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投资界
icon
搜索文档
米连科技赴港IPO:盈利拐点与出海
投资界· 2025-10-23 17:10
公司概况与上市进展 - 米连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A1招股书,接受上市问询,若成功将成为时隔两年后港股市场首家内地社交类IPO企业 [2] - 公司成立于2017年,主打在线情感社交平台,旗舰App为“伊对” [3] 行业市场分析 - 2024年中国在线情感社交市场规模预计为226亿元,用户规模约2.8亿,占全球总量的45% [2] - 中国20至40岁适婚人群约3亿,其中单身人口占比17%,“云相亲”因时间碎片化成为该群体的默认选项,行业线上化率持续提升 [2] 商业模式与产品布局 - 核心产品“伊对”采用视频直播间模式,由一名主持人引导两名嘉宾实时连麦,观众可围观或打赏,以此解决用户“破冰难”的痛点,与图文滑动匹配模式形成差异化 [3] - 2022年公司推出语音社交产品“贴贴”,覆盖18至30岁客群,形成“视频+音频”双端产品布局 [3] - 公司收入主要来自视频红娘打赏和会员包月服务 [3] 财务表现与用户数据 - 公司在2022年及2023年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于2024年凭借运营效率提升实现全年利润首次转正,现金流回正 [3] - “伊对”单款产品贡献公司超七成营收,“贴贴”占比逐步提升 [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整体平均月活跃用户(MAU)为992万,平均日活跃用户(DAU)为207万,平均月付费用户为122万,付费率约12% [4] - “伊对”平均月活跃用户达480万,月均使用时长8小时,七日留存率72.1%,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50%左右;“贴贴”月活跃用户170万,七日留存率43% [4] 运营与合规管理 - 公司自2018年“伊对”上线以来,未遭受过网信办、公安等部门的行政处罚,该记录在行业中较为少见 [6] - 公司部署AI识别结合人工巡查的7×24小时监测体系,每月发布《风控分析报告》以动态更新反诈骗策略,例如2025年8月处置违规账号2000余个、处理违规案例4.46万个 [6] - 公司与多地公安部门建立协作通道,并联合公安部刑侦局开展反诈宣传直播,在App内设置反诈宣传专区 [6] 海外业务拓展 - 公司已向东南亚、中东、北美及南美等市场推出HiFami、Chatta、Seeta等产品,强调本地化运营与合规投入 [8][9] - 2025年上半年,海外业务贡献总营收的4.7%,较2024年全年的3.9%略有提升,但仍处于试水阶段 [8] - 行业观点认为,情感社交产品出海面临文化差异、宗教合规及获客渠道等挑战,国内经验能否成功复制尚待观察 [9] 未来增长关键 - 公司增长持续性将取决于收入结构的多元化以及海外业务拓展的可复制性 [10]
早期投资人的苦恼
投资界· 2025-10-23 17:10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内容为推广投资界视频号 旨在成为创投圈内具有影响力的内容平台[1]
刚刚,蚂蚁投了一位字节前员工
投资界· 2025-10-23 11:15
公司融资与背景 - AI应用公司Li bli bAI完成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超9亿元)B轮融资,由红杉中国、CMC资本及一战略投资方联合领投,老股东顺为资本、源码资本、明势创投、渶策资本均超额增持 [3] - 本轮战略投资方为蚂蚁集团,联想创投等机构也参与了投资 [4] - 公司团队大多来自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微软等企业,创始人为字节跳动前员工 [4] - 公司创始人陈冕为90后,曾担任字节跳动剪映全球商业化负责人,是字节跳动史上最年轻的产品4-1级员工 [6] - 公司在一年内完成三轮融资,总金额达数亿元人民币,并于今年2月再次获得数亿元资金 [10] 公司战略与产品 - 公司成立于2023年5月,定位于以专业市场、生产端切入,为设计师及内容创作者提供创作素材与工具 [8] - 公司判断新技术革命初期,工具端变革最快,专业生产端的效率提升显著,而To C产品的普及周期更长 [8] - 公司已成长为一个多模态模型与创作社区,整合了图像、视频、3D、LoRA训练等多模态能力,覆盖从灵感生成到视频制作的完整AI工作流 [10] - 平台孵化了超过2000万AI创作者,覆盖插画、摄影、电商、海报、IP等专业视觉场景 [10] 行业人才趋势 - 国内AI创业潮中,大厂牛人成为最抢手的创业群体,字节跳动出身的创业者尤为突出 [4][15] - 字节系创业者近期密集宣布融资,例如具身智能公司星际光年、AI视频企业爱诗科技、Pure blueAI清蓝、人形机器人公司加速进化等 [12][14] - 这些创业者大多曾在字节商业化或技术部门担任重要角色,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 [15] - 近两年来自华为、阿里、腾讯、字节、百度、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大厂的高管出走,形成AI创业主力军 [17] 行业格局与驱动因素 - 这一波AI创业者多为名校出身,例如清华系、上海交大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大系等 [17][18] - 投资人偏好有大厂光环的操盘手,认为这降低了投资风险,是站得住脚的逻辑 [17] - 高端科技行业正进入“中国时间”,得益于中国完整的工业门类、基础设施和庞大的工程师红利 [19] - 中国在人口红利消退后,正享受20-30年的工程师红利,为华为、比亚迪、宁德、大疆等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 [19]
VC/PE机构IPO成绩单
投资界· 2025-10-22 15:14
IPO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中企IPO活跃度回升,VC/PE支持的中企IPO总量同步上升,平均发行回报倍数增加 [4] - 2025年前三季度共有102家VC/PE支持的中企上市,同比上升18.6%,第一、二、三季度分别有34家、38家和30家 [13] - VC/PE支持的中企IPO总融资额约人民币987.46亿元,同比上升83.4%,其中第三季度融资额最高,达462.64亿元 [13] VC/PE机构IPO退出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有562家机构通过102家IPO实现退出,收获被投企业IPO的机构数量同比增加27.4% [6] - 19家机构收获4家及以上中企上市(包含SPAC上市) [6] - VC/PE机构持有新增IPO企业的发行价账面股份价值约人民币1,833.12亿元,同比上升93.8% [6] - 15家VC/PE机构季末所持上市企业的账面股份价值(按9月30日收盘价)超45亿元人民币,合计达1,241.12亿元 [6] - 中金资本和深创投集团各收获9家被投企业IPO,红杉中国收获7家,IDG资本、CPE源峰、华金资本、毅达资本各收获6家 [7][8][9] 机构投资回报分析 - 按发行价计算,IDG资本所持6家IPO企业账面合额在60-70亿元区间,季末账面价值超过100亿元 [9] - 启明创投所持4家IPO企业发行价账面合额在30-40亿元区间,季末账面价值亦超过100亿元 [9] - CPE源峰和海松资本所持IPO企业发行价账面合额均在30-40亿元区间,季末账面价值在80-90亿元区间 [9] - 2025年前三季度VC/PE支持IPO中企发行时平均账面回报倍数为3.58倍,境内外市场均实现增长 [20] 市场渗透率与分布 - 2025年前三季度中企IPO市场VC/PE渗透率约为63.4%,较2024年全年收窄2.8个百分点 [16] - A股市场的VC/PE渗透率为73.1%,境外市场的VC/PE渗透率为54.2% [16] - A股发行时平均账面回报倍数为3.30倍,境外市场为3.79倍,A股回报水平升幅超过境外市场 [20] 重点案例与行业动向 - 前三季度融资额最高的VC/PE支持IPO是上交所主板的华电新能(融资158.01亿元)和港交所主板的奇瑞汽车(融资83.61亿元),均发生在第三季度 [13] - 除表内机构外,2025年前三季度还有多家VC/PE机构支持的境外企业成功上市,如拨康视云、微牛、Circle等 [11] - A股重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并扩大适用范围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 [23]
“抱歉,不投教授创业了”
投资界· 2025-10-22 15:14
