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搜索文档
中国三分之二的省,正在面临集体失血
36氪· 2025-07-15 08:11
全国人口版图变化 - 2021年中国总人口达到峰值14.126亿,2022年人口自然增长由正转负[5] - 2024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20个地区常住人口较上年减少,仅8个维持增长[9] - 广东、浙江、福建分别位列全国常住人口增长榜第一、二、四名[10] - 新疆、西藏表现亮眼,分别增长25万和5万[11] - 山东2024年常住人口减少43万人,降幅全国最大[14] - 河南、湖南2024年常住人口均减少约30万人[16] 人口流动趋势 - 2000-2010年全国有五个省份出现常住人口减少,集中在经济基础较弱地区[17] - 2010年代东北常住人口十年间合计减少超1130万[17] - 2020年后常住人口外流问题波及更多地区,包括河南、湖南、山东、河北等[19] - 2024年与2020年相比,常住人口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激增至19个[20] - 全国流动人口中近七成为省内流动,较2010年提升5.6个百分点[20] 省会城市人口集中度 - 浙江11个地级市2020-2024年都实现了常住人口增长[25] - 杭州四年新增65.9万人,宁波增长35.7万,温州增长26.5万[26] - 湖南仅长沙常住人口增长,四年净增55.6万[27] - 青海西宁、宁夏银川和吉林长春容纳了全省四成常住人口[31] - 武汉以两个百分点的增幅领跑全国省会[32] - 贵阳四年新增常住人口19.96万人,超过所有省会[36] 产业发展与人口流动 - 安徽凭借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人口增长,2021-2023年汽车制造业净增近十万职工[41][45] - 贵州借大数据产业实现逆袭,2023年软件业务收入达851亿元,是2012年的近14倍[46][48] - 贵州软件行业从业人口从2012年2.5万上升到2023年4.2万[48] - 软件行业就业人数在2021年达到4.6万人高峰后连续两年下滑[49]
8点1氪:尾号8个7手机号拍出320万元天价;蜜雪冰城辟谣1750杯奶茶费仅用76元;黄仁勋再访华,大热天仍穿皮夹克合影雷军
36氪· 2025-07-15 08:11
拍卖市场 - 尾号77777777手机号以320万元高价拍出,起拍价130万元,11名竞拍者出价46轮 [2] - 该号码属地广西南宁,目前被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查封,截至2025年6月7日无欠费且余额约30.6元 [2] 消费品行业 - 蜜雪冰城工作人员否认1750杯奶茶仅售76元,称最便宜的柠檬水也要4元/杯 [2][3] - 尤尼克斯羽毛球确认涨价,AS-05由275元/打涨至350元/打,AS-9由225元/打涨至295元/打,涨幅14%-31% [6][7] - 韩国高温致农产品价格暴涨,西瓜涨至156元/个,大白菜22.4元/棵 [8] 科技与互联网 - 黄仁勋年内第三次访华,将出席北京链博会并举行媒体吹风会 [3] - 阿里前钉钉CEO叶军确认离职,钉钉创始人陈航回归接任 [6] - Google确认将ChromeOS与安卓系统合并为单一平台 [9] - MiniMax完成近3亿美元融资,估值超40亿美元,上海国资参与投资 [15] 汽车与新能源 - 理想汽车回应L7采用华为电机:非技术问题,系综合考虑价格、质量等因素 [7] - 加州数百名丰田Mirai车主起诉丰田,称氢燃料补给网络不可行致车辆无法使用 [11] - 台湾三元能源锂电池厂爆炸,年产1.8GW电池,相当于2.4万辆电动车需求 [12] 资本市场与融资 - 良品铺子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7500万-1.05亿元 [13] - 万达电影预计上半年净利润5-5.6亿元,同比增长340.96%-393.87% [14] - "朗毅机器人"获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资金用于导航模组量产与技术升级 [15] - "橘帝堂"完成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用于互联网医院平台建设 [16] 零售与品牌 - 加拿大鹅控股股东贝恩资本考虑出售所持60.5%股份 [4] - 潘婷回应"3分钟奇迹"商标争议:2020年注册,功效宣称有第三方数据支持 [4][5] 社交媒体 - 微博CEO回应汽车博主禁言:因攻击新能源厂商和企业家而非产品功能 [5]
