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搜索文档
大幅降价,亚朵急了
36氪· 2025-07-09 18:00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定位为中高端酒店市场,通过体验差异化建立品牌壁垒,区别于传统连锁酒店的价格竞争模式[24][25] - 采用"服务产品化"策略,将住宿服务延伸至零售领域,形成"住宿+零售"双轮驱动模式[29][37] - 实施全员授权制度,赋予员工直接处理客户紧急需求的权限以提升服务体验[31] 供应链与成本优化 - 2025年6月启动供应链大幅降价计划,纸杯价格下调51.8%,工程物资最高降幅达11.67%,旨在降低加盟商运营成本[8][9] - 通过物资迭代实现"降本提质",如将牛皮纸手提袋替换为无纺布降低成本50%以上,同时升级客房梳子等用品材质[9] - 2025年一季度加盟管理收入10.32亿元(占比54.1%),新增121家门店全部来自加盟,支撑"三年2000店"扩张目标[10] 零售业务表现 - 2024年零售收入同比增长126.2%至21.98亿元,占总收入30%,枕头成为核心爆款产品[36][37] - 零售依赖线下酒店场景转化,消费者通过住宿体验触发线上复购,形成"体验-零售"闭环[37][42] - 2025年零售收入增速目标不低于35%,持续强化床上用品等品类优势[37] 市场表现与竞争态势 - 2024年ADR(437元)显著高于华住(289元)、锦江(240.7元)等竞品,但同比降价5.82%幅度为行业最大[19][34][41] - 2024年新开门店471家(同比+63%),总门店达1619家(同比+33.8%),超额完成年度目标[37] - 行业整体承压,2024年全国酒店入住率58.8%(同比下降2.5pct),平均房价降至200元(同比-5.8%)[34] 品牌风险与挑战 - 2025年6月"医院枕套"事件暴露供应链管理漏洞,洗涤供应商失误导致布草混用,引发品牌信任危机[15][17][18] - 价格下调与规模扩张可能对中高端品牌定位形成压力,需平衡成本优化与品质保障[14][38][39] - 零售业务与酒店体验强关联,卫生或服务问题将直接冲击消费品销售[38][40]
22.8元一袋冰,山姆新晋刺客诞生了
36氪· 2025-07-09 18:00
核心观点 - 山姆会员店与农夫山泉合作的2公斤装食用冰定价22.8元引发争议,舆论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其品质和场景适用性值得溢价,反对者质疑工艺效果和定价合理性[5][6][17][18][21] - 农夫山泉通过水源(千岛湖深层水)和缓冻工艺(24-32小时超低速)塑造产品差异化,宣称融化速度比普通冰低20%,但第三方实验显示实际差异不足5%[14][15][16][21] - 该产品在山姆渠道热销甚至断货,反映出目标用户(年消费超万元的家庭会员)对品质生活的需求高于价格敏感度[23][36][37] 产品定价与市场对比 - 农夫山泉袋装冰单价11.4元/公斤,是蜜雪冰城1元冰杯的11倍,麦德龙同类产品单价7.63元/公斤的1.5倍,工业冰批发价0.8元/公斤的14倍[9][11][12] - 农夫山泉2023年推出的便利店冰杯单价达27.5元/公斤,2025年通过"买饮料加1元得冰杯"活动加速渠道渗透[27] - 袋装冰相比瓶装水节省包装成本(无瓶身、瓶盖、纸箱),依赖冷链运输和工艺,通过山姆走量摊薄边际成本[30]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冰品冰饮即时零售渠道增速达39%(全渠道8%),2026年市场规模预计630亿元,冰杯销量连续两年增速超300%,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耗48杯[40][41] - 