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世界
icon
搜索文档
Nature Aging:蔡时青/涂传涛团队揭示表观遗传因子BAZ2B在肝脏衰老和MASH中的关键作用
生物世界· 2025-05-23 11:16
肝脏衰老与MASH纤维化研究 - 研究揭示了表观遗传调控因子BAZ2B在肝脏衰老及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肝炎(MASH)纤维化中的关键作用 [2] - 发现BAZ2B通过结合PPARα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并降低染色质可及性,从而下调这些基因的表达 [5] - 在小鼠模型中,基因敲除或肝细胞特异性敲低Baz2b可减轻肝细胞衰老和MASH肝纤维化 [4] 机制与治疗潜力 - BAZ2B-PPARα-脂质代谢信号轴是肝脏衰老向MASH纤维化发展的关联纽带 [7] - 研究为开发针对肝脏衰老和纤维化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2] -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Aging期刊,由中国科学院和复旦大学团队合作完成 [2]
Nature Aging:宋伟宏/张韵团队揭示GLP-1类减肥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新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5-23 11:16
GLP-1受体激动剂与阿尔茨海默病 - 2型糖尿病患者患阿尔茨海默病(AD)的风险增加,而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如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显示出潜在的神经保护特性,可显著降低AD风险 [2] - 真实世界数据显示,司美格鲁肽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但其作用机制此前不完全清楚 [2] 研究核心发现 - GLP-1RA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显著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病理特征并改善认知功能障碍 [3] - 该研究阐明了GLP-1RA神经保护作用的关键分子机制,为基于代谢调控的AD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方向 [3] - 在AD模型小鼠中,血浆GLP-1水平降低,且AD患者中GLP-1水平与β-淀粉样蛋白(Aβ)负荷呈负相关 [6] 分子机制 - GLP-1RA(如艾塞那肽或替尔泊肽)增强GLP-1信号传导,增加CaMKK2-AMPK信号传导,减少BACE1介导的APP裂解和Aβ生成 [6] - GLP-1RA提高小胶质细胞中AMPK活性,抑制神经炎症并促进小胶质细胞对Aβ的吞噬清除 [6] - GLP-1RA抑制AD模型小鼠的Aβ蛋白生成和斑块形成,并改善其记忆缺陷 [6] 临床意义 - 研究从分子机制层面证实GLP-1RA对AD的作用是通过激活AMPK介导,为GLP-1RA在AD防治领域的临床应用转化提供了关键实验证据 [8] - 这一发现将有力推动相关临床试验的开展和适应症拓展 [8]
Cell:突破人类视觉极限,我国学者开发红外隐形眼镜,闭眼也能“看见”红外世界
生物世界· 2025-05-23 07:46
核心观点 -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可穿戴近红外上转换隐形眼镜(UCL),通过非侵入性方式实现人类近红外时空色彩图像视觉 [3][5][6] - 该技术突破了传统红外探测工具的局限性,无需额外能量支持且具备高透明度与生物相容性 [2][5][6] - 通过三色正交上转换纳米颗粒(trichromatic UCNP)实现多光谱近红外光向红、绿、蓝三基色的转换,首次验证人类近红外色彩视觉 [7][9] 技术突破 材料与设计 - 采用表面修饰的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与折射率匹配的高分子聚合材料,实现7-9%高掺杂比例,可见光透明度超90% [5] - 开发内置UCL的可穿戴框架眼镜系统,优化光学设计后使近红外图像分辨率达到可见光水平 [6] - 三色正交UCNP(tUCL)可区分三种近红外波长并转换为三基色,避免光谱干扰 [7][9] 性能验证 - UCL具备力学柔性、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小鼠实验证实其可感知时间频率与方位信息 [6] - 人类志愿者能识别近红外光强、时间编码及复杂图形,tUCL进一步实现多维度色彩信息解码 [6][7][9] 应用前景 - 为医疗(如色盲治疗)、信息处理及视觉辅助技术提供新解决方案 [9] - 未来需提升上转换效率并优化发射光定向输出,以摆脱红外光源辅助依赖 [12]
Nature Aging:付小龙/柴人杰/高建刚团队发现老年人听力下降的治疗靶点
生物世界· 2025-05-22 18:04
年龄相关听力损失(ARHL)研究 - 核心观点:HuR作为mRNA代谢调控因子,其过表达可缓解老年小鼠的年龄相关听力损失(ARHL),揭示了ARHL的发病机制并提供了新治疗靶点[2] 研究关键发现 - 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显示,RNA结合蛋白HuR水平随年龄增长在小鼠耳蜗中升高,并在衰老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耳蜗毛细胞中从核内转运至细胞质[4] - 耳蜗HuR过表达可显著改善老年小鼠ARHL症状,而HuR缺失会导致静纤毛退化和毛细胞丢失等早期听力功能障碍[4] - RNA免疫沉淀测序证实HuR能与维持静纤毛的mRNA(如Gnai3)结合,AAV介导的Gnai3过表达可部分修复HuR缺陷小鼠的听力损伤[4] 研究意义 - 首次阐明HuR在ARHL中的调控作用,为开发靶向HuR或下游基因(如Gnai3)的听力损失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2][4] - 研究数据基于五个时间点(1/2/5/12/15个月)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覆盖了小鼠听力衰老全过程[4]