他用28年,将汤圆卖到全球第一,年产300亿颗
36氪· 2025-07-14 21:11
公司发展历程 - 思念食品董事长王鹏1996年毕业后放弃"铁饭碗"创业,专注经营公司28年,现已成为中国速冻食品头部企业[3] - 公司覆盖水饺、汤圆、面点等八大品类,年产能超90万吨,年产超300亿颗汤圆和100亿个饺子,汤圆销量全球第一[3] - 1998-1999年通过创新推出10克小汤圆"玉珍珠"和灌汤水饺,抓住第一波市场红利[9][10][12] - 2006年将全国600多个办事处改为经销商制度管理,激发渠道活力[14][15] 产品与技术创新 - 早期通过产品差异化创新打开市场,将30克大汤圆改为10克小汤圆[9] - 借鉴开封灌汤包工艺开发灌汤水饺,推动速冻水饺进入灌汤时代[12] - 自主研发生产设备,投入重金购买智能化加工中心并参与设备改进[12] - 2023年推出"柿柿如意"汤圆,上市三个月销售额破亿,成为2024年行业增长最快单品之一[29][31] 市场与渠道变革 - 速冻米面制品市场经历结构性变革,"老三样"增速放缓,消费偏好转向创意面点[6] - 传统商超渠道式微,社区团购、即时零售等新兴渠道分流明显[6] - 2018年在杭州设立电商团队,探索线上市场[18] - 产品线向炸鸡、鸡米花等小食类及火锅产品扩展,投建调理肉制品生产基地[18] 管理与运营策略 - 高管每月走访客户,王鹏本人每月走访5-7个客户,足迹遍及全国地级市[7][21] - 提出"货如轮转"概念,优化库存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25] - 调整仓网布局实现单仓全品类集中,冷链物流效率提升[26] - 建立数字化系统实现订单全链路监控,异常情况实时预警[27][28] 组织与文化 - 王鹏管理风格强调包容和允许犯错,要求团队"贴着一线走"[7][22] - 将"大企业病"归结为"老鼻炎"和"动脉硬化",强调紧贴一线客户[22] - 重视组织能力建设,要求员工"个顶个强",发挥个人最大优势[32] - 供应链团队经过10年发展,已能与行业高手竞争[28][32]
有意思青年登场:Tech时代的美在重新生成
36氪· 2025-07-14 21:11
行业趋势与公司战略 - 欧莱雅中国将"有意思青年"项目升级为面向未来的青年赋能平台,并开创"科技大FUN颂"新赛道,聚焦AI与美妆结合[2] - 公司于2024年举办首届美妆科技黑客松大赛,成为中国美妆行业首个AI领域创新人才赛事,旨在混合青年创意、算法能力与美妆想象力[2][5] - 欧莱雅北亚总裁强调创新是公司DNA,2018年已启动美妆科技转型,通过"科技大FUN颂"激活美的经济社会影响力[15] - 公司全球发起"Essentiality of Beauty"项目,中国区本土化为"美之道",将美从产品层面拓展至文化、科技等多维度价值路径[24][25] 赛事与项目成果 - 黑客松大赛六组AI战队最终路演,风控战队凭借"智守风华"3+1多智能体系统夺冠,专注新产品风险评估与合规审核[6][10] - 梦想起航团队开发AI护肤品搭配顾问,通过分析成分与皮肤状态提供个性化建议[11] - 天气真好团队打造美妆数据分析助手,帮助非专业人员获取销售数据与趋势分析[11] - 所有项目体现Z世代共识:拒绝被定义美,追求个体表达[11][12] 青年赋能生态建设 - 欧莱雅与大宁集团美创静界签约,联合静安区政府等多方力量推动项目落地孵化[8] - "有意思青年"从2003年校园义卖发展为O+O融合式实践,2021年数字化升级后涵盖直播、电商等多元玩法[18] - 2024年项目升级为开放式赋能平台,面向所有创意型Z世代,从帮扶转向参与权让渡[19][20] - 平台设立AI黑客松、公关大赛、公益实践三大模块,形成横向青年能力场[22] 技术赋能与理念革新 - 通过低门槛、可视化技术打破专业壁垒,让美妆科技更易被青年参与[25] - 黑客松项目将美从感性概念接入算法、数据等理性系统,使其可被量化与反思[27] - 公司提出"四有法则"青年培养框架:有益思、有异思、有翼思、有艺思,取代传统三维度模型[23] - 平台强调容错文化,允许青年自主生成内容而非提供标准解法[22][23]
