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生物制药(01177)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生物制药(01177)下跌4.48%,报7.03元/股
金融界· 2025-08-11 10:24
股价表现 - 8月11日盘中下跌4.48%至7.03港元/股 成交额达3.03亿元[1] 财务数据 - 2024年总营收288.66亿元 净利润35.0亿元[1] - 2025财年中报将于8月18日披露[1] 业务概况 - 公司为创新研发驱动型医药集团 业务涵盖医药研发/智能化生产/销售[1] - 核心产品包括生物药和化学药 重点布局肿瘤/肝病/呼吸系统/外科镇痛四大领域[1] - 产品收入占比逐年提升[1] 市场地位 - 2000年上市后入选MSCI全球标准指数及恒生指数成分股[1] - 连续六年跻身《制药经理人》全球制药企业TOP50[1] - 核心企业正大天晴药业/北京泰德制药多年位列中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榜[1]
推动我国创新药加快出海新兴市场(专家观点)
人民日报· 2025-08-11 05:46
行业发展趋势 - 自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以来,中国创新药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从模仿式创新向全球首创转型的关键时期 [1] - 行业专家建议多方联动推动创新药出海新兴市场,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并造福全球患者 [1] 企业战略与观点 - 百济神州认为单靠国内市场难以支撑创新药做大做强,必须大力拓展海外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市场,因其人口众多且中国创新药具有质优价廉的优势 [1] - 中国生物制药指出创新药出海是药企行稳致远的重要途径,可为应对全球卫生挑战作出贡献 [1] - 康希诺生物强调创新药出海需要复合型专业人才,企业在研发生产的同时需做好人才储备 [1] 行业协作与支持 - 中国食药促进会指出推动创新药出海需要相关部门和社会机构各尽其责、形成合力 [2] - 百济神州、中国生物制药、康希诺生物牵头发起成立"新兴市场新药产品出海联盟",旨在经验共享、协同出海,帮助药企拓展更多国家市场 [2]
医药行业周报:出海浪潮下,关注自免双抗的潜在BD布局机会-20250810
华源证券· 2025-08-10 15:36
行业投资评级 - 医药行业投资评级为"看好"(维持)[4] 核心观点 - 创新药作为全年主线,重点关注自免双抗的潜在BD布局机会[3][8] - 2025年初至今国内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达840.5亿美元,首付款35.44亿美元,显示MNC对中国创新资产的强烈信心[9] - 自免领域市场空间广阔,赛诺菲的IL-4Rα靶点药物度普利尤单抗2025H1全球销售额约80.15亿美元,同比增长20.7%[9] 细分领域表现 市场表现 - 8月4日至8月8日医药指数下跌0.84%,相对沪深300超额收益为-2.07%[5] - 年初至今医药指数涨幅21.28%,超额收益16.96%[24] - 本周涨幅居前个股:南模生物(+42.48%)、海辰药业(+41.29%)、赛诺医疗(+39.52%)[5] 细分赛道 - 本周医疗器械II涨幅2.7%,化学原料药微跌0.02%[30] - 年初至今化学原料药涨幅40.66%,化学制剂38.15%[31] 重点公司分析 信达生物 - IBI3002为全球首创IL-4Rα/TSLP双抗,临床前数据显示优于单抗竞品Tezepelumab[13][14] - 2025年6月启动特应性皮炎及哮喘1期临床试验[14] 科兴制药 - GB12为IL-4Rα/IL-31双抗,针对特应性皮炎适应症,临床前数据显示炎症和瘙痒指标优势[15][16] - GB24为TL1A/LIGHT双抗,适应症为炎症性肠病,具备抗炎症+抗纤维化双重作用[17] 康诺亚 - CM512为TSLP/IL-13双抗,已与Belenos Biosciences达成许可协议,潜在交易价值1.85亿美元[19][20] 再鼎医药 - ZL-1503为IL-13/IL-31R双抗,临床前数据显示单次给药可维持抑制效果超过76天[21][22] 行业配置建议 - 创新药械:恒瑞医药、科伦药业、信达生物等[47] - 制造出海: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华大智造等[48] - 国产替代:开立医疗、澳华内镜、惠泰医疗等[48] - AI主线:晶泰控股、润达医疗、鱼跃医疗等[48]
狂砸4643亿!跨国巨头,正疯抢中国创新药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8-10 11:26
核心观点 - 跨国药企上半年在中国创新药领域掀起"抢购热潮",交易金额达4643亿元人民币,已超2024年全年523亿美元的总交易额[6][13] - 中国创新药凭借"优质+低价"优势吸引跨国药企,研发成本仅为美国的20-30%,在研管线占全球1/3[22][25] - 中国药企通过BD交易实现"借船出海",既获取资金又保留国内权益,最低成本实现全球化[28] 交易规模与特点 - 恒瑞医药将HRS-9821项目授权给GSK,首付款5亿美元,潜在总金额120亿美元[4] - 三生制药PD-1/VEGF双抗获辉瑞12.5亿美元首付款,创国产创新药出海纪录[8] - 上半年10亿美元以上交易达18笔,如信达生物ADC药物获罗氏8000万美元首付款+10亿美元里程碑[9] - 荣昌生物泰它西普海外授权总价1.25亿美元+41.05亿美元里程碑[11] 跨国药企收购逻辑 - 医药研发平均需10-15年、20-30亿美元投入,临床成功率不足10%,收购可降低风险[15] - 吉利德110亿美元收购Pharmasset案例:丙肝药Sovaldi上市次年销售额即达102.83亿美元[17][18][19] - 全球医药交易金额从2015年569亿美元增至2024年1874亿美元,外部研发管线占比最高达60%[19] 中国创新药优势 - 2024年国产1类新药上市40个,在研管线5380个占全球1/3,覆盖肿瘤/代谢/自免等领域[22][25] - 2024年FDA批准的IND分子超50%来自中国,患者招募成本低、研发效率高[25] - 跨国药企采购中国管线比例从2020年10%升至2024年31%[11]
