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02333)

搜索文档
17家车企承诺应付账款不超过60天,或将助力改善产业链资金周转效率
广州日报· 2025-06-11 23:43
政策与行业动态 - 中国一汽、广汽集团、东风汽车等17家重点车企承诺执行不超过60天的供应商账期 [1] - 国务院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将于2025年6月1日实施,明确要求大型企业采购账期不超过60天 [1] - 工信部将加大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 [6] 车企账期现状与财务影响 - 2024年车企应付账款平均周期:比亚迪127天、奇瑞143天、长城163天、蔚来195天、长安超200天 [3] - 应付账款占营收比例:蔚来52%、长安49%、长城39%、上汽38%、比亚迪31% [3] - 车企应付账款规模(单位:亿元):比亚迪2440亿、上汽2411亿、吉利1824亿、奇瑞898亿、长城796亿 [5] 供应链压力与行业竞争 - 汽车零部件行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持续攀升,部分供应商面临6-12个月账期 [2] - "内卷式"竞争导致零部件采购价年降10%-15%,行业利润率从2024年4.3%降至2025年Q1的3.9% [6] - 非理性竞争加剧供应链压力,供应商可能收到承兑汇票而非现金 [2] 政策实施预期与行业影响 - 60天账期承诺有助于改善产业链资金周转效率,降低系统性风险 [7] - 广汽集团等企业表态将保障供应链资金高效周转,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7] - 政策落地后需明确操作细节,如账期计算起点(收货/开票)、支付方式(现汇/承兑汇票)等 [7] 车企经营策略调整 - 对比亚迪、吉利等应付账款多的车企影响有限,但对资金链紧张的车企压力显著 [8] - 乘联会认为账期规范将减少车企依赖供应链资金"内卷",推动经营质量提升 [8] - 价格战效应递减,账期改革或成为行业从生产端优化竞争结构的关键 [8]
60天内付款将加大车企现金流压力
第一财经· 2025-06-11 22:54
车企应付账款现状 - 12家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170天,远超60天账期承诺 [1] - 北汽蓝谷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最长达248天,小鹏汽车233天,长安汽车超过200天 [1] - 广汽集团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最低为108天,比亚迪和吉利控股均为127天 [1] - 12家车企应付账款累计规模超过1.1万亿元,比亚迪2440亿元、上汽集团2411亿元、吉利控股1824亿元位列前三 [1] - 12家车企应付账款占营收比例平均超40%,11家超过30%,奇瑞、长安、赛力斯、蔚来、北汽蓝谷达50%左右 [1] 60天账期承诺影响 - 17家车企统一供应商账期至60天内,将缓解供应商资金压力 [1][2] - 缩短账期将加大车企现金流压力,当前行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 [2] 车企资产负债情况 - 蔚来2024年资产负债率达87.45%,赛力斯87.38%,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 - 2024年汽车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32%,高于大部分制造业 [2] - 北汽蓝谷资产负债率75.33%,比亚迪74.64%,吉利控股69.74%,上汽集团63.77%,长城汽车63.64%,长安汽车62.01%,广汽集团47.61% [2]
从170天降到60天,车企在“60天账期承诺”下迎资金“大考”?
