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新材料
搜索文档
杜邦、霍尼韦尔、3M,再拆分!
DT新材料· 2025-10-21 00:05
杜邦公司业务拆分 - 杜邦董事会于10月15日批准电子业务拆分计划,成立独立上市公司Qnity Electronics(启诺迪),该公司由半导体技术、互连解决方案业务线及工业解决方案的电子相关产品线组成[2] - 拆分完成次日(10月16日),Qnity即与SK海力士签署谅解备忘录,就化学机械平坦化抛光垫供应达成长期战略协议[2] - 杜邦原计划在2024年5月将公司分拆为新杜邦、电子业务和水务业务三大板块,但于2025年1月宣布不再推进水务业务分拆,转而加快电子业务分离进程[2] - 杜邦电子业务板块在中长期内处于快速增长状态,而水务等其他板块与公司其余业务同步性高,成长性和技术迭代相对不突出,在“此消彼长”下可能对电子业务估值产生不利影响[3] 霍尼韦尔业务拆分 - 霍尼韦尔董事会正式批准旗下Solstice Advanced Materials(索尔蒂斯)的分拆计划,该计划最早于2024年10月提出[3] - 霍尼韦尔在2025年2月6日进一步宣布拟将自动化业务与航空航天业务分拆,分拆后成立三家独立上市企业,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完成[3] - 分拆后的Solstice将专注于受益于全球能源转型和AI算力需求爆发的特种材料领域,下设两大业务部门:制冷剂及应用解决方案部门2024年销售额达27亿美元,电子与特种材料部门2024年销售额为10亿美元[3][4] - Solstice公司2024年总销售额为38亿美元,净利润6亿美元,调整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为11亿美元[4] 3M公司资产剥离 - 3M公司正联合高盛集团评估剥离其安全与工业部门的部分资产,可能涉及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交易,旨在剥离增长较慢的业务以简化运营和业务组合[4] - 3M在去年剥离医疗保健业务成立Solventum Corporation独立上市后,业务主要分为安全与工业(占收入44%)、交通与电子(36%)及消费(20%)三个部门[5] - 近期Solventum以41亿美元出售纯化和过滤业务给赛默飞世尔科技,意在偿还债务并聚焦核心战略[5] - 3M长期深陷PFAS污染诉讼,全球有大量待决案件恐消耗现金流,同时安全与工业部门利润率较低、增长乏力,与公司资源向高增长领域倾斜的战略相悖[5] 行业巨头战略调整趋势 - 2024年以来,世界巨头战略调整和业务重组步伐加快,包括巴斯夫对核心与非核心业务差异化管理并关停低效资产,赢创聚焦生物基、新能源、循环经济并退出非核心业务[5] - 索尔维拆分新材料业务成立世索科,自身专注于功能化学品;杜邦宣布一分为三战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5] - 所有企业的共同目的是优化资源利用、提高成本效率,并加强在核心领域的竞争力[5]
净利增长41.2%!宁德时代三季报来了
DT新材料· 2025-10-21 00:05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041.9亿元,同比增长12.9% [2][6] - 2025年第三季度净利润达185.5亿元,同比增长41.2% [2][6] - 当期净利率为19.1%,同比提升4.1个百分点,现金储备充裕,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超3600亿元 [6] 产能扩张与全球布局 - 为应对激增订单,公司正全力推进全球产能建设,国内山东济宁基地预计2026年新增储能产能超100GWh [6] - 海外布局方面,德国工厂已于2024年投产并持续盈利,匈牙利工厂预计2025年底建成,印尼项目规划产能15GWh,预计2026年上半年投产 [5][8] - 西班牙工厂已完成审批并成立合资公司,即将启动筹建工作 [8] 技术创新与产品进展 - 全球首创NP3.0技术,整合八大核心技术,确保极端热失控场景下电池系统安全,为L3/L4智能驾驶提供支持 [10] - 首款搭载NP3.0技术的神行Pro电池采用Wave电芯结构,能量密度提升超3%,电池包刚度提升25%,超充版峰值充电能力达12C [10] - 钠新电池成功通过新国标认证,成为全球首款获此认证的钠离子电池产品,零下40摄氏度能量保持率达90%,循环寿命超10,000次 [10][11] 战略合作与生态构建 - 与京东集团战略合作,整合电池技术与数智化供应链,协同建立巧克力换电官方直销渠道,推广车电分离模式 [13] - 与中石化携手共建覆盖全国的换电生态网络,巧克力换电站与首座骐骥重卡换电站已投入运营 [13] - 公司在慕尼黑车展期间向全行业发出“为循环而生”倡议,倡导从电池设计源头融入循环理念,构建全球协作平台 [13]
