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圈

搜索文档
2025仿生机器人与智能控制论坛,精彩议程抢先看!
机器人圈· 2025-05-09 17:18
论坛背景与主题 - 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 [2] - 仿生机器人与智能控制技术是智能制造领域的前沿技术,通过模拟生物结构、功能和行为拓展机器人应用场景 [2] - 智能控制技术赋予机器人自主决策和优化控制能力,提升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 [2] - 2025仿生机器人与智能控制论坛将于2025年5月13日举办,聚焦仿生机器人和智能控制两大领域 [2] 组织机构与参会嘉宾 - 主办单位为中国计量大学,承办单位包括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中国计量大学学报》编辑部等 [3][8] - 参会嘉宾包括中国计量大学副校长王斌锐、电子科技大学程洪教授、南开大学孙宁教授等知名学者 [11][12][13][15] 会议日程 - 论坛将涵盖康复外骨骼机器人进展与趋势、穿戴式机电系统研究、气动仿生机器人智能控制等主题 [17] - 具体日程包括签到、领导致辞、主题报告和茶歇等环节 [17] 行业动态与趋势 - 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报显示行业洗牌加剧,部分企业业绩承压 [19] - 人形机器人领域出现量产爆发,价格战激烈,科技革命推动产业重构 [19] - 国际前沿技术包括螳螂虾仿真机器人、3D打印软机器人手等创新成果 [19] - 院士报告探讨人工智能行为智能、机器人协同智能制造新动能等方向 [19][20]
7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4年报亮点
机器人圈· 2025-05-08 18:00
工业机器人整机企业 - 7家整机企业呈现两极分化,头部企业规模效应明显,多数企业深陷亏损[1] - 2家双降(埃斯顿、埃夫特),4家单降(汇川技术、新松、越疆、新时达),1家双增(爱仕达)[2] - 汇川技术以370.41亿元营收居首但净利润下滑9.62%,主要因新能源汽车业务占比提升拉低毛利率[3] - 埃斯顿净利润暴跌700.14%至-8.1亿元,埃夫特净利润下滑231.22%至-1.57亿元,均受光伏行业需求下滑影响[3] - 新松机器人营收增长4.33%至41.38亿元但由盈转亏,半导体装备业务增长99.41%成为亮点[4] 工业机器人零部件企业 - 21家零部件企业中18家盈利,3家亏损[5] - 9家双增(三花智控、兆威机电等),5家双降(鼎智科技、克来机电等),7家单降[6] - 三花智控以279.47亿元营收和30.99亿元净利润领跑,禾川科技净利润暴跌408.27%至-1.65亿元[7] - 昊志机电净利润增速达142.74%,奥比中光营收增长56.80%表现突出[5] 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企业 - 25家集成企业中21家盈利,4家亏损[8] - 14家双降(瑞松科技、瀚川智能等),9家双增(软控股份、工业富联等)[10] - 工业富联以6091.35亿元营收和232.16亿元净利润占据行业80%以上份额[10] - 瀚川智能净利润暴跌1204.76%至-11.03亿元,利元亨净利润下滑455.34%至-10.44亿元[11] - 软控股份净利润增长51.94%,迈赫股份净利润增长204.72%表现亮眼[9] 服务机器人及AI企业 - 17家企业中8家双增(黑芝麻智能、科大讯飞等),11家盈利[13] - 黑芝麻智能营收增长51.80%,净利润增长66.10%;九号公司净利润增长81.29%[13] - 海康威视以924.96亿元营收居首但净利润下滑15.10%[13] - 云天励飞营收增长81.30%但亏损扩大,格灵深瞳净利润暴跌134.24%[15] - 优必选亏损收窄8.3%至11.6亿元,市值蒸发近1000亿港元[16] 特种机器人企业 - 5家企业中3家双降(亿嘉和、晶品特装等),仅1家双增(景业智能)[17] - 亿嘉和净利润暴跌2069.04%至-2.18亿元,主要因研发投入增加和资产减值[19] - 中信重工以80.34亿元营收和3.75亿元净利润成为行业龙头[19] - 行业整体规模较小,市场表现不佳[17] 行业整体趋势 - 2024年工业机器人行业呈现"国产替代加速、应用领域分化、市场竞争加剧"特征[12] - 政策推动下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加速,汽车、3C电子仍是主要需求领域[12] - 龙头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稳健增长,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压力[12] - AI芯片国产化替代趋势明显,黑芝麻智能、寒武纪等企业营收增速超50%[15]
定档|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于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举办
