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搜索文档
一切竞争,都变成了“AI 竞争”
36氪· 2025-08-01 19:13
行业趋势:AI成为车企竞争核心变量 - AI正从汽车行业的"选配"升级为"准核心卖点",中高端市场尤其明显[1][6][8] - 理想汽车将VLA大模型技术称为汽车行业的"iPhone 4时刻",打破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的系统壁垒[2][4] - 吉利发布Agent OS操作系统,将汽车视为轮式机器人,实现主动式情感化交互[6][8] 技术突破:大模型驱动智能进化 - 理想VLA模型实现视觉与语言系统协同,能理解模糊意图并自主决策(如筛选安静咖啡馆)[4] - 吉利Agent OS基于端到端语音大模型,可感知用户状态并主动提供服务(如推荐音乐/鲜花)[6][8] - 行业技术路径分化:理想选择产品端单点突破,吉利采用全域体系化布局[6][8] 产品策略:空间与操控仍是基本盘 - 家庭用户主导的市场中,大空间仍是核心卖点,乐道L90和吉利银河M9均主打空间最大化[10][12][13] - 电动化催生驾控升级,吉利银河A7由路特斯团队调校底盘,零跑新车型引入欧洲调校标准[14][16] - 20-40万价格区间,物理体验(空间/操控)与AI智能形成双重竞争力[13][16] 市场分化:不同层级的竞争焦点 - 中高端市场聚焦AI代码能力,倒逼车企加速技术整合(如吉利联合外部AI企业)[17] - 普惠车型领域通过新能源架构优势实现"降维打击",强化基础功能体验[17] - 长期来看,成功车企需融合AI智能与机械素质,形成差异化产品力[17]
出海速递 | 出海去巴西,上天堂还是进地狱?/美国官宣“对等关税”——这是最全关税列表
36氪· 2025-08-01 19:01
AI与机器人行业 - 从WAIC2025观察到AI机器人企业出海趋势明显增强 [2] - 智元机器人预计2025年出货量达数千台 已布局北美、欧洲、中东、日韩及东南亚市场 [7] - 智元机器人获LG电子和韩国未来资产集团战略投资 系LG在具身智能领域首次全球布局 [8] - OpenAI启动欧洲首个AI数据中心项目"星际之门" 与Nscale和Aker合作建设 [9] 科技企业全球化 - 中国厂商在多模态应用视频生成赛道实现最成熟全球化突破 [5] - 阿里巴巴高德地图开通欧洲亚洲24国打车服务 覆盖巴黎伦敦等热门城市 [8] - Manus推出Wide Research功能 支持百个智能体并行处理复杂研究任务 [8] - 微软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 第四财季营收7644亿美元同比增长18% 净利润272亿美元增长24% [9] 光伏与新能源 - 中国光伏企业全球化布局从被动规避壁垒转向主动构建全球供应链 [6] 国际贸易政策 - 美国实施双轨制关税体系 协商国适用特定税率 非协商国统一征收10%基准关税 [3] -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实施分级关税 叙利亚41%最高 巴西英国10%最低 多数国家15% [9] - 美国延长墨西哥关税协议90天 墨方维持25%汽车关税和50%钢铁铝铜关税 [10] 区域市场拓展 - 巴西市场同时具备开放性和传统规则特征 被称为"全球最后出海热土" [4] - 迪拜IFZA自贸区提供低成本高效率落地方案 助力企业布局中东市场 [10][12] - KrASIA英文媒体服务覆盖东南亚核心商业人群 60%读者来自该区域 [14] 企业服务与工具 - 36氪出海社群已聚集超17000名跨境从业者 提供全球资讯和资源对接 [16]
Switch配件卖4w件,二次元撑起罗小黑IP
36氪· 2025-08-01 18:01
