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搜索文档
半年进账304亿,宁德时代赚疯了
36氪· 2025-08-01 18:15
核心财务表现 - 公司上半年总营收1788.86亿元,同比增长7.27%,归母净利润304.85亿元,同比增长33.33%,日均净赚1.7亿元[4][6][10] - 综合毛利率提升至25.02%,同比上升1.57个百分点,扣非归母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增长35.62%[12][1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586.87亿元,同比增长31.26%,现金及等价物余额3237.85亿元,同比增长42.60%[15][16] 业务板块分析 - 动力电池系统营收1315.73亿元,占比73.55%,同比增长16.80%,但毛利率微降1.07%至22.41%[24][27] - 储能电池系统营收284亿元,同比下降1.47%,毛利率25.52%同比提升1.11个百分点,产量全球第一[28] - 电池材料及回收业务毛利率26.42%最高,但营收78.87亿元同比下滑44.97%[29] 市场与产能 - 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38.1%稳居第一,较去年同期提升0.6个百分点[14][26] - 总产能345GWh,产能利用率近90%,在建产能235GWh,累计装车量超2000万辆[25] - 境外收入612.08亿元同比增长21.14%,占比34.2%,毛利率29.02%显著高于境内[32] 资本运作与战略布局 - 港股募资410亿港元,90%资金用于海外产能建设,匈牙利/西班牙/印尼项目推进中[18][34] - 国内面临车企"去宁化"压力,固态电池计划2027年小规模量产,2030年大规模应用[36][37] - 研发投入100.95亿元同比增长17.48%,持续加码技术壁垒[16]
2元冰淇淋被骂上热搜,雪王又被审判了
36氪· 2025-08-01 18:15
蜜雪冰城冰淇淋融化事件 - 蜜雪冰城冰淇淋因融化速度快引发社交平台热议,相关话题登上热搜TOP1 [5][6] - 消费者体验反馈包括"出门吃不了几口就化得到处都是"、"刚拿到手没几秒就开始滴水"等 [6][9] - 公司客服回应称配方未改,店员解释夏季高温加速融化,建议尽快食用 [10] 冰淇淋融化速度的科学解释 - 专业指标"抗融性"受添加剂、原料、生产工艺等多因素影响 [29] - 蜜雪冰淇淋属于软冰类型,制作温度-5℃至-7℃,远高于硬冰的-18℃储存温度 [29] - 冰淇淋固形物含量仅20%-30%,水分占比70%-80%,乳脂含量4%-6%导致锁水能力弱 [31] - 未大量使用增稠剂(对比高价雪糕0.04%添加量),空气混入50%加速结构塌陷 [32][34] 低价策略与品牌定位 - 2元冰淇淋为引流单品,客单价低可能影响门店盈利 [38] - 低价成为品牌"社交货币",上海地域梗被公司玩梗转化为流量 [41][47][49] - 品牌通过低价建立消费者好感,暂无需急于升级 [40] 行业对比与消费者心理 - 钟薛高曾因"高温不化"事件引发添加剂质疑,导致口碑销量双下滑 [14][16][17] -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焦虑在低价产品前被弱化 [39] - 2元冰淇淋满足大众基础需求,提供"五分钟清凉"的性价比体验 [52]
AI玩具最大的敌人,是「七天无理由退货」
36氪· 2025-08-01 18:15
