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源集团控股(02451)

搜索文档
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走强,港股市场强势回升
新华财经· 2025-05-03 11:33
文章核心观点 市场情绪和美元指数波动或驱动中国资产表现强势,5月港股市场有望延续震荡回升格局 [1][2] 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情况 - 美洲交易时段尾盘,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报7.2103,较前一交易日涨686点 [1] - 当日交易区间为7.2808 - 7.2091元,突破3月12日高点7.2157元,逼近2024年11月11日高点7.1864 [1] A股和港股表现 - 5月2日A股因“五一”假期休市,港股强势上涨,恒生指数收涨1.74%,恒生科技指数收涨3.08% [1] - 因发布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地平线机器人 - W大涨14.5%;金山软件涨6.74%、小鹏汽车 - W涨6.66%、小米集团 - W涨6.31%;比亚迪电子、阿里巴巴 - W、理想汽车 - W、商汤 - W等涨超3% [1] ETF表现 - 3倍做多每日中国ETF涨超8%,2倍做多中国互联网股票ETF涨超6% [2] 香港金管局干预情况 - 港元兑美元汇率一度升至7.75后,香港金管局抛售约470亿港元(约合60亿美元),自2020年以来首次通过外汇干预买入美元 [2] - 香港金管局注资后,截至5月7日,香港银行体系结余将由465.39亿港元升至913.09亿港元(约856.6亿元人民币) [2] 后市展望 - 光大证券表示5月港股市场有望延续震荡回升格局,当前恒生指数估值处于中等偏低位置,恒生科技指数估值正处于历史低位,港股具有较高投资性价比 [2] - 中国银河证券认为投资者风险偏好逐渐回升,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有望带动港股盈利稳中有升 [2]
绿源集团控股:电动两轮车稳健增长,积极布局新成长曲线
信达证券· 2025-04-27 08: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文档未提及报告公司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绿源集团控股电动两轮车主业表现稳健,2025年有望受益政策增量,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稳定且有望向上,同时布局电助力车等第二增长曲线和换电/租车等第三增长曲线,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2.0/2.4亿元 [2][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年公司实现收入50.72亿元(-0.2%),归母净利润1.17亿元(-19.8%),归母净利率2.3%(-0.6pct);2024H2实现收入25.38亿元(-3.4%),归母净利润0.51亿元(-40.6%),归母净利率2.0%(-1.2pct) [1] 电动两轮车主业情况 - 2024年电动自行车/电动踏板车/电池/电动两轮车部件分别实现营收30.17/7.11/10.46/2.33亿元,分别同比+11.7%/-30.3%/-4.4%/+15.7% [2] - 截至2024年底,电动两轮车年产能超500万台,重庆新生产工厂预计到2026年产能逐步提升至每年200万台;拥有超1400家分销商,线下门店数超12800家 [2] - 2025年政策端新国标与以旧换新有望形成供需合力,公司作为传统龙头企业有望受益 [2] 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情况 - 2024年毛利率为13.1%(同比-0.3pct),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6.1%/2.0%/4.6%/-0.3%,分别同比-0.1pct/+0.1pct/+0.8pct/持平 [3] - 预计2025年随着产品结构优化,制造端优势凸显,盈利能力有望向上 [3] - 2024年存货周转天数22.8天,较2023年减少5.9天;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0.03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末余额为5.55亿元 [3] 新增长曲线布局情况 - 第二增长曲线:将LYVA品牌设定为战略发展方向,锁定高收入人群,提供电助力车等短途代步及轻运动产品,通过AI智能技术打造多场景轻出行解决方案,基于专有中置驱动电机技术和制造能力进军高端电助力自行车市场,截至年报日期自营门店数已达4家,未来计划开设更多门店 [4] - 第三增长曲线:前瞻性布局换电/租车等产业生态,构建租、换、售一体化系统平台,推出源行者子品牌,整合“租换售修”服务模式,依托全国智慧门店构建“3公里服务圈”,推动用户运营模式转型,该业务处于萌芽阶段,未来5 - 10年持续发展 [4] 盈利预测情况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2.0/2.4亿元,PE分别为16.5X/14.0X/11.9X [4] 重要财务指标情况 |指标|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CNY,百万元)|5072|6598|7682|8763| |(+/-)(%)|0%|30%|16%|14%| |归母净利润(CNY,百万元)|117|171|201|238| |(+/-)(%)|-20%|46%|17%|18%| |EPS(元)|0.30|0.40|0.47|0.56| |P/E|23.36|16.48|14.03|11.85| [7]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主要财务比率情况 - 包含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等资产负债表项目,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等利润表项目,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筹资活动现金流等现金流量表项目,以及成长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主要财务比率在2024A - 2027E的预测数据 [8][9]
绿源集团控股(02451):电动两轮车稳健增长,积极布局新成长曲线
