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

搜索文档
新能源高管,失业大半年了
投资界· 2025-08-16 16:09
行业现状 - 新能源行业出现高管集体失业现象,空窗期普遍达2-3个月至大半年,部分总经理级别人员也面临长期失业 [3] - 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极高,前十家公司市场占有率超过90%,剩余企业仅争夺5%市场份额 [3] - 碳酸锂价格从高峰50多万元/吨暴跌至7-8万元/吨,对行业冲击巨大 [4] - 2022-2024年大量新能源上市公司财报表现不佳,行业洗牌严重 [4] 企业困境 - 多家知名新能源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包括恒大新能源、宝创新能源、威马汽车等15家电池企业和7家车企 [5] - 企业普遍面临设备成本高、人力成本高、运营成本高的问题,出现"卖一颗电芯亏一颗"现象 [3] - 固态电池和钠电领域小厂资金链断裂,出现大规模遣散员工现象,部分企业连赔偿金都无法支付 [10] - 2022年资本热潮催生的企业经过3年发展后,存活率堪忧,行业淘汰率高达30% [10] 人才市场 - 高管年薪普遍在100万以上,但面临严峻就业形势,被迫转型自媒体、咨询或组建"外包"研究院 [3][6][8] - 在职高管压力巨大,容错期仅2年左右,表现不佳即面临职位不保 [9] - 行业壁垒明显,动力、储能、消费电池领域人才难以跨领域流动 [5][6] - 企业招聘更倾向"高级牛马"型人才,要求即插即用、全方位匹配岗位需求 [9] 薪酬与就业 - 行业普遍降薪,某车企高级打工人年薪从50万降至30万,最终被压价至25万 [9] - 应届生薪资区间为1-2万/月,头部企业可达20万年收入,电池厂年终奖为3-6个月工资 [12] - 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招聘门槛提高至双985学历,锂威等企业研发岗已不接收普通211毕业生 [12] - 行业加班现象严重,加班时长纳入绩效考核,双休企业稀少且生存困难 [14] 应届生竞争 - 2018年后新能源专业火爆,2022年达到就业高峰,导致应届生竞争异常激烈 [12] - 学历内卷严重,头部企业研发岗位要求C9/华五院校背景,薪资可达25-30k/月 [13] - 硕士3年内、本科5年内人员被部分企业明确排除在招聘范围外 [10] - 行业整体呈现"高层失业、中层降薪、底层内卷"的就业格局 [1][15]
00后,她融资1.5亿
投资界· 2025-08-16 16:09
00后创始人登场 - 两位00后创始人Jessica Wu和Neil Deshmukh创立Sola Solutions,专注于AI驱动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3][5] - 公司累计融资2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5亿元),包括350万美元种子轮和1750万美元A轮融资 [3][9][10] - 创始团队来自麻省理工学院,Jessica Wu曾参与多家初创公司产品设计并在多家投资机构工作 [5] 创业契机与产品定位 - 创业灵感源于传统RPA系统复杂、成本高且脆弱的痛点 [7] - Sola Solutions开发AI智能体,能够自主学习、计划和决策,减少人工干预 [7] - 产品应用于物流、保险、医疗等领域,客户包括Morgan & Morgan PA等知名企业 [7][8] 女性在AI创业中的崛起 - 融资过程中获得女性投资人Sarah Guo和Kimberly Tan的支持 [10][11] - 行业中出现多位女性创业者如Mira Murati、Lucy Guo等,身家暴涨或创立高估值公司 [12][13] - AI创业潮中女性身影尤为显眼,打破传统男性主导格局 [11][13] 00后创业趋势 - 00后创始人群体涌现,如洪乐潼创立Axiom,Cursor团队创立Anysphere(估值90亿美元) [15] - 国内00后创业者如清华"极客三人组"创立零次方机器人,完成亿元级融资 [16] - 投资圈开始聚焦00后创业者,"AI的时代属于00后"成为行业共识 [15][16] 行业动态 - AI初创企业普遍在短时间内获得高估值,动辄十亿上百亿美元 [15][16] - 00后创业者成为行业新标签,"含00后率"成为关注焦点 [16] - 对比2014年IDG针对90后的计划,显示创投圈代际更替趋势 [16]
上海,出资凶猛
