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咖啡饮料
icon
搜索文档
【福建省武夷山市】2025年食品监督抽检信息(第二期)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7-03 11:09
食品安全抽检结果 - 武夷山市2025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共涉及食用农产品、餐饮食品、肉制品等128批次,合格126批次,不合格2批次,合格率98.44% [2] - 不合格产品为武夷山市星世纪生鲜超市销售的荔枝和小台农芒果,分别检出氯氟氰菊酯超标120%和吡唑醚菌酯超标120% [2] - 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对涉事生产经营者启动调查处置程序 [2] 不合格产品详情 - 荔枝(散装称重)生产日期2025-05-22,氯氟氰菊酯检测值0.22mg/kg(标准≤0.1mg/kg) [2] - 小台农芒果(散装称重)生产日期2025-05-21,吡唑醚菌酯检测值0.11mg/kg(标准≤0.05mg/kg) [2] - 两家涉事单位均为武夷山市星世纪生鲜超市,位于武夷大道305号湘邵小区D幢 [2] 合格产品概况 - 合格产品覆盖食用农产品(螺丝椒、青辣椒、龙茄等)、肉制品(鸡胸肉、猪肉脯等)、饮料(葡萄汁、椰汁等)等12大类 [3][4][5][6][7][8][9][10][11] - 主要生产企业包括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厨邦系列)、中粮粮油工业(玉米胚芽油)、不凡帝范梅勒糖果(阿尔卑斯软糖)等知名企业 [9][10][11] - 抽检合格产品生产日期集中在2024年11月至2025年5月期间 [3][4][5][6][7][8][9][10][11] 行业分布 - 食品抽检涉及生产商覆盖全国16个省份,包括广东、福建、山东、河南等食品产业集中区域 [6][7][8][9][10][11] - 餐饮食品类抽检包含粽子店自制甜粽/肉粽,生产日期为2025-05-19 [6] - 茶叶类抽检包含武夷岩茶(水仙/肉桂),生产商为武夷山市林豪茶厂 [11]
宗馥莉正式接手娃哈哈实业公司 接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职务
搜狐财经· 2025-05-30 19:34
公司管理层变更 - 宗庆后卸任浙江娃哈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职务,由宗馥莉接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 [1] - 公司多位主要人员发生变更,包括财务负责人、监事、董事等职位调整 [2] - 公司成立于1993年2月,注册资本9179.1755万元 [1] 2024年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达到728亿元,追平2013年的业绩巅峰 [2] - 2024年业绩预估回到700亿区间,较2023年约500亿元增长约200亿元 [3][4] - 公司针对业绩增长表现突出的经销商合计发放奖励近亿元 [3] - 公司销售人员整体收入增长30% [3] 历史业绩对比 - 公司2013年营收达到782.79亿元的历史峰值,2014年为720.43亿元 [4] - 2015-2020年业绩徘徊在460亿元上下,2021年重回500亿以上 [4] - 2023年业绩约500亿元,较2022年512亿元和2021年519亿元轻微下滑 [4] 行业竞争格局 - 2023年中国包装饮用水市场前五大公司中,娃哈哈零售总额120亿元,排名第四 [5] - 农夫山泉507亿元、怡宝396亿元、百岁山132亿元分列前三 [5] - 2024年业绩表现可能使娃哈哈反超百岁山成为第三大包装饮用水公司 [5] 产品结构 - 产品矩阵涵盖包装饮用水、蛋白饮料、碳酸饮料、茶饮料等 [5] - 销售主力仍为纯净水、AD钙奶、营养快线和八宝粥"老四样" [5]