开启免疫治疗新时代:华西医院仝爱平团队系统解读癌症mRNA疫苗临床应用进展及挑战
生物世界· 2025-05-22 18:04
癌症mRNA疫苗综述核心观点 - 癌症mRNA疫苗通过优化mRNA结构和递送载体可精准激活抗肿瘤免疫,在黑色素瘤、头颈癌等实体瘤中显著降低复发率并诱导长期免疫记忆[3] - 肿瘤异质性、抗原筛选复杂性及疫苗稳定性仍是主要障碍,未来需结合AI个性化设计和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策略[3] - 与传统疗法相比,mRNA疫苗具有合成技术成熟、编码全长肿瘤抗原、无基因组整合风险等优势[6] mRNA疫苗的临床前优化及发展 - 结构优化:采用痘苗病毒加帽酶(VCE)和CleanCap™提高5'帽结构效率,优化Poly(A)尾长度增强稳定性[8] - 递送载体:脂质纳米颗粒(LNP)应用最广泛但存在肝毒性,病毒载体效率高但免疫原性强,VLP载体安全性较高但生产复杂[8][9] - 输注方式:肌肉/皮下注射诱导全身反应,瘤内注射直接作用癌细胞,雾化吸入针对肺部疾病,微针注射微创快速[10] 不同类型癌症mRNA疫苗的作用机制 - mRNA进入人体后激活先天免疫,通过APCs呈递抗原激活CD8/CD4 T细胞和B细胞产生抗体[13] - 编码免疫刺激剂的mRNA可产生细胞因子调节肿瘤微环境,如TriMix佐剂疫苗增强T细胞反应[16] 癌症mRNA疫苗的临床进展 - 编码肿瘤相关抗原(TAA)的疫苗如BioNTech的BNT系列在黑色素瘤治疗中使部分患者病情缓解[16] - 个性化新抗原疫苗如Moderna的mRNA-4157可编码34种患者特异性抗原,显著降低黑色素瘤复发风险[17] - 联合治疗策略:与手术/化疗/放疗联合促进抗原释放,与PD-1/CTLA-4抑制剂联合延长生存期[18] 癌症mRNA疫苗的临床挑战及未来方向 - 临床前模型局限:小鼠模型免疫系统差异大,PDX模型和3D类器官更具前景[20] - 肿瘤异质性导致抗原突变和免疫逃逸,个性化疫苗生产周期长制约晚期患者应用[20] - 未来方向:circRNA疫苗持续产生抗原,AI加速新抗原筛选,冻干技术提高稳定性[22]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6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5-22 15:41
华人学者Nature论文发表情况 - 2025年5月21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线21篇论文,其中6篇来自华人学者(包括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1] 各领域研究突破 天文物理领域 - 香港大学李文海团队发现白矮星组成的紧密双星系统中存在逆行行星[1] - 日本国立天文台Shuo Huang团队揭示早期宇宙中成熟棒旋结构驱动大规模气体流入现象[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慧元团队发现矮星系聚集模式与现有形成模型存在冲突[9] 生物技术领域 - 斯坦福大学亓磊教授团队开发CRISPR-TO技术,实现活细胞和神经元空间转录组可编程控制[2] - 该系统利用dCas13调控内源性RNA定位至线粒体外膜等亚细胞区室[3] - 在神经元中证实mRNA重定位可调控局部翻译与神经突生长[5] 化学与药物研究 - 明斯特大学Zhe Wang团队实现吲哚和苯并呋喃化合物的碳-氮原子交换及骨架编辑[6] - Qiuyan Chen团队揭示磷酸化条形码对趋化因子受体与抑制蛋白结合的调控机制[7] 论文链接汇总 - 六篇论文的Nature官方链接分别对应各研究成果[10]
Nature头条:缺乏这种氨基酸,短短一周,体重暴降30%
生物世界· 2025-05-22 12:15
核心观点 - 限制半胱氨酸摄入在小鼠模型中导致体重显著减轻30 6%,效果超过当前最佳减肥药物替尔泊肽的20%减重效果[1][2][7] - 半胱氨酸缺乏通过激活应激反应和代谢重编程机制实现减重,而非此前认为的甲硫氨酸限制起主导作用[5][7][9] - 该发现为肥胖和代谢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策略,但人类应用中需考虑代谢差异[11][13] 研究设计 - 构建胱硫醚γ-裂解酶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测试11种不同氨基酸限制饮食[7] - 实验组设置:缺乏9种必需氨基酸中任意1种的饮食组+缺乏半胱氨酸组+正常对照组[7] - 关键对照组:保留胱硫醚γ-裂酶的小鼠在单纯半胱氨酸缺乏饮食中未出现减重[7] 机制发现 - 半胱氨酸缺乏激活综合应激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的级联放大[9] - 诱导GDF15和FGF21生成,导致线粒体功能受损和代谢重编程[9] - 观察到辅酶A水平异常下降,引发无氧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缺陷[9][11] - 代谢产物(丙酮酸/柠檬酸等)通过尿液持续排泄[9] 转化医学价值 - 2023年人体试验显示限制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对超重人群安全且有效[13] - 建议采用低红肉、高果蔬的饮食模式实现半胱氨酸限制[13] - 药物开发方向:靶向降低肝脏等器官的半胱氨酸水平[13]
