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36氪
icon
搜索文档
致命转运:一个未被正视的医疗刚需
36氪· 2025-07-30 08:10
非急救转运行业现状 - 行业存在巨大供需缺口 长春市每年需转运患者达2-3万人次 但正规救护车仅17辆 而"黑救护车"数量达20-30辆 [9][26] - 上海非急救转运年需求超16万单 但每2万人口仅配备1辆救护车 [29] - 民营转运机构发展受限 广州仅2家获批专业转运机构 面临"黑救护"低价竞争和品牌混淆问题 [29] 行业运营模式 - 120急救车受政策限制仅用于院前急救 非急救转运需依赖医院或民营机构车辆 [26] - 部分医院通过外包合作开展转运业务 如吉大一院与第三方公司签订转运协议 但监管缺位导致"黑救护"混入 [23] - 民营机构尝试建立标准化平台 如青岛96120专线两年完成4万单 通辽市设立10家非急救转运站 [31] 行业痛点与风险 - 收费标准混乱 江西出现2.8万元天价转运费 费用转入个人账户且无发票 [35] - 设备与人员资质不达标 仁康急救站因氧气不足、无资质医护人员导致患者死亡 被判承担60%责任 [23] - 医患纠纷频发 西安医院医护人员自费佩戴记录仪以自证合规 [37] 典型案例分析 - 吉大一院转运事故暴露监管漏洞 外包公司救护车粘贴医院标识 实际配备不足导致12小时转运延误 [6][18] - 民营机构运营压力大 山西陆航医疗因疫情后业务减少陷入亏损 呼吁政府支持 [32] - 上海尝试政企合作模式 "962130"热线15个月完成1.5万单 含400余跨省订单 [29] 行业改进方向 - 需建立统一法规 明确资质要求与服务标准 加强违规处罚力度 [35][39] - 推动正规机构品牌建设 通过服务质量提升逐步替代"黑救护"市场 [31] - 引入社会监督机制 形成行业共治氛围 [39]
8点1氪:国航南航东航支持在“民航版12306”直销平台购票;少林寺通报新住持任职;三胎概念股集体大涨
36氪· 2025-07-30 08:10
航空业 - 国航、南航、东航三大航司宣布支持"民航版12306"直销平台购票,确保旅客权益,航旅纵横平台销售的国内客票直接来自航空公司,价格透明且无捆绑销售 [3] - 航旅纵横与携程、去哪儿等OTA平台不同,其机票资源由航空公司直销,平台仅负责展示且不收取代理费 [3] 资本市场与IPO - 正品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独家保荐人为浤博资本有限公司 [2] - 韩国AI芯片初创公司Rebellions获三星融资,计划完成最高2亿美元融资后IPO,最新估值达10亿美元 [19] 医药与生物科技 - 恒瑞医药与葛兰素史克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至多12款创新药物,GSK支付5亿美元首付款及潜在120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18] - 百奥泰上半年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1.1亿—1.4亿元,同比减亏,主要因阿达木单抗销售额提升及研发费用减少 [22] - 国邦医药上半年净利润4.56亿元,同比增长12.6% [22] - 赛恩斯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预减57.53%—60.13%,营收增长因运营服务及产品销售板块扩张 [23] 科技与互联网 - 影石Insta360宣布进入无人机市场,将推出全球首款全景无人机,创始人称决策基于五年前的市场需求分析 [5] - 抖音整合即时零售业务,抖音超市合并至小时达服务,提升1小时送达效能 [6] - 华为近期公布多项终端设备相关专利,涉及接口电路、摄像头测试及会议协作技术,并申请多枚商标 [16] - 商汤发布日日新V6.5多模态大模型,联合十余家国产生态伙伴推出"商汤大装置算力Mall" [20] - 渣打集团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聚焦AI与金融融合 [21] 消费与零售 - 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2025年起一孩至三孩每年可领3600元补贴直至3周岁,三胎概念股集体大涨 [3][4] 金融与投资 -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道指跌0.42%,纳指跌0.38%,标普500指数跌0.28%,大型科技股多数下跌 [7][13] - 英伟达市值突破4.3万亿美元,股价再创历史新高 [12][13] - 诺和诺德美股盘前跌超19%,因公司下调2025年展望 [14] 房地产与基建 - 华侨城被裁员工反映跟投本金无法追回,公司回应称跟投属投资行为需共担风险 [8][9] - 陆家嘴上半年净利润8.15亿元,同比下降7.87% [23] 宏观经济 - IMF大幅调高2025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0.8个百分点至4.8%,反映上半年经济活动强于预期及中美关税税率低于预测 [8] - 1-6月全国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0.2%,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1% [19] 汽车与新能源 - 蔚来对恶意造谣网络账号提起诉讼,称谣言损害乐道品牌及员工名誉 [12] - 特斯拉联合创始人批评马斯克取消平价汽车项目,认为Cybertruck设计不佳 [17] 其他行业动态 - 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揭晓,中国130家公司上榜,营收总额约10.7万亿美元,平均利润42亿美元 [11] - 苹果回应关闭大连直营店,称因购物中心内多家零售商撤离 [11]
电影圈,快撑不住了
36氪· 2025-07-29 21:35
电影行业现状 - 电影市场表面繁荣但实际冷清,非核心时段影厅空置率高,有观众反映工作日晚上影厅仅一人观影[4][6] - 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仅为42.97亿元,远低于疫情前2019年177.78亿元的水平[8][9] - 全国电影院场均人次徘徊在2至4人之间,0人空场率一度接近40%[11] 票房与影院经营 - 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影总票房292.31亿元,同比增长22.9%,但超过一半来自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15] - 影院数量持续增长,上半年新开546家,总数突破1.3万家,银幕数量逼近8万块[12] - 影院分账比例不超过57%,片方最终进账仅三成出头,行业整体亏损可能达上百亿元[20][28][30] 内容生产与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破亿票房新片仅23部,超一半票房来自《哪吒2》[26] - 《酱园弄·悬案》口碑翻车,豆瓣评分仅5.7分,总票房3.74亿元[18] - 2025年前五个月全国备案影片数量同比减少超过两成,实际上映新片减少16%[36][38] 观众行为变化 - 2024年57%观众全年只看一场电影,25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降至21%[33] - 观众放弃的是"不值得走进电影院去看"的电影,而非电影本身[34] - 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74亿,短视频日均观看时长超2.5小时,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41] 行业转型尝试 - 光线传媒转向动画IP矩阵,延伸至游戏、周边、主题乐园等业务[43] - 万达电影增加扭蛋机、自研饮品等消费项目,横店影视水吧收入同比增长28.03%[43] - 欢瑞世纪进入短剧赛道,2024年营收3.85亿元,同比增长14.6%[45] 内容价值与未来 - 《周处除三害》以1000万成本收获超6亿票房,证明好内容仍有市场[47] - 观众需求从"没有电影可看"转向"没有好电影可看"[49] - 电影承载情绪、经验、记忆和讨论的价值依然存在[50]
抖音整合即时零售业务,抖音超市合并至小时达|36氪独家
36氪· 2025-07-29 21:35