电影表现与口碑 - 《罗小黑战记2》豆瓣评分8.7分,成为2025年院线电影最高分[1] - 电影延续系列风格,以高质量内容吸引核心受众[1] - 相比2019年第一部,第二部在全民认知度上有明显提升[17] - 电影在广西地区表现突出,成为该省票房日冠[22] 受众特征 - 核心受众为20-24岁群体,占比33.1%,25-29岁占比19.5%[14] - 女性观众占比66%,男性34%[17] - 受众从第一部以二线城市为主(41.3%)扩展到第二部三四线城市占比提升(36.1%)[17] - 00后成为主要新增受众群体[14] IP商业化与联名策略 - 已开展15个品牌联名,其中11个为潮玩周边类[3] - 联名产品价格集中在100元以下,符合目标受众消费能力[26] - 智能电玩配件品牌极想的联名产品销量最佳,达40000+[26][27] - 盲盒类产品表现突出,玩乐主义盲盒销量7000+,泡泡玛特旗下产品销量2000+[31] - 角色鹿野的周边产品因人气高涨率先售罄[32] IP发展路径 - 采取深耕垂直圈层策略而非追求全民破圈[36] - 通过持续IP联名维持品牌热度,如与《剑网3》《和平精英》游戏联动[39] - 原创IP属性导致认知成本较高,但形成独特竞争优势[37] - 内容独特气质与情感连接是维系核心用户的关键[40] 行业对比 - 与《哪吒》系列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后者追求全民爆款[1] - 原创IP相比传统神话改编IP面临更高认知门槛[37] - 垂直圈层策略证明在狂热追逐破圈时代同样可行[3]
外卖大战,瑞幸翻盘
36氪· 2025-08-01 17:57
瑞幸2025Q2财务表现 - 25Q2营收123.59亿元同比增长47.08% 营业利润17亿元同比增长超60% 营业利润率从24Q2的12.5%提升至13.8% [3] - 自营门店同店收入25Q1同比增长8.1% 25Q2增速扩大至13.4% 确认内生复苏趋势 [2][3] - 25Q2新增门店2100家 总门店数达1.7万家自营+0.92万家加盟 加盟占比从22Q2的29%升至35% [3] 利润率驱动因素 - 毛利率从24Q2的59.9%提升至25Q2的62.8% 主因自营咖啡豆烘焙产能(15.5万吨年产能)和产品结构优化 [4] - 租金及运营费用占比从24.4%降至21.6% 管理费用率从7%降至6% 但配送费占比从7.2%升至13.5%部分抵消 [4] - 外卖订单单杯实收价格高于自取订单 抵消部分配送成本上升影响 [6] 外卖大战影响 - 25Q2月均交易客户9170万人同比增长32% 新增客户2870万人 外卖补贴激活下沉市场用户 [5] - 运输费用同比增175%至16.7亿元 占营收比例从7.8%升至13.5% 履约成本显著上升 [7] - 平台承担主要促销费用 销售费用同比增36.7%但增速环比放缓 [6] 行业前景与估值 - 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1515亿元增至2027年3314亿元 CAGR21.6% 人均消费量22杯/年远低于日韩美 [10] - 粉单市场市值104亿美元对应PE19倍 显著低于港股茶饮企业(蜜雪37倍/古茗33倍) [11] - 海外扩张新增北美门店 突破东南亚传统市场 [10] 未来关注点 - 三季度平台补贴加码或继续提振同店收入 但需警惕外卖占比提升对利润的边际影响 [8][9] - 咖啡豆价格涨幅放缓 供应链优势有望维持毛利率 [4][7] - 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下 先发规模优势或持续显现 [10]
德力佳IPO过会:上半年营收25亿,拟募资19亿,三一重能与高瓴是股东
36氪· 2025-08-01 17:49
募资计划与投资项目 - 公司计划募资18.8亿元,其中10.88亿元用于年产1000台8MW以上大型陆上风电齿轮箱项目,7.93亿元用于年产800台大型海上风电齿轮箱汕头项目 [2] - 两个项目投资总额分别为13.52亿元和17.31亿元,合计25.25亿元 [2] - 项目已完成环评批复和备案 [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4.87亿元,同比增长81%,净利润3.93亿元,同比增长67.56% [5] - 2024年营收37.15亿元,净利润5.34亿元,扣非净利润5.35亿元 [3][4] - 2023年营收44.42亿元,净利润6.34亿元,扣非净利润5.74亿元 [3][4] - 2022年营收31亿元,净利润5.4亿元,扣非净利润4.84亿元 [3] - 