2024年大暑前后冰杯外卖量同比增350%,"冰+酒饮"组合增长300%,盒马、蜜雪冰城、伊利等品牌均已入局[42][43][44] - 全国553家制冰企业中180家成立于2019年后,中小企业冰杯单杯毛利仅0.1元,冷链物流成本为常温的3-4倍[44][46][48] 商业模式与战略逻辑 - 农夫山泉从便利店即饮场景延伸至家庭/户外品质消费,通过"冰+X"组合(调酒、冷萃咖啡)拓展场景营销空间[28][32][34] - 山姆渠道充当场景放大器,利用会员高复购特性(家庭用户单次多袋购买)提升产品粘性[31][36][51] - 行业本质是对便利、审美、品质的心理定价,消费升级下生活细节商品化成为趋势[52][53][55]
570亿,全球最大成人网站要卖了
36氪· 2025-07-09 18:00
OnlyFans的崛起与行业变革 - 全球最大成人网站OnlyFans正寻求以80亿美元估值出售,与派拉蒙影业近期收购价相当[3] - 创始人里奥·拉德文斯基2019年收购后,2020年用户付费总额暴涨4倍至3.08亿美元,累计用户达3亿[7] - 平台采用80%收入分成的激进策略,远高于行业标准,推动创作者数量达400万[8] 商业模式创新 - 将PGC与UGC模式结合,对标Instagram的社交属性而非传统成人网站[8] - 新冠疫情居家隔离期间单日新增用户峰值达30万(2021年)[9] - 通过创作者"老带新"分成机制实现病毒式增长[8] 财务表现与估值 - 2024财年收入13亿美元(同比增长20%),税前利润6.58亿美元(增长25%)[12] - 当前估值对应6倍PS和12倍PE,显著低于同类互联网平台[12] - 创始人五年内通过股息获得13亿美元收益[8] 行业影响与争议 - 被评价为"重塑行业",提供安全收入来源改变从业者生存状态[9] - 主要收入仍依赖成人内容,2021年"净化计划"因创作者抗议7天内终止[15] - 面临支付渠道限制(如VISA/万事达中止服务)和应用商店下架等合规压力[14] 出售背景分析 - 潜在买家包括由前迪士尼高管凯文·梅耶尔参与的PE财团[11] - 持续面临监管处罚(如英国通信局100万英镑罚款)和媒体负面报道[14] - 创始人慈善家身份与业务性质存在价值观冲突,加速变现意愿[16]
美团又又又投了一家「具身智能」公司|36氪独家
36氪· 2025-07-09 18:00
融资情况 - 星海图近日完成A4轮及A5轮战略融资,合计融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 [4] - A4轮由今日资本、美团龙珠联合领投,中金保时捷基金、襄禾资本、米哈游、无锡创投集团跟投 [5] - A5轮由美团龙珠、美团战投联合领投,北京机器人基金超额加注,亦庄国投跟投,IDG资本、BV百度风投、凯辉基金等老股东持续追投 [5] - A轮总融资规模近15亿元人民币,最新轮次估值较年初增长超3倍 [6] 融资策略与行业阶段 - 公司将今年所有融资统一命名为"A轮系列",认为行业仍处于基础设施构建期,尚未进入应用规模爆发阶段 [5] 美团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 - 美团近期密集投资具身智能领域,包括领投自变量机器人A轮融资,并投资宇树科技、银河通用、普渡科技等头部企业 [6] 资金用途与研发方向 - 本轮融资重点用于加强"整机+智能"全栈自研能力,包括突破VLA端到端模型能力上限,提升生产规模及关节模组研发等硬件能力 [6] - 公司围绕"整机+智能"战略,构建智能定义的本体构型、端到端VLA基础预训练模型及后训练工具链的产品体系 [6] 技术研发与产品 - 公司推出EFM-1模型架构,融合数百亿参数视觉语言大模型(VLM)与数十亿参数动作大模型(VLA),实现感知理解到控制的闭环决策 [8] - VLA模型基于全球最大规模单本体真机数据集训练,通过具身数据平台EDP在工业、家庭、商业等场景采集数据 [8] - 已推出三款通用机器人本体:仿人形机器人R1、R1 Pro及数据采集平台R1 Lite [9] 合作伙伴与应用场景 - R1应用于李飞飞团队WB-VIMA模型数据采集,R1 Lite用于Physical Intelligence的π0.5模型数据采集 [9] - 合作伙伴包括华为云、海尔等企业及顶尖科研院所、具身智能创业公司 [9] 团队背景 - CEO高继扬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南加州大学计算机视觉博士,曾任Waymo高级工程师、Momenta执行总监 [11] - 首席科学家赵行及许华哲为清华交叉信息学院助理教授,负责强化学习、模仿学习等核心技术研发 [11] - 首席运营官李天威曾任Momenta高级总监,具备自动驾驶产品量产经验 [11] - 商业化负责人虞磊在智能制造、汽车、半导体行业有15年商业化及投资经验 [11]
8点1氪:山姆客服回应2公斤冰块卖22.8元;不孕夫妻用AI技术成功怀孕;美国达美航空一客机因便携式电池起火紧急降落
36氪· 2025-07-09 08:02
山姆冰块定价争议 - 山姆会员商店定制款"农夫山泉纯透实用冰"2公斤售价22.8元,相当于每瓶500毫升水定价5.7元 [2] - 客服解释该产品采用24-32小时超低速冻结工艺,融化速度比普通冰块降低20%,适合长时间保冷场景 [2] 大洋电机港股上市计划 - 大洋电机正在筹划境外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已与中介机构商讨具体推进工作 [1] 蜜雪冰城卫生事件 - 前员工自曝用脚关直饮水龙头视频引发争议,当事人称去年拍摄仅为好玩并公开致歉 [6] - 公司客服表示已登记情况并将反馈至相关部门核实 [6] 手机市场数据 - 2025Q2中国手机激活量:小米以16.63%份额居首(1141.76万台),vivo/OPPO/华为分列2-4名 [7] - 苹果激活量1103.79万台(份额16.08%)排名第五,通过降价措施挽回部分市场 [7] 三星电子业绩下滑 - Q2营业利润同比暴跌55.94%至4.6万亿韩元(约239.9亿人民币),因AI芯片在中美销售放缓 [9] - 销售额同比微降0.09%至74万亿韩元 [9] 保时捷销量变化 - 上半年全球销量下降6%至146391辆,其中中国市场销量骤降28% [16] - 北美市场增长10%,电动车占比提升14.5个百分点至36% [16] 苹果人事变动 - 核心工程经理Ruoming Pang跳槽至Meta,其原负责苹果基础模型团队(约100人)的LLM研发 [17] 阿里云AI进展 - 获Omdia评为AI云市场"领导者",通义千问大模型在7大维度获"Advanced"评级 [17] - 成为唯一入选的亚太顶级基础模型供应商 [17] 索尼手机问题 - 暂停Xperia 1VII销售,因部分机型出现意外关机/重启问题,日本运营商已同步停售 [11] - 该机型上月刚上市,无锁版售价204600日元(约1400美元) [11] 字节跳动TikTok动态 - 否认将TikTok美国业务出售给甲骨文财团的传闻,称该信息不实 [12] - 最终交易仍需中美政府批准,美方设定的截止日期为9月17日 [12] 4399跨界布局 - 关联公司成立广州小九园餐饮管理公司,注册资本5万元,涉足餐饮管理及AI软件开发 [13] 纽蒙特矿业裁员 - 苏里南梅里安矿将裁员10%-15%(约1550名员工),因黄金产量下降48%且运营成本上升50% [12] 英特尔裁员计划 - 俄勒冈州将永久裁减529个职位,涉及阿罗哈和希尔斯伯勒工厂 [12] - 整体裁员计划预计影响约20%员工,此前加州总部已裁107人 [12] 安普瑞斯异常操作 - 新注册13天的芯派新能源公司发出简易注销公告,大股东认缴1.997亿元但无实缴记录 [6] - 该公司为充电宝召回事件涉事电芯供应商关联企业 [6]
极端高温吓跑全国多少游客?