从风口到风暴,Manus的130天
36氪· 2025-07-14 21:11
公司动态 - Manus总部迁至新加坡并大幅裁员,国内120名员工中仅保留40余名核心技术人员[2][6] - 公司社交媒体清空中文内容,与阿里合作动态被删除,中文版产品停用,引发"跑路"猜测[3][4] - 创始人肖弘在海外社交平台保持活跃,表达全球化产品愿景[4] 融资与资本运作 - 2025年4月完成由Benchmark领投的75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达5亿美元[9][11] - 融资历史包括2024年11月A轮(腾讯投资、红杉中国领投)和2023年底早期融资(真格基金)[11] - 美国新规要求跨境技术企业投资接受审查,促使公司调整架构[12] 战略调整动因 - 资本合规需求:Benchmark投资案例显示需配套迁移和架构调整[12] - 算力资源获取:曾因高端算力不足导致产品迭代延迟,新加坡作为GPU枢纽更具优势[15] - 数据合规考量:新加坡相对宽松的数据合规框架便于全球业务开展[15] - 战略选择:体量限制下放弃中美双市场,专注海外[16] 产品与用户表现 - 3月产品上线后MAU峰值达2000万,5月开放注册后降至1000万[19][20] - 6月推出免费Chat模式和Playbook模板库,成本降5倍速度提2倍[21] - 测试显示产品在消费决策场景(如洗衣机比价)存在数据抓取不全问题[22][26][27] - 专业场景(如Excel估值建模)显示对实时数据敏感性不足[28] 商业化挑战 - 订阅制定价16-166美元/月,面临高昂运营成本压力[31] - 竞品Genspark凭借标准化任务和欧美用户高付费意愿实现3600万美元ARR[31] - 通用AI代理定位导致成本控制难度高于垂直领域应用[31] - 新加坡运营成本上升迫使加速盈利模式探索[32] 行业竞争格局 - AI Agent赛道面临大模型厂商"降维打击"和垂直应用挤压的双重压力[36] - 主流产品处于"中间层",依赖第三方大语言模型开发调度技术[36] - 行业关键突破点在于从"建议"转向"交付"能力[37] - 年轻用户尝鲜心理带来短期增长,长期依赖产品实用性[37]
中国夜宵江湖中最下酒的小东西,不是花生米
36氪· 2025-07-14 21:11
田螺的饮食文化价值 - 田螺作为夜宵食材具有价廉多产、久吃不腻的特性,在夜宵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3] - 考古证据显示中国先民在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掌握火烧螺蛳和骨针取肉技术 [6] - 田螺从果腹食材演变为文人笔下的风雅之食,体现饮食文化变迁 [6] 田螺的品种与处理工艺 - 中国是田螺科物种多样性最高国家,主要分为圆田螺属(炒制用)和环棱螺属(熬汤用) [9] - 烹饪前需经过剪尾、吐沙等精细处理工序以去除土腥味 [9] - 需注意区分田螺与福寿螺(螺口小/尾椎长尖 vs 螺口大/尾椎短钝) [9] 地域性烹饪方式 江南地区 - 遵循"不时不食"原则,清明前后的明前螺肉质最佳 [12][13] - 典型菜式包括酱爆螺蛳、鲜韭炒螺蛳、上汤螺蛳等,注重本味与春鲜搭配 [15] - 创新菜式如田螺塞肉实现水产与猪肉的风味融合 [15][17] 湘赣地区 - 夏夜主打口味嗦螺,强调"嗦螺"动作保留汤汁精华 [19] - 浏阳官渡嗦螺采用螺肉取出调味再回填的复杂工艺 [20] - 江西特色螺蛳烧龙虾实现双鲜合炒 [21] 广西地区 - 首创"吃螺不见螺"的螺蛳粉,汤底需用大量螺蛳与猪骨熬制 [23][26] - 田螺鸭脚煲通过长时间炖煮使鸭脚与螺肉风味交融 [25] - 南宁老友炒螺融合紫苏、酸笋等本土香料 [25] 广东地区 - 潮汕炒田螺使用金不换(罗勒)提香,搭配白粥形成清淡夜食 [29] - 客家田螺酿在螺壳内填充丰富馅料,保留尾部嫩肉 [29][31] 产业与消费特征 - 形成从捕捞(水乡摸螺野趣)到烹饪的完整产业链 [6][9] - 衍生出螺蛳粉等标准化产品,年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 [23] - 夜间消费场景占比突出,与啤酒、龙虾形成互补品类 [4][19]