投资界· 2025-08-15 15:05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动态 -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宣布拟参投6只子基金,涉及本草创业、比邻星四期、千骥康睿、凯风开兴、鼎峰未来能源、无限启航海河等领域[4] - 基金在4个月内已出资8只子基金,活跃于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硬科技等前沿科技领域[5] - 基金总规模100亿元,周期15年,由上海国投公司牵头组建,80%投向子基金,20%投向直投项目,预计撬动三四百亿资金规模[7][8] 基金投资策略与方向 - 基金聚焦颠覆式创新、多学科交叉创新及前沿平台性技术方向的孵化和早期投资[7] - 重点关注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健康、未来空间、未来制造、未来材料六大产业领域[8] - 在未来信息产业中重点布局科学智能、大模型前沿、量子计算、具身智能、硅光等前沿领域[8] 上海创投生态发展 -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第三批子基金遴选启动,总规模约890亿元,重点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11] - 浦东人工智能种子基金发布,总规模20亿元,首期5亿元,已与18家公司签约[11] - 浦东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1600亿元,占全市40%,拥有200余家垂类模型企业,28款大模型产品完成备案[12] 其他重要基金动态 - 上海市发布首期30亿元人工智能CVC基金[13] - 设立两只"500亿"基金:上海产业转型升级二期基金和国资并购基金矩阵[13] - 中银资产首支AIC股权投资基金落地上海宝山,中国太保设立500亿战新并购基金[13]
今年西安最大IPO来了
投资界· 2025-08-15 15:05
奕斯伟材料IPO与王东升背景 - 西安奕斯伟材料科创板IPO获上市委审议通过,拟募资49亿元,成为2024年以来上会审核企业中募资规模最大的IPO,也是西安今年最大IPO [3] - 公司由"中国半导体显示产业之父"王东升掌舵,2019年从京东方功成身退后二次创业,致力于打破国外12英寸硅片垄断 [3] - 王东升1957年出生于浙江,曾创办京东方并带领其成为全球霸主(市值超1400亿元),2019年卸任后加盟奕斯伟集团出任董事长 [5] - 奕斯伟集团核心业务涵盖芯片与方案、硅材料、生态链投资孵化三大领域,其中12英寸硅片业务国内自给缺口显著(全球前五大厂商占比80%) [5] 公司财务与上市进展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0.55亿元、14.74亿元、21.21亿元,但扣非净利润连续三年亏损(-4.16亿、-6.92亿、-7.63亿),累计亏损超18亿元 [6]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3.02亿元(同比+45.99%),创半年营收新高,预计2027年实现合并报表盈利 [6] - IPO审核历时8个月快速过会,已解决57家股东对赌协议问题(剩余1家流程中),C2轮融资投前估值177.05亿元 [7][9] 资本布局与产业生态 - 累计融资超100亿元,集结近60家VC/PE机构,包括中信证券投资、中建材新材料基金等头部机构,最新估值240亿元(C2轮后溢价20%) [9][10] - 西安高新区通过西高投和陕西省集成电路基金重仓投资,推动形成"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测"完整产业链 [10][11] - 西安半导体产业规模2021年达1513.5亿元(全国第四),预计2025年超2000亿元,集聚200多家相关企业包括三星、华为、紫光国芯等 [11] 半导体行业IPO动态 - 2024年IPO受理企业达181家(同比+364.10%),科创板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第五套),沐曦集成电路等独角兽集中申报 [13] - 政策层面明确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特殊标准,禾元生物、北芯生命等亏损企业已成功过会 [13][14] - 商业航天企业中科宇航近期启动IPO,成为继蓝箭航天、屹信航天后半月内第三家申报企业 [14]
广东省“粤创金桥”启动活动
投资界· 2025-08-15 15:05
广东省创业投资与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机制 - 活动于2025年8月18日在广州启动 旨在打造常态化 高能级 实效性创投对接平台 推动产投联动和集聚发展 [1][2][3] - 活动由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多部门主办 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风投创投高地的战略部署 [2][9] 活动议程 - 上午议程包括领导讲话 启动仪式和8个项目路演 每个项目路演约10分钟 [5] 参与路演的企业 - 广东蘑菇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基于密态智算的数据安全流通服务 处于国内行业前沿 [6] - 华南脑控(广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在工业控制领域落地AI垂直大模型的标杆企业 [6] - 广州芳禾数据有限公司 提供原创技术和平台方案的前沿科技企业 [6] - 泽高新智造(广东)科技有限公司 激光增材技术应用于轨道交通领域的头部企业 [7] - 