第一财经· 2025-06-11 22:03
车企应付账款现状 - 17家头部车企宣布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至60天内,但当前12家样本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170天,远超承诺标准 [1] - 北汽蓝谷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最长(248天),其次为小鹏汽车(233天),长安汽车也超过200天,"蔚小理"均超160天 [1] - 广汽集团账期最短(108天),比亚迪和吉利均为127天 [1] - 12家车企应付账款总规模超1.1万亿元,比亚迪(2440亿元)、上汽(2411亿元)、吉利(1824亿元)位列前三 [1] 财务数据对比 - 应付账款占营收比例平均超40%,奇瑞、长安、赛力斯、蔚来、北汽蓝谷达50%左右,广汽最低(20%)[1] - 比亚迪应付账款占营收31%(2440亿元/7771亿元),上汽占38%(2411亿元/6276亿元)[2] - 蔚来应付账款占营收比例最高(52%),对应344亿元应付账款与657亿元营收 [2] 产业链影响机制 - 长账期使车企获得无息融资,改善经营性现金流,但将资金压力转嫁供应商 [3] - 车企要求钢铁等供应商降价超10%,汽车板产品已无毛利,供应商被迫接受账期延长 [4] - 部分车企通过供应链金融平台延迟支付,用企业汇票替代现金,转移融资成本 [5] 车企财务健康状况 - 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6.32%,蔚来(87.45%)和赛力斯(87.38%)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6] - 传统车企负债率:北汽蓝谷75.33%、比亚迪74.64%、上汽63.77%、广汽47.61% [6] - 新势力因持续投入研发及产能建设,造血能力不足导致高负债,如蔚来仍处烧钱阶段 [6] 政策承诺的潜在影响 - "60天账期承诺"将缓解供应商资金压力,但加剧车企现金流压力,尤其对融资难的车企形成挑战 [5] - 比亚迪、吉利等应付账款规模大但资金储备充足,受影响较小;资金链紧张车企面临更大压力 [5]
60天账期新政背后:汽车已经快卷崩了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6-11 21:15
车企账期调整事件 - 广汽集团于6月10日20点率先宣布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至60天内[2] - 一汽、东风、赛力斯、吉利、长安、比亚迪、奇瑞等8家车企在24小时内跟进表态[4][5][7] - 长安汽车不仅母公司承诺,还要求旗下长安启源、深蓝汽车等子品牌同步执行[4] - 赛力斯宣称其原本就采用60天正常账期,此次属于行业倡议[4] 行业账期现状 - 国内车企2024年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达170天,部分超过240天[10] - 国际对比:丰田54.84天、福特56.94天、通用64.1天,德系更短(奔驰37.91天、宝马42.45天)[10][11] - 典型国内车企账期:比亚迪127-147天、上汽122-164天、小鹏274天[11] - 存在"90天账期+180天银行承兑"等组合设计,实际回款周期达8-12个月[12][13] 政策背景与影响 - 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于6月1日生效,明确60天支付上限[21][22] - 新规禁止强制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设每日万分之五逾期利息[31] - 前5个月汽车销量增长10%,但行业利润率从5%-6%下滑至3%水平[15][18] - 前4个月全国经销商亏损超70%,零部件供应商生存压力加剧[18] 产业链影响分析 - 短期将增加车企现金流压力,中长期增强产业链韧性[24][25] - 对融资能力强的头部企业相对利好,加速财务薄弱企业淘汰[28] - 可能限制车企快速扩张能力,倒逼优化资金管理[26] - 解决"主机厂利用优势地位占用供应商资金"的核心问题[19] 执行挑战与疑虑 - 存在通过商票贴现、延迟验收等操作规避60天限制的可能性[29] - 行业对"按交易习惯合理约定付款期限"条款的实际执行存疑[29] - 供应商担忧政策执行力度,反映产业链信任缺失问题[29] - 需要建立"投诉-受理-处置-反馈"闭环机制确保落地[31] 行业深层问题 - 账期延长源于价格战加剧,车企将经营压力转嫁供应商[10] - "寄售制"和供应商垫款要求恶化上下游生存环境[14] - 拖欠账款形成经济循环"肠梗阻",影响整体产业健康度[20] - 国家层面首次系统性治理汽车产业链支付秩序[30][32]
一汽/东风/长安/北汽/江淮/比亚迪等密集官宣!商用车行业或迎巨变
第一商用车网· 2025-06-11 16:56
政策背景与行业响应 - 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将于2025年6月1日施行,明确规定大型企业需在60日内支付款项且不得强制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1] - 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上汽、江淮、吉利、比亚迪、奇瑞、长城等十几家主流车企集体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压缩至60天以内[1][4][8][11][14][18][21][23][27][29][31] - 车企普遍强调此举是为响应国家政策、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并推动行业由价格战转向质量与技术竞争[1][35] 具体企业措施 中国一汽 - 将"60天付款"作为所属单位硬性要求,完善内部采购与财务结算流程[2] - 通过数字化云工作台实现合同执行、发票匹配、付款申请的全流程实时监控[2] 东风汽车 - 作为央企发挥产业链"链长"作用,旨在推动上下游资金高效流转和产业链协同发展[5][6] 长安汽车 - 携旗下长安启源、长安凯程、深蓝汽车、阿维塔等品牌统一执行60天账期[8] 北汽集团 - 全面取消商业承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结算方式,强调"反内卷"要求[11] 广汽集团 - 将供应链健康视为保障产品安全与质量的基础,承诺维持不超过60天的账期[15] 上汽集团 - 明确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强调保障资金高质高效流转[18] 江汽集团 - 依托数字化管理手段优化内部流程,实现全流程实时监控[21] 吉利汽车 - 作为领军企业加速产业链资金周转效率,保障供应链稳定[23] 比亚迪 - 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推动产业行稳致远[27] 奇瑞集团 - 自6月10日起执行新账期标准,旨在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29] 长城汽车 - 强调新政策将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激发创新活力[31] 行业影响 - 车企集体行动反映行业对"反内卷"、"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健康"的共识[35] - 政策执行可能改变行业竞争重心,从价格战转向质量与技术竞争[1][35] - 顶层官宣与子公司联动执行预计将对整车及商用车领域产生深远影响[35]
汽车产业链“账期困局”迎来破冰,港股汽车ETF(520600)盘中涨超2%,换手108%!
