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TOP2
搜索文档
理想超充站2514座|截至25年6月23日
理想TOP2· 2025-06-23 20:52
理想超充建设进展 - 超充站总数从2507座增至2514座,新增7座 [1] - 2025年底目标为4000+座超充站 [1] - 今年新增进度从34.32%提升至34.62% [1] - 今年剩余191天,时间进度为47.67% [1] - 需日均建设7.78座才能达成年度目标 [1] 新增超充站详情 - 北京市朝阳区新增4C×6规格城市商业中心站 [1] - 北京市丰台区新增4C×6规格城市商业中心站 [1] - 北京市通州区新增混合规格站(4C×6+5C×2) [1] - 湖南省怀化市新增高速出入口4C×4规格站 [1] - 湖南省岳阳市新增高速出入口4C×6规格站 [1]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增城市商业中心4C×6规格站 [1] - 重庆市渝中区新增混合规格站(2C×3+5C×1) [1] 超充站类型分布 - 新增站点中5座为城市/商业中心类型 [1] - 新增站点中2座为高速出入口类型 [1] - 城市商业中心站以4C×6规格为主 [1] - 高速出入口站采用4C×4或4C×6规格 [1]
理想25年7月可能会3000超充站, 静候中国市场纯电补能体系最优解
理想TOP2· 2025-06-23 20:52
超充站建设规划 - 2025年7月理想超充站目标可能达到3000站 [1] - 公司此前公布的2025年目标是4000站 其中包含1200个高速站 [2] - 根据高速公路里程计算 实现全国贯通需要1900个高速站 饱和建设需要3800个高速站 [3] 超充体系技术优势 - 超充体系由5C电池+5C超充站+纯电正向设计构成 [4] - 纯电正向设计核心包括优化风阻提升续航和重新规划前舱空间 [5] - 体系设计平衡了成本/续航/补能速度/电容限制/用户价值/迭代成本六大因素 [6] 补能战略定位 - 公司从高速补能需求出发构建补能体系 [7] - 目前仅蔚来和理想两家企业在认真解决高速补能问题 [8] - 蔚来在换电站数量和补能速度上占优 但理想在续航/空间/迭代成本方面领先 [9] 产品设计理念 - 全系纯电车标配5C电池 追求同车长最大内部空间 [11] - 不追求最长续航 但确保夏季高速400-450+公里 冬季300-350+公里实际续航 [11] - 重新定义了纯电车正向设计理念 突破特斯拉原有框架 [14] 行业竞争格局 - 除蔚来外 其他车企在高速补能基础设施建设上落后 [12] - 部分车企虽配备5C+电池但缺乏配套充电站建设 [14] - 宣称更高充电速率的企业面临电容资源限制 难以大规模推广 [14] 核心竞争力 - 公司产品具有差异化思维(think different)特质 [14] - 这种创新能力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 [14] - 纯电补能体系在固态电池商用前是中国市场最优解 [4][13]
理想超充站2507座|截至25年6月22日
理想TOP2· 2025-06-22 22:57
超充建设进展 - 公司超充站总数从2505座增至2507座 连续两日新增1座 [1] - 当前超充站建设进度达34.27% 距离2025年底4000座目标剩余193天 [1] - 需保持日均建设7.74座才能达成年度目标 当前时间进度为47.12% [1] 新增站点详情 - 陕西省西安市新增4C规格站点 配备6个4C充电桩 [1] -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增4C规格站点 配备4个4C充电桩 [1] 建设目标 - 公司明确2025年底超充站总数目标超过4000座 [1]