信达证券· 2025-04-26 15:3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文档未提及报告公司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绿源集团2024年年报显示收入和归母净利润下滑 但电动两轮车主业稳健 25年有望受益政策增量 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稳定且有望向上 同时布局电助力车和换电/租车等新增长曲线 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增长 [1][2][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数据 - 2024年公司实现收入50.72亿元(-0.2%) 归母净利润1.17亿元(-19.8%) 归母净利率2.3%(-0.6pct);24H2实现收入25.38亿元(-3.4%) 归母净利润0.51亿元(-40.6%) 归母净利率2.0%(-1.2pct) [1]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2.0/2.4亿元 PE分别为16.5X/14.0X/11.9X [4] - 2024 - 2027E营业收入分别为5072/6598/7682/8763百万元 增速分别为0%/30%/16%/1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7/171/201/238百万元 增速分别为-20%/46%/17%/18% [7] 主营业务 - 2024年电动自行车/电动踏板车/电池/电动两轮车部件分别实现营收30.17/7.11/10.46/2.33亿元 分别同比+11.7%/-30.3%/-4.4%/+15.7% [2] - 截至2024年底 电动两轮车年产能超500万台 重庆新生产工厂预计到2026年产能逐步提升至每年200万台;拥有超1400家分销商 线下门店数超12800家 [2] 盈利能力与营运能力 - 2024年毛利率为13.1%(同比-0.3pct) 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6.1%/2.0%/4.6%/-0.3% 分别同比-0.1pct/+0.1pct/+0.8pct/持平 [3] - 2024年存货周转天数22.8天 较2023年减少5.9天;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0.03亿元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末余额为5.55亿元 [3] 新增长曲线布局 - 设定LYVA品牌为战略方向 提供电助力车等短途代步及轻运动产品 进军高端电助力自行车市场 截至年报日期自营门店数已达4家 [4] - 布局换电/租车等产业生态 构建租、换、售一体化系统平台 推出源行者子品牌 该业务处于萌芽阶段 未来5 - 10年持续发展 [4]
绿源集团控股(02451)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23 20:38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是中国内地领先电动两轮车供应商,“绿源”品牌近28年历史[5] - 2023年10月12日,公司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股份代号2451[7] - 上市日期为2023年10月12日[12] 公司专利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超700项专利[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729项专利,2024年新增313项专利申请,获得247项新专利授权[37] 公司产能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电动两轮车年产能超500万台,重庆新工厂预计2026年产能逐步提升至每年200万台[6] - 重庆智能生产工厂于2024年11月开始试运行,一期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能达200万辆[39] - 重庆厂房预计2026年产能逐步达到每年约200万辆[94] 公司销售网络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拥有超1400家分销商,覆盖31个省级行政区的328个城市,线下零售门店总数逾12800家[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线下分销网络覆盖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328个城市,有超1400家经销商及超12800家线下零售店[40] 公司股份及股东周年大会情况 - 公司将2025年5月22日举行股东周年大会[11] - 公司通过书面决议案将股份溢价账的若干进账金额资本化后发行2.88亿股股份[11] 公司上市所得款项情况 -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7.064亿港元[13] - 公司上市所得款项净额约为7.064亿港元[93] - 2024年8月30日,董事会将4200万港元重新分配至收购土地使用权及生产基础设施建设[94] - 首次公开发售所得款项净额拟定用途总额为70640万港元,重新分配前后不变[96]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为55800万港元,截至2024年8月30日为17150万港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动用65030万港元,未动用5620万港元[9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提升研发能力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为4100万港元,预计2025年6月底动用[9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研发新产品及升级产品和科技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为4100万港元,预计2025年6月底动用[9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加强销售及分销渠道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为610万港元,预计2025年年底动用[9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扩大国际市场销售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为610万港元,预计2025年年底动用[9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加强产能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为910万港元,预计2025年6月底动用[96] 