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工锂电

搜索文档
每日速递 | 必和必拓携手比亚迪、宁德时代推进电动化转型
高工锂电· 2025-07-14 18:19
电池 - 全球最大上市矿企必和必拓与中国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签署初步合作协议 重点研发重型矿用设备和铁路机车的电池系统 并建设快速充电基础设施 同时探索在矿山使用比亚迪商用车辆和轻型车辆 [2][3] - 埃克森10GWh储能电池项目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预计12月底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年底竣工投产 项目总投资30 7亿元 新建厂房约10万平方米 全面达产后预计年生产总值超60亿元 [4][5][6] - 蜂巢电池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110% 海外出货量占比达30% 已累计为mimi和Stellantis分别供货超10万套电池包 并获得smart电池项目定点 将在国内外同时供货磷酸铁锂短刀电池 [7][8] 材料 - 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连涨9日 7月14日报6 47万元/吨 创逾1个月新高 近5日累计涨2100元 近30日累计涨3990元 氢氧化锂价格持平报5 74万元/吨 近5日累计跌120元 近30日累计跌5720元 [9][10] 设备 - 广汽埃安申请全固态电池专利 专利名为"一种固态电解质与极片的转印复合方法" 属于全固态电池制造技术领域 解决转印复合工艺制备得到的全固态电池在应用过程中容易内短路的问题 [11][12] 海外 - 英国推出新措施促进电动汽车销售 包括投资6300万英镑建设充电桩 重点支持无车道住宅及物流仓库充电设施建设 并设立25亿英镑专项资金助力汽车制造商向零排放转型 [13][14]
“反内卷”推升碳酸锂价格,阵痛开启
高工锂电· 2025-07-14 18:19
碳酸锂价格反弹与行业变革 - 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大幅上涨,涨幅一度超过6%,突破68,000元/吨,与6月下旬低于59,000元/吨的低点形成对比 [1] - 电池级碳酸锂现货价格企稳于6.3-6.4万元/吨区间,周环比上涨2.3% [1] - 价格上涨的直接触发点是宜春市自然资源局要求部分矿山企业补充储量核实材料,引发市场对供给敏感的担忧 [1] - 更深层次原因是新能源产业链正在经历"反内卷"变革,旨在中止无序低价竞争和淘汰落后产能 [1] 供需矛盾显现 - 价格上涨刺激锂盐生产商开工热情,周度产量增幅接近4%,辉石代工厂订单复苏,云母企业继续增产 [2] - 需求端疲弱,整车厂开始主动清理库存并将付款账期缩短至60天,主动累库需求边际减弱 [2] - 政策层面暂未释放大规模刺激消费信号,重点仍是引导落后产能市场化出清 [3] 中游企业困境 - 锂电中游的电池和材料制造商面临"两头受压"困境:原材料成本回升,终端售价因需求不振难以有效传导 [3] - 利润空间受到新一轮挤压 [3] 行业长期格局与变革 - 中国锂产业呈现"两头在外"格局:关键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70%,但占据全球绝大部分下游加工产能 [4] - 头部企业通过技术跃迁抢占下一代电池价值高地:赣锋锂业实现300mm超宽幅超薄锂金属带量产,天齐锂业专注预锂化负极材料研发,天铁科技为固态电池供应金属锂材料 [4] - 行业战略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驱动" [5] 资源端布局与价格稳定 - 市场传闻头部锂企协商成立"锂资源稳价基金",可能通过市场化收购推动高成本云母提锂产能关停 [5] - 国家层面推进"增储上产"战略,湖南临武县探获超大型锂矿床,氧化锂资源量达131万吨 [5] - 五矿资本等企业启动深海采矿商业模式研究,加强对上游锂资源的控制权 [5] 行业未来展望 - 当前碳酸锂价格上涨是行业去产能阵痛、重塑供需格局过程中的剧烈脉冲,非新一轮牛市号角 [5] - 根本性供大于求格局尚未扭转,但结构性变革已开始,未来市场稳定取决于变革成效 [5] - 短期内波动仍是市场主旋律 [6]
打通“最后一公里”,智能制造赋能新材料产业化
高工锂电· 2025-07-14 18:19
