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36氪
icon
搜索文档
过时多年的iPhone XS,一夜之间比CCD还火?
36氪· 2025-07-30 21:35
苹果折叠屏iPhone进展 - 苹果首款折叠屏iPhone预计2025年三季度末或四季度初投产 将采用三星技术方案 [3] - 该机型可能成为"史上最贵"iPhone 但市场接受度存疑 [4] iPhone XS系列市场表现 - 2018年发布的iPhone XS系列被列入苹果"过时产品清单" 却在二手市场意外翻红 [5] - 二手平台iPhone XS价格约1000元 搭载A12芯片仍具竞争力 [10] - 社交媒体出现大量种草笔记 主要吸引学生党和追求性价比用户 [7][10] iPhone XS摄影功能分析 - Smart HDR技术提供动态范围更广的照片 但当年因"奶油质感"遭吐槽 [14][16] - 现被年轻用户誉为"拍人好看的神机"和"富士相机平替" [14] - 与后续机型Deep Fusion技术相比 iPhone XS成像风格更受部分用户青睐 [16] 智能手机行业现状 - 手机创新进入瓶颈期 厂商陷入"堆配置、堆长焦、堆算法"的竞争模式 [21] - 产品同质化严重 外观设计缺乏突破 [21] - 消费者对"复古风"产品兴趣上升 如iPhone XS和诺基亚3210 [19][21] 消费者行为变化 - 年轻用户追求"生活感"摄影 反算法化趋势明显 [18] - 对千篇一律的"完美大片"产生审美疲劳 更看重个性化表达 [18][19] - 二手老机型成为情感寄托 但存在内存不足、电池老化等硬件缺陷 [25]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 苹果产品更新节奏保持稳定 但创新被指"挤牙膏式" [20] - 旧机型因特定社交需求重新走红 反映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的时间差 [26] - 真正的"神机"应契合用户实际生活需求 而非短期社交风潮 [27]
「匠心」即答案,国产品牌驶向「大航海时代」|2025出海大会
36氪· 2025-07-30 21:35
中国企业出海趋势 - 中国企业出海正经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信仰"的跃迁 [1][2] - 2025年进入"精耕时代",地缘波动和供应链重构带来新机遇 [2] - 浙江省通过构建海外服务体系和深化金砖合作支持企业出海 [2][3] 品牌出海策略 - 元气森林通过精准捕捉用户需求、文化符号创新和突破合规门槛实现出海 [10] - 正泰新能采用"产品-品牌-产能"三部曲,覆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12] - 消费电子品牌需注重合规、用户共创和长期主义 [14] AI技术赋能出海 - 商汤科技通过大模型、AIGC、AR技术重构出海营销的"成本-效率-体验"三角 [16] - AI出海需选择高付费行业、控制履约成本、搭建中外双轨团队 [18] - AI技术需可监督、可量化,合规先行比追求完美更重要 [18] 文化出海路径 - 文化出海需通过AI翻译结合文化暗码理解,用全球语言讲中国故事 [19] - 短剧出海保留"逆袭"核心情绪,替换文化符号以撬动共鸣 [19] - 社群可作为文化出海的"共鸣放大器",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变现统一 [19] 全球化服务与合规 - 全球80%以上国家已出台数据法规,企业需建立全球管控机制 [22] - 分贝通通过"低价+服务"双引擎解决出海企业财务顽疾 [25] - 98%的企业遭受过欺诈攻击,风控是生存底线与增长密码 [27] 区域市场机遇 - 迪拜凭借战略位置、税收政策和金融服务成为中企出海中东首选 [34] - 阿联酋市场在货物贸易、交通运输和金融领域连通性全球领先 [44] - 哈伊马角经济区提供优越地理位置和吸引外资政策 [50] 全球化战略与协作 - 成功出海企业需具备产品技术不可替代性、深度本地化能力和长期主义耐心 [21] - "抱团出海"可降低海外投资风险并提升效率 [33] - 全球化3.0时代需将供应链优势、数字技术实力与文化韧性转化为扎根能力 [37]
