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DT新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国内唯一!化工新材料龙头,半导体树脂材料量产
DT新材料· 2025-10-24 00:04
公司业务与产品进展 - 美联新材控股孙公司辉虹科技生产的M9材料苊烯树脂已实现量产,辉虹科技是国内唯一实现苊烯单体量产并应用于电子材料的企业[2] - 辉虹科技EX项目于2019年启动,已建成年产200吨生产线,并正规划将产能由200吨/年扩至500吨/年[2] - 2024年7月,辉虹科技EX铜覆板通过日本M8客户认证,用于AI服务器PCB制造,公司还同步推进与立方新能源合作开发钠电正极材料及HBM封装材料验证[2] - 美联新材2025年上半年报实现营业收入8.7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10%[2] 苊烯树脂材料特性与应用 - 苊烯树脂是一种基于稠环芳烃的热固性合成树脂,具有刚性平面结构,赋予其超低介电损耗(达0.0005-0.0006等级)、高耐热与稳定性(Tg达230℃以上)、环保低成本(无卤素设计)等优异性能[3] - 该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通信设备(基站天线、光模块、交换机)、算力基础设备(AI服务器、数据中心高速背板)、半导体封装工艺(封装基板、载板)及智能汽车领域(自动驾驶控制器、车载雷达)[3] - 该材料此前高度依赖日本进口,辉虹科技通过自主研发攻克了技术壁垒,解决了5G/6G通讯使用的特种树脂及单体的关键技术难题[3] - 2025年全球EX树脂市场规模约为5-8亿元,国内占比30%,美联新材/辉虹科技市占率超60%[3] 市场动态与行业趋势 - 英伟达已确定在2026年下半年推出的Rubin系列新一代AI显卡主力型号中全面采用M9级覆铜板,compute/switch tray等其他型号也正评估是否升级[4] - M9级高速基板能显著降低电路信号损耗,支持更高的传输速率(如224Gbps),以满足Rubin平台对超高算力和高速互联的需求[4] - 日本头部企业的M8及未来M9产品所使用的树脂也正转向EX,根据松下工业数据,MEGTRON9在高频性能单通道接口速度可上升到224Gbps,同时Df值较M8系列更低[4] - 苊烯树脂是满足M9覆铜板电性能的理想树脂材料之一,原本使用较多的PPO/PPE高频高速树脂更难以满足M9覆铜板的性能需求[4] 全球竞争格局 - 全球电子级碳氢树脂目前由美、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主要玩家包括美国Sartmer、科腾,日本旭化成、三菱瓦斯化学、曹达等[5] - 国内主要企业包括东材科技(现有产能500吨,3500吨产能在建,预计2026年第三季度投产)、世名科技(产能500吨)、圣泉集团(产能100吨,1000吨在建)、迪赛鸿鼎(千吨DSBCB将投产)等[5]
第一波嘉宾剧透!绿色复合材料如何加速产业化应用(11月30日,杭州)
DT新材料· 2025-10-24 00:04
论坛概况 - 第四届绿色复合材料论坛将于2025年11月30日在浙江杭州举办,主题为“绿色复合,创新未来”[3] - 论坛聚焦纤维与树脂、复合技术、下游应用三大内容,旨在推动绿色复合材料的技术突破与产业融合[3] - 主办单位为DT新材料,论坛主席为益小苏教授,执行主席为刘小青研究员和张兴宏教授[4][5][6] 核心议题与方向 - 行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是必然趋势,论坛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平台[3] - 主要议题包括绿色复材树脂与纤维科技与产业、绿色复合材料复合技术与工艺、绿色复合材料应用与创新[18] - 特色活动包括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公开征集筛选50个生物质利用领域具备商业化基础的创新成果和项目[19] 主要嘉宾与研究领域 - 益小苏教授长期从事复合材料技术研究与航空复材应用,关注生物与天然高分子材料,团队成功研制连续苎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优异,阻燃性能基本满足FAA要求[8] - 