同济大学最新研究登上Cell子刊封面:揭示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新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5-22 12:15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肺原发性移植物失功 (PGD) 是肺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 (IRI) 的一种临床表现,在移植后的最初 72 小时内约影响 15%-25% 的患者。它也是导致短期死 亡、移植物过早衰竭和慢性排斥反应的主要原因。 PGD 的标志是再灌注后立即启动的固有免疫反应, 中性粒细胞 在其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中性粒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系统中的短暂效应细胞,通常是在炎症部位 最先被招募的白细胞之一, 它们通过颗粒脱颗粒释放细胞毒性物质或形成 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 。 迄今为止,仅有少量研究探讨了中性粒细胞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复杂作用,且主要集中在控制中性粒细胞募集的机制上。中性粒细胞参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 分子机制及其免疫病理学意义,目前仍不完全清楚。 2025 年 5 月 20 日,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陈昶 教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 邓子卿 研究员、 邓浩浩 副研究员、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重武 医生等 人在 Cell 子刊 Cell Reports Medicine 上发表了题为 : Targe ...
深度解读:自身免疫病与癌症的“双料靶点”——IRAK4研究格局盘点
生物世界· 2025-05-22 12:15
IRAK4靶点研究概述 - IRAK4是一种广泛表达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参与先天免疫调控,其过表达与炎症、自免和癌症发病机制密切相关[2] - IRAK4在IL-1R/TLR通路中处于核心位置,具有激酶活性和支架蛋白双重功能,异常激活可导致慢性炎症和肿瘤进展[4] - 全球已有20款IRAK4候选药物进入临床研究,包括单靶点抑制剂、多靶点抑制剂和PROTAC降解剂[8] IRAK4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 慢性炎症可引发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并与癌症发展存在关联[4] - IRAK4介导的IL-1R/TLR-NF-kB信号通路在自身免疫病和癌症发展中起关键作用[6] - 靶向IRAK4可同时干预炎症反应和肿瘤发生过程,具有双重治疗潜力[4][6] IRAK4抑制剂研发现状 - 辉瑞Zimlovisertib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IRAK4抑制剂,但因疗效不足终止开发[11] - 拜耳Zabedosertib在特应性皮炎2期临床中未显著优于现有疗法[11] - 国内朗来科技开发的选择性抑制剂MY004567聚焦类风湿关节炎和IgA肾病[11] - 科辉智药ARD-885是IRAK1/4双靶点抑制剂,已在中美获批开展类风湿关节炎临床[11] IRAK4降解剂研发进展 - PROTAC技术可同时抑制IRAK4激酶活性和降解其支架功能,比传统抑制剂更具优势[12] - 赛诺菲与Kymera联合开发的KT-474正在进行特应性皮炎和化脓性汗腺炎2期临床[12] - 国内多域生物、领泰生物、百济神州等公司布局IRAK4 PROTAC用于自免病治疗[12] 研发趋势与挑战 - 传统IRAK4抑制剂无法阻断支架功能,多靶点抑制剂成为热门方向[10][11] - 血液类癌症领域多靶点抑制剂进展较快,自免病领域双靶点策略受关注[11] - 降解剂技术为靶向IRAK4提供新思路,但临床转化仍需验证[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5-22 08:01
星系相关函数研究 - 星系相关函数是研究宇宙学、星系形成及暗物质本质的基本工具 质量更大、颜色更红且更紧凑的星系在空间中具有更强聚集性 这些现象可从冷暗物质(CDM)晕的形成历史和质量角度解释 [2] 矮星系聚集现象发现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慧元团队在Nature发表研究 发现孤立、弥散且呈蓝色的矮星系存在超预期的强大规模聚集现象 其聚集程度与大质量星系群相当 远超其晕质量的理论预期 [4] - 该现象仅在年龄较大的低质量晕中形成弥散矮星系时 才能与标准ΛCDM宇宙学模拟的晕聚集偏差一致 现有ΛCDM框架下的星系演化模型无法重现此模式 [4] 暗物质理论启示 - 研究结果可通过假设暗物质存在自相互作用得到合理解释 表明需重新审视暗物质性质 为构建更可行的星系形成模型提供新线索 [4] 论文信息 - 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标题为《Unexpected clustering pattern in dwarf galaxies challenges formation models》 论文链接为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020-z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