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DT新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一汽子公司中汽新能,全固态电池计划于2026年装车
DT新材料· 2025-09-26 00:05
中汽新能电池技术规划与产品 - 公司规划到2026年实现电池能量密度400Wh/kg,2027年提升至420Wh/kg,2030年前后推进富锂锰、金属锂及无负极技术 [2] - 研发方向包括负极由石墨向无锂化发展,正极由高镍向富锂锰发展,电解质采用多元复配,并推动电解质膜向超薄化发展 [2] - 公司于今年7月发布100Ah全固态“金旸电池”,能量密度达450Wh/kg,计划于2026年在一汽部分车型上示范应用 [3] 中汽新能制造工艺与生产难点 - 制造工艺存在三大难点:电极工艺路线选择(硫化物更适合湿法,卤化物更适合干法)、固态电解质生产对湿度极其敏感需精细化环境控制、卷对卷转印工艺 [2] - 公司已实现电解质膜550米以上连续稳定生产 [2] - 公司在天津、青岛、苏州、滁州、无锡设有基地,规划到2025年实现125GWh产能,滁州一期10GWh储能电池产能已投产 [3] 公司发展历程与业务布局 - 公司前身为青岛力神,历史可追溯至1997年成立的天津力神,技术源自中电十八所(1995年研制出中国首款锂离子电池) [3] - 2024年9月,在国资委主导下,中国一汽、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和东风公司共同参与力神青岛重组,一汽最终持股40%实现单独控制,2025年3月获监管批准 [3] - 重组后业务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和储能等场景,产品进入一汽红旗供应链,并与中车株洲所、南网储能等建立合作 [3] 产品应用与行业活动 - 在低空飞行器应用方面,公司推出能量密度325Wh/kg的电芯,应用于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3] - 国际碳材料大会将于2025年12月9日至11日在上海举行,议题涵盖新能源碳材料、先进电池(动力/储能/eVTOL/具身机器人电池)等 [6] - 碳材料在电池领域应用价值包括轻量化、高性能、长寿命、低能耗、高功率、可持续 [7]
设备创新助力科研进阶,苏州第六工坊亮相先进凝胶论坛!
DT新材料· 2025-09-26 00:05
临界点干燥技术与气凝胶行业 - 临界点干燥技术在气凝胶生产中具有关键作用 能保持材料的多孔结构 提高干燥效率 并扩展应用范围[1] - 该技术是国内外气凝胶企业广泛采用的主流工艺之一 在行业内有重要地位[1] - 苏州第六工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海星临界点干燥仪具备国际先进水平 适用于洁净室和非洁净室环境[1] - 产品采用全自动触屏控制 操作便捷无需人工值守 最大可容纳8英寸晶圆并支持定制[1] 行业论坛与学术交流 - 第四届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定于2025年10月22-23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3][7] - 论坛由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DT新材料等机构联合主办[6] - 活动包含全体大会和平行论坛 涵盖气凝胶 水凝胶 纳米复合材料等前沿研究方向[8][14][17][20][23] - 多位院士和知名学者将做报告 包括俞书宏院士 冷劲松院士等[11][12][13] - 论坛设置青年科学家特色环节 采用10分钟报告+5分钟点评形式助力科研人员成长[25] 企业参与与产品展示 - 苏州第六工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将在论坛现场展示海星临界点干燥仪等创新产品[3] - 参展产品具有LCD触屏控制 全自动操作和慢速充液等功能特点[3] - 公司官网为www harvent cn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鸿禧路32号F7[3]
千亿汽车巨头,上市!
