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诺泰生物携手诺唯赞,加码合成生物学技术平台建设
战略合作与合资公司成立 - 诺泰生物(688076 SH)与诺唯赞生物(688105 SH)战略签约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推进合成生物学领域业务发展,合资公司由诺泰生物控股 [1] - 此次合作是诺泰生物在已有小分子、多肽和寡核苷酸技术平台基础上拓展合成生物学技术平台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学科交叉实现产业升级 [1] - 合作预期将在生物医药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并可能延伸至动物保健与农业等领域 [1] 合成生物学技术优势 - 生物合成以生物酶催化为核心,相比传统化学反应具有绿色无害、安全性高、特异性强及原子经济性高等显著优势 [1] - 合成生物学融合酶工程与基因工程技术,实现从基因片段到细胞层面的人工设计与合成,可规模化生产复杂天然产物 [2] 行业前景与经济效益 -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预测,未来60%的工业产品可通过生物技术制造,2030-2040年间合成生物学每年将为全球带来2-4万亿美元直接经济效益 [3] - 中国《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合成生物学为核心的生物制造定义为经济新增长引擎 [3] - 合成生物学被视为继人工智能之后新一轮生产力爆发的源动力,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 [3] 公司业务概况 - 诺泰生物(688076 SH)聚焦多肽药物及小分子化药,采用自主研发与定制研发生产相结合的模式,形成自主选择产品和定制产品双轮驱动格局 [4] - 诺唯赞生物(688105 SH)围绕酶、抗原、抗体等功能性蛋白及高分子有机材料进行研发,具备上游技术开发与终端产品生产能力 [6] 行业活动信息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山东济南举办,设置闭门交流、绿色化工、AI+生物制造等专场 [8]
慕恩生物入选2025年WIPO全球奖30强!拥有全球最大商业菌种库!
慕恩生物入围WIPO全球奖30强 - 公司凭借微生物资源开发与生物制造领域的突破性成果成功入围2025年WIPO全球奖30强 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首家入围的黄埔企业[1] - 本次共有6家中国企业入围30强 公司是唯一一家广东企业[1] - WIPO全球奖是全球知识产权领域最高奖项 旨在表彰企业在知识产权布局、技术创新和社会价值创造上的卓越实力 今年有来自95个国家的780家企业参与竞争[1] 公司核心竞争优势 - 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商业化菌种库 累计保存超过31万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株 包括约15000株高价值菌株和6000多个新物种[3] - 独创"菌株-工艺-制剂"三位一体保护模式 使单株高价值微生物平均拥有5项以上关联专利[5] - 研发队伍160余人 超过公司总人数的五成 去年研发经费占公司总收入50%左右 过去十年研发总投入在业内领先[5] 知识产权布局与技术壁垒 - 已在全球提交专利申请209件 累计提交国际PCT专利申请23项 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71项 澳大利亚授权2项及美国商标注册证2项[5] - 构建了覆盖菌株筛选、生产工艺到商业应用的全链条保护体系 建立"预研-开发-产业化"三阶段专利布局机制[4] - 控股子公司蘑米生物自主研发的基于新一代镰刀菌的丝状真菌蛋白获得美国GRAS认证 成为全球首次以该物种真菌获得美国市场准入的菌丝体蛋白产品[5] 业务发展现状 - 在生物农业赛道 业务已覆盖全国29省 服务面积超6000万亩 核心种植户超过20万[6] - 在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公示的"2024年第13批拟批准登记的新农药产品名单"中 公司农药产品独占4席[6] - 打造全球首款哈茨木霉生物杀菌剂液体制剂 国内独家登记的创新型生物杀线虫剂产品 自主研发两个国家一类新药进入临床[7] 未来发展规划 - 将加速PCT国际专利申请 扩大在生物农业、微生物蛋白、活菌药物等优势领域的技术话语权[8] - 推动微生物资源鉴定、活菌药评价等中国标准体系的建立 并开放共享菌种资源库与国际研发平台 促进全球产学研协作[8]
北大携手深圳先进院推出合成生物AI大语言模型,成功获得高性能加帽酶,催化效率高于商业酶2倍
天然生物基因组编码海量的功能基因,这些基因在长期进化选择过程中,占据了广泛的序列空间,并发展 出精巧多样的功能活性,为生物体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独特优势。 随着测序获得的生物序列累计达数十亿量级,这些潜在的功能基因也为生物制造和合成生物技术提供了基 因元件的"宝库"。然而,尽管天然基因具备极为丰富的功能和应用潜力,目前只有一小部分热门的功能基因 (如基因编辑工具酶)被高质量注释并构建了序列或结构模型。因此,基于序列、结构或深度学习的基因 挖掘和蛋白质设计方法无法拓展至复杂功能基因,限制了对高价值基因元件的挖掘与开发利用。 【SynBioCon】 获悉,针对上述问题 , 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钱珑 团队 于近日推出了 一款面向 合成生物学元件挖掘与生物制造应用的大语言模型 SYMPLEX , 该模型通过融合领域大语言模型训 练、合成生物专家知识对齐和大规模生物信息分析,实现了从海量文献中自动化挖掘功能基因元件并精准 推荐其工程化应用潜力。 此外, 团队 与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娄春波研究员 合作,将 SYMPLEX 应用于 mRNA 疫苗生物制 造关键酶—— 加帽酶的挖掘 ,成功获得多种高性能新型 ...
