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02333)

搜索文档
2025新能源车下乡 丨多家品牌首次加入 车型多达124款
财经网· 2025-06-15 15:19
活动概况 - 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是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一次,主题为"绿色、低碳、智能、安全——赋能新农村,畅享新出行",旨在补齐乡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消费短板[1] - 活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起,公布车型目录包含124款车型,较2020-2024年(60/52/70/69/99款)显著增加[5] - 参与车企品牌从10家增至33家,包括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品牌如蔚来、理想、小鹏、阿维塔等首次大规模参与[7] 市场潜力 - 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4%(2022年),远低于行业整体25.6%水平,市场潜力巨大[13] -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2030年农村地区汽车千人保有量达160辆,总保有量突破7000万辆,市场规模或超5000亿元[4] - 2020-2023年下乡活动带动销量分别为39.7万/106.79万/265.98万/320.87万辆,2021-2023年同比增速达169.2%/87%/123%[14] 车型特点 - 车型种类丰富,涵盖越野车、商用车、皮卡、轻卡等农村适用车型,包括比亚迪秦PLUS、小鹏MONA M03、五菱宏光MINIEV等热销车型[5] - 中高端车型占比显著提升,10万元以上车型占67%(83款),15万元以上42款占34%,含特斯拉Model Y/3、比亚迪夏、理想L6等起售价超20万元车型[9] - 价格区间覆盖5万-30万元,首次纳入特斯拉等外资品牌车型[5][9] 行业影响 - 活动通过集中展示和试驾直接触达农村消费者,有效弥补农村市场网络覆盖不足的短板[8] - 政策升级、配套完善和补贴共同作用,有望撬动远超往年的增量市场[12] - 预计2025年下乡车型销量有望突破400万辆,增速快于城市及整体市场[14]
今日新闻丨新款欧拉好猫开启预售,预售价8.98-10.98万元!吉利发布雷神AI电混2.0,将于银河A7、银河M9首发!
电动车公社· 2025-06-13 23:57
新款欧拉好猫预售 - 新款欧拉好猫开启预售 预售价8 98-10 98万元 共推出401km 430km两种续航3款车型 [1][2] - 相比老款 起售价降低1 6万元 新增外观车色 内饰微调 配备10 25英寸液晶仪表+14 6英寸悬浮中控屏 搭载Coffee OS3智能车机系统 升级融合泊车辅助系统 [6][7] - 提供多项购车权益 包括交强险补贴 至高4000元置换补贴 赠送原厂智能充电桩 赠送泊车辅助系统和行车记录仪 三电终身质保等 [5] - 公司采取"不打价格战"策略 产品定位仍以颜值路线为主 性价比与友商存在差距 [7] 吉利发布雷神AI电混2 0技术 - 吉利汽车发布雷神AI电混2 0技术 包含雷神EM-i EM-p和醇氢E-fuel三大技术路线 [7][9][11][12] - 雷神EM-i主打能耗优化 通过AI实现预知路况和智能研判 首搭银河A7 百公里亏电油耗2 5L 综合续航超2100km [9] - 雷神EM-p侧重性能表现 支持动态扭矩分配和全地形识别 首搭银河M9 三电机四驱百公里加速4 5S 亏电油耗4L级 综合续航1500+km [11] - 雷神醇氢E-fuel采用48 15%热效率醇氢发动机 可多能源灵活使用 计划第四季度发布2款搭载该技术的新产品 [12] - AI算法成为技术核心创新点 未来将在智能座舱 自动驾驶 动力总成等多领域持续深化应用 [13]
市场变局:纯电、混动、燃油车谁主沉浮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3 09:19