DT新材料· 2025-09-26 00:05
奇瑞汽车港股上市概况 - 公司于9月25日在港股上市,首日收盘总市值达1841亿港元 [2] - 募资规模为91.45亿港元,所得款项净额为88.79亿港元 [2] - 引入13家基石投资者,包括高瓴旗下HHLR、景林资产、大家人寿、国轩香港等知名机构及产业链公司 [2] 募资用途 - 35%用于研发不同车型和版本的乘用车,以扩大产品组合 [6] - 25%用于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的研发,以提升核心技术能力 [6] - 20%用于拓展海外市场及执行全球化策略 [6] - 10%用于提升安徽芜湖的生产设施 [6] - 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6] 公司财务表现 - 收入从2022年的926.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698.97亿元,主要受燃油车和新能源车销量增加驱动 [4] - 利润从2022年的58.0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43.34亿元,2025年前三个月利润为47.26亿元 [4] - 净利润率在2022-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分别为6.3%、6.4%、5.3%和6.9% [4] - 2025年一季度资产负债率为87.7% [4]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自2003年起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量第一 [3] - 2024年在欧洲、南美和中东及北非地区销量位列中国自主品牌第一,在北美及亚洲(中国除外)位列第二 [3] - 2024年1至8月累计出口汽车79.88万辆,同比增长10.8%,保持中国汽车出口第一 [3] - 2024年8月出口汽车12.95万辆,同比增长32.3%,连续4个月出口突破10万辆并创单月新纪录 [3] - 公司面临包括比亚迪等企业的出口竞争以及新能源车发展速度偏慢的问题 [3] 相关材料与设备技术 - 行业涉及电子与电力系统、车身结构件、超级电容器、碳化硅、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多种材料 [7] - 设备端包括纺丝设备、预氧化炉、碳化炉、石墨化炉、3D打印设备、光刻机、沉积设备等 [8] - 碳材料大会议题涵盖金刚石全场景应用、超精密加工、航空航天、新能源碳材料、先进电池等 [9]
甬江实验室2026届全球博士后精英招募计划启动
DT新材料· 2025-09-26 00:05
公司定位与使命 - 甬江实验室是一家于2021年5月19日经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新型科研机构,专注于新材料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22] - 公司的使命是“前瞻创新、从0到1、厚植产业、造福社会”,致力于新材料的前沿探索、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应用,以及高端装备研制 [22] - 公司旨在打造具有极致创新效率和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机构 [22] 核心科研领域 - 公司专注于新材料的“从0到1”原始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研究领域覆盖半导体材料、绿色化工、高性能材料、智能制造等关键前沿领域 [7] 科研平台与硬件设施 - 公司已建、在建多个开放共享的专业和通用科研平台,包括材料分析与检测中心,配备150台顶尖仪器及百万级数据库 [8] - 信息材料与微纳器件制备平台拥有12000平方米洁净间和165台高端设备,支持6/8英寸研发验证 [8] - 先进材料显微结构成像及表征中心配备近十台高端电镜,包括Iliad Ultra、Spectra 300 TEM等,可实现原子级表征 [8] - 成果转化孵化器已投入运营,材料数字化、绿色化工中试等平台正在持续推进建设中 [8] 人才团队与科研实力 - 公司已组建23支高水平、国际化的科研团队,汇聚了来自世界顶尖学府、国际一流研发机构和全球头部企业的学术带头人 [11] - 公司设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累计招收77名博士后,其中3位晋升为副研究员,5人入选省级及以上人才计划,博士后平均年龄为29岁,95%来自国内双一流高校和海外知名高校 [22] - 公司在科研产出方面成果显著,已在Physics Reports、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知名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8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70余项,主持承担国家青年基金、博士后基金等国家项目25项,省市项目12项 [22] 人才招聘与福利待遇 - 公司为博士后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在站期间综合年薪税前40万元人民币起(含地方政府补贴) [17] - 出站后留实验室工作且符合相关条件者,可享受40万元的留甬补贴 [17] - 对于进入人才计划的优秀博士后,公司将直接纳入事业编制,提供长期稳定的职业保障 [17] - 公司提供全方位的福利关怀,包括租房补贴、餐费补贴、免费体检、节日礼金、每年两次集中带薪休假以及员工食堂、健身房、瑜伽室等生活设施 [17]
