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

搜索文档
140亿,今年最大种子轮诞生
投资界· 2025-06-28 15:38
核心观点 - AI初创公司Thinking Machines Lab完成20亿美元种子轮融资,估值达100亿美元,创下史上最大种子轮融资纪录 [1][4] - 公司核心吸引力在于创始人米拉·穆拉蒂及其豪华团队,成员主要来自OpenAI核心班底 [5][9] - AI行业竞争已全面进入"抢人"时代,顶尖人才成为稀缺资源 [2][15] 公司概况 - Thinking Machines Lab成立不到半年,尚无产品、用户和营收,技术路线未公开 [5][6] - 公司定位为人工智能研究和产品公司,旨在使AI系统更易理解、可定制化并具备通用能力 [5] - 正在推进三大方向:AI大模型适配、构建更强大模型基础、培育开放科学文化氛围 [6] - 创始团队包括OpenAI前CTO米拉·穆拉蒂、前安全团队负责人翁荔等20余名OpenAI前员工 [5][10] 融资细节 - 本轮20亿美元融资由a16z领投,Conviction Partners等机构跟投 [4] - 融资额较年初市场传闻的10亿美元翻倍 [7] - 创始人获得超比例控制权,董事会投票权超过其他董事总和 [7] 团队背景 - 创始人米拉·穆拉蒂曾任OpenAI CTO,推动ChatGPT向公众开放,被《时代》称为"ChatGPT之母" [9] - 联合创始人翁荔为OpenAI前安全团队负责人,主导GPT-4项目安全工作,个人学术成果引用量超13000次 [11] - 技术团队包括OpenAI前研究副总裁、强化学习团队负责人等核心成员 [5] 行业趋势 - Meta近期斥资150亿美元投向Scale AI,并开出1亿美元奖金吸引AI人才 [13] - OpenAI为留住研究人员提供200万美元留任奖金及2000万美元以上股权激励 [14] - 由OpenAI前首席科学家创立的SSI公司0产品状态下获20亿美元融资,估值达320亿美元 [15] - 全球AI顶尖人才仅数百人,中国研究人员占比达50% [16] 竞争格局 - 苹果和Meta曾试图收购Thinking Machines Lab但被拒 [12] - DeepSeek通过算法优化将大模型推理成本压缩至行业十分之一,改变行业竞争规则 [16] - 国内90后AI人才如Kimi杨植麟、智元机器人彭志辉等崭露头角 [16]
杭州人,正在闷声发大财
投资界· 2025-06-28 15:38
杭州人口与人才吸引力 - 2024年杭州常住人口突破1262万人,相当于伦敦人口的1.28倍,连续10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5] - 在2024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单上位列第五,仅次于北上广深 [5] - 2022年杭州流入人才中超过1/4属于数字经济行业(IT/互联网/游戏) [6] - 中高端求职者在一线城市求职投递占比从2017年45%降至2021年36%,新一线城市从31%升至35% [7] - 流入杭州人才来源地中上海和北京占比最高,分别为18%和9% [7] 杭州经济与产业优势 - 2023年GDP达2.18万亿元,跻身全国城市十强,民营经济占GDP比值高达61.5% [10] - 202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杭州连续22年蝉联全国城市第一,36家企业上榜 [10] - 数字经济领跑的服务业和硬核崛起的制造业是两条黄金赛道 [10] - 2023年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年薪中位数达25万,10%的人年薪超52万 [10] - 都市圈形成三圈层产业布局:核心圈(数字经济)、内圈(高端制造)、外圈(创新服务) [13] 杭州创业生态 - 千亿级杭州科创基金累计投资2000多家企业,浙商创投等民营机构管理资金均超10亿 [15] - 2023年全市近4万家企业获投1.7万亿元 [15] - 大学生创业可获最高20万项目资助和3年房租补贴,"雏鹰计划"资助金额可达百万级 [15] - 星级总部奖励最高500万,"瞪羚企业"享受全方位补贴 [15] - 创业担保基金提供10万元以下贷款全额代偿,超10万元代偿80% [16] 杭州人才政策 - 高层次人才有60万-100万购房补贴 [16] - 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有1-10万不等生活补助及三年内每年1万租房补贴 [16] - 本地高校在读学生达63万人,大企业人才外溢效应显著 [16] - 政府打通部门数据接口实现补贴申请高效便捷 [17] - 政府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如强脑科技案例中官员专程赴波士顿洽谈 [18]
