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

搜索文档
大学生贴钱卷实习
投资界· 2025-08-24 16:04
实习现象普遍性 - 大学生普遍参与无薪实习并需自费承担相关成本 例如法学专业学生付新雨在法院实习期间倒贴超过1万元 相当于一学期生活费[6] - 跨城市实习现象普遍 学生需承担高额交通和住宿费用 如社科硕士黄秀英每周往返北京实习通勤6小时 月交通费近800元[6][8] - 2024年猎聘调研显示"相关实习经历"成为企业招聘毕业生的首要考量因素[6] 实习成本结构 - 住宿成本为主要支出 北京单间月租达3000-4000元 学生需通过合租方式降低开销[6][17] - 跨城通勤成本显著 高铁月均花费1000元 另需承担临时住宿费用[8] - 医学生实习存在额外费用 需同时支付学校学费和医院实习费 尽管学校可能承担部分实习费(如2000元)但压力仍然较大[10] 学业与实习冲突 - 学生面临时间分配困境 需同时完成实习工作、学术论文及资格证考试准备[12] - 医学专业实习与考研复习时间重叠 导致学习时间碎片化[13] - 英国Upromise公司2025年研究显示18-24岁大学生在学就业比例升至65% 国内高校类似情况普遍[14] 实习内容价值 - 低年级学生实习内容多为基础性工作(如文书整理、卷宗归类) 与专业课程匹配度有限[17] - 部分专业实习存在学用脱节现象 如预防医学在医院轮岗期间难以应用专业知识[18] - 中国青年网2023年调查显示67.84%大学生首次实习发生在大一阶段 实习起始时间显著提前[16] 就业市场压力 - 2025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1222万人 较上年增加43万人 就业竞争加剧[18] - "多段实习"成为求职隐性要求 学生被迫通过增加实习经历提升竞争力[18] - 行业头部单位实习机会稀缺 学生愿意承受经济代价获取优质实习经历[8] 经济来源与决策 - 学生实习期间主要依赖家庭生活费支持 部分通过兼职补贴开销(如黄秀英曾月入8000元)[19] - 医学生实习后期承担正式工作却无报酬引发公平性质疑[19] - 学生将实习视为必要投资 尽管存在经济压力仍选择继续投入[19]
华为二号位
投资界· 2025-08-24 16:04
华为高管徐直军的职业背景 - 徐直军是华为三大轮值董事长之一,自2010年起担任副董事长,在华为权力核心超过15年,地位仅次于任正非 [4][5] - 华为董事会成员需具备10年以上基层业务锻炼和顶尖业绩贡献,20万员工中仅17人进入董事会 [4] - 轮值董事长在6个月轮值期内担任公司最高领导,负责战略制定、经营决策及资源调配 [4] 教育背景与早期职业发展 - 徐直军1967年出生于湖南益阳,1985年考入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1988年考入华东工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 [7][8] - 博士期间研究方向为火箭弹相关领域,包括多管火箭弹道系统软件开发 [8] - 1993年作为全国2000多名博士毕业生之一,选择加入华为,当时企业界吸引的博士不足5% [9] 早期技术贡献与研发角色 - 1993年加入华为后立即参与"C&C08"数字交换机研发,该项目是华为生死存亡的关键产品 [11] - 1994年"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试机成功,技术性能媲美国际巨头产品,价格仅为70% [11] - 1994年华为销售额达8亿元,1995年突破15亿元,员工增至1200人 [13] - 1995年担任智能业务部总经理,因资历较浅被称为"小徐总" [13] 国际市场开拓与业务领导 - 1996年升任市场部副总裁,主导俄罗斯市场开拓,初期面临信任危机和零销售收入 [15][16] - 1997年与俄罗斯企业组建合营公司贝托-华为,持续投入市场,1998年豪掷1.5亿港币包机邀请客户参观 [16] - 1999年实现首笔38美元订单突破,2003年俄罗斯市场销售额突破1亿美元,独联体国家销售额超3亿美元 [18] - 2003年担任无线业务部总裁,与余承东配合聚焦欧洲顶级运营商,3年内与15大运营商中的12家签约 [19] - 2005年华为海外销售收入达48亿美元,占全年总收入82亿美元的58.5% [19] - 2008年领导研发全球首个分布式基站,实现"一基站支持多代通信"技术领先 [19] 管理理念与组织贡献 - 推动建立华为"心声社区"论坛,允许员工实名或匿名反馈意见,优化管理参考 [23] - 撰写《告研发员工书》,批评研发人员特权思想和葛朗台式吝啬倾向,强调集体主义 [23] - 强硬支持末位淘汰制度,认为组织新陈代谢对95%员工负责,避免僵化死亡 [24] - 用战争比喻干部选拔,强调绩效导向和残酷环境下的真实能力评估 [25] 战略决策与技术创新推动 - 最早向任正非提出造手机建议,初期遭反对后坚持投入,最终获10亿元研发资金 [26] - 推动成立华为"2012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5-10年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源头覆盖麒麟芯片、鸿蒙系统和智能辅助驾驶 [26] - 任正非评价徐直军"鼻子尖尖的,总能先于他人闻到任何机会" [26] 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契合 - 徐直军低调内敛,极少个人宣传,甘于隐居幕后让舞台给下属 [26][27] - 敢于否定任正非观点,曾公开表示"老任懂什么管理",并在内部民主投票中投出3张反对票 [21] - 批判迎合上级的汇报行为,认为与华为"以客户为中心"价值观背道而驰 [22] - 深层价值观共鸣是其获得任正非重用的关键原因 [27]