AI玩具行业现状 - 电商平台AI玩具退货率高达30%-40%,主要因产品体验未达预期[5][12] - 主流产品售价300-400元(成本不足100元),高毛利导致消费者期待更高[19][20] - 行业90%企业仍处亏损状态,依赖融资维持经营[7][17] 产品技术痛点 - 普遍采用"毛绒玩具+语音盒子"构造,方案同质化严重[9][11] - 仅支持2.4G WiFi导致联网困难,5G网络不兼容[14] - 语音交互存在响应延迟(平均2-3秒)、AI对话机械感强、环境噪音干扰等问题[15][17] - 儿童语法不规范导致大模型理解困难,用户留存率低[23][24] 市场反馈与挑战 - 首批产品未能实现"有情感记忆的玩伴"定位,功能与宣传差距明显[6][13] - 七天无理由退货政策放大产品缺陷,部分企业面临生存危机[12][22] - AI陪伴软件月活和使用时长已进入下滑通道,预示行业瓶颈[23] 产品迭代方向 - 新一代产品改进包括内置语音模块、专用服务器提升响应速度[25] - 差异化卖点转向多模态交互(如芙崽Fuzozo)、专属IP和养成系玩法[27] - 目标客群扩展至青少年/成人市场(如25-40岁女性群体)[28] - 技术方案商(涂鸦智能/乐鑫科技等)提供标准化模块降低开发门槛[10] 行业发展趋势 - 2023年ChatGPT4发布才具备技术基础,真正成熟产品预计2024年出现[18] - 终极目标是打造个性化AI智能体,但依赖用户交互数据积累[23][24] - 第二批新产品正测试市场,结果将验证商业模式可行性[28]
180亿,刘强东买走了
36氪· 2025-08-01 18:15
京东收购CECONOMY - 京东通过全资间接附属公司收购德国消费电子集团CECONOMY,估值约2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超180亿元)[5] - 该交易若完成将创下中国电商出海欧洲的新纪录[6] - CECONOMY在欧洲12国运营超1000家门店,旗下MediaMarkt与Saturn在德国市场份额超30%[10] - 2025年一季度CECONOMY销售额下降1.6%至52亿欧元,但线上销售额增长7.4%达13亿欧元[11] - 京东计划保留CECONOMY原有管理团队,推动其向全渠道平台转型[11] CECONOMY背景 - 核心品牌MediaMarkt创立于1979年,以开放式陈列和低价策略颠覆传统电器店模式[9] - 1984年被麦德龙收购,1990年并入Saturn形成双品牌战略[10] - 2017年从麦德龙分拆独立上市,目前拥有售后服务品牌Deutsche Technikberatung[10] - 面临亚马逊等电商冲击,数字化尝试未达预期市场份额[11] 京东国际化战略 - 欧洲基础设施将于2026年投入运营,国际业务被定位为未来发展重点[15] - 采用"本地电商、本地团队、本地采购、本地发货"模式,在荷波等国提供"一小时达"服务[15] - 通过收购获取成熟线下渠道网络,1000家门店成为天然流量入口[16] - 整合CECONOMY实体零售网络构建线上线下协同体系,强化本地供应链[16] - 国际化路径遵循"自建+收购+合作"策略[17] 电商出海竞争格局 - Temu以低价策略面临增长瓶颈,传闻拟收购欧洲物流公司[18] - SHEIN转型电商平台,上市传闻不断[18] - 阿里国际以Lazada、AliExpress、Trendyol三大平台采取轻资产扩张[19] - 京东选择差异化重资产路径,通过"体验+服务"建立壁垒[20] 消费行业并购趋势 - PE机构围猎星巴克中国业务,超20家机构参与评估[23] - KKR收购大窑饮品,腾讯曾组建专门项目组参与竞争[24] - 红杉中国11亿欧元收购Marshall多数股权[25] - 德弘资本130亿港元收购高鑫零售,博裕资本收购SKP[26] - 跨国公司在华业务成为消费并购主要方向,如哈根达斯、迪卡侬等[26]
全国首次、大范围、直接发钱的补贴,含金量多高?