抖音超市业务调整 - 抖音超市将被合并至抖音小时达以提升即时零售业务效能 [4] - 抖音超市于2023年春节后上线,定位为线上电商自营业务,负责人汇报给时任电商副总裁木青 [4] - 抖音超市经过一年筹备,2022年中旬在广州、深圳及杭州等城市试点 [4] - 抖音超市采用代销与自营相结合的混合运营方式,而非全自营模式 [4] 抖音超市与小时达业务发展 - 抖音超市履约能力较弱,多数商品多日达,部分次日达,而天猫超市、京东超市次日达已是标配 [5] - 2022年8月抖音首次在深圳试水小时达业务,2023年随着抖音超市上线,小时达出现在抖音超市界面 [5] - 2023下半年即时零售竞争加剧,抖音小时达入口被提升至抖音商城,与抖音超市并列 [6] 即时零售行业格局 - 小时达服务指1小时送达,商品包括生鲜、日用百货、数码产品等 [7] - 淘宝2017年推出天猫超市1小时达,2020年上线"小时达"服务 [7] - 京东2021年推出小时达,2023年整合升级为京东秒送 [7] - 淘宝天猫2023年4月将"小时达"升级为包含外卖业务的"淘宝闪购" [7] 抖音即时零售战略调整 - 抖音外卖因运力问题收缩,小时达业务重新成为重点 [8] - 抖音小时达从个位数城市扩张至四十多个城市 [8] - 小时达商品更标准化,运力需求波动较小,多数商家选择自配送 [8] - 抖音小时达时效普遍在30-50分钟,弱于淘宝闪购、美团闪购的半小时送达 [9] 业务合并原因 - 抖音超市和小时达定位重叠,均面临时效挑战 [9] - 即时零售行业已由美团、淘宝、京东培育成熟,用户接受度提高 [9] - 线上超市时效优势减弱,即时零售成为更优选择 [9]
懂车帝不是马斯克的通行证
36氪· 2025-07-29 21:35
行业测试与标准 - 懂车帝"懂车智炼场"对36款搭载辅助驾驶系统的热门车型进行测试,模拟15类高危事故场景,特斯拉Model 3与Model X以83.3%的高速场景通过率表现最佳[3][7] - 测试场景基于近三年全国交通事故大数据提炼,包括"高速突发障碍物""无征兆连续加塞"等,车辆需以100km/h时速进入场景,系统需在1.5秒内响应[7][8] - 行业缺乏统一测试标准,此前多为企业自证,懂车帝测试首次建立横向对比坐标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已启动《智能驾驶系统测试场景库》制定工作,预计2025年发布首批标准[8][16] 车企表现与技术争议 - 特斯拉纯视觉方案在缺乏中国路况数据训练下逆袭多传感器融合的国产车,但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20.7%,股价暴跌8%[11] - 多款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在"夜间逆光"场景中集体失效,暴露"安全冗余悖论":硬件堆砌营造安全幻觉,用户误以为系统永不犯错[10] - 比亚迪质疑测试场景极端性,如"应急车道突然窜出车辆"发生概率不足0.03%,某新势力品牌称测试光源强度达8000流明(正午阳光3倍)不现实[8][10] 用户认知与行业问题 - 2024年全国涉及辅助驾驶的交通事故投诉量达327起,同比增长47%,47%车主开启辅助驾驶后会分心看手机,87%智驾事故源于驾驶员完全放手[5][10] - 消费者对辅助驾驶存在认知偏差,测试成绩公开化可能加剧错位,公安部强调辅助驾驶不能替代驾驶员操作[4][5] - 行业陷入硬件竞赛:2024年63%新车配备激光雷达,算力芯片性能较2022年提升3倍,但硬件配置与实际安全性能相关性仅0.37[16] 未来标准与行业方向 - 欧盟NCAP计划2026年将"人机接管平滑度"纳入评分,中国C-NCAP 2025版拟新增"安全冗余有效性"指标,如暴雨天雷达探测距离需保持80米以上[14][17] - 行业共识转向量化实效:从"比数量"转向"比实效",如暴雨天能看清多少米,倒逼车企从硬件堆砌转向算法优化[16][19] - 特斯拉纯视觉路线若量化标准侧重多传感器融合性能,可能面临调整压力[19]
最能实现拉屎自由的食物,中国人却越吃越少了
36氪· 2025-07-29 21:35
膳食纤维摄入现状 - 中国成人日均膳食纤维摄入量从1992年的13.3克降至2015年的9.9克,不足推荐量25–30克的一半 [10][13] - 城乡差距收窄,2015年城乡摄入量均为9.8–9.9克 [14] - 全球普遍未达标,英国、日本、巴西日均摄入量分别为19.7克、13.2克、15.6克 [14] 饮食结构变化 - 谷物日均摄入量从1982年的498克降至2015年的281.1克,其中大米减少30%,小麦减少39% [19] - 杂粮摄入量锐减84%,从92克降至14.8克,农村从137克降至16.8克 [20] - 肉类消费增长显著,1981–2015年人均肉类消费增3倍,禽肉增9倍,农村猪肉消费从8.2公斤增至19.5公斤 [22] 主食精制化趋势 - 精制大米市场占比从1985年的67.5%升至2013年的95%,精制小麦粉从34.1%增至75% [26] - 精加工去除麸皮和胚芽,导致膳食纤维流失,这两部分占大米纤维和营养素主要载体 [27] - 精制主食因口感细腻、易储存运输占据主导,但粗粮因口感差难以普及 [29][30] 膳食纤维健康价值 - 全球2017年约1100万死亡与饮食相关,低全谷物摄入为前三大风险因素之一 [33] - 日均多摄入10克膳食纤维可使总死亡风险下降10%,高摄入组全因死亡风险降23% [36][34] - 膳食纤维不足增加便秘、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及肠道疾病风险 [34] 高纤维食物来源 - 全谷物和干豆类纤维密度最高,麸皮每100克含61.4克,燕麦荞麦超6克,干豆类达9–13克 [38] - 传统食材如干香菇、干辣椒、干笋等每100克超10克,干红果达49.7克 [38] - 简单调整饮食结构如混合糙米、玉米或增加干货炒菜可有效补充膳食纤维 [41]
「僵尸桩」让充电桩问题加剧
36氪· 2025-07-29 17:14
新能源充电桩行业现状与问题 核心观点 - 充电桩行业存在严重的"僵尸桩"现象,表面车桩比达2:1,但实际可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和用户体验恶化 [7][8][10] - 问题根源在于政策补贴机制缺陷、市场机制不完善和技术标准滞后 [16][17][20] - 需通过政策激励转型、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技术创新构建可持续生态系统 [24][25][26] 现状全景扫描 资源错配现象 - 华北某省会城市调查显示20个站点中仅10个能正常使用,故障率高达50% [10] - 一线城市核心区充电桩可用率85%以上,三四线及乡镇不足50%,东部某省高速服务区23对充电设施长期半瘫痪 [12] - 2018-2020年建设的60kW快充桩35%因技术落后被闲置,某运营商2019年投入的5000台设备仅3000台可用 [12][14] 用户体验恶化 - 消费者协会报告显示2025年充电满意度仅68分(较2023年降11分),43%用户遭遇导航显示有桩实际无法充电 [21] - 充电便利性已成新能源车弃购第三大因素,社交媒体充电负面讨论量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75% [22] 问题溯源 政策机制缺陷 - 某中部省份按建设数量补贴(交流桩3000元/台、直流桩8000元/台),诱发企业套利行为,某企业在低流量园区装200台后缩减2/3运维人员 [17] - 2024年全国37家充电运营商退出市场,遗留设施无人接管 [19] 市场与技术问题 - 头部运营商单桩日均运维成本从2023年5.2元降至2025年2.8元,故障率反升40% [19] - 充电接口通信协议与支付系统不统一,第三方运维公司效率降低30% [20] 破局之道 政策创新 - 深圳"度电补贴"模式(0.1元/度)使充电桩利用率从31%提升至49%,僵尸桩比例降至5%以下 [25] - 上海建立市级监管平台,要求设备实时上传数据,离线超48小时触发预警,投诉量降60% [26] 技术升级与模式创新 - 华为与国家电网开发的AI运维中台将故障响应时间从8小时缩至2小时 [26] - 蔚来"充电+休闲"模式使用户停留时长增40%,单站日均收益提高35% [26] 行业影响与趋势 资源浪费评估 - 全国僵尸桩涉及投资超600亿元,预计2027年处置成本达120亿元 [22] - 行业正向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充电桩将发展为能源-交通-信息多领域智能节点 [27]
投资400亿,中国富豪开始扎堆办大学
36氪· 2025-07-29 17:14
企业家办学现象分析 - 中国多位富豪近期集中投资创办大学,包括钟睒睒(钱塘大学)、曹德旺(福建福耀科技大学)、虞仁荣(宁波东方理工大学)[2] - 企业家办学与企业办学存在本质差异:后者以定向培养人才为目的(如吉利汽车在全国生产基地配套设立汽车工程院校),前者更侧重社会声誉与产业资源整合[8][9][11] 办学投入与运营模式 - 头部985高校年度预算显示:清华大学321.5亿元最高,厦门大学92.7亿元最低,曹德旺100亿投资仅够维持厦大一年开支,钟睒睒400亿投入相当于农夫山泉近5年净利润总和[13] - 办学定位聚焦"小而精":福耀科技大学主攻材料/能源领域,首年招生规模从100人压缩至50人;宁波东方理工侧重集成电路,师生比达6:1,学费仅5460元/年[14][16] - 非营利性模式是主流:可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如宁波市政府向东方理工出资160亿+提供2300亩用地),但学费收入微薄(福耀科技大学年学费收入不足30万,仅覆盖1-2名教师成本)[18][20] 