36氪· 2025-07-09 08:02
高温对旅游行业的影响 - 全国多地高温导致旅游目的地偏好变化,凉爽地区成为首选[16][17][22] - 东北地区旅游热度显著上升,吉林省暑期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35%,租车预订量增长96%,门票预订量增长122%[24] - 西北地区如新疆阿勒泰因凉爽气候吸引大量游客,住宿价格大幅上涨[29][32][33][34] 旅游行业应对策略 - 夜游经济兴起,多地博物馆和动物园推出夜间营业模式[56][58] - 室内景区如科技馆和主题乐园因空调成为热门选择[61][62] - 酒店推出打包套餐,强调凉爽体验的营销策略[63][64] 国际旅游趋势 - 欧洲高温导致旅游计划调整,81%的欧洲人因气候变化改变假期安排[47] - 南欧国家旅游收入预计下降,北欧和英国因避暑需求增长[47] 行业长期思考 - 高温常态化促使对休假制度的重新思考,建议增加春假和秋假以分散出行压力[65][66] - 极端天气对旅游行业的影响将成为长期挑战,需系统性应对[67][68]
自研多模态触觉传感技术,「模量科技」获千万级天使轮融资|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7-09 08:02
公司融资与背景 - 公司完成由德宁资本投资的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北深资本担任长期顾问 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 市场推广及团队建设 [3] - 公司成立于2024年底 专注于多模态多维力触觉传感技术及触觉模型研发与应用 [3] - 现有团队近20人 研发人员占比超80% 涵盖算法 硬件 软件 传感器等关键领域 [7] 核心技术 - 自主研发高灵敏度敏感材料与微结构工艺 采用耐高压弹性体+微结构设计 最大压力量程达20 MPa 线性度99.9% [5] - 实现柔性基板上法向力和切向力的精准解析 各向交叉干扰<10% [5] - 自研温度自补偿敏感材料技术 实现压力-温度双模一体化感知 改善环境稳定性 [6] - 基于功能材料掺杂的全新微纳立体印刷技术 实现低成本可大批量制造的柔性压力传感阵列 [6] 产品与应用 - 核心产品包括机器人触觉S/T/M系列及工业压力分布检测 应用于人形机器人 灵巧手 机械臂等领域 [6] - 工业压力分布监测面向锂电池 储能 3C等行业 提供实时数字化解决方案 [6] - 织物类柔性传感器应用于智能座舱 智能床垫 智能服装等领域 [6] - 已实现机器人 灵巧手 工业应用客户商业化订单 [3] 行业趋势 - 全球触觉传感器与柔性传感器市场快速发展 受消费电子 医疗健康 工业自动化及人形机器人产业推动 [5] - 机器人触觉行业处于早期 技术路线不统一 产品标准化低 定制化需求高 [5] - 传统工业检测方法依赖人工观察 存在误差大 无法实时监测等问题 [5] - 多模态传感器融合和AI模型驱动传感器智能化是行业未来趋势 [8] 供应链与商业化 - 已完成从小批量到大批量验证 构建稳定出货能力 预计今年订单金额达千万元 [7] - 与机器人 灵巧手 工业客户等多个领域头部客户建立合作 产品开始批量交付 [7] 投资方观点 - 触觉传感器是机器人实现灵巧操作的核心部件 电子皮肤未来应用价值大 [8] - 触觉传感器领域尚未出现行业巨头 但未来空间大 有望长出大型公司 [8] - 公司业务符合传感器智能化趋势 团队具备跨学科背景 工程化量产经验丰富 [8]
红牛什么都干,除了生产红牛
36氪· 2025-07-09 08:02
核心观点 - 红牛本质上是一家以营销驱动的公司,而非传统饮料制造商,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塑造和内容营销[4][8][31] - 公司通过极限运动营销策略突破功能性饮料市场瓶颈,将小众产品转化为大众消费品[14][16][18] - 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将生产全部外包,专注于高附加值的品牌建设环节[27][31][43] 商业模式 - 将饮料生产完全外包给奥地利代工厂Rauch,2024年全球销售126.7亿罐均为代工生产[7] - 建立完整传媒产业链,旗下Red Bull media house拥有电视台、电影团队、出版社等全媒体矩阵[4] - 传媒业务覆盖Xbox、PS5等游戏平台,并率先适配苹果Vision Pro[5] 营销策略 - 选择极限运动作为核心营销场景,以较低成本获取高传播效应[14][15] - 2012年策划Red Bull Stratos平流层跳伞项目,YouTube播放量超10亿次[18][22] - 通过体育赛事赞助实现品牌曝光,F1车队投资23亿美元带来年均3亿美元曝光价值[36] 品牌溢价 - 百毫升单价5.76-6.32元,是可口可乐价格的14倍[38] - 西方国家零售价达到生产成本的近40倍[39] - 不同地区产品存在显著价差:奥地利版15.8元/罐,中国版4.48元/罐[40] 体育投资 - 拥有2支F1车队、5家足球俱乐部及多个运动队,均以红牛命名[32][34] - F1车队Toro Rosso在2018年实现180万美元盈利,兼具品牌与商业价值[36] - 通过德国足球俱乐部RB莱比锡等投资建立体育产业生态[32] 行业启示 - 消费品行业技术门槛有限,品牌附加值比产品本身更具竞争力[31][43] - 营销与产品同样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理念在现代商业中存在局限性[42] - 成功案例证明市场部门可以成为利润中心而不仅是成本中心[37]
