
核心观点 - 中国可再生能源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跃升发展 装机总量突破21亿千瓦 占全国总装机容量近60% 风光累计装机达16.8亿千瓦 超过火电装机 接近美欧总装机2倍 [2][3][4] -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显著提升 2024年风光发电量1.83万亿千瓦时 为2020年2.5倍 2025年上半年风光发电量占比全社会用电量近四分之一 [6][7] -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 光伏组件和风电装备占全球市场70%以上 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技术推动全球风电光伏成本过去10年下降60%和80% [9][10] - 政策体系持续完善 2025年能源法施行 绿证交易规模扩大 2025年上半年核发绿证9.58亿个同比增长1.49倍 交易绿证3.48亿个同比增长1.18倍 [12][13] 装机规模跨越式发展 - 风光年均新增装机由"十三五"千万千瓦级跃升至亿千瓦级 2023年新增2.9亿千瓦 2024年新增3.5亿千瓦 2025年1-7月新增近2.8亿千瓦 [3] - 截至2025年7月底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突破21亿千瓦 占全国总装机容量60% 其中风电光伏累计装机16.8亿千瓦占比46% 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3] - 分布式光伏爆发式增长 截至2025年7月底装机达4.97亿千瓦 是2020年底6倍多 占全部光伏装机比重45% 中东南部地区新增装机中分布式占比约70% [4] 基地化开发与结构转型 - 大型基地建设从局部示范转向全面铺开 单体规模从百万千瓦级跃升至千万千瓦级 降低单位建设成本并提升竞争力 [4] -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大幅提升 2024年风光发电量1.83万亿千瓦时 相当于全年第三产业用电量 远超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 [6] - 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到2024年19.7% 较2020年提升4个百分点 新能源由补充角色转变为核心主力 [7] 技术创新与产业优势 - 全面掌握100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核心技术 海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风电叶片最大长度、钙钛矿电池效率均为世界之最 [9] - 中国生产光伏组件和风电装备占全球市场70%以上 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9] - 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过去10年分别下降60%和80% [10] 政策体系与市场机制 - 出台《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 推动整县光伏、"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实施 [12] - 2025年能源法正式施行 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加快修订 [12] - 绿证交易规模快速扩大 2025年上半年核发可交易绿证9.58亿个同比增长1.49倍 交易绿证3.48亿个同比增长1.18倍 [13] 应用场景拓展 - "光伏+"产业、风光制氢、绿电直连等新模式持续发展 零碳工业园区、零碳景区等新业态加速涌现 [10] - 北京冬奥会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 RE100组织无条件认可中国绿证后需求快速增长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