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
搜索文档
今年美妆最大并购诞生
投资界· 2025-10-20 16:01
交易概述 - 开云集团与欧莱雅集团于10月20日宣布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总价值达40亿欧元(约合332亿元人民币),是今年美妆领域最大一笔收购[4] - 合作涵盖欧莱雅收购Creed品牌、获得开云集团多个品牌的长期许可协议,以及成立一家股权各占50%的合资公司[4][9] - 交易预计将于2026年上半年完成,届时欧莱雅将以现金支付,并需向开云集团支付特许使用费[11] 开云集团战略分析 - 开云集团面临业绩与债务双重压力,2024年全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净利润大幅下滑62%,截至2025年6月底净负债额为95亿欧元[11] - 此次出售资产可缓解部分资金压力,并使集团更专注于核心优势,即旗下品牌的创造力与吸引力[11][12] - 集团于2023年6月以35亿欧元全资收购Creed品牌,仅两年后再次易主[9] 欧莱雅集团战略分析 - 通过此次收购Creed,欧莱雅旨在成为快速增长的高端香水市场的主要参与者[13] - 交易使欧莱雅获得了古驰(Gucci)、葆蝶家(Bottega Veneta)和巴黎世家(Balenciaga)等多个品牌为期50年的独家香水及美妆产品许可协议[9][10] - 合作将巩固欧莱雅作为全球第一大奢侈美妆企业的地位,并携手开云探索健康领域的新路径[15] 欧莱雅并购历史与布局 - 欧莱雅近期在香水领域动作频繁,2024年收购中东阿曼奢华香水品牌Amouage少数股权、法国设计师品牌Jacquemus少数股权,并投资韩国香水品牌BONTOSTANDOUT[13] - 2023年,公司以25.25亿美元(约合170亿人民币)收购高端个护与香水品牌Aesop伊索,缔造当年美妆界最大收购案[13] - 在中国市场,公司于2022年成立投资公司"上海美次方投资",至今公开4笔投资中有一半投向中国新兴香水品牌,包括2022年投资闻献和2024年投资观夏tosummer[14] - 公司历史悠久,大部分品牌通过收购而来,如1964年收购兰蔻、1965年收购卡尼尔,近期于2024年6月以约10亿欧元(约合80亿人民币)收购英国护肤品公司Medik8[14][15]
一场资产大洗牌开始了
投资界· 2025-10-20 16:01
黄金市场动态 - COMEX黄金价格突破4200美元/盎司,年内累计涨幅达54% [6] - 黄金在除美联储外各国央行储备中的占比已超过美债,为1996年以来首次 [8] - 中国9月黄金储备增长294亿美元,环比上涨11.6%,黄金在官方总储备中占比升至7.68%,为十年来最高水平 [10] 科技板块表现 - 第三季度A股半导体板块涨幅显著:中芯国际涨58.93%,海光信息涨78.78%,寒武纪涨120.28%,华虹公司涨109.63% [11] - 美股标普500指数自2022年10月以来累计上涨83%,英伟达市值从3640亿美元暴增至4.7万亿美元,涨幅超10倍 [11][12] - AI投资已占美国GDP增长的40%,主要AI企业对美国股市增长的贡献占比达80% [12] 市场资金流向 - 2025年9月,A股上市公司实施定增15起,同比上升200%,实际募资总额约1447.14亿元,同比上升10359% [18] - 截至9月5日,通过“港股通”南下的资金量突破10100亿港元,刷新历史纪录 [18] - 国内科技公司募资同比上升12%,实现4年来首次正增长 [12] 政策与战略导向 - 美国“大而美”法案将芯片制造商的税收抵免比例从25%提升至35%,未来五年五角大楼将投入约1500亿美元用于国防项目 [20][21] - 中国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为科技或高科技含量企业,资本市场含“科”量进一步提升 [12] - 投资方向转变,医疗、教育投资增速为负,资源向科技等大国博弈领域集中 [21] 机构投资策略 - 哈佛管理公司(HMC)第二季度大规模增持微软和英伟达,增持比例分别为48%和30%,同时首次大规模建仓黄金和比特币相关资产 [23] - 全球顶尖机构采取“左科右金”的投资策略,同时押注科技股与黄金以对冲风险 [23][24]
基金期限之困
投资界· 2025-10-20 16:01
关关关关关注注注注注投投投投投资资资资资界界界界界视视视视视频频频频频号号号号号 做做做做做创创创创创投投投投投圈圈圈圈圈最最最最最靓靓靓靓靓的的的的的仔仔仔仔仔 ...