大行评级|花旗:上海促进商业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 看好恒瑞医药等药企
格隆汇APP· 2025-08-08 10:08
政策影响 - 上海金融监管局与医保局联合发布措施促进商业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并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 [1] - 上海试点政策预期将逐步扩展至全国范围 [1] - 商业保险成为医疗系统新财源 推动药品、医疗器械、诊断及医疗程序使用量增加 [1] - 创新医疗产品预计成为主要受益领域 [1] 受益企业 - 恒瑞医药被列为政策主要受益者 [1] - 中生制药被列为政策主要受益者 [1] - 信达生物被列为政策主要受益者 [1] - 迈瑞医疗被列为政策主要受益者 [1] - 平安好医生被列为政策主要受益者 [1]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政策、发展历程、产业链、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行业增长非常强劲,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600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08 09:36
生物制药行业定义及分类 - 生物制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器官、体液等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1][2] - 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生物医药行业划分为生物药物、化学药物、现代中药三个子类,其中生物药品包括血液制品、重组蛋白、疫苗、单克隆抗体、细胞治疗产品等 [2] - 生物药物可用于治疗肿瘤、艾滋病、心脑血管病、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相关疾病等 [2] 生物制药行业发展历程 - 生物制药行业发展与生物技术革新息息相关,20世纪以来随着对遗传、生命进化及生物学了解深入,生物技术不断突破,行业快速发展 [1][4] -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起步较晚,1982年侯云德院士团队成功研制重组人干扰素,是我国首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 [6] - 1990年后人胰岛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干扰素及重组疫苗纷纷登上舞台,但此阶段欧美国家已涉足第二代生物药研制,我国落后整整一代 [6] 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生物医药市场处于发展初期,行业增长强劲,生物制药已成为医药领域最重要组成部分,在部分疾病领域开始取代化学药成为主流 [6] - 免疫细胞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新冠疫情爆发后国家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产业规模增长 [6] - 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从2018年2576.5亿元增长至4541.7亿元,预计2025年有望达到4600亿元 [1][6] 生物制药行业产业链 - 上游产业由原材料、制药设备及生物技术构成,原材料包括微生物、人体、动物、植物、海洋生物等 [8] - 生物制药设备包括生物反应器、培养基、灭菌设备、冷冻机等,其中生物反应器为最核心关键设备 [8] - 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抗体工程技术,为药物研发生产带来巨大变革 [8] - 中游为生物制药产品研发及生产,下游通过销售渠道应用于医疗机构、第三方诊断机构、科研单位、疾控中心等 [8] 生物制药行业政策环境 - 2024年2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建立新上市化学药品征求意见稿》,坚持药品价格由市场决定,支持高质量创新药品获得与高投入高风险相符收益回报 [12] - 2024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医疗监督跨部门执法联动工作的意见》,针对非法回收药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开展联合专项整治 [12] - 2024年3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旨在降低群众用药负担 [12] - 2024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全国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使用监测管理标准》,持续稳定推进药品使用监测工作 [12] - 