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icon
搜索文档
食品饮料行业|东京酒水图鉴3:复盘日本饮料行业中的成长赛道
日本饮料行业历史复盘 生产端 - 日本饮料行业历经三大发展阶段:碳酸饮料与果汁为主的起步期(1945-1979年,整体CAGR 24 2%)、茶饮与咖啡的快速发展期(1980-1999年,整体CAGR 5 1%)、茶饮与矿泉水为主的成熟期(2000-2023年,整体CAGR 1 8%)[2] - 细分品类增速分化:起步期果汁增速最高(CAGR 27 2%),快速发展期茶系饮料爆发(CAGR 37 3%),成熟期矿泉水表现最佳(CAGR 7 6%)[3] 价格端 - 1974-1992年碳酸饮料均价年复合增速达3 7%(139日元/升至268日元/升),果汁均价增速1 9%(186日元/升至263日元/升)[5] - 2020年后各品类均价普遍回升:运动饮料2011-2023年均价CAGR达2 6%,茶饮与矿泉水结束下滑趋势[5] 渠道端 - 便利店与自动贩卖机推动行业扩张:1983-1999年便利店数量CAGR 11 8%,销售额CAGR 15 8%;自动贩卖机1977年突破100万台,1985年达211万台[6][8] - 2024年超市成为最大线下渠道(销量占比30%),便利店与自动贩卖机各占16%[10] 消费端 - 需求演进三阶段:适口性(1945-1979年)→便携性(1980-1999年PET瓶普及)→健康性(2000年后低糖/环保趋势)[11] - 2022年日本饮料包装回收率96 7%,回收利用率88 5%,显著高于欧美[11] 细分饮料品类分析 碳酸饮料 - 1980-1999年受健康意识冲击增速低迷(CAGR 0 1%),2006-2018年复苏(产量CAGR 3 5%)[15] - 销量占比长期稳定在16%左右[15] 果汁饮料 - 早期政策驱动发展:1948年《食品卫生法》允许浑浊果汁生产,1958-1963年销量占比第一[18] - 2000年后需求萎缩(CAGR -1 4%),人均饮用量持续下滑[20] 咖啡饮料 - 1969年世界首款罐装咖啡诞生,1980-1991年产量CAGR 14%,1991年成为第二大品类[21] - 成熟期增速放缓(CAGR 0 8%),2014年被矿泉水超越降为第四大品类[21] 茶系饮料 - 1981年无糖茶饮突破(伊藤园罐装乌龙茶),1980-1999年产量CAGR 37 3%[23] - 2023年绿茶占比45%居首,无糖茶成为主流[23] 矿泉水 - 1986年进口矿泉水解禁推动市场扩张,1999-2023年销量占比从6%提升至21%[33] - 成熟期增速领先(CAGR 7 6%)[33] 运动饮料 - 1980-1999年快速发展期销量占比近10%,2000年后因健康化转型增速放缓(占比降至6%)[35] 中国饮料行业投资趋势 健康化趋势 - 无糖茶占比从2022年1月16%跃升至2024年9月34%,预计2022-2027年产量CAGR 10 2%[39] - 瓶装水价格下探推动渗透率提升[39] 行业集中度 - 中国软饮料CR3达30 5%(2022年),头部企业营收增速8 7%(2024H1)高于行业平均[40] - 前十大品牌市占率36 5%(2024年),显著高于日本(33 5%)[40] 区域渗透率 - 2024年1-9月北京/海南/上海水饮销售额同比增74%/47%/35%,西北地区负增长[41] 中国特色品类 - 植物饮料2023年12月-2024年11月销售额同比增32%,尚处快速成长期[43]
投教宣传|“数”说科创板
总体情况 - 截至2025年3月底,科创板上市公司共计586家 [2] - 集成电路领域公司总数达119家,占A股同类上市公司的50%,涵盖芯片设计、晶圆代工及封装测试全产业链 [2] - 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112家,聚焦癌症、艾滋病、乙肝等治疗领域,成为全球主要上市地之一 [2] - 新能源领域有17家光伏企业和20家动力电池产业链公司 [2] - 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等产业链初具规模 [2] 地区分布情况 - 科创板上市公司覆盖全国23省(自治区、直辖市) [4] - 家数排名前五的省市为江苏省113家、上海93家、广东省91家、北京76家、浙江省51家,合计占比72% [4] - 长三角三省一市合计281家,占比48% [4] 募集资金情况 - 