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熙生物(688363)

搜索文档
国货美妆下半场 海外市场成关键
北京商报· 2025-09-05 00:11
截至目前,多家国货美妆品牌交出上半年成绩单,珀莱雅、上美股份、毛戈平、水羊股份营收、净利润 双增,贝泰妮、华熙生物依然挣扎在增长难的困境中,逸仙电商仍徘徊在亏损边缘。当流量红利期退 去,国货美妆各家面临的困境浮出水面。多品牌、高端化、出海……各美妆品牌纷纷亮牌,随着国内美 妆市场竞争进入下半场,谁能抢先寻得破解之法,谁便能在接下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毛戈平净利增长 逸仙电商持续亏损 单从业绩数据来看,上半年上美股份表现亮眼,收入41.08亿元,同比增长17.3%;净利润5.24亿元,同 比增长30.65%。其中主品牌韩束撑起大半江山。同样在上半年表现不错的还有毛戈平和水羊股份。根 据财报数据,毛戈平上半年营收25.88亿元,同比增长31.3%;净利润6.7亿元,同比增长36.1%。水羊股 份上半年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9.02%;净利润1.23亿元,同比增长16.54%。与去年同期相比,水羊股 份净利润下滑状态。 相较上述美妆品牌的增长幅度,国货美妆龙头珀莱雅"中规中矩"。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珀莱雅营收 53.62亿元,同比增长7.21%;净利润7.99亿元,同比增长13.8%。不过,与前几年相比,珀莱雅的 ...
财报里的国货美妆下半场:谁掉队,谁逆袭
北京商报· 2025-09-04 21:40
行业整体表现 - 国货美妆行业呈现分化态势 部分公司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 部分公司面临增长困境或持续亏损 [1] - 流量红利期退去导致行业高营销高增长时代结束 各品牌需通过战略调整寻求新增长路径 [6] 珀莱雅 - 上半年营业收入53.62亿元同比增长7.21% 净利润7.99亿元同比增长13.8% 但增长幅度呈现逐渐放缓态势 [4] - 通过多品牌战略构筑护城河 先后收购彩棠、圣歌兰、Off&Relax、CORRECTORS等品牌 其中彩棠营收占比超10% [7] - 拟发行H股在香港上市 并通过巴黎分公司启动海外并购 重点布局婴童护理、香水及男士护肤等赛道 [9] 上美股份 - 上半年收入41.08亿元同比增长17.3% 净利润5.24亿元同比增长30.65% 主品牌韩束营收33.44亿元同比增长14.3% 营收占比超八成 [3][8] - 依靠价格优势在平价市场破局 韩束399元低价套装在抖音渠道表现突出 但陷入价格战舆论质疑 [8] 毛戈平 - 上半年营收25.88亿元同比增长31.3% 净利润6.7亿元同比增长36.1% 为净利增长最多的品牌之一 [3] 水羊股份 - 上半年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9.02% 净利润1.23亿元同比增长16.54% 扭转去年同期净利润下滑状态 [3] - 重点布局高端化转型 收购法国高端品牌伊菲丹、法国中高端品牌PierAuge 控股收购美国高奢护肤品牌ReVive [7] - 初步实现全球化布局 包括品牌全球化、研发与供应链全球化、市场与渠道全球化 [10] 贝泰妮 - 上半年营业收入23.72亿元同比减少15.43% 净利润2.47亿元同比减少49.01% 陷入增长困境 [4] - 主动推进战略调整 聚焦高价值产品与高质量增长 减少低效促销与资源投入 推动毛利率提升和经营性现金流改善 [5] - 构建多品牌矩阵 高端抗衰品牌瑷科缦营收同比增长93.9% 薇诺娜宝贝在婴童护肤赛道保持领先增长 [8] - 加大海外市场布局 建立泰国等区域总部 产品进入当地主流KA和医美诊所渠道 在中国香港和澳门万宁商城开展销售 [9] 逸仙电商 - 上半年营收19.2亿元同比增长22.48% 净亏损2297万元 较去年同期有所收窄但仍在亏损边缘徘徊 [4] - 持续推动战略转型 坚持创新驱动增长逻辑 通过研发创新优化品类结构 [5] - 2020年启动出海业务登陆东南亚Shopee平台 2022年进入日本市场 2023年入驻线下美妆集合店 同步开拓北美市场 [10] - 投资超过8000万元在上海开设逸仙全球创新研发中心 [10] 华熙生物 - 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19.57%至22.61亿元 净利润下跌35.38%至2.21亿元 交出了最差半年财报 [4] - 功能性护肤业务营收占比超四成 护肤品业务收入9.12亿元同比下降33.97% [4] 战略方向 - 多品牌、高端化、出海成为国货美妆共同战略选择 各企业通过收购和孵化拓展品牌矩阵 [1][7][8][9] - 行业面临战略性品牌结构化不足和品牌用户价值不高的挑战 需要加强品牌布局和用户价值提升 [10] - 资本投资并购和品牌用户运营将成为国货美妆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10]
华熙生物(688363):2025Q2利润同比正增长,期待变革成效落地
国联民生证券· 2025-09-04 19:26