知名VC被骗了5亿
投资界· 2025-08-24 16:04
公司背景与融资历程 - 11x由年仅24岁的Hasan Sukkar于2022年创立 专注于开发AI数字员工产品Alice和Julian [5][8] - 公司累计融资7600万美元(约5.4亿元人民币) 包括Benchmark领投的2400万美元A轮和a16z领投的5000万美元B轮 估值达3.5亿美元 [9] - 产品宣称AI销售代表Alice的会议预订量是人类销售代表的5倍 成本低10倍 [8] 造假事件与业务问题 - 被TechCrunch曝光虚假宣传客户 包括将短期试用企业(如ZoomInfo)列为正式客户 [11] - 采用有争议的ARR计算方式:将含3个月解约条款的合同按全年金额计入收入 夸大实际业绩 [13] - 客户反馈产品表现不佳 存在幻觉问题或无法加载 试用后终止合作现象普遍 [11][12][13] 行业影响与警示 - AI行业存在指标泡沫现象 如Manus使用RRR(月收入×12)替代ARR引发争议 [17] - 技术变革期易催生"虚荣指标" 类似互联网泡沫时期的点击量和移动互联网日活 [18] - 行业FOMO(害怕错过)情绪导致融资狂热 但99%的AI创业项目可能在一两年内被市场出清 [18] 公司治理变动 - 创始人Hasan Sukkar已辞去CEO职务 由首席技术官Prabhav Jain接任 [15] - 主要投资方a16z考虑采取法律行动 事件仍在调查中 [3]
LP圈发生了什么
投资界· 2025-08-23 16:04
腾讯投资动态 - 腾讯作为有限合伙人投资成都龙珠股权投资基金 新增股东阵营中出现腾讯身影[2] - 腾讯系关联公司参与设立深圳智薯投资合伙企业 注册规模160.76亿元 由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旗下子公司与腾讯系关联公司共同持有[4] - 腾讯今年以来已出资杏泽资本、礼来亚洲基金、晨壹基金等机构[2] 外资机构人民币基金进展 - KKR旗下境内私募实体开德时璞(上海)私募投资基金完成备案 正式落地上海临港新片区[3] - 启明创投QFLP基金启舜项目落地昆山 认缴规模2亿美元 重点投向科技、医疗创新行业早期和成长期企业[5] - 天津和平区首支QFLP基金天津金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注册落户 注册资本5450万元 主要投资者为香港金圆国际有限公司[14] 地方政府产业基金 - 江苏徐州新兴产业专项母基金完成工商注册 总规模30亿元 聚焦新能源、集成电路、新材料、绿色环保等领域[6][7] - 湖南首支综合类AIC科创基金长沙湘江交融高创燕远创业投资基金揭牌 总规模3亿元 重点关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领域[8] - 湖北长江庚智创新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完成备案 规模30亿元 重点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领域[9] - 丽水市丽创创业投资基金完成备案 总规模20亿元 秉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战略方针[13] - 鄂州市葛店融芯产业投资基金完成注册 总认缴规模3亿元 精准锚定长江存储产业链为核心的泛半导体产业[15] - 福建省海阅出版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完成注册 总规模10亿元 首期规模3亿元 聚焦文化产业生态链建设[11][12] - 安徽省加快运营人工智能产业主题基金 总规模不低于200亿元 以参股方式支持市国资平台设立子基金[28] 上市公司LP出资 - 华东医药出资9.8亿元参与设立股权投资基金 认缴出资比例49% 基金总规模20亿元 投资领域包括创新药、医美、大健康[16][17] - 科沃斯出资2亿元参与发起创业投资基金 出资比例40% 基金目标总规模5亿元 拟投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方向[18] 专项领域基金 - 中新基金发起设立重庆富新领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重点围绕新能源智能网联商用车领域开展投资[10] - 河北省清冀国鼎电子信息创业投资基金完成设立 