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TOSYY)

搜索文档
东芝“火箭炮SOUND”破局:独立芯片+三维声场定义高端电视音质新标准
环球网· 2025-08-28 19:02
核心观点 - 东芝电视通过升级"火箭炮SOUND"音频系统,以独立音质芯片和全链路技术创新重新定义高端电视的音频标准,推动行业从"画质内卷"转向"音画双极领先"的新赛道 [6][14][16] 技术突破 - 公司推出行业唯一独立音质芯片BRα,首次实现8声道独立驱动,通过Eilex VIR Filter解决方案实现音频信号精准分配与相位校正 [7] - 芯片集成自适应滤波器技术,可实时分析音频内容并动态调整扬声器频率,实现人声与背景音精准分离,配合失真度小于0.1%、信噪比101dB的Class D数字功放保障音质纯净 [10] - 采用5.1.2声道火箭炮音响硬件系统,25W大冲程低音炮振幅提升30%,辐射面积增大70%,搭配3L大音腔;主声道高频延伸提升15%,低频截止频率优化20% [12] 体验创新 - AI音效自适应技术可根据内容类型自动匹配音效模式:电影模式强化空间感、游戏模式实现音画同步0延迟、音乐模式提升人声与乐器分离度 [13] - 专利级房间声学智能调校技术通过高灵敏收音元件捕捉环境声学特征,实时补偿频响曲线,适应不同家居环境 [13] - 通过声场盲测实验(子弹方向识别)、水波纹实验(水面波动可视化)等演示手段实现技术优势的可感知化 [14] 行业定位 - 公司以三十余年声学技术积淀填补行业"音质短板",打破电视轻薄化趋势下音频沦为"听个响"的行业困境 [5][6] - 真杜比5.1.2认证与帝瓦雷联名调音师背书强化音频领域权威地位 [14] - 推动电视行业从单纯追求画质迭代转向"音画并重"的发展新范式 [14][16]
花9倍溢价“纳投名状”,日铁在走东芝的老路?
虎嗅· 2025-08-22 07:45
并购背景与金额变化 - 日本制铁最初计划以4000亿日元(约27.5亿美元)收购美国钢铁公司[1] - 因竞争对手克利夫兰·克里夫提出每股35美元收购要约,日本制铁将报价提升至每股55美元,较对手溢价57%[10] - 最终收购成本增至142亿美元股票收购款加110亿美元设备投资,总金额达252亿美元(约3.6万亿日元),较初始预算高出9倍[13] - 日本制铁年营业额约8万亿日元,2006年东芝并购西屋时营业额为7.1万亿日元[8] 并购战略与监管要求 - 为获得特朗普政府批准,日本制铁承诺投资110亿美元更新美钢生产设备[13] - 新董事会9名董事中3人由美国政府选定或认可,政府持有"黄金股"可对裁员及减产决策行使一票否决权[14] - 并购后美钢产能计划从2300万吨/年提升至3400万吨/年,但仍无法满足美国1亿吨/年的总需求[18] 行业竞争与技术布局 - 按国际标准计算并购溢价为10%(每吨钢1100美元),按日本标准计算溢价达83%(每吨钢600美元)[10] - 2024年日本制铁终止与宝武集团宝山钢铁厂的汽车钢板合作,转而强化与印度市场的合作[22] - 公司计划通过美印市场扩张使总产能突破1亿吨/年,逼近宝武集团1.3亿吨/年的产能规模[23] 经营风险与历史参照 - 美钢2025年第一季度亏损1.16亿美元,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亏损[11] - 日本制铁宣布收购后股价下跌6%,市场视其为冒险行为[10] - 东芝2006年以54亿美元(6370亿日元)并购西屋公司,原预计投资回收期17年,后因福岛核事故导致财务危机[5][7] 市场机遇与产业需求 - 美国人工智能和半导体产业兴起推动电力设备需求,大型变压器用高级电磁钢板目前依赖进口[17] - 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市场增长带来高性能电磁钢需求缺口[18] - 特朗普计划对进口钢材征收50%关税,为在美生产企业创造市场机会[18]
日本东芝集团退市!曾经的世界第一,百年巨头被自己作死了
搜狐财经· 2025-07-20 11:47
公司历史与背景 - 东芝是一家拥有130年历史的跨国企业,曾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业务规模一度超过美国 [1] - 公司曾是全球技术领导者,推出世界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和晶体管电视 [9] - 2023年9月宣布退市决定,12月20日将从东京证券交易所正式退市 [27] 关键事件与转折点 - 1987年"东芝事件":因向苏联走私五轴联动数控机床(4台总价35亿日元)导致国际制裁,成为衰退开端 [2][3][5][7] - 2006年以溢价三倍收购美国西屋电气77%股权,试图通过核电业务转型 [10] - 2011年福岛核事故重创核电业务,导致全球订单取消,成为长期衰落根本原因 [12][13] - 2015年财务造假丑闻曝光,公司形象严重受损 [15] 业务与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从1996年530亿美元持续下滑至2022年297亿美元 [9] - 2016年起实施资产剥离:医疗部门50亿日元出售给佳能,家电业务80%股份出让 [17][18] - 2018年闪存芯片业务(全球市场份额领先)被贝恩资本以180亿美元收购 [22][24] 战略失误与内部问题 - 冷战时期为利益冒险违反国际禁令,导致长期市场排斥 [3][5][8] - 核电战略过度扩张,福岛事故后业务价值归零 [10][13] - 管理层连续更迭:2021年董事长被罢免,2022年CEO辞职 [25] 行业影响与教训 - 日本电子产业2005年萧条加剧公司困境 [10] - 全球制造业竞争(特别是中国制造崛起)挤压生存空间 [9] - 案例显示技术领先企业若战略失误仍会系统性崩溃 [27][29]