2025年前9个月预计营收39.4-40.7亿元,同比增长61.39%-66.92%,预计净利润5.82-6.35亿元,同比增长52.37%-66.27% [5] - 2022年现金分红3.1亿元 [4] 业务与产品 - 公司主营高速重载精密齿轮传动产品,核心产品为风电主齿轮箱 [3]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从2022年1.4%提升至2024年2.73% [4] - 核心业务通过2018年收购北京三一增速机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获得 [6] 股东结构与控制权 - 实际控制人刘建国夫妇合计控制41.98%股份 [7] - IPO前主要股东包括三一重能(28%)、彬景投资(15.27%)、董晓栗(8%)等 [10] - IPO后南京晨瑞持股27.48%,三一重能持股25.2%,彬景投资持股13.74% [11] - 高瓴资本通过北京高瓴持股0.83% [10][11] 管理层背景 - 董事长刘建国拥有丰富齿轮行业经验,曾任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9] - 董事会秘书孔金凤曾任南京高精齿轮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经理 [9]
AI迁徙一代:跨越技术断层的中坚力量
36氪· 2025-08-01 17:49
AI技术对行业的影响 - AI正在催生全新的职业类型,同时淘汰大量传统岗位 [2] - AI普及率在北美、欧洲、东亚的城市青年中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非洲、南亚、拉美的广大农村则尚处于AI的边缘地带 [3] - AI与自动化将在未来五年内重塑全球约44%的工作岗位 [14] 教育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 AI驱动的自适应学习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节奏动态调整内容与难度 [13] - 教育从"标准化传授"向"个性化共创"转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与AI共同探索、共同建构知识的主体 [13] - 数字经济下的技能更新周期已从十年缩短至三年甚至更短 [15] 职场与劳动分工的演变 - 80后、90后在职场中对AI的态度更为开放,习惯于将AI纳入团队协作流程 [14] - 新型劳动分工的本质是"人与AI的互补",人类负责"不可替代"的部分,AI负责"可自动化"的部分 [16] - AI迁徙一代在企业创新项目中往往担任"项目经理""创新推动者""AI产品负责人"等关键角色 [17] 组织形态的转型 - AI驱动的组织更强调"协作网络"而非"等级链条",更依赖"知识流动"而非"权力集中" [17] - AI迁徙一代在组织中扮演"跨界整合"与"桥梁协作"的角色,连接"老一代经验"与"新一代技术" [17] - 组织创新往往发生在边界地带,AI迁徙一代是组织创新的"边界人" [17] 技术伦理与社会责任 - AI迁徙一代对算法偏见、数据隐私、自动化失业等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 [18] - 超过七成的年轻科技从业者认为开发者应对AI的社会后果负责 [18] - AI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必须以尊重个体权利为前提,迁徙一代积极推动平台责任、算法透明、数据主权等改革 [19] 多样性与包容性 - 技术开发团队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到AI系统的公平性与包容性 [20] - 迁徙一代在技术创新、社会治理、文化表达等领域倡导性别、种族、文化、价值观的多样性 [20] - 迁徙一代努力让技术成为"多元共生"的平台,反对算法歧视,推动包容性设计 [20]
物业公司打起来了,一边撤场一边“抢地盘”
36氪· 2025-08-01 17:49