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4][6] 核心观点 - 2025Q2归母净利润同比+20.9%至1.19亿元 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8.8%至0.92亿元 利润实现同比正增长 [12][13] - 公司推动品牌传播向效益导向转型 2025Q2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12.46个百分点 盈利能力优化 [4][13] - 医疗终端业务收入6.73亿元 其中皮肤类医疗产品收入4.67亿元(同比-1.8%)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收入小幅下降 [14] - 推出合规水光产品"润百颜·玻玻"和动能素"润致·缇透" 强化一站式抗衰解决方案 [14] - 构建"直销精耕头部+经销覆盖长尾"渠道体系 直销渠道占比超过80% [14] - 2025Q2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约4837万元 夯实资产质量 [13]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45.65/50.31/57.10亿元 对应增速-15.0%/10.2%/13.5% [4][16]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3/5.67/6.46亿元 对应增速165.5%/22.6%/13.9% [4][16] - 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0.96/1.18/1.34元/股 [4][16] - 预计2025年毛利率74.50% 净利率10.13% ROE 6.49% [18] 业务表现 - 2025H1营收22.61亿元(同比-19.6%) 归母净利润2.21亿元(同比-35.4%) [12] - 2025Q2营收11.83亿元(同比-18.4%) [12] - 研发投入集中于高壁垒透明质酸产品和生物活性物新产品 [13] - 通过B端专业IP项目和C端"致享荟"IP提升专业影响力与用户忠诚度 [14] 估值数据 - 当前股价56.95元 [6] - 总股本/流通股本482百万股 流通A股市值27,431.58百万元 [7] - 每股净资产14.60元 资产负债率17.59% [7] - 2025年预测市盈率59.3倍 市净率3.8倍 EV/EBITDA 20.1倍 [16]
医疗美容板块9月4日跌1.3%,锦波生物领跌,主力资金净流出5863.91万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9-04 16:55
板块整体表现 - 医疗美容板块单日下跌1.3% 领跌个股为锦波生物[1] - 上证指数下跌1.25%至3765.88点 深证成指下跌2.83%至12118.7点[1] - 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5863.91万元 游资净流入3415.42万元 散户净流入2448.49万元[1] 个股价格变动 - 锦波生物下跌3.81%至305元 成交额3.01亿元[1] - 爱美客下跌1.83%至184.07元 成交额7.63亿元[1] - 华熙生物下跌0.66%至55.35元 成交额2.59亿元[1] - *ST美谷微涨0.32%至3.15元 成交额3034.47万元[1] 资金流向明细 - 爱美客主力资金净流出5268.55万元(-6.91%) 游资净流入2007.36万元(2.63%) 散户净流入3261.19万元(4.28%)[2] - 华熙生物主力资金净流出706.81万元(-2.73%) 游资净流入1233.39万元(4.77%) 散户净流出526.58万元(-2.03%)[2] - *ST美谷主力资金净流入111.46万元(3.67%) 游资净流入174.67万元(5.76%) 散户净流出286.12万元(-9.43%)[2]
医美企业半年成绩单:巨子领跑、华熙、敷尔佳求变,行业转型加速
北京商报· 2025-09-04 13:37
行业整体发展趋势 - 医美行业从"流量红利"向"技术壁垒"转型 [2] - 重组胶原蛋白与玻尿酸赛道竞争白热化 [2] - "械三证"成为行业新的入场券 [2] - 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市场预计以44.93%年复合增长率增长 2025年达585.7亿元 2030年达2193.8亿元 [14] - 未来竞争将是研发实力、专利布局和合规准入的综合较量 [16] 华熙生物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2.61亿元 同比下降19.57% [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21亿元 同比下降35.38% [3] - 扣非净利润1.74亿元 同比下降45%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18亿元 较去年同期2.65亿元下降 [4] - 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收入9.12亿元 同比下降33.97% [5] - 该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72.45%降至2024年47.84% [7] 华熙生物战略调整 - 主动砍掉低效营销 重构科学品牌体系 [5] - 