宇树科技,又“上新”
DT新材料· 2025-10-21 00:05
宇树科技新产品发布 - 10月20日发布新款人形机器人Unitree H2,身高180cm,体重70kg,身形修长并配备仿生人脸[3][5] - H2动作展示刚柔并济,既能跳芭蕾,也能进行勾拳、侧踢等犀利动作,并展示了穿时装走秀的场景[7][9] - 公司CEO王兴兴在9月26日曾预告,公司机器人算法年内经历数次迭代,预计下半年发布身高1.8米的人形机器人[9] 公司年内产品线动态 - 9月13日与巨星传奇联合推出具备陪伴与社交属性的“巨星狗”,在上海旅游节花车巡游首次亮相[10] - 8月5日发布新一代四足机器人Unitree A2,含轮足版本,空载续航约20公里,最大奔跑速度5米/秒,展示出强悍的越野、负重及复杂环境下的平衡能力[12] - 7月25日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Unitree R1,售价3.99万元起,关节数量26个,整机重量约25kg,集成语音和图像多模态大模型[14] 公司业务与市场数据 - 以2024年为例,公司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和组件产品的销售额占比分别约为65%、30%和5%[16] - 约80%的四足机器人应用于研究、教育和消费领域,剩余20%用于工业领域如检查与消防;人形机器人完全用于研究、教育和消费领域[16] - 公司预计将在2025年10月至12月期间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文件[17] 行业宏观背景 - 公司CEO提及今年上半年国内机器人行业发展火热,中国智能机器人相关企业平均增长率达50%到100%[9]
藏在算力背后的 “降温术”:数据中心热管理全解析
DT新材料· 2025-10-21 00:05
文章核心观点 - AI计算密度持续攀升,散热问题已成为智能计算中心的核心挑战,有效热管控对数据中心稳定运行与效率至关重要[5] - 为应对高功率密度挑战,散热技术需从风冷向液冷演进,液冷技术凭借更高的热传导效率和精准散热能力,成为未来数据中心散热的重点发展方向[6][8][24][25] 散热技术演进:从风冷到液冷 - 当前主流散热技术分为风冷和液冷两大体系,风冷适用于机柜功率密度较低场景,液冷因冷却介质和方式不同导致移热速率存在显著差异[6] - 随着机柜功率密度提升,散热技术需大幅提升移热速率以满足高功率密度需求[8] 风冷技术 - 风冷分为自然风冷与强制风冷两类,自然风冷因制冷性能欠佳已被淘汰,强制风冷是当前数据中心应用最广泛的冷却方式[9] - 强制风冷主要有空调制冷和新风制冷两种方式,空调制冷技术成熟但冷却效率偏低,仅能满足中小功率IT设备需求[9][11] - 新风制冷以外部空气作为冷却介质,在温带或寒带地区可大幅节省制冷成本,技术发展迅猛已能实现全年无需空调的温度控制[12] 液冷技术概述 - 液冷技术利用高导热性能液体介质替代空气进行散热,导热效率更高,特别适用于高密度、大功率的数据中心场景[13] - 根据液体与发热部件接触方式,液冷技术可分为间接液冷和直接液冷两类[13] 间接液冷 - 间接液冷指液体与发热部件通过导体间接接触的冷却方式,分为冷板冷却和热管冷却[14] - 冷板冷却是当前液冷数据中心应用最广泛的散热方式,采用液冷与风冷相结合方案,最常用冷却介质是水[15] 直接液冷 - 直接液冷指采用绝缘液体直接与部件接触带走热量的冷却方式,主要有单相浸没式液冷、两相浸没式液冷以及单相喷淋液冷等技术[17] - 单相浸没式液冷通过冷却液自身升温过程中的显热实现热量交换,可适配功率最高达100kW/r的服务器机柜[19] - 两相浸没式液冷通过冷却工质沸腾相变带走热量,技术难度较大,可将芯片温度稳定控制在85℃以下,单机柜功率密度可达110kW/r以上[20] - 单相喷淋液冷属于芯片级换热,冷却效率较高但技术难度大,对机箱密封性要求高,目前尚未大规模应用[21] 液冷市场现状与趋势 - 单相冷板式液冷在液冷数据中心应用占比超90%,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流方案[23] - 英伟达GB200算力模组单组散热功率达5400W,NVL72整机柜总功率飙升至132kW,远超传统风冷技术20kW/柜的散热极限[24] - 2023年全球智能算力规模达875EFLOPS,首次超越基础算力,中国占比39%,算力建设向AI领域倾斜加速液冷技术规模化落地[24] - 中国"东数西算"战略要求2025年底新建大型数据中心PUE需降至1.25以下,国家枢纽节点低于1.2,三大运营商提出2025年液冷应用率超50%的目标[24] 液冷技术经济性 - AI训练场景中约30%能源成本用于散热,传统数据中心PUE普遍在1.6-2.0之间[25] - 采用液冷的智算中心PUE可降至1.111,一座中大型数据中心每年可节省数千万元电费[25]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溢价18倍收购
