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XIACY)

搜索文档
小米集团销售推广开支5年1014.6亿 SU7标准版上市仅10月召回3.09万辆
长江商报· 2025-04-07 09:05
文章核心观点 小米SU7标准版接连出现事故和召回问题,引发外界对其安全性能的争议,同时对小米集团二级市场表现产生较大影响,行业强调汽车应具备安全“标配”,不能过度神化辅助驾驶 [1][5][9] 小米SU7事故情况 - 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高速公路池祁段遭遇严重交通事故,导致车内3人身亡,事故仍在调查中 [1][2] - 4月1日中午,小米官方回应事故,当时车子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辅助状态,以116公里/小时速度行驶,因道路修路封道,车辆检测障碍物后提醒减速,驾驶员接管进入人驾状态继续减速并打方向,撞之前车速97公里/小时 [2] - 4月1日晚间,雷军回应事故,表达沉重心情和哀悼慰问,称团队成立专项小组赶赴现场并配合警方提交车辆数据,承诺持续配合调查并回应问题 [3] 小米SU7争议焦点 - 从车辆提醒减速到碰撞过程为两秒,此前雷军曾提AEB能在夜晚120km/h、白天135km/h时速下刹停,但上市后用户测试未达宣传速度 [3][4] - 事故车辆标准版无激光雷达,高速上无法发现前方静止或低速物体 [4] - 宣传称车辆电池安装电芯倒置技术保证乘员舱安全,但标准版本未配备,可能在电池安全方面有差距 [4] - 宁德时代称事故车辆未用其电池 [4] - 事故车辆爆燃后车门未打开,小米汽车称未接触车辆无法分析车门能否打开,暂无准确结论 [4][5] 小米SU7召回情况 - 2025年1月2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小米汽车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4年11月26日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30931台 [1][8] - 召回原因是部分车辆因软件策略问题,可能导致授时同步异常,影响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对静态障碍物的探测,增加剐蹭或碰撞风险 [8] - 小米汽车将通过OTA技术为召回车辆免费升级软件消除隐患 [8] 小米集团相关数据 - 2020 - 2024年,公司销售及推广开支5年累计达1014.6亿元 [1][5] - 3月28日,小米集团港股收盘价为51.05港元/股,截至4月3日收盘价为45.9港元/股,跌幅达10%,公司市值蒸发超1300亿港元 [5] - 2024年3月28日小米SU7上市,至今交付约13.69万辆 [6] 行业观点 - 小米SU7出事故和召回均为标准版车型,在安全面前不应有价格“标配”,应有安全“标配”,不能过度神化L2级、L2 + 级辅助驾驶 [1][9]
Xiaomi delivers record cars in March as winners emerge in China's EV race
CNBC· 2025-04-03 12:30
文章核心观点 3月中国部分电动汽车制造商交付量可观,部分车企拉开差距,比亚迪仍是市场领导者,同时小米面临事故调查 [1] 各公司交付情况 - 小米3月交付超2.9万辆电动汽车创纪录,过去五个月每月交付超2万辆 [1] - 小鹏3月交付33,205辆车,连续五个月每月交付超3万辆,同比增长268%,且连续五个月Mona M03交付超1.5万辆 [4] - 零跑3月交付37,095辆车,同比增长154%,上月在英国推出两款电动汽车T03和C10销售 [4] - 理想3月交付36,674辆车,同比增长26.5%,但低于2024年下半年各月 [5] 小米相关事件 - 小米旗舰车型SU7周二在高速事故致三人死亡,事故前车辆处于导航自动驾驶模式,初步信息显示道路因施工受阻,司机接管车辆后撞上施工设施,调查正在进行中 [2] - 3月18日小米宣布今年交付35万辆汽车的目标,有消息称其将扩建北京第二座电动汽车工厂以满足需求 [3]
受小米SU7事故影响,小米集团股价连续三日下跌,市值蒸发约1300亿港元
华夏时报· 2025-04-03 10:35