一家巨头走向破产
投资界· 2025-06-27 16:02
碳化硅行业与Wolfspeed发展历程 碳化硅技术优势与行业格局 - 碳化硅(SiC)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在高压、高温、高频场景中性能显著优于传统硅材料,特斯拉Model 3逆变器采用碳化硅后重量降至4.8kg(竞品为11.15kg)[3][7] - 全球60%碳化硅晶圆产能曾由CREE(后更名Wolfspeed)垄断,其技术源于1987年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实验室,早期依赖美国海军项目支持[3][9] - 碳化硅晶圆制备工艺复杂,生长速度仅0.5-2mm/小时,切割损耗高,部分废料被降格为莫桑钻出售,国内厂商天岳先进、天科合达曾将晶圆废料销售给珠宝公司[9] Wolfspeed战略转型与市场机遇 - 2017年新任CEO Gregg Lowe推动公司从LED业务(占比90%)转向碳化硅半导体,2018年特斯拉Model 3采用碳化硅逆变器后,公司半导体业务收入占比从10%跃升至53%(2021年)[11][13] - 电动车普及推动碳化硅需求暴增,一辆车需消耗半块6英寸晶圆(约100-150颗芯片),2021年全球缺芯加剧供需矛盾[17] - 公司选择押注8英寸晶圆技术(2017年已展示样品),2019年投资15亿美元建莫霍克谷工厂,目标降低单位芯片成本20%,市值从40亿飙升至165亿美元(2021年)[25] 竞争环境与战略失误 - 中国厂商天科合达(17.3%)、天岳先进(17.1%)2024年市场份额合计逼近Wolfspeed(33.7%),主攻6英寸晶圆使单晶圆价格从1500美元降至500美元[30][32] - 垂直一体化模式加重债务负担,8英寸工厂产能利用率仅20%(2024年),同期中国产业链分工更细(晶圆-设计-代工-模组分段协作)[31] - 电动车市场增速放缓(2023年欧美个位数增长或负增长),车企优先考虑成本,马斯克计划减少75%碳化硅用量,Wolfspeed营收下降12%,股价暴跌84.7%[29][31] 行业竞争本质与教训 - 碳化硅芯片标准化程度高,竞争核心是成本控制而非单纯技术领先,6英寸工艺成熟度使中国厂商具备成本优势[35] - 电子产业需平衡技术投入与经济效益,日本尔必达DRAM良率98%但设备成本过高导致利润率仅3%(三星83%良率利润率30%)[35] - Wolfspeed破产重整反映新能源供应链洗牌加速,重资产扩张与市场需求错配是主因[33][36]
蔡文胜出手,三天大涨10倍
投资界· 2025-06-27 16:02
蔡文胜收购中国金融租赁集团 - 蔡文胜旗下Longling Capital以4608万港元收购中国金融租赁34 96%股权 触发强制全面收购要约 拟以每股0 38港元现金收购全部股份 涉资约8574万港元 [1][4] - 收购消息公布后 中国金融租赁股价从6月12日的0 149港元飙升至6月26日的约1 9港元 三个交易日内涨幅超10倍 其中6月25日单日涨幅达234 33% [1][4][6] - 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15 60万港元 同比增长48 21% 归属母公司净亏损203 50万港元 亏损同比减少74 46% [8] 中国金融租赁集团业务概况 - 主要从事上市及非上市证券投资 包括认股权证、货币市场工具、商品、期权及期货合约等 [7] - 投资案例涵盖建筑、矿业、边缘计算、AI、VR及数码娱乐等领域 包括智城发展控股、中国罕王控股、中国人寿保险、微软、VEEA INC等 [8] - 蔡文胜计划将公司打造为资产管理平台 重点投资香港科技孵化公司 加大在AI、Web3及数字资产金融产品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8] 蔡文胜投资背景 - 美图公司创始人 曾带领美图在2016年完成香港最大规模科技IPO 巅峰时期市值超1000亿港元 [13][14] - 早期投资案例包括58同城、暴风影音等 通过265 com域名导航站出售给谷歌完成财富积累 [11][12] - 2023年卸任美图董事长后转向区块链和比特币投资 [14] 香港布局战略 - 2024年5月以6 5亿港元收购香港天后商厦 总面积约5 3万平方英尺 计划改造为AI-Web3创业中心"CAI Tower" [16] - 观察到香港创业者结构变化 包括来自内地的AI领域人才 认为新技术使企业规模小型化趋势明显 [17][18] - 香港《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1日生效 推动虚拟资产交易牌照发展 致力于成为全球Web3与数字金融中心 [18]