DT新材料· 2025-10-21 00:05
【DT新材料】 获悉,近日,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 以 5620.2万元 的价格,成功收购了国投矿业投资有限公司所持的 国投(福建福州)城市资 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 ("国投福州资源") 51%的股权 ,并由此成为其控股股东。 这笔交易的瞩目之处在于其极高的溢价幅度。 回顾交易历程,该股权项目最初的转让底价为379.59万元,后调整为304万元。而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最 终收购价,相较于最低挂牌价溢价了约 18.49倍 。 如此悬殊的价格差异,充分显示了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对此次志在必得的决心,也引发了市场对国投福 州资源内在价值与发展潜力的重新评估。 资料显示, 国投福州资源 成立于2017年1月,注册资本1.1亿元人民币,最初是国投集团旗下专业从事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央企控股企业。 业务范围广 泛: 公司拥有全面的业务资质,覆盖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废弃电器 电子 产品处理、危险废物经营、废钢加工、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等众 多领域。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作为行业"国家队",肩负着构建全国性资源回收平台的使命。此次高价收购,是基于深刻的战略契合与协同效应。 1. 核心业务的高度互补与强化 报废机动车拆解 : 国 ...
第一波大咖嘉宾揭晓!2025(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将于11月杭州启程
DT新材料· 2025-10-21 00:05
NFUCon 2025 2025(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 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DT新材料 ) 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论坛共同主席 朱 锦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浙江省 全省生物基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主任 李正龙 ,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浙江省顶尖人才,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生物航油负责人,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生物 基化学品研究所所长 张兴宏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辽宁大学校长助理,浙江省高值化学品低碳合成全省重点实验室副主 任,浙江省粘接技术协会理事长 支持单位 11月27-29日 浙江 ·杭州 聚焦非粮生物基领域创新科研成果和商业化可行性, DT新材料 将 联合 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将于 202 5 年 1 1 月 27-29 日 在 浙江 · 杭州 举办 " 202 5 (第 五 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 ( NFUCon 2025 ) ",以 为 " 顶尖智汇,产业共生 " 主题,将邀 约业界上下游代表性政 府园区、企业与专家,探讨 生物质绿色预处理、非粮 ...