公司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收入为50.72亿元,较2023年的50.83亿元下降约0.2%[16][20][53] - 2024年公司年内溢利为1.161亿元,较2023年的1.456亿元下降约20.3%[16][20][36][72] - 2024年公司毛利为6.65亿元,较2023年的6.812亿元下降约2.4%,毛利率为13.1%,同比减少0.3个百分点[20] - 2024年公司非流动资产为16.56054亿元,流动资产为26.68289亿元,资产总额为43.24343亿元[17] - 2024年公司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资本及储备为14.96421亿元,非控股权益为131.1万元,权益总额为14.97732亿元[17] - 2024年公司非流动负债为3.09445亿元,流动负债为25.17166亿元,负债总额为28.26611亿元[17] - 2024年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5.545亿元[21] - 董事会建议派付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末期股息每股普通股0.15港元[21] - 公司2024年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净利润从2023年的1.456亿元减少20.3%至2024年的1.161亿元,扣除股份付款开支后2024年溢利1.54亿元,较2023年仅略微减少5.9%[36] - 2023年和2024年销售成本分别为44.02亿元和44.07亿元,保持相对稳定[57] - 公司毛利由2023年的6.81亿元减少约2.4%至2024年的6.65亿元[58] - 2023年和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13.4%和13.1%,保持相对稳定[59] - 销售及营销成本由2023年的3.16亿元减少约1.5%至2024年的3.12亿元[60] - 公司行政开支从2023年的9920万元增加4.6%至2024年的1.038亿元,主要因股份支付费用增加[62] - 研发成本从2023年的1.894亿元增长22.1%至2024年的2.312亿元,因股份支付费用和研发项目增加[37][63] - 2024年确认金融资产减值拨回5.2万元,2023年确认减值拨备约90万元,因历史坏账收回[64] - 其他收入从2023年的6270万元增长40.5%至2024年的8810万元,因政府补助增加[65] - 存货从2023年末的2.54亿元增长19.3%至2024年末的3.031亿元,因原材料及在运货品增加[73] - 贸易应收款项从2023年末的1.844亿元增长69.6%至2024年末的3.127亿元,因企业及机构客户信贷销售增加[74] - 物业、厂房及设备从2023年末的9.586亿元增长30.9%至2024年末的12.553亿元,因产能扩张和工厂建设[76] - 资产总值从2023年末的38.625亿元增长12.0%至2024年末的43.243亿元,负债总额从23.349亿元增长21.1%至28.266亿元,资产负债率从60.5%增至65.4%,流动比率从1.44倍降至1.06倍[79]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3年末的9.95亿元减少44.3%至2024年末的5.545亿元,杠杆比率从42.6%增至68.1%,因所得款项净额余额减少和贴现票据增加[8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为10.023亿元,占同日总负债的35.5%;2023年12月31日为6.433亿元,占比27.6%[82] - 集团资本开支由2023年的2.033亿元增加约113.2%至2024年的4.334亿元[8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共有3085名雇员,2024年总员工开支为4.974亿元,较2023年的4.781亿元增加约4.0%[85]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电动自行车收入30.17亿元,较2023年的26.99亿元增长约11.7%;电动踏板车收入7.11亿元,较2023年的10.21亿元减少约30.3%;电池收入10.46亿元,较2023年的10.94亿元减少约4.4%;电动两轮车部件收入2.33亿元,较2023年的2.01亿元增长约15.7%;其他产品收入0.28亿元,较2023年的0.014亿元大幅增长约1889.0%[54][56] 公司经营战略及业务发展 - 2024年公司经营战略重大调整,构建三大增长曲线,耐用技术实现100%覆盖,80%产品系列覆盖智能化技术[23] - 公司规划三大增长曲线,分别聚焦电动两轮车、LYVA品牌、换电/租车产业生态,第三增长曲线为未来5 - 10年发展奠定基础[24] - 2024年公司积极开拓东南亚和欧洲市场,引入品牌带来新收入并提升国际影响力[26] - 2024年公司加大智能化等技术研发投入,设立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27] - 2024年公司推出30多款新车型,涵盖S90、Moda8和Cola10系列等[38] - 2023年公司与哈啰单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2024年成为滴滴青桔电动两轮车主要供应商并与美团建立伙伴关系[42] -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国际客户66家,新进入7个国家[42] - 2025年公司计划优先发展高端电助力自行车,并扩展至电动出行领域的生态系统服务[45] - 公司计划改进数字化电池管理系统,延长电池寿命并解决安全问题[46] - 公司计划进行战略性智能制造转型,预计2026年前获国家级认可[47] - 公司新建的重庆智能生产工厂按“绿色工厂”标准,探索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实践[44] - 截至报告日期,LYVA自营门店数量达4家,计划在更多战略位置开店[50] - 公司推出价格更符合中国消费者购买力的高端电助力自行车产品,进军10000元级别的高端市场[50] - 公司积极发展换电服务、租赁服务和售后服务三条互补业务线[52] - 公司通过融入尖端人工智能技术和推进专属数字电池管理系统,提升技术基础设施[51] 公司股权结构 -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倪先生拥有或视作拥有277664000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约65.08%[102] - 胡女士全資擁有的Apex Marine擁有131,200,000股股份,佔公司已發行股本總額約30.75%[106] - 胡女士及其配偶倪先生共有的Best