当AI寻找场景,东莞滨海湾亮出「产业生态」解法
36氪· 2025-07-30 21:35
文章核心观点 - AI技术从代码走向产线的关键挑战在于构建全要素产业生态,包括场景、数据、算力、资本和人才 [3][5][35] - 东莞滨海湾新区凭借制造业基础和大湾区区位优势,正在打造AI落地的"全要素装备"生态 [5][7][8][10] - AI在物理世界的应用是未来增长蓝海,东莞作为"世界工厂"具有独特场景价值 [12][15][16] - AI"下工厂"面临数据接口、人才鸿沟、认知差异和产品化能力等多重挑战 [20][22][24][26][29] - 构建创新联合体和产业生态是解决AI落地难题的最优解 [30][35] 东莞滨海湾新区的AI产业生态优势 - 场景优势:拥有22万家工业企业(1.4万家规上企业),智能手机产业链完备(全球每5部手机有1部产自东莞) [7] - 数据优势:提供源自真实产线的海量工业数据和复杂应用场景,是训练工业大模型的宝贵"养料" [7] - 算力支持:提供7000万元算力券,OPPO全球算力中心和规划中的1000P智算中心构成基础设施 [8] - 资本支持:设立12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基金、10亿元人工智能母基金和5000万元概念验证基金 [8] - 空间载体:投资66亿元建设1500亩灵犀岛AI产业小镇及多元科创空间 [10] - 科研平台:拥有东莞市人工智能研究院、大湾区大学和全球跨境技术贸易中心等 [10][33] AI落地制造业的核心挑战 - 数据接口问题:工业数据与AI计算数据存在层级差异(L2以下可切入),知识转化耗时(案例:8个月转化模具设计师经验) [20][22] - 人才鸿沟:缺乏既懂大模型又懂垂直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网络安全领域案例) [22][24] - 认知差异:AI应用未能解决企业核心盈利问题,导致付费意愿不足 [26] - 产品化能力:技术到产品的转化过程困难,需匹配客户真实需求 [29] 产业生态构建路径 - 创新联合体模式:多家上市公司共建场景与数据体系,实现场景/模型/数据共创 [30] - 生态三要素:有价值的落地场景、高质量数据与算力供给、懂场景的AI人才圈层 [30] - 产业创新方向:应由懂AI的产业人主导创新,而非单纯技术推动 [30] - 人才培育:建设"工程师乐园"和大湾区大学,培养具备用户思维和适应变化能力的人才 [33] 物理世界AI应用前景 - AI应用成本降低(推理模型技术成熟)将促进普及,使用量反而增长(类比蒸汽机效应) [15] - 新增长点在物理世界与制造业场景的深度融合,东莞是理想试验场 [15][16] - 竞争关键从技术转向生态力,需解决"最后一公里"落地问题 [35][36]
vivo蓝河操作系统内核开源:一场国产操作系统的「Rust革命」
36氪· 2025-07-30 21:35
AI时代操作系统的变革 - AI时代操作系统成为连接应用与硬件的核心桥梁,掌管硬件资源入口和数据流动[3] - 传统操作系统面临安全挑战,Linux工具链后门和Windows内核崩溃事件频发[3] - 需构建更安全可信的操作系统以应对人均3台以上智能终端的现状[3] 传统系统内核的局限性 - 传统内核如Windows NT/Linux采用C语言开发,内存安全存在风险且依赖事后补丁[4] - 内核代码臃肿(数百万行),难以适配IoT/边缘计算等轻量化场景[4] - 面向PC架构设计的传统内核无法满足AI时代轻量级、高安全、跨平台需求[4] Rust语言的突破性优势 - Rust在编译期解决内存安全和并发安全问题,避免C语言的空指针/缓冲区溢出漏洞[10] - 支持"零成本抽象"和"无GC运行时",适配IoT/边缘计算/嵌入式等多元终端[11] - 2023年Stack Overflow调查显示超80%开发者愿用Rust,远高于C/C++的不足50%[11] vivo蓝河操作系统的创新 - 蓝河内核采用Rust构建,具备内存安全、轻量(最小内存13KB)、通用三大特性[12][14] - 