70亿,阿里香港买楼了
投资界· 2025-10-20 16:01
正 在 招 人 。 作者 I 杨继云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香 港 迎 来 一 位 超 级 业 主 。 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共同宣布:投资9 .2 5亿美元(约70亿港元),购置了铜锣湾港岛一 号中心共1 3层商业写字楼,作为两家公司的中国香港总部。 对此,阿里巴巴集团主席蔡崇信解释:"自19 9 9年成立以来,阿里巴巴一直深耕香港市 场。此次收购香港地标物业,充分体现我们对香港经济和营商环境的信心,并将以香港为 理想的大本营,持续拓展国际业务。" 11月初,他将现身香港大学做一场分享。 今日,阿里巴巴港股股价涨超4. 8%,最新市值超3万亿港元。 阿里成立香港总部 买下办公楼 如此大手笔,阿里震撼香港写字楼市场。 所买下的港岛一号中心现由文华东方酒店集团持有。文华东方国际在10月1 7日晚间披露 的文件显示,此次阿里和蚂蚁集团洽购的是港岛一号中心最高的13个楼层,这些楼层享 有维多利亚港2 7 0度全景视野,此外阿里还买下该建筑的屋顶标志和5 0个停车位。 此次交易总收购价为9. 25亿美元,出售写字楼总建筑面积约30 . 16万平方英尺,折算后, 平均价格约为 25 .82万港元/平方米。 若相关 ...
刚刚,一对化学夫妇IPO敲钟
投资界· 2025-10-20 11:34
公司IPO与市值表现 - 海西新药于10月20日登陆港交所,发行价为86.4港元/股,首日股价高开18.06%,当前市值达到85亿港元 [5] - 公司原定于10月17日挂牌交易,但因未能刊发配发结果而延迟上市 [10] 创始人背景与公司创立 - 公司由康心汕和冯岩这对学霸夫妻与福建国资共同于2012年创立 [5][7] - 康心汕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拥有普林斯顿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PTC Therapeutics等公司;冯岩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拥有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曾就职于耶鲁大学医学院等机构 [7] - 选择福州创业的原因包括家乡情结以及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研发资金支持 [8] 业务模式与产品管线 - 公司采用“仿制药+创新药”双轨模式,通过“短、平、快”的仿制药实现自我造血,并已建立拥有四款在研创新药的产品管线 [8][12] - 截至2025年10月,公司共有15款仿制药获批上市,已商业化产品用于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领域 [8] - 创新药管线中,C019199有望成为全球首个针对骨肉瘤的突破性疗法 [8] - 公司是福建第一家、全国前五家获得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批件的制药公司 [9] 财务业绩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2.1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67亿元,2025年前5个月营收为2.49亿元 [12] - 期内利润从2022年的6898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1.36亿元,2025年前5个月利润为9021万元 [12] - 销售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仿制药,安必力、海慧通、瑞安妥及塞西福四款入选国家VBP计划的药物在2024年贡献了超过九成的收入 [13] 股东结构与资本支持 - IPO前,康心汕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41.17%,华兴创业、福州创投等机构方共持有约50%股权 [15] - 公司最初由福建省三大国有资产平台联合创始人共同发起设立,后续引入了展鸿达投资、鸿石投资等多轮投资方 [14][15] 行业背景与区域发展 - 