Expand擁有15,264,000股股份,佔公司已發行股本總額約3.58%[106] - 倪先生全資擁有的Drago Investments擁有131,200,000股股份,佔公司已發行股本總額約30.75%[106] - 胡女士擁有或被視作擁有277,664,000股股份,佔公司已發行股本總額約65.08%[106] 公司管理层信息 - 倪先生在產品開發方面擁有逾35年經驗,在電動兩輪車行業擁有逾27年經驗[103] - 胡女士在電動兩輪車行業擁有逾27年的經驗[107] - 陳先生自2012年1月起,擔任浙江綠源電動車有限公司的副總裁[108] - 倪博原女士自2021年1月以來為本集團副總裁,主要負責市場營銷工作[109] - 吳先生於2022年7月獲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擁有逾16年的審核經驗[112] - 彭海涛先生66岁,于2022年7月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曾在百事、渣打银行等任职[115] - 刘伯斌先生51岁,于2022年7月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曾在南京中兴软件等任职[117] - 陈志峰先生46岁,于2023年6月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在金融及会计行业有逾21年经验[119] - 陈文胜先生54岁,于2013年12月获委任为集团副总裁,负责整体研发工作[121] - 李凤朗先生55岁,自2024年12月起获委任为公司副总裁,负责产品创新策略等[122] - 吴先生自2020年4月起任壹物科技独立董事,自2021年4月起任安徽晶赛科技独立董事[113] - 吴先生自2016年4月至2022年5月任安徽扬子地板独立董事,自2018年6月至2024年9月任南极电商独立董事[113] - 吴先生自2019年12月至2024年9月任安徽安瑞升新能源独立董事[113] - 彭先生于1983年7月获东北电力大学学士学位,1991年6月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15] - 刘伯斌先生于1996年7月获清华大学工程学士学位,2014年10月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17] - 丁霄先生41岁,2025年3月28日起任公司联席公司秘书,2025年4月拟任浙江绿源品牌研究院副总裁[126] - 朱卓婷女士自上市起任公司联席公司秘书,在企业服务领域有逾13年经验[127] 公司企业管治情况 - 公司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企业管治报告由董事会呈列[128] - 报告期内公司全面遵守企业管治守则所载的守则条文[129] - 董事会负责集团整体领导等,已成立审核、薪酬、提名、战略及投资四个委员会[132] - 公司为针对董事的法律诉讼安排适当责任保险并每年检讨范围[134] - 报告期内及直至年报日期,董事会由四名执行董事及四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135] - 倪博原女士于2024年6月26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David Ross Dingman先生于2024年3月18日辞任非执行董事[136] - 报告期内董事会遵守上市规则第3.10(1)条、第3.10(2)条及3.10A条规定[138] - 全体董事同意向公司及时披露其承诺及后续变动[138] - 董事会制定目标,使女性董事达到2名或女性代表达20%,已通过2024年6月决议实现[14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员工女性和男性比例分别约为35%和65%[142] - 董事会委任四名独立非执行董事,上市规则规定至少三名且比例至少占三分之一[14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提名委员会
绿源集团控股(2451.HK)"全场景轻出行"战略升维:一场打破内卷桎梏的产业突围战
格隆汇· 2025-04-01 13:32
文章核心观点 绿源公布以“全场景轻出行”为着力方向的全新战略,开启品牌战略升维跨越,通过业务版图重构、技术创新等举措应对行业挑战,有望打开商业天花板并在资本市场迎来价值重估,虽转型面临挑战,但值得关注支持 [1][15][34] 战略升维:从“产品”到“生态”的范式革命 从“制造商”向“生态服务商”跃迁 - 绿源“全场景轻出行方案”以用户为中心,围绕各场景打造全方位出行解决方案,标志行业从“卖车”向“硬件 + 软件 + 服务”一体化生态服务商转变 [4] 构建金字塔式盈利模型,打开增长天花板 + 价值重估可期 - 绿源业务版图重构形成三条增长曲线,第一曲线是电动车基本盘,锁定 2000 - 5000 元价格带,为探索新业务提供试错空间 [8] - 第二曲线“LYVA”品牌冲击万元以上中产消费市场,提振利润率,改善经销商利润空间,厂商关系变为互惠共赢,已发布三款系列车型,自营门店达四家 [8][11][12] - 第三曲线“源行者”专注两轮出行生态 + 数据服务,是向生态服务商转变的关键牌 [12] - 品牌结构转变为“一主多元复合品牌架构”,形成金字塔式利润模型,有望打开商业天花板并迎来价值重估 [15] 厚积薄发:技术创新与行业趋势共振 两轮电动车稳居市场前列,持续贡献“粮草” - 绿源是技术领军品牌,首创液冷技术,构建“持久”“耐用”品牌形象,引领行业升级,去年守住收入基本盘 [16][17] - 2024 年绿源总收入约 51 亿元,电动自行车销售收入超 30 亿元,同比增长约 12%,“新国标”刺激或带来市场换购量释放,绿源基本盘有望稳中有进 [20] - 绿源技术、制造领域的 know - how 形成创新生态体系,支撑二、三曲线扩展 [21] 进军中产消费市场,“LYVA”加速海外扩张可期 - 受政策等驱动,两轮车产品智能化升级,绿源早布局智能系统,80%产品系列覆盖智能化技术,开拓机构客户,有望获增长机会 [22] - 电动自行车市场价值预计从 2024 年 350 亿美元增长至 2030 年 620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近 10%,绿源加速海外拓展,“LYVA”或加速全球化扩张 [23] “源行者”:多措并举,产业链合作完善生态布局 - “源行者”开创“租换售修”新模式,包括零售智能服务、智慧租赁平台和换电赋能,增强绿源在两轮出行服务市场竞争力 [26] - 绿源战略投资换电初创公司,预计扩大换电网络,创造经常性收入流,换电为两轮出行市场提供想象空间 [26] - “源行者”提供景区等租赁服务并与平台整合获客,还为现有车辆提供智能设备改装服务以满足新国标需求 [27] - 绿源攻克中置电机难题,AI 与电机融合处于领先水平,中置电机被视作未来主流,预计 2025 年欧洲市场渗透率达 57% [28][29] 创新驱动:研发强度领先、关键成果突出,未来着力点清晰 - 绿源研发投入持续加码,2024 年研发费率升至 4.56%,处于业内领先水平 [31] - 绿源关键技术成果突出,专利储备丰富,到去年底拥有 729 项专利,新增 313 项专利申请,获 247 项新授权 [33] - 绿源计划重点关注车辆多方面性能,持续投入五个核心系统 [33]