55亿良品铺子「卖身」,零食江湖变天
36氪· 2025-07-14 17:49
公司现状与财务表现 - 控股股东宁波汉意筹划控制权变更 持股比例约35% 二股东达永公司持股约18% 创始人杨红春持股57.6% 杨银芬持股21.7% [4] - 公司股价从高峰期超300亿元市值缩水超80%至55亿元 公告当日涨停报收13.71元/股 [4] - 2023年营收80.46亿元同比下滑14.77% 归母净利润1.8亿元同比降46.27% [10] - 2024年营收71.59亿元 归母净利润亏损4610.45万元 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 [11] - 2024年一季度营收17.32亿元同比下降29.34% 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4018.22万元同比下降173.21% [11] 股东动态与治理调整 - 今日资本13年陪伴后于2023年开始密集套现 高瓴资本从11.67%持股基本清仓 [13] - 控股股东宁波汉意2023年减持1.92%股份 2024年二股东达永公司完成第15次减持 持股比例从30.3%降至18.16% [13] - 创始人杨红春质押股份占持股总量53.72% 质押时股价19.49-24.22元/股远高于当前13.7元 [14] - 2023年底杨银芬主导300余款核心产品平均降价22%最高降幅45% [14] - 2024年3月杨银芬辞任董事长 程虹接任 4月杨红春出任总经理 [15]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量贩零食品牌以平价策略崛起 如零食很忙/赵一鸣/好想来 饮料2.3元/瓶 矿泉水1元/瓶 干脆面0.9元/包 [18] - 量贩零食供应商80%为白牌产品 良品铺子供应商均为头部大厂致成本居高不下 [20] - 鸣鸣很忙2024年GMV超555亿元 门店超1.4万家 净利润8.34亿元 [21] - 三只松鼠"万店计划"受阻 2024年底仅333家门店 2022年关闭549家 [21] - 良品铺子2023年投资赵一鸣零食4500万元 8个月后以1.05亿元转让股权 后因合并纠纷提起诉讼 [23][24] 行业趋势与战略挑战 - 量贩品牌盈利脆弱 万辰净利润率0.91% 鸣鸣很忙2.1% [28] - 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低 行业同质化严重 健康化趋势尚未形成颠覆性力量 [30] - 供应链能力成为竞争核心 需通过全渠道销售能力打通供应链 [31] - 包装营销驱动的高端模式失效 效率与价格成为新赛点 [3][33] - 行业进入资本赛事阶段 鸣鸣很忙与三只松鼠冲刺港股上市 [31]
稚晖君花21亿投的公司,3天涨了22.87亿
36氪· 2025-07-14 17:49
以下文章来源于财经天下WEEKLY ,作者财经天下 财经天下WEEKLY . 《财经天下》周刊官方账号,提供有品质的深度报道,讲述中国企业在时代浪潮中的精彩故事。 具身智能迎来融资上市潮。 文 | 豆蔻 编辑 | 李不清 来源| 财经天下WEEKLY(ID:cjtxweekly) 封面来源 | 企业官方 融资热潮持续高涨的具身机器人领域,又上演了一场让许多人看不懂的资本大戏。 7月8日晚间,上纬新材发布公告称,上海智元恒岳科技合伙企业(简称"智元恒岳")及其一致行动人上海致远新创科技设备合伙 企业(以下简称"致远新创"),计划通过"协议转让"和"要约收购"两种方式,合计至少收购公司63.62%股份,以转让价格7.78元/ 股计算,此次交易总价约21亿元。 据公开数据显示,智元恒岳和致远新创均为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元新创")及其核心团队共同出资设立的持 股平台。其中,智元新创是智元机器人的母公司。智元恒岳成立于2025年6月,系本次交易设立的主体。致远新创则成立于2024 年,占智元恒岳持股比例的0.5%。 从股权控制关系来看,上述三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均为智元机器人CEO邓泰华。因此,公告发布 ...