刘小青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热固性树脂及复合材料、新型碳材料的研究和开发[9] - 王浩教授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和塑料回收,已发表论文500余篇,H-index 114,总引用54000次,是ScholarGPS全球top 0.01%学者[11] - 吴立新研究员分享方向为生物基树脂及绿色3D打印技术,团队成果曾应用于福州地铁、雄安新区等建设项目[12] - 邱夷平教授分享方向为绿色复合工艺与界面优化,曾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防科工委基础科研项目等重要项目[13] - 程海涛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竹木纤维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研究,已牵头完成车用竹复材料的关键技术突破,成果在一汽、五菱等企业开发定向应用[14] - 张水洞教授主要从事天然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热塑性淀粉超分子作用力的构筑及对其分子链刚柔的调控和物理性能的强化”[15][16] 活动安排 - 主论坛安排为11月30日8:50-17:00,主题为绿色复合材料行业发展[18] - 同期举办三个专场讨论和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活动,时间为11月28-30日[18][19]
营收增长59.23%!中复神鹰发布三季度报
DT新材料· 2025-10-24 00:04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表现 - 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1530.81万元,同比增长59.23% [2][3] - 年初至报告期末累计营业收入153692.60万元,同比增长37.39% [3] - 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100.48万元 [2][3] - 营业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产品销量的显著增加 [3] 公司盈利能力与运营效率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均实现由负转正 [4] - 公司通过技术降本、费用压降及产品质量提升等措施有效拓宽盈利空间 [4] 公司研发与资本支出 - 第三季度研发投入合计增长20.07%,年初至报告期末研发投入增长9.99% [5] - 募投项目“碳纤维航空应用研发及制造项目”已顺利结项,原拟使用募集资金36172.00万元,实际投入32082.30万元 [5] 公司战略项目与资金规划 - 公司主要募投项目包括西宁年产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及配套原丝项目(拟使用募集资金80000.00万元)和年产3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建设项目(拟使用募集资金93204.40万元) [6] - 所有募投项目合计拟使用募集资金277668.40万元 [6] 行业应用与材料范围 - 碳纤维复合材料关键应用端包括汽车工业、航空航天(低空经济)、风电叶片、氢储运等领域 [7][8] - 材料端涵盖碳纤维、预制体、树脂、碳/碳(陶)复合材料、硅碳、硬碳、电容炭等多种碳材料 [7] 行业生产与检测技术 - 碳材料生产设备包括高温炉、预氧化炉、碳化炉、石墨化炉、化学气相沉积炉等 [7] - 行业分析仪器包括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测试仪等 [7] 行业活动与前沿方向 - 第九届国际碳材料大会暨展览会定于2025年12月9日至11日举行 [9] - 大会前沿议题包括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绿色转型、新能源碳材料(如多孔炭/硬碳/硅碳/电容炭)等 [10]
石墨烯热管理材料!华为,小米争相搭载,它到底厉害在哪?