中石化之后,又有两大化工巨头布局这一热门赛道
DT新材料· 2025-09-25 00:04
行业趋势 - 全球化工巨头加速布局高分子回收再利用领域 尽管政策尚不明确且盈利性存在争议[3] - 聚酯化学回收技术因酯键结构易解聚特性成为塑料循环利用中效率最高的路径 主要产出纤维 瓶片和薄膜类产品[7] - 欧盟2030年要求纺织品再生料占比不低于30%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求再生纤维比例达25% 国际品牌已将再生纤维纳入供应链KPI[8] - 欧盟新包装法规PPWR要求2030年包装再生材料比例达10-35% 且化学回收塑料可能被纳入监管豁免条例[8] - 汽车行业受欧盟《报废车辆条例》驱动 将再生纤维纺织品引入汽车内饰以满足再生塑料含量要求[8] 企业动态 - 中石化通过成立环境科技公司 参股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及投资昌德科技等多方式布局资源循环领域[2] - 恒逸集团与江陵县政府签署年产100万吨绿色循环新材料项目 聚焦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 预计全面达产后年回收量突破20万吨 相当于减少3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4] - 恒逸集团构建县镇村三级回收体系 拥有169个智能回收网点 并完成从回收到再生纤维生产的全产业链闭环 产品辐射东南亚市场[4] - 三房巷通过自有资金1亿元设立子公司聚焦聚酯循环利用 开展食品级聚酯切片化学法技术研究 现有在建PTA产能320万吨及绿色瓶片产能150万吨[6] 技术路径 - 恒逸集团采用化学法再生技术将聚酯解聚为PTA和乙二醇单体后重新聚合 配合自主研发无锑聚酯技术降低污染[4] - 聚酯解聚主流技术包括甲醇解 乙二醇解 生物酶解和水解 其中乙二醇醇解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 产物易纯化 纤维损伤小和环境影响小等优势[5] - 不同技术路线各有侧重 甲醇解适用于高纯度医疗包装 酶解反应选择性高 水解杂质容忍度高[5] 市场竞争 - 国际聚酯化学回收企业包括伊士曼 SK化学 乐天化学 法国CARBIOS和美国Ambercycle等[9] - 国内已实现产品产出或测试的企业涵盖浙江佳人新材料 华润材料 正凯集团 江苏赛维尔新材料等多家公司[9] - 该领域初创企业近年获得高额融资 主要集中于欧洲 美国 澳大利亚 中国 日本和韩国地区[9]
第二轮通知丨2025国际先进膜材料与分离技术研讨会
DT新材料· 2025-09-25 00:04
会议概况 - 会议全称为“2025国际先进膜材料与分离技术研讨会”,将于2025年10月10日至11日在浙江宁波举行 [1][2] - 会议旨在深化全球膜科学前沿技术交流,探讨分离膜技术最新科学突破和应用进展,推动膜材料创新与膜工艺应用共同繁荣 [2] - 会议聚焦三大核心主题:基础膜研究突破、膜技术应用创新以及产业化转化路径 [3] 组织架构 -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主办 [4] - 协办单位包括香港大学膜基环境与可持续技术研究组和宁波水艺膜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4] - 会议主席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刘富教授和香港大学的汤初阳教授共同担任 [5] 会议议程与核心议题 - 会议议程包含多场全会报告和专题讨论,涵盖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的多个层面 [7][8] - 核心研究领域包括用于锂金属回收的纳米吸附膜支架、热强化界面聚合技术、用于精确分离的先进纳滤膜设计以及同孔纳滤膜 [7] - 应用导向研究包括微孔膜从微纳制造到原子制造、可持续分子分离的绿色膜开发、用于渗透能收集的高压压力延迟渗透膜以及基于纳滤的盐湖提锂节能技术 [7][8] 参会人员与学术影响力 - 参会演讲嘉宾包括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 [7][8][12][17][19][22][29][32][35][37][39][41][43][45][47][49][51][53][55][57][61][63][65][67][69] - 多位演讲者学术成就显著,例如王蓉教授发表SCI期刊论文超过380篇,总引用超41,000次,H指数112 [12][13][14];汤初阳教授发表期刊论文超过400篇,总引用超50,000次,H指数125 [17] - 参会者研究背景覆盖水处理、海水淡化、气体分离、碳捕获、资源回收、能源收集等多个膜技术关键应用领域 [7][8][12][17][41][45] 产业化与平台建设 - 会议安排参观宁波市水务环境集团,体现了对产业实践环节的重视 [8] - 部分研究成果已实现产业化,例如刘富教授团队成功实现了超亲水PVDF中空纤维膜的产业化 [26];王蓉教授的创新成果助力在新加坡创立了三家基于膜技术的衍生公司 [14] - 会议为全球专家学者搭建高水平平台,旨在促进膜材料创新与膜工艺应用的共同繁荣,并推动环境治理、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完成10亿融资!碳化硅破解先进封装散热难题,英伟达也要用