福建省自2009年起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2年出台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医药工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200亿元 [17] - 厦门已连续三年生物医药产业营收突破千亿元规模,拥有企业1400多家,上市企业10家 [17] - 福州规划在“十四五”期间生物医药产值突破500亿元,并已启动1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基金重点投向创新药、疫苗等领域 [18]
小红书,正在批量造富
投资界· 2025-10-19 15:44
小红书期权价值变化 - 2025年10月17日小红书上调员工期权价格授予价25美元/股行权价2美元/股每股收益23美元[2][3] - 2025年3月期权授予价13.5美元/股行权价1美元/股每股收益12.5美元2025年6月授予价18美元/股行权价2美元/股每股收益16美元年内期权价值翻倍[5][6] - 离职员工期权回购价格从10美元提升至17.5美元在职回购价相应上调全员身价上涨[6] 小红书估值增长 - 小红书估值在三个月内上升19%达到310亿美元约超2200亿人民币较6月260亿美元和1月200亿美元持续增长[10] - 2024年7月小红书老股估值170亿美元一级市场估值承压背景下逆势上涨[10] - 一家知名消费投资机构通过卖小红书老股收回约10亿人民币落袋部分收益[12] 公司业务与用户增长 - 2025年年中小红书月活用户突破3.5亿大关主要通过广告和电商业务获得收入[11] - 2025年1月小红书因TikTok难民潮冲至App Store美区排行榜Top1海外用户涌入带来用户暴涨[11] 投资者背景 - 小红书投资者包括真格基金金沙江创投纪源资本元生资本天图投资腾讯阿里巴巴K11 Investment淡马锡红杉中国高瓴中信资本DST等阵容豪华[11] - 真格基金为天使投资方金沙江创投进行多轮投资纪源资本领投B轮融资[11] 行业对比与案例 - 阿里巴巴2014年上市持股员工约11000多人平均可套现近422万美元造就万余名千万富翁[14] - 字节跳动2025年10月在职员工期权回购价200.4美元/股较4月189.9美元/股离职员工回购价180.4美元/股较4月161.42美元/股半年内大幅攀升[15]
打司美格鲁肽的中年男人
投资界· 2025-10-19 15:44
司美格鲁肽市场概况 - 司美格鲁肽是一种GLP-1受体激动剂 注射后能长时间保持饱腹感 减少进食 实现快速减重[7] - 诺和诺德公司研发的司美格鲁肽在2021年于国内获批为2型糖尿病药物 2mg剂量官方定价1120元 2022年进入医保后降至478.8元 2024年医保续约后进一步降价至421.34元[24] - 2024年6月 诺和诺德推出针对超重和肥胖患者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诺和盈" 电商平台售价约700元/支2mg剂量 购买界限放宽[24] - 2025年1月 诺和诺德宣布全球首个口服司美格鲁肽片"诺和忻"在中国全面上市 无需注射即可达到相同效果[24] - 据医药自媒体统计 仅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就有20余家企业布局 包括九源基因、齐鲁制药、正大天晴、华润双鹤等[26] 男性用户群体特征 - 男性超重或肥胖发病率高于女性 但主动就医治疗者仅占约1/4 5年前比例更低至1/10[8] - 使用司美格鲁肽的男性多为中年中产阶层 可负担每月数百至上千元费用 多为公司中高层 需得体外表参与社交活动[13] - 男性减肥驱动力主要来自肥胖并发症(如高血脂、高血糖)而非外形改善 且更依赖熟人介绍或信任关系背书[13][14] - 男性用户对药物存在羞耻感 常以"健身"或"体重管理"替代"减肥"表述 且较少公开分享经历[7][8] 药物使用效果与挑战 - 案例显示 男性用户注射0.4mg-1mg剂量后可出现严重腹泻、消化不良等反应 但15天内体重可从208斤降至182斤[9][10] - 停药后易反弹 有用户停药后体重回升10斤 且需持续增加剂量(从0.25mg增至2mg)以维持效果 月花费达3000元[25] - 饮酒会显著影响药效 应酬后饥饿感增强 而中年男性因工作应酬频繁 难以避免饮酒[20][25] - 专业医生指出 司美格鲁肽等新药缺乏10-20年长期安全性数据 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定期检查[27] 行业竞争与产品迭代 - 除司美格鲁肽外 替尔泊肽、贝那鲁肽、利拉鲁肽等新一代减肥药陆续研发 宣称效果更优、副作用更小[25] - 替尔泊肽使用门槛更低 定位为"对司美格鲁肽效果不满意者"的替代选择 价格较司美格鲁肽更高[25] - 行业观点认为 若减肥药能解决实效与副作用问题 未来体重管理可能与财富阶层更直接关联[26]