36氪· 2025-08-01 08:17
育儿补贴政策分析 - 全国育儿补贴标准为每年3600元,发放三年总计10800元,占0-17岁孩子平均养育成本538312元的2%,但占0-2岁阶段养育成本73614元的15% [3][4] - 呼和浩特等地推出更高额地方补贴,三胎家庭累计可获16万元,相当于当地家庭年收入的3倍以上 [7] - 全国性政策覆盖超6成月收入低于3500元的群体,地方可在此基础上追加补贴 [7] 养育成本国际比较 - 中国0-17岁孩子平均养育成本达538312元,其中教育支出占比最高(6-14岁占45.15%)[4] - 中国养育成本/人均GDP倍数达6.3,在全球仅次于韩国(7.79),远高于美国(4.11)、日本(4.26)等发达国家 [6] - 0-2岁阶段年均养育成本24538元,3-5岁阶段跃升至36538元,显示早期教育投入显著增加 [4] 政策实施影响 - 保守估计未来三年出生人口2500万,全国生育补贴年财政支出近1000亿元 [8] - 政策释放明确信号:通过转移支付支持0-3岁育儿阶段,后续可能配套产假制度、辅助生殖等政策 [7][10] - 现行补贴对一二线城市作用有限(如北京10天育儿嫂工资即超3600元),但普惠性覆盖低收入群体 [2][7]
用AI图「仅退款」,这群人真穷疯了?
36氪· 2025-08-01 08:17
AI生成内容在电商欺诈中的应用 - 电商平台出现消费者利用AI生成虚假商品瑕疵图片申请"仅退款"现象 部分案例显示AI生成的图片存在明显漏洞如多出右手、背景变化等[4][7][9] - 店主反馈遇到同一商品多次退款但破损位置不符 或衣物出现非自然撕裂等伪造迹象[10] - AI工具如豆包、腾讯元宝可在数秒内生成高仿真瑕疵图片 技术门槛大幅降低[13][17] AI生成内容的技术演进与行业影响 - AIGC技术简化了伪造流程 从专业PS操作变为"上传-生成-下载"三步 使欺诈行为呈现产业化趋势[15][16][17] - 早期伪造需处理EXIF信息等技术细节 现在AI可自动完成全部伪造环节[15][16] - 电商从业者担忧AI滥用将模糊平台规则边界 形成"黑暗森林"效应[6][17] AI生成内容的版权与伦理争议 - AIGC模型训练涉及海量受版权保护数据 生成物版权归属存在法律模糊性[19] - AI模仿特定画师风格的作品引发争议 尽管像素级数据不同但存在明显风格继承[22][24] - 部分原创作者对AIGC持支持态度 与行业普遍担忧形成反差[25] AI生成内容在社交媒体中的滥用 - 自然灾害事件中出现AI伪造图片获数万转发 如西藏地震和佛罗里达飓风虚假灾情图[27][29][31] - Deepfake技术被用于名人换脸诈骗 国内外均出现假冒明星互动骗局[33][35] - 新闻从业者表示专业群体亦难辨AI生成内容真伪[31][32] AI生成内容的鉴别方法 - 通过谷歌图片搜索追溯图源 多数AI内容会标注生成方式[38] - 观察图片细节异常 如手指关节、光影逻辑、物品物理状态等[39][41] - 行业呼吁建立AI内容标注标准 需技术监管与法律规范并行[43]
让机器人拥有智能触觉,「悟通感控」获数千万元融资 | 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8-01 08:17
融资与公司背景 - 悟通感控完成数千万元系列融资 Pre-A轮由尚势资本领投 水木创投跟投 Pre-A+轮由广发基金瑞元资本领投 天使轮于2023年底由水木创投领投 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 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等跟投 [1] - 创始人陈立洋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 工学院力学系硕士 北京科技大学智能车校队成员 核心硬件团队来自清华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团队研发的医疗智能硬件已被上市公司并购 2023年获得中科院 北京化工大学院士团队青年材料科学家加入 [2] 技术突破与产品性能 - 离电式薄膜触觉传感技术突破行业困境 产品实现量产及落地应用 [2] - 离电式传感器利用离子导电材料与电极界面形成的纳米级"双电层" 电容密度比传统平行板电容器高出三个数量级 微小压力下电信号比传统技术强千倍 [5] - 传感器性能:量程达4兆帕 远超行业500千帕水平 