食品饮料行业|东京酒水图鉴3:复盘日本饮料行业中的成长赛道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2025-04-11 18:02
日本饮料行业历史复盘 - 日本饮料行业经历了碳酸饮料与果汁为主(1945-1979年)、茶饮与咖啡快速发展(1980-1999年)、茶饮与矿泉水为主(2000年至今)三大时期 [2] - 1945-1979年行业整体CAGR达24.2%,1980-1999年降至5.1%,2000-2023年进一步放缓至1.8% [3] - 茶系饮料在1980-1999年快速发展期CAGR高达37.3%,矿泉水在2000-2023年成熟期CAGR为7.6% [3] - 碳酸饮料在1945-1979年CAGR为23.4%,但1980-1999年增速降至0.1% [3] - 果汁饮料在1945-1979年CAGR达27.2%,但2000-2023年转为负增长(-1.4%) [3] 价格端趋势 - 1974-1992年碳酸饮料均价从139日元/升提升至268日元/升,CAGR达3.7% [5] - 果汁饮料均价从186日元/升提升至263日元/升,CAGR为1.9%,2010年以来呈现上升趋势 [5] - 运动饮料2011-2023年CAGR达2.6%,涨幅领先其他品类 [5] - 2000-2023年饮料销售额CAGR为1.1%,低于产量增速 [5] 渠道端演变 - 便利店数量在1983-1999年CAGR达11.8%,销售额CAGR为15.8% [7] - 自动售货机1977年突破100万台,1985年达211万台 [7] - 2024年超市/便利店/自动售货机销量占比分别为30%/16%/16% [8] 消费趋势演变 - 1945-1979年以适口性为主,1980-1999年转向便携性,2000年后注重健康性 [9] - 2022年日本饮料回收率及回收利用率分别达96.7%/88.5% [9] - 包装材料从玻璃/金属罐→PET塑料瓶→环保材料演变 [10] 碳酸饮料发展 - 1980-1990年代CAGR仅0.1%,2006-2018年产量CAGR回升至3.5% [11] - 销量占比稳定在16%左右 [11] 果汁饮料演变 - 1958-1963年销量占比第一,此后逐年下滑 [16] - 2000-2023年产量CAGR为-1.4% [3] 咖啡饮料发展 - 1945-1979年CAGR为18.0%,1980-1999年降至7.8% [19] - 1991年成为第二大饮料品类,2008年后被超越 [19] 茶系饮料发展 - 1981年伊藤园推出首款无糖茶饮料 [24] - 2023年绿茶/麦茶/红茶销量占比分别为45%/22%/16% [24] - 2000-2023年CAGR为1.8% [3] 矿泉水发展 - 销量占比从1999年6%提升至2023年21% [28] - 2000-2023年CAGR达7.6% [3] 运动饮料发展 - 1980-1999年销量占比一度接近10%,2023年降至6% [31] - 2000-2023年CAGR仅0.2% [3] 中国饮料行业投资趋势 - 无糖茶销量占比从2022年1月16%提升至2024年9月34% [34] - 预计2022-2027年无糖茶市场CAGR达10.2% [34] - 中国软饮料行业CR3在2022年达30.5% [35] - 前十大品牌市占率合计达36.5%,高于日本33.5% [35] - 2024年1-9月北京/海南/上海水饮销售额同比增长74%/47%/35% [36] - 植物饮料2023年12月-2024年11月销售额同比增长32% [37]
食品饮料行业|东京酒水图鉴3:复盘日本饮料行业中的成长赛道