iTherM2025热管理产业大会,电池热管理专题嘉宾剧透
DT新材料· 2025-10-21 00:05
大会基本信息 - 大会名称为2025第六届热管理产业大会暨博览会,主题为融合·创新 | 传递多一点 [2] - 举办时间为2025年12月3日至5日,地点为中国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2] - 特色活动包括热管理展,预计有350家以上展商,展出面积达20000平方米 [2] 大会定位与目标 - 大会定位为热管理产业链一站式、高效率价值服务平台,依托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数字经济、汽车、智慧网联、低空经济、绿色低碳等产业集群 [2] - 旨在洞见和把握热管理行业政策、科学、材料、技术、标准和工程等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 [2] - 积极推动热管理领域政产学研用资的互惠合作和赋能互补,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突破 [3] 大会规模与活动安排 - 会议规模预期超过2000人,同期举办20余场多维度活动,包括开幕活动、专题报告、圆桌讨论、案例分析、路演推介等 [3] - 大会日程包括12月2日签到注册,12月3日开幕活动及全体大会,12月3日至5日平行专题论坛 [29] - 特色互动活动包括创新成果集市、闭门研讨会、专家问诊室、智汇坊企业需求交流、创新技术和应用解决方案展区 [30] 专题论坛议题设置 - 科学前沿专题涵盖热学科学、微/纳米尺度传热传质、半导体异质结构、光热调控与热辐射利用、异构封装一体化、数值计算与机器学习 [31] - 功能材料专题包括热界面材料、导热复合材料、碳基热管理材料、辐射制冷材料、隔热保温材料、陶瓷热管理材料 [31] - 技术应用专题涉及液冷技术、功率器件热管理、热管/VC均温板、Chiplet/3DIC热管理、热设计与仿真、热物性分析 [31] - 工程方案专题聚焦数据中心热管理、电动车热管理、储能热管理、消费电子热管理、eVTOL/无人机热管理、人形机器人热管理 [31] 参与机构与嘉宾 - 主办单位包括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新材料专业委员会、DT新材料、iTherM洞见热管理 [27] - 大会顾问包括欧洲科学院院士李保文、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曹炳阳、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罗小兵等知名学者 [27] - 参与企业涵盖新能源汽车充电运营商星星充电、动力电池制造商欣旺达动力、汽车制造商零跑汽车、理想汽车、奇瑞新能源等 [4][9][11][16][22] - 学术机构参与方包括广东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 [6][8][10][12][19] - 产业链企业代表包括派克洛德、浙江银轮机械、安徽深向科技、贵州永红散热、祥博传热科技等热管理产品制造商 [7][18][20][24][25]
奇瑞汽车,发布全固态电池模组,使用富锂锰正极材料
DT新材料· 2025-10-20 00:05
奇瑞汽车固态电池技术进展 - 2025年10月18日展出全固态电池模组,采用原位聚合体系固态电解质和富锂锰正极材料,电芯能量密度高达600 Wh/kg,续航里程达1200-1300公里 [2] - 公司计划于2026年投入定向运营,2027年批量上市,届时纯电动汽车续航将突破1500公里 [3] 全球固态电池行业前景 - 第三方机构预测,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614.1 GWh,渗透率突破10%,市场规模超过2500亿元 [4] - 全球头部企业普遍规划于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规模量产,2030年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4] 产业链企业技术动态 - 丰田汽车与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合作,推进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量产 [5] - 亿纬锂能“龙泉二号”10Ah全固态电池下线,能量密度达300 Wh/kg [6] - 孚能科技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500 Wh/kg [6] - 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中试线已贯通,金石全固态电池处于中试量产阶段 [6] 电池材料技术应用 - 锂电池负极材料包括石墨、硅碳等,导电剂使用炭黑、碳纳米管、石墨烯 [11] - 钠电负极材料主要为硬碳/软碳,来源包括石油焦、煤炭及生物质碳源 [11] - 氢燃料电池涉及气体扩散层(碳纸)、催化剂载体(活性炭)等碳材料 [11] - 液流电池使用电极碳毡(碳纤维)和碳基复合材料双极板 [11] - 超级电容器使用电容炭,电池热场应用碳碳复合材料及石墨 [11]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再获超亿元大单