DT新材料· 2025-10-24 00:04
石墨烯热管理材料核心优势 - 理论热导率高达5300 W/m·K,是铜、银等传统高导热金属的十几倍[6] - 华为Mate系列搭载超高导热石墨烯,导热性能达2000 W/m·K,散热效率提升33%[4] - 兼具高导热性、柔性与稳定性,经上万次弯曲折叠后结构与导热性能几乎不受影响[8] - 其独特的"原子级平面"结构形成近乎无阻碍的"热高速公路",可实现热量高速传递与均匀扩散[6][10] 石墨烯导热机理与结构特性 - 导热性能由声子导热和电子导热共同贡献,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同时具有自由移动的共轭电子[4] - 厚度仅0.334纳米,热量能在二维平面内以声子形式高速传递[6] - 石墨烯膜内部层状结构依靠范德华力结合,热量在厚度方向传递时主要依赖低频声子,会遭遇多重界面散射导致面内与厚度方向导热效率差异[5] 石墨烯热导率影响因素 - 层数增加会导致声子散射产生横向分量,热导率降低并逐渐接近石墨[12] - 点缺陷、空位缺陷等结构缺陷会成为热流散射中心,削弱热耗散能力,导致本征热导率降低[12] - 边缘粗糙度对热导率影响显著,之字形光滑边缘石墨烯热导率约3000 W/(m·K),而边缘粗糙的仅为800 W/(m·K)[13] - 晶粒尺寸增加会提高热导率,但当声子平均自由程大于三声子过程确定的平均自由程时,热导率对晶粒尺寸变得不敏感[13] - 热处理工艺如化学还原、热退火和热压会影响热导率,制备过程中的聚合物残留及同位素取代也会导致热导率下降[13][14] 石墨烯热管理行业分析 - 中国石墨烯产业在国家及地方政府支持下快速发展,初步构建起以原材料、研发、制备、应用为主体的产业链[15][16] - 行业属于新材料领域,尚无量产替代品,替代品威胁较小但现有竞争者较多,行业内竞争激烈[16] - 东南沿海地区凭借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及经济实力涌现规模效应企业,广东、江苏、山东石墨烯产业区域带突出[16] - 全球石墨烯主要代表性企业大部分集聚在亚太和欧美地区,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因经济发达、科研能力强且产业链成熟吸引主流龙头公司[15] 代表性企业及其产品 - 深圳市鸿富诚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发取向石墨烯导热垫片,成功破解高功率大尺寸芯片散热难题[17] - 常州富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年产240万平方米石墨烯导热膜产能,项目一期已进入调试生产阶段[20][21] - 广东墨睿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首家完成石墨烯原料生产到导热膜制备的全链条生产公司,其石墨烯导热膜导热系数≥1300 W/m·K[23][24][26] - 武汉汉烯科技有限公司实现石墨烯材料高端应用,其HXGTS系列产品综合导热系数最高超过1500 W/m·K,抗弯折次数超过10万次[27][32] - 河南易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年产量60万平方米生产线,实现20-1000微米厚度定制化生产,产品耐弯折性突破50万次,超行业标准25%[58] - 浙江道明超导科技有限公司的超柔性石墨烯散热膜弯折次数超过1000万次,导热系数大于1100 W/(m·K)[64][66]
营收利润双增长!东材科技发布三季度报告,这一项目终止!
DT新材料· 2025-10-24 00:04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表现 -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8.03亿元,同比增长17.18% [2] - 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2.83亿元,同比增长19.80% [2] - 前三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2.32亿元,同比增长45.06% [2] - 前三季度实现毛利6.14亿元,同比增长29.66% [3] 各业务板块收入与增长 - 光学膜材料销售收入10.12亿元,同比增长20.67% [2] - 电子材料销售收入11.02亿元,同比增长37.19% [2] - 聚丙烯薄膜销售收入2.99亿元,同比增长11.90% [2] 第三季度(7-9月)经营数据 - 电工绝缘材料销量15,098.85吨,收入13,791.1万元 [3] - 新能源材料销量15,269.16吨,收入33,497.8万元 [3] - 光学膜材料销量32,798.97吨,收入37,478.9万元 [3] - 电子材料销量20,772.06吨,收入41,402.4131万元 [3] - 环保阻燃材料销量4,345.32吨,收入3,859.2万元 [3] 业绩增长驱动因素 - 新建产业化项目陆续投产,光学聚酯基膜、聚丙烯薄膜、高速电子树脂等产品下游市场需求旺盛 [2] - 特高压电网、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算力升级等新兴领域高质量发展及消费电子需求改善带动高附加值产品盈利能力提升 [3] - 特高压用电工聚丙烯薄膜、新能源汽车用超薄型电子聚丙烯薄膜、高速电子树脂等产品贡献显著 [3] 公司产能与项目调整 - 终止建设“年产1亿平方米功能膜材料产业化项目”第三期工程(含两条进口生产线) [4] - 将该项目剩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用于日常生产经营及业务发展 [4] - 项目第一、二期工程(含8条生产线及1条试验线)已竣工投产,具备年产能6,000万平方米功能膜 [4] - 第三期工程延期至2025年10月,原因为光电产业链竞争加剧及关键原材料国产化进程不及预期 [4] - 原计划第三期产品为减粘膜、OLED制程保护膜和柔性面板功能胶带 [4]
碳纤维圈必看!160+专家名录发布,免费领取
DT新材料· 2025-10-24 00:04
行业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 - Carbontech发布《碳纤维及碳/碳领域专家名录》,收录160余位行业专家,涵盖3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研究方向包括性能分析、结构设计、功能化应用及回收等核心领域 [2] - 该专家合集旨在为碳纤维及碳/碳复材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及企业提供全面的专家检索入口,以促进学术合作、技术咨询及项目对接 [2] 关键科研机构与研究方向 - 北京化工大学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专注于高性能聚丙烯腈碳纤维的科学技术与应用工艺研究,涉及超高强、高强高模碳纤维制备及在工程、能源、医学等交叉领域的应用技术 [4]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研究方向包括连续碳纳米管纤维膜复合材料、碳纤维/树脂界面、先进复合材料制造仿真与优化,以及碳纤维在交通运输、机电结构等领域的应用技术 [5] 行业领军人物与技术突破 - 山东大学朱波教授主导开发了两步法干喷湿纺工艺技术,成功突破T1000级高性能碳纤维制备关键技术,并于2024年主导建设万吨级T1000碳纤维产业化项目 [17] - 西北工业大学李克智教授长期致力于热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创新、抗氧化涂层与工程化应用技术研究 [19] - 长盛科技已实现T700、T800高性能碳纤维规模化生产,良品率超过98%,并是国内首家实现T1000和T1100级碳纤维工业级规模化生产的企业 [20] 企业技术进展与产业化 - 湖南顶立科技开发出一系列碳基/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热工装备,其核心产品化学气相沉积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3] - 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自主研发的60K大丝束碳纤维新产品为国内首创,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公司已形成覆盖24K、48K、60K的"通用型+高性能"、"大丝束+小丝束"产品全谱系 [34] - 陕西美兰德新材料专注于炭/炭复合材料、碳陶复合材料的研发设计,为光伏、半导体、新材料等行业提供高品质产品 [33] 行业论坛与未来展望 - Carbontech碳纤维高端装备制造大会主题为"创新应用打破国内碳纤维行业'内卷'格局",将系统阐述碳纤维的市场现状、产业布局与技术迭代 [9] - 大会将深入探讨碳纤维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及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以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 [9]
20+数据中心液冷技术厂家盘点,建议收藏!