理想产品经理长文深度分析i8六大用户价值点
理想TOP2· 2025-06-22 22:57
产品定位与核心优势 - 定位为2025年最佳家庭六座纯电SUV,目标解决大型纯电SUV空间与续航矛盾 [6][7] - 核心优势包括:CLTC 720km续航(行业第一)、标配400kW四驱+265轮胎、中大型车身实现全尺寸SUV空间 [13][14][15] - 价格定位30-40万区间,竞品(Model X/问界M9/蔚来ES8)落地价均超50万 [1][15] 空间设计创新 - 取消前备箱换取更大车内空间,B柱后溜背斜率缓于Model X,三排垂直空间显著提升 [2][20][21] - 短前舱+大倾角挡风玻璃+溜背造型实现空间利用率最大化,车内空间超越外部尺寸更大的竞品 [16][23] - 三排坐垫臀点高于Model X,头部空间优化至假人不会伸出车顶 [21] 风阻与造型工程 - 采用流体力学最优设计:低车头+斜挡风+溜背车顶,风阻系数低于传统SUV [16][22][25] - 造型争议源于广角镜头畸变,实车A柱延伸线与窗线视觉重心符合SUV特征 [25][34] - 与Model X共享低风阻基因但侧重不同(特斯拉重动感/理想重空间) [22][23] 动态性能优化 - 车高1740mm(比问界M9低60mm)+低离地间隙,质心为大型6座SUV最低 [41][42][43] - 低质心带来操控提升:转向响应更快、路面激励晃动更小、舒适性同步增强 [45] - 前向视野无遮挡设计类似特斯拉,短机盖+大倾角挡风玻璃实现卡丁车式驾驶感 [47][48][49] 平台技术差异 - 原生纯电平台实现架构优势:电池布局/空间效率/重量分配无法通过油改电达成 [6][16][50] - 与增程平台成本差异显著,公司为纯电特性投入专属产线开发 [6][50] - 设计遵循第一性原理,在物理定律层面与特斯拉趋同(如低车头/溜背)但保留品牌设计语言 [49]
理想近期订单不利源自优秀理念暂时未匹配有效解决方案
理想TOP2· 2025-06-21 23:03
理想销售改革分析 核心观点 - 公司近期销售改革旨在让销售团队专注价值传递以形成良性订单循环,但当前执行思路存在根本性矛盾,短期内难以实现目标[1][2] - 改革措施形式上强调价值传递(如取消PIP制度、严抓返佣、强化产品培训),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高频逼单现象,导致动作变形[6][8] - 组织架构上存在权责混乱问题,店长同时面临战区总/销售经理/市场部等多方干预,削弱了管理效能[9][10] 执行层问题 - 管理层级存在"层层加码"现象:战区总→销售经理→店长→销售形成高频逼单链条,部分门店每小时被催单一次[6][7] - 店长缺乏自主决策权,未能形成以店长为中心的三个关键共识(认同价值传递、避免催单、自驱力),导致销售团队行为异化为政策传递者[3][4][11] - 当前改革内核仍依赖短期逼单逻辑,与形式上的价值传递目标存在根本冲突[12] 组织架构缺陷 - 管理半径设计不合理:店长管理20人以内销售团队本属合理范围,但实际被跨层级干预导致管理失效[5] - 多部门(GTM/市场部/BP等)同时插手门店经营,造成职能重叠与权责模糊[9][10] - 中台人员与前线执行未能有效协同,全员产品知识培训未转化为实际销售行为优化[6][11] 长期展望 - 行业观察显示公司具备解决当前问题的潜力,但需经历较长时间调整期,期间销量可能持续承压[2][14] - 成功关键取决于能否重构以店长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建立价值传递与短期目标的平衡机制[4][5][12]
理想超充站2505座|截至25年6月20日
理想TOP2· 2025-06-21 23:03