物业行业冲突现状 - 武汉远洋万和四季小区发生万科物业与远洋物业的"大比武"冲突 双方集结超100人争夺小区大门 [1] - 广州南国花园小区新旧物业交接冲突 保利物业与瑞华物业对峙 大量业主聚集支持新物业 [7] - 重庆玖珑云璟小区因车库管理权移交问题 万科物业与北京金辉锦江物业发生肢体冲突 [9] - 周口泰地现代城三期物业更换投票遭卓越物业抵制 业委会办公室被断电引发冲突 [9] - 郑州正弘山社区因更换物业发生长达两年的纠纷 最终演变为"719暴力冲突事件" [9] 冲突核心原因 - 业主大会程序合法性争议成为主要导火索 武汉远洋万和四季小区因投票身份核实问题被官方认定程序违规 [3][4] - 物业费价格敏感度提升 武汉万科紫悦湾小区通过协商实现物业费降价10%-15% [12][13] - 多地出台物业费指导价引发全国性降价潮 部分物业公司以"市场定价"为由拒绝降费导致矛盾升级 [15] - 物业公司规模增速创历史新低 2024年百强企业管理面积增速仅2.18% 较上年下降4.03个百分点 [17] - 地产开发交付量下滑冲击物业规模 2024年全国住宅竣工面积同比下降27.4% [18] - 行业净利润率持续下滑 2024年百强物企净利率4.1% 同比下降1.28个百分点 [20] - 服务质量下降引发业主不满 部分小区出现频繁更换管家 绿化养护不到位等服务质量问题 [21] 行业深层问题 - 物业公司陷入存量竞争 头部企业通过弹性定价模式开展低价竞争 [20] - 收支不透明加剧信任危机 仅23%的小区实现物业费收支完全公开 [23] - 增值业务拓展效果有限 社区增值服务收入出现下降趋势 [21] - 部分业委会运作不规范 个别沦为利益工具 加剧物业冲突 [24] 行业发展趋势 - 多地推动业委会组建改革 北京业委会组建率从12%提升至97% [24] - 行业进入"去资本化"阶段 新上市企业数量显著减少 [25] - 政策层面强调"好房子"需要"好服务" 推动物业行业回归服务本质 [24][25]
腾讯、京东的机器人战略:不造机器人,搭平台
36氪· 2025-08-01 16:22
行业趋势 - 具身智能成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热门焦点,参展机器人数量从去年的18款增长至今年的90余款[1] - 美国明星具身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联创和"伯克利四子"等顶尖人才齐聚WAIC,显示行业热度[1] - 大模型带动云上AI算力井喷式增长,具身智能成为云计算厂商和互联网巨头争夺的新增量市场[5] - 机器人赛道处于爆发前夜,做产业链"卖水人"(提供模型、算力等基础设施)比直接造机器人商业化更快[5] 腾讯战略 - 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负责人张正友宣布要成为机器人厂商的合作伙伴,但不直接造机器人[1][4] - 腾讯发布Tairos具身智能开放平台(中文名"钛螺丝"),提供模型算法和云服务两部分能力[13] - Tairos平台的"SLAP3"体系包含三类大模型:规划大模型(右脑)、感知大模型(左脑)、感知行动联合大模型(小脑)[13][14] - 平台提供模块化服务,厂商可根据需求选择特定模块,不强制使用端到端方案[18] - 腾讯强调平台中立性,目标不是赚钱而是推动行业发展[18] 京东战略 - 京东在WAIC前后三个月连续五次官宣领投具身智能公司,要求被投企业在宣传中突出"京东投资"[3] - 京东发布AI业务品牌"JoyAI"和JoyInside平台,提出"附身智能"概念,专注提升人机交互能力[7][8] - JoyInside平台整合RAG、TTS、ASR、LLM等多模态能力,并提供主动对话、情绪检测等功能模块[8][9] - 平台已落地到十几家机器人厂商,如AI潮玩Fuzozo芙崽成为爆品[10] - 京东为机器人厂商提供渠道支持,"618"期间智能机器人自营销售额同比增长3倍,具身智能机器人增长17倍[12] 商业模式 - 两家巨头短期内都不直接造机器人,而是充当软件平台角色,整合技术储备[4] - 通过提供模型、算力等基础设施切入市场,满足机器人厂商的共性需求[4][5] - 京东同时利用电商渠道优势为合作伙伴提供销售支持[12] - 腾讯通过战投方式与机器人公司合作,但不直接参与投资决策[17]
大模型开源后如何投资AI?