DT新材料· 2025-10-23 00:05
行业背景与趋势 - 数据中心正朝着高性能、高密度、高能耗方向演进,其冷却系统能耗占比约40% [5] - 传统风冷技术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散热需求,液冷技术成为数据中心突破瓶颈的核心方向 [5] - 液冷技术是实现数据中心高效散热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5] 主要公司及其技术方案 - 深圳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以冷板式液冷、浸没式液冷为核心的多元化产品矩阵,服务于数据中心、AI算力集群等场景 [6][7] - 广州高澜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掌握冷板式与浸没式双液冷技术路线,其浸没式方案可将数据中心PUE降至1.05-1.1,在腾讯天津数据中心实现PUE 1.08 [10][12] - 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覆盖冷板式、浸没式的产品体系,其冷板强化沸腾技术使散热能力提升超过15% [13][14] - 浪潮信息在数据中心液冷基础设施全球市场销售额占比达5.5%,位列全球前五,其单相冷板细分市场销售额占比高达17.5%,位列全球第一 [16][17] - 宁畅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实现标准化、可移植、大解耦全冷板液冷服务器技术,数据中心运行PUE值可低至1.09 [20][21][22] - 四川川润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浸没式与冷板式双技术路线,可将PUE降至1.05以下,较传统风冷系统降低50%能耗,其华为昇腾服务器认证方案PUE达1.08 [61][62] - 常州贺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服务于国家超算中心,液冷业务占比超70%,累计交付规模达290MW [64][65] - 比赫电气(太仓)有限公司为Intel LCDG认证测试通过全球唯一液冷产品集成推荐供应商 [68][69] 技术性能与指标 - 高澜节能的冷板式热阻<0.015℃/W,核心部件3D微通道冷板耐温达250℃ [12] - 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冷板式液冷微模块数据中心PUE值低至1.2,其智慧液冷储能系统能量效率达93%以上 [36][37] - 川润股份单台AI服务器液冷价值量达6万元,作为昇腾服务器核心液冷供应商,已覆盖其40%市场份额,预计2025年来自华为的订单将超20亿元 [62] 产品与解决方案特点 - 多家公司如佳力图、海悟科技、新华三集团等均提供从芯片级到机房级的全栈液冷解决方案 [31][32][46][47][84][85] - 绿色云图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基于浸没式液冷技术的绿色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其DLC直接浸没式液冷技术已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 [50][51] - 科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LiquiX AI智算液冷CDU及温控解决方案,重点实现高密散热、弹性部署、工质安全与系统冗余四大核心突破 [39][40] - 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研发“全预制大液冷系统”综合解决方案,将液冷技术与预制化建设深度融合 [42][43]
融资15亿!又一人形机器人企业确定IPO!
DT新材料· 2025-10-23 00:05
融资与公司概况 - 公司于10月22日宣布完成近15亿元Pre-IPO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强化核心技术研发、深化产业链布局和完善产业场景应用,以推动人形机器人迈向大规模量产与多元化场景应用 [2] - 本轮融资由深投控资本、深圳龙华资本、前海基础投资、石景山产业基金、东方精工、拓普集团、中信金石等十余家机构联合投资,公司已完成股改,IPO计划正在推进中 [2] - 公司成立于2016年3月,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线包括通用人形机器人、中小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编程教育系列机器人和医院物流机器人 [2] 产业协作与生态建设 - 今年6月,公司联合中国移动、华为发布业界首款5G-A具身智能机器人,攻克了高并发场景下的多机协同、实时决策等技术难题 [2] - 公司与东方精工联合打造大规模人形机器人产线,并与和而泰、东方精工联合成立人形机器人控制器公司,与海晨股份联合成立生产物流场景解决方案的合资公司 [2] - 公司已与华为、腾讯、火山引擎、阿里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荣耀、中国一汽等40余家生态伙伴展开广泛产业应用探索 [3] 产业链投资布局 - 公司通过投资泉智博(一体化关节)、立聚动力(电机)、灵心巧手(灵巧手)、刻行时空(数据平台)、具脑磐石(具身大脑)、具识智能(操作系统)等企业,布局上下游产业链 [3] 技术研发方向 - 公司将持续探索Model-Based与RL算法深度融合的"小脑"运控系统及匹配产业需求的"大脑"模型 [3] - 公司持续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通研院、北京智源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山东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科研攻关 [3] 应用场景规划 - 公司将持续围绕科研、商服、工业、家庭等场景进行产业化落地 [3] - 碳材料及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航空航天(低空经济)、风电叶片、氢储运、回收领域、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多个应用端具有潜力 [5]
恒逸石化,年产120万吨己内酰胺-聚酰胺项目试生产!