中国人闯沙特
投资界· 2025-10-19 15:44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企业在沙特等中东市场面临深刻的劳动文化、商业规则和社会环境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工作效率、薪酬体系、人脉网络和本地化策略等多个方面,中国企业需通过变通、尊重和融合来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4][5][9][18][23] 劳动文化差异与冲突 - 中国工人展现高强度工作模式,在沙特NEOM未来城地表温度近70℃环境下每日工作12小时以上,月休仅2天,月收入约2.8万元人民币,为国内同岗位两倍 [7] - 沙特本地员工遵循宗教节奏,法定日工作8小时,斋月期间降至6小时,工作日需进行5次礼拜每次约30分钟,斋月整体生产力下降35%至50% [8] - 沙特推行“沙特化”政策,强制企业雇佣10%至超50%本国员工,本地应届大学生起薪折合人民币可达四五十万元,但部分被中方经理称为“吉祥物工程师”,技术能力有限 [8] - 劳动价值观差异源于社会环境:中国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奋斗被视为改变命运手段;沙特因石油福利兜底,工作紧迫感较弱 [9] 外籍劳工体系与本地社会问题 - 沙特外籍人口约1570万,占总人口44.4%,支撑经济半壁江山,过去五年中国赴沙特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估计增长两三倍 [5] - “卡法拉”担保制度下,外劳缺乏自主权,薪酬体系基于国籍分级:欧美专家月薪或达五位数美元,中国工程师月薪3000至8000美元,南亚普通工人月薪仅200至600美元,同岗位薪资因国籍差异最高达4至5倍 [12] - 沙特年轻人陷入“舒适陷阱”,尽管享有全面福利,但约40.1%的15~30岁青年经历过精神或心理障碍,物质富足却精神匮乏,缺乏奋斗动力 [13] 商业环境与人脉网络 - 沙特商业高度依赖家族和人脉网络,项目资源分配不透明,常通过私下关系圈内定,如顺丰为进入沙特市场与阿吉兰兄弟集团合资成立AJEX,借助本地盟友获取牌照和网络 [15] - 中东投资圈对“画大饼”项目警惕,案例包括美国Hyperloop One超级高铁项目最高速仅172公里/小时,最终停止运营,以及中国电商JollyChic在亚马逊收购Souq和本地电商Noon崛起后于2022年破产,因过于依赖低价中国货忽视本土化 [16][17] - 建立信任是关键,一旦被本地合作伙伴认定为“不诚信”,消息会通过圈子迅速传开,影响整个行业立足之地 [15] 中国企业本地化与变通策略 - 中企采取人力资源本地化妥协,如中石化在沙特某项目初期雇用上千名沙特籍员工,经考察后仅保留约150人参与核心工作,其余由埃及、巴基斯坦等国工人填补 [19] - 尊重当地宗教节奏,在每日报告中明确祷告时间,将设备维护安排在祷告时段,公司内推行“开放办公室”原则,禁止中方员工关起门开小会或私下用中文交谈,以消除外籍同事戒心 [19][20] - 极兔速递在沙特与物流学院合作,每批训练约100名沙特站点经理,本地员工占比超30%,每天处理10万多件包裹,部分由本地团队完成 [20] - NEOM新城为外籍人才提供五星级标准宿舍、国际学校等配套,但文化转变非一朝一夕,沙特同事仍认为“加班是一种惩罚” [20][21]
35岁天花板,终于破了
投资界· 2025-10-18 18:24