董事长直接管理品牌与传播管理中心及核心品牌 [7] - 研发重组人源胶原蛋白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14] - 明确反对"透明质酸过气论" 通过技术升级守住玻尿酸阵地 [14] 敷尔佳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8.63亿元 同比下降8.15% [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3亿元 同比下降32.54% [4] - 扣非净利润1.66亿元 同比下降48.66% [4]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62亿元 较去年同期3.57亿元大幅下降 [9] - 医疗器械类产品收入2.38亿元 同比大跌48.07% [8] - 该业务收入占比从去年同期48.83%降至27.61% [8] 敷尔佳渠道调整 - 销售费用4.2亿元 比去年同期3.01亿元增长39.56% [5] - 线上渠道销售额6.95亿元 同比增长47% 占比从50.26%提高至80.5% [10] - 线下渠道优化导致医疗器械类产品收入降低 [9] - 面临库存积压、渠道冲突、价格体系混乱等问题 [10] 敷尔佳技术布局 - 2022年开始布局胶原蛋白赛道 推出Ⅱ类医用胶原蛋白敷料 [15] - 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贴敷料等产品完成临床试验备案 [15] - 构建透明质酸钠与胶原蛋白双轮驱动产品矩阵 [15] 巨子生物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1.13亿元 同比增长22.5% [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82亿元 同比增长20.2% [5] - 专业皮肤护理产品贡献99.7%收入 其中功效性护肤品营收24.1亿元占比77.4% [11] - "可复美"品牌贡献营收25.42亿元 同比增长22.7% 占总收益81.7% [12] 巨子生物技术优势 - 重组胶原蛋白领域头部企业 港股"胶原蛋白第一股" [12] - 三类医疗器械"重组胶原蛋白植入剂"上市申请获CDE受理 [15] - 有四款研发中的重组胶原蛋白三类医疗器械 预计2024-2025年取得注册证 [15] 产品技术竞争格局 - 国内仅有三张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产品"械三证"均属于锦波生物 [14] - 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就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公开争论 [13] - 玻尿酸和胶原蛋白成为医美行业两大抗衰成分博弈焦点 [14]
医美企业半年成绩单:巨子领跑、华熙敷尔佳求变,行业转型加速
北京商报· 2025-09-04 13:22
核心观点 - 医美行业正从流量红利向技术壁垒转型 头部企业业绩分化明显 巨子生物以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长 华熙生物和敷尔佳则因业务调整和渠道问题出现业绩下滑 [1][4][17] 华熙生物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2.61亿元 同比下降19.57%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1亿元 同比下降35.38% [2]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74亿元 同比下降45%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18亿元 较上年同期2.65亿元下降17.5% [3] - 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原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收入9.12亿元 同比大幅下降33.97% [5] - 该业务占比从2022年72.45%降至2024年47.84% [6] 敷尔佳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8.63亿元 同比下降8.15%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亿元 同比下降32.54% [3]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1.66亿元 同比下降48.66% [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62亿元 较上年同期3.57亿元下降54.7% [8] - 销售费用4.2亿元 较去年同期3.01亿元增长39.56% [5] - 线上渠道销售额6.95亿元 同比增长47% 占比从50.26%提升至80.5% [9] 巨子生物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1.13亿元 同比增长22.5% 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盈利11.82亿元 