电动汽车市场降温迹象 - 福特与日产共享电池工厂 通用出售电池资产 本田、宝马下调纯电动汽车销量预期 [2] -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态不放弃传统内燃机 奇瑞、长安等车企加码燃油车与混动车领域 [2] - 吉利近6成、长城超7成的销量仍来自燃油车 今年一季度燃油车市占率达57% 混动车型全球占比超过纯电动 [2] 新能源汽车增长结构变化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 同比增长34.4%和35.5% [2] - 插混汽车销量占新能源汽车比例为40% 较2023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2] -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1650万辆 增速接近30% 其中插混、增程销量超800万辆 占比接近50% [3] 2025年新能源汽车转折因素 - 2026年实施针对纯电动汽车安全新规 将推高单车生产成本 [3] -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逐步退坡 2025年或将完全取消 [3] - "油电同权"呼声高涨 新能源车路权优势可能弱化 [4] 纯电动车使用成本问题 - 纯电动车二手残值普遍仅为新车价的30%~40% 远低于燃油车50%~60% [5] - 最早一批新能源汽车更换电池费用超过二手车残值 [5] - 纯电动车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不再 影响购车决策 [5] 燃油车和混动车优势显现 - 插混和增程车型兼具短途用电、长途用油灵活性 年行驶里程低于8000~10000公里时油车更具经济性 [6] - 一线、小城市首购用户及东北、西北等地区燃油车适应性更强 [6] - 燃油车技术持续迭代 在碰撞安全、动力系统稳定性方面优势明显 [7] 动力技术多元化发展趋势 - 2030年汽车市场可能形成40%混动、30%纯电、30%燃油车的"433"结构 [9] - 过渡期将形成多种动力形式长期共存状态 [9] - 纯电车型需突破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等多重瓶颈才能实现对燃油车的全面替代 [9] 纯电车型普及面临的宏观挑战 - 我国60%以上电力仍依赖火电 大规模普及纯电车可能加剧碳排放 [10] - 核心城市充电设施负荷、换电站建设、超高压电网升级等难题待解 [10]
比亚迪吉利长城蔚来们!60天账期到底是谁的生死劫?
海豚投研· 2025-06-12 19:01
核心观点 - 汽车行业供应链账款问题凸显,若严格执行60天账期政策,多数车企将面临现金流危机,需紧急融资[1][5][6] - 政策旨在限制车企利用供应链杠杆进行无序扩张和价格战,推动行业竞争回归产品力维度[22][23] - 短期投资逻辑分化:高账期车企承压,上游供应商受益;长期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24][27][29] 60天账期对车企的影响 - 极端假设下需一次性偿还的应付缺口:比亚迪3000亿元、上汽1420亿元、吉利1087亿元[6] - 安全梯队划分: - 第一梯队(完全覆盖缺口):特斯拉(现金/缺口=13.8倍)、理想(2.9倍)[8] - 第二梯队(2-3倍覆盖):广汽、北汽[8] - 警戒线:零跑/蔚来等现金刚够补缺口但无运营缓冲[8] - 危险级:比亚迪/吉利等现金不足以还款需立即融资[8][9] 车企融资风险评分 - 高风险车企:蔚来(1.25分)、吉利(1.25分)、长城(1.5分)、比亚迪(1.5分)[12] - 国企相对安全:北汽蓝谷虽低分(1.5分)但有国资背书[13] - 评分指标:有息负债率、现金覆盖率、净现金缺口、企业性质[12][14] 行业现状与政策动因 - 当前平均账期5-6个月,远超全球均值(45-60天),比亚迪达7个月,海马/北汽蓝谷8-9个月[1][17] - 价格战导致行业净利率<10%,车企通过"年降压价+延长账期"双重挤压上游供应商[17][19] - 政策意图: - 防止供应链系统性风险(类似恒大事件)[22] - 限制无序产能扩张和恶性价格战[23] - 可能采取软着陆:不追溯旧账,控制新增账期[22][24] 投资逻辑变化 短期影响 - 利空高账期车企:比亚迪面临3000亿缺口,叠加智驾产品周期乏力[25][26] - 利好供应商:回款加速改善现金流,贴息成本下降[27] - 最安全标的:特斯拉/理想因现金充足受影响最小[28] 长期趋势 - 竞争维度转向: - 产品定义能力(用户导向思维)[29] - 精益管理效率(单车成本管控)[29] - 科技护城河(智驾技术突破)[29] - 淘汰依赖经营杠杆的车企,促进行业整合[23][29] 车企供应链布局 - 比亚迪垂直整合最深:弗迪系(电池/电驱/精密件)+半导体/电子子公司[16] - 主要车企均建立供应链金融平台:迪链(比亚迪)、瑞轩(奇瑞)等[28]
比亚迪吉利长城蔚来们!60天账期到底是谁的生死劫?