绿源集团控股多轮驱动开启成长新篇章
证券日报· 2025-03-30 16:45
文章核心观点 2024年两轮电动车行业经营压力大,但绿源集团控股业绩稳健,宣布进军高端市场并布局电动车生态;新国标执行后行业龙头有望提高市占率,公司做好准备且技术创新,2025年将享受份额扩张和需求增长红利,多轮驱动走上高速增长之路 [1][2] 行业情况 - 2024年两轮电动车行业受宏观经济波动、产业链整治等因素影响,整体销量同比下降10% [1] - 新国标即将执行,对电池安全等方面严格要求,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不合规中小企业将退出市场 [1] - 2025年是两轮电动车行业分水岭,新国标和全产业链整治推动行业走向规范化,以旧换新、“8 + 3”过渡期政策刺激需求释放 [2] 公司业绩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72亿元,全年收入同比基本持平,扣除股份支付影响后的净利润小幅下降 [1] 公司战略布局 - 宣布进军以电助力车为代表的两轮车高端市场,并战略布局换电、租车、售后服务等电动车生态 [1] 公司应对新国标举措 - 做好符合新国标的新车型、新材料、新工艺储备,提前安排好产品切换节奏 [2] - 2024年浙江、广西、山东三大智造基地入选工信部“白名单”,重庆新基地(规划产能200万台/年)于2025年初投产 [2] 公司技术创新 - 2024年底推出高端智能出行品牌LYVA,依托技术沉淀自主研发的液冷中置电机性能达国际一流水平,打造标杆旗舰产品 [2] 公司发展前景 - 新国标执行后公司作为行业龙头有望提高市场占有率 [1] - 2025年经营规范的头部厂商将享受份额扩张和需求增长双重红利,公司主业份额扩张,高端电助力车开辟第二成长曲线,电动车生态打开发展空间,多轮驱动走上高速增长之路 [2]
绿源集团控股发布全新战略 存量竞争时代探索生态化布局
证券日报网· 2025-03-28 21:17
文章核心观点 - 3月28日绿源集团控股发布全新战略,推进“全场景轻出行方案”,标志其在行业存量竞争时代探索两轮出行生态化布局新篇章,该战略是对行业结构性变革的主动回应 [1] 战略内容 - “全场景轻出行方案”是以用户为核心,围绕用户生活场景构建的“硬件 + 软件 + 服务”全方位、一体化出行解决方案,核心是场景化产品矩阵和生态化服务体系深度融合协同,提供全方位出行体验 [1] 战略升级原因 - 政策上“新国标”实施带来产品更新需求持续释放;技术上物联网等核心技术快速成熟与规模化商用,使电动车向智能移动终端转变;消费市场上用户关注产品智能化、使用便利性、多场景适配性和服务生态完善度 [1] 场景化产品矩阵 - 研发多款产品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如运动场景区开发LYVA品牌;从单一品牌运营转变为“一主多元复合品牌架构” [2] 全球市场布局 - 产品远销80个国家和地区,已实现全场景应用;2025年将在东南亚、南亚、拉美等重点海外市场落实本土化战略,以智能设计、环保理念切入欧美等电助力自行车市场 [2] 战略规划与实践 - “全场景轻出行方案”是产品创新探索方向和向用户服务延伸的商业实践,公司正通过产品迭代和服务体系优化推进技术积累和模式探索,未来将关注用户需求变化完善产品功能和服务体验 [2]
绿源集团控股(02451)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28 20:53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报告期内年内溢利为1.161亿元,同比下降约20.3%[3] - 年内溢利(扣除以股份为基础之付款开支的影响)为1.54亿元,同比下降约5.9%[3] - 2024年收益为50.71956亿元,2023年为50.82982亿元[4] - 2024年毛利为6.65013亿元,2023年为6.81239亿元[4] - 2024年经营溢利为1.10171亿元,2023年为1.4039亿元[4] - 2024年资产总值为43.24343亿元,2023年为38.62481亿元[8] - 2024年流动净资产为1.51123亿元,2023年为8.01603亿元[8] - 2024年权益总额为14.97732亿元,2023年为15.27565亿元[10] - 2024年负债总额为28.26611亿元,2023年为23.34916亿元[10] - 2024年货品销售收益为5034752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5017533千元人民币[18] - 2024年来自服务的收益为37204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65449千元人民币[18] - 2024年总收益为5071956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5082982千元人民币[18] - 2024年其他收入为88,141千元,2023年为62,720千元;其他开支2024年为12,282千元,2023年为6,522千元[22] - 2024年其他收益净额为15,882千元,2023年为8,728千元[23] - 2024年所用原材料及耗材开支为4,073,292千元,2023年为4,069,415千元;雇员福利开支2024年为364,282千元,2023年为330,078千元等多项开支有相应数据[24] - 2024年财务成本总额为21,983千元,2023年为21,984千元;财务收入净额2024年为16,417千元,2023年为10,677千元[25] - 2024年所得税开支总额为9,363千元,2023年为5,533千元[26] - 2024年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为116,757千元,2023年为145,607千元[28][30] - 2024年已发行股份的加权平均数为395,120千股,2023年为335,859千股[28][30] - 2024年每股基本盈利为0.30元,2023年为0.43元[28] - 2024年就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调整为7,383千股,2023年为1,651千股[30] - 2024年用于计算每股摊薄盈利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402,503千股,2023年为337,510千股;每股摊薄盈利2024年为0.29元,2023年为0.43元[30] - 截至2024年和2023年12月31日存货分别为人民币303,068千元和254,028千元,同比增长19.3%;确认为销售成本的存货金额分别约为人民币4,076,307,000元和4,068,630,000元[31] - 2024年和2023年贸易应收款项-即期分别为人民币337,563千元和199,565千元,同比增长69.2%;扣除减值拨备后分别为312,216千元和179,838千元[32] - 