量子产业化,日本下血本了
虎嗅· 2025-07-08 09:29
日本量子技术战略投入 - 日本政府2023年投入74亿美元(1.05万亿日元)押注量子技术,较过去五年总投入22亿美元增长236% [1][2] - 该投入占全球上半年政府量子公共投资总额100亿美元的74%,形成"压强式"饱和攻击策略 [2] - 战略目标从基础研究转向产业化,明确2025年为"量子产业化第一年" [5] 战略动机与历史背景 - 根源在于半导体产业教训:曾拥有东芝、NEC等技术领先企业但未能转化为持续市场主导权 [3] - 量子技术被视为重塑未来经济、军事、国家安全的终极竞赛,窗口期快速收窄 [4] - 旨在避免再次成为"科学贡献者"而失去产业领导地位,必须抢占商业化制高点 [3][5] 日本特色实施路径 - 采用"协同巨舰"模式:政府牵头组建Q-STAR联盟,整合丰田、NEC、富士通等工业巨头 [12][14] - 重点发展"混合量子-经典"路线,将量子计算机与"富岳"超算结合打造ABCI-Q系统 [16][17][18] - 强调供应链安全,自主攻克稀释制冷机、超导电缆等核心部件,扶持TDK、ULVAC等隐形冠军 [21][22][23] 产业机遇与潜在受益方 - 工业巨头优先获得政府订单:丰田、NEC、富士通、东芝、日立主导研发和供应链建设 [43] - 核心部件供应商迎来发展机遇:TDK(低温器件)、ULVAC(真空技术)、京瓷(陶瓷材料)等 [44][45] - 混合量子-经典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如IBM日本合作伙伴)将迎需求爆发 [46] 实施挑战与结构性瓶颈 - 创新体系存在"水土不服":大企业主导文化抑制初创企业成长,难复制硅谷模式 [26][27] - 商业化能力薄弱:历史上氢燃料、机器人等技术未能有效转化为市场领导地位 [30][31] - 人才竞争劣势:企业文化封闭、薪酬体系僵化,面临中美欧的全球人才争夺压力 [33][37] 全球竞争格局影响 - 可能引发美中欧反应:美国或加大公共拨款,中国强化资源倾斜,欧盟推动跨国合作 [40][41] - 若成功将重塑产业链:日本有望成为量子核心部件和高端制造设备的顶级供应商 [42] - 关键验证期在未来7-8年,决定日本能否突破从技术到市场的转化瓶颈 [51][54]
企业考察团接连到访!光明链全球吸引力持续升温
搜狐财经· 2025-06-26 00:46
日资企业深圳光明站活动 - 近10家日资企业参与活动,包括东芝(中国)有限公司、株式会社日建设计、瑞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等,涵盖半导体、高端制造、智慧家电、城市设计、金融、企业咨询管理等领域 [3] - 活动通过投资环境考察、产业精准对接等方式,搭建深圳光明和日资企业交流合作平台 [1] - 日资企业一行考察光明区龙头企业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负极材料专业化生产厂家,负极材料出货量连续15年位列全球第一 [3] - 日资企业一行还考察光明区智能传感器产业龙头深圳市诺安智能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新三板上市企业,致力于气体传感器、气体检测分析仪器仪表的专业厂家 [3] 外资企业对光明区的关注 - 英中贸易协会中国区总裁Tom Simpson带领的企业家访问团一行25人调研考察光明区,包含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科技领事、格拉斯哥大学高级官员等知名机构及外资企业代表 [4] - 外资企业对光明区前沿的创新技术、浓厚的科研氛围、扎实的产业基础、优良的生态环境表示肯定,并对进一步加深互动交流和合作发展展现出浓厚兴趣 [4] 光明区招商引资成果 - 今年上半年,光明区先后赴日本和美国等地区,挖掘链接松下控股、维多利亚的秘密等多条优质项目线索 [5] - 光明区与中国法国工商会、英中贸易协会、中欧数字协会、上海美国商会、西班牙深圳总商会等核心商协会开展经贸交流活动,吸引70余家知名外资企业来访 [5] - 光明区与阿尔斯通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落地华南区域总部;与澳大利亚唐纳集团签订合作备忘录,设立大中华区列车采购总部;与阿联酋本奥米尔集团揭牌"中阿智能产业孵化器",联合成立"中阿智能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项目 [5]
