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000931)

搜索文档
中关村论坛年会热议未来产业 全球智库共商创新合作
中国新闻网· 2025-03-30 15:23
文章核心观点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全球科技创新高端智库论坛”举行,探讨未来产业和创新生态发展之路,现场有签约仪式和蓝皮书发布 [1][2] 会议概况 - 主题为“未来产业和创新生态:全球智库之声”,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会 [1] - 由中国科学技术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多机构承办和协办 [2] 各方观点 -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刘晖称北京以制度创新为引擎、未来产业为突破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希望专家等提供建议推动成果全球共享 [1] - 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主席埃里克·F·奥弗兰德指出科技创新速度迅猛,呼吁携手构建美好未来 [1] - 英国驻华大使馆创新事务公使衔参赞墨泰表示需国际合作获研究证据和分析以应对全球挑战与机遇 [1] 会议成果 - 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签约迎来新成员,已发展成有16个国家95家联盟理事单位的民间多边交流合作平台 [2] - 发布中国国内首部国际科技合作蓝皮书《北京国际科技合作发展报告(2024)》,界定内涵与形式,梳理现状与趋势并提出发展建议 [2]
中关村论坛年会|抢占科技前沿,“AI+新材料”成热点
环球网· 2025-03-30 14:53
文章核心观点 AI技术与新材料产业深度融合是科技创新必然趋势 中化信息、吉林大学和枫清科技成立联合实验室 整合优势资源加速新材料研发进程[1][3][5]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 - 中化信息、吉林大学和枫清科技宣告成立“人工智能赋能新材料联合实验室” 体现“产学研”结合创新理念[3] - 中国中化聚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布局化工新材料 AI与新材料技术融合是其智能化战略创新场景 中化信息构建相关平台赋能多场景应用[3] - 枫清科技构建新一代智能体平台 为企业提供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平台型产品与解决方案 中化信息依托其平台在“AI+化工”和“AI+农业”领域赋能[4] - 吉林大学在跨学科科研体系建设取得突破 研发新材料设计平台 与枫清科技紧密合作 将在联合实验室发挥科研创新作用并实现产业落地[4] - 枫清科技创始人认为整合三方资源能加速新材料研发 生态合作可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5] 解码新材料研发的“AI+”方程式 - 联合实验室核心目标是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材料研发全流程 着力于垂直领域推理大模型建设、特定新材料领域产业数据资产建设、智能化工具平台建设、基础理论融合研究与人才培养[7] - 枫清科技核心技术将在联合实验室发挥关键作用 可构建行业推理模型 提升材料性能预测准确性和效率[8] - 中化信息期待联合实验室利用AI优势加速化工新材料研发创新 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环境友好新材料[10] - 吉林大学希望联合实验室结合高校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 加速新材料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 培养创新型人才[10] - 枫清科技将人才、创新文化和产业驱动视为持续创新关键 80%员工为研发人员 鼓励创新并通过产业验证实现闭环 中关村论坛促进其与国际产业和科技企业交流[10]
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与科学学院教授博顿·罗斯卡:利用光遗传学技术恢复视力,让失明者重见光明|聚焦中关村论坛
华夏时报· 2025-03-30 12:56