机器人圈· 2025-05-08 18:00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筹备进展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于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大会由中国电子学会、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主办 包括开幕式、闭幕式、论坛、博览会及大赛等活动 [1] - 大会论坛主题将聚焦机器人发展趋势 人形机器人和应用场景成果展示更丰富 已确认20家国际机构支持 IEEE主席等近500位国内外嘉宾参会 [4] - 博览会展览面积首次超5万平方米 聚焦关键技术突破、前沿创新、场景拓展及新品首发 近百家国内外企业确认参展 预计参展企业超200家 汇聚近5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 百余款新品亮相 [4] - 大赛包括共融机器人挑战赛、BCI脑控机器人大赛等 配套活动涵盖国际合作、产需对接、投融资等10余项成果发布 [4][5] 行业发展与政策支持 - 中国电子学会自2015年举办首届世界机器人大会以来 国际支持机构从12家增至26家 国际嘉宾从十余位增至74位 参展企业从不足百家增至169家 单届现场观众20余万人次 线上关注达2.5亿人次 [3]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机器人科技是智能产业重要标志 强调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研发和产业化 李强总理调研时要求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为大会注入信心与动力 [3] 产业动态与技术创新 - 大会将发布《2025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人形机器人十大场景需求》等10余项成果 推动技术应用落地 [5] - 行业相关动态包括:人形机器人量产爆发引发价格战 上市公司业绩承压但AI融合带来机遇 仿生机器人技术取得新突破 如松鼠仿生跨越复杂地形 [8] - 国际前沿技术进展涵盖螳螂虾仿真机器人、3D打印软机器人手、折纸制造四足机器人等创新方向 [8]
研究了全球23家企业的腔镜手术机器人,我们总结出这6大产品迭代趋势
机器人圈· 2025-05-08 18:00
行业概况 - 腔镜手术机器人作为外科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顶峰,占据手术机器人最大细分市场,临床应用价值和市场潜力已得到充分验证 [3] - 2021年为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元年,威高妙手机器人率先拿证,随后微创医疗机器人、思哲睿、精锋、术锐等企业产品相继获批 [3] - 2023年迎来商业化元年,国内企业加快商业化步伐并拓展海外市场,近期瑞龙外科、敏捷医疗、唯精医疗的腔镜手术机器人相继获批NMPA [3] - 全球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144亿美元(2021-2025年CAGR 21.7%),2030年达286亿美元(2025-2030年CAGR 14.6%)[13] 产品技术趋势 - 机械臂构型优化:四臂系统为主流(3操作臂+1持镜臂),完美复现"主刀医生双手+助手"黄金三角配合模式,平衡操作灵活性、稳定性和空间适应性 [15] - 专科器械创新:完善配套耗材解决方案包括共性器械和特色专科器械,高级微创外科器械使用能力成为重要竞争力 [18][19][20] - 力反馈技术突破:直觉外科达芬奇5已引入,国产企业如微创图迈、威森特、佗道医疗等加速布局,但需警惕性价比失衡 [22][23][24][25] - 影像导航升级:从"高清记录"向"影像引导治疗闭环"转变,荧光显影和AI导航技术实现肿瘤边界可视化,提升切缘精准度 [26][27][28][29] - 模块化与一体化并行:一体化设计占主流但模块化设计取得突破,如瑞龙外科海山一®实现"分体式架构+全专科适配" [30][31][32][33][34][35] - 单孔技术拓展:相比多孔机器人技术难度更高,国内入局企业较少,术锐®和精锋医疗已取得突破 [36][37][38] 国产企业进展 - 威高手术机器人:"妙手S"二臂和"妙手"三臂已获批,开展全国首例量子通信远程手术 [4] -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图迈®Toumai®获NMPA和CE认证,首个进入欧洲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 [4] - 精锋医疗: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获NMPA和CE认证,首个获批全科室应用的中国品牌 [4][10] - 术锐®机器人:国内首款获批单孔手术机器人,采用国际首创蛇形臂技术 [10][36][37] - 佗道医疗:佗灵®腔镜手术机器人拥有13自由度控制臂和二段力捏合技术 [17][21] - 瑞龙外科:海山一®为国内首个模块化手术机器人,获批四大专科全适应证 [34] 市场差异化优势 - 价格优势:国产设备价格降低推动市场扩展,如术锐®机器人价格预计仅为达芬奇SP的2/3 [39][40] - 远程手术:术锐®完成中欧远程单孔机器人胸外科人体手术,威高"妙手"实施全国首例量子远程手术 [41][42] - 适应证拓展:心外科、儿科覆盖成为重点方向,如术锐®研发心脏单孔手术机器人 [43] - 本土化服务:更灵活的商业模式、更快的临床需求响应速度、更聚焦中国高发病种的解决方案 [42]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丰硕开源成果引领产业变革