长期静态蠕变率缩减近10倍 万次按压后漂移仅3.34% 通过模拟电路层自行抵消温度干扰 [6][10] - 自研"材料自组装术"让材料自发生成微结构 省去刻蚀 模具倒模等复杂工艺 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10] - 开发高灵敏三维力传感器 二维力传感器及法向力阵列等"电子皮肤"系列产品 可贴合机器人关节 指尖等部位 [10] 商业化进展与市场机遇 - 建立2000平米研发与小试产线 正在建设国内首条离子型薄膜量产线 主要原材料已实现国产化 成本结构有优势 [13] - 采用"双轮驱动"策略:医疗器械领域长周期稳健收入为基础 新能源 机器人等工业领域高增长爆发为突破 [14] - 医疗器械领域:开发膝关节置换术数字化压力垫片 与春立医疗等国内骨科上市公司合作 中国每年近百万例膝关节置换手术 复合增长率近30% [15] - 新能源领域:开发锂电储能膨胀力检测系统 已获新能源头部企业认可 与国家能源集团 南方电网 中汽研等建立合作 [17] - 全球柔性触觉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从2022年15.3亿美元增长至2029年53.22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17.9% 医疗和机器人领域是主要增长驱动力 [18]
8点1氪:英伟达因H20芯片漏洞后门被约谈;8月起现金买黄金超10万需上报;微软成史上第二家市值破4万亿美元公司
36氪· 2025-08-01 08:17
国家网信办约谈英伟达公司 - 英伟达H20算力芯片被曝存在"追踪定位"和"远程关闭"功能的安全漏洞,国家网信办依据《网络安全法》等法规于2025年7月31日约谈该公司要求说明风险 [3] - 英伟达回应称其芯片不存在后门,否认远程控制的可能性 [3] 企业IPO动态 - 四川天链机器人拟科创板上市,实际控制人胡天链及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48.53%,华安证券担任辅导券商 [1] - 云汉芯城获证监会批准创业板IPO注册 [2] 科技与互联网行业 - 微软股价单日涨超8%,市值一度突破4万亿美元,收盘涨4%但未维持4万亿关口 [5] - OpenAI年化收入达120亿美元,但2025年现金消耗预测上调至80亿美元 [9] - 中国大模型应用个人用户注册总数超31亿,API调用用户达1.59亿 [13] 汽车行业 - 理想汽车i8与乘龙卡车100公里/小时对撞测试引发争议,中国汽研回应称测试符合标准且未调节参数 [6] - 7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57.2%,同比降2.2个百分点但环比升0.6个百分点 [13] 消费与零售 - Gucci连续6个季度销售下滑,2025Q2营收降27%至14.6亿欧元,拖累母公司开云集团整体营收降15% [10] - 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地产降价促销大湾区400套房产,惠州项目单价从1.04万-1.4万元/㎡降至8632元/㎡ [8][9] 医疗与政策 - 辅助生殖技术已全面纳入全国医保报销,2024年超100万人次享受待遇 [7] - "鼠标手"(腕管综合征)被新增至《职业病分类和目录》 [6][7] 跨国企业动态 - 京东收购德国Ceconomy计划预计将面临欧盟反垄断审查 [9] - 亚马逊停止在Google Shopping投放广告,系2020年以来首次全面退出该平台广告拍卖 [10] 企业财报 - 苹果2025Q3营收940.4亿美元(同比+9.6%),净利润234.3亿美元(同比+9%) [13] - 亚马逊2025Q2营收1677亿美元(同比+13%),净利润182亿美元(同比+35%) [14][15] - 中国石化预计2025H1净利润201亿-216亿元,同比降39.5%-43.7% [15] - 宝马集团2025H1净利润40.15亿欧元,同比降29% [16] - 文远知行2025Q2营收1.27亿元(同比+60.8%),Robotaxi业务占比升至36.1% [16] 新兴技术 - 深元人工智能推出全球首个L4级智能体母体系统MasterAgent,解决多智能体协作与调优难题 [17]
大疆Osmo 360,全景影像的重新解题
36氪· 2025-07-31 21:08
