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世界
icon
搜索文档
雷达+AI:我国学者开发出非接触式房颤检测系统,精准监测心脏异常
生物世界· 2025-05-21 17:39
房颤检测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彦团队开发了基于无线电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非接触式房颤检测系统 通过无线电波捕捉心脏机械运动并转化为检测结果 性能接近心电图金标准 [2][4] - 该系统在6258名门诊患者中测试 灵敏度0.844 特异性0.995 与心电图方法相当 并在27名睡眠受试者中提前检测出2例房颤 [7] - 技术采用毫米波雷达和混合信号处理算法 精确捕捉亚毫米级心脏运动 结合知识迁移技术训练AI模型识别房颤机械运动模式 [9][11] 技术应用前景 - 系统完全无接触、无需设备操作 可无缝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如睡眠或工作状态 支持终身主动监测 [11] - 初步证据显示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场景 在传统临床诊断前检测房颤 涵盖从无房颤到房颤进展的全范围 [9][11] - 技术有望推动房颤筛查和诊断工作流程向个性化、主动管理策略发展 提升心血管医疗保健效率 [11]
90后教授/博导,去世9个月后,论文登上Nature子刊
生物世界· 2025-05-21 17:39
电致变色智能窗技术综述 - 山东大学李海增教授团队在Nature Reviews Clean Technology发表关于无机电致变色智能窗(ESW)的综述论文 该论文旨在推动建筑能效提升[2] - 李海增教授作为电致变色领域先驱 主导锌基电致变色器件研发 其去世被学界视为重大损失[10][15] 建筑能耗与ESW应用价值 - 建筑物温度控制能耗占比高达50% ESW通过主动调节光热传递可显著提升能效[4] - ESW能可逆调控透射率/反射率/发射率等光学参数 减少30-50%暖通空调需求[12][13] - 技术兼具新建与改造场景适用性 支持建筑脱碳和低排放转型[13] 技术挑战与创新方向 - 当前商用有机ESW存在颜色中性差/耐久性不足等瓶颈 无机ESW更具研究价值[4] - 论文提出双频段调节+可逆金属沉积技术突破路径 采用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替代透明导体[4] - 增材制造工艺与高集成度薄膜技术有望解决成本/规模化/寿命等产业化障碍[4] 核心技术创新点 - 系统阐述ESW工作模式/装配方式/材料选择等关键参数对性能的影响机制[4][7] - 重点论证电化学与光学过程协同优化方案 提出光-热调节新模型[8]
Cell颠覆性发现:生酮饮食为何能抗癌,关键在于肠道微生物对饮食中植物化学物质的代谢
生物世界· 2025-05-21 15:35
PI3K抑制剂与生酮饮食协同抗癌机制 - PI3K信号通路是胰岛素作用通路和癌症中常被激活的通路 已有PI3K抑制剂获批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和乳腺癌等癌症 [2] - 生酮饮食通过减少葡萄糖利用 促使肝脏将游离脂肪酸转化为酮体供能 临床前研究显示其能显著增强PI3K抑制剂的抗癌效果 [2] - 最新Cell研究推翻原有猜想 发现协同作用与碳水化合物无关 而是肠道微生物代谢植物化学物质调控了PI3K抑制剂血药浓度和活性 [2][3] 饮食干预与抗癌药物协同作用 - 生酮饮食与化疗及PI3K抑制剂协同可减缓胰腺癌小鼠肿瘤生长并延长生存期 但单独使用对肿瘤生长影响有限 [5] - 传统认为机制是生酮饮食缺乏碳水化合物 避免胰岛素反馈激活PI3K通路 但新研究证实实际机制涉及植物化学物质-微生物组-肝脏互作 [5][7] - 纯化饲料(模拟加工食品)与标准饲料在植物化学物质含量等层面存在多维差异 不仅是宏量营养素组成不同 [6] 植物化学物质与微生物代谢的核心发现 - 日常饮食含超过26000种化合物 多数具有生物活性但研究仅覆盖极小比例 微生物群可将其转化为独特代谢物 [6][7] - 生酮饮食缺乏大豆皂苷等植物化学物质 而标准饲料中的大豆皂苷经微生物转化会生成CYP酶诱导剂大豆甾醇 降低PI3K抑制剂活性 [7][9] - 抗生素抑制微生物群或采用低植物化学物质饮食 都能与PI3K抑制剂产生协同抗癌效果 证实关键因素是植物化学物质而非碳水化合物 [8] 相关延伸研究发现 - 禁食或生酮饮食期间 eIF4E因子会改变代谢使身体燃烧脂肪 临床试验药物eFT508可阻断该过程 与生酮饮食联用能切断胰腺癌细胞能量来源 [12] - 该发现揭示了饮食疗法与现有癌症治疗联合的可能性 通过精确调控代谢通路可增强肿瘤消除效果 [13]