锂电产业竞争维度升级 - 全球锂电产业进入TWh时代,竞争焦点从产能扩张转向系统性创新,涉及能量密度提升、材料成本控制和退役电池回收[1] - 行业竞争围绕三大核心展开:前沿材料产业化落地、极致制造工程化能力、全球化资源循环布局[1] - 硅基负极等下一代材料加速市场化,智能绿色制造体系成为全行业共同命题[1]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格局 - 中国通过2018年《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确立车企回收主体责任,2023年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扩大责任主体并强化安全要求[4][5] -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将本土回收材料纳入补贴范围,欧盟回收框架仍在建设中[5] - 全球锂资源消费90%集中在亚太,但锂矿主要分布于澳洲、南美和非洲,中国主导出口市场[5] - 中国占全球黑粉产量40%,欧美依赖韩国处理冶金环节,东南亚预处理产能处于起步阶段[5] 华友循环全球回收网络 - 国内布局浙江衢州全产业链枢纽,合资长春一汽(梯次利用)、成都环投(城市资源循环),广西玉林布局铁锂高效回收[5] - 海外在德国、美国、日本、巴基斯坦布局预处理,韩国、印尼部署"预处理+冶金"一体化基地[5] - 构建"智慧城市低碳交通运营生态",通过锂电池溯源数据中心链接产业链各环节,梯次电池应用于储能、低速车等场景[6] 天目先导硅基负极技术 - 拥有458篇专利(109篇授权),源自中科院物理所29年研发积累,包括1997年全球首个纳米硅负极专利[9] - 硅碳材料实现2212mAh/g可逆容量、94.5%首效,软包电池1000周膨胀<10%,1400周容量保持率>80%[9] - 最高性能产品达2473mAh/g克容量、95.6%首效,适用于400Wh/kg以上电池体系[9] - 开发三代固态电解质产品,LATP第一代提升低温/安全性能,LLTO/LLZO第二代提高循环/倍率性能,第三代研发超高离子电导率材料[10] 金汇能硅基负极技术路线 - 通过预镁预锂改性提升硅氧首次效率,优化气相包覆工艺碳层均匀性[12] - 硅碳技术精确调控多孔碳载体孔径分布,强化颗粒骨架抗压强度,优化流化床沉积工艺[12] - 布局四川雅安绿电一体化石墨负极基地(10万吨/年)、重庆铜梁页岩气能源辅助基地[12] 合肥恒力装备创新 - 六列三层气氛辊道炉产能比六列双层炉增加50%,运行成本降低30%,年产能>2万吨/台[16] - 采用大负载传动技术、三点控温+辅助加热技术,实现2400mm×750mm炉膛温度均匀性≤±5℃[16] - CVD连续生产设备通过高精度热式质量流量计控制气体流量,确保硅碳负极材料量产一致性[17] - 设备节能达20%,采用纳米绝热板+气凝胶、尾气余热利用等技术[17] 尚水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 全自动拆包机实现5-6分钟拆包(清空率99.97%),年节约成本50万元,替代6名工人[20] - 双传动混合包覆机能耗为传统设备1/3,实现微纳米材料均匀混合包覆[21] - 干式球磨分级一体机能耗仅为气流粉碎1/10,适用于D90<20μm超细研磨[21] - 构建覆盖正负极材料全工艺链的EPC交钥匙服务,积累600余条产线经验[22] - 全球布局七大服务基地,实现8小时响应,3万㎡实验中心提供全链条测试验证[22]
GGII:2025年1-5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369.8GWh
高工锂电· 2025-07-14 18:19
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 - 2025年1-5月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6975万辆,同比增长28% [2][3] - 2025年5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1585万辆,同比增长24% [3] 动力电池市场分析 - 2025年1-5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3698GWh,同比增长35% [2][3] - 2025年5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847GWh,同比增长30% [3] - 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据全球614%的份额,排名前十企业中占据六席 [3] - 国轩高科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幅最高,达到71% [3] 磷酸铁锂电池市场分析 - 全球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幅达到63%,主要受中国市场需求带动 [3] 行业研究机构 - 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专注于锂电池、储能、氢能与氢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市场研究与咨询 [1]
最年轻TOP10电池厂,如何打动大众和通用?