理想超充网络建设进展 - 超充建成总数从2505座增至2506座[1] - 2025年底目标为4000+座超充站[1] - 当前完成年度新增目标的34.27%[1] - 剩余193天需日均建设7.74座才能达成年度目标[1] - 最新建成站点为上海浦东星河湾酒店4C站,配备4个4C规格充电桩[1] 时间进度与建设速度 - 当前年度时间进度已达47.12%[1] - 建设速度需提升至每日7.74座以匹配时间进度[1]
理想坠崖翻滚几十米后全员平安, 车主事故后又买了一辆理想
理想TOP2· 2025-06-21 23:03
核心观点 - 理想汽车在极端事故中展现出卓越的安全性能,乘员舱结构完整、电池无燃烧、气囊正常弹出,有效保护乘员安全[1][2][4][6][9][10] - 事故后理想官方服务团队响应迅速,提供免费住宿、代步车等全方位支持,显著提升用户忠诚度[11][14][31][32][35][38] - 车主复购行为直接验证产品安全与服务价值,形成"事故-体验-复购"的正向循环[14][22][25] - 理想汽车在中保研碰撞测试中获得全系最高安全评级,车身采用热成型钢笼式结构,安全性能获官方认证[27][29] 产品安全性能 - 虎跳峡事故中理想L6 Pro从30米悬崖翻滚落地,乘员舱结构完整且车门正常开启,两名乘员及宠物均无伤亡[1][2][6] - 车内娱乐屏、后视镜等配置在剧烈碰撞后完好无损,座椅仅受轻伤,颠覆"大屏易碎"的质疑[10][13] - 20辆车高速连环追尾事故中理想L7仅受轻伤,对比其他报废车辆形成强烈安全反差[18][22] - 隧道内时速超100公里撞击道牙后,车辆仅丢失轮子,A/B柱无变形,乘员无需医疗处理[24] - 车身采用热成型钢和高强度钢笼式结构,碰撞形变控制优异,全系获中保研最高安全评级[27][29] 用户服务体验 - 事故发生后理想团队主动承担车主住宿费用,并调配L9作为代步车,响应速度获社交媒体广泛好评[11][31] - 提供24小时免费救援服务,包括偏远地区拖车、雪天防滑链配送等,覆盖100+公里长途救援[32][34][37] - 维修期间免费提供代步车,送车上门时完成清洁充电,额外赠送配置升级[40][42] - 春节等特殊时段保持全天候服务,跟踪用户安全状态并报销相关费用[35][38] 市场反馈与品牌效应 - 事故车主3天内复购理想新车,强调品牌实际行动而非优惠驱动购买决策[14] - 高速追尾事故后,被撞车主反而换购理想,形成"反向带货"效应[25] - 社交媒体平台形成"事故种草"现象,车主普遍表示"换车仍选理想"[22][25] - 企业将安全预算列为特批项目,高层公开表态"安全不接受任何缺陷"[29]
理想超充站2505座|截至25年6月20日
理想TOP2· 2025-06-20 23:10
理想超充建设进展 - 超充建成总数从2502座增至2505座[1] - 2025年底目标为4000+座[1] - 今年新增进度从34.10%提升至34.23%[1] - 当前时间进度为46.85%[1] - 剩余194天需日均建设7.71座才能达成目标[1] 新增超充站点详情 - **北京市丰台区万芳亭公园站**:城市商业中心2C站 配备4个2C充电桩[1] - **重庆市大足区万古服务区(广泸高速广安方向)**:高速服务区5C站 配备6个2C+2个5C充电桩[1] - **重庆市大足区万古服务区(广泸高速泸州方向)**:高速服务区5C站 配备6个2C+2个5C充电桩[1] 建设策略特征 - 高速服务区站点采用2C与5C混合配置模式[1] - 城市站点集中于商业中心区域[1]
理想i6月销不一定会输小米YU7
理想TOP2· 2025-06-20 23:10