核心观点 - 大疆推出首款旗舰级全景相机Osmo 360,首次将1英寸影像、8K50帧画质与极致便携性结合,重新定义行业标准[2][3] - 公司通过深度定制方形传感器、系统级工程优化及生态协同,解决全景相机长期存在的"画质-体积-续航"不可能三角问题[7][8][14] - 产品填补大疆户外影像矩阵最后一块拼图,实现与无人机、运动相机等设备的色彩科学、配件及软件生态无缝衔接[16][18] 产品技术突破 - **传感器创新**:研发专为全景设计的方形传感器,剔除25%无效区域,使1英寸有效像场利用率提升25%,同时支持双镜头原生8K录制[8][10] - **性能参数**:业界首款具备2.4μm大像素、13.5挡动态范围、f/1.9光圈的8K全景相机,支持4K/120fps运动相机模式及1.2亿像素全景照片[10][12] - **散热与堆叠**:采用石墨片、VC均热板等手机级散热方案,183克机身实现100分钟8K持续录制,散热效率优于多数旗舰手机[14] 行业需求与市场 - **需求演变**:用户从平面记录转向沉浸式内容创作,期待单设备覆盖滑雪第一视角、城市夜景等多场景[3] - **市场数据**:2023年全球全景相机市场规模50亿元,预计2027年达78.5亿元,年均复合增速11%,显著高于传统运动相机[3] - **行业痛点**:现有全景相机画质落后旗舰运动相机,后期处理流程复杂,设备切换导致色彩风格不统一[3][16] 生态协同优势 - **色彩统一**:全系设备支持10-bit D-LogM色彩科学,解决多设备素材色彩匹配难题,降低后期调色门槛[16] - **配件兼容**:磁吸快拆设计兼容Osmo Action系列配件生态,电池与Action 3/4/5 Pro通用,支持第三方1/4英寸螺纹口扩展[18] - **软件整合**:DJI Mimo App实现拍摄-剪辑闭环,桌面端DJI Studio提供智能追踪功能,操作逻辑贴近主流剪辑软件[18][19] 研发历程与战略 - **开发周期**:2022年立项,2024年完成器件交付,联合供应链攻关镜头良率、像素适配等难题,2025年正式发布[4][12] - **研发逻辑**:以终为始重构技术路径,拒绝沿用传统矩形传感器方案,选择高成本定制路线解决核心瓶颈[8][10][20] - **技术迁移**:复用无人机/运动相机的影像算法、小型化硬件堆叠经验,重新调配至全景相机项目[4][14]
世界最快高铁,为什么开在成渝?
36氪· 2025-07-31 21:08
高铁技术发展 - 成渝中线高铁将于2027年开通,实现时速400公里运营,成渝之间50分钟通达,成为全球最快高铁[4][5][10] - 时速400公里高铁技术被视为我国高铁技术进入"无人区"的标志,未来时速600公里、1000公里高铁也有望实现[5] - 成渝中线高铁是我国首条预留400公里时速条件的高速铁路,也是CR450科技创新工程的重要验证项目[10][11] 成渝高铁布局 - 当前成渝之间有两条高铁线路,最快通行时间1小时7分钟,日均往来人员超100万人次[7][8] - 成渝中线高铁正线全长292公里,是"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10] - 时速400公里高铁落地成渝的原因包括:站间距离适中(约300公里)、线路平直条件好、客流量大保障运行效益[11][12] 区域经济影响 - 成渝中线高铁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融合加速,强化"双核"联通(重庆、成都1小时可达)[13][14][16] - 成渝地区战略地位提升,是西部陆海新通道起点,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列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14] - 时速400公里高铁将成为我国高铁出海的"金字招牌",有助于打开全球高铁建设市场[17][18] 川渝高铁建设 - 川渝高铁里程近年显著提升:重庆2024年高铁运营里程1170公里(2020年896公里),四川2024年2497公里(2020年1577公里)[24] - 四川高铁里程从全国第13跃升至第5,但仍有7个市州未通高铁,主要集中在川西地区[24][26] - 到2027年四川有望实现20个市州通高铁或动车,川西地区因地形复杂可能更适合发展航空和高速公路[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