规模1.5亿元 省科技引导基金认缴4500万元占比30% 聚焦电子信息及上下游领域[19] - 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公示拟参股子基金 目标规模3.1437亿元 主要投向生物医药、医疗健康相关领域[20] - 杭州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将重点投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高价值专利培育[23] 基金遴选与政策创新 - 福建省专精特新母基金公开遴选子基金管理机构 目标规模20亿元 重点投向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21] - 上饶经开区产业升级基金公开遴选管理人 规模40亿元 助力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22] - 上饶市万年县产业母基金规模5亿元 可参与IPO战略配售和上市公司收购[24] -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公开遴选管理机构 总规模20亿元 不低于80%用于设立子基金 聚焦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25] - 陕西省科技创新母基金建立尽职免责机制 种子天使类子基金容亏率最高70% 单个直投项目最高容亏100%[26][27] - 常德市发布国内首部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地方性法规 涵盖创新平台建设、产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19条内容[29]
中国最牛兄弟,5000亿
投资界· 2025-08-23 16:04
公司市值表现 - 寒武纪股价涨至1243.2元,市值突破5201亿元,成为A股历史上第二只站上5000亿元市值的千元股[3][11] - 2024年股价一年上涨387%,市值涨幅超过2000亿元,获"2024年股王"称号[11] - 上市首日市值突破1000亿元,但2022年4月股价跌至46.59元/股,较前期高点297.77元跌幅达84.35%[8][9] 创始人背景与研发历程 - 创始人陈云霁14岁入读中科大少年班,24岁博士毕业并参与"龙芯"团队;陈天石复制类似路径,获计算机博士学位后转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5] - 2010年兄弟二人提出AI芯片研发构想,2015年20人团队研发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7][8] - 2017年华为麒麟970搭载寒武纪1A处理器,公司声名鹊起后战略转型"云—边—端"全场景布局[8] 财务与经营状况 - 2020-2023年归母净亏损分别为6.59亿元、11.11亿元、15.79亿元、10.43亿元[9] - 2024年第四季度和2025年第一季度首次实现连续盈利,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2亿元和3.55亿元[11]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1.11亿元,同比猛增4230.22%,接近2024年全年营收[11] 技术与产品突破 - 2024年寒武纪思元590芯片采用7nm工艺,推理场景能效比肩国际巨头,支持所有国内主流大模型[11] - DeepSeek-V3.1使用UE8M0 FP8参数精度,针对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成为股价大涨导火索[12] 行业环境与市场机遇 - 英伟达要求部分零部件供应商暂停生产H20芯片,国产替代价值凸显[13] - 2026年国内智算芯片市场空间约3230亿元,中性假设下国产芯片有望占据近一半市场份额[13] - 国内云计算公司转向采购寒武纪等国产AI推理芯片,满足AI推理计算需求[13] 投资机构支持 - 国投创业2016年以1.5亿元领投寒武纪,持续多轮押注;元禾原点看好人工智能芯片产业链顶端价值[15] - 联想创投从A轮参与四轮融资,陪伴至IPO;国科投资2017年A轮参投,B轮时公司估值达25亿美元[16] - 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天使轮跟投1000万元;越秀产业基金2018年起连续两轮投资[15][16] 硬科技投资逻辑 - 硬科技投资周期长,需耐心熬过蛰伏期,过拐点后迎爆发式成长[17] - 寒武纪证明在中国投资硬科技能赚大钱,激励更多人投身硬科技领域[17]
一个大学专业爆红
投资界· 2025-08-23 16:04