文章核心观点 - 小米SU7交通事故不仅重创投资者信心,还撕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进程中暗藏的安全隐忧,引发对智能驾驶安全与电池安全的思考,智能化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需筑牢安全防线 [1][13] 事故经过与公司回应 - 3月29日晚,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铜陵枞阳高速发生碰撞爆燃事故致三名女孩遇难,事故交由专案组调查 [1] - 4月1日,自称当事人家属王女士发文称女儿在事故中丧生,小米公司成立专项小组赶赴现场并提交车辆数据,雷军承诺配合调查 [2] - 小米汽车公布事发路段施工改道,事故前车辆处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检测障碍物提醒减速后驾驶员接管,最终与隔离带水泥桩碰撞 [2] 事故核心争议 - 争议集中在智能驾驶系统复杂路况识别能力不足和车辆碰撞后爆燃、车门无法开启,引发对电池安全及应急设计的质疑 [3] - 小米汽车回应起火非“自燃”,系撞击致整车系统受损,暂无法分析车门能否打开 [4] - 驾驶员接管前脱离方向盘7分半,从系统警报至碰撞仅4秒,实际接管超1秒,远低于人类有效接管平均时间2.3秒 [4] 专家观点 - 专家称1秒接管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很多人高速用NOA放手驾驶,事故认定司机或成主要责任人,车企不担责 [5] - 大部分智能驾驶安全事故由驾驶员双手离方向盘造成,车企默许不安全驾驶方式,国标要求驾驶员介入请求发出到执行最小风险策略终止时长不小于10秒 [8] - 专家建议采用“低速场景先行、逐步扩展条件”策略,验证智能驾驶系统安全性,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管理,有限允许放开方向盘 [8] - 小鹏汽车董事长建议相关部门加快《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明确不同级别智能驾驶汽车事故责任划分原则 [9] 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 -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频发,2023年充电或静置起火比例超50%,碰撞后起火概率约10%,从车辆外部明火到驾驶室起火平均间隔64秒 [11] - 遇难者家属希望通报车辆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小米汽车累计交付超20.4万辆,背负众多家庭安全责任 [11] - 小米SU7标准版未配备电芯倒置技术,搭载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商有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宁德时代否认供应涉事电池,比亚迪仅供电芯 [12] - 供应链协同存在潜在风险,难以明确事故责任 [12]
Xiaomi: Doing What Apple And Tesla Can't
Seeking Alpha· 2025-04-02 21:15
文章核心观点 - 订阅Beyond the Wall Investing可节省银行股票研究报告费用并获取最新高质量分析,分析师约一年前对小米股票给予“买入”评级,未来72小时可能在港交所建仓小米股票 [1][2][3] 分组1:Beyond the Wall Investing服务 - 订阅Beyond the Wall Investing可每年节省数千美元银行股票研究报告费用并获取最新高质量分析 [1] 分组2:小米股票分析 - 分析师约一年前对小米股票给予“买入”评级,预计其设备、汽车和家庭无缝集成的生态系统方法或有成效 [2] - 分析师未来72小时可能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建仓小米股票(1810) [3] 分组3:投资服务特点 - Beyond the Wall Investing投资小组特点包括基本面投资组合、机构投资者见解每周分析、基于技术信号的短期交易想法定期提醒、应读者要求提供股票反馈及社区聊天 [2]
Xiaomi Stock: Will Investor Confidence Hold Up?
Benzinga· 2025-04-02 20:32
Xiaomi's stock fell over 5% after the fatal accident involving its SU7, as founder Lei Jun pledged his full cooperation with the investigationA fiery crash involving Xiaomi Corp.'s (1810.HK) SU7 electric vehicle (EV) left three university students dead and drew widespread public concern, sparking a selloff in the company's shares. Xiaomi Auto and company founder Lei Jun issued statements late on April 1 about the accident, pledging their full cooperation with the investigation and vowing not to evade respon ...