海豚投研· 2025-06-12 18:35
核心观点 - 汽车行业供应链账款问题凸显,车企普遍存在高应付账款周期(中国平均5-6个月,比亚迪近7个月),若严格执行60天账期将导致现金流危机[1][6] - 政策调控旨在防止产业链系统性风险,限制车企依赖供应链杠杆进行无序扩张和价格战,推动行业回归产品力竞争[20][22] - 极端情形下仅特斯拉、理想及部分国企(广汽、北汽)能安全过渡,比亚迪、吉利等需紧急融资[8][9][12] - 短期投资逻辑分化:利空高账期车企(比亚迪、蔚来),利好上游供应商;长期倒逼车企转向内生竞争力(产品定义、管理效率、智驾技术)[25][27][29] --- 60天账期对车企的直接影响 - **应付缺口测算**:假设严格执行60天账期且清理历史账款,比亚迪需一次性支付3000亿元,上汽(1420亿)、吉利(1087亿)紧随其后[5][6] - **现金流安全梯队**: - 第一梯队(完全覆盖):特斯拉(账期已达标+现金储备充足)、理想(经营现金流充裕)[8] - 第二梯队(2-3倍覆盖):广汽、北汽(国企扩张稳健,应付天数低于行业均值)[8] - 红线警戒:零跑、蔚来等需额外筹资维持运营[8] - 危险型:比亚迪、吉利等现金不足,需立即融资[8][9] --- 车企融资风险评分 - **高风险车企**:蔚来(评分1.25)、吉利(1.25)、长城(1.5)、比亚迪(1.5),共性为高现金缺口+高有息负债+民企融资难度大[12] - **国企缓冲**:北汽蓝谷评分低但短期风险可控[13] - **安全标杆**:特斯拉(评分2.25)、理想(2.25)因低负债与高现金储备[12] --- 政策背景与行业影响 - **价格战传导压力**:车企通过"年降压价+延长账期"挤压上游中小供应商,导致产业链资金链脆弱[16] - **政策双重目标**: - 限制无序产能扩张(切断供应链杠杆)[20] - 抑制价格战(迫使车企用自有资金降价)[20] - **执行路径预测**:更可能"软着陆",逐步收紧新增账款而非清理历史账期,避免行业融资潮引发银行/投资者风险[21][22] --- 投资逻辑变化 - **短期分化**: - 比亚迪面临销量压力:政策限制其利用供应链融资打价格战的能力,海外增量难补550万辆目标缺口[25][26] - 上游供应商受益:回款加速降低贴息成本,现金流改善[27] - **长期转向**: - 竞争维度从账期融资转向产品定义(用户导向)、精益管理(成本管控)、智驾技术[29][30] - 特斯拉、理想因内生竞争力优势进一步巩固[28][29] --- 车企供应链金融平台(补充数据) - 主要车企均布局供应链金融平台,如比亚迪"過链"(2018)、吉利"智慧普华"(2021),用于电子债权流转与贴现[28]
5月跳楼价活埋价中,十大佬六小龙地位渐稳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12 17:51
行业政策与市场动态 - 中国车市无序"价格战"和"内卷式"竞争被国家层面叫停,车企承诺不超过60天的供应商账期以保障供应链资金高效周转[4][5][6] - 1-4月汽车行业利润率从3月的3.5%提升至4月的4.4%,显示行业盈利改善[7] - 4月降价潮降温:降价车型数量从3月的23款减少至14款,纯电动车型降价数量同比减少24款[7] - 5月乘用车零售193.2万辆,同比增长13.3%,1-5月累计零售881.1万辆,同比增长9.1%[9] - 中国品牌乘用车1-5月销量756.2万辆,同比增长26.3%,市场份额达68.8%,同比提升7.5个百分点[10] 头部车企销量表现 十大汽车集团 - **比亚迪**:5月销量38.2476万辆(同比+15.35%),1-5月累计176.3369万辆(+38.7%),批发量居首[13][29][30] - **上汽集团**:5月销量36.6万辆(+10.25%),新能源车占比34.2%(12.5万辆,+50.3%)[13][34][36] - **中国一汽**:5月销量26.13万辆(+7.5%),自主新能源同比+69.8%,红旗品牌销量3.41万辆(+10.8%)[17][19][20] - **吉利汽车**:5月销量23.5208万辆(+46%),新能源车占比58.7%(13.8万辆,+135%)[13][28] - **奇瑞集团**:5月销量20.5732万辆(+9.1%),新能源车占比30.7%(6.3万辆,+47.7%),出口量居首(10.1万辆)[13][31][32] - **东风公司**:5月零售20.6万辆(+1.3%),但1-5月累计90.5万辆(-13.3%)[14][39][41] 造车新势力六小龙 - **零跑汽车**:5月交付45067辆(+148%),1-5月累计17.4万辆[49] - **鸿蒙智行**:5月交付超4.4万辆,问界M9/M8分别交付15481/12116辆,占据50万/40万元市场销冠[50] - **理想汽车**:5月交付40856辆(+16.7%),1-5月累计16.8万辆[52] - **小米汽车**:5月交付超28000辆,1-5月累计12.5万辆[54] 细分市场与产品趋势 - 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奔腾品牌新能源渗透率达96%,北汽新能源销量同比+215.1%[21][47] - 高端化趋势显著:长城汽车2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29.2%(29839辆,+24.67%)[26] - 出口表现亮眼:奇瑞1-5月出口44.4万辆,占其总销量43.2%[32]
“围攻”比亚迪:车企的焦虑,写在财报里
投中网· 2025-06-12 14:33
核心观点 - 中国汽车行业正经历新能源转型关键期,头部车企围绕技术路线、市场份额和行业话语权展开激烈竞争 [4][5][7] - 比亚迪、吉利、长城三大车企在销量、利润和转型进度上呈现明显分化,反映出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 [6][14][22] - 技术路线争议(如常压油箱)背后是成本控制与合规性的博弈,最终推动行业技术标准升级 [9][10][11] - 未来行业竞争将围绕核心技术、成本控制和转型节奏展开,合规性成为底线要求 [35] 油箱争议 - 2023年5月长城举报比亚迪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使用常压油箱涉嫌排放不达标,引发技术路线争议 [9] - 常压油箱成本比高压油箱低500-1500元,但需依赖发动机定期启动处理燃油蒸汽,存在排放风险 [9] - 比亚迪反驳称长城检测流程不合规(里程仅450-670公里,未达国标3000公里要求) [9] - 2025年6月吉利高管公开支持长城立场,称其拆解结果与举报内容一致,争议升级为三强对峙 [4][12] - 目前主流车企已全面转向高压油箱技术,但部分历史车型排放问题仍存争议 [10][11] 销量格局 2024年全年数据 - 比亚迪总销量303万辆(100%为新能源),市占率23% [15] - 吉利总销量217万辆(新能源89万辆,占比41%) [15] - 长城总销量123万辆(新能源32万辆,占比26%) [15] 2025年1-5月数据 - **第一梯队(>150万辆)**:比亚迪176.3万辆(+38.7%)、上汽168.7万辆(+10.5%) [18] - **第二梯队(100-150万辆)**:吉利117.3万辆(+48.6%)、长安112万辆(+1%)、奇瑞102.7万辆(+14%) [18][19] - **第三梯队(<100万辆)**:长城45.9万辆(-0.5%)、广汽70万辆(-24.5%)、赛力斯14.8万辆(-20.6%) [18][19] 细分品牌表现 - 比亚迪王朝/海洋系列1-5月销量161.9万辆(+35.1%),腾势暴涨310.5% [6] - 吉利银河系列贡献45.8万辆,极氪增长9.3% [6] - 长城哈弗增长2.8%,但欧拉暴跌58.7% [6] 