日本饮料行业历史复盘 生产端 - 日本饮料行业历经三大发展阶段:碳酸饮料与果汁为主的起步期(1945-1979年,整体CAGR 24 2%)、茶饮与咖啡的快速发展期(1980-1999年,整体CAGR 5 1%)、茶饮与矿泉水为主的成熟期(2000-2023年,整体CAGR 1 8%)[2] - 细分品类增速分化:起步期果汁增速最高(CAGR 27 2%),快速发展期茶系饮料爆发(CAGR 37 3%),成熟期矿泉水表现最佳(CAGR 7 6%)[3] 价格端 - 1974-1992年碳酸饮料均价年复合增速达3 7%(139日元/升至268日元/升),果汁均价增速1 9%(186日元/升至263日元/升)[5] - 2020年后各品类均价普遍回升:运动饮料2011-2023年均价CAGR达2 6%,茶饮与矿泉水结束下滑趋势[5] 渠道端 - 便利店与自动贩卖机推动行业扩张:1983-1999年便利店数量CAGR 11 8%,销售额CAGR 15 8%;自动贩卖机1977年突破100万台,1985年达211万台[6][8] - 2024年超市成为最大线下渠道(销量占比30%),便利店与自动贩卖机各占16%[10] 消费端 - 需求演进三阶段:适口性(1945-1979年)→便携性(1980-1999年PET瓶普及)→健康性(2000年后低糖/环保趋势)[11] - 2022年日本饮料包装回收率96 7%,回收利用率88 5%,显著高于欧美[11] 细分饮料品类分析 碳酸饮料 - 1980-1999年受健康意识冲击增速低迷(CAGR 0 1%),2006-2018年复苏(产量CAGR 3 5%)[15] - 销量占比长期稳定在16%左右[15] 果汁饮料 - 早期政策驱动发展:1948年《食品卫生法》允许浑浊果汁生产,1958-1963年销量占比第一[18] - 2000年后需求萎缩(CAGR -1 4%),人均饮用量持续下滑[20] 咖啡饮料 - 1969年世界首款罐装咖啡诞生,1980-1991年产量CAGR 14%,1991年成为第二大品类[21] - 成熟期增速放缓(CAGR 0 8%),2014年被矿泉水超越降为第四大品类[21] 茶系饮料 - 1981年无糖茶饮突破(伊藤园罐装乌龙茶),1980-1999年产量CAGR 37 3%[23] - 2023年绿茶占比45%居首,无糖茶成为主流[23] 矿泉水 - 1986年进口矿泉水解禁推动市场扩张,1999-2023年销量占比从6%提升至21%[33] - 成熟期增速领先(CAGR 7 6%)[33] 运动饮料 - 1980-1999年快速发展期销量占比近10%,2000年后因健康化转型增速放缓(占比降至6%)[35] 中国饮料行业投资趋势 健康化趋势 - 无糖茶占比从2022年1月16%跃升至2024年9月34%,预计2022-2027年产量CAGR 10 2%[39] - 瓶装水价格下探推动渗透率提升[39] 行业集中度 - 中国软饮料CR3达30 5%(2022年),头部企业营收增速8 7%(2024H1)高于行业平均[40] - 前十大品牌市占率36 5%(2024年),显著高于日本(33 5%)[40] 区域渗透率 - 2024年1-9月北京/海南/上海水饮销售额同比增74%/47%/35%,西北地区负增长[41] 中国特色品类 - 植物饮料2023年12月-2024年11月销售额同比增32%,尚处快速成长期[43]
千亿东鹏特饮到港股“续杯”
和讯· 2025-03-13 18:14
文章核心观点 - 东鹏特饮2024年财报亮眼但股东频繁减持,公司宣布赴港二次上市,虽不缺钱但上市或带来红利,出海成长期战略但需持久战 [2][7][8]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全年营收158.39亿元,同比增长40.63%;归母净利润33.27亿元,同比大增63.09% [2] - 每季度营收增速持续超25%,二、三季度营收增速超47%,净利润增幅超74%,四季度净利润仍保持61%高增长 [2] 产品结构情况 - 2024年超级大单品东鹏特饮(能量饮料)销售量占比47.9%,销售额份额34.9%,连续四年居中国能量饮料销量第一 [3] - 2024年东鹏特饮电解质饮料收入暴涨280.4%,占比从3.49%提至9.45% [4] - 东鹏特饮(能量饮料)与东鹏补水啦(电解质饮料)合计贡献超80%营收,咖啡饮料、无糖茶饮等新品类收入翻倍,非能量饮料收入占比提至15% [5] - 公司初步构建“双引擎+多品类”多元化产品矩阵,实现从单一品类向综合性饮料集团战略升级 [6] 分红与投资计划 - 公司宣布每10股派25元,分红总额13亿元,分红比例从49%提至78%,计划投入110亿元购买理财产品 [7] 股东减持情况 - 近几年来公司发布6次减持公告,涉及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和第三大股东鲲鹏等 [7] - 2月20日第三大股东鲲鹏投资计划减持不超716.89万股,约占总股本1.3786%,公告次日股价大跌超7%,最终收盘下跌6.52% [7] 二次上市情况 - 3月7日晚公司明确赴港上市,称发行H股可提高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提升国际化品牌形象,满足国际业务发展需要 [8] - 某分析师称港股上市可通过国际投资者提升品牌全球认知,融资资金可投资海外区域,利于海外市场布局 [8] - 2022年公司尝试通过全球存托凭证(GDR)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最终失败 [8] 海外市场布局 - 2024年1月投资2亿的印尼基地敲定,规划年产能50万吨,计划今年投产;11月投资12亿在海口建设智能化生产基地;12月设立印尼子公司 [9] - 产品已进入25个国家和地区,在东南亚市场复制国内打法,推出小规格低价产品,配合本地化营销,半年内跻身越南便利店热销榜 [9] 行业上市趋势 - 2023年以来顺丰控股、美的集团等A股企业赴港二次上市,华润饮料、蜜雪冰城等消费企业扎堆港股IPO [9] 港股上市利弊 - 港股上市可吸引国际投资者,利于企业出海走国际化,消费企业可规避A股估值偏见,且港股IPO融资相对容易 [10] - 短期内赴港上市会摊薄每股收益,是利空,A股一般会下跌,但长期看若出海成功业绩增长,每股收益会增加 [10] 行业出海挑战 - 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饮料企业寻求海外市场增长机会,但国际化是长期输血过程,东鹏特饮变身“国际饮料巨头”需持久战 [11]
瑞幸美国开店:办公地点在新泽西,财务、IT等多个岗位开启招聘
IPO早知道· 2025-02-08 12:10
瑞幸咖啡北美扩张计划 - 瑞幸咖啡正在推进赴美开店选址,已开始接洽相关服务机构,并招聘人力、财务、室内设计、IT运营工程师等岗位 [6] - 税务经理岗位年薪12000-18000美元,高级财务经理岗位年薪13万美元起,均要求普通话流利 [6] - 北美团队目前仍在"公司基础设施"搭建阶段,HR副总监已于2025年1月入职 [6] - 瑞幸在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中表示正在评估美国市场机会,将采取审慎策略进入美国市场 [6] 北美首店选址推测 - 招聘岗位位于美国新泽西州锡考克斯,距离纽约曼哈顿不足10公里,可能优先考虑纽约等美国东海岸城市 [7] - 主要竞争对手库迪咖啡在美国已有4家门店,其中2家在加州,1家在夏威夷,1家在伊利诺伊大学,并计划在纽约开店 [7] 美国餐饮市场特点 - 美国餐饮重要场景在"Plaza",通常一个Plaza有13-15个品牌,留给连锁品牌的位置有限 [11] - 美国共有11.6万个广场,进入Plaza体系类似于国内进入购物中心体系 [11] - 中国品牌在美国从谈判到开业通常需要12-18个月,餐饮类扩张速度较慢 [11] Dutch Bros竞争对手分析 - Dutch Bros市值73亿美元,略低于瑞幸的83亿美元,但P/E估值超过200倍,远高于瑞幸的28倍 [14] - Dutch Bros门店数预计2月达到1000家,不到瑞幸的1/20,去年第三季度营收3.38亿美元,同比增长28% [14] - 产品以冰饮和能量饮料为主,接近瑞幸的"咖啡饮料"菜单逻辑 [14] - 主要采用"得来速"门店模式,几乎没有座位,用户即取即走 [16] - 拥有强大的品牌文化,员工和消费者忠诚度高,被称为"Dutch Mafia"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