586家公司合计首发募集资金9,207.82亿元,平均募集资金15.74亿元 [7] - 中芯国际以532.3亿元成为募资规模最大的公司,中位数为9.90亿元 [7] - 募资前五名分别为中芯国际532.30亿元、百济神州221.60亿元、交时彩当212.03亿元、芯联集成110.72亿元、联影医疗109.88亿元 [9] 市值分布情况 - 2025年3月31日科创板总市值6.80万亿元,平均市值115.97亿元,中位数54.59亿元 [11] - 157家公司市值超百亿,其中6家超500亿元,7家超1000亿元 [11] - 市值前五名为海光信息3,284.29亿元、寒武纪2,600.76亿元、中芯国际1,776.20亿元、金山办公1,383.95亿元、中微公司1,147.39亿元 [14] 特殊企业情况 - 科创板包含54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20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及1家转板上市企业 [16] - 微电生理2024年首次盈利并摘U,累计20家公司实现摘U [16] - 神州细胞、百利天恒预计2024年首次盈利并摘U [16] - 未盈利企业包括泽璟制药、君实生物等54家,已摘U企业包括中芯国际、九号公司等20家 [18] - 特殊股权架构企业包括优刻得、九号公司等8家 [18] - 红筹企业包括华润微、中芯国际等7家 [18] - 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包括前沿生物、君实生物等20家 [18]
聚焦AI|中国AI数据中心的潜行加速
核心观点 - ChatGPT发布引发全球AI发展关注,AI基建领域产生众多投资机会,涉及变压器、UPS、服务器电源、液冷等产品 [4] - DeepSeek的出现推动中国AI突破,其训练成本和使用成本显著低于OpenAI,性能更优且采用开源理念 [6] - 2023-2024年美国AI产业供应链变化及市场表现有望映射至2025年中国市场 [7] - 中国AIDC产业链股价表现强于美国,15周内上涨75%,而美国需62周达到相似涨幅 [10] - 国内AIDC建设将带来传统备用电源、电力设备等需求景气,但变压器和核电需求增长有限 [8][10] AI基建投资机会 - ChatGPT发布后AI基建产业链分为四个阶段:算力需求高增、芯片技术迭代、AIDC实际建设、电网接入点稀缺 [4] - AI基建涉及产品包括变压器、UPS、服务器电源、液冷,AIDC建设导致核电和可控核聚变受关注 [4] - 海外AI基建典型公司股价走势显示各阶段收益率靠前的细分赛道对应当时AI产业核心矛盾 [5] DeepSeek的冲击 - DeepSeek V3模型单次训练费用558万美元,显著低于GPT-4的6300万美元 [6] - DeepSeek R1模型API输出价格2.2美元/百万tokens,性能可比肩OpenAI o1模型 [6] - DeepSeek采用开源理念,快速占领市场,而OpenAI坚持闭源+付费模式 [6] 中美AI发展对比 - 中国AIDC产业链股价15周内上涨75%,美国前15周仅上涨3%,需62周达到76%涨幅 [10] - 中国AIDC建设将带来传统备用电源量价齐升,电力设备需求景气,但变压器和核电需求增长有限 [8][10] - 美国AIDC建设面临电网接入点稀缺,燃气轮机和核电需求提升,而中国电网基建较好 [10] 细分产业链观点 - 传统备用电源(UPS、柴油发电机)有望量价齐升,海外头部企业指引2025年营业利润率提升 [8] - 柴油发电机进口均价25万美元/台,较历史高位仍有54%上涨空间 [10] - UPS需求持续旺盛,国内企业订单增速或复刻2024年施耐德电气表现 [10] - 中国变压器环节不会紧缺,美国出现的供需错配较难在国内发生 [10] - 中国核电和燃气轮机需求不会大幅增长,因电网基建较好 [10] 长期展望 - 国内科技企业巨量资本开支落地,AIDC建设加速将带来企业订单、营收、利润多维度增长 [11] - 中国AIDC产业链股价后续上行空间广阔,海外产业链最高涨幅达292% [11] - DeepSeek冲击或推动AIDC建设由训练型向推理型切换,服务器电源价值量短期增长受限 [10] - 供电系统中传统产品(电力设备、UPS、柴油发电机)需求保持旺盛 [13] - 海外燃气轮机产业链受益于美国AIDC建设,国内零部件厂商有望切入供应链 [14]
亚太视角看中国|韩国之鉴:如何走出债务危机?