25亿,苏州开始抢人
投资界· 2025-06-27 16:02
苏州人才壹号基金成立 - 苏州成立人才壹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 出资额25 01亿元人民币 目标是通过金融支持体系吸引高层次人才 重点支持"1030"产业赛道的人才项目[3][5] - 基金四大投向包括领军人才 赛事获奖选手 初创企业及硬科技领域 通过真金白银吸引人才集聚[5] - 出资方均为苏州国资背景机构 包括苏创投集团(管理规模2600亿元) 创元集团(市属制造业国企) 苏州天使母基金(已设60只子基金 规模超150亿元)等[6] 苏州人才战略实施 - 苏州推出"百万人才新增计划" 目标3年新增100万人才 配套措施包括每年提供30万个优质岗位 最高2000元面试交通补贴 14天免费住宿等[7] - 针对人工智能等紧缺领域人才提供最高10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 通过产业基础优势与政策组合拳吸引青年人才[7] - 市委人才办召开青年座谈会 在住房保障等核心需求领域提供支持 形成人才引进闭环体系[7] 城市人才竞争态势 - 香港同步启动高才创业投资基金(首期10亿港元) 张家港 宿迁等地也成立2亿元级人才基金 北京 杭州等城市均已布局同类基金[9][10] - 人才集聚效应显著 武汉光谷案例显示引进一名顶尖人才可撬动5亿元产业投资 中科院院士团队带动形成半导体材料产业集群[10] - 城市竞争从单纯企业招商转向"人才+产业"双轮驱动 高精尖人才对产业升级具有决定性作用[8][10] 产业与人才协同发展 - 各地基金投资重心从挖掘高科技企业转向直接扶持人才 反映产业迭代对高端人才需求的升级[10] - 配套政策涵盖创业融资 生活保障等多维度 通过解决住房等基础需求提升人才留存率[11] - 人才流向直接影响地方产业集群建设 形成"引进人才-培育企业-壮大产业"的正向循环[10][12]
这些没人敢选的专业,翻红了
投资界· 2025-06-27 16:02
专业选择与行业变迁 - 经济学曾是2008年热门专业 几乎所有院校分数线最高专业之一 但部分学生转专业后发现与实际兴趣不符[5][6] - 微电子专业在2010年前后因iPhone4带动移动互联网发展 芯片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 2014-2020年芯片工程师供不应求[7][8] - 2022年芯片行业竞争加剧 某公司招聘6个工程师收到300多份顶尖高校简历 行业从硬件驱动转向场景驱动创新[8][9] 考古文博行业演变 - 2015年前考古专业冷门 部分985高校招不满学生 2017年后因《国家宝藏》等节目热播 专业关注度与报考人数激增[13][16] - 故宫2017年"千里江山图特展"引发"故宫跑"现象 文博对口岗位2020年后扩招 但行业仍需坐冷板凳的长期投入[16][17] 材料与电子行业交叉发展 -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面广但交叉性强 2015年毕业生仅1/3从事本专业工作 涉及机械/化学/电子等行业[19] - 电路板行业受AI算力需求推动 某企业年利润增幅达30% 硕士应届生年薪17-20万元且每年涨薪[20][21] - 新能源行业如光伏/锂电池受政策扶持发展迅速 但制造业工厂环境艰苦导致人才留存率仅70%[21] 法律行业现状 - 法律行业二八效应显著 80%案源集中于20%律师 红圈所与公益律所收入差距达3倍以上[28] - 法学专业实践性强 学生需从大一开始积累律所/法院实习经验 行业精英主义与内卷现象并存[27][28]
批发市场,没落了
投资界· 2025-06-26 10:33