2024年和2023年应收票据分别为人民币48,283千元和29,790千元,同比增长62.1%;扣除减值拨备后分别为48,086千元和29,678千元[33] - 2024年应收融资租赁款项-即期为0,2023年为人民币9,700千元,扣除减值拨备后为9,439千元[34] - 2024年和2023年贸易应收款项-非即期分别为人民币499千元和4,669千元,同比下降89.3%;扣除减值拨备后分别为486千元和4,543千元[37] - 2024年和2023年其他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分别为人民币415,338千元和330,690千元,同比增长25.6%[38] - 2024年和2023年贸易应付款项及应付票据以及其他应付款项分别为人民币1,655,711千元和1,552,893千元,同比增长6.6%[41] - 2024年和2023年借款总额分别为人民币1,002,333千元和643,346千元,同比增长55.8%[43] - 公司2024年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增长,但净利润从2023年的1.456亿人民币减少约20.3%至2024年的1.161亿人民币[45] - 扣除股份付款开支影响后,公司2024年溢利为1.54亿人民币,较2023年仅略微减少约5.9%[45] - 电动自行车销售收入从2023年的2699.9百万元增长11.7%至2024年的3016.5百万元[68] - 电动踏板车销售收入从2023年的1021.4百万元减少30.3%至2024年的711.4百万元[68] - 集团销售成本2023年为4401.7百万元,2024年为4406.9百万元,保持相对稳定[70] - 集团毛利从2023年的681.2百万元减少2.4%至2024年的665.0百万元[71] - 集团毛利率2023年为13.4%,2024年为13.1%,保持相对稳定[72] - 集团研发成本从2023年的189.4百万元增长22.1%至2024年的231.2百万元[75] - 集团年内溢利从2023年的145.6百万元减少20.3%至2024年的116.1百万元[83] - 集团存货从2023年的254.0百万元增长19.3%至2024年的303.1百万元[84] - 集团贸易应收款项从2023年的184.4百万元增长69.6%至2024年的312.7百万元[85] - 集团其他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从2023年的330.7百万元增长25.6%至2024年的415.3百万元[86] - 物业、厂房及设备从2023年末的9.586亿元增长约30.9%至2024年末的12.553亿元[88]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从2023年末的5.453亿元减少约9.8%至2024年末的4.917亿元,期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2020万元[89] - 贸易应付款项从2023年末的4.456亿元增长约8.5%至2024年末的4.833亿元[90] - 资产总值从2023年末的38.625亿元增长约12.0%至2024年末的43.243亿元,负债总额从23.349亿元增长约21.1%至28.266亿元,资产负债率从60.5%增至65.4%,流动比率从1.44倍降至1.06倍[91]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3年末的9.95亿元减少约44.3%至2024年末的5.545亿元,杠杆比率从42.6%增至68.1%[93] - 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从2023年末的6.433亿元增至2024年末的10.023亿元,占总负债比例从27.6%升至35.5%[94] - 银行授信从2023年末的16.65亿元增至2024年末的25.35亿元,已动用金额从9.216亿元增至11.164亿元[95] - 资本开支从2023年的2.033亿元增长约113.2%至2024年的4.334亿元[96] - 员工数量从2023年末的2906名增至2024年末的3085名,员工开支从2023年的4.781亿元增长约4.0%至2024年的4.974亿元[98] 股息分配 - 公司建议派付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末期股息每股普通股0.15港元,2023年为零[3] - 公司董事建议就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派發末期股息每股普通股0.15港元,总金额约6150万港元[40] - 董事会建议派付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末期股息每股普通股0.15港元,合共约6150万港元[135]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于2009年2月18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2023年10月12日在港交所上市[11][13] - 公司功能货币为港元,位于中国的集团实体功能货币为人民币,综合财务报表以人民币列示[13] 会计准则相关 - 多项新订或修订准则于2024年1月1日生效,对集团财务状况或经营业绩无重大影响[15][16] - 集团尚未提早采用部分新会计准则及诠释,预计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8号可能影响综合全面亏损表呈列[17] 客户与经营分部情况 - 2023年及2024年,无单个客户收益占集团收益10%以上[19] - 集团仅有一个可呈报经营分部,负责开发、制造和销售电动车及相关配件[20] - 集团90%以上的收益、经营溢利、非流动资产及负债来自中国[21] 公司业务发展与战略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729项专利,2024年新增313项专利申请并获得247项新专利授权[46][47] - 公司研发成本从2023年的1.894亿人民币增加约22.1%至2024年的2.312亿人民币[47] - 2024年公司推出30多款新车型,新车型结合智能电池系统及防滑安全的牵引力控制系统[48] - 公司重庆智能生产工厂于2024年11月开始试运行,一期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能力达200万辆[4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线下分销网络覆盖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328个城市,拥有超1400家经销商及超12800家线下零售店[50] - 2023年公司与哈啰单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2024年成为滴滴青桔电动两轮车主要供应商并与美团建立伙伴关系[52] -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国际客户66家,新进7个国家[53] - 