文章核心观点 - 一级市场对教授创始人的态度正从追捧转向理性 投资机构在经历了一系列失败案例后开始对教授创业项目进行祛魅 反映出科学家创业在商业化和管理方面存在的普遍挑战 [2][3][5] - 尽管存在挑战 但硬科技领域科学家创业仍被视为大势所趋 成功案例证明其价值 关键在于科学家与投资机构需要共同跨越技术与市场之间的鸿沟 [11][12] 教授创业的现实困境 - 教授创始人常因兼顾高校职务导致创业投入不足 典型案例如某AI项目教授因高校工作错过关键融资节点 最终公司资金链断裂 导致投资机构两轮融资血本无归 [5][6] - 部分教授创始人缺乏背水一战的决心 创业心态不成熟 将开公司视为副业或面子工程 一旦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回学校 [6] - 教授创业团队结构存在问题 如项目初创团队全为教授学生 拒绝引入市场化合伙人 内部决策受导师主导 形成学术界家族企业模式 [6] 商业化与管理短板 - 教授创始人普遍痴迷技术突破 忽视市场需求 缺乏商业化思维 难以完成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跨越 青域基金数据显示超一半新材料企业失败发生在量产阶段 [8][9] - 管理能力薄弱是致命伤 案例显示清华老教授创立的超声手术刀项目虽技术领先且初期实现1000万回款 但因创始人排斥市场化销售方式导致核心团队流失 项目停滞 [8] - 美国高校教授创业失败率高达96%-97% 成功率仅约3% 反映不懂商业规则的技术狂欢本质是资本无底洞 [9] 投资策略的反思与调整 - 投资机构明确不投未脱离高校职位的教授 并将此作为项目筛选第一条标准 以避免两头兼带来的投入不足风险 [6] - 硬科技投资门槛高 需要机构长期积累并对技术有深刻理解 同时能为科学家匹配资源 帮助提升创业成功率 [12] - 成功的关键在于科学家以开放心态组建互补型团队 引入营销专家或职业经理人 以弥补工程化与商业化能力的短板 [11] 科学家创业的长期价值 - 硬科技时代科学家创业仍是大势所趋 在生物科技、半导体、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等高技术密度领域不可或缺 [12] - 市场存在大量成功案例 如寒武纪陈天石、商汤科技汤晓鸥、思谋科技贾佳亚、地平线余凯等 证明科学家创业的巨大潜力 [12] - 不宜因部分科研人员不擅长经营就完全否定其创业价值 天生不会不代表永远不行 需要给予成长空间 [13]
她们给Labubu做衣服
投资界· 2025-10-22 15:14
行业概况 - 潮玩娃衣成为热门情绪消费单品,价格从几十到几百元不等 [5] - 娃衣市场与特定IP(如LABUBU)热度高度相关,订单可因IP风潮而暴涨,LABUBU订单量高峰期每天最多发往义乌五万件 [10] - 市场出现多元化趋势,从基础款背带裤、纱裙发展出大牌定制和DIY定制,并开始出现针对可动玩偶的娃衣,价格可达200多元一套 [24] - 娃衣销售渠道包括海外、国内商贸城以及通过小箱货直接送达义乌商贸城潮玩区域,由流动主播进行销售 [21] - 核心消费者愿意为娃衣支付高昂费用,有消费者在娃衣上花费已上万元,最贵的单品达180元一套 [22] 生产模式与供应链 - 生产模式采用分布式代工,由义乌工厂负责设计和样衣制作,再将款式发往河南工厂进行大批量生产 [18] - 河南周口的娃衣生产采用家庭作坊式集中与分散生产结合的模式,女工可在工厂集中生产,也可将缝纫机拉回家中作业 [10][15] - 供应链响应迅速,为应对LABUBU订单暴涨,工厂迅速增加近100台缝纫机,并通过微信社群进行管理和工资结算 [10][15] - 生产流程依赖工价透明的计件工资制,例如粉色小毛衣一毛五,黄色背带裤七毛,带帽红色背带裤八毛 [10] 劳动力与运营 - 劳动力主要由河南周口农村的女性构成,她们多为有过外地服装厂打工经验的宝妈,返乡后为兼顾育儿和农活而选择此工作 [6][27] - 该模式为当地女性提供了重要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工价透明且时间灵活,吸引了一百六七十人分布在周边四个村 [10][15] - 女工收入差异较大,熟练工通过合作月收入可达一万元,而普通工人月收入在两千至四千多元区间 [15][27] - 运营成本相对较低,起步资金为一万元,工资按月通过微信转账结算,避免了拖欠工资的问题 [11][15] 市场动态与风险 - 市场需求波动显著,LABUBU娃衣订单量从高峰期的每日四五万件跌至八月底的几千件,款式也从集中变为一天三四十种分散款式 [25] - 行业存在对IP流量持续性的依赖,当某个IP(如LABUBU)热潮退去,工厂需要转向下一个流量IP以维持订单 [24][25] - 产品迭代对生产工艺提出更高要求,例如迷你版LABUBU的推出要求娃衣做工精细度更高,否则会出现尺寸问题 [25] - 尽管单一IP热度可能下降,但行业认为娃衣需求具有持续性,核心是适应玩偶尺寸的变化 [25]