文章核心观点 博顿·罗斯卡介绍利用光遗传技术恢复视障患者部分视力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展示治疗成果并表达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期望 [1][4][5] 论坛信息 -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3月29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科技有爱,共创美好世界”,是中关村论坛今年首次设立的残疾人领域平行论坛 [1] - 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与科学学院教授博顿·罗斯卡作主旨演讲,他是相关领域全球知名专家,2024年获沃尔夫医学奖 [1] 基因技术原理 - 视觉图像经视网膜、眼睛、大脑至视觉皮层形成视觉活动,视网膜感光细胞出问题会致永久性视力障碍或失明,但神经节细胞和脑神经通路可能完好 [2] - 博顿·罗斯卡发现可将绿藻导光基因注入失明者视网膜替代感光细胞,恢复视觉链路,已发现四种注入导光传感器的技术 [2][3] - 介绍使用神经节细胞作为靶细胞的基因技术疗法,在实验室制造人造视网膜,用病毒一核作载体注入玻璃体内生成功能性视网膜细胞,配合光刺激护目镜可让患者识别物体 [3] 治疗成果 - 展示治疗成果,如失明患者佩戴光刺激护目镜后可找到桌上笔记本、数出笔的数量并精准定位笔的位置 [4] - 该技术能使患者恢复部分视觉活动,但患者无法认出人脸和读书 [4] 未来期望 - 希望未来新技术能帮助患者进一步恢复,包括识别人脸、恢复一定阅读能力 [4] - 希望技术发展能从根本上杜绝青少年近视、老年人青光眼和白内障等疾病或症状 [5]
中关村U30榜单出炉!十年吸引6000余名青创人才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3-30 12:32
自2015年发起以来,中关村U30累计吸引全球6000余名青年科技创业者参与。这个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 业的平台选拔出279位优胜者。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74%,约三分之一是博士学历。 这些青年创业者投身的项目广泛覆盖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 略方向。这些项目累计已创造就业岗位数万个。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3月30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北京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论坛上,2024年度中关村U30榜单出炉, 2025年度青年科技创业者招募同步启动。 2024年度中关村U30优胜者的平均年龄仅31岁。他们创立的企业中,已有24家完成一轮以上融资。 2025年度招募工作重点面向35岁以下青年创新创业者,聚焦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等七 大领域。未来,中关村U30将继续扮演"创新孵化器"角色,解决创业者实际诉求,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 梦想舞台。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10年来,中关村U30孵化企业累计完成再融资超200亿元,培育出2家上市企业、8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 其中,23家 ...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卡泽罗尼:人工智能将使外骨骼产品与人互动变得更加聪明|聚焦中关村论坛
华夏时报· 2025-03-30 12:17
文章核心观点 人工智能对医疗健康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外骨骼技术受益于其他科技,成本降低更普及,未来康复训练有望居家完成,外骨骼产品将向家用便携式发展 [2][5][7] 人工智能与外骨骼技术 - 人工智能对医疗健康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外骨骼技术从无人机和3D打印机等科技中受益 [2] - 外骨骼产品部件可隐藏在人体周围,更舒适轻便,成本降低更普及 [2] - 人工智能和智能系统使外骨骼产品与人互动更聪明,产品需一代一代发展 [2] 康复训练模式转变 - 希望患者通过居家训练学习再次行走,保护隐私,解决康复中心时间和地理分布局限问题 [5] - 外骨骼产品便于携带穿戴,可让患者在家自主走路,更好恢复行走能力 [6][7] - 应从康复中心向居家康复转变,开发居家可用产品 [5][6] 外骨骼产品发展趋势 - 家用外骨骼产品有微型电脑和电池,设计理念是便于带回家使用 [7] - 产品要让非专业人士参与使用,未来会做得更小更轻便 [7] - 目前瓶颈是让人居家恢复,关键是稳定性和独立出行 [7]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训明:中国脑卒中防治迈入“主动健康”时代,卒中残疾死亡率力争下降40%|聚焦中关村论坛
华夏时报· 2025-03-30 12:17