韩国应对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经验 - 韩国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通过坚决化债与刺激企业资本投入实现复苏 实际GDP增长维持在4%左右 人均GDP于2017年突破3万美元 [2] - 韩国在IMF协助下3年内快速出清坏账和债务问题 未对全社会资本投入意愿产生强烈疤痕效应 居民和企业杠杆率持续增长 [2] 出口与外交政策 - 外交政策需向出口优先倾斜 以最大化商业价值 配合贸易和增长优先的外交政策可在转型期维持商品海外竞争优势 [3][4] - 重资本投入模式需配合有效的出口附加值升级 国家意志加速的产业升级能在重资本行业快速积累壁垒和经营优势 [3][4] 资本投入与生产率 - 韩国债务危机后的发展由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带动 劳动力红利退坡后需更注重资本和效率提升 [4] - 需在发展优先策略下兼顾利润率和要素生产率 仅追求规模化的发展策略投入回报率和可持续性偏低 需严控过度"内卷"的经营模式 [4]
投资者教育|一图读懂上交所退市规则
交易类强制退市 - 市值指标从3亿元提高至5亿元,但科创板、纯B股维持3亿元不变 [4] - 交易量指标保持不变:A股500万股、B股100万股、A+B股公司同时触及前述标准、红筹企业500万份 [4] - 股价指标维持1元不变 [4] - 股东数量指标维持2000人不变 [4] 财务类强制退市 - 第一年戴星情形新增"利润总额或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营收低于3亿元"组合指标(科创板营收标准维持1亿元) [6] - 第二年退市情形新增"利润总额或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营收低于3亿元"组合指标(科创板营收标准维持1亿元) [7] - 主板营业收入要求从1亿元提升至3亿元 [7] - 新增内控非标退市指标:内部控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或未披露内控审计报告 [7] 规范类强制退市 - 新增控股股东资金占用退市情形:资金占用余额达2亿元以上或净资产30%,被证监会责令改正但未改正 [9] - 新增内控非标退市指标:连续3年内控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或未按规定披露内控审计报告 [10] - 新增控制权无序争夺退市情形:上市公司控制权无序争夺,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取公司有效信息 [10] 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 - 修改财务造假量化指标:一年虚假记载金额达到2亿元以上且超过披露金额的50%,连续两年虚假记载金额合计达到3亿元以上且超过该两年披露合计金额的20%,连续三年及以上年度存在虚假记载 [12] - IPO、重组上市欺诈发行指标维持不变 [12] - 财务造假规避退市指标维持不变 [12] - "五大安全"重大违法行为指标维持不变 [12] 分红不达标ST指标 - 主板:最近一年净利润和母公司报表未分配利润均为正,最近三年累计现金分红总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的30%,且最近三年累计分红金额低于5000万元 [14] - 科创板:最近三年累计分红金额要求下调至3000万元,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15%以上或金额累计3亿元以上的科创公司可豁免 [15] 财务造假ST指标 - 新增财务造假ST指标:根据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载明的事实,公司披露的年度报告财务指标存在虚假记载 [17] 科创板ST制度 - 科创板全面引入ST制度,但现金分红不达标指标略有差异 [18] - 科创板ST股票不改变涨跌幅限制,不另板交易,与科创板*ST股票交易机制相同 [18]
一分钟了解日本|什么是日本商社?