批发市场现状 - 全国知名批发市场出现铺面大量空置现象,主通道也有闲置门面,客流锐减、货品滞销成为常态 [3] - 有品牌代理的商户尚可维持,无品牌代理的商户经营困难,主要因同行砸价竞争和代理商直供模式弱化二批功能 [3] - 冻品批发商反映大客户流失,小客户利润无法覆盖成本,B2B平台直接下沉县市进一步挤压生存空间 [4] 批发市场历史作用 - 批发市场雏形源于农耕社会物物交换,现代批发市场在改革开放后崛起,依托产业集群实现集货分销,降低采购运输成本 [7] - SKU齐全满足零售商多样化需求,灵活的小批量快周转机制减轻中小零售商库存和资金压力 [7][8] - 过去终端门店依赖"跑市场"进货,信息不对称带来利润,铺面位置和进货速度是关键竞争力 [9] 批发市场衰落原因 - 渠道碎片化:电商和社区团购使价格透明化,终端转向线上采购,某副食批发商户营业额缩水50% [12] - 连锁系统自建供应链:零食连锁品牌通过"工厂直采+区域仓配"节省30%成本,商超加大自有品牌布局切断批发市场切入机会 [12][13] - 经销商直控终端:厂家渠道扁平化推动经销商自建团队全渠道布局,B2B平台整合分销功能绕开批发市场 [14] - 系统老化:传统批发市场缺乏数字化能力,人工记账和纸质出货单模式难以适应行业精细化需求 [15] 行业转型方向 - 部分商户尝试转向下沉市场,通过提升曝光率和突出自身优势突围 [4] - 批发市场尝试转型为集配中心、电商仓或直播基地,但转型路径存在不确定性 [18] - 行业竞争逻辑从"拼地段人流"转向"拼系统服务",数字化和精细化运营成为关键 [16][18]
今天,港交所被挤爆了
投资界· 2025-06-26 10:33
港股IPO市场火爆 - 港交所单日迎来3家公司集体上市(周六福、圣贝拉、颖通控股),创近年最热闹场景[1][4] - 周六福IPO获超700倍认购,发行市值超101亿港元,开盘涨18%[2] - 圣贝拉发行市值近40亿港元,开盘涨44%[2] - 颖通控股发行市值约37亿港元[2] 上市企业分析 周六福 - 2002年创立于深圳,以轻资产加盟模式扩张,截至2023年底门店总数4129家(自营店91家)[5] - 过去三年营收分别为31.02亿元、51.5亿元、57.18亿元,利润分别为5.75亿元、6.6亿元、7.06亿元[5] 圣贝拉 - 定位高端月子中心,28天套餐起步价13.8万元,最高达50万元[6] - 成立后累计完成7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高榕创投、新鸿基等[6] 颖通控股 - 代理爱马仕、宝格丽等63个国际品牌,覆盖大中华区400+城市7500+销售点[6] - 创始人刘钜荣夫妇持股90%和10%,为典型家族企业[6] 港股IPO整体趋势 - 2025年上半年港股预计40家公司上市,募资1087亿港元,IPO数量和募资额同比上涨33%和711%[9] - 消费板块表现突出:蜜雪冰城市值超2000亿港元,古茗市值超500亿港元[10] - 当前港股IPO排队企业超160家,5月单月40+企业递表[11] - 再融资规模达1428.54亿港元(截至6月24日),已超去年全年875亿港元[11] 市场驱动因素 - 国际资本对中国消费股重估,头部消费公司受青睐(5亿利润起步,20-30亿利润更佳)[10][14] - 港交所政策放宽: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科技公司通过18C规则上市[15] - 中概股回流预期增强,小马智行、禾赛科技等拟赴港上市[15] - 基石投资人参与度提升,蜜雪冰城、宁德时代等IPO基石阵容豪华[14]
安徽,何以崛起
投资界· 2025-06-26 10:33
新兴产业与安徽经济崛起 - 2024年安徽GDP冲破5万亿,进出口总值和增速分别位列中部第一和长三角第一 [3] - 一季度汽车产量超越广东登顶全国第一,汽车出口量超越上海拿下全国第一 [3] - 规模以上工业营收达54918.5亿元,同比增长6.6%,位居全国第六和中部六省之首 [22] 借势长三角一体化 - 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连接四大黄金腹地,安徽省内行程最长,证明其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分量 [5][7] - 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升级为国家战略后,安徽全省域被正式纳入长三角地区 [8] - 2024年1~11月,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280个,实际到位资金8532.4亿元,同比增长9.1%,占全省比重62.9% [11] 成本优势与产业承接 - 