202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加强集采中选药品和医用耗材质量监管 [12] - 2024年10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印发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探索建立科学高效全过程管理制度体系 [12] - 2025年3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健全药品价格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等10项措施 [12] 生物制药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涌现一批优秀企业包括药明康德、恒瑞医药、智飞生物、百济神州、万泰生物、复星医药等 [13] - 疫苗领域有中国生物、沃森生物、成大生物、智飞生物、艾美疫苗等 [15] - 诊断试剂领域有利德曼、达安基因、迪安诊断、科华生物等 [15] - 血液制品领域有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等 [15] - 单抗领域有三生国健、百泰生物、复星医药等 [15] 代表企业分析 - 沃森生物专业从事人用疫苗研发生产销售,2024年疫苗产品累计出口22个国家和地区,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24.82%,自主疫苗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5.42亿元,占总营收90.10% [20] - 达安基因是国内分子诊断行业龙头企业,2024年生物制品营业收入8.21亿元,占总营收比重96.20%,营业成本5.22亿元,毛利率36.36% [22] 生物制药行业发展趋势 - 大力发展新型疫苗和改造传统疫苗,我国病毒性灭活疫苗研发已进入第一梯队,但在疫苗佐剂、抗原呈递系统等方向仍需加强技术创新 [25] - 抗体药物和蛋白质药物等生物技术药物的产业化,抗体药物从鼠源单抗发展为人源化抗体及全人源化抗体,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治疗上发挥重要作用 [26] - 蛋白质类药物源自人体及生物生理物质,对人体生理机制刺激性小毒性低,在治疗艾滋病、癌症、肝炎等方面效果显著 [27] - 重大疾病诊断和检测技术的研究与产品开发,纳米材料凭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优点在医学检测领域广泛应用 [28]
港股公告掘金|中国移动上半年股东应占利润同比增加5.03%至842.35亿元 中芯国际二季度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减少19.5%
金融界· 2025-08-08 01:39
重大事项 - 银诺医药-B(02591)8月7日至12日招股 预计8月15日上市 [1] - 博安生物(06955)拟折让约8.78%配售4800万股 净筹约7.8亿港元 [1] - 德林控股(01709)拟融资6.533亿港元 重点发展区块链、RWA及虚拟资产业务 [1] - 复宏汉霖(02696)注射用HLX43(靶向PD-L1抗体偶联药物)获FDA批准开展用于治疗胸腺癌的1期临床试验 [1] - 中国生物制药(01177)LM-24C5"CEACAM5/4-1BB双抗"II期临床试验申请获NMPA批准 [1] 财报数据 - 中国移动(00941)发布中期业绩 股东应占利润842.35亿元 同比增加5.03% [1] - 宏利金融-S(00945)发布第二季度业绩 核心盈利为17亿加元 [1] - 太古地产(01972)发布中期业绩 股东应占基本溢利44.2亿港元 同比增长15% [1] - 和黄医药(00013)发布中期业绩 股东应占净收益4.55亿美元 同比增加1663.32% [1] - 美高梅中国(02282)公布中期业绩 净利23.83亿港元 同比减少11.25% [1] - 中芯国际(00981)发布第二季度业绩 股东应占利润1.32亿美元 三季度收入指引为环比增长5%到7% [1] - 再鼎医药(09688)上半年总收入同比增长15.35%至约2.16亿美元 [1] - 信达生物(01801)上半年总产品收入超52亿元 同比保持35%以上的强劲增长 [1] - 太平洋航运(02343)公布中期业绩 股东应占溢利2560万美元 同比减少56% [1] - 理文造纸(02314)发布中期业绩 净利润8.11亿港元 同比增长0.7% 中期息每股6.6港仙 [1] - 太古公司上半年股东应占溢利8.15亿港元 同比减少79% [1] - 理文化工(00746)发布中期业绩 盈利上升36.0%至3.27亿港元 中期息每股19.5港仙 [1] - 华虹半导体(01347)发布第二季度业绩 母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795.2万美元 同比增加19.2% [1] - 九龙仓置业(01997)发布中期业绩 股东应占亏损24.06亿港元 同比扩大128.71% 第一次中期股息每股0.66港元 [1] - 德康农牧(02419)发盈喜 预计中期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调整前利润同比增加至约11亿-14亿元 [1] - MONGOL MINING(00975)发盈警 预期上半年综合净亏损约1500万美元至2500万美元 同比盈转亏 [1] - 东风集团股份(00489)发盈警 预计中期归母净利润下降90%到95% [1]
寻找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3):HR+/HER2-BC:多种新机制药物有望延长免化疗生存期
国信证券· 2025-08-07 23:20