又一个芯片架构,走向消亡?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4-02 09:04
核心观点 - 索尼、IBM和东芝联合开发的Cell处理器旨在打破传统计算架构限制,构建高性能并行计算网络 [1][3] - Cell处理器采用创新的多核设计,理论性能远超同期产品,但面临编程复杂、功耗高、成本高等挑战 [8][11][13] - 尽管在游戏主机市场表现不佳,Cell在科学计算领域取得突破性应用 [16][17][18] - Cell架构的创新理念对后续GPU计算和异构计算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1] 强强合作 - 2000年索尼联合IBM和东芝共同开发Cell处理器,IBM投资4亿美元设立设计中心和晶圆厂 [3][4] - 合作方分工明确:IBM提供100纳米SOI工艺授权,东芝使用自有100纳米工艺技术 [4] - 目标性能为每秒1万亿次浮点运算,未来计划达到1千万亿次 [3] 技术架构 - 核心采用64位PowerPC处理单元(PPE)作为控制中心,配备23级流水线和三级缓存 [8] - 8个协同处理单元(SPE)专为数据并行优化,每个具有256 KiB本地存储空间 [8] - 单元互连总线(EIB)采用四环结构,总带宽超过200 GB/s [9] - 采用非常规内存架构,SPE通过DMA操作访问主内存,使用Rambus XDR内存 [9] 产品化进程 - 2005年首批样品采用90nm工艺,集成32个SPE,峰值性能达1TFLOPS [11] - 量产版本调整为1个3.2GHz PPE和8个SPE(实际可用6个),单精度浮点性能230 GFLOPS [12] - PS3搭载Cell处理器,但硬件成本高达805-840美元(售价499美元),每台亏损严重 [13] 市场表现 - PS3因开发难度高、架构复杂、售价高昂(499美元)在主机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13] - 2006年IBM推出Cell Blade服务器系列,但2010年即停止支持 [16] - 2008年Cell架构超级计算机Roadrunner成为全球首台突破1 PetaFLOPS的超算 [16] - 2010年美国空军用1760台PS3组建"秃鹰群"超算,成本仅200万美元 [17] 技术影响 - SPE架构的并行计算思路为后续GPU计算模式(CUDA/OpenCL)提供灵感 [21] - 2007年PS3加入Folding@home项目,贡献1.2PFlops算力(占总量35%) [18] - 2012年IBM宣布停止Cell架构更新,2023年Linux内核移除对Cell的支持 [19]
Toshiba to cut up to 4,000 jobs in Japan
techxplore.com· 2024-05-16 18:04
文章核心观点 - 东芝计划在国内裁员至多4000人以进行重组,目标是在2026财年实现3800亿日元(25亿美元)的营业利润和10%的销售回报率 [1][3] 公司现状 - 公司计划在11月前通过为符合特定标准的50岁以上员工提供自愿提前退休来裁员至多4000人 [1][2] - 公司目标在2026财年实现3800亿日元(25亿美元)的营业利润和10%的销售回报率 [3] - 公司将在2025财年上半年将总部职能从东京滨松町迁至首都以外的川崎 [3] 公司历史 - 公司起源于1875年,在20世纪发展成为庞大的企业集团,与日本战后经济复兴同义 [3] - 公司产品涵盖早期笔记本电脑、电梯、核电站到微芯片等,在日本及其他地区家喻户晓 [4] 公司危机 - 近年来公司危机不断,包括2015年的重大会计丑闻和美国核电子公司西屋电气造成的数十亿美元损失 [4] - 激进股东的压力和私募股权集团CVC的收购要约促使公司两次尝试分拆均告失败 [4] 公司私有化 - 2023年3月,公司董事会接受了由约20家日本银行和其他公司组成的财团价值约14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 [5] - 9月,公司股票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交易70多年后被摘牌 [1][5] 行业影响 - 该事件受商业界密切关注,为日本及其他地区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的未来走向提供线索 [7]
Toshiba(TOSYY) - 2022 Q1 - Earnings Call Presentation
2022-08-15 02:18