政策变化 - 2026年国家公务员招录年龄上限从35岁放宽到38岁,应届硕士、博士生放宽到43岁[4] - 上海、江苏、四川多地已将部分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年龄上限延至38岁,个别岗位放宽到40岁乃至45岁[6] - 打破35岁限制是自上而下的统一部署,未来一到两年从国家到地方考公考编都将取消35岁限制[11] 政策背景与行业现状 - 35岁限制源于1994年公务员招录,后扩展到民营企业形成35岁天花板现象[7] - 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从3225岁上升到2022年的3972岁,或已突破40岁大关[7][9] -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90年代初的68岁提高到79岁,劳动者职业生命周期大幅拉长[9] - 延迟退休方案将男性退休年龄从60岁延长到63岁,女性从55岁到58岁[9] 目标群体分析 - 35岁群体对应80后、90后两大代际,总体超过4亿人,比00后和10后多几千万人[13] - 30岁~49岁就业人群占比超过半壁江山,其中30岁~39岁年龄段占比为276%[15] - 80后、90后是就业主力军,稳住其就业大盘就是稳住社会最大的稳定器[15]
一位北京女CEO要敲钟了
投资界· 2025-10-18 16:35
公司IPO进展 - 轻松健康集团IPO获证监会备案 为赴港上市铺平道路 [2] - 公司在冲刺港股IPO前进行了业务调整 于2024年分拆剥离了线上疾病筹款服务"轻松筹"以及朵尔医院的业务及实体 [9] - IPO前创始人杨胤通过控股公司持股23.93% 为单一最大股东 [13]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为轻松筹 由杨胤于2014年创立 最初业务为智能硬件、农产品等众筹项目 [3][7] - 2014年底公司调整方向 将业务聚焦为大病求助 运用社交强关系为大病筹款提供高效透明渠道 [7] - 2016年《慈善法》正式实施 轻松筹被民政部选定为第一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 [7] - 公司业务逐步向保险业务和综合健康服务拓展 并更名为"轻松健康集团" [8]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杨胤早年毕业于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曾就职于IBM中国分部和IDG Inc 最后职位为副总裁 [5] - 2014年杨胤以天使投资人身份投资轻松筹 随后辞去IDG职位以CEO身份加入公司正式创业 [7]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3.94亿元、4.9亿元、9.45亿元、6.56亿元 [11] - 同期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49亿元、1.46亿元、8440万元、5120万元 [11] - 2024年收入成本占比从2023年的20.1%大幅上升至61.7% 导致毛利率从79.9%下降至38.3% [12] - 保险服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81.5%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22.9% 健康服务收入占比从15.2%提升至65.3% [12] 业务模式与运营数据 - 公司定位一站式平台 专注于提供数字综合健康服务及健康保险解决方案 [11] - 健康服务包括筛查、科普、医疗预约服务及保健品等 保险服务让用户获得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保险产品 [11] - 公司拥有1.7亿名注册用户 86家医药合作伙伴 提供来自58家保险公司合作伙伴的294款保险产品 [13] - 公司完成八轮融资 累计金额约1.26亿美元 投资方包括IDG资本、阳光保险、德同环球、道生资本、腾讯等 [13]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2014年移动互联网兴起 国内出现一批模仿Kickstarter的众筹网站 轻松筹通过聚焦大病求助另辟蹊径存活下来 [16] - 水滴筹后来进入市场 融资总额超过40亿元 于2021年成功上市 累计筹款超370亿元 帮助超170万大病患者 [16] - 行业面临假病人、假链接骗筹款、职业筹款推广人、筹款抽佣等问题 监管逐步完善 [17] - 轻松筹、水滴筹等平台纷纷转向保险、健康管理 从"事后救火"转向"事前预防"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