高盛买下一家VC
投资界· 2025-10-22 15:14
高盛收购Industry Ventures交易概述 - 高盛达成协议收购风险投资公司Industry Ventures,交易价格最高可达9.65亿美元(约70亿人民币),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完成[2] - 高盛将收购Industry Ventures的100%股权,支付方式包括6.65亿美元现金和股权,以及根据其在2030年前业绩支付的最多3亿美元潜在对价[5] - 交易完成后,Industry Ventures将并入高盛外部投资集团,其45名员工将全部并入高盛资产管理部门[5] Industry Ventures公司背景 - Industry Ventures成立于2000年,目前管理规模超70亿美元(约500亿人民币)[2] - 该机构至今已在一二级市场进行了超过1000笔投资,覆盖风险投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自成立以来内部收益率达18%[2] - 公司拥有美国规模最大的风险投资合伙投资组合之一,覆盖从种子轮到后期增长轮的全阶段,同时涉及对800多只聚焦风险投资及科技领域基金的投资[5] 交易背景与战略意义 - 高盛与Industry Ventures已有超过20年的合作历史,高盛是其长期有限合伙人[3][7] - 高盛董事长兼CEO认为,此次收购能将Industry Ventures在风险投资领域的积淀和合作关系与高盛现有投资业务体系形成互补,为客户拓展接触全球高增长企业的机会[6] - 通过此次收购,高盛将获得一个成熟的风投平台,并将其在私募股权二级市场、早期科技投资和流动性解决方案方面的能力内部化[6] 行业整合趋势 - 近期VC/PE行业出现多起并购案例,例如马来西亚私募股权二级投资机构Bee Alternatives Management收购老牌VC集富亚洲100%股权[8][9] - 2022年10月,瑞典私募股权公司EQT完成对霸菱亚洲投资基金的100%收购,组建新的投资平台BPEA EQT[9] - 贝莱德以总计约1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96亿元)的价格全面收购了独立基础设施投资管理公司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10] - 全球PE/VC管理规模达6万亿美元,催生约4000家机构,在市场高度分散背景下,通过并购实现平台化成为重要发展路径[10]
50亿,深圳国资基金揭牌
投资界· 2025-10-21 15:40
深圳半导体产业基金设立 - 深圳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基金一期(赛米产业基金)正式揭牌,首期规模50亿元,存续期10年 [7][8] - 基金采取双GP模式,管理人为深创投旗下福田红土和深重投旗下重投资本 [8] - 投资阶段以初创期、成长期为主,重点投向通用及专用算力、新型架构存储、光电子及传感器等芯片,以及关键制造设备、零部件及材料与先进封测等核心领域 [8] - 基金三大投资方向:半导体装备和零部件领域、芯片设计领域(人工智能芯片、新型计算架构等)、先进封装领域 [8][9] - 深圳市引导基金为最大出资人,出资25亿元占比69.44%,龙岗区引导基金出资10亿元占比27.78% [9] - 基金是深圳"20+8"产业基金群的一部分,旨在强链稳链补链,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9] 深圳半导体产业生态发展 - 2024年深圳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2564亿元,同比增长26.8%,2025年上半年产业规模达1424亿元,同比增长16.9% [13] - 深圳构建覆盖"上游支撑性行业-中游生产-下游应用场景"的全产业链体系,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坪山、福田等区各有优势 [12] - 深圳提出打造"AI+芯片+场景化"全球策源地战略目标,利用AI时代机遇和消费电子产业生态优势 [13] - 深圳通过"一基金、一展会、一论坛、一协会、一联盟、一团队"的"六个一"工作体系推动创新要素集聚 [9] 代表性企业动态与突破 - 新凯来携子公司启云方、万里眼发布新品:启云方发布两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EDA设计软件,实现国外软件全面替代 [11] - 万里眼发布带宽高达90GHz的"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标志高端电子测量仪器领域关键突破,公司2023年成立,已有华为、上海交大等稳定客户 [11] - 深圳半导体IPO活跃:飞骧科技、基本半导体赴港IPO,江波龙寻求"A+H"上市,矽电半导体、尚鼎芯、创智芯联等企业积极布局 [11]