业绩总结 - FY2022/Q1净销售额为740.7亿日元,同比增长12.8亿日元[7] - FY2022/Q1营业亏损为4.8亿日元,同比减少19.3亿日元[7] - FY2022/Q1净收入为25.9亿日元,同比增长7.9亿日元[7] - FY2022/Q1自由现金流为93.6亿日元,同比减少61.7亿日元[21] - FY2022全年营业收入预期为1700亿日元[7] - FY2022/Q1每股收益为59.85日元,同比增长20.20日元[26] - FY2022/Q1总营业收入为-4.8亿日元,同比下降约132.4%[32] 用户数据 - 能源系统与解决方案部门FY2022/Q1净销售额为121.8亿日元,同比增长23.4%[32] - 基础设施系统与解决方案部门FY2022/Q1净销售额为135.1亿日元,同比增长5.5%[36] - 建筑解决方案部门FY2022/Q1净销售额为142.3亿日元,同比增长0.2%[40] - 零售与打印解决方案部门FY2022/Q1净销售额为110.6亿日元,同比增长0.1%[46] - 电子设备与存储解决方案部门FY2022/Q1净销售额为181.5亿日元,同比下降10%[44] - 数字解决方案部门FY2022/Q1净销售额为47.8亿日元,同比下降1.4%[47] 未来展望 - FY2022的净销售额预测为3,300.0亿日元,较FY2021实际值下降37.0亿日元,降幅为1%[63] - FY2022的营业收入预测为170.0亿日元,较FY2021实际值增加11.1亿日元[63] - FY2022的EBITDA预测为270.0亿日元,较FY2021实际值增加25.9亿日元[63] - FY2022的净收入预测为200.0亿日元,较FY2021实际值增加5.3亿日元[63] - FY2022的自由现金流预测为120.0亿日元,较FY2021实际值下降4.7亿日元[63]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能源系统与解决方案的净销售额预计从2021财年的559.0亿日元增长至2022财年的630.0亿日元,增长71.0亿日元,增幅为13%[83] - 基础设施系统与解决方案的净销售额预计从2021财年的654.7亿日元增长至2022财年的700.0亿日元,增长45.3亿日元,增幅为7%[86] - 电子设备与存储解决方案的净销售额预计从2021财年的859.8亿日元增长至2022财年的890.0亿日元,增长30.2亿日元,增幅为4%[89] 资本支出和财务状况 - 2022财年的资本支出总额预计为220.0亿日元,相较于2021财年的167.5亿日元增长52.5亿日元[81] - 股东权益比率从32.3%降至31.8%[28] - 净负债对股东权益比率从7%降至1%[28]
Toshiba(TOSYY) - 2022 Q3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2-02-15 10:52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1年第三季度累计净销售额为2.3551万亿日元,同比增加2556亿日元,增幅12%,其中日元贬值带来604亿日元的积极影响 [16] - 2021年第三季度累计营业利润为876亿日元,同比增加636亿日元,主要因盈利增长和日元贬值 [16] - 2021年第三季度累计非营业利润为645亿日元,同比增加152亿日元,联营公司权益和收益显著改善428亿日元,主要是铠侠权益收益增加403亿日元 [18] - 2021年第三季度累计税前利润为1521亿日元,同比增加788亿日元;净利润为1149亿日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13亿日元 [16] - 2021年第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为1652亿日元,投资活动现金流为 - 812亿日元,自由现金流为840亿日元 [19] - 由于4000亿日元的股票回购和990亿日元的股息支付,股东权益总额降至1.98万亿日元,股东权益比率为31%,净有息债务为1108亿日元 [19] - 公司将2021财年净销售额指引下调100亿日元至3.34万亿日元,营业利润指引下调150亿日元至1550亿日元,但预计非营业利润将因资产出售收入、外汇收益和铠侠权益收益增加400亿日元,净利润预计为1500亿日元,自由现金流预计达到600亿日元 [28][29]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能源系统与解决方案 - 净销售额为3615亿日元,同比增加580亿日元;营业利润为81亿日元,同比增加143亿日元 [20] 基础设施系统与解决方案 - 净销售额为4166亿日元,营业利润为69亿日元;公共基础设施业务净销售额增长,但铁路和工业系统业务受疫情和半导体短缺影响下降,整体净销售额基本持平;营业利润因工业系统材料成本上升和重组成本、铁路海外项目成本增加,同比下降36亿日元 [21] 建筑解决方案 - 净销售额为4345亿日元,同比增加427亿日元,受空调和电梯业务复苏推动;营业利润为179亿日元,因收入增加和汇率因素有积极影响,但受材料成本、运输成本上升和半导体短缺影响,同比基本持平 [22] 电子设备与存储解决方案 - 净销售额为6598亿日元,同比增加1430亿日元;营业利润为558亿日元,同比增加485亿日元,半导体和硬盘业务因疫情后复苏,销售额和收入均增加 [23] 零售与打印数字解决方案 - 净销售额为3346亿日元,营业利润为83亿日元,从去年的营业亏损中恢复,得益于疫情后复苏和上一财年重组的积极影响 [24] 数字解决方案 - 净销售额为1561亿日元,同比增加48亿日元,主要因政府系统项目销售增加;营业利润为132亿日元,同比增加41亿日元 [25]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1年前9个月订单表现良好,同比增长11%,主要得益于能源系统大型项目订单;第三季度累计订单积压量稳步增加,同比增长3% [26] - 2021财年第三季度从铠侠获得190亿日元的权益收益 [27]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决定于3月24日召开特别股东大会,确认股东对战略重组的意见,议程包括双向分拆计划和铠侠股份分配,该议程不具法律约束力,公司将在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寻求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决议 [5][6][12] - 分拆目标包括消除集团折价、实现有效资本配置、实现聚焦和灵活管理、增加股东投资选择;公司持续进行业务组合审查,非核心业务将引入外部资本和新大股东支持发展 [7][8] - 从三向分拆改为双向分拆,原因是双向分拆能提供更稳定财务基础、消除股票上市不确定性、更易建立强大治理结构、降低分离成本和上市审查运营负担,并便于寻找合作伙伴 [11] - 基于2月7日业务计划的顺利执行,预计未来2年超过适当水平的资本将达3万亿日元,这些盈余将用于股东回报,但不影响战略重组计划的顺利执行 [10]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整体呈现从疫情中复苏的趋势,第三季度各业务板块净销售额同比增长,营业利润主要在半导体和能源业务增加,但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飙升以及半导体短缺的影响仍在持续且加剧 [15] - 公司认为战略重组计划是技术和团队进一步增长和进步的重要机会,管理层和董事会认为该计划是最优方案,希望股东投票支持,推动公司未来改革 [13] 其他重要信息 - 提名委员会正在考虑董事会结构,预计在6月年度股东大会提出相关提案,因分拆后新公司结构需考虑,且要寻找具备专业知识的管理层,包括外部招聘,所以决策有所延迟 [75] 总结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1: 公司避免在2023年6月年度股东大会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提案引发批评,能否仅以简单多数获得股东支持,以及申请政府产业竞争力强化法案的好处 - 此次提案不具法律约束力,寻求简单多数的普通决议;明年年度股东大会细节未确定,但公司考虑申请产业竞争力强化法案,该法案下董事会批准即可,公司为尊重股东意见仍将提案提交股东大会;此前有类似重组以简单多数通过,且该法案对公司财务结构和税收方案有好处,还能增强交易信心,获得贷款优惠和税收减免 [37][38] 问题2: 公司在年度股东大会的提案能否获得支持,股价未因2月回报增加而上涨的原因,以及选择简单多数批准的考虑 - 公司将向投资者充分解释,虽股价波动原因复杂,但公司认为提案是提升企业价值的最佳方式,有信心获得多数支持;非核心业务决策和股东回报是不同维度的事情,非核心业务决策在7月开始讨论,9月方向基本确定,11月宣布分拆时虽未正式决策,但方向已明确,分拆后多余资本将用于回报股东,这与以往回报政策一致 [43][45][48] 问题3: 上周宣布双向分拆计划后,从股东和员工处收到的反馈,以及股东的反应是积极展望还是要求进一步改进 - 与股东的一对一沟通结果不披露;公司已向员工详细解释,希望核心业务部门保持活力;公司会真诚听取各方意见并努力改进 [52][54] 问题4: 3D提出的修改公司章程的提案,若在特别股东大会未获三分之二票数,是否会阻碍计划推进 - 公司反对该提案,理由一是认为战略重组无需纳入公司章程,二是该提案不适合公司章程性质,三是提案股东自身反对该提案;即使该提案被否决,不意味着公司战略重组提案被否决,公司将充分解释重组计划,获得多数股东支持即可推进分拆 [57][58][59] 问题5: 三个提案中,提案一若被否决会怎样 - 提案一不具法律约束力,公司可能根据管理层决策推进计划,也可能修订分拆计划内容或选择其他方案,包括私有化 [63][64][65] 问题6: 目前审查将公司分为基础设施服务公司和设备公司时,是否计划进一步出售业务 - 目前已明确聚焦和非聚焦业务分类,暂无进一步出售业务计划 [67] 问题7: 提名委员会对董事会结构的考虑进展,为何选择董事过程延迟,以及延迟是否会影响公司治理 - 提名委员会正在研究,3月特别股东大会无相关提案,预计6月年度股东大会提出;延迟是因分拆后新结构需考虑,要寻找具备专业知识的管理层,包括外部招聘;CEO职位由提名委员会决定,在继任者选定前会尽力履行职责 [75] 问题8: 从三向分拆改为双向分拆,每次变化是否需改变董事选择流程,CEO是否会在某一时刻卸任 - CEO职位由提名委员会决定;无论三向还是双向分拆,核心业务增长意图不变,提名委员会会考虑核心业务所需结构,选择董事流程未改变 [77] 问题9: 选择简单多数投票的目的,是否因对获得三分之二票数缺乏信心 - 