行业投资评级 - 医药生物行业投资评级为"优于大市"(维持)[1] 核心观点 - HR+/HER2-乳腺癌(BC)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60~70%,存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尤其是内分泌治疗(ET)和CDK4/6抑制剂(CDK4/6i)耐药后的治疗选择有限[2][8] - 新机制药物(如口服SERD、ER PROTAC、CDK4i、CDK2i、KAT6i等)有望延长患者免化疗生存期并扩大市场规模[2][38] - 治疗范式将从单一疗法转向多机制药物序贯治疗,重点关注延长ET+CDK组合治疗时间及推迟化疗使用[2][42] 行业需求分析 - HR+/HER2- BC患者一线治疗后进展缺乏有效手段,ESR1突变患者二线治疗获益更有限[2][8] - CDK4/6i治疗后耐药机制尚未有获批新靶点药物,二线单药ET的mPFS仅5~6个月[2][31] - 全球每年新发乳腺癌约230万例,HR+/HER2- BC占比最高(60~70%)[8] 治疗机制突破 内分泌治疗 - 新一代口服SERD(如艾拉司群)和ER PROTAC(如Vepdegestrant)可克服ESR1突变耐药,mPFS显著优于氟维司群(3.8 vs 1.9个月)[60][78] - SERD药物在辅助治疗、1L及2/3L均有临床布局,罗氏Giredestrant和阿斯利康Camizestrant进展领先[62][66] CDK抑制剂 - CDK4/6i联合ET是HR+/HER2- BC基石疗法,2024年全球销售额近130亿美元[88] - CDK4i(如Atirmociclib)通过更高选择性提升安全性,血液毒性低于现有CDK4/6i[96][104] - CDK2i可解决CDK4/6i耐药问题,辉瑞PF-07220060联合治疗ORR达27.8%[114][117] 其他靶点 - 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如伊那利塞、卡匹色替)在突变患者中mPFS提升显著(15.0 vs 7.3个月)[144][156] - KAT6i通过下调ER表达展现优异疗效,联合氟维司群ORR达37.2%[164][166] - ADC药物(如TROP2/HER2 ADC)在内分泌治疗后线显示优于化疗的潜力[172][175] 竞争格局 - 辉瑞布局最全面,覆盖CDK4i、CDK2i、KAT6i和ER PROTAC[181][183] - 阿斯利康推进Camizestrant(SERD)和Capivasertib(AKTi)的联合疗法[184] - 恒瑞医药HRS-8080(SERD)和HRS-2189(KAT6i)进入临床后期[62][170] - 百济神州BGB-43395(CDK4i)和正大天晴TQB3616(CDK2/4/6i)展现差异化优势[123][130] 市场规模展望 - HR+/HER2- BC患者生存期长,新药序贯治疗将显著延长免化疗时间并增厚市场空间[38][178] - 预计CDK4/6i、SERD、CDK2i等创新疗法将形成超200亿美元市场规模[88][121]
中国生物制药(01177):LM-24C5“CEACAM5/4-1BB双抗”II期临床试验申请获NMPA批准
智通财经网· 2025-08-07 21:55
核心进展 - 中国生物制药全资附属公司礼新医药自主研发的创新药LM-24C5 "CEACAM5/4-1BB双抗"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准 同意在CEACAM5阳性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中开展联合其他抗肿瘤药物的II期临床试验 [1] 药物机制与设计 - LM-24C5为条件激活型4-1BB平台开发的双特异性抗体 通过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CEACAM5和免疫细胞表面的4-1BB 将免疫细胞定向至肿瘤微环境并激活增强其抗肿瘤活性 [1] - 独特结构以CEACAM5依赖性方式选择性激活4-1BB信号通路 避免非特异性外周免疫系统激活带来的毒性风险 [1] 靶点特征与适应症 - CEACAM5在非小细胞肺癌 结直肠癌和胃癌等多种实体瘤中高表达 是极具前景的肿瘤治疗靶点 [1] - 临床前研究表明LM-24C5可诱导持久抗肿瘤免疫记忆 并与其他免疫治疗药物具有协同效应 [1] 开发进度与潜力 - LM-24C5具有成为同类首创免疫疗法的潜力 [1] - 目前正在美国开展I/II期临床试验 [1]
中国生物制药:LM-24C5“CEACAM5/4-1BB双抗”II期临床试验申请获NMPA批准
智通财经· 2025-08-07 21:54
核心观点 - 中国生物制药全资附属公司礼新医药自主研发的创新药LM-24C5"CEACAM5/4-1BB双抗"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准 将开展联合其他抗肿瘤药物的II期临床试验 [1] - LM-24C5针对CEACAM5阳性的晚期实体瘤患者 具有成为同类首创免疫疗法的潜力 [1] 产品特性 - LM-24C5是双特异性抗体 通过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CEACAM5和免疫细胞表面的4-1BB 将免疫细胞定向至肿瘤微环境并激活抗肿瘤活性 [1] - 独特结构以CEACAM5依赖性方式选择性激活4-1BB信号通路 避免非特异性外周免疫系统激活带来的毒性风险 [1] - 临床前研究表明可诱导持久抗肿瘤免疫记忆 并与其他免疫治疗药物具有协同效应 [1] 靶点特征 - CEACAM5在多种实体瘤中高表达 包括非小细胞肺癌 结直肠癌和胃癌等 是极具前景的肿瘤治疗靶点 [1] 研发进展 - LM-24C5目前正在美国开展I/II期临床试验 [1] - 新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开展II期临床试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