诊断治疗双突破:环状核酸引领精准医疗新浪潮
生物世界· 2025-05-21 15:35
环状寡核苷酸概述 - 环状寡核苷酸(包括circRNA和CssDNA)凭借闭环结构和生物稳定性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热点,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展现广阔前景 [2] - 环状结构使其具有更高稳定性(抗核酸酶降解)和构象灵活性,例如circRNA在细胞内存在时间达24小时,远超线性RNA的4-7小时 [4] 环状RNA(circRNA)应用 - circRNA具有高稳定性和抗降解特性,在基因调控、疾病诊疗中潜力显著 [6] - 四大应用方向: 1) 疫苗开发:通过脂质纳米颗粒封装circRNA编码抗原蛋白,引发免疫应答 [8] 2) 基因表达调控:合成具有miRNA海绵、蛋白海绵等功能的circRNA进行靶向调控 [8] 3) 细胞治疗:编码CAR/TCR蛋白实现体内原位生成工程化免疫细胞,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8] 4) 蛋白翻译:表达肿瘤免疫调控因子、高强度结构蛋白或PROTAC复合物 [8] - 通过RNA编辑和干扰技术可实现更复杂基因功能调控 [9] 环状单链DNA(CssDNA)应用 - CssDNA凭借稳定性与可扩增性成为基因治疗核心驱动力 [10] - 三大应用场景: 1) 适配体筛选:双特异性环状适配体具有强核酸酶抗性和结合亲和力 [11][12] 2) 滚环扩增(RCA):生成DNAzyme进行信号放大,构建治疗性纳米结构 [13] 3) miRNA海绵:比RNA海绵更稳定高效,可抑制致癌miRNA激活抑癌基因 [13] 合成技术突破 - 赛索飞生物开发化学合成circRNA与CssDNA工艺,实现高纯度、高稳定性及精准修饰 [15] - 案例验证:成功合成80nt环状DNA,质谱检测分子量减少37,符合理论脱水量(~36),且抗线性消化酶降解 [17][18][19] - 服务能力覆盖≤60nt环状RNA/DNA(7天周期)至>200nt IVT circRNA(2周周期) [20] 公司技术定位 - 赛索飞生物作为全球核酸合成技术领导者,其环状核酸合成技术标志着行业进入"环状时代",赋能基因治疗、RNA疫苗等前沿领域 [23] - 提供定制化合成服务,支持不同长度、纯度需求的研究与产业化应用 [25]
JAMA子刊:“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不仅能改善身体健康,还能提升精神健康
生物世界· 2025-05-21 15:35
GLP-1受体激动剂与心理健康关联研究 - 核心观点: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与精神不良事件或抑郁症状恶化风险增加无关,反而改善心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减少情绪化饮食行为 [3][4][8] 研究设计与数据 - 分析80项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覆盖107860名肥胖症和糖尿病患者 [4] - 结果显示GLP-1受体激动剂未显著增加严重或非严重精神不良事件风险,且抑郁症状无恶化 [4][6] 心理健康改善证据 - 糖尿病研究(8项,4979例):GLP-1组SF-36心理健康评分标准化均值差(SMD)为0.11(95% CI 0.03-0.19)[7] - 肥胖研究(9项,5051例):GLP-1组SMD为0.17(95% CI 0.05-0.29)[7] - 合并分析显示整体心理健康改善SMD为0.15(95% CI 0.07-0.22)[7] 临床意义 - GLP-1类药物从精神病学角度安全,且可能改善心理健康结局,为患者和医生提供双重健康保障 [8]
清华大学最新Cell论文:揭开大脑中的“恋爱开关”
生物世界· 2025-05-21 13:20
