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宇MedTech

搜索文档
MedRobot Next | 下一站技术未来:2025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
思宇MedTech· 2025-06-16 17:06
医疗机器人产业现状 - 2025年医疗机器人产业进入深水区 产品形态持续演进 临床路径逐步清晰 资本趋于冷静 产业生态日趋复杂 [1] - 行业焦点从单一设备性能转向未来医疗系统重构 强调技术路线 供应链变革 医院系统升级与国际趋势对话 [1][3] 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概况 - 主题为"MedRobot Next|下一站技术未来" 聚焦智能手术系统升级 全链条生态构建与全球化路径 [1] - 活动时间:2025年9月3日-5日 地点:北京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 [1][2] - 包含开幕式 机器人租赁医院场景参观(仅受邀) 手术机器人营销负责人晚宴(仅受邀) [2] 核心议题分类 技术系统与智能演进 - 探讨下一代手术机器人核心架构趋势 AI提升自主性与系统协同效率 [7] - 术中导航 影像与控制技术的"中台化"演进 研发体系与临床验证闭环构建 [7] 商业化与医院系统落地 - 分析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对比经验 医院采购决策从设备评估转向系统评估 [7] - 探索日间手术与基层市场普惠路径 解决资本冷静期下的融资困境 [7] 全球化战略与出海路径 - 比较欧美 东南亚 中东市场需求差异 探讨国产机器人多地同步认证策略 [7] - 提出OEM与联合推广的国际合作新范式 分享中国企业全球品牌建设经验 [7] 研发与医工融合 - 临床需求向工程目标转化机制 医院研发团队嵌入产品开发流程 [7] - 真实世界数据(RWD)在注册审批与产品优化中的应用价值 [7] 供应链与生态体系 - 国内外供应链协同机制对比 覆盖从减速器 电机到编码器的核心部件瓶颈 [11] - 培训系统 维修体系与远程支持等生态边界探讨 技术标准化与行业共识建设 [11] 行业价值定位 - 大会参与者涵盖整机厂 部件商 算法公司与临床团队 提供多维解决方案 [12] - MedRobot年度颁奖已成为中国医疗机器人领域最具关注度的技术奖项 [12] - 平台帮助识别具备落地性 可持续性与协同性的未来技术合作伙伴 [12] 历史会议成果 - 首届大会曾探讨人机交互优化路径 细分术种机器人进化逻辑 产业链闭环构建 [11] - 第二届大会聚焦手术机器人与医疗成果转化 呈现多领域技术干货 [13]
“半年一针”药械控释疗法,正重构湿性AMD治疗路径
思宇MedTech· 2025-06-16 17:06
思宇年度活动回顾与未来会议 - 首届全球眼科大会、骨科大会、心血管大会和医美科技大会已成功举办 [1] - 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将于2025年7月17日召开 [1] - 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将于2025年9月3-5日举行 [1] EyePoint公司Duravyu产品进展 - Duravyu三期LUGANO研究提前完成患者招募,7个月内超过400名受试者入组 [2] - 初步数据预计2026年中期公布,LUCIA研究结果预计2026年下半年发布 [2] - LUCIA试验已完成60%患者随机分组,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招募 [2] - 产品采用"半年一针"持续释放治疗方案,成为眼科控释治疗领域重要候选 [2]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治疗现状 - nAMD是老年人群严重中心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3] - 抗VEGF疗法代表药物包括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及法瑞西单抗等 [3] - 现有疗法需频繁注射,患者平均每年接受6~12次玻璃体内注射 [3] - 眼球后段解剖结构特殊性导致药物快速清除,难以维持稳定药效浓度 [3] 眼科IDDS(植入式药物递送系统)代表产品 - Ozurdex:基于PLGA基质棒状植入物,释放周期3至6个月,用于治疗黄斑水肿等 [5] - Iluvien:释放周期最长可达36个月,但需关注眼压升高(约30%)和白内障进展(约80%)等并发症 [6] - Susvimo:设备支持类持续释放系统,每6个月补充雷珠单抗,2024年改进后重新推出 [7] Duravyu产品设计与技术特点 - 采用药械合一设计,结合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与可降解棒状植入物 [8] - 有效成分为伏罗尼布,作用于VEGFR和PDGFR多靶点 [9] - 采用Durasert系统,基于可生物降解聚合物构建棒状植入物 [9] - 通过标准注射器完成玻璃体腔内给药,操作流程与现有抗VEGF药物一致 [12] - 植入物在眼内稳定释放6-9个月后被降解吸收,无需额外取出 [12] Duravyu临床试验与商业前景 - 采用第2月起每6个月注射一次的治疗节奏(Q6M) [11] - DAVIO 2二期试验显示治疗负担减少88%,80%患者6个月无需补充注射 [15] - 不依赖设备植入与维护,可直接集成至现有玻璃体内注射门诊路径 [15] - 可能成为最接近成功的"药械合一模型产品",影响公司估值转型 [14] 眼科控释技术发展趋势 - "半年一针"为目标的产品成为nAMD治疗创新重要方向 [13] - 药物分子、释放平台与临床操作性综合匹配是核心门槛 [13] - 眼科控释系统正在迈入新的十年,从反复注射向精准递送发展 [14]
拟再融资47亿!脑机接口头部玩家火力全开
思宇MedTech· 2025-06-16 17:06
公司融资与估值 - 2025年6月公司拟通过股权发行融资6 49亿美元约合47亿人民币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The Link的临床验证和Blindsight的开发[1] - 2025年5月完成6亿美元E轮融资2025年累计融资总额超过12亿美元[3][6] - 当前估值90亿美元高于2024年7月的80亿美元和2023年的50亿美元一年内实现估值翻倍[3] 技术平台体系 - 核心产品由N1植入体与R1手术机器人组成构建闭环神经控制系统[4] - N1植入体尺寸23mm×8mm含64根柔性线程和1024个电极触点采用生物惰性材料封装支持无线充电与数据传输[9] - R1手术机器人配备五组摄像头和OCT成像系统实现毫米级精准植入避开血管确保安全性[11][15] 临床进展 - Telepathy系统已获FDA批准开展人体试验截至2025年初三位受试者累计使用超4900小时植入天数超670天用于光标控制等任务[16][19] - Blindsight系统2024年10月获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通过刺激视觉皮层帮助盲人重建光感[20] - 2025年规划将受试者扩大至20-30名建立稳定性与安全性数据[16] 行业竞争格局 - 公司在侵入式高密度植入路径领先硬件完整性和手术自动化优势明显但面临高成本和高伦理风险[22] - 主要竞品包括Synchron经血管导管式植入Precision Neuroscience表层薄片电极Blackrock Neurotech科研定制化设备[26] 未来挑战与方向 - 需解决术式标准化设备稳定性和医保兼容性问题以推动规模化应用[24] - 关键验证点包括植入安全性术式可复制性系统成本可控性和生态扩展性[28]
报名倒计时!2025上海交大医工创新转化工作坊
思宇MedTech· 2025-06-16 17:06
课程核心内容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联合附属医院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打造「医疗器械医工创新转化工作坊」,聚焦医疗器械创新、医工结合和技术转化 [1] - 采用Biodesign医工创新方法论,全球前沿医工创新模式助力高效转化 [5] - 课程包含需求挖掘、创意生成、跨学科合作等环节,帮助学员掌握从概念到市场的完整路径 [4][5] 课程亮点 - 顶级医工专家亲授: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权威师资 [5] - 需求挖掘与创意生成:从临床实际出发转化医学需求为创新解决方案 [5] - 跨学科高端人脉圈:医生、工程师、投资人共创共享资源 [5] - 瑞金医院转化医学中心参访:近距离接触医疗器械创新最前沿 [5] 课程安排 第一天内容 - 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与思考:解析医疗创新从概念到落地的关键路径 [10] -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深入解析最新趋势和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10] - Biodesign医工创新方法概论:学习全球领先的创新方法论 [10] - 知识产权布局:医疗科技创新如何进行专利保护 [10] 第二天内容 - 医工创新产业关键点及资金来源:解析从技术创新到市场落地的关键环节 [15] - 参观瑞金医院转化医学大楼:接触转化医学最新科研成果 [15] - 技术解决方案对接会:跨学科专家深度交流促成技术与市场需求匹配 [12] 适合人群 - 各科室医生、医技人员 [5] - 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人员 [5] - 产业界/投资界从业者 [5] - 对医疗器械创新有兴趣的创业者 [5] 师资力量 - 顾志恒:上海交大医学院成果转化处主任 [13] - 钱大宏: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长聘正教授,有丰富的高科技公司投资经验 [13] - 古宏晨: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核心技术助力4家公司上市 [13] - 张小农: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奖项 [13] - 程思:医睿星资本创始合伙人,10+年医疗产业及投资经验 [16] 培训信息 - 时间:2025年6月21日、22日(周末2天) [5] -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5] - 费用:8999元/人(含课程、教材、茶点等,食宿自理) [9] -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9]
5.3亿融资!康复医疗公司完成D轮
思宇MedTech· 2025-06-13 13:41
公司融资与产品发展 - 法国外骨骼机器人公司Wandercraft完成7500万美元(约合5.3亿人民币)D轮融资,累计融资总额达1.37亿美元,投资方包括雷诺集团、Bpifrance旗下PSIM基金等 [1] - 融资将用于:Eve系统商业化(2026年上市)、Atalante X全球医院部署、Calvin-40工业场景量产验证、团队扩张至150人、AI步态算法优化 [3] - 雷诺集团不仅投资,还将为Calvin-40提供工厂试点与制造支持,成为其首个商业用户 [4] 核心产品线技术细节 Atalante X康复外骨骼 - 具备12个自由度,通过电动驱动与动态平衡算法模拟自然步态,无需手持辅助设备 [7] - 已获欧洲CE认证(2019)、FDA批准用于中风(2023)和脊髓损伤康复(2024),进入全球100多家康复中心,服务超2500名患者,累计步行训练1400万步 [7] Eve个人外骨骼 - 面向家庭场景,搭载NVIDIA Jetson芯片与自研神经网络,自平衡设计无需拐杖,整机轻量化 [10] - 处于临床试验阶段(T6及以上脊髓损伤患者),计划2026年美国上市,纽约设试点中心"Walk in New York" [10] Calvin-40人形机器人 - 基于Atalante步态控制架构,整合NVIDIA Isaac GR00T系统,具备全身自平衡与自主导航能力 [13] - 原型开发周期40天,2025年底将在雷诺工厂首批部署,用于汽车制造流程 [13] 融资成功逻辑与公司优势 - 技术路径清晰:Atalante X已实现商业化收入,Eve和Calvin-40形成"院内-居家-工业"场景梯度 [14] - 合作资源扎实:雷诺工厂支持量产、NVIDIA技术对接、Bpifrance政策资金保障 [14] - 团队执行力强:30多项专利布局,中法双总部运营经验,跨周期技术迭代能力 [14] - 平台化潜力:底层技术通用,产品线覆盖多场景,具备生态协同扩展性 [14] 行业活动动态 - 思宇年度活动包括全球眼科/骨科/心血管大会,2025年将举办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7月17日)和第三届手术机器人大会(9月4-5日) [1][16]
超29套新增!眼科设备中标周报
思宇MedTech· 2025-06-13 13:41
年度活动回顾与即将召开的大会 - 首届全球眼科大会、首届全球骨科大会、首届全球心血管大会已成功举办 [1] - 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将于2025年7月17日召开 [1][4] - 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将于2025年9月4-5日召开 [1][4] 中国地区眼科设备中标周报(2025 06 06-2025 06 12) 采购概况 - 过去7日共有13个采购单位参与,包括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 [1] - 采购标的涵盖12种眼科设备,从基础检查设备到高级治疗设备 [1] - 涉及品牌包括蔡司、爱尔康、新眼光医疗、天津迈达等 [1] 采购数量与金额 - 总采购数量超29套设备(含12套设备系统升级),单次采购数量基本为一套 [2] - 总中标金额达1547 63万元,单个设备最高中标金额为252 7万元 [3] 数据补充说明 - 中标周报将每周定期更新 [4] - 实际眼科设备销售数量高于公开数据(因民营医院、军队等采购未完全统计) [4] - 鼓励厂商主动反馈真实数据以提升行业透明度 [4]