36氪· 2025-08-01 16:09
开源与技术授权 - 开源被视为中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换道超车"的关键路径 全球十大开源模型榜单中有9个是中国公司 显示中国在AI和开源领域的领先地位 [2] - 开源不仅是公开闭源代码 而是构建自主生态 在RISC-V和AI推理等"生态未定型"领域存在突破机会 [2] - 预计未来5-10年 RISC-V芯片将在IoT和AI终端推理场景占据至少25%市场份额 [2] AI投资趋势 - 一级市场形成共识 AI新基础设施重构和产业估值体系重估带来周期性机会窗口 [3] - AI时代将诞生"超级赢家" 当前估值压缩期孕育资产重估机会 小规模投入可能撬动大回报 [3] - AI芯片企业燧原科技2021年估值达180亿元 资本冷静期仍获多轮数十亿元融资 反映对AI底层能力的长期看好 [3] 投资策略 - 分散化投资和反脆弱组合是关键 AI行业高失败率需建立容错机制 允许失败并鼓励成功 [4] - 投资10个天使项目有1个IPO可形成安全垫 投资10个PE项目有1个10倍回报即为合格 [4] - 2025年AI展望显示技术进入"与应用共振周期" 技术持续突破且大规模应用开始落地 [4] 地方政府布局 - 杭州推出"杭创E站"平台 整合投贷补担保五大资金要素服务 优化AI产业布局 [5] - 杭州金投提出共建AI开源产业投资生态体系 杭州资本推出"2358"创新创业服务矩阵 [6] - 成立场景创新中心 定位为市场化运作平台 推动AI等未来产业的场景资源开放和成果应用 [6] 技术应用前景 - 大模型进入"千行百业" 开源能力释放应用创造力 技术平权可能重新定义各行业 [4] - 通义实验室指出 大模型开源能力正带来前所未有的应用创新潜力 [4]
又一人形机器人厂商,筹备科创板IPO
36氪· 2025-08-01 15:45
公司IPO筹备 - 天链机器人于7月30日在四川证监局办理科创板IPO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华安证券[1] - 消息公布后股价连续两日大涨,7月31日收盘涨20.37%至13元/股,市值达9.10亿元;次日再涨15.23%至14.98元/股,市值升至10.49亿元[1] -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2991万元,尚未满足科创板上市财务标准[1] 公司发展历程 - 前身福德机器人成立于2012年7月,由西南科大教师胡天链创立,3年内即实现新三板挂牌[2] - 2023年5月业务覆盖机器人、数字化工厂、核心零部件等领域,谐波减速机实现进口替代并进入国产品牌第一梯队[3] - 2024年5月更名为天链机器人,累计融资额6104.52万元,投资方包括金慧通股权、弘俊财富等机构[4] 股权结构 - 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胡天链与9名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48.53%[6] - 首轮投资方金慧通股权持股3.29%,为第八大股东及外部第一大机构股东[7] 产品与技术 - 已研制谐波减速机、一体化关节、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产品,拥有发明专利50余项,总专利超150项[8] - 人形机器人T1身高1.60米,重37公斤,负重深蹲145kg,应用于影视、教育、军工等场景[8] - 2024年开发T1pro人形机器人并交付客户测试,但整机产品尚未规模化,2025年6月仅生产1台人形机器人[12][13] 财务表现 - 2020-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79万、2039万、2383万、2139万、2991万元,2024年同比增长39.81%[10][11] - 同期净亏损分别为289万、1014万、484万、1877万、1427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10][11] - 截至2024年底净资产2829.28万元,总资产4286.20万元[11][12] 行业合作与布局 - 2024年与中兴通讯合作推出"Tina"人形机器人,与冠盛股份研发机器人轴承,与深圳利和兴推进自动化制造[12] - 规划构建以人形机器人为主导、谐波减速机为支撑、协作机器人为新增长点的全栈式产品布局[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