高工锂电· 2025-07-13 19:20
混动市场增长与正力新能的市场机遇 - 混动车型成为新能源增长的确定性入口,插电/增程将成为2025年动力电池产业最明确的结构性增量方向 [1][4] - 2025年以来合资品牌集体加速本土化,将插混与增程式技术作为"油电转型"的现实解法,包括上汽大众、广汽丰田、广汽本田、一汽丰田等 [4] - 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132.9万辆,渗透率46%,其中混合动力车型销量47.0万辆,1–6月累计销量252.1万辆,同比增长31.1% [7] - 预计2025年插混/增程会从去年40%的份额增加到50%左右 [7] 正力新能的业务进展与市场表现 - 2025年以来公司在上汽通用GL8陆尊PHEV、GL8陆尚PHEV实现独家定点,并中标大众上汽ID.ERA全尺寸增程SUV项目 [2] - 公司电芯和电池包产品在新势力品牌零跑首款全球化战略车型B10和广汽丰田铂智3X等项目中实现配套 [3] - 6月国内乘用车装机量1.3GWh,单月位列第6,1-6月累计装机量5.9GWh,位列第七 [5] - 连续两年跻身国内动力电池装机TOP10,2023年位列第10,市场份额1.10%,2024年位列第9,市场份额1.68% [19][20] 正力新能的技术与产品优势 - 公司早在2021年便针对混动场景独立开发产品战略,搭建面向混动车型应用的产品研发平台 [13] - PHEV/EREV电池循环寿命可达4000次,快充能力可在10分钟内将电量从30%提升至80% [16] - 电池包能量密度达130Wh/kg,成组效率73%,外部结构件耐久性达国标的近10倍标准 [16] - 超宽温域热管理系统支持-35℃至60℃环境下的使用,实现"热失控永不起火"的高安全目标 [16] 客户结构与配套能力 - 客户覆盖新势力、国际合资车企和主流自主品牌,包括零跑汽车、上汽通用五菱、广汽集团、一汽集团等 [20][21] - 在与上汽通用的合作中同时配套GL8陆尊PHEV、GL8陆尚PHEV等中高端新能源MPV项目以及五菱BEV平台 [23] - 在零跑汽车"电池包自研、电芯外采"模式下,公司的高性能BEV电芯进入其核心产品平台 [22] 战略布局与未来发展 - 公司登陆香港交易所,IPO募资净额的80%(约7.5亿港元)投入产能建设 [28] - 江苏常熟的银河B区25GWh动力电池项目总投资100亿元,一期预计2025年四季度投产,计划到2026年将产能翻倍至50.5GWh [28] - "LISA"全场景战略覆盖陆地、海洋、天空三大维度,陆地领域延续混动技术优势,天空领域推出能量密度320Wh/kg的航空电池 [29][30] - 采用"5-3-1"研发策略(5年材料研究、3年技术平台、1年量产产品),结合高柔性产线确保多场景高效响应 [31]
大会回顾 | 6家企业共议新工艺、新智造
高工锂电· 2025-07-13 19:20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动力电池回收 -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推动动力电池回收需求增长 [5] - 锂资源消费集中于亚太尤其中国但矿产富集于澳洲、南美及非洲 [7] - 中国主导新能源车出口市场并占据全球近四成黑粉湿法回收产能 [7] - 华友循环采用"梯次利用+资源再生"双轨战略布局全球回收网络 [7] 硅基负极材料技术突破 - 天目先导硅碳材料实现2212mAh/g可逆容量和94.5%首效 [8] - 开发2473mAh/g克容量产品配合高镍适用于400Wh/kg以上电池 [8] - 金汇能通过优化硅氧碳包覆工艺控制掺杂均匀性提升首效与循环稳定性 [11] - 金汇能安徽阜阳基地将于今年完成2000吨硅碳负极产业化落地 [11] 固态电解质与电池材料创新 - 天目先导开发多代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粉体及涂层隔膜产品 [8] - 从LATP第一代到LLTO/LLZO第二代再到第三代超高离子电导率产品 [8] - 基于基膜的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已实现小批量出货 [8] 新能源装备技术创新 - 合肥恒力六列三层气氛辊道炉产能提升50%运行成本降低30% [12] - 采用多点控温技术实现炉内温度均匀性≤±5℃ [12] - 尚水智能全自动拆包机实现5分钟拆包清空率达99.97% [15] - 双传动混合包覆机能耗仅为传统设备1/3且包覆均匀性高 [15] 产业协同与全球布局 - 华友循环国内以衢州为枢纽海外在德/美/日布局预处理基地 [7] - 在韩/印尼建设一体化回收基地打造智慧城市低碳交通生态 [7] - 尚水智能建立7大全球服务基地与3万m²实验中心 [15]
2025交付47GWh,蜂巢能源如何穿越周期?