最新!美敦力又一高管变动
思宇MedTech· 2025-06-13 13:41
思宇年度活动回顾 - 首届全球眼科大会、首届全球骨科大会、首届全球心血管大会已成功举办 [1] - 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将于2025年7月17日召开 [1] - 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将于2025年9月4-5日召开 [1] 美敦力人事任命 - 2025年6月10日任命凯特·本尼迪克特为急性护理和监测部门高级副总裁兼总裁 [1] - 凯特·本尼迪克特将加入医疗外科产品组合领导团队 [1] - 凯特·本尼迪克特拥有25年医疗行业经验,涵盖医疗器械、诊断、制药等领域 [4] - 职业履历包括Flex全球健康解决方案业务总裁、BD血管通路业务总经理、爱尔康眼科护理业务高管、强生Ethicon外科业务高管 [5] - 教育背景包括罗格斯大学MBA和特拉华大学会计学理学士 [4][6] 美敦力战略调整 - 2022年10月曾计划剥离估值90亿美元的患者监测和呼吸干预业务 [8] - 2024年2月取消剥离计划,整合为全新急性护理和监测部门 [8] - 退出不盈利的呼吸机产品线,聚焦高增长的监测技术领域 [8] - 2024年2月原ACM业务负责人鲍勃·怀特和呼吸介入部门总裁阿里尔·麦克塔维什离职 [6] - 2024年6月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凯伦·帕克希尔辞职,全球区域总裁罗布·滕霍埃特退休 [7] 急性护理和监测市场 - 新冠疫情平稳后呼吸机需求萎缩,盈利能力下降 [11] - 整合监测技术、血氧技术、呼吸干预平台为ACM部门 [11] - 产品线包括脉搏血氧仪、远程患者监测、气道管理和呼吸监测产品 [11] - 2024财年公司总收入324亿美元,医疗外科产品组合占比26% [11] - ACM部门市场潜力达1000亿美元,涵盖医院和家庭监测 [11] ACM产品应用 - 广泛应用于医院手术室、ICU、普通病房及门诊手术中心 [13] - 支持急性护理、术后恢复和慢性病管理 [13] - 患者监测产品包括Nellcor脉搏血氧仪、Microstream二氧化碳监测仪等 [16] - 呼吸干预产品包括气道管理产品和部分呼吸监测技术 [16] 最新发展 - 2025年4月与Retia Medical达成Argos心脏输出量监测仪分销协议 [14] - 增强术中和ICU监测能力 [14] - 推动HealthCast和Argos等产品的市场拓展 [11]
获批上市!可调弯导引鞘组
思宇MedTech· 2025-06-13 13:41
思宇年度活动回顾: 首届全球眼科大会 | 首届全球骨科大会 | 首届全球心血管大会 即将召开: 2025年7月17日,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 2025年9月4-5日,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 心未来 近日, 慧扬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简称" 慧扬医疗 ")自主研发的 可调弯导引鞘组 HyGuide ® 正式 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III类医疗器械上市审批(国械注准20253030978)。 血管导引鞘管用于血管介入手术中,以 建立稳定的输送通道 ,方便将造影导管、球囊导管和支架等其他 介入诊断治疗设备导入血管或心脏腔室中,是血管介入手术中不可或缺的器械。 传统导鞘管 为固定直线式,其头端无法灵活调整方向,在进入特殊角度的血管或解剖结构时,可能需要医 生将鞘管多次取出体外对头端塑形,不仅拖延了宝贵的手术时间,亦增加了手术及并发症的风险。 可调弯鞘 主要由鞘管、控制手柄和侧管组成。与传统导鞘管相比, 可调弯鞘 最大的创新点在于 鞘管头端 可双向弯曲且形状受手柄控制 。在通过分叉血管、主动脉弓或房间隔等特殊解剖结构时,医生可通过控制 手柄远程调节头端形状使导管转向,轻松抵达目标位置。可调弯鞘因而 ...