核心观点 - 研究首次揭示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中Cacna1h+神经元群体通过整合激素状态与社交信息,以性别相反方式调控异性社交兴趣与性行为[2][3][13] - 该发现构建了两性差异的前额叶-下丘脑调控模型,为理解性别相关社交障碍提供新靶点[3][13] 研究背景 - 卵巢激素波动是导致精神疾病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其通过调控雌性对雄性的社交偏好与性接受度来优化繁殖成功率[2] - mPFC作为社交大脑核心节点,其整合社交情境信息与生殖状态的机制此前尚不明确[2] 关键发现 Cacna1h+神经元特性 - 周期感应器:动情期雌激素受体直接激活Cacna1h基因,使神经元T型钙通道产量增加[7] - 性别识别仪:雌鼠动情期时该神经元对雄性气味强烈反应,而雄性同类神经元对雌性信号抑制[7] - 行为开关:激活雌鼠神经元引发持续求偶行为,抑制则导致"性冷淡",雄性表现完全相反[7] 分子机制 - 雌激素/孕酮直接结合Cacna1h启动子,驱动动情期表达峰值,促使Cav3.2钙通道大量表达[9] - 催产素通过抑制性信号触发T型钙通道的反弹兴奋活动,放大异性线索响应[9] - 动情期敲除Cacna1h基因会显著平息"恋爱兴趣"[9] 性别差异调控 - 雌性Cacna1h+神经元促进异性兴趣,雄性同种神经元则起抑制作用[11] - 雄性因Cacna1h低表达导致抑制性反应,进化上可能限制过度求偶行为[11] 研究意义 - 首次阐明激素动态调控的"恋爱开关"机制,揭示社交行为灵活适应性的皮层调控基础[13] - 为性功能障碍(女性性冷淡/男性性亢进)与精神疾病共病现象提供解释框架[13]
Nature子刊:烟酰胺可加速新冠患者康复
生物世界· 2025-05-21 08:00
COVID-19与烟酰胺研究 - COVID-19仍是全球疾病负担的重头,造成显著劳动生产力损失,呼吸系统症状与体能急剧下降相关[2] - 尽管疫苗接种和抗病毒治疗降低总体死亡率,但仍需有效缓解症状的干预措施[2] - 烟酰胺可加速轻中度COVID-19患者身体功能康复,并调控相关肠道菌群变化[2][12] 烟酰胺的生物学机制 - 烟酰胺是生成NAD+的关键前体,NAD+为细胞能量代谢的核心辅酶,病毒感染期间其可用量减少[5] - 新冠病毒感染期间色氨酸分解代谢增强,导致NAD+合成途径受阻,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5] - COVID-19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紊乱表现为多样性降低和有益菌减少,与炎症加剧及免疫失调相关[5] 临床试验设计及结果 - 研究开发pH依赖型烟酰胺片剂,靶向小肠下部和结肠释放,兼顾全身供应与局部调节[6] - COVit-2试验纳入900名有症状患者,烟酰胺组57.6%在第2周恢复体能,显著高于安慰剂组42.6%[7] - 治疗组肠道宏基因组特征改善与临床疗效一致,且6个月随访中后遗症发生率更低[8] 技术应用前景 - 烟酰胺制剂成分均获食品和药品批准,具有临床转化可行性[6] - 肠道靶向递送技术优于全身补充,显示出剂量依赖性抗炎作用[6]
上海交大最新论文:之前多次感染奥密克戎,对当前新冠流行株具有保护作用
生物世界· 2025-05-20 14:15
新冠病毒免疫研究 - 核心观点:多次感染奥密克戎毒株能够增强奥密克戎特异性中和抗体的广度和效力,产生的高滴度和广谱交叉反应抗体可能对未来奥密克戎突变株的感染具有保护作用,但仍可能易受抗原性更先进的突变株的感染 [2][3][14] 研究背景 - 尽管我国新冠疫苗接种率高达92 5%,但解除限制措施后仍出现奥密克戎BA 5/BF 7感染浪潮 [5] - 2023年6月左右出现XBB 1 5感染浪潮,但较BA 5/BF 7浪潮更为温和 [5] - 自2023年末以来,JN 1及其亚型持续构成威胁 [5] 研究方法 - 对48名经历三波奥密克戎感染潮(BA 5/BF 7、XBB和JN 1)的个体进行长达18个月的中和抗体滴度纵向分析 [7] - 分为两组:单次感染组(仅感染BA 5/BF 7)和双重感染组(先后感染BA 5/BF 7和XBB) [8][9] - 跟踪时间点覆盖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 [10] 研究发现 - 中和抗体广度与效力:双重感染组在XBB感染后对XBB 1 5、JN 1、KP 3等的中和抗体效价显著升高,抗体广度扩展 [11] - 免疫印迹演变:首次感染后抗体反应受疫苗(WT)免疫印迹主导,二次感染后转向BA 5/BF 7 [11] - 交叉反应性变化:双重感染组对JN 1/XDV 1的再感染率(22%)低于单次感染组(50%) [13] 研究意义 - 疫苗免疫叠加自然感染可形成对奥密克戎的广谱保护 [14] - 病毒的持续进化可能导致新突变株逃逸现有免疫,需要持续监测并优化疫苗策略 [14]