高工锂电· 2025-07-12 18:18
战略转型与市场布局 - 行业竞争从产能比拼转向技术、生态与综合价值竞争,蜂巢能源发布"领蜂2030"战略,聚焦动力电池(85%收入占比)、深耕储能、开拓新兴赛道[2][4] - 全球化战略加速推进,以Stellantis、长城宝马合资为基本盘,目标海外市场年复合增速38%,已为宝马Mini、PSA出货超10万套电池包,泰国工厂实现盈利[5][6] - 国内采取差异化技术路线,坚持"三元与铁锂并行",三元电池在高端增程/插混市场占比超30%,计划未来三年出货超30GWh[8] 产品技术突破 - 半固态电池取得重大进展,2.3GWh产线已建成,将独家供货宝马Mini换代车型,2025年量产供货量超2GWh[1][12][13] - 动力电池技术全面升级:堡垒电池2.0能量密度达250Wh/kg、6C快充(8分钟充80%),2025年预计出货50万套;短刀电池实现12C快充(7分钟充80%),2025年上半年出货超3GWh[12] - 储能领域首创三大技术(双层冷却/短刀CTR/火电分离),全球首个量产300Ah+大容量电池(350Ah),5MWh液冷系统能量效率达90.27%[16][17] 订单与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动力电池出货16.6GWh,全球市场份额2.6%(1-5月同比增速110%),国内稳居前六,插混/三元细分领域排名第三/第四[21][22][23] - 获得五大平台订单(长城/吉利/零跑/Stellantis等),涵盖纯电/增混/HEV/半固态车型,预计贡献近100GWh装机量[25] - 储能业务已进入30国,2025年订单4GWh(50%出口),目标2025年销售5GWh、2026年8GWh[26] 运营效率提升 - 内部变革成效显著:报废率降28%、一次良率超90%、制造成本降48%、综合良率达96%[28] - 计划2027年打造60ppm超级产线,目标制造成本再降50%[30] - 供应链采取"共情共生共赢"策略,强化AI预测与库存管理[30]
大会回顾 | 5位行业大咖热议10TWh新变
高工锂电· 2025-07-12 18:18
行业趋势与市场空间 - 锂电产业正从"单一动力"向"全场景电动化"转型 市场空间向10TWh级发展 电动化深入船舶 飞行器 机器人 工程机械等新兴领域 [6] - 锂电需求从"单点高增"转向"多点爆发" eVTOL 低空经济 数据中心储能等新场景对电池能量密度 安全性与定制化要求更高 [6] - 固态电池成为格局重塑关键变量 主机厂推动固态电池验证与装车 2030年前后将有固态/半固态企业跻身动力与储能Top10 [6] 技术演进与创新 - 英联股份开发高抗张/高延伸MC材料 适配负极高硅体系电芯 提升生产良率和加工性能 [8] - 推出高导电一体焊接复合铜箔 方阻从36mΩ/□降至24mΩ/□ 显著减少充放电热量 适用于无人机等高倍率场景 [9] - 研发双极铜铝箔和固态电池用复合铜铝箔 适配新型固态电池结构 提升能量密度和快充能力 [9] - 卫蓝新能源攻克固-固界面难题 量产360Wh/kg混合固液电芯 蔚来ET7实测续航达1044km [18] 材料与工艺突破 - 璞泰来实现超薄铝复合集流体(6.5μm)100m/min高速复合 支持LCO电池满电4.48V通过针刺测试 [14] - 超薄陶瓷涂覆隔膜涂覆厚度仅0.5~1μm 达成500gf针刺强度 4000kgf/cm²拉伸强度 180℃热收缩<5% [14] - 宁波富理建成千吨级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示范线 中试产品比容量达300mAh/g 计划2026年扩产至万吨级 [15] 产业化协同与降本 - 璞泰来通过材料-工艺-装备深度整合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如茵地乐粘结剂+嘉拓设备+卓立工艺协同 [12][14] - 卫蓝新能源SHS180-314Ah电池通过极端测试无热失控 已应用于全球首套混合固液储能电站 [18] - 英联股份AI赋能复合箔计划短期提升良品率 中期通过智能算法加速材料迭代 长期重塑电池制造价值链 [9] 未来技术方向 - 英联股份开发硫化物电池专用复合铜箔和蒸镀锂金属负极 实现膜厚精准可控 能量密度达400Wh/kg [9] - 行业聚焦多场景需求分化 规模化降本路径 以及材料 电池 设备厂商的生态协同模式创新 [19]