DT新材料· 2025-09-25 00:04
公司融资动态 - 瞻芯电子完成C轮融资 总金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 累计融资规模已接近三十亿元 [2] - 融资由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领投 中金资本 北京市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基金 国际国方 国投IC基金 金石投资 海望资本 芯鑫共同跟投 [2] - 融资资金将投入碳化硅产能扩张 产品研发 运营与市场推广三大核心板块 [11] 公司业务与技术优势 - 公司是中国第一家自主开发并掌握6英寸SiC MOSFET产品及工艺平台的企业 建成车规级标准SiC晶圆厂 [10] - 已成功量产三代碳化硅功率器件产品 核心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10] - 产品覆盖碳化硅功率器件 驱动控制芯片 功率模块 提供一站式芯片解决方案 [9] 市场应用与客户合作 - 向多家知名新能源汽车厂商及Tier1供货商规模出货 产品应用于车载电源(OBC/DCDC) 空调压缩机 电驱动等关键领域 [10] - 与光伏 储能 充电桩 工业电源等行业知名客户建立稳定供货关系 [10] 行业技术挑战 - 先进封装领域面临热挑战 2.5D/3D封装和Chiplet技术使热流密度急剧攀升 部分场景超过1000 W/cm² [3] - 3D堆叠结构中热传导路径延长 热阻增加 易形成局部过热现象 [3] - 不同材料热膨胀系数差异导致高温循环应力 影响产品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3] 碳化硅散热解决方案 - 碳化硅导热系数达270-490 W/m·K 远高于氧化铝(约20 W/m·K)和氮化铝(约180 W/m·K) [8] - 热膨胀系数与硅芯片接近 减少温度变化时的应力 提高封装可靠性和寿命 [8] - 具备优异机械强度和电绝缘性 可作为理想电路衬底 [8] 碳化硅在先进封装的应用形式 - 作为高导热封装衬底:芯片直接贴装在SiC衬底上 热量通过衬底横向扩散传递至散热系统 [8] - 作为微通道液冷基板:在SiC衬底制造微米级冷却流道 实现贴身液冷 热阻极低 [8] - 作为热扩散片:在3D堆叠中将薄层SiC插入芯粒之间 将热量导向边缘散热结构 [7] 行业前沿动态 - 英伟达计划在新一代GPU芯片采用12英寸碳化硅衬底 解决AI芯片散热难题 相关技术或于2027年导入应用 [4] - 碳化硅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如SiC/Al SiC/Cu)发展 兼顾高导热与可加工性 [8]
嘉宾剧透!iTherM Talks第9期-相变材料在电机电控领域的热管理应用与挑战
DT新材料· 2025-09-25 00:04
01 活动信息 iTherM Talks线下Salon系列活动,将聚焦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实际需求,以主题演讲和话题讨论为切入点,提供新想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案, 结合"热管理"领域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材料、工艺和解决方案等系列内容,集思广益为需求方排忧解难。同时,活动亦将积极为活动参与者提供和创 建领域知识池和行业内容库,推动热管理行业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各环节的共赢合作和共同进步。 活动主题: 相变材料在电机电控领域的热管理应用与挑战 活动时间: 2025年9月26日(星期五),13:30-16:00 活动地点: 浙江电驱动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安居路308号 主办单位: DT新材料,浙江电驱动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宁波菲仕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深圳市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支持媒体: DT新材料,洞见热管理,材视 扫码报名! 02 嘉宾简介 NO.1 邱书恒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浙江省"尖兵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 划及宁波市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25)等项目4项;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省市地 ...