销量预期与竞争格局 - 理想i6的6月销量预期为18-30K,可能与YU7的7月销量28K形成竞争[1] - 25年1月至5月SU7累计交付271954辆,L6累计交付269759辆,SU7自25年1月起持续超越L6[1] - SU7在20-30万价位段抢占了部分L6潜在用户,估计每月影响超过2K[1] 产品竞争力分析 - 理想i6核心优势:同车长最大内部空间、最佳纯电补能体验、舒适度与操控平衡、竞争力座舱与智驾、两驱版降低售价门槛[1] - YU7核心优势:跨价位SUV颜值、两驱纯电续航领先、Model Y级别操控、内饰视觉高级感、可能更强的智驾硬件[1] - SU7上半年订单走强主因:情绪价值强化(某事件后下降)和超高保值率预期[4] 市场认知差异 - 传统认知认为同车企同定位SUV销量普遍高于轿车,小米官方参考Model 3/Y销量关系[2] - Model Y较3的空间优势是全方位的,而YU7较SU7的空间优势仅限于本车型对比[3] - SU7具备独特"dream car"形象认知,YU7缺乏同类情感价值支撑[3] 保值率与市场预期 - SU7U保值率已明显下降,但市场仍预期YU7能维持超高保值率[4] - 保值率预期影响消费者行为,形成"首发抢购可原价转售"心理[4] - 能否维持保值率将决定YU7能否形成正向订单循环[5]
理想对悬挂的理解在不断变化
理想TOP2· 2025-06-19 23:41
核心观点 - 理想L9的悬架系统经历了从单腔空簧+单阀CDC到双腔空簧+双阀CDC的迭代,核心目标是平衡舒适性与运动性 [1][2][3] - 用户反馈和市场需求驱动了悬架系统的持续改进,从软件OTA到硬件升级 [6][14][21] - 双阀CDC的引入显著提升了悬架性能,但牺牲了部分极致舒适性,最终通过团队决策保留 [76][77][78] 悬架系统演进 2022款L9 - 采用单腔空簧+单阀CDC,调校偏向极致舒适性,运动性介于奔驰GLS和宝马X7之间 [10][12] - 媒体反馈希望增强运动性,但公司认为舒适性优先级更高,未做调整 [12][13] 2023年OTA升级 - 用户吐槽空悬太软,公司通过CDC算法调整推出运动魔毯,新增3种运动模式 [14][16] - 保留原有舒适魔毯模式,最终提供6种悬架模式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16][18] - 升级后媒体评价悬架"像换了一辆车",运动性显著提升 [20] 2024款L9 - 升级双腔空簧,单腔模式刚度提升30%,运动魔毯支撑性明显增强 [21][33] - 舒适魔毯刚度降低5%,激烈驾驶时自动切换单腔模式提升支撑性 [35] - 但颠与晃的兼顾问题仍未解决 [23] 2025款L9 - 引入双阀CDC,压缩阻尼提升50%,侧倾幅度降低25%(相比2022款降低45%) [36][70][72] - 双阀CDC独立控制压缩与回弹阻尼,响应更快且调节范围更大 [64][66] - 舒适性略有牺牲,但操控稳定性提升显著,最终团队决策保留该方案 [76][77][78] 技术原理 空气弹簧 - 空簧较螺簧优势:NVH略好、悬架高度可调(升降40mm)、自动调平 [25][27] - 双腔空簧可实时切换刚度,双腔模式刚度低5%,单腔模式高30% [33][35] - 双腔空簧在激烈驾驶时瞬时切换单腔模式增强支撑性 [35] CDC减震器 - CDC通过电磁阀调节油路流量,需配合多传感器实现每秒上千次阻尼调整 [58] - 双阀CDC采用独立压缩/回弹阀,阻尼调节范围比单阀提升50% [64][66] - 双阀CDC在侧倾抑制、车身弹跳控制等方面表现更优 [72][74] 行业对比 - 双阀CDC多用于高端SUV(如劳斯莱斯库里南)和性能车(如保时捷Taycan) [73][74] - FSD减震器通过机械频率感应调节阻尼,成本低但适应性有限 [50][52] - 双模态减震器支持两档可调,理想ONE曾采用该技术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