“零碳园区”国标首次落地,以绿制绿势在必行
高工锂电· 2025-07-11 18:44
锂电产业绿色转型新标杆 - 中国政府首次为"零碳园区"设定国家级标准,核心指标严苛,要求年能耗超20万吨标准煤的园区单位综合能耗碳排放低于0.2吨,相当于92%以上能源须来自无碳来源 [2] - 新规在能源端要求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不低于90%,远超国家2030年25%的目标,资源利用端设定工业固废利用率≥80%、余热余压利用率≥50%、工业用水重复率≥80%等高要求 [3] - 碳排放核算明确绿电直供或绿证交易的电力排放因子计为0,其他电力按全国统一因子0.8325kgCO₂/kWh计算,且未纳入碳抵消机制,强调直接减排 [4][5] 锂电行业零碳实践现状 - 宁德时代已基于国际标准建成9座零碳工厂,远景科技等企业通过屋顶光伏、绿电采购和数字化能源管理推进零碳进程 [2] - 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企业纷纷投建低碳化生产基地,行业已形成自下而上的零碳实践趋势 [6] - 企业先行实践的零碳模式与国家统一认证体系可能存在衔接冲突,需重新校准以获取国家级认证资格 [6][7] 零碳认证的竞争意义 - 国家级零碳园区认证将成为锂电行业差异化竞争的关键优势,影响政府试点资格、客户订单及全球市场准入 [7] - 当前减排主要覆盖企业运营排放(范围一和范围二),未来竞争将延伸至供应链上游的透明化与可核算绿色供应链构建 [7]
容百科技王尊志:钠电生产与商业化要走出一条“独立”路线
高工锂电· 2025-07-11 18:44
钠电行业定位与发展路径 - 钠电行业需基于自身性能及成本优势寻找适合场景而非与锂电直接竞争[1][14] - 2025年钠电产业化进入加速期头部电池企业加码布局并开辟新赛道[2] - 聚阴离子技术路线成为行业焦点热度超越层氧路线获锂电/钠电企业广泛认可[2] 容百科技战略布局 - 公司2022年启动钠电研发依托锂电正极技术积累快速实现实验室到产业化跨越[3] - 湖北仙桃6000吨聚阴离子正极材料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百余天展现"容百速度"[3] - 产能规划聚焦NFPP路线通过集约化设计实现小规模用地高产值回报[5] - 首创全流程一体化钠电工艺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突破传统铁锂生产框架[9] 聚阴离子技术进展 - NFPP材料成本从年初下降30%至2.5万元/吨未来目标降至2万元/吨[7] - 聚阴离子瓦时成本将接近LFP压实密度从2022年2.3g/cm³提升至2023年2.5g/cm³[7] - 该技术路线降本速度显著快于其他钠电路线[7] 商业化应用场景 - 启停电源领域钠电瓦时成本(0.9-1.1元)已低于高端铅酸电池[15] - 大动力市场瞄准北方新能源车(哈尔滨渗透率仅为上海1/10)发挥低温性能优势[14][16] - 聚阴离子钠电可满足500公里以下乘用车需求重点突破出租/网约/卡车场景[18] 产能建设规划 - 仙桃基地将建成全球最大高端动力锂电三元正极材料生产基地[18] - 同步推进固态电池电解质中试线及容百学院项目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