世界首例!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先导编辑”完成首次人体试验,修复患者免疫细胞功能
生物世界· 2025-05-20 11:03
先导编辑技术突破 - 先导编辑技术首次用于治疗人类患者 慢性肉芽肿病 患者治疗后一个月无严重副作用 中性粒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恢复率第15天达58% 第30天达66% 显著超过20%的临床获益阈值 [3] - 先导编辑由刘如谦教授团队2019年开发 无需DNA模板可实现12种单碱基自由转换及多碱基精准插入删除 理论上可修复75000种致病性人类遗传变异的89% [5] - 与CRISPR-Cas9或碱基编辑相比 先导编辑用途更广泛且更具可预测性 能可编程地替换重写插入或删除DNA片段 [9] 慢性肉芽肿病治疗进展 - 慢性肉芽肿病是罕见遗传性血液病 发病率约10-20万新生儿中1例 由NADPH氧化酶复合物突变导致 引发严重感染和炎症并发症 [5] - Prime Medicine公司开发的PM359疗法通过先导编辑修复患者造血干细胞 临床前数据显示对p47phox突变(占患者25%)的编辑水平超92% 完全恢复细胞功能 [7] - 治疗过程类似CAR-T疗法 需提取编辑后回输患者 且需化疗清除原始干细胞 导致高成本和复杂性 [10] 行业动态与公司战略 - Prime Medicine公司PM359疗法获FDA批准开展1/2期临床试验 但宣布战略重组 将探索外部合作推进临床开发 反映罕见病基因编辑疗法的经济挑战 [8] - 公司转向聚焦遗传性肝病(威尔逊病和AATD) 计划2027年公布数据 同时推进囊性纤维化疗法 并与BMS合作开发血液学免疫学肿瘤学领域的CAR-T疗法 [11] - 目前唯一上市CRISPR疗法Casgevy定价超200万美元 2024年销售额不足1000万美元 显示基因编辑疗法商业化难度 [8] 技术发展趋势 - 刘如谦团队开发EvoCAST和eePASSIGE新技术 可高效精准整合>10kb大片段DNA至基因组特定位点 实现全基因替换治疗 [13] - 碱基编辑和先导编辑技术已促成全球数千项研究 15项临床试验在5国展开 部分证实对白血病镰状细胞病等治疗效果 [7] - 行业出现从体外细胞编辑转向体内基因编辑的趋势 以降低治疗成本 [11]
课程预告丨基于小鼠模型的糖尿病及相关代谢疾病的机制研究和药效评价
生物世界· 2025-05-20 11:03
全球糖尿病流行病学与药物研发动态 - 全球糖尿病患者突破8亿,中国成年患者达1.4亿且呈现年轻化趋势[1] - 糖尿病药物研发面临高投入、低成功率困境,个体疗效差异大且长期安全性存疑[1] - 全球首款口服GLP-1/GIP/GCG三靶点激动剂MWN109片获NMPA临床试验默示许可,临床试验显示显著减重及降血糖效果[1] 现行糖尿病治疗方案的局限性 - 现有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等新型药物仍无法完全解决临床需求[1] - 药物开发需突破源头瓶颈,包括临床前模型精准性和转化效率问题[1] 赛业生物代谢疾病药效平台 - 公司建立肝病、肥胖、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疾病模型,覆盖基因编辑与诱导造模技术[12][18] - 基因编辑模型包括Lep KO(肥胖/II型糖尿病)、B6-hGLP-1R/ob(糖尿病/肥胖)等16种,支持靶向药物开发[15][16] - 诱导造模技术涵盖高脂饮食肥胖模型(DIO)、代谢障碍相关性脂肪肝炎(MASH)及心血管疾病模型[18] 线上云课堂内容 - 课程将分析糖尿病临床前模型构建难点,并展示代谢疾病药效平台在创新药研发中的应用[1][12] - 讲师吴宗媚博士专注代谢疾病机制研究,具备IND申报实操经验[7] 公司背景 - 赛业生物成立于2006年,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从模型构建到药效评价的全链条服务[20] - 与国内外药企、生物技术公司及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代谢疾病研究与新药开发[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