Deepseek月访问量连续4个月下滑,三款新产品首次登上增速榜|AI产品榜
36氪· 2025-07-08 21:30
核心观点 - ChatGPT已成为全球首个AI超级应用,连续多月超越海外社交媒体X(原Twitter),并有望超越Instagram [5] - 全球AI产品竞争格局呈现大厂垄断趋势,国内BAT+字节+360占据主导地位,仅deepseek和kimi保持竞争力 [6] - 智能体领域创新活跃,纳米AI超级搜索智能体(bot.n.cn)登顶AI产品榜·智能体榜,带动行业转型 [6] - 新兴产品增速显著,Chaport(聊天机器人客服工具)、Glasp(浏览器标注插件)、沉浸式翻译(翻译插件)分别实现214.72%、207.17%、66.99%的访问量增长 [6] 全球总榜 - ChatGPT以55.7亿月访问量位居全球第一,但同比下降1.77% [7] - New Bing以14亿访问量排名第二,Gemini以6.69亿排名第三 [7] - deepseek和纳米AI搜索分别以3.8亿和3.09亿访问量位列第四、第五,但deepseek连续4个月访问量下降(平均月降9.63%) [6][7] 国内总榜 - deepseek以3.8亿访问量居首,但同比下降11.94% [12] - 纳米AI搜索以3.09亿访问量排名第二,同比增长16.69% [12] - 通义(阿里)和kimi(月之暗面)表现突出,分别增长34.29%和130.18% [12][24] 智能体榜 - 纳米AI超级搜索以1.57亿访问量位居第一 [20] - Manus以1781万访问量排名第二,增长7.07% [20] - Minmax Agent增速达780.73%,显示智能体细分领域的高增长潜力 [20] 增速榜 - 全球增速前三:Chaport(214.72%)、Glasp(207.17%)、kimi(130.18%) [22] - 国内增速前三:kimi(130.18%)、沉浸式翻译(66.99%)、通义(34.29%) [24] - 教育类产品普遍下滑,Q-Chat、gauthmath等降幅超30% [25] 细分领域表现 - **搜索工具**:New Bing领先,纳米AI搜索增速显著(16.69%),Perplexity AI保持2.13%增长 [28] - **图片生成**:SeaArt以2271万访问量领先,Midjourney增长8.21% [37][38] - **视频生成**:Sora(ChatGPT)以5203万访问量居首,但下降17.86%,HeyGen增长12.08% [42][43] - **代码助理**:GitHub Copilot以2.9亿访问量稳居第一,Lovable.dev增长16.73% [50] - **AI云服务**:阿里云以2638万访问量领先,腾讯云增长9.51% [52]
亏损超8000万,日本寿司巨头宣布退出内地市场
36氪· 2025-07-08 21:30
KURA寿司退出中国大陆市场 - 亚洲藏寿司股份有限公司宣布逐步结束KURA寿司上海所有门店营运 上海龙之梦店将于6月30日终止营业 [4] - 终止营业后 KURA寿司在中国大陆仅剩上海美罗城店和金桥店两家门店 [7] - 公司进军大陆市场两年间累计亏损约8190万元 [9] KURA寿司经营失败原因 - 公司归因于"在同行业竞争者众多的情况下 未能提升知名度" [11] - 消费者反馈产品存在"味道差""品类少""食材不新鲜"等问题 三文鱼有腥味 菜单单薄 乌冬面发苦 [11] - 定价策略失误 上海首店每盘售价240日元(约12元)是日本售价(115日元)的两倍多 后续降价至8元/盘仍未能挽救经营 [11] 日本寿司品牌在中国市场表现对比 - 寿司郎在中国内地等海外市场净销售额达58807亿日元(同比增长415%) 利润达6371亿日元(同比增长987%) 计划2025财年大中华区门店增至157-161家 [13] - 滨寿司中国内地门店从2023年62家增至2024年87家 北京首店首月销售额达400万元 [17] - 成功品牌特点:人均消费百元以内 菜品超200种 增加热食种类迎合中国消费者 通过社交平台优惠活动提升性价比 [17] 行业发展趋势 - 日本寿司品牌在中国市场呈现两极分化态势 部分品牌加速扩张而部分品牌退出 [12][13][17] - 本土化策略成为关键成功因素 包括产品定价 菜品丰富度和热食供应等方面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