支持RISC-V/ARM架构,兼容POSIX接口,降低开发者门槛和维护成本[14] - 全栈Rust编写的蓝河系统实现更少崩溃、更强隐私保护、更快响应的用户体验[14][19] 开源战略与生态共建 - vivo通过开源蓝河内核推动国产Rust生态发展,联合开放原子基金会及90所高校[22] - 举办三届蓝河操作系统创新赛,吸引400+顶尖高校队伍参与C/C++与Rust转译[22] - 开源旨在解决操作系统领域生态耦合问题,加速AI时代应用生态繁荣[21][24] 公司技术演进路径 - 2018年立项蓝河操作系统,2023年发布Rust框架版本,2024年实现全栈Rust化[19] - 定位为"AI赋能+安全守护+系统流畅"三位一体的未来智慧操作系统[19] - 从自研到开源体现公司穿越周期的战略定力,推动基础软件产业共荣[26]
李嘉诚还是要卖港口
36氪· 2025-07-30 17:11
核心观点 - 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拟出售全球港口资产80%股权及巴拿马港口公司90%股权,交易金额达190亿美元,接近公司总市值190.34亿美元[8][10] - 央企中远海运作为策略投资者入局,可能获得关键否决权,交易结构预计9月底敲定[5][11] - 港口资产涵盖全球23国43个港口199个泊位,包括巴拿马运河两大枢纽港及欧洲最大鹿特丹港等战略性资产[9] - 李嘉诚商业帝国始于港口相关产业,通过低买高卖策略积累财富,此次交易体现其资本运作风格[12][15][16] 交易细节 - 初始买方为贝莱德牵头的财团,包括意大利码头投资公司,原计划4月2日签署协议但因舆论压力搁置[8][9] - 中远海运是全球最大航运企业,运营1535艘船舶1.3亿载重吨,投资58个码头年吞吐1.3亿标准箱[5][6] - 交易资产占长江和记净资产17.1%(142.12亿美元/831.37亿美元),但收入贡献仅9%[27] - 2015年曾尝试以1500亿港元出售40%股权未果,当前定价与历史预期相近[11] 港口业务发展史 - 1979年收购和记黄埔22.4%股权获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开启港口业务[17][18] - 1991年收购英国费利克斯托港启动全球化,1994年成立和记港口公司加速扩张[25] - 目前运营全球24国53个港口295个泊位,巴拿马港口经营权延至2047年[25] - 香港及内地港口由和记港口信托单独管理,不在此次出售范围[9][22] 商业策略分析 - 典型"捂地"模式:低价囤地待升值后开发,如黄埔船坞改建为黄埔花园项目[16][22] - 港口被视为稀缺战略资产,虽回报周期长但现金流稳定[23][24] - 长江和记当前四大业务为港口/零售/基建/电信,2024年总市值258.6亿美元[26][27] - 交易体现资本运作核心逻辑:各取所需、多方获利[3][7][10]
又丑又贵的溯溪鞋,萨洛蒙和迪卡侬争着抢
36氪· 2025-07-30 17:11
核心观点 - 溯溪鞋凭借功能性、舒适性和设计巧思成为夏季热门鞋款,市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5][7][16] - 年轻消费者追求"自由感"和"生命力",推动"审丑"到"悦己"的潮流革命,带动丑鞋市场扩张 [19][20][21] - 溯溪鞋市场集中度低,价格带分布广泛,吸引多品牌入场竞争 [13][15] - 丑鞋市场受潮流风向和经济环境影响较大,存在周期性风险 [30][31][34] 市场表现 - 2024年天猫平台溯溪鞋成交金额同比增长75%,成交笔数同比增长超120% [10] - 小红书关于溯溪鞋的主话题浏览超过8000万,相关笔记数量环比增加209.91%,总热度环比上升147.26% [10][12] - 2024年沙滩溯溪鞋社媒热度增长189%,300-400元价格带消费人数激增40%,700元以上高端款增速达200% [15] - adidas Adifom Stan Smith溯溪款单月抖音销量突破10万双 [15] 品牌格局 - KEEN、HOKA、萨洛蒙等品牌构成第一梯队,价格带集中在750-2300元 [15] - FILA、亚瑟士、美津浓等品牌构成第二梯队,价格带在400-700元 [15] - 安踏、李宁、迪卡侬等品牌构成第三梯队,价格带在150-450元 [15] - 洞洞鞋市场由Crocs主导,但增速明显放缓,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速降至2.4% [32][34] 消费者行为 - 年轻消费者更愿意为兴趣爱好投入,追求"自由感"和"生命力" [19] - 消费者通过"丑鞋"摆脱传统审美枷锁,实现自我表达 [20] - 经济环境变化导致消费行为趋于保守,中国一线城市消费明显回落 [34] - 部分消费者对溯溪鞋的鞋体质量、清洁体验等方面存在不满 [37]