五年亏百亿,雷军扶不起欧菲光
36氪· 2025-07-14 17:49
核心观点 - 欧菲光成为小米AI眼镜摄像头独供商,但市场反应冷淡,股价未跑赢大盘,与2023年进入华为供应链时的"6连板"形成鲜明对比[3][4][6][9][11][12] - 市场对欧菲光新业务"含金量"存疑,因AI眼镜市场规模小(百万级出货量)、摄像头模组成本占比仅5.49%(约9美元/台),且小米可能引入其他供应商压价[14][15][17][18][19] - 公司信誉受损源于多次信披违规:2020年否认被苹果剔除供应链后半年内被证实,2021年业绩预期从盈利8.8亿下修至亏损18.5亿,2018年业绩快报从18.39亿修正为-5.19亿[20][21][22][23][24][25][28][29][30] 财务表现 - 营收连续三年下滑:2022年148.27亿元(同比降70%),2023年恢复增长至168.63亿元(+13.73%),但2024年一季度净利润转亏(-5894.98万元,同比降470.51%)[32][38][40][45] - 扣非净利润连续5年亏损累计超百亿,2023年净利润7690.5万元依赖3.7亿非经常性收益(政府补助1.22亿+营业外收入1.92亿),实际主业亏损2.93亿[41][42][43][44][45] - 资产负债率78.43%远高于同行(约50%),担保总额59.31亿元占净资产162.16%,财务费用常年数亿元[55][56] 业务转型 - 失去苹果订单后转向安卓阵营和智能汽车,2023年借华为Mate60回归实现6连板,但2024年一季度增收不增利(营收48.82亿+5.07%,净利润转亏)[35][36][37][40] - 拟变更5.54亿元募投资金扩建高精度光学镜头产线,试图从代工转向技术研发,但市场对其转型诚意持观望态度[58][59] 行业警示 - 过度依赖大客户导致风险集中:苹果曾贡献营收145.12亿元(2020年占比23.38%),被剔除后引发业绩坍塌[51][52][57] - 供应链企业需平衡规模与技术,欧菲光毛利率从2017年13.76%降至2020年10.91%,议价能力弱化[54][57]
国科、中金、九阳押注消费级扫雪机器人,汉阳科技Yarbo再获亿元融资|36氪独家
36氪· 2025-07-14 17:49
融资情况 - 公司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国科投资、中金资本和九阳创投 涵盖中科院背景、头部财务投资机构和上市公司产业方 [4] - 融资资金将用于技术研发投入、产品优化迭代 提升供应链和量产交付水平 [4] - 国科投资在智能硬件和机器人技术方面与公司有产业协同 中金资本可为规模化发展提供资本支持 [4] - 九阳创投背靠九阳股份和SharkNinja 在消费电子研发制造及北美渠道方面具有协同效应 [4] 技术优势 - 公司在扫雪机器人领域建立差异化技术壁垒 突破超低温电池技术、复杂地形导航算法和机械结构设计等难题 [5] - 公司是全球唯一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交付的消费级扫雪机器人 相比传统巨头如Husqvarna具有时间窗口优势 [7] - 选择高频刚需的扫雪场景切入 避免与割草机器人巨头正面竞争 形成蓝海赛道 [7] 市场布局 - 公司在美国纽约设立运营中心 未来计划拓展至欧洲主要雪区市场 [3][9] - 全球经销商主动寻求合作 包括传统庭院设备经销商 通过渠道复用降低拓展成本 [10] - 全球户外动力设备市场规模超300亿美元 扫雪设备占重要份额 电动智能化趋势不可逆转 [12] 产品战略 - 采用"1+N"模块化设计 构建庭院全场景智能解决方案 满足用户四季差异化需求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