文章核心观点 我国脑卒中呈现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低龄化的“四高”特点,已成为严重社会问题,国家推进“百万减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需构建立体防控体系,直面现存难题并锚定未来目标,有望通过主动健康策略降低发生率和致残率 [2][3][4] 我国脑卒中现状 - 中国居民一生中罹患脑卒中风险高达40%,在195个国家中排首位,平均首次发病年龄比美国提前13岁 [2] - 我国脑卒中患者约60%可能出现功能障碍或残疾,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逐年上升,农村高于城市,每年新发超200万人,现有约1800万人,是致残首要原因 [2][4] - 我国卒中患者5年复发率达41%,筛查率不足0.24%,县域救治网络覆盖率仅52.4% [3] “百万减残工程”成效 - 全国建成超2000家卒中中心,5G移动卒中单元将救治时间缩短至8分钟 [3] - 约260家基地医院加强技术培训,每年对170万40岁以上居民开展长期筛查与干预,超1万家医院进行数据登记 [5] - 全国现有三级卒中中心638家、二级卒中中心1460家,同比分别增加5.6%和16.5%;覆盖318个地市(94.0%)和1490个区县(52.4%),同比增加3.0%和4.6% [5] - 全国患者呼救到溶栓平均时间为41分钟,优于国际60分钟标准,部分县溶栓比例从不足2% - 3%提升至60% - 80% [6] - 2024年静脉溶栓25万例、取栓7万多例,三分之一取栓患者无后遗症,一半取栓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或能自理,静脉溶栓参数与美国接近 [6] 防治措施 - 开展“中风识别”行动,多个省份探索卒中筛查与防控新模式,如上海构建祖孙三代科普模式 [5] - 国家卫健委完善管理条例、建立卒中急救地图,加强救护车与医院对接 [6] - 成立国家卒中学院,依托四所大学建立分院,全年组织1000多场培训,对12万人进行培训 [6] - 启动高原卒中中心建设,依托西安交大制定规范,国家中医药局启动中医院卒中中心建设,推进防治指导规范 [6] - 启动卒中减残临床专科项目,建立针对性科学研究 [6] 现存挑战 - 卒中中心覆盖不均衡、急救地图平台登记数据不完善、院前与院内系统信息未打通,导致院前120转运效率低 [7] - 我国脑卒中筛查比例仅0.24%,与日本80%相差甚远,患者出院随访率低,城市居民对卒中识别率仅30% [7] 未来目标 - 到2025年,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识别率和知晓率达60%,所有地市和30万人口以上的县至少有1家二级综合医院或中医医院常规开展静脉溶栓和取栓技术,设立卒中中心的相关医院常规开展这些技术 [7] - 以县为单位,降低30%以上的卒中发病率、40%的残疾死亡率和50%的复发率,实现“健康中国345目标” [8] 实现目标的举措 - 借鉴疫情防控理念和机制建立主动筛查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医联体卒中防控体系,对30岁以上人群进行网格化主动筛查,借助媒体开展科普宣传,将高血压筛查率提升至90%以上 [8] - 对乡镇卫生院、县医院提出明确工作要求和考核指标,海安市试点显示主动筛查能发现43%漏诊患者,提升高血压知晓率 [8]
中关村论坛聚焦AI:如何破解“双刃剑”?
中国新闻网· 2025-03-30 11:19
文章核心观点 当前AI正重塑技术范式、产业格局和人类生活方式,全球积极推动其发展,中国多地发力AI产业,同时AI发展带来机遇也有安全风险,各国需加强合作完善监管制度 [1][2][3] 分组1:AI发展现状 - 推动AI发展成全球趋势,数字技术专利申请量约占全球总数1/3,生成式AI领域2017年以来专利申请量增长超800%,中国、美国、韩国走在前沿 [1] - 今年中国多地积极发力AI产业,北京、上海等地支持大模型前沿研究及应用发展,推出更多示范应用场景 [1] - AI大模型领域飞速发展,通用能力提升,各行业细分和垂直大模型涌现 [2] 分组2:AI应用成果 - 中关村论坛年会发布北京人工智能9个应用场景创新成果,展示AI赋能多领域前沿创新成果 [2] - 西门子利用AI解决工业领域挑战,提升传统制造业创新力与小批量制造响应速度,加速产品研发到市场过程 [2] 分组3:AI面临问题 - AI规模扩大后决策过程不透明、逻辑可解释性差,面临信任壁垒,限制社会信任,难满足业务和监管需求 [2] - AI存在数据安全性、算法偏见与歧视等问题,深度伪造与欺诈被恶性利用会带来巨大风险和增加社会治理成本 [3] 分组4:应对措施 -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2024年8月1日生效,中国涉网络安全等法规陆续执行,《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今年9月1日施行 [3] - 世界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并完善AI安全监管制度 [3]
探访中关村硬科技嘉年华:跟具身机器人一起“跳舞”
中国新闻网· 2025-03-30 11:12
文章核心观点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的硬科技嘉年华上具身机器人迈入爆发期 展示众多前沿黑科技成果 部分科技成果已落地转化 [1][2][4] 分组1:机器人展示情况 -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扭秧歌”火爆全网 最新款人形机器人G1复刻春晚盛况 [2] - 逐际动力的多形态双足机器人TRON 1上演在各种地形上高效移动、跨越障碍 [2] - 恒之未来展示的机器狗哮天Sirius是情感陪伴互动伙伴 很快将量产 [4] 分组2:机器人发展支撑因素 - 机器人发展需强化运控、强化智能交互 拥有大模型“大脑” 还需强大工业基础和原材料研发支撑 [2] - 具身智能发展受益于离身智能发展 中国注重人才培养 北京海淀区为AI发展贡献力量 [2] 分组3:嘉年华相关情况 - 中关村硬科技嘉年华由中关村壹号发起 已成功举办五届 本届深度聚焦AI与AGI两大技术奇点 [2] - 本届嘉年华搭建“浪潮之声”等五大场景空间 注重游客沉浸式体验 [4] - 人形机器人等100余种最新前沿黑科技潮品亮相 [4] 分组4: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 3D打印可将美好瞬间打印在3D相框内 [4]