领取!5月「 生物基」和「 生物制造」全球产业报告
生物基产业月度报告核心观点 - DT产业研究院发布《全球生物基产业月度报告》2025年5月期,涵盖政策、资本、行业动态及科研进展四大板块,旨在提供全球生物基产业最新情报[1][6] - 报告显示国内生物基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发改委发布第二批绿色低碳示范项目清单,涉及11万吨生物可降解聚酯橡胶、3万吨PBX生物基材料等101个项目[7][8] - 行业动态显示国内企业加速布局,国科生物基拟投资1.2亿元建设秸秆制乳酸生产线,万华化学与金禾实业合资成立食品添加剂公司[9][10] - 资本层面,5月国内生物基领域发生3起融资事件,森奇新材、中科可监、灵蛛科技均获数千万元投资,涉及生物基膜材、降解塑料等方向[11] - 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广西大学团队开发木质素衍生碳耦合Ni-Mn2Mo3O8异质结催化剂,韩国团队研发出具有抗菌特性的生物基"电子皮肤"[12] 生物制造产业月度报告核心观点 - 首期《生物制造产业月度报告》同步发布,聚焦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领域,收录政策、行业、资本及科研四大类信息[14][17] - 政策端呈现地方特色,上海发布基础研究计划涵盖生物合成聚乳酸纤维等项目,深圳拟出台合成生物产业创新规定探索新型审评模式[18][19] - 行业合作案例显著增加,和晨生物与长春大成合作开发稀有氨基酸,伊明泰投资1亿元建设微生物发酵项目生产生物表面活性材料[20][21] - 资本持续加码生物制造,聚源生物获超亿元投资开发重组胶原蛋白,肆克科技完成Pre-A+轮融资推进三代碳源生物制造技术[22] - 科研领域取得三项重要突破:上海交大构建工程菌株处理高盐环境污染物、中科院实现体外合成高阶碳水化合物、北京大学阐明红花色素生物合成途径[23] 行业会议信息 - 第四届SynBioCon大会将于8月在济南举办,设置绿色化工、AI+生物制造等专场,聚焦"十五五"生物制造发展趋势与商业化应用[25][26]
一场真正的健康食糖革命正在发生
糖的历史演变 - 人类最早通过蜂蜜和麦芽糖获得甜味,直到印度将甘蔗提炼为固体糖才真正进入"食糖时代" [3] - 中世纪阿拉伯人将甘蔗传播到地中海,十字军东征将糖引入欧洲,当时糖仍是贵族专属奢侈品 [3] - 16世纪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者将甘蔗种植与制糖技术带到美洲,催生"蔗糖革命"和三角贸易体系 [3] - 17-18世纪蔗糖消费从奢侈走向普及,英国糖消费量百年间增长近20倍 [5] 甜味剂技术发展 - 1960年代日本开发葡萄糖异构酶技术,实现葡萄糖高效转化为果糖 [5] - 美国ADM公司1967年工业化生产果葡糖浆,1970年代因糖价波动和玉米补贴成为主流甜味剂 [5] - 1980年代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用果葡糖浆替代蔗糖,推动其普及 [5] - 当前全球每年消费果葡糖浆约2000万吨,中国消费量达500万吨 [5] 健康问题与挑战 - 全球约8.28亿成年人患糖尿病,较1990年7%增长至14% [7] - 全球肥胖成年人数量超10亿,占人口八分之一,预计2035年增至15亿 [7] - 欧美市场果葡糖浆需求停滞下滑,企业转向高倍甜味剂替代品 [7] - 人工甜味剂发展至六代,但存在安全性与健康影响争议 [9][10] 健康饮食趋势 - 各国推行食品健康分级制度,如新加坡饮料标签分级和上海"营养选择"分级 [11] - 国家卫健委推出体重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健康饮食上升为国家战略 [11] - 阿洛酮糖作为天然稀少糖被寄予厚望,具有与果糖相同分子式但更健康 [11] 阿洛酮糖优势 - 化学特性稳定、水溶性好、无后苦味,更接近常规蔗糖 [11] - 能参与美拉德反应,降低冷冻食品冰点,适用多种食品领域 [12] - 几乎无热量,不影响血糖,具有控制食欲和改善高血糖作用 [12] - 通过调控肝脏代谢酶抑制脂肪蓄积,辅助体重管理 [12] 市场前景 - 阿洛酮糖被视为最可能规模化应用的天然健康糖 [14] - 全球大宗食糖消费量2亿吨,若渗透率1%则需求达200万吨/年 [14] - 生产成本下降和地区获批将推动阿洛酮糖需求快速释放 [14]
合成生物乳蛋白新蓝海!虹摹生物、食品工业巨头战略合作