深圳市纳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从事先进材料制造装备 目标成为全球头部企业 [7] - 广州市艾佛光通科技有限公司 创新芯片制造企业 首创自主知识产权的单晶氮化铝体声波滤波芯片 [7] - 深圳市北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打造可思考 可决策 可处置的空间智能体 [7] - 广东辛孚科技有限公司 专注于工业软件和智能分析仪的高新技术企业 [7] 主办和承办单位 - 主办单位包括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科学技术厅 金融委员会办公室等多部门 [9] - 承办单位为广东粤财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广东省创业投资协会 [9] 活动地点 - 会场设在广东大厦国际会议厅 地址为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309号 [11][12] - 交通便利 距离广州站3.6公里 车程约10分钟 距离白云国际机场35公里 车程约50分钟 [12]
第一批买AI眼镜的人,已退货
投资界· 2025-08-15 15:05
市场表现 - 小米AI眼镜上市3天销量达5万台 引发抢购热潮但随后出现大规模退货潮[2][7] - 2024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暴涨210% Meta产品占据70%市场份额[12] - 中国智能眼镜市场2024年预计出货量290.7万台 上半年涌现十余款新品[7][12] 产品缺陷 - 首批用户反馈存在翻译延迟 拍摄质量差 设备笨重等问题 小米眼镜鼻梁承重达40g[4][8] - 海外用户遭遇连接障碍 需内地手机注册并翻墙才能使用完整功能[8] - 闪极科技产品出现左右扬声器装反等低级错误 交付延迟达7个月[13] 技术发展 - 行业受限于光学和芯片技术 消费级产品沉寂近10年 Meta通过融合大模型重启市场[11][12] - 当前产品普遍存在续航短 交互差 拍摄质量低等硬伤 行业平均退货率40%-50%[8][17] - 厂商加速迭代 国内50余家企业布局 涵盖互联网 电子消费 传统眼镜等多领域[15][16] 竞争格局 - 价格战白热化 闪极科技推出999元产品仅为竞品一半价格[13] - 厂商互相抨击 XREAL创始人公开指出竞品7大技术缺陷[15] - 跨界玩家涌现 老凤祥等非科技企业入局 华强北已推出基础功能产品[16] 用户反馈 - 消费者认为1999元定价性价比低 手机+蓝牙耳机组合仅需500元[9] - 社交媒体负面评价集中 吐槽产品"像工地安全帽""拍照如老年机"[9] - 尝鲜型购买占主导 多数用户表示将观望2年以上再考虑入手[19]
二次元攻占上海
投资界· 2025-08-14 16:16
上海游戏产业与二次元文化发展 - 上海已成为国内游戏行业核心聚集地,徐汇区尤其突出,聚集了鹰角、米哈游、莉莉丝、散爆等头部公司[8][12] - 徐汇区打造1 9公里长的元界游戏文化街区,包含痛站、痛车、主题特展、谷子市集等二次元基础设施,形成独特次元风景线[10][12] - 街区配套游戏产业服务中心,提供政策咨询、版权保护、人才培训等服务,并设立五个孵化器基地[12][13] 上海二次元文化活动与政策支持 - 2024年夏季举办首届上海之夏国际动漫月,联动CCG EXPO、Bilibili World、ChinaJoy三大展会,覆盖81个打卡点和15个商圈[15] - 政府推动游戏IP与城市文旅融合,如《明日方舟》与大白兔奶糖联名,南京路步行街引入二次元主题铛铛车[16] - 官方发布《次元地图》和魔都次元通行证,整合全市二次元资源,覆盖外滩、徐家汇等核心区域[15] 上海游戏企业影响力与社会责任 - 鹰角、米哈游、莉莉丝、叠纸被称为上海四小龙,产品兼具商业成功与文化属性,代表年轻化创新方向[17] - 鹰角历年累计捐赠近5000万元,覆盖文化传播、抗震救灾等公益领域,2024年获上海慈善奖[17] - 米哈游与澎湃新闻合作游戏IP转化研究,鹰角与解放日报共同推进全球游戏产业调研[21] 二次元文化国际输出与行业合作 - 鹰角作为唯一游戏公司参与纽约林肯中心上海日活动,演出《明日方舟》90分钟交响乐,展现中国二次元文化[18][19] - CIGDC大会设立日韩英法四国交流专场,发布《中国游戏出海指南》,推动全球游戏生态合作[19][20] - 上海插画艺术节引入《英雄联盟》《绝区零》等游戏视觉艺术,融合传统与数字艺术形式[16] 政府与行业协同发展模式 - 上海通过政策扶持与资源整合实现游戏产业与城市发展双向赋能,将二次元打造为城市新名片[12][15] - 公务员群体积极参与二次元文化推广,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游戏相关内容并获得高互动[22] - 行业抓住21世纪发展机遇,推动游戏从娱乐产品升级为城市文化组成部分[21][22]
王兴兴的最佳拍档
投资界· 2025-08-14 16:16