DT新材料· 2025-10-23 00:05
钦州项目进展 - 恒逸石化子公司广西恒逸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年产120万吨己内酰胺-聚酰胺产业一体化及配套工程项目一期已于近日实现全流程打通并进入试生产阶段 [2] 项目一期具体内容 - 项目一期位于广西钦州港石化园区,建设用地1717亩 [3] - 主要生产装置包括2套30万吨/年环己酮、2套40万吨/年双氧水、30万吨/年合成氨、10万标方/小时制氢、2套30万吨/年己内酰胺和2套30万吨/年聚酰胺聚合装置 [3] - 项目配套智能仓库、公用工程、供热设施和服务性工程等 [3] 项目优势:技术 - 项目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公司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及知识产权 [5] - 全流程制备采用先进单元技术及技术组合,并引进最新节能技术,有望降低生产成本 [5] 项目优势:一体化 - 项目全流程集成配套生产要素与能源资源,能耗物耗指标显著优化,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5] 项目优势:产品结构 - 项目产成品包含民用纤维、工程塑料及薄膜等多种产品,结构丰富合理 [4] - 项目持续发力高端尼龙纤维和工程塑料领域,瞄准下游高端锦纶市场,实现差异化竞争 [4] - 依托现有客户网络和成本降低带来的价格优势,有望进一步增大市场份额 [4] 行业供需分析:己内酰胺 - 2025年是己内酰胺产能投放增速较高的一年,但未来2-3年产能扩张将放缓 [4] - 完整的产业链和原辅料配套对企业的技术、资金、产业配套及环保指标要求高,提升了产业进入门槛 [4] 行业供需分析:锦纶 - 锦纶6产业新增产能投放集中在2024-2025年,已逐步度过投产高峰期,未来新增产能较少 [4] - 下游锦纶凭借在纤维和非纤维领域的性能优势,未来需求呈现持续增长潜力 [4] - 锦纶切片出口总量逐年增长,产品性能优越预计将推动需求长期向好,并对低端化纤品种形成替代,应用领域有望扩大 [4] - 随着工业发展、零部件国产化进程加快及锦纶薄膜普及,锦纶需求有望增长 [4]
动态高分子论坛官宣︱2025(第三届)高分子循环再利用大会
DT新材料· 2025-10-23 00:05
会议核心信息 - 会议名称为2025动态高分子论坛暨2025(第三届)高分子循环再利用大会 [2] - 主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 [3] - 大会时间为2025年12月11-13日,地点在浙江宁波 [3][11] 动态高分子论坛核心议题 - 核心是通过可逆化学键(动态键)实现高分子材料可持续化及功能化 [2][4] - 议题涵盖动态高分子化学与原理、高性能动态高分子材料、动态非共价键超分子聚合物材料、动态高分子弹性体材料及凝胶材料 [5] - 大会主席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执行主席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刘小青 [4] 高分子循环再利用大会专题 - 专题一为产业宏观论坛,解读国内外高分子回收政策法规规划,分析中国再生高分子应用现状及未来方向,探讨欧洲东南亚等市场需求 [6][18] - 专题二聚焦先进回收技术,包括废弃高分子通过热裂解催化裂解微波裂解超临界水裂解氢解等技术转化为单体低聚物热解油,以及聚酯聚氨酯尼龙的水解醇解糖解胺解氨解生物酶解等解聚技术 [6][18] - 专题三探讨PCR/PIR高分子循环利用案例,分析强制法规对汽车纺织包装等行业的影响,分享报废汽车家电高效拆解混合废塑料处理软塑包装回收再生等技术案例 [7][8][18] 特色活动与亮点 - 特色活动包括青年科学家论坛,设置20+场报告,聚焦废塑料先进回收技术可回收高分子结构设计等原始创新 [9][21] - 大会亮点包括洞察全球塑料循环政策与中国"十五五"规划,分享先进回收技术大规模工程化案例及经济性收率分析,探讨再生塑料在纺织家电汽车包装等领域的应用平衡难题 [10] - 活动汇集头部企业顶尖高校园区资本及产业上下游参与者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