虹摹生物与利乐公司战略合作 - 虹摹生物与利乐公司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共同探索未来乳蛋白的创新路径,包括研发、工艺转化与应用 [1] - 此次合作标志着生物智造与食品工业跨界融合的新阶段开启,是食品科技在未来营养领域的关键布局 [1] 合成生物乳蛋白市场需求驱动力 - 合成生物乳蛋白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可显著降低碳足迹、土地使用和水资源消耗(通常减少90%以上) [3] - 长期来看,合成生物乳蛋白有潜力实现成本优势,尤其是在高附加值特种蛋白领域 [3] 国际合成生物乳蛋白布局企业 - 国际初创公司包括Perfect Day(美国)、Remilk(以色列)、Imagindairy(以色列)、Change Foods(美国/澳大利亚)等,均专注于精密发酵生产酪蛋白 [4] - 食品巨头如雀巢、达能、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积极投资或合作研发替代蛋白技术,例如雀巢与Perfect Day合作 [5] 大型食品配料公司布局 - ADM与Perfect Day成立合资公司,IFF等大型食品配料公司通过合作或自研进入合成生物乳蛋白原料供应领域 [6] - 杜邦营养与生物科学凭借强大生物技术和发酵能力,成为替代蛋白领域重要参与者 [8] 中国合成乳蛋白企业 - 中国企业如蒙牛、飞鹤乳液、昌进生物(已获美国市场准入)、汤臣倍健、中国食品院等已跻身合成乳蛋白先列 [9] 合成生物乳蛋白产业挑战与未来方向 - 当前产品同质化严重,主要集中在β-乳清蛋白和酪蛋白,未来需拓展更多乳蛋白种类并优化功能特性 [11] -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成本仍需降低,高附加值特种蛋白是当前更具经济效益的切入点 [11] - 产业需持续优化菌种、发酵工艺、下游分离纯化工艺等降本增效手段 [11] 行业活动信息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山东济南举办,聚焦生物制造产业趋势与商业化应用 [12]
25位生物基行业领袖闭门会,「Bio-based 2025」总结6个观点和3个核心结论与您共享
全球碳中和博弈下的生物基产业破局路径 核心观点 - 生物基产业面临上游原料依赖、中游认证壁垒、下游应用局限三大矛盾,需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实现技术、政策、市场三重突破 [1][6][20] - 国际品牌对生物基材料提出"可计算的绿色"需求,包括认证溯源、10%价格溢价容忍度及场景化性能要求 [9][10][11] - AI技术可降低30%研发成本,加速生物基材料创新 [15] 品牌用户需求分析 - **认证溯源**:国际品牌要求非粮生物基原料C14检测+供应链追溯,体育用品巨头倡导废弃物转化纤维,卫浴企业推行20%-50%梯次替代策略 [10] - **价格敏感度**:品牌方普遍接受10%以内溢价,成本翻倍则难推广,快消品企业指出需政策引导突破消费者价格壁垒 [11] - **性能场景化**:汽车零部件需轻量化装饰材料,化妆品商要求生物基包装不影响灌装效率,粘合剂企业强调需定向开发而非简单替代 [11][13] 材料企业技术突破方向 - **FDCA产业化**:当前价格是PTA的40倍,需解决纯度与泛黄问题,万吨级产能是降本关键 [14][16] - **差异化定位**:PLA纤维防虫蛀、FDCA胶粘剂强度跃升、PEF包装气体阻隔性超PET,挖掘非替代性独特价值 [16] - **政策协同**:呼吁中欧共建生物基标准体系,借势欧盟PPWR法规打通碳足迹认证出海通道 [15] 区域产业布局与技术赋能 - **舟山产业集群**:重点引进PLA/PHA/FDCA-PEF项目,提供原料、用地、基金、中试四重支持,已集聚糖能科技、华康股份等企业 [17] - **AI技术应用**:蛋白质改造使酶效率提升,研发周期与成本降低30%,生物基企业全面转向AI计算 [15] 行业共识与破局路径 - **上游原料**:非粮化(秸秆糖等)是商业化前提,需政策与技术双驱动 [20] - **中游认证**:构建国际碳足迹标准破除绿色贸易壁垒 [20] - **下游应用**:品牌与材料商需联合定义场景,从"性能替代"转向"价值创造",全产业链协作跨越"死亡之谷" [20][22]
全球首个!十吨级!青岛能源所与鲁抗医药合成生物制造项目正式投产