财务表现(2025Q1) 头部车企对比 - **比亚迪**:营收1703.6亿元(+36%),净利润91.6亿元(+100%),毛利率20.1%,研发投入142.2亿元 [22][24] - **吉利**:营收725亿元(+25%),净利润56.7亿元(+264%),毛利率15.8%,研发投入33.3亿元 [22][27] - **长城**:营收400.2亿元(-6.6%),净利润17.5亿元(-46%),研发投入19.1亿元 [22][29] - **广汽**:营收198.8亿元(-7.8%),亏损7.3亿元,毛利率仅0.2% [22][30] 关键财务特征 - 比亚迪日均净赚1亿元,研发费用相当于长城+长安+广汽总和的2倍 [24] - 赛力斯通过高单价车型(M9)提升毛利率至27.6%,实现扭亏为盈 [31] - 上汽营收体量仍最大(1408.6亿元),但毛利率(8.1%)远低于比亚迪 [22][30] 行业竞争逻辑 - **技术路线**:高压油箱成为行业标配,但历史技术选择差异仍影响企业合规性评价 [10][35] - **成本控制**:比亚迪通过规模效应(303万辆年销量)摊薄成本,实现"油电同价"战略 [15][24] - **转型节奏**:吉利新能源销量占比达51%,长城(26%)、广汽(20.5%)转型滞后 [18][19] - **合规底线**:工信部将整治"内卷式"竞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35]
“围攻”比亚迪:车企的焦虑,写在财报里
投中网· 2025-06-12 14:32
油箱争议与技术路线 - 吉利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公开声援长城对比亚迪的举报,称两年前拆解测试结果与长城举报内容完全一致,将两方对峙升级为三大巨头混战[4][5] - 比亚迪回应称其2021-2023年采用的常压油箱方案符合法规要求,并反指浙江某头部车企2018-2023年多款PHEV车型同样采用该方案[5] - 常压油箱与高压油箱成本差500-1500元,高压油箱通过密封设计控制排放但成本高近一倍,常压油箱依赖发动机定期启动处理燃油蒸汽[12] - 争议推动行业技术路线洗牌,主流车企已基本淘汰混动新车上的常压油箱配置,中国混动新车市场全面转向高压油箱技术[13] 销量格局与市场分化 - 2025年前5个月比亚迪销量176万辆超吉利117万辆与长城46万辆总和,市占率23%[5][6] - 比亚迪新能源销量占比100%,吉利51%,长城27%,形成明显梯队分化[18][25] - 第一梯队(>150万辆)为比亚迪和上汽,第二梯队(100-150万辆)为吉利、长安和奇瑞,第三梯队(<100万辆)为长城、广汽和赛力斯[25][26][27][28] - 比亚迪宋家族2023年销量47万辆取代长城哈弗H6成为SUV销量冠军[19] 财务表现与转型差异 - 比亚迪2025Q1营收1703.6亿元(+36%),净利润91.6亿元(+100%),毛利率20.1%,研发投入142.2亿元[32][33][34] - 吉利2025Q1营收725亿元(+25%),净利润56.7亿元(+264%),新能源销量占比近50%[32][37][38] - 长城2025Q1营收400.2亿元(-6.6%),净利润17.5亿元(-46%),销量25.7万辆(-6.7%)[32][40] - 广汽2025Q1营收198.8亿元(-7.8%),亏损7.3亿元,为近五年首次由盈转亏[32][41] 行业竞争逻辑 - 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7][45] - 比亚迪证明规模效应与产业链掌控力是王道,吉利展现转型潜力但需时间兑现利润[46] - 技术底牌与成本控制能力决定格局,转型节奏影响话语权,合规是竞争底线[48] - 赛力斯通过高单价车型占比提升实现毛利率27.6%行业最高,证明高端化路径可行性[43]
车圈卷向了好方向:60天账期,谁压力最大?