3.31犀牛财经晚报:华为2024年全球销售收入8621亿元 小米集团配售8亿股筹资约425亿港元
犀牛财经· 2025-03-31 18:59
黄金行业 - 足金饰品价格上涨,3月31日中午周大福每克936元、老凤祥每克935元、周生生每克935元、老庙黄金每克934元,此前几大品牌曾跌破每克915元 [1] LED行业 - 集邦咨询预估2029年UV LED市场产值将达3.38亿美元,多数厂商对2025年市场表现持乐观态度 [1] 脑机接口行业 - 工信部称脑机接口等技术产品进入爆发前夜,将发布产业创新发展指导意见 [1] - 湖北医保局3月31日发布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侵入式置入费6552元/次、取出费3139元/次,非侵入式适配费966元/次 [2] 科技企业 - 华为2024年全球销售收入8621亿元,净利润626亿元,研发投入1797亿元,约占全年收入20.8%,近十年累计超1.25万亿元 [2] - 小米集团2025年3月27日完成8亿股股份配售,3月31日配发及发行8亿股认购股份,所得款项净额约425亿港元,用于业务扩张等,发行股份总数增至259.16亿股 [3] 汽车行业 - 理想汽车今年销量目标70万辆,内部纯电预期5万辆,给供应链预期至少14万辆,增程车型销量目标56 - 65万辆 [3] 证券行业 - 华泰证券回应股价表现,称受多种因素影响,制定市值管理制度推动投资价值合理反映公司质量 [3][4] 银行业 - 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增资扩股方案获批,注册资本由46.07亿元变更为50.97亿元,温岭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升至14.66% [4] 半导体行业 - 3月31日武汉新芯IPO审核状态更新为已问询,2024年1 - 9月营业总收入31.46亿元,净利润1.38亿元,长江存储持股68.19% [4] 上市公司财报 - 光威复材2024年营业收入24.50亿元,净利润7.41亿元,同比下降15.12%,拟10派5元 [4] - 宗申动力2024年营业收入103.84亿元,净利润4.61亿元,同比增长27.45%,拟10派2元 [5] - 航天工程2024年营业收入34.10亿元,净利润1.89亿元,同比增长1.09%,拟10派1.08元 [6] - 中谷物流2024年营业收入112.58亿元,净利润18.35亿元,同比增长6.88%,拟10派7.9元 [7] 股市行情 - 3月31日市场震荡调整,创业板指领跌,沪深两市成交额1.22万亿,较上日放量1026亿,超4000只个股下跌 [8] - 算力概念股反弹,黄金股活跃,次新股逆势走强,光伏概念股低迷,贵金属、算力等板块涨幅居前,光伏、海南等板块跌幅居前 [8]
小米集团折价配股豪赌造车,手机高端化形象难塑,AI技术仍待突破
证券之星· 2025-03-26 14:23
文章核心观点 小米集团折价配股融资,大概率投向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目前汽车业务亏损,手机业务高端化战略成效有限,AI技术仍待突破 [1] 折价配股情况 - 3月25日小米集团拟配售8亿股现有股份,预计筹资净额约425亿港元,创上市以来最大规模融资纪录 [1] - 配售股份占公司现有已发行股本约3.2%,配售价53.25港元/股,较公告前一日收盘价折价约6.6% [2] - 配售完成后雷军持股比例将从24.1%降为23.4%,承配人持股比例为3.1%,其他股东持股比例降为73.6% [2][3] 资金用途及背景 - 融资大概率投向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公司拟将款项净额用于业务扩张、研发投资及一般公司用途 [1][3] - 2024年交付SU7新车13.69万辆,2025年交付目标提升至35万辆,创新业务分部总收入328亿元,经调整净亏损62亿元,每辆车约亏损4.5万元,交付目标提升亏损或扩大 [4] - 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资金储备是车企生存关键,2025年可能有车企出局 [5] - 2024年研发开支同比增长25.9%达241亿元,2025年研发预算将超300亿元,截至2024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337亿元,账面资金可能无法满足需求 [6] 股价表现 - 公告发布后3月25日开盘股价走低,收盘报53.4港元/股,跌6.32%,成交额达718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7] 手机业务情况 - 2024年营收3659亿元,同比增长35%,经调整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增长41.3% [8] - 智能手机收入1918亿元,出货量1.69亿台,平均售价由1081.7元增至1138.2元,同比增长5.2% [8] - 全球出货量掉出前五,2024年华为回归使竞争格局变化,小米跌出榜单 [9] - 高端化战略成效有限,3000元以上“高端”手机出货量占比23.3%,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大陆4000 - 5000元价位段市占率24.3%,但被指是中端机高端平替,小米15Ultra存在问题,业务毛利率由14.6%降至12.6% [10][11][13] AI业务情况 -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厂商转向AI应用场景落地,公司将AI应用于多产品,投入总研发经费1/4约70 - 80亿到AI中 [14] - AI创新能力不足,小米15旗舰机AI功能局限,超级小爱AI助手曾“翻车”,构建多场景智能协同生态仍需努力 [14][15]
手握现金储备总额超1700亿元,小米集团披露大额筹资计划 今日股价跌超6%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3-25 19:25