公司背景 - 宇树科技由王兴兴与陈立联合创立 两人为宁波老乡及大学同学 从本科到硕士均同校[1][2][3] - 陈立早期加入时负责市场与商业化 拥有海康威视的B端 G端及海外销售经验[1][4] - 公司2016年成立 王兴兴26岁获数百万种子轮融资 陈立放弃稳定工作加入[4] 技术产品 - 王兴兴2015年以电机驱动方案研发四足机器人Xdog 获国家级机器人大赛二等奖[3] - 2017年发布首款产品Laikago 获高校 研究所及企业实验室订单[4] - 2020年机器狗登上央视春晚 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4] 商业化进展 - 陈立主导销售体系搭建 覆盖市场宣发 售前售后及客户对接[4] - 2023年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份额接近70% 2024年销量达2 37万台 市占率69 75%[9] - 截至2025年7月 四足机器人全球销量占比60%-70% 人形机器人业务覆盖50%以上国家和地区[9] - B端客户结构多元 中标170笔覆盖高校 能源 公安等领域 高校为G端主力客户[9] - 连续五年实现盈利 行业罕见正向现金流案例[9] 行业动态 - 具身智能行业进入订单竞争阶段 头部企业纷纷披露商业化进展[11][12] - 智元机器人获富临精工数千万元订单 与中国移动达成1 24亿元合作[12] - 优必选中标9051万元汽车机器人项目 银河通用获100家门店订单[12] - 松延动力2025年7月交付105台人形机器人 环比增长176% 意向订单超2000台[12] - 产业资本如京东 美团加速入场 带来资金与订单双重资源[12] - 2025年上半年行业平均增长50%-100% 洗牌后将回归订单驱动生存逻辑[13]
迪卡侬要卖了
投资界· 2025-08-14 16:16
并购动态 - 法国运动零售巨头迪卡侬计划出售中国子公司约30%股权,业务初步估值约10-1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00亿元)[3] - 星巴克中国、哈根达斯中国业务也相继传出并购消息,多家国际PE机构参与竞购[3] - 迪卡侬已聘请一家头部投行担任卖方顾问,交易可能采用"增资扩股+老股转让"的混合方案[9] - 星巴克中国已吸引高瓴、凯雷投资、信宸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及腾讯、京东等大厂参与竞购[9] - 通用磨坊筹划出售哈根达斯中国业务,潜在交易金额约5-8亿美元[10] 迪卡侬发展历程 - 迪卡侬由米歇尔·雷勒克创立,开创自助式体育零售模式,门店设计简约,产品按运动种类陈列[5] - 1986年推出第一款自产自销自行车,奠定自有品牌模式,同年开启全球扩张[6] - 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2003年在上海开出首家线下零售店[6] - 2017年底中国门店数量达约260家,目前在中国拥有4个自有工厂、11个工业采购办公室、约400家合作工厂[6] - 中国工厂采购产品占集团全球市场42.5%,是除法国外较少拥有完整产业链的海外市场[6] 消费并购趋势 - 买下跨国公司中国业务成为当下消费并购主要方向[10] - 中信系曾以20.8亿美元拿下麦当劳中国20年经营权,门店数量已超7000家,2028年计划突破1万家[10] - 肯德基、可口可乐等国际品牌的中国化路线多由PE或本土公司运作[10]
银发经济,步步是坑
投资界· 2025-08-14 16:16
银发经济现状分析 -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1%,银发经济年产值7万亿元,占GDP5%,占总消费12.5% [4][5] - 日本65岁以上老人占比30%以上,银发经济产值100万亿日元,占GDP16.7%,占消费8.5%,显示老年人消费能力普遍低于中青年 [6] - 中国银发经济呈现低端化特征,养老机构入住率仅63%,6.2万张床位空置,上海中等偏上养老机构月均费用8500元远超老年人4930元月均退休金 [10] 老年人消费能力 - 2021年中国老年人年人均收入32027.4元,中位数11400元,城镇老人47270.8元,农村老人14105.4元,67%城镇化率下农村老人占比超33%约1.71亿 [8] - 城镇老人养老金分配不均:7%群体月均6000元,38%企业退休职工月均2000元,主流收入中位数仅每年两三万 [9] - 50岁以上人群平均存款18.6万元,但储蓄多用于应急而非日常消费 [9] 消费行为特征 - 2023年银发旅游者达11.6亿人次占国内旅游20.6%,但超60%选择200元以下低价团,99元、199元"老年特惠团"长期占据OTA平台榜首 [11] - 老年人消费呈现极高价格敏感性,偏好"实体消费"轻视服务消费,购物店消费慷慨但鉴别力差,形成"铁腚团"等畸形市场生态 [13][14][15] - 消费观念滞后于时代,存在自我合理化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与低价团经营者形成"供需匹配"关系 [16][17] 行业结构问题 - 老年人消费集中于医疗保健和有限社交休闲(餐饮、旅游),缺乏多元化消费场景 [5] - 正规旅游机构因老年人价格敏感度高难以开展业务,导致市场逆淘汰,非正规低价团主导市场 [13] - 养老设施产业未出现预期中的"一床难求",反映有效需求不足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