安徽造车和运输的综合成本比江浙沪便宜5%到10% [9] - 安徽工业用地成交均价10-20万元每亩,合肥最贵仅26.7万元每亩,显著低于江浙的20~60多万元每亩 [10] - 阜阳吸引沪苏浙百亿级投资项目落地,淮北引入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实现陶铝新材料产业化 [10] 科技创新与产业链整合 - 合肥拥有12个大科学装置,数量超过北京,已建成3个在建2个 [12] - 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23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4万多台套科学仪器 [12] - 科大讯飞依托合肥和杭州科研力量,工业巡检机器人等产品持续迭代 [11] 汽车产业全链条布局 - 2024年安徽汽车产量突破357万辆占全国1/9,新能源汽车168.4万辆占全国1/8 [21] -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1年14.5万辆攀升至2024年135万辆,全国第二 [18] - 芜湖奇瑞汽车2024年产量占全省46.2%,出口量占全省近80% [19] 新兴产业全省协同发展 - 宣城集聚7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年产值超850亿元 [20] - 皖北聚集近1000家汽车产业链企业,目标2025年产业规模占全省超15% [21] - 合肥打造六大千亿新兴产业集群,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人工智能等 [23] 区域经济格局重塑 - 安徽从"不东不西"的尴尬境地转变为长三角与中西部的关键交汇点 [26] - 一季度进出口增幅位居长三角第一,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26] - 内陆省份在外贸版图分量提升,安徽迎来新发展机遇 [26]
10亿,香港成立抢人基金
投资界· 2025-06-26 10:33
香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成立 - 香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正式启动,首期规模10亿港元,聚焦科技、医疗、消费等前沿领域 [2][4] - 基金首批3亿港元已确认,目标扶持创新人才与优秀项目,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2][5][6] - 基金由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创始会长尚海龙及多位创始合伙人共同发起,旨在为来港人才提供创业支援 [5] 基金背景与目标 - 每月约有8000名高才来港,但难以找到中位数5万港元月薪的工作,基金成立旨在解决这一问题 [5] - 基金不仅是一项金融举措,更是推动香港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助力香港在新质经济领域走在全球前列 [5] -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期望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原则,支持香港初创企业发展 [6] 香港人才引进政策 - 香港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截至2025年2月底已批出近9.9万宗申请 [6][8] - 高才通计划吸引高收入人士和世界顶尖大学毕业生,并向22所内地高校毕业生开放人才签证 [8] - 香港还通过"一般就业政策"、"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等政策机制吸引顶尖人才 [8] 香港创投生态 - 港投公司成立于2022年,管理基金总规模达620亿港元,包括220亿港元"香港增长组合"、50亿港元"大湾区投资基金"等 [8] - 港投公司已出手超100个项目,涉及思谋科技、百图生科、银河通用等知名项目,项目方为香港当地产业赋能 [9] - 香港科创布局日益成熟,新创公司不断涌现,正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