DT新材料· 2025-10-20 00:05
优必选业务进展与订单情况 - 公司中标广西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及测试中心设备采购及安装项目,订单金额达1.26亿元,计划于2025年内完成交付 [2] - 公司与某A股知名上市汽车科技公司签署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总金额超3200万元,同样计划于2025年内交付 [2] - 公司已与比亚迪、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北汽新能源、富士康、顺丰等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制造、3C制造、智慧物流等领域展开合作 [2] - 截至目前,仅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全年已获得超6.3亿元订单 [2] Walker S2产品技术特点与应用 - 公司于今年7月23日推出面向智能制造场景的全尺寸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 [3] - Walker S2搭载自研的全球首个专用于工业人形机器人本体的智能体技术Co-Agent,构建工业级人形机器人AI双循环 [3] - 产品凭借突破性硬件本体设计,复现拟人步态行走与精细操作能力,并以全球首创的自主换电技术实现7×24小时不间断作业 [3] - 经过实地验证,公司将工业人形机器人应用聚焦于搬运、分拣、质检三大环节,以应对招工难、环境差、流失率高等问题 [3] 碳材料行业相关领域与活动 - 碳材料在航空航天(如eVTOL)、压力容器、新能源汽车制动系统、光伏热场、机器人、风电叶片、锂电/钠电等领域有应用 [7] - 碳材料产业链涵盖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等制品,以及碳纤维、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材料端 [6] - 产业链还包括生产设备(如高温炉、碳化炉)和分析仪器(如XRD、TEM)等 [6] - 第九届国际碳材料大会暨展览会计划于2025年12月9日至11日举行,议题涵盖新能源碳材料、航空航天战略前沿、超精密加工等 [8][9][10]
中石化,生物基聚碳酸酯又一新进展!
DT新材料· 2025-10-20 00:05
中石化生物基聚碳酸酯技术突破 - 公司一项关于生物基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正式授权,申请号为CN202111278896.6,授权公告号为CN116063671B [2] - 技术采用异山梨醇和碳酸二苯酯为原料,通过加入具有环状结构的二聚脂肪酸进行改性,经过预聚和终聚反应制得生物基聚碳酸酯 [3] - 该技术制得的生物基聚碳酸酯分子量≥35000,玻璃化转变温度≤100℃,断裂伸长率≥140%,冲击强度≥70kJ/m² [3] - 二聚脂肪酸的加入可提高主链弹性、改善加工性能、降低加工温度,其环状结构保证了产物较高的机械强度,并有助于生成较大分子量的聚碳酸酯 [6] 中国生物基聚碳酸酯产业化进展 - 由中油工程与中石油参股的子公司濮阳市盛通聚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已展示首款中国生物基PC特种工程塑料产品 [4] - 该公司生物基PC工业生产装置已于2025年2月成功开车,工艺采用可再生异山梨醇生物基单体替代双酚A,产品表面硬度接近玻璃,透光率高达92% [4] - 中国PC产业存在“高端不足,低端过剩”现象,2024年中国PC产能381万吨(占全球48%),但高端产品70%依赖进口 [7] - 中石化的技术突破与盛通聚源的工业化落地,标志着中国在生物基聚碳酸酯领域迈出关键步伐 [8] 国际生物基聚碳酸酯发展现状 - 科思创推出生物基Makrolon®,产品含60%生物基碳含量,应用于眼镜镜片,并推出含循环生物质份额的Makrolon® RE系列和含化学回收份额的RP系列 [7] - 帝人集团开发100%生物基PC,计划2025年前量产,其生物质衍生PC树脂已用于制造全球首台生物塑料管风琴 [7] - 三菱化学采用异山梨醇作为生物基单体的DURABIO®早在2015年就已量产,应用于汽车内外饰零部件,合作企业包括吉利、北汽、奇瑞、宝马、通用、福特、丰田、现代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