此次决议不具法律约束力,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将进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决议;若采用三分之二投票,即使60%股东赞成提案也可能不通过,无法体现多数股东意愿 [83] 问题10: 非核心业务子公司员工的反应 - 公司已通过高管向员工解释,希望为业务找到能投资和支持未来增长的新伙伴;员工有各种声音,具体意见不披露 [85][86][87] 问题11: 关于铠侠股份,是否有解除东芝担保义务的条件 - 铠侠向金融机构借款,东芝以所持铠侠股份提供担保;铠侠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后,责任范围将转移给其他股东,担保将终止;若其他股东承担铠侠贷款担保,东芝义务也将解除 [93] 问题12: 上周下调业绩预测,但第三季度业绩强劲,第四季度预测较弱,如何纳入风险因素,是否会将风险分配到各业务单元,以及第四季度风险实现的概率 - 部分业务接近财年末,可见性高,已进行充分预测,部分业务有不可预见风险也在进行预测;第四季度出现分拆咨询费用,导致成本增加;与11月预测相比,全年预测中“其他和消除”项恶化50亿日元 [96] 问题13: 第四季度预测的250亿日元负面费用是否会实际发生 - 与之前预测相比,“其他和消除”项恶化50亿日元,成本增加在该范围内,与分拆相关 [99] 问题14: 第四季度销售额同比减少200亿日元的原因 - 总部有研发费用和生产资本支出,系统升级和更新产生费用,部分土地可能因污染增加成本,这些因素已纳入更新后的预测 [100] 问题15: 财报第23页第四季度“消除”项为 - 250亿日元,是否因咨询费、污染相关、研发支出和资本支出,是否考虑风险缓冲;第四季度盈利能力改善和增长固定成本比第三季度显著下降的补充说明 - 此次预测中“其他调整”未考虑风险,相关研发支出会实际发生,已仔细审查得出该数字;第四季度盈利能力有正有负,需按项目确定预期数字并纳入预测 [105] 问题16: 第四季度平均销售价格(ASP)下降带来 - 92亿日元影响是否因项目组合差异, - 127亿日元的增长固定成本、折旧和研发支出能否解释该数字 - - 127亿日元中研发支出占大部分;ASP下降主要与TDSC相关,预计第四季度加速下降,部分项目组合不佳也被视为ASP下降因素 [106] 问题17: 宣布双向分拆后股价反应平淡,股东当前意见如何,与非股东投资者意见是否有差异;私有化提案的价格是多少;计划增加自由现金流的原因,1500亿日元净收入(不考虑铠侠)对应600亿日元自由现金流是否正常 - 从三向分拆改为双向分拆是为释放基础设施和半导体两大核心业务价值,选择专业管理层运营,双向分拆有诸多好处;股价波动因素复杂,去年CVC提出私有化使股价大幅上涨;战略审查委员会与众多股东和投资者就私有化进行三轮讨论,董事会认为双向分拆重组是最优方案,无更多信息可披露;未发现股东和非股东投资者意见有显著差异,且私有化未提及具体价格 [112][117] - 自由现金流不受铠侠权益收益影响,当前净收入1500亿日元,铠侠相关权益收益约400亿日元;从2021财年开始加强资本投资,虽希望保持净收入水平,但投资增加导致目前情况 [114][115]
Toshiba(TOSYY) - 2022 Q2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1-11-16 05:55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1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收入为1546.4万亿日元,同比增加1750亿日元;营业收入为450亿日元,同比增加419亿日元 [60] - 2021年上半年,自由现金流为正1314亿日元,同比增加1243亿日元 [61] - 2021年上半年,订单量同比增长19% [62] - 2021财年全年净销售额预计为3.350万亿日元,较三个月前的预测上调1000亿日元;营业收入和自由现金流维持之前的预测不变 [79][81] - 2023财年,公司目标净销售额为3.5万亿日元,营业利润率为5.7%,投资资本回报率为10%,自由现金流为1000亿日元 [55]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能源系统业务 - 净销售额为2360亿日元,营业收入为45亿日元;净销售额较上年增加459亿日元,营业收入较上年改善120亿日元 [72] 基础设施系统与解决方案业务 - 净销售额为2721亿日元,营业收入为3亿日元;由于工业系统仍受疫情影响,整个业务板块净销售额减少99亿日元,营业收入减少62亿日元 [73] 建筑解决方案业务 - 净销售额为2858亿日元,营业收入为102亿日元;净销售额因空调业务复苏增加265亿日元,尽管受到材料成本、物流成本增加和半导体短缺等负面影响,营业收入基本持平 [74] 设备与存储业务 - 净销售额为4329亿日元,较上年增加1089亿日元;营业收入为347亿日元,同比增加301亿日元 [75] 零售与打印解决方案业务 - 净销售额为2217亿日元,营业收入为43亿日元,相比去年实现盈利 [76] 数字解决方案业务 - 