历史参照与长期挑战 - 国际案例:斯坦福大学初期因创始人遗产冻结陷入财务危机,最终通过土地租赁机制(衍生出硅谷)实现产学研循环[25][26] - 国内先例:厦门大学1921年由华侨陈嘉庚创办,后因经济危机转为公办,显示民办高校持续运营存在挑战[29][30] - 当前价值:企业家通过产业资源加速学术成果转化,弥补高等教育体系短板,但需解决资金可持续性问题(如建立独立法人治理结构)[31][33] 市场反馈与竞争态势 - 招生表现:福耀科技大学首年投档线已超过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传统名校,录取环节由校长亲签通知书强化品牌效应[17] - 师资配置:福耀科技大学引进15位院士,校长王树国曾任C9联盟校长22年,显示高端人才争夺激烈[16]
Model Y青春版曝光,能砍的全砍了,网友:属实丐中丐
36氪· 2025-07-29 17:14
核心观点 - 特斯拉即将推出一款基于Model Y改造的廉价版车型,通过大幅缩减配置降低成本,以应对市场份额下滑和业绩压力 [6][38][42] - 新车外观与Model Y相似但采用一体式大灯、取消贯穿灯带和漫反射尾灯等设计,内饰取消全景天幕、后排娱乐屏等配置 [10][12][15][22][24] - 该车型配备HW4.0硬件,中控改为通道式设计,但取消座椅通风等舒适性功能 [36][31][34] - 马斯克战略重心转向AI,廉价车型是应对短期业绩压力的妥协 [45][46][47] 产品设计 外观变化 - 轴距与Model Y相近,车身曲线相似但前后灯组重新设计 [3][4] - 前大灯从分体式改为一体式,取消贯穿灯带 [10][12] - 尾灯取消漫反射板,采用断点式设计而非贯穿式灯带 [15][17] - 保留19寸轮毂和HW4.0摄像头 [19] 内饰简化 - 取消全景天幕玻璃改为普通硬顶,无天窗 [22] - 座椅材质改为布艺拼接织物,取消氛围灯带 [23] - 移除后排娱乐屏仅保留USB接口 [24] - A柱高音喇叭、后排挂钩被取消,腿部空间可能缩水 [27][28][29] 配置调整 - 中控台下方改为通道式设计,主副驾脚步空间互通 [31][33] - 保留屏幕挂挡和拨杆转向灯,但疑似取消座椅通风 [34] - 硬件仍采用HW4.0系统 [36] 市场策略 - 新车定位为Model Y产品线中的"中杯"版本,Model Y L为"超大杯" [39][40] - 特斯拉二季度财报表现不佳,廉价车型是刺激销量的直接手段 [42][47] - 焕新版Model Y曾将单车均价从27.45万元提升至29.39万元,毛利率回升至17.2% [47] - 马斯克原计划终止Model 2项目,认为廉价车"改变不了世界" [45]
WPS灵犀,一个完全不同的Agent样本
36氪· 2025-07-29 17:14
下一代AI软件趋势 - 下一代AI软件是Agentic Software,强调软件与AI的深度融合而非简单调用[1][4] - 行业从暴力堆参数转向实用化,厂商更关注解决用户真实需求而非博眼球[2] - 典型案例包括阶跃星辰的"深入核查"功能、出门问问的AI硬件TicNote、金山办公的WPS灵犀系列[2] 金山办公的Agentic Software创新 - 提出"软件与AI彼此融合改造"的差异化路线,解决用户需求表达不清的问题[3][4] - WPS灵犀实现"类同事协作"模式:同屏协同、多轮对话、精准修改、保留格式[8][9][10] - AI PPT具备结构记忆能力,支持二次修改时自动保持模板一致性[10] - 技术壁垒在于教会AI与软件深度交流,开发专用API连接AI知识与软件功能[19][20] 办公智能化范式转变 - 行业痛点在于生成速度快但修改耗时,多数产品未触及"流程重构"层面[10][11] - 金山办公将效率提升从"功能加速"升级为"流程重构",例如边聊边改PPT大纲[12][21] - 成功要素包括对办公场景的深刻洞察(37年积累)与工程实践能力[14][16][17] 行业竞争格局 - 训练向推理转向阶段,垂类场景(非垂类模型)成为增长重点[15] - 金山办公凭借场景理解+工程能力做出差异化产品,如AI PPT的排版创造性控制[18][19] - Agent定位差异:多数厂商视Agent为数字员工,金山办公定位为员工协作伙伴[20] 产品发展路径 - AI产品需持续迭代,"发布只是起点"的理念贯穿开发过程[20][22] - WPS灵犀规划扩展边聊边改功能至模板、封面等PPT全要素[21] - 办公智能化战争刚起步,金山办公提供行业样本但竞争将长期持续[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