机器人圈· 2025-05-08 18:00
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 具身智能产业已进入加速期,是集人工智能、机械工程、传感器、新材料、脑科学等前沿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开源生态对创新尤为重要 [1]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作为国家级平台,通过开源通用机器人平台"天工"、数据集"RoboMIND"和算法训练工具链构建领先的具身智能技术开源体系 [1] - 2025年4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正式上线,包含博客、论坛、技术文档、开源项目等丰富功能,促进全球开发者协作创新 [1] "天工"机器人平台技术突破 - "天工"是全球首个全尺寸纯电驱实现拟人奔跑的人形机器人,实测平均时速10公里/小时,最高速度达12公里/小时,领先全球 [2] - 可在斜坡、楼梯、草地、碎石、沙地等多种复杂地形中平稳移动,具备出色的兼容扩展性,可灵活扩展软硬件功能模块 [2] - 已向行业开放软件开发文档、结构设计文档、URDF文档等关键技术资料,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硬件平台 [2] 产业合作与数据生态建设 - 已有上百家合作伙伴基于"天工"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涌现出"天工行者"等应用型机器人产品 [4] - 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顶尖学府通过联合实验室模式,在具身大脑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形成"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创新闭环 [4] - "RoboMIND"数据集已在官网、HuggingFace等平台累计下载15000余次,用户包括清华、中科大、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高校及百度、阿里云等企业 [4][5] 开源成果与行业认可 - "RoboMIND"数据集获OS2ATC 2025"最佳开源智能突破奖"和"2025年度具身智能数据集构建奖",并被机器人顶级会议RSS 2025接收 [5] - 开源了对接成熟算法框架的训练工具链X-Humanoid training toolchain,简化开发者流程,降低开发门槛 [5] - 未来将逐步开源基础强化模仿学习框架、WFM具身世界模型、VLM具身视觉语言模型等一系列算法与工具 [6] 产业生态发展展望 - 以"平台+数据+生态"三位一体模式为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场景应用等产业链赋能 [6] - 将持续开放和维护更多高质量数据集,引领产业变革,推动具身智能向通用化落地加速演进 [6] - 随着"天工"与"RoboMIND"的持续迭代,更具活力的具身智能产业生态正在逐步完善 [6]
王兴兴:AI时代,机器人的机遇与挑战
机器人圈· 2025-05-08 18:00
王兴兴, 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CTO AI,开启机器人新时代的钥匙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个领域,而机器人领域无疑是其中备受瞩目 的焦点。我坚信,AI与机器人的融合,是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里最具价值的发展方向,如今这一领域不过是初 起的火苗,未来必将越烧越旺 。 AI还需具备情境理解能力。就拿做饭来说,机器人不仅要识别食材,还得理解食谱和烹饪技巧,并能根据实际情 况调整烹饪方法。面对不同新鲜程度的食材和用户的口味偏好,机器人要能灵活调整烹饪时间和火候,这对AI的 情境理解和决策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此外,机器人还需要具备更高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环境中自主学习和适应。以洗衣为例,机器人要根 据衣物的材质、颜色和污渍程度选择合适的洗涤程序。这种灵活性要求机器人具备强大的机器学习能力,能够从 不断的试错和反馈中优化自身行为。 人机协作也是未来机器人的重要发展方向。机器人需要理解人类的指令、情感和需求,并能与人进行有效协作。 在厨房中,机器人可以主动为人类提供帮助;洗衣时,能根据用户反馈调整洗涤方式。这种人机协作模式不仅能 提升家务效率,还能增强家庭成员之 ...