新浪财经· 2025-06-11 14:32
指数表现 - 中证港股通汽车产业主题指数强势上涨1 69% 成分股京东方精电上涨6 79% 中国有色矿业上涨5 68% 金力永磁上涨5 41% 知行科技 比亚迪股份等个股跟涨 [1] - 港股汽车ETF上涨2 42% 自4月10日低点至今累计反弹上涨近24% [1] - 港股汽车ETF盘中换手108 56% 成交6 88亿元 近1年日均成交4 97亿元 居可比基金第一 [1] 规模与资金流动 - 港股汽车ETF最新规模达6 26亿元 创近1月新高 位居可比基金第一 [1] - 港股汽车ETF今年以来份额增长3 41亿份 新增份额位居可比基金第一 [1] - 港股汽车ETF近9个交易日内合计"吸金"1957 47万元 [1] 指数构成 - 中证港股通汽车产业主题指数选取50只业务涉及汽车产业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2]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77 55% 其中比亚迪股份和理想汽车-W合计占比超34% [2] - 前十大权重股包括比亚迪股份 理想汽车-W 小鹏汽车-W 吉利汽车 零跑汽车 潍柴动力 长城汽车 福耀玻璃 洛阳钼业 舜宇光学科技 [2] 行业动态 - 比亚迪汽车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 [2] - 中国一汽 东风汽车 比亚迪等多家头部车企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压缩至60天以内 [3] - 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催化下乘用车销量超预期 2025年政策延续 汽车板块有望进入销量高景气阶段 [3] 行业展望 - 长期价格下探将刺激下游需求 带来行业销量提升 同时倒逼车企精益管理 [3] - 车企需要通过差异化竞争力形成独特品牌形象或通过强产品和供应链布局形成规模效应 [3] - 智驾逐步开启商业化落地 主机厂和零部件公司有望持续受益 [3]
汽车“反内卷”进行时:“60天账期承诺”成落地第一枪
第一财经· 2025-06-11 12:57
车企统一支付账期 - 十余家车企公开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 包括中国一汽 东风汽车 长安汽车 广汽集团 赛力斯 吉利汽车 比亚迪 小米汽车 小鹏汽车 理想汽车 零跑汽车 蔚来汽车等 [2] - 上汽集团不仅承诺60天账期 还明确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结算方式 成为首个做出此承诺的车企 [3] - 该承诺是为响应国务院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 该条例要求大型企业应在货物 工程 服务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 [4] 供应链金融现状 - 大型车企普遍拥有供应商金融平台 如比亚迪的迪链 长城汽车的长城链 东风的东信 北汽福田的福金通 奇瑞的宝象等 [4] - 供应链金融平台可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借贷 产生手续费或利息 加深车企与供应商的绑定关系 [5] - 分析师指出 问题的关键在于车企是否利用这些平台故意延长账期 将财务成本转移给供应商或经销商 [5] 行业影响与现状 - 零部件供应商希望车企明确60天支付期限的具体计算方式 建议从货物交付之日开始计算 而非开出票据后 [4] - 汽车零部件行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连年上升 2024年三季度数据显示 海马汽车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约206天 比亚迪约146天 吉利约117天 长安汽车约97天 [6] - 汽车协会人士表示 账期拖长可能导致供应商利润下降1-2个百分点 若供应商已亏损 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6]
魏牌全盘“新势力化”,长城智选或掌握产品话语权
36氪· 2025-06-11 09:45