日本商社概述 - 日本商社是高度多元化的贸易公司 涉及广泛的产品和服务 在日本经济社会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2] - 近期巴菲特增持日本商社引发市场关注 使日本商社进入大众视野 [2] 日本商社主营业务 - 主营业务涵盖机械 化工 能源三大领域 [3] 内容来源 - 内容基于野村东方国际证券2023年4月20日发布的《巴菲特增持日股引发市场关注》及2023年6月8日发布的《非资源业务领先的日本综合商社》研究报告 [5] 分析师信息 - 研究报告由侯苏寒(SAC执证编号S1720520020001)和祁宗超(SAC执证编号S1720522050003)共同完成 [6]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股东介绍
野村控股株式会社 - 全球性金融服务机构 总部位于东京 国际网络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个人、法人和政府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2] - 三大业务板块包括财富管理、投资管理部门和机构业务 财富管理客户数量超过500万 占全日本市场份额的16% 财富管理客户资产超过152.2万亿日元 [3] - 拥有27260名员工 遍布30多个国家 从1925年起服务客户逾90年 [4] 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 拥有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 以贸易与供应链服务为主体 构建"一体两翼三支撑"总体格局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 [6] - 总资产582亿 营业收入710亿 员工数5.8万 拥有73家海外业务机构 377家所属企业 4家上市公司 [7] 上海黄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由上海黄浦区国资委出资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 作为黄浦区国资国企改革的资本运作平台和新兴产业重要项目的股权投资平台 [9] - 主要业务包括股权投资及管理 资本运作及管理 资本投资 产业研究及服务 [9]
反洗钱宣传|实体店常见八种洗钱套路你知道吗?
诈骗手法分析 - 茶楼套现诈骗:通过电子转账将受害人资金转入茶楼老板账户,以兑换现金为由取现后消失,导致账户冻结[1][4] - 花店现金礼盒诈骗:以定制人民币花束为名,让花店提供账号接收大额转账后配送,实际为受害人被骗资金[5][6] - 蛋糕店现金礼盒诈骗:通过陌生电话定制大额现金蛋糕,快速转账后要求取现制作配送,账户资金实为诈骗所得[8] - 彩票店收款码诈骗:陌生人购买大量刮刮乐后要求提供收款码转账,实际为受害人资金,得手后消失[10][12] - 手机店收款码诈骗:以采购手机为由要求提供收款码,声称由公司支付,实际为受害人扫码资金[13] - 烟酒店代付诈骗:伪装购买高端香烟并声称由朋友代付,实际为受害人资金转入导致账户冻结[14] - 金店收款码诈骗:伪装身份大量采购金银,要求提供收款码由他人支付,实际为诈骗资金[15] - 银行网点取现诈骗:通过黑户银行卡预约大额取现,实际为受害人资金,得手后消失[16][17] 行业防范措施 - 安装高质量视频监控并确保拍摄到客户清晰面部信息[18] - 对伪装客户(戴口罩/帽子)要求去除伪装并引导至监控最佳位置[18] - 警惕年轻客户、举止怪异者或外地口音客户[18] - 银行需核查预约取现资金来源,特别是外地人和年轻人[18] - 谨慎使用收款码,避免接收他人扫码付款[18] - 对陌生订单取现要求保持警惕并及时联系反诈中心核实[18] - 尽可能留存可疑客户的多方联系方式(微信/支付宝/电话等)[19]
财知浅见|中国资产重估或成长期趋势
中国资产重估背景 - DeepSeek等人工智能突破带动中国资产价值重估 引发全球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新认知 [2] - 注册制改革深化 科技创新突破与全球资本再平衡形成多重共振 推动中国资产系统性重估机遇 [2] 驱动因素分析 - 中国经济持续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 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为资产价值提升提供支撑 [4] - 人工智能 新能源 生物医药等新兴技术领域快速发展 为外资提供更多投资机会 [4] -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地位提升 增强外资持有中国资产的信心 [4] 制度与市场优势 - 沪港通和深港通机制逐步完善 交易规则更灵活 为海外投资提供便利 [4] - ESG披露标准接轨国际 增强海外投资者对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信心 [4] - 衍生品工具创新提供多元投资选择 跨境结算优化缩短周期并降低成本 [4] - 中国资产兼具新兴市场成长性与发达市场稳定性 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凸显配置价值 [4] - 人民币国际化及ESG投资本地化进程 推动中国资产在全球资本配置中持续提升权重 [4]