再获亿元融资!美创医疗半年连融两轮
思宇MedTech· 2025-06-13 13:41
公司融资动态 - 美创医疗完成新一轮亿元级股权融资,投资方包括苏创投、天堂硅谷、光华梧桐和Medpark,凯乘资本连续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1] - 此次融资距上一轮融资不足半年,累计融资金额超2亿元,资金将用于加速核心产品的临床转化、注册申报及商业化布局 [1] 公司背景 - 美创医疗成立于2021年,总部位于苏州高新区,由拥有30余年外周血管和肿瘤介入行业经验的刘文菁创立 [3] - 公司专注于外周血管和肿瘤介入领域,致力于开发适合中国患者的创新医疗器械,核心团队经验丰富,技术积累深厚 [3] 产品与技术 - 公司核心技术为医用植入级ePTFE(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已实现量产,成为国内首家攻克该"卡脖子"技术的企业 [5] - 已完成ePTFE管材和膜材的国家药监局NMPA主文档备案,并与多家医疗器械厂商合作完成材料替代,解决海外供应商"价格高、交期长、不定制"的问题 [5] - 多款基于ePTFE材料的自研产品正在加速临床和注册进程,部分产品已获批并开始商业化 [5] 行业活动 - 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将于2025年7月17日召开 [1][6] - 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将于2025年9月4-5日召开 [1][6]
大奖出炉!13项!2025全球医美科技创新系列大奖
思宇MedTech· 2025-06-12 16:04
全球医美科技大会概况 - 首届全球医美科技大会于2025年6月12日在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召开,吸引600余位来自临床、企业、科研及金融资本的专业嘉宾参与 [2] - 大会设立2025全球医美科技创新系列大奖,包含科技创新奖、创新服务奖、创新转化奖三大类别,表彰材料、设备、成果转化等维度的创新成果 [2] 科技创新奖获奖企业及技术亮点 华熙生物 - 依托透明质酸与细胞外基质领域的合成生物技术,构建"基础研究—临床评价—品牌落地"闭环创新路径,推动注射填充、组织修复等高品质材料应用 [4] 朗曦姿颜 - 开发含Fe、Mg、Zn等微量元素的3D仿生培养体系,提升外泌体产率与生物活性,拓展慢性伤口修复及医美应用场景 [5] 威脉清通医疗科技 - 核心产品YOUMAGIC舒立缇单极射频抗衰系统集成闪脉冲能量输出、智能温控与云端验真模块,获NMPAⅢ类认证及FDA批准,打破国际品牌垄断 [7] 佰福激光 - 自主研发ND YAG调Q激光等设备,18项关键技术达国际水平,微剥脱激光设备实现国产化突破,优化光热效应控制以降低亚洲敏感肌术后风险 [9] 芙迈蕾 - 三年内注册两款三类医疗器械及多款二类器械,强脉冲光设备采用"M"型腔体设计提升能量稳定性,皮秒激光应用消色差技术提升治疗精准度 [11] 益诚生物 - 以聚酯微球、丝素蛋白与ECM为核心平台,开发多款注射填充及缝合材料类器械,具备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的工程转化能力 [12] 创新服务奖获奖企业及服务能力 通和立泰 - 完成900余份NMPA注册用报告,覆盖80余项医美产品,通过标准化SOP管理体系保障试验数据科学性及申报合规性 [14] 丽和康 - 主导完成皮秒激光治疗仪国内首个同品种评价路径取证,以及特定适应证国内首个临床试验,服务涵盖射频微针、胶原蛋白注射剂等产品 [16] 苏生生物 - 引进瑞士SmartBone®骨再生材料,通过乐城先行区特许准入机制实现多例临床应用及国内注册上市,展示跨境技术转化能力 [17] 创新转化奖获奖专家及成果 姚贵金 - 构建医美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打通医疗、科研、企业、监管环节,推动多个创新项目落地应用 [19] 安阳 - 开发带血管蒂脱细胞支架实现大体积肌肉组织再生,推出PWAS脂肪提纯系统提升脂肪处理效率与存活率,应用于面部整形及鼻面修复 [20] 牛旭锋 - 创新聚酯微球/胶原复合材料体系,明确材料-降解-再生机制,提升填充稳定性与组织融合度,为皮肤注射产品提供升级思路 [21] 张贵锋 - 建立医用胶原蛋白"特征多肽识别—标准制定—材料支撑"闭环体系,牵头制定5项国家/行业标准,解决质量可比性难题 [22] 行业影响与展望 - 大会展现中国医美科技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创新力量,未来将持续搭建跨界交流与成果转化平台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