主要因公共部门项目增加,收入为1035亿日元,增加36亿日元;营业收入为85亿日元,增加39亿日元 [76]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决定将业务拆分为三家独立公司,分别是基础设施服务公司、设备公司和东芝;预计在2023财年下半年完成重组,需经股东投票和相关部门批准 [15][31] - 基础设施服务公司预计本财年净销售额达2.1万亿日元,将专注于可再生能源转型和基础设施韧性提升,未来三年计划投资约5000亿日元用于资本支出、研发和并购,预计净销售额复合年增长率为3.3%,营业收入提高5%,保持10%的投资资本回报率 [17][49] - 设备公司预计净销售额为8700亿日元,将在功率半导体和存储业务领域引领社会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到2023财年,功率半导体目标净销售额为1200亿日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3%;近线硬盘驱动器销售计划从2021财年的2000亿日元增长到2023财年的2800亿日元,年增长率为18%;未来三年预计投资超过3000亿日元 [18][51][52]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公司认为业务拆分将释放巨大价值,使决策和管理更加专注和敏捷,为股东提供更多选择;拆分后的独立公司将拥有更好的管理和治理结构、更有效的资本分配政策,并能增加股东回报 [21] - 尽管面临材料和物流成本飙升以及半导体产品短缺的影响,但公司半导体业务表现良好,抵消了负面影响,2021年营业收入预计维持在1700亿日元 [63]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已完成1000亿日元的股票回购和每股110日元的特别股息分配,并批准了每股40日元的中期股息,全年股息预测为每股190日元不变 [64] - 预计从2021财年起产生100亿日元的拆分成本,预计通过降低各业务的销售、一般和行政费用来抵消 [31] 问答环节所有提问和回答 问题:业务拆分为三家实体的讨论流程是怎样的,还有其他讨论过的选项吗? - 公司高管和董事会在过去五个月里几乎每周开会,讨论了许多战略选择,包括免税分拆的想法,最终认为这是对东芝最好的前进道路;战略审查委员会将在稍后发布一份报告,说明讨论的发展过程 [90][91][93] 问题:业务拆分后如何实现实际增长,能否超过东芝Next Plan的目标,增长来源是什么? - 业务拆分将改变实体结构,简化运营,实现价值并为股东提供更多选择;聚焦和敏捷的管理将是与其他想法最大的不同,例如在功率半导体投资方面,拆分后能更敏捷地决策以应对市场竞争 [95][98] 问题:业务重组会带来风险和潜在弊端,所有利益相关者会理解并接受吗?会出售公司持有的Kioxia所有股份吗?Kioxia的IPO政策是否不变? - 公司认为拆分的优势将超过劣势,会制定系统来改善潜在的不利情况;超过适当资本水平的Kioxia股份出售净收益将返还给股东,IPO政策不变,由银行决定,公司会配合 [106][107] 问题:业务拆分规模变小后是否仍可行?是否放弃了私有化,原因是什么? - 能源基础设施业务和半导体设备业务规模可观,拆分后能实现财务状况的全新开始,且能进行更专注和敏捷的管理;最终认为业务拆分计划为股东提供了更多灵活性,对东芝的长期增长和价值更有利 [111][114] 问题:有人认为业务拆分为三家实体是放弃了综合电气公司的理念,是公司的拆解,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 公司已不再是综合电子企业,此次拆分是为未来的发展,并非拆解,公司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119] 问题:重组计划对就业和运营场所关闭有何影响? - 预计对就业影响不大,但需要向社会进一步解释;运营场所关闭需进行进一步的投资组合审查和资本分配政策评估,目前尚未决定 [120][121] 问题:治理强化委员会报告中提到前高级执行官违反企业道德,是否要求他们返还薪酬并提起损害赔偿诉讼? - 公司认为这是治理问题,需要尽快重建公司的治理结构;将认真实施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措施,而不是仅仅反思过去 [124][126] 问题:董事会成员减少,总裁兼任董事会职务,这个决定是如何达成的?是否会继续任职以完成拆分? - 董事会主席是临时职位,总裁职位的继任者将由提名委员会决定;只要有拆分计划,就会继续致力于完成职责 [129][131] 问题:如果没有激进股东的影响,是否会做出此次决策? - 公司从与股东的互动中学习到很多关于治理的知识,无论股东是否激进,为了提升公司和股东价值,此次业务拆分决策是合理的,公司自2018年以来提升股东总回报的政策未变 [132] 问题:年内能否找到继任者,拆分计划对寻找董事会主席继任者有何影响,何时决定新管理层? - 拆分计划实施后,公司将能够招聘和留住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预计在3月的股东大会获得股东支持后,会提出更多候选人协助董事会,特别是审计委员会;目前优先制定拆分计划,导致未能及时招聘和任命人员 [136][138] 问题:公司主席的选择流程是怎样的,Tsunakawa是否会担任临时主席直到公司拆分?