27岁,他卖房投了大疆
投资界· 2025-10-21 15:40
文章核心观点 - 通过大疆早期投资人谢嘉卖房投资并获得百亿回报的案例 揭示基于对创业者个人信任的早期投资可能带来巨大回报 [1][2][3] - 大疆的成长历程是中国硬件创业公司崛起的典型代表 其成功带动了硬件投资赛道的热度回升 [3][12][13] - 中国硬件领域正涌现出更多有竞争力的公司 行业进入进击时代 [13][14] 大疆早期投资案例 - 2010年大疆创始人汪滔在团队核心成员出走、公司缺钱的关键时刻 获得中学好友谢嘉的资助 [3][5] - 谢嘉当时卖掉杭州老家的房子凑钱投资大疆 并进入公司负责市场营销工作 [3][5] - 谢嘉此次投资获得大疆约14%的股份 根据《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其财富值达145亿元人民币 [3][5] - 类似案例包括龚虹嘉2001年投资海康威视245万元 最终获得超2万倍回报(约500亿元) [6] 大疆创始人及公司发展 - 汪滔1980年出生于杭州 香港科技大学毕业后于2006年在深圳创立大疆 [8] - 公司最初向高校和国企出售航模整机 2010年研发出首款面向消费者的产品 2012年推出“大疆精灵”系列 [9] - 2011年至2015年大疆销售额增长约100倍 2024年营收突破800亿元 估值超1600亿元 [3][9] 其他早期支持者 - 2006年汪滔父亲好友陆地投资大疆约9万美元 持有约16%股份 2024年身家达170亿元 [10] - 2008年导师李泽湘和哈工大教师朱晓蕊投资100万元 朱晓蕊成为首席科学家 李泽湘任董事会主席 [10] 中国硬件行业趋势 - 大疆2018年以竞价方式融资10亿美元 要求投资者认购无息债 认购金额超融资额30倍 近100家机构参与 [12] - 过去硬件投资是冷门赛道 如今硬件公司表现振奋人心 投资人开始关注AI眼镜、AI录音笔等标的 [12][13][14] - 涌现出影石(全球全景相机市场份额超60% 市值一度突破1200亿元)、Pl aud AI录音笔(售价159美元起 全球销量破百万台)等成功案例 [13]
中产告急
投资界· 2025-10-21 15:40
国际学校教育成本分析 - 北京上海等地国际学校学费持续上涨,部分学校年度涨幅超过25%,远超中产家庭收入增长[7] - 北京鼎石学校高中学费达32.395万元/年,加上寄宿餐饮费用年花费突破40万元[8][9] - 除基础学费外还需承担校服、社团活动、校车等额外开支,如鼎石学校11件校服花费3000多元[9] - 课外兴趣班、暑期海外研学、竞赛辅导等隐形支出持续考验家庭经济耐力[11] - 多子女家庭教育成本成倍上涨,经济负担显著加重[11] 中产家庭选择行为变化 - 民办和国际学校出现关门潮,如深圳厚德书院、北京诺德安达因财务问题倒闭[5] - 更多家庭采取保守教育态度,从民办或国际学校转向公立体系[5][21] - 中产家庭开始重新审视教育投资回报率,从教育竞赛中冷静下来[6] - 部分家长因高昂开支和孩子不适应选择教育回流,从国际转回公立冲高考[21] 国际学校教育质量与现状 - 学校师资多由外教与中教组成,注重个性化教育,提供优越的宿舍和餐食条件[11] - 国内国际学校水平参差不齐,顶级学校学费高昂,一般学校师资缺乏保障[15] - 遭遇外教离职潮影响师资稳定,部分外教来自非英语国家教学能力存疑[15] - 优质国际学校学生日程安排高强度,从早到晚排满学科课、社团活动和竞赛准备[18][19] - 泰国等亚洲国际学校学费仅为国内一半,但课程轻松削弱竞争力引发家长焦虑[14] 升学路径与投资回报 - 家长选择国际学校核心诉求是让孩子进入世界顶尖大学实现阶层跨越[22] - 美国名校申请需要近乎完美的成绩和独特个人特质,催生人设打造隐形竞赛[24] - 体育爬藤需要长期规划,如9年级定项目、10年级注册账号、11年级备赛考SAT[25] - 海外学历价值下降,海归身份在就业市场不再稀罕,教育投入回报率受质疑[28] - 全球化热度下降和国际局势变化使留过洋标签效用减弱[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