2025年公司计划优先发展高端电助力自行车,扩展至电动出行领域生态系统服务[56] - 公司计划改进数字化电池管理系统,构建创新驱动型产品生态系统[58] - 公司建立统一研发平台,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协议,简化开发流程[58] - 公司计划进行战略性智能制造转型,2026年前获国家级认可[59] - 公司围绕“一部车骑十年”营销主题,加强与消费者互动,重视综艺娱乐营销[54] - 公司开展“全国安全公益行”活动,自主研发技术获“2024 ESG时代先锋案例”殊荣[55] - 2024年12月公司推出「LYVA」品牌并在杭州西湖开设首家自营门店,截至公告日期,LYVA自营门店数量达四家[61] - 公司将发展高端电助力自行车品牌「LYVA」,进军人民币10,000元级别的高端电助力自行车市场[62] - 公司售后业务线将为市面上约400百万辆电动车提供智能设备改装服务[64] 市场情况 - 2025年中国电动自行车市场预计强劲增长,市场竞争将转向质量驱动的差异化竞争[57] - 全球电助力自行车市场价值预计从2024年的35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62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接近10%[60] - 全球电助力自行车市场中,亚太地区约占63%,欧洲占31.4%,北美占3.9%[60] 股份计划相关 - 公司于2023年7月20日采纳首次公开发售前股份计划,于2023年8月21日有条件采纳首次公开发售后股份计划[10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对应16,736,000股相关股份的购股权,占2024年12月31日已发行股份(不包括库存股份)总数约4.08%,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前股份计划已授予108名合资格参与者[10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对应15,321,275股相关股份的购股权,占2024年12月31日已发行股份(不包括库存股份)总数约3.7%,尚未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前股份计划行使[10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3,212,500份首次公开发售后股份奖励,涉及3,212,500股首次公开发售后奖励股份,占截至公告日期已发行股份(不包括库存股份)总数约0.8%,已以零代价授予首次公开发售后股份计划项下107名合资格参与者[10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董事陈郭胜未行使的购股权为1,726,600份[10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五名最高薪酬人士未行使的购股权为3,129,400份,报告期间内行使140,280份,行使前股份加权平均收市价为5.30港元[103][10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集团其他雇员(除五名最高薪酬人士外)未行使的购股权为13,606,600份,报告期间内行使1,162,8
绿源集团控股:公司公告点评:24H1收入同增3%,电动自行车表现亮眼
海通证券· 2024-09-29 08:06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公司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34亿元,同比增长3.2%;归母净利润0.66亿元,同比增长9.6% [5] - 电动自行车收入增长25.09%,主要由于公司领先的研发和定制能力提高了产品竞争力,销量增加约32.2% [5] - 电动踏板车收入下降39.62%,主要是由于2019年实施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持续影响,导致消费者对电动轻型摩托车需求下降 [5] - 公司毛利率保持稳定在12%,主要由于通过核心技术的成功应用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和生产效率 [5] 行业政策利好 - 2024年工信部开启新国标修订工作,有助于行业集中度提升,绿源作为符合新规的首批企业之一将受益 [6] 盈利预测和估值 - 预计公司2024-2025年净利润分别为1.6/1.8亿元,当前对应17/15xPE [6] - 参考可比公司给予公司2024年17-19倍PE估值,合理价值区间为6.96-7.78港元 [6]
绿源集团控股(02451) - 2024 - 中期财报
2024-09-26 16:55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注册办事处位于开曼群岛,总部位于中国浙江省金華市開發區[3] - 公司主要往来银行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華經濟開發區支行[4] - 公司董事会包括执行董事倪捷先生(主席)、胡繼紅女士、陈郭胜先生及倪博原女士(于2024年6月26日获委任)[3] - 公司核数师为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4] - 公司香港主要营业地点位于香港铜锣湾勿地臣街1号时代广场二座31楼[3] - 公司股份代号为2451[3] 上市信息 - 公司于2023年10月12日在联交所主板上市[6] - 全球发售所得款净额约为706.4百万港元[6] - 公司股份溢价账的若干进账金额资本化后发行288,000,000股股份[5] 财务表现 - 公司2024年上半年收入为人民币2,533.9百万元,同比增长3.2%[10] - 公司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为人民币66.0百万元,同比增长9.6%[10] - 公司2024年上半年研发成本为人民币92.0百万元,同比增长19.0%[11] - 公司截至2024年6月30日拥有623项专利,新增专利申请38项,新增专利授权76项[11] - 公司2024年上半年推出20多款新产品,包括S90、Moda8、Cola10等[12] - 公司2024年上半年生产组装效率提升约30%[13] - 公司2024年上半年线下分销网络覆盖中国大陆31个省級行政區的325个城市,拥有1,210家经销商及超过13,000家线下零售点[14] - 公司2024年上半年对企業及機構客戶的銷售量达到约42万台,超过2023年全年销量[14] - 公司2024年上半年新增國際客戶37家,新进入16个国家[14] - 电动自行车的销售收入从2023年同期的1,235.6百万元增长25.1%至1,545.7百万元[21] - 电动踏板车的销售收入从2023年同期的571.4百万元减少39.6%至345.0百万元[21] - 