拆分后的第三家实体(即当前的东芝部分)未来会怎样? - 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的人选由提名委员会决定;东芝将持有Kioxia的股份并尽快变现,Toshiba Tech是完全合并的上市子公司,目前尚未决定其未来,需要讨论其债务和品牌管理等问题 [141] 问题:Toshiba Tech有明确的剥离途径吗?拆分后的三家实体之间交叉持股是否可行? - Toshiba Tech的相关事宜尚未决定;根据日本法律法规,三家实体之间交叉持股不可行 [143][145] 问题:材料标题从“提升企业价值”改为“提升股东价值”是否正确?管理层是否仅关注股东,是否获得内部人员对计划的理解? - 最终目标是提升股东价值,通过最大化企业价值来实现;公司自2018年以来一直强调提升股东总回报,此次拆分将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带来好处,相信这是最佳选择 [147][149] 问题:拆分后分配给股东的股份比例会反映当前价值吗? - 股份分配比例将在拆分完成时确定,目前尚未明确;股东将有选择的权利,具体可咨询首席财务官 [151][152] 问题:拆分后研究实验室也会分开,能否保持研发能力? - 未来三年的资本支出和研发支出计划将支持公司的增长,研发支出占总销售额的比例将提高1 - 2个百分点;公司将在拆分过程中考虑避免对基础研究产生负面影响,继续加大研发投入 [157][158] 问题:是否已向经济产业省(METI)报告该计划,反馈如何? - 公司已提前向METI解释该计划,未收到负面反馈 [159] 问题:是否仍决定出售Kioxia的股份?业务拆分计划需要在股东大会上获得特别决议通过,这一障碍很高,为何不卖给私募股权基金,而是支持拆分计划? - 由于内存业务需要大量投资,公司决定变现Kioxia的股份,政策不变;战略审查委员会的信件详细说明了与私募股权相关的过程,由于目前难以对Kioxia的股份进行估值,拆分计划在定量和定性方面都优于私募股权计划 [162][164] 问题:与剥离业务相比,为何认为业务拆分能为公司股东带来更大的价值提升?东芝集团未来理想的状态是怎样的,拆分后是否会有进一步的业务调整? - 拆分后,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级管理层能够更敏捷地决策,解决公司过去在增长战略执行方面的不足;目前宣布的拆分只是提升价值的起点,两家新公司将尽快制定自己的业务计划 [169][173] 问题:通过业务拆分释放价值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能否消除企业集团折价?2023财年的营业收入预测较为保守,拆分后能否真正消除折价? - 业务拆分的目的是明确结构,使每个独立公司能够更轻松地管理业务,从而提高业绩,进而消除企业集团折价;给出保守的预测数字是因为过去公司承诺的目标未能实现,受到市场批评,同时也考虑了风险缓冲 [177][178][179] 问题:未来两年1000亿日元的股票回购与出售Kioxia股份有关吗?出售时利用净运营亏损(NOL)有什么税收优势? - 超过适当资本水平的资金将返还给股东,出售Kioxia股份的收益不在1000亿日元的股票回购计划内;根据税法,本财年记录的NOL约3000亿日元,出售Kioxia股份获得的收益约一半可由NOL抵消 [181][182] 问题:东芝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公司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选择新拆分公司管理层的期望是什么?为何现在决定进行业务拆分,这反映了社会的什么情况? - 理想状态是公司业务能够解决社会问题,员工满意并为社会做出贡献;公司最大的问题是治理,新公司管理层需要具备治理能力,可能会从外部招聘人才;业务拆分是因为管理环境发生变化,需要更快的决策速度以满足客户需求,同时也符合公司为客户创造解决方案的使命 [185][187][190] 问题:基础设施服务公司本身也是一个企业集团,未来是否会对能源服务业务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经济产业省的讨论中是否涉及日本企业整体的重组以提升竞争力?如果有好的机会,公司是否会考虑此类运营或机会? - 基础设施服务业务存在一些共性,如服务和订阅模式,但投资组合审查将继续进行,目前尚未做出决定;公司会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全面审查所有可能的机会和选择 [195][196] 问题:拆分公司上市的时间线是怎样的?新公司会以“东芝”命名吗? - 目标是在2023财年下半年完成上市,需要两年的财务结果审计;新公司名称尚未确定,将进一步商讨细节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