日本国债市场复盘及启示|低利率驱动因素及阶段反转必要条件
日本国债利率的长期下行趋势 - 日本长期低利率的驱动因素包括名义GDP增速持续下行、实体经济贷款需求疲弱导致金融机构配置国债需求上升、以及日本央行货币政策持续宽松 [3] - 这些因素背后反映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产业受到海外竞争等与中国类似的长期宏观问题 [3] - 日本1998与2003年国债利率低位快速反弹前均创历史新低,反弹原因包括金融机构购买国债需求增加和货币政策持续宽松 [3] - 2003年因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得到清理,国债利率出现阶段反转直至2007次贷危机爆发 [3] 宏观经济增速持续下行 -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实际经济增速下台阶叠加通缩,导致名义GDP增速持续下行 [4] - 人口老龄化、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和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导致日本GDP实际潜在增速长期下行 [4] - 图表显示日本10年国债利率与名义GDP和CPI同比长期趋势 [5][6] - 图表显示日本长期趋于下行的经济潜在增长率及其影响因素 [7] 金融机构国债配置需求增加 - 泡沫破灭后企业部门进入"资产负债表衰退"阶段,开启明显去杠杆进程,信贷需求疲弱 [8] - 企业资金需求下降和股市低迷背景下,银行及保险等金融机构积极投资日本国债 [8] - 图表显示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日本企业部门显著去杠杆过程 [10] - 图表显示日本银行和寿险持有日本国债规模趋势变化 [10][11] 央行货币政策持续宽松 - 经济持续停滞情况下,日本央行持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 [13] - 政策利率从1991年6%下调至1995年0.5%,1998年调整为无抵押隔夜拆借利率并下调至0.25% [13] - 1999年实施零利率政策,引导无抵押隔夜拆借利率接近0% [13] - 图表显示日本10年国债利率与政策利率趋势 [14][15] 日本长期"债牛"中的两次冲击 - 1998年"资金管理部冲击":国债利率从1%以下反弹至2%以上,主要因国债市场供需恶化担忧和经济展望好转 [17] - 1998年11月出台23.9万亿日元(占GDP4.5%)经济刺激政策,穆迪下调日本国债评级 [17] - 1998年12月预期国债发行量将增至60-70万亿日元历史新高,资金管理部可能停止购买国债 [17] - 2003年"VaR冲击":国债利率从0.5%以下升至1.6%,因金融机构集中卖出触发风控机制导致"多杀多"踩踏 [26][27] 日本机构投资者国债投资行为 - 2013年前银行及保险是日本国债主要持有者,2012年合计占比62.7% [29] - 2013年后日本央行持有国债占比显著增长,2023年达53% [29] - 基金持有国债占比2000年最高2.9%,此后维持在1%以下,2023年约1.5% [29] - 图表显示不同类型投资者持有日本国债规模变化 [31] 日本寿险资产配置变化 - 泡沫破灭前寿险通过增配风险资产提升收益,1988年股票配置占比达32.1% [34] - 泡沫破灭后向固定收益类资产回归,贷款和股票占比从1990年66.8%降至2019年13.7% [37] - 国债和其他债券配置从1990年16.5%增至2011年59.4% [37] - 图表显示日本寿险金融资产结构规模和占比变化 [35][36][38] 日本银行资产配置变化 - 泡沫破灭后企业贷款需求疲弱,银行存贷比自九十年代持续下降 [39][42] - 2013年QQE政策后银行显著减少国债持有规模 [44] - 图表显示日本银行机构存贷比和持有有价证券结构变化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