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在京举办 加强产学研融合
中国新闻网· 2025-03-30 11:03
文章核心观点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举办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剖析科技成果转化关键问题并探讨解决路径,多部门表示将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 [1][2] 活动信息 - 活动名称为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 [1] - 活动由50人论坛主办,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北京中关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承办 [1] 50人论坛情况 - 50人论坛由国内29位科技成果转化领域专家发起,于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开幕式正式成立 [1] - 今年吸纳20位新成员,成员来自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及西北地区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服务机构 [1] - 论坛以开放协作、凝聚智慧、构建智库为宗旨,发挥战略咨询、行业引领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营造创新生态 [1] 各部门表态 -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在科技部指导下为50人论坛提供服务支撑,希望论坛发挥高端智库作用 [2] -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将强化服务保障,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体系和全链条服务环节,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2] - 北京市教委将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强化有组织科研,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推动高价值科技成果产出,发挥地方支撑作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2]
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机器人打太极、做俯卧撑为何这么稳?
新京报· 2025-03-30 10:37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机器人天团带来的科技秀成为一大亮点。人形机器人打太极、做俯卧撑,重心为 何这么稳?在3月29日举行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办会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相关单位揭秘。 克服地毯较软控制稳定性下降等难题 此次表演太极的是夸父人形机器人,它们身高1.7米,体重55公斤,是乐聚通研结合了乐聚的"人形本体"与通研院 的"智能大脑"打造的。 据乐聚通研(北京)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柯真东介绍,在表演中,人形机器人既要刚柔并济地转身推掌, 又要做到单脚站立等复杂舞蹈动作,一方面有来自算法侧的挑战,另一方面对机器人本体性能、批量化的稳定性 和一致性也提出了挑战。 "在前期准备的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几个问题。比如地毯较软,机器人行走时会下陷较多,对跳舞的影响更 大,另外,现场的大功率音响会对附近的磁场产生干扰,从而对机器人内部的地磁计产生干扰,在彩排测试时出 现了机器人跳舞偏转的问题。再就是现场的信号干扰可能导致机器人跳舞不齐问题。"乐聚通研的工作人员吴嘉阳 说。 团队先后组织动捕数据采集,开展机器人运动轨迹重定向及仿真迁移,克服了柔性地毯控制稳定性下降、舞台复 杂电磁环境导致位姿传感器飘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