低空经济专业建设热潮 - 教育部2025年度拟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点120个 占申报专业总数869个的13.8% 低空经济相关专业点总数达130个[6] - 首批6所高校通过"绿色通道"增设专业 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等顶尖航空航天院校[6][7] - 全国136个低空经济专业点覆盖28个省份62个城市 四川以14个专业点居首 江苏11个 北京与广东各10个[11][13] 人才需求与产业驱动 - 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1.5万亿元 2035年增至3.5万亿元[9] - 无人机操控员岗位缺口达100万人 低空技术专业本科及以上人才年需求约4000人 辐射领域缺口23万人[9] - 全国低空经济企业数量2024年末达14,707家 同比增长19.8% 2025年一季度增至16,558家[8] 区域竞争格局 - 北京与成都各拥有10个专业点并列全国第一 广州南京各8个 南昌西安各6个[13][16][17] - 成都通过电子科大 西南交大等高校新增10个专业点 与北京形成双头竞争格局[16] - 南京依托7所高校布局专业点 并牵头成立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创新发展联盟及研究院[17] 校企协同培养模式 - 亿航智能与清华大学共建低空航空技术联合研究院 沃飞长空与西南交大签约科技成果转化合作[19] - 企业合作覆盖北航 南航 西工大等高校 合作领域延伸至城市运维系统及新业态开发[20] - 产学研融合需注重课程体系前沿性 避免高校盲目跟风开设缺乏学科支撑的专业[20]
淡马锡,投了叶国富
投资界· 2025-08-22 15:22
核心观点 - 潮玩行业正经历高速增长 泡泡玛特和TOP TOY等头部企业业绩表现突出 资本市场关注度显著提升 [4][15][18] - 名创优品旗下潮玩品牌TOP TOY获得淡马锡领投战略融资 投后估值达100亿港元 并可能分拆上市 [2][8][9] - 潮玩企业通过全球化扩张和IP运营实现快速增长 行业呈现多企业IPO排队态势 [8][16][17] 行业动态 - 泡泡玛特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138.8亿元 同比增长204.4% 归母净利润45.74亿元 同比增长396.5% [15] - 泡泡玛特市值突破4200亿港元 今年股价累计上涨超250% 自2022年11月低点以来上涨超32倍 [4][15] - 潮玩行业多家企业准备上市 包括布鲁可 卡游 52TOYS和铜师傅等 [16][17] TOP TOY发展情况 - 2025年二季度营收4亿元 同比增长87% 上半年收入7.4亿元 同比增长73% [3][8] - 门店总数达293家 同比净新增98家 包括38家直营店 250家合伙人模式店和5家代理店 [3][6] - 品牌GMV约10.5亿元 启动全球化战略 计划5年投入100亿元资金 覆盖100个国家 开设超1000家门店 [8] 名创优品战略布局 - 名创优品市值570亿港元 当日股价大涨超20% 市值增加100亿港元 [4] - 公司提出"兴趣消费"概念 通过全球IP联名集合店模式拓展市场 拥有六层店态矩阵 [11] - 2023年以63亿元收购永辉超市29.4%股权 成为第一大股东 看好胖东来模式 [12][13] 市场竞争格局 - TOP TOY采用大IP二次创作模式 与泡泡玛特自有IP模式形成差异化竞争 [16] - 行业获得资本青睐 高瓴创投 高榕创投和凯辉基金投资新文创品牌闪魂ShiningSoul [18] - 布鲁可港股上市获得6000倍认购 国际配售部分获约39倍认购 [16]
500亿,浙江父女去IPO敲钟了
投资界· 2025-08-22 15:22
公司上市与市值表现 - 卧龙电驱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计划实现"A+H"双重上市[4] - A股股价年内翻倍 最新市值近500亿元[4][8] 公司创始与发展历程 - 陈建成1984年创办上虞县多速微型电机厂 为卧龙集团前身[4][6] - 1985年生产首款产品"JW系列电机" 次年销售额达100多万元 利润超20万元[6] - 2002年卧龙电驱登陆上交所[7] - 通过收购奥地利ATB集团、意大利SIR、美国通用电气中低压电机业务等实现全球化扩张[7][8] - 现拥有卧龙电驱、卧龙资源、Brook Crompton三家上市公司 全球超40家工厂[8] 公司股权结构与管理层 - 陈建成、陈嫣妮父女合计持股约38.84% 为控股股东[8] - 陈嫣妮现任卧龙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卧龙控股集团董事长[8] - 董事长庞欣元为陈嫣妮丈夫[8] 业务构成与财务表现 - 主营业务为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 涵盖防爆、工业、暖通、新能源交通、机器人五大板块[10]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42.66亿元、155.66亿元、162.47亿元[13] - 同期期内利润分别为8.39亿元、5.53亿元、8.32亿元[13] - 2025年上半年收入80.31亿元 