新浪财经· 2025-06-12 13:38
车企账期承诺潮 - 广汽集团率先承诺供应商账期不超过60天,随后一汽、东风、小鹏、长安、吉利等车企纷纷跟进 [1][2] - 比亚迪凌晨紧急表态,北汽和上汽还明确表示放弃使用"商业承兑汇票" [2][3] - 长城汽车、小鹏汽车、零跑汽车等新势力车企也宣布将支付账期统一到60天内 [3] 监管政策背景 - 新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6月起实施,明确规定大型企业应在60日内支付款项 [4] - 条例禁止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 [4] - 监管部门设计了多维惩戒机制,包括支付逾期利息、限制财政资金支持等 [4][5]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国内车企对供应商付款周期平均超过170天,部分甚至达240天,外资车企普遍不超过60天 [6] - 74%行业人士表示2023年车企降本要求明显上升,超半数企业被要求年降5%~10% [6] - 汽车行业利润率仅4.1%,低于下游工业企业5.6%的平均水平 [7] 供应链矛盾加剧 - 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断降价,将降本压力转嫁给供应商 [9] - 部分车企要求供应商年降8~10个点,远超行业惯例的1~2个点 [9] - 供应商被迫接受"对赌"模式,与车企共担市场风险 [11] 质量与投诉问题 - 2024年新能源汽车用户满意度指数79分,连续两年下降 [11] - 2025年一季度汽车及零部件投诉量同比上升50.24% [11] - 部分供应商为达标降本要求降低零部件质量标准 [11] 未来监管方向 - 可能对发起价格战的车企启动反垄断调查 [12] - 加强供应链金融管控,限制商业汇票滥用 [12] - 对长期低利润率企业加征专项税费 [12] 行业影响 - 监管出手有望改善供应链资金周转效率 [1][3] - 遏制无序竞争有助于维护行业健康发展 [8][12] - 政策落地将重塑车企与供应商关系格局 [11][13]
金十图示:2025年06月12日(周四)全球汽车制造商市值变化
快讯· 2025-06-12 11:11
全球汽车制造商市值变化 市值排名 - 特斯拉以10514.18亿美元市值位居榜首,较昨日增长10.5亿美元 [3] - 丰田汽车以2389.73亿美元排名第二,但市值减少34.67亿美元 [3] - 小米汽车以1775.51亿美元位列第三,市值增加10.24亿美元 [3] - 比亚迪以1546.14亿美元排名第四,市值减少26.58亿美元 [3] - 法拉利以859.63亿美元排名第五,市值减少7.11亿美元 [3] 股价表现 - 特斯拉股价为326.43美元,涨幅显著 [3] - 法拉利股价最高,达482.39美元,但市值下降 [3] - 小米汽车股价仅为6.88美元,但市值增长显著 [3] - 比亚迪股价为49.52美元,市值下降 [3] - 梅赛德斯奔驰股价为59.94美元,市值微降0.98亿美元 [3] 市值增长与下降 - 通用汽车市值增长9.03亿美元至479.47亿美元 [4] - 现代汽车市值增长4.57亿美元至358.96亿美元 [4] - 江淮汽车市值增长7.23亿美元至134.78亿美元 [5] - 丰田汽车市值下降34.67亿美元至2389.73亿美元 [3] - 比亚迪市值下降26.58亿美元至1546.14亿美元 [3] 其他值得关注的汽车制造商 - 保时捷市值441.1亿美元,增长1.45亿美元 [4] - 理想汽车市值304.73亿美元,增长3.38亿美元 [4] - 赛力斯市值301.99亿美元,下降1.61亿美元 [4] - 斯特兰蒂斯市值297.83亿美元,下降3.46亿美元 [4] - 小鹏汽车市值198.15亿美元,下降0.48亿美元 [4] 市值较低的汽车制造商 - 日产市值87.43亿美元,下降0.97亿美元 [5] - VinFast Auto市值83.26亿美元,增长1.17亿美元 [5] - Leapmotor市值80.84亿美元,下降1.34亿美元 [5] - Zeekr市值67.39亿美元,增长0.69亿美元 [5] - 路西德汽车市值66.5亿美元,下降0.31亿美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