同比增长20.2% [4][10] - 专业皮肤护理产品收入占比99.7% 其中功效性护肤品营收24.1亿元(占比77.4%)医用敷料营收6.93亿元(占比22.3%) [10] - 可复美品牌贡献营收25.42亿元 同比增长22.7% 占总收益81.7% [11] 业务结构分析 - 华熙生物医疗器械类产品收入下滑 公司聚焦重组胶原蛋白第三类医疗器械研发 产品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15] - 敷尔佳医疗器械类产品收入2.38亿元 同比大跌48.07% 主因线下渠道优化影响 [7][8] - 敷尔佳布局胶原蛋白赛道 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16] - 巨子生物专业护肤品以重组胶原蛋白为核心 但尚未持有医美注射类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16] 行业技术竞争格局 - 重组胶原蛋白市场预计以44.93%年复合增长率增长 2025年达585.7亿元 2030年达2193.8亿元 [15] - 国内仅锦波生物持有三张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产品"械三证" [13] - 华熙生物持有13个三类批文(11个医美注射类)巨子生物持有1个非医美注射类三类批文 [14] - 行业竞争焦点从营销驱动转向研发实力、专利布局和合规准入的综合较量 [17]
业绩连降后触底?华熙生物反击“玻尿酸过气论”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9-04 08:06
核心观点 - 华熙生物2025年中期财报业绩表现远逊于巨子生物 营收同比下降19.57%至22.61亿元 归母净利润下降35.38%至2.21亿元 毛利润下降23.35%至16.05亿元 而巨子生物三项指标均增长超20% 营收达31.13亿元 净利润11.82亿元 毛利润25.42亿元[4] - 两家公司竞争态势反映中国功效护肤修护赛道话语权从玻尿酸补水转向重组胶原蛋白+械妆协同[14] - 华熙生物业绩下滑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 包括内部策略调整和外部市场变化 而非单纯被对手单点击穿[27] 财务表现对比 - 华熙生物2025年上半年护肤品业务收入9.12亿元 同比下滑34% 巨子生物同期护肤品收入31.03亿元 同比增长22.27%[10] - 华熙生物四大护肤品牌收入从2022年46.07亿元下滑至2024年25.69亿元 降幅超44% 减少超20亿元收入[10] - 巨子生物功能性护肤品收入从2022年15.62亿元增长至2024年43亿元 涨幅超过175%[10] 产品与品牌策略 - 华熙生物护肤品业务以润百颜为首四大品牌 2022年润百颜收入13.85亿元 夸迪收入13.68亿元[8] - 巨子生物以可复美为主打品牌 2025年上半年可复美营收25.42亿元 占总营收比例高达81.7%[11] - 华熙生物产品被指存在同质化问题 四大品牌均主打透明质酸且价格区间重叠[25] 市场竞争与行业趋势 -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两家公司护肤品业务呈现此消彼长态势[11] - 修护叙事+械妆协同在平台大促中赢得更高转化效率 重组胶原蛋白+医械背书叙事持续放大[27] - 成分党趋于理性 消费者意识到不同成分有不同适用场景[25] 企业动态与争议事件 - 华熙生物2025年5月发布文章直指多家券商为巨子生物站台 列举华泰证券 安信证券 国金证券 西部证券研报内容[17]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5月24日发布检测报告 称可复美产品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 远低于标注0.1%下限[20] - 华熙生物6月1日公开站队大嘴博士 称其关联公司属华熙生态成员 巨子生物迅速反击称华熙生物颠倒黑白[21][22] - 华熙生物将上半年传播战写入财报 表示对不讲科学言论坚决发声 特别针对透明质酸过气论进行反击[23] 潜在风险 - 巨子生物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约4.67亿元 同比增幅高达138.13% 引发市场对渠道库存积压或回款周期延长的担忧[13] - 部分批发商在618大促后对巨子生物产品出现低价甩货 显示渠道端补货意愿下降[12] - 巨子生物大单品策略依赖度过高 明星单品若遇质量或舆情问题将对公司整体产生重大影响[11]
敦煌大漠见证修护新纪元:润百颜开启“细胞修护”2.0时代
FBeauty未来迹· 2025-09-03 20:40