车企出海的上半年:建厂、本地化、赴港上市|36氪出海·行业
36氪· 2025-07-30 17:11
中国汽车出海概况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奇瑞、比亚迪、长城等车企通过港股募资、海外建厂、合资公司等方式深度嵌入全球市场 [3][4] - 车企全球化进入新阶段,从产品出海转向资本与产能出海,差异化路径包括比亚迪欧洲拉美双线布局、长城皮卡全球扩张、新势力借力巨头等 [4] 奇瑞汽车 - 2025年上半年出口54.8万辆,占中国总出口量17.8%,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量第一 [6] - 海外收入占比从2022年35.3%提升至2024年近50%,采取新兴市场直推自主品牌、成熟市场合资的差异化策略 [6] - 全球布局1075家经销商和2541个经销网点,马来西亚智能汽车工业园初始年产能10万辆 [7][9] 比亚迪 - 上半年出口47万辆同比增长1.3倍,欧洲市场纯电销量超越特斯拉,西班牙月销量达特斯拉3倍 [11] - 巴西新能源销量冠军,市占率9.7%,BYD SHARK皮卡海外销售2.6万辆,巴西工厂为全球第三大海外乘用车生产线 [12] - 欧洲总部设于匈牙利布达佩斯,新建研发中心强化本地化设计 [11] 长城汽车 - 上半年海外销量19.8万辆,皮卡海外销售3万辆同比增长24.3%,居中国皮卡出口第一 [15] - 2.4T长城炮登陆智利、南非等市场,混动山海炮Hi4-T在澳大利亚获积极反馈 [16] 吉利汽车 - 上半年海外销量18.4万辆,新能源车型表现突出,极氪进入40多国、近600家门店,极氪009在港澳及东南亚MPV市场夺冠 [18][20] - 欧洲推出EX5纯电SUV,澳大利亚20天进入纯电销量前九,埃及与印尼工厂投产支撑本地化 [18][20] 小鹏汽车 - 上半年海外销量1.9万辆,印尼为首个本地化生产国,右舵X9主攻东南亚,计划年底覆盖70%印尼核心城市 [22][25] - 欧洲进入波兰、瑞士等四国,与Inchcape、Hedin集团合作分销,目标2027年全球新能源出口前三 [25] 零跑汽车 - 与Stellantis合资后上半年出口2万辆,德国纯电市占率突破1%,布局超100个销售网点 [28] - 马来西亚启动C10本地化生产,欧洲主推增程C10与微型T03,全球渠道达550家 [28][30] 赛力斯 - 港股IPO推进中,海外收入2024年42.11亿元,印尼工厂投产,埃及合作切入非洲市场 [35][37] - 募资拟用于海外车型研发适配及渠道扩张,中东以阿联酋为起点辐射高端市场 [38]
哈根达斯还是不够贵
36氪· 2025-07-30 17:11
核心观点 - 哈根达斯在中国市场面临严峻挑战,包括门店关闭、客流量下滑和市场份额被挤压 [4][5][7] - 新式茶饮品牌的崛起对哈根达斯形成直接竞争,导致其高端定位受到冲击 [19][24][25] - 哈根达斯尝试通过渠道转型和产品降价应对困境,但受限于供应链特性难以实现规模扩张 [25][36][37] 市场表现 - 2025财年三季度母公司通用磨坊净销售额同比下滑5%,中国门店客流量出现两位数百分比下滑 [7] - 过去五年冰淇淋业务收入从8.2亿美元下滑至7.2亿美元,北美市场销售额三年下滑近10亿瑞士法郎 [9] - 2023年在中国关停81家门店,而竞争对手DQ门店总数已达1695家 [5] 品牌定位与历史 - 中国市场双球冰淇淋定价9.89美元为全球最高,较美国7.06美元溢价40% [11][12] - 1990年代进入中国时定位高端,全球900家门店中有400家在中国,年均销售额增长率达23% [11] - 