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报出炉!谁领风骚看榜单
机器人圈· 2025-05-07 10:28
以下文章来源于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作者唐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 传播企业信息和市场行情,交流业内创新成果,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宣传报道国内外机器人技术领域最新技术、 成果和信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 2024年,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行业 " 在"智能化浪潮"中加速前行,却也暗流涌 动。一边是工业富联以 6091亿 元 营收 刷新行业天花板,黑芝麻智能、寒武纪 等新锐企业以超50%的增速崭露锋芒;另一边,埃斯顿、新松等传统龙头深陷亏 损泥潭,格灵深瞳、云从科技等AI明星企业仍未走出"烧钱换技术"的困局。这 一年,行业在政策红利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下,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鲜明分 野——头部企业依托规模与场景优势筑起护城河,中小企业则在技术转化与市 场争夺中艰难突围。 2025年4月,机器人上市公司密集发布了2024年年报。 年 报 是外界了解一个企 业真实生存状态的指针,此次我们从A股和港股选取了机器人领域75家上市公司 年报中的关键业绩指标,以期管中窥豹,揭示机器人上市公司经营现状与发展 趋势。 获取完整版 【 75家机器人上市企业2024年报 】 pdf文件,请关注 机器人圈 公众 号,后台 ...
会议报名|2025仿生机器人与智能控制论坛
机器人圈· 2025-05-07 10:28
论坛背景与主题 - 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 [2] - 仿生机器人与智能控制技术是智能制造领域的前沿技术,通过模拟生物结构和行为拓展机器人应用场景 [2] - 中国计量大学将于2025年5月13日举办"2025仿生机器人与智能控制论坛",聚焦仿生机器人和智能控制两大领域 [2]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中国计量大学 [3] - 承办单位包括《中国计量大学学报》编辑部、机电工程学院、《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社等 [3] - 论坛地点:中国计量大学闻厅二楼报告厅,会期半天 [3] 报告嘉宾 戴振东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江苏省仿生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 [5] -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仿生机器人、仿生功能材料、航天仿生科学与技术 [6] - 发表论文近400篇,其中SCI超过100篇,H因子26,Google引用2668次 [6] 程洪 - 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8] - 研究方向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机器人技术,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8] - 发表论文7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项,编写教材与专著3部 [9] 孙宁 - 南开大学教授,博导,国家"四青"人才,IEEE Senior Member [11] - 研究方向为欠驱动机器人、气动人工肌肉机器人,提出的轨迹规划控制技术使运送效率提高77% [11] 钱志辉 - 吉林大学教授,博导,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8] - 研究方向包括仿生康复装备、仿生机器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16项 [19] - 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60余件 [20] 王斌锐 - 中国计量大学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仿生机器人、智能工业机器人 [21] - 发表高水平论文1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制修订国家标准9项 [21] 会议报名 - 会议报名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联系会务张老师(13305713232) [23] 行业动态 - 5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3年报显示行业洗牌加剧 [25] - 人形机器人领域价格战火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重构 [25] - 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2024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但机器人与AI结合带来机遇 [25]