核心观点 - 长城汽车正在加速推进直营销售体系转型 将魏牌作为核心试验品牌 通过整合产品开发与销售权探索组织架构创新 同时面临渠道定位调整和资源分配等挑战 [1][2][6][12] 变革围绕魏牌 - 魏牌新任CEO冯复之宣布坦克品牌退出智选体系 430家直营门店将转为魏牌专属渠道 计划2024年拓展至600家覆盖200城 [2][3] - 前5个月魏牌销量2.4万辆(+43.6%) 蓝山贡献75%销量 坦克同期销量8.2万辆(-8.8%) 直营渠道对两品牌效果分化明显 [5] - 公司曾尝试将魏牌产品开发团队并入智选体系 模仿理想/华为模式 但该调整已暂停 研发单元重新归入中央GTM体系 [6][7] 直营体系定位调整 - 直营门店数量从2023年首批33家快速扩张至430家 远超原定200家目标 覆盖110个城市核心商圈 [8] - 建立"双销体系":2500家经销商网络(哈弗/欧拉2000+家 魏牌/坦克约500家)与直营渠道并行 [9] - 初期两渠道产品重叠导致价格竞争 现调整为完全分离:经销商主销坦克300 直营店聚焦魏牌蓝山等高端车型 [11] 转型深层挑战 - 直营体系需解决终端反馈与产品开发链路不畅问题 目前智选团队尚未获得完整产品话语权 [5][6] - 坦克500/700撤出后 直营门店月均减少3000-6000辆销量支撑 短期业绩承压 [5] - 公司目标是通过直营缩短决策链路 但已出现个别腐败案例 体系运转效率面临考验 [15]
车圈“兄弟连”互撕升级,比亚迪还能顶住吗?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6-09 18:39
行业竞争态势 - 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比亚迪、吉利、长城等车企陷入公开互撕,火药味浓重[2][4] - 比亚迪发起新一轮价格战,10万级车型下探到7万区间,对吉利、长城形成压力[6] - 2025年1-5月销量对比:比亚迪176.3万辆,吉利117.3万辆,长城45.9万辆,比亚迪销量接近吉利与长城之和[6] 车企矛盾焦点 - 吉利高管杨学良公开指责比亚迪"常压油箱"涉嫌排放不达标,称测试结果与长城举报内容一致[4] - 比亚迪李云飞回应指控但6小时内删除微博,显示矛盾未真正化解[5] - 广汽埃安负责人肖勇支持吉利观点,称杨学良为"车圈嘴替",吉利阵营再获盟友[5] 市场乱象与行业影响 - 价格战催生"零公里二手车"乱象,包括用试驾车、展车充新等行为[6] - 中汽协批评"价格战恐慌",人民日报警告"低价劣质产品损害中国制造声誉"[6] - 行业陷入"以战止战"死循环,良性竞争与恶性内卷并存[7] 技术竞争格局 - 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横扫市场[6] - 吉利采取"同价高配"策略应对,长城则靠"智能化"寻求突破[6] - 行业呼吁将精力从互撕转向技术突破,创造中国汽车的黄金时代[7] 车企历史关系演变 - 比亚迪、吉利、长城曾为"兄弟连",共同在燃油车时代奋斗[6] - 2020年前比亚迪销量不及吉利三分之一,如今成为行业领头羊,关系转变为竞争对手[6] - 王传福强调"不拉踩别人",但在市场压力下难以坚持[7]
吉利、长城,开始围攻比亚迪!
商业洞察· 2025-06-09 16:20
行业竞争格局 - 吉利与长城联合围攻比亚迪,吉利控股副总裁杨学良公开批评比亚迪"常压油箱"事件,并要求监管层给出定论[1] - 吉利采取"抄作业但做得更好"策略,星愿、星舰7、星耀8三款车型销量已反超比亚迪对应车型[1][2] - 中国汽车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4月自主品牌渗透率达70%以上,合资车份额被挤压[3] 企业战略动态 - 吉利全面对标比亚迪技术路线:EMi对标DMi、短刀电池对标刀片电池、"千里浩瀚"对标"天神之眼"[1] - 吉利通过时间差优势,在新车型设计、配置和定价上超越比亚迪,实现销量反超[2] - 吉利宣布停止新建工厂,未来扩张将采用并购海外工厂模式,反映全球汽车产能过剩[3] 技术争议事件 - "常压油箱"事件成为行业焦点,长城两年前举报后监管层未公布结果,吉利现联合施压要求结论[1][4] - 该事件可能被反复用于打击比亚迪,监管层迟迟不表态加剧行业不确定性[4] 市场表现 - 比亚迪国内销量增速大幅放缓甚至负增长,主要竞争对手吉利对其形成直接压力[2] - 全球汽车产业进入过剩阶段,竞争白热化背景下企业采取更激进的市场策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