行业趋势 - 中国舒缓修护类市场规模达1782.46亿元 同比增长8.81% 占化妆品市场近四分之一[3] - 修护功能从附加需求进阶为皮肤健康底层需求 技术路径从表层修护进入细胞级修护[3][4] - 细胞生物学/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科技加速融入护肤品研发[3] 品牌战略升级 - 润百颜宣布进入"细胞修护2.0时代" 以细胞级科研切入千亿修护赛道[4] - 全新品牌定位为"修护好底子、成就好面子" 强调肌底修护是护肤基础[20] - 提出"五位一体"产品开发逻辑:健康品/信任品/情绪品/陪伴品/消费品[22] - 更新品牌Logo形象 从"科学家"形态转变为"守护者"姿态[25] 技术突破 - 基于《Cell》将细胞外基质(ECM)列为第13大衰老标志物的科学发现[16][18] - 开创性提出"智能ECM细胞生态"修护理念 突破传统成分战争[28] - 推出INFIHA®细胞修护科技 通过"深/准/全"三维度实现细胞生态重建[33] - 技术路径从细胞外基质延伸至细胞间通讯和细胞内部形成三大科研板块[31] 研发体系支撑 - 华熙生物上半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5.25% 占营业收入比重达10.22%[42] - 合并优化超30%研发项目 资源集中投入核心领域[42] - 公司战略从"生产制造"向"生命科学前沿探索"转型[14] - 组织架构调整:个人健康消费品事业部更名为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事业部[41] 营销与文化赋能 - 采用"以体验代替陈述"的发布会形式 结合敦煌文化IP与生物科技[4][8] - 选择张艺兴作为全球代言人 契合品牌"修护坚守"精神内核[36] - 营销策略转向精细化"效益优先"体系 替代粗放投流模式[42] - 通过文化共鸣实现品牌价值升华 展现科技实力与文化自信[40]
两媒体报道华熙生物交”最差中报” 赵燕回归一线已半年
中国经济网· 2025-09-03 16:1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2.61亿元,同比下滑19.57% [1][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1亿元,同比下滑35.38% [1][2]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滑45.00% [1][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18亿元,同比增长17.49% [1][2] 资产负债状况 - 报告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70.33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3.27% [2] - 总资产85.73亿元,较上年度末下降0.97% [2] 历史盈利趋势 - 归母净利润连续三年下降:2022年9.709亿元、2023年5.926亿元、2024年1.743亿元 [2][3] - 扣非净利润同步下滑:2022年8.521亿元、2023年4.905亿元、2024年1.073亿元 [2][3] - 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70.59%,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78.13% [3] 收入与毛利变动 - 营业总收入从2022年63.59亿元降至2024年53.71亿元 [3] - 毛利润从2022年48.96亿元降至2024年39.78亿元 [3] - 2024年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11.61% [3] 管理层与组织变动 - 创始人赵燕于2025年3月回归业务一线并推行反腐改革 [3] - 2025年上半年董监高人员11人离任 [4] - 原首席科学家郭学平及业务副总裁樊媛、邹松岩先后离任 [4] 负面舆情与法律风险 - 2025年7月前员工指控公司财务造假,公司声明称内容纯捏造并已报案 [4] - 因爆料人身处境外,案件仍在侦办中 [4] 公司基本信息 - 成立时间为2000年,注册地位于山东省济南市 [4] - 注册资本4.82亿元,实缴资本4.8亿元 [4] - 曾用名华熙福瑞达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4]
中材国际、珠城科技目标价涨幅超40% 亿华通评级被调低丨券商评级观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3 09:40
券商评级活动概览 - 9月2日券商共发布33次上市公司目标价 其中目标价涨幅排名前三的公司为中材国际(43.65%)、珠城科技(41.51%)、光云科技(35.72%) 分属专业工程、家电零部件、IT服务行业[1] - 当日有35家上市公司获得券商推荐 大唐发电、中国广核、三峡能源各获1家机构推荐[3] 目标价涨幅详情 - 中信证券给予中材国际买入评级 目标价13元 较最新收盘价涨幅43.65%[2] - 中信证券给予珠城科技派评级 目标价75元 较最新收盘价涨幅41.51%[2] - 中信证券上调光云科技至增持评级 目标价22元 较最新收盘价涨幅35.72%[2][5] - 深南电路获招银国际证券买入评级 目标价235元 涨幅30.64% 为涨幅排名第五[2] - 涨幅超20%的公司包括斯瑞新材(24.53%)、东航物流(24.35%)、招商银行(24.31%)等共10家企业[2] 评级调整动态 - 评级调高仅1家次 中信证券将光云科技从持有上调至增持[3][5] - 评级调低仅1家次 长江证券将亿华通从买入下调至增持 所属电池行业[5][6] - 首次覆盖仅1次 中信证券首次覆盖赤峰黄金并给予买入评级 所属贵金属行业[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