我国智能机器人场景落地创新加速
机器人圈· 2025-05-06 20:30
机器人技术应用进展 - 浙江理工大学研发的采茶机器人利用深度相机获取嫩芽三维信息,机械臂模拟手工采摘手法,采茶成功率超过87%,同时茶园采用四足机器人作为茶叶"快递员"[2] - 四川绵阳应用四足警用机器狗搭载声光电和全景云台设备配合民警执勤工作[5] - 江苏南京推出首款防爆认证类人机器人,配备多工具切换和多模态识别技术,可在高危场景替代人类进行巡检和故障排除[8] - 河北工业大学研发的养老机器人具备超长双臂,可完成从床到轮椅的平稳移位操作[10] 机器人产业发展动态 - 行业数据显示5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3年业绩呈现分化态势,行业洗牌加速[12] - 越疆科技在港股市场表现突出,上市后市值实现三倍增长[12] - 2024上半年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普遍面临业绩压力,但机器人与AI技术融合带来新机遇[12] - 人形机器人领域出现量产爆发趋势,同时行业面临价格竞争加剧的局面[12] 技术研发前沿 - 学术界在仿生机器人领域取得突破,研究松鼠跨越复杂地形的运动机理[12] - 研发团队探索螳螂虾仿生机器人、可扩展振动式压电机器人等新型装置[12] - 折纸制造技术应用于cm级四足机器人开发,昆虫级变形机器人研制取得进展[12] - 3D打印技术应用于软机器人手和固体火箭发动机等创新领域[12]
中国制造十年进展评估 | 中国科学院院刊
机器人圈· 2025-05-06 20:30
中国制造2025十年进展评估 核心观点 - 中国制造业已超前完成"制造强国"第一步十年规划目标,在电动车、太阳能、高速铁路等领域成为全球领导者[3][14] - 美国各界普遍认可中国在44项关键技术中的37项处于研究领先地位,尤其在智能制造领域表现突出[20] - 中国半导体产业20-45纳米制程代工产能占比达27%,但在高端芯片领域仍面临美国制裁风险[15] - 2023年中国研发投入达3.3万亿元,强度提升至2.64%,基础研究占比6.65%[35] 美国评估视角分析 战略认可 -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认为该战略核心是减少对外技术依赖,推动高科技产业自力更生[13] - 彭博社评价中国通过"中国制造2025"已在电动车和太阳能领域成为全球领导者[14] - 中国在造船、高铁、新能源等4个领域发展成果领先世界,航空航天等5个领域部分达标[15] 技术差距 - 农业机械化水平出现倒退,农机行业存在补贴欺诈问题[16] - 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微芯片企业面临美国制裁风险[15] - 粮食安全受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制约,生产效率难以满足城市化需求[16] 博弈视角 - 卡内基基金会认为该战略通过供应链主导权增强全球话语权,可能改变全球技术竞争格局[18] - 美国国防部担忧民用技术进步可能被军方利用,威胁其国家安全[24] - 信息技术产业理事会指控中国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扭曲行为[22] 中国制造业发展建议 科技创新 - 需将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从6.65%提升至10%以上,接近美韩15%水平[35] - 2022年智能制造市场规模超5万亿元,占制造业比重17%,目标提升至30%[34] - 德国专利转化率80%远超中国39.6%,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34] 全球布局 - 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制造业是主要领域,需加强东南亚、东欧等新兴市场布局[41] - 应推动形成"两头向内"新格局,国内市场成为产业升级主要驱动力[39] - 新能源汽车已成国际品牌,需培育C919飞机、机器人等新标杆产品[40] 中美制造业竞争态势 - 特朗普政府可能加征关税、加强投资审查,减少对中国供应链依赖[38] - 美国认为其制度优势和人才储备能维持半导体等高端领域领先地位[26] - 中国需应对技术出口管制、高端芯片禁运等遏制措施[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