核心观点 - 全球首个反式乌头酸合成生物绿色制造项目正式投产 标志着反式乌头酸原料可及性突破 将推动下游生物基材料 生物农药等应用技术快速发展 [1] - 该项目通过微生物绿色制造技术实现反式乌头酸规模化生产 技术获评"国际领先" 并开发出新型生物基增塑剂 为医疗器械 电线电缆等领域提供新方案 [3][4] - 项目是生物-化工-材料跨学科融合创新的典范 展现了科技引领产业创新的潜力 [4][5] 技术突破 - 采用合成生物学策略 首次实现反式乌头酸的微生物绿色制造 以高耐酸土曲霉为底盘细胞 创制高效细胞工厂 [3] - 突破菌种创制 发酵工艺和纯化技术等核心环节 完成十吨级中试发酵工艺放大 建立国际首条生产示范线 [3][4] - 开发反式乌头酸酯类新型生物基增塑剂 具有环保 安全 经济等优势 [4] 应用前景 - 推动反式乌头酸杀线虫生物农药和反式乌头酸酯生物基增塑剂等下游技术开发 [3] - 为医疗器械 电线电缆 特种橡胶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方案 [4] - 项目获科技部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 是重点专项标杆案例 [5] 合作与评价 - 青岛能源所与鲁抗医药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共同突破 探索颠覆性技术转变为新质生产力的模式 [4] - 项目被评价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为生物经济领域注入新动能 [5]
天津工生所吴信研究员在技术驱动非粮原料生物制造微生物蛋白的前沿综述
文章核心观点 - 合成生物学与交叉技术创新正重塑微生物蛋白生物制造系统,利用甲醇、二氧化碳、甲烷及木质纤维素等非粮原料生产可持续蛋白,以应对传统农业蛋白生产的资源与环境挑战 [1] 非粮原料微生物蛋白制造技术路径 - 利用液态非粮原料甲醇:通过碳氮协同耦合代谢工程与基因组扰动等策略,提升天然甲基营养菌将甲醇转化为单细胞蛋白的效率,突破工业菌株性能极限 [2] - 利用气态非粮原料CO₂:通过构建光-暗反应能量适配器实现光驱动CO₂同化的全细胞催化过程,或采用电催化-生物耦合技术将电化学还原CO₂生成的甲酸盐与微生物同化模块精准对接,开辟负碳生物制造新维度 [2] - 利用固态非粮原料木质纤维素:通过机器学习模型破译降解酶系组成的新算法,精准定制多种地源性木质纤维素来源的微生物蛋白,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蛋白合成的“一草双收” [2] 技术突破与未来趋势 - 基因组尺度代谢模型与合成生物学技术重构了K. phaffii的代谢网络拓扑结构,推动了其底盘工程化的革命性变革 [6] - 未来研究趋势将聚焦于底盘细胞的超进化设计、负碳制造系统的闭环整合,以及AI驱动的智能生物制造平台构建 [6] - 相关技术突破旨在为粮食安全提供可持续蛋白替代,并助力碳中和目标 [6]
聚焦合成生物香料产业!聚维元创携手亚香股份战略合作
战略合作签约 - 聚维元创与亚香股份在苏州总部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标志着合成生物学技术、AI技术与传统香精香料产业的深度融合 [1] - 双方将围绕生物基香精香料原料的协同创新、绿色制造路径探索及国际市场布局等方向开展系统性合作 [1] - 聚维元创创始人兼CEO张天元、联合创始人李振、CTO李承博士,亚香股份法人总经理汤建刚、研发总监陈洲博士、董事会秘书陈大卫等双方高层领导共同出席仪式 [2] 行业趋势与技术优势 - 消费者对天然、安全、绿色香精香料需求快速增长,合成生物学正推动香精香料产业从"石化合成"向"绿色可持续制造"转型 [4] - 合成生物学在原料替代、工艺革新与低碳制造中具有独特优势,正逐步重塑香精香料的供给体系与价值结构 [4] - 聚维元创拥有自主构建的底盘细胞库、高通量基因编辑平台和AI蛋白质工程体系,持续突破生物制造产业链关键瓶颈 [4] 公司发展规划 - 聚维元创将发挥"秸秆基生物制造柔性平台"优势,实现从设计到研发到量产的高效转化,为生物合成香精香料的非粮规模化生产打开新空间 [4] - 双方将以"低碳替代、高值创新"为核心理念,打造全球领先的生物合成香精香料联合创新平台 [4] - 合作旨在加速绿色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终端,助推香精香料行业迈入绿色智能新纪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