通过奢华门店设计、高端商场选址和专属冰柜维持品牌形象,曾被称为"买得起的奢侈品" [12][16][17] 竞争环境 - 新式茶饮将价格带降至15-25元区间,与哈根达斯形成直接竞争 [24][28] - 购物中心黄金位置被喜茶等品牌取代,多地门店被迫搬迁至负一层 [25] -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也被瑞幸超越,反映出高端定位在大众化趋势下的困境 [33][34] 转型尝试 - 2022年成立哈根事业部,整合餐饮、零售、电商渠道,重点发力商超和便利店 [25] - 推出9.9元咖啡引流,冰淇淋产品采取组合优惠促销 [36][39] - 尝试学习星巴克打造"第三空间",但效果有限 [21][25] 行业特性 - 冰淇淋供应链具有冷链成本高、保鲜期短、损耗率高等特点 [37] - 线上销售渗透率仅20%左右,渠道建设相对薄弱 [25] - 意大利Gelato以30-60元高价实现10%增速,显示超高端市场仍有机会 [41]
爱穿Crocs的人,人均一双臭脚
36氪· 2025-07-30 08:10
洞洞鞋的功能特性 - 洞洞鞋采用全包围版型设计,内部易积水且鞋尖部分积水严重,部分用户用鞋花装饰洞孔进一步阻碍透气[15] - 塑料材质既不吸汗也不透气,泡水后易变臭,鞋底缺乏鞋垫导致汗脚用户行走时持续产生异味[15] - 穿脱便捷性使其成为医生、护士等长时间站立职业的替代品,能缓解脚部压力[22][23] - 透气性与包裹感平衡,相比拖鞋/凉鞋更能遮盖脚部缺陷[24] 用户行为与市场现象 - 夏季光脚穿着习惯叠加高温环境,导致脚汗发酵产生异味并快速扩散[15][16] - 用户通过DIY鞋花实现个性化表达,Crocs推出洞洞包延伸配饰场景[24][25] - 部分用户因雨天穿着导致鞋子泡水,未及时清洁引发真菌感染风险[19][20] 消费趋势变化 - 丑萌设计受年轻群体追捧,Crocs、勃肯鞋等非传统审美鞋款流行[27][29] - 消费动机从外在美观转向内在舒适,反映社会审美范式转移[30] - 同类现象延伸至影视(《哪吒》)、潮玩(Labubu)等领域,形成跨品类趋势[30] 产品使用痛点 - 密闭办公环境中异味扩散引发同事矛盾,部分用户对自身脚臭无感知[11][13] - 地铁等公共场合因脚臭导致社交尴尬,需通过袜子搭配、及时清洁等方式缓解[13][20]
致命转运:一个未被正视的医疗刚需
36氪· 2025-07-30 08:10
非急救转运行业现状 - 行业存在巨大供需缺口 长春市每年需转运患者达2-3万人次 但正规救护车仅17辆 而"黑救护车"数量达20-30辆 [9][26] - 上海非急救转运年需求超16万单 但每2万人口仅配备1辆救护车 [29] - 民营转运机构发展受限 广州仅2家获批专业转运机构 面临"黑救护"低价竞争和品牌混淆问题 [29] 行业运营模式 - 120急救车受政策限制仅用于院前急救 非急救转运需依赖医院或民营机构车辆 [26] - 部分医院通过外包合作开展转运业务 如吉大一院与第三方公司签订转运协议 但监管缺位导致"黑救护"混入 [23] - 民营机构尝试建立标准化平台 如青岛96120专线两年完成4万单 通辽市设立10家非急救转运站 [31] 行业痛点与风险 - 收费标准混乱 江西出现2.8万元天价转运费 费用转入个人账户且无发票 [35] - 设备与人员资质不达标 仁康急救站因氧气不足、无资质医护人员导致患者死亡 被判承担60%责任 [23] - 医患纠纷频发 西安医院医护人员自费佩戴记录仪以自证合规 [37] 典型案例分析 - 吉大一院转运事故暴露监管漏洞 外包公司救护车粘贴医院标识 实际配备不足导致12小时转运延误 [6][18] - 民营机构运营压力大 山西陆航医疗因疫情后业务减少陷入亏损 呼吁政府支持 [32] - 上海尝试政企合作模式 "962130"热线15个月完成1.5万单 含400余跨省订单 [29] 行业改进方向 - 需建立统一法规 明确资质要求与服务标准 加强违规处罚力度 [35][39] - 推动正规机构品牌建设 通过服务质量提升逐步替代"黑救护"市场 [31] - 引入社会监督机制 形成行业共治氛围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