国家能源局发文:加快研发钠电池、固态电池、钙钛矿叠层、氢储运装备
DT新材料· 2025-09-25 00:04
核心观点 - 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指导意见,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技术和产业体系全球领先 [2] - 文件系统部署了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涵盖能源勘探开发、能量转换、能源存储、能源输送、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以及绿色高端发展六大领域 [3][4][5][6][7][8][9][10][11][12][13][14] - 具体技术路径明确,重点推动电池储能、氢能、光伏、风电、核能等清洁能源装备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3][6][7][9][10] 能源勘探开发装备 - 煤炭开采装备:突破高硬度高耐磨岩体截割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制深井井筒机械破岩智能建造、超大型轮斗挖掘等关键装备,提升年产千万吨、千米深井工矿等成套装备水平 [4] - 油气勘探开发装备:研发深地深水全波场地震勘探、随钻高精度测井、万米深地智能钻井等关键装备,推动深地深水油气规模建产和非常规油气增产 [4] 能量转换装备 - 化石能源发电装备:突破低成本、高灵活、高可靠的新一代煤电技术,提升煤电机组涉网性能和智能化水平,加大自主化燃气轮机攻关力度 [5]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备:突破高性能海上风电叶片、高效晶硅—钙钛矿叠层光伏组件等技术,研制高效光伏系统、高压组串式逆变器等装备 [6] - 核能装备:加快突破压水堆机组关键装备,开展小型堆、四代堆等先进核电技术研发,提升材料长期服役性能 [7] 能源存储装备 - 储能装备:推动建立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体系,研制长寿命宽温域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关键装备,构建低成本长时液流电池装备体系 [9] - 氢能装备:加快突破高效率电解水制氢装备,开发大口径抗氢脆管道材料,攻关储运技术和长时氢储能关键技术,开发低能耗合成甲醇、合成氨成套装备 [10] 能源输送装备 - 输变电材料和装备:加快研制高可靠大容量直流换流变压器、特高压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等关键装备,提升远距离大功率电力输送效率 [11] - 化石能源输送装备:突破深海油气输送钢管技术,研制天然气管道压缩等装备,推动千公里千万吨级输煤管网工程应用 [12] 能源装备数字化智能化 - 能源装备智慧调控:研发自主可控嵌入式操作系统、数字孪生系统等,提升能源装备智慧互动能力 [13] - 终端能源装备智能化应用:突破智能感知与决策融合技术,推进终端场景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研发,提升自主作业能力 [13] 能源装备绿色高端发展 - 能源装备绿色发展:突破绿色循环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二氧化碳高效低能耗捕集、封存等技术装备 [14] - 装备再制造与回收利用:突破关键装备精准检测和修复技术,构建光伏、风电设备回收利用体系,提升电池拆解回收水平 [14] 碳材料在能源装备中的应用 - 碳材料在多种电池技术中扮演关键角色,包括锂电池负极(石墨、硅碳)、钠电池负极(硬碳/软碳)、液流电池电极碳毡、超级电容器电容炭等 [22] - 碳材料也应用于氢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催化剂载体以及电池热场中的碳碳复合材料 [22] - 相关制造设备涵盖从原料处理到成型的全产业链,如粉碎机、反应炉、石墨化炉、三维编织设备等 [22]
60K新品首发后,中石化风电专用48K大丝束碳纤维完成交付
DT新材料· 2025-09-25 00:04
中国石化大丝束碳纤维技术突破 - 中国石化向中国中车交付48K大丝束碳纤维产品 标志风电领域规模化应用重大突破[2] - 48K大丝束碳纤维相比传统小丝束生产效率更高 成本更低 强度更高[2] - 中国石化7月与中国中车签订700吨48K大丝束碳纤维供应合同 用于大型风电叶片制造[2] 60K大丝束碳纤维技术优势 - 上海石化发布60K大丝束碳纤维新产品 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2] - 60K产品单丝含量比48K提升25% 强度提高0.5GPa 模量增加20GPa[3] - 生产装置单线效率提升25% 可提升下游复合材料拉挤等工序生产效率[3] 深海风电应用前景 - 60K碳纤维丝束拉伸强度突破4.9GPa 单股丝束可吊起1吨重物[4] - 弹性模量达260GPa以上 适用于更大功率和叶片的深远海风电场景[4] - 产品在深海海上风电 建筑桥梁等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2] 产业链协同发展 - 中国石化强调深化供应链协同 探索碳纤维产销研用合作新模式[4] - 集团与风电领域重点合作伙伴交流研讨 包括中国中车 上海电气等企业[4] - 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打造自主可控的风电产业链[4] 碳材料应用领域 - 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于电子与电力系统 车身结构件 超级电容器等领域[5] - 碳纤维在动力电池中用作锂电导电剂 氢电催化剂载体 气体扩散层等[5] - 碳/碳(陶)复合材料需碳纤维 预制体 烷烃气体等原材料[5] 碳材料生产设备 - 碳纤维生产需纺丝设备 预氧化炉 碳化炉 石墨化炉等专用设备[6] - 加工环节涉及铺丝机 RTM设备 热压罐 拉挤成型设备等[6] - 半导体材料加工需切片机 研磨机 抛光机 光刻机等精密设备[6] 行业技术交流平台 - 第九届国际碳材料大会将于2025年12月9-11日举行[7] - 大会设置金刚石 碳纤维 新能源碳材料与电池等专题论坛[7] - 配套活动包括新品发布 供需对接 科技成果展示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