同比增长0.66% 期内利润5479.69万元 同比增长33.96%[13] - 防爆、工业、暖通三大基础业务贡献近九成营收 但增长乏力[13] 市场地位 - 2024年全球防爆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市场份额4.5% 排名第一[13] - 全球工业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市场份额2.8% 排名第四[13] - 全球暖通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市场份额2.0% 排名第五[13] 机器人业务布局 - 2022-2024年机器人组件收入分别为3.55亿元、4.06亿元、4.51亿元 占比2.5%-2.8%[14] - 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2.7% 尚未形成规模效应[14] - 战略投资智元机器人 并成为宇树科技核心零部件供应商[15] - 赴港IPO募资将重点投入机器人及电动航空领域[16] 行业现象:女性接班人趋势 - 联合动力朱兴明、朱瀚玥父女 公司创业板IPO募资48.57亿元[18] - 中策橡胶仇建平、仇菲父女 IPO前合计控股46.95%[18] - 星邦互娱郭中健、郭小兰父女 旗下游戏总流水突破100亿元[18] - 通威股份刘舒琪、新希望刘畅、桐昆集团陈蕾、天齐锂业蒋安琪等女性接班案例涌现[19]
《黑神话:钟馗》吊足胃口
投资界· 2025-08-22 15:22
中国游戏在国际展会表现 - 游戏科学新作《黑神话:钟馗》以压轴彩蛋形式亮相科隆展ONL 获得全球行业尊重 [4] - 中国游戏占据科隆展显著位置 包括《明日方舟:终末地》50米展位及腾讯广告牌占据入口C位 [4][6] - 国产游戏获多项科隆奖提名 最佳移动游戏提名五占三 《影之刃零》提名最佳音效 [8] 中国游戏全球影响力提升 - 《黑神话:悟空》连续三年参展科隆展 验证中国单机游戏全球市场可行性 [24][26] - 海外KOL将中国单机游戏反应视频作为新流量密码 显示国际关注度提升 [24][25] - 《明日方舟:终末地》未上线即获TGS未来部门奖 与《怪物猎人:荒野》等日厂大作同台竞技 [33][35] 展会经济与行业趋势 - 科隆展2023年观众达33.5万人次 参展商超1400家 其中71%为海外厂商 [22] - 线下展会重新成为重要宣发阵地 助力3A大作突破营销预算限制获取关注度 [22] - 中国厂商在国际会议表现突出 腾讯相关GDC演讲达42场 超过微软的40场 [31] 产品战略与市场突破 - F2P产品通过极致品质实现全球突破 《明日方舟:终末地》在PC/主机端具备竞争力 [28] - 射击类产品优先布局PC版本 《三角洲行动》确认PC立住后手游才可能成功 [28] - 中国游戏凭借审美/品质打破出海壁垒 韩国G-Star展会出现玩家自发cosplay盛况 [35]
中产家庭留学时代结束
投资界· 2025-08-22 15:22
留学趋势变化 - 2019至2024年留学人数持续下降 北京大学2024年本科出国深造人数为641人 较2019年818人减少超过21% 清华大学2019至2023年出国人数减少28% 北京理工大学出境深造人数减少一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复旦大学海外升学人数分别缩水28.57%和17.70% [5] - 留学成本大幅上升 哥伦比亚大学学费涨至7万美元一年 美本平均学费每年5万美元以上 加上住宿生活等最低年消费10万美元 四年总成本约40万美元(300万人民币) [5] - 美国H1B签证中签率从10年前50%下降至14%-25% 2023年对中国留学生拒签率达36% [6][11] 就业环境与回报 - 海归就业优势减弱 中国就业序列中考公和国营企事业优先 海归在前两条路径中优势为零 需与1500万应届毕业生竞争私企岗位 [6] - 留学投资回报周期长 300万人民币成本在中国职场回收需超高人脉和运气 且需应对国内卷薪资 卷工作时长 卷人脉的竞争环境 [6] - 部分领域仍存在机会 STEM(科学 技术 工程与数学)专业学生有较强竞争优势 美国AI领域近一半人才受过国内本科教育或具中国背景 [13] 时代红利变迁 - 1978年改革开放后高考红利显现 受过高等教育人群大规模迁移至城市 填补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需求 [7] - 加入WTO后留学红利形成 全球知识 语言能力 管理系统和技术结构需求激增 海归成为外向型经济重要人才补充 [8] - 全球化逆转导致人才流动政策收紧 地缘政治变化使教育交流成为政治沙盘博弈点 留学从普遍机遇变为狭窄门缝 [11][12][14] 个体选择与适应 - 留学目的从获取红利转向人格塑造 知识结构奠定和理想追求 国外大学在个体发展上仍具优势 [13] - 只有追求卓越或具备特殊才能者能在留学竞争中生存 需匹配个性 长项与理想的专业选择 [13][15] - 个人命运取决于选择与努力 需在全球化逆风中寻找适应时代夹缝的发展方向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