文章核心观点 3月25日盘前小米集团公布百亿港元融资计划,拟配售8亿股股份筹资约425亿港元用于业务扩张等,消息发布后当日股价跌6.32%,公司现金储备超1700亿元 [1] 筹资计划 - 3月25日盘前小米集团发布公告拟配售8亿股现有股份,配售价每股53.25港元,较3月24日收市价折让约6.6%,预计筹资净额约425亿港元 [1][2] - 配售股份由经办人基于最大努力配售予不少于六名独立专业机构及/或个人投资者 [2] - 卖方及其关联方在固定期间内未经经办人书面同意,不得处置小米集团股本证券或相关可转换证券 [2] 股份占比与股权架构 - 拟配售的8亿股股份约占小米集团现有已发行总股本的3.2%,投票权的1.2% [3] - 截至3月25日雷军持有小米集团24.1%股份,完成配售事项后雷军持股比例为23.4%,承配人持股比例为3.1%,其他股东持股比例为73.6% [3] 市场反应 - 3月25日收盘小米集团股价报53.4港元每股,当日下跌6.32%,成交额超717.95亿港元 [1][3] 资金用途 - 配售资金用于加速业务扩张、研发投资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4] - 未来业务发展目标包括从高端到超高端、从手机汽车拓展到全生态、从中国走向全球,已启动国际新零售业务,日本首家直营店开业 [4] - 2024年研发投入达241亿元,同比增长25.9%,2021 - 2025年五年研发投入预计超1000亿元,2025年研发投入将超300亿元,四分之一投入AI相关研发 [4] 营收与现金储备 - 2024年小米集团总收入同比增长35%至3659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41.3%为272亿元,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经调整净亏损为62亿元 [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小米集团现金储备总额为1751亿元,其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37亿元,投资总价值为714亿元 [1][5] 薪酬开支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集团薪酬开支总额为229亿元,同比增加21.0% [4]
Xiaomi to raise $5.3B from share sale
Proactiveinvestors NA· 2025-03-24 23:53
文章核心观点 Proactive作为金融新闻发布方,为全球投资受众提供独立、快速且有价值的商业和金融新闻内容,覆盖多领域市场,同时积极采用技术辅助内容创作 [2][3][4] 关于发布者 - 为全球投资受众提供快速、易获取、有信息价值和可操作性的商业与金融新闻内容 [2] - 内容由经验丰富且合格的新闻记者团队独立制作 [2] - 新闻团队分布于伦敦、纽约、多伦多、温哥华、悉尼和珀斯等世界主要金融和投资中心 [2] 市场覆盖 - 专注于中小盘市场,也关注蓝筹公司、大宗商品和更广泛的投资故事 [3] - 提供包括生物科技和制药、矿业和自然资源、电池金属、石油和天然气、加密货币以及新兴数字和电动汽车技术等领域的新闻和独特见解 [3] 技术运用 - 积极采用技术,人类内容创作者经验丰富,且可使用技术辅助和优化工作流程 [4] - 偶尔会使用自动化和软件工具,包括生成式AI,但所有发布内容均由人类编辑和创作,符合内容制作和搜索引擎优化的最佳实践 [5] 作者信息 - Emily Jarvie曾是澳大利亚社区媒体的政治记者,后在加拿大报道新兴迷幻药领域的商业、法律和科学发展,2022年加入Proactive [1] - 有丰富新闻背景,作品发表于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的报纸、杂志和数字出版物 [1]
募集最高53亿美元用于扩大业务?小米集团暂未回应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3-24 19:39
文章核心观点 媒体报道小米集团将通过“先旧后新”方式配售股份募集最高53亿美元扩大业务,公司暂未回应,同时介绍了公司资金、营收、研发投入及未来业务目标等情况 [1][2] 募资情况 - 媒体报道小米集团将通过“先旧后新”方式配售股份,寻求募集最高53亿美元用于扩大业务,配售价格在每股52.80港元至54.60港元 [1] - 记者向小米方面求证,截至发稿未获有效回应 [1] 股价与市值 - 去年8月至今,小米集团股价涨超240%,截至3月24日收盘,股价为57港元/股,市值为1.43万亿港元 [1] 资金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小米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37亿元 [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小米集团共投资约430家公司,总账面价值为683亿元,投资总价值为714亿元 [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集团薪酬开支总额(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为229亿元,同比增加21.0% [1] 营收情况 - 2024年小米集团总收入同比增长35%至3659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41.3%,为272亿元 [2] 研发投入 - 2024年小米集团研发投入达241亿元,同比增长25.9% [2] - 2021年至2025年,小米集团5年研发投入预计超过1000亿元,2025年研发投入将超300亿元,其中四分之一资金投入AI相关研发 [2] 未来业务目标 - 面向未来5年,目标一是从高端到超高端,如智能手机做6000元到10000元以上超高端产品 [2] - 目标二是从手机、汽车拓展到其他品类,到未来全生态 [2] - 目标三是从中国走向全球,已在今年年初启动国际新零售业务,3月22日日本市场首家直营店官宣开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