电池销售收入从2023年同期的535.5百万元减少4.4%至512.1百万元[21] - 公司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保持稳定,约为12.0%[23] - 公司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期内溢利为人民币66.0百万元,同比增长9.6%[32] - 公司存货由2023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254.0百万元增加34.8%至2024年6月30日的人民币342.3百万元[33] - 公司贸易应收款项由2023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184.4百万元增加110.2%至2024年6月30日的人民币387.5百万元[34] - 公司其他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由2023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330.7百万元增加16.6%至2024年6月30日的人民币385.6百万元[35] - 公司物业、厂房及设备由2023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958.6百万元增加13.8%至2024年6月30日的人民币1,090.8百万元[36] - 公司使用权资产由2023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96.5百万元增加45.9%至2024年6月30日的人民币140.8百万元[37] - 公司资产总值由2023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3,862.5百万元增加18.5%至2024年6月30日的人民币4,577.9百万元[40] - 公司负债总额由2023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2,334.9百万元增加29.1%至2024年6月30日的人民币3,015.4百万元[40]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由2023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995.0百万元增加16.6%至2024年6月30日的人民币1,160.2百万元[41] - 公司资本开支由2023年6月30日的人民币154.5百万元减少9.7%至2024年6月30日的人民币139.6百万元[43] - 公司员工总数为2,977名,员工总开支为人民币245.1百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4%[45] 研发与创新 - 公司2024年上半年研发成本为92.0百万元,同比增长19.0%[26] - 公司截至2024年6月30日拥有623项专利,新增专利申请38项,新增专利授权76项[11] - 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电池技术取得突破,计划进一步改进系统以提高热管理和低温操作能力[16] - 公司计划提升研发能力,以维持科技优势,预计2025年年底前动用85百万港元[49] - 公司计划研发新产品及升级产品及科技,预计2025年6月底前动用77百万港元[49] - 公司计划招聘额外研发人员,预计2024年年底前动用8百万港元[49] 生产与设施 - 公司计划在重庆市建造新的生产设施,即重慶工廠,已开始建造[13] - 公司计划到2026年将重庆工厂的产能提升至每年约200万台[16] - 重庆工厂预计2026年产能将达到每年约200万辆[48] 市场与销售 - 公司2024年上半年线下分销网络覆盖中国大陆31个省級行政區的325个城市,拥有1,210家经销商及超过13,000家线下零售点[14] - 公司2024年上半年对企業及機構客戶的銷售量达到约42万台,超过2023年全年销量[14] - 公司2024年上半年新增國際客戶37家,新进入16个国家[14] - 公司计划通过与知名品牌联名和全国范围内的以旧换新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17] - 公司计划在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等主要海外市场实施本地化策略,并推动在欧洲和美国的市场拓展[17] 资本运作与融资 - 公司所得款项净额约为706.4百万港元,用于全球发售[48] - 公司重新分配了42.0百万港元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用于收购土地使用权及生产基础设施建设[48] - 公司董事会决定向107名合资格参与者授予3,212,500份首次公开发售后股份奖励,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0.78%[46] - 公司董事会确认重新分配不会对现有业务及营运造成重大不利影响[48] - 公司计划进行品牌及营销活动,预计2024年年底前动用0.5百万港元[49] - 公司计划扩大在国际市场的销售,预计2024年年底前动用7.4百万港元[49] 股东与股权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倪先生和胡女士分别持有公司34.33%和30.75%的股份[73][7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Apex Marine和Drago Investments分别持有公司30.75%的股份[74][7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Shipston Electric及其关联公司持有公司5.39%的股份[76] - 陈郭胜先生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前股份计划获授一项购股权,可购买1,726,600股股份[7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为426,667,000股[74] 其他 - 公司董事会不建议就截至2024年6月30日为止六个月派发中期股息[52] - 公司于2024年7月3日向承授人授出3,212,500份首次公开发售后股份奖励,涉及3,212,500股股份,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0.78%[6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受托人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后股份计划持有14,219,500股股份[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