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声科技(2018.HK):携手初光 构建“感知-处理-输出”闭环生态
格隆汇· 2025-07-08 03:14
收购交易概述 - 瑞声科技间接全资附属公司以人民币2.88亿元收购初光汽车53.74%股权,交易完成后初光汽车成为瑞声科技间接非全资子公司 [1] - 创始人团队将继续负责企业运营管理,双方于6月10日举行战略合作暨控股收购签约仪式 [1] - 初光汽车成立于2016年,主营前装汽车电子零部件设计、生产和销售,拥有30多项专利及多项资质认证 [1] 初光汽车业务概况 - 主营产品包括车载模拟麦克风、数字麦克风、RNC传感器、USB充电模块、无线充电模块及车内氛围灯 [1] - 车载数字麦克风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55%,全球市场占有率26%以上 [2] - 已与国内主流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头部汽车厂及主要新能源汽车厂建立广泛合作 [2] 战略协同与生态构建 - 收购将深度融合双方技术优势与产业资源,共同推动汽车智能化产业升级 [2] - 瑞声科技将构建"感知-处理-输出"完整闭环生态,强化声学系统解决方案核心竞争力 [3] - 在消费电子领域整合初光电子元器件模组技术,提升精密制造与集成能力 [3] - 在车载领域打通从声音感知、信号处理到声场播放的全技术链条 [3] 市场前景与商业化 - 瑞声科技将依托全球化资源网络加速初光汽车技术商业化进程,推进全球市场开拓 [3] - 未来合作将围绕智能汽车产业前沿趋势,持续优化车载感知技术解决方案 [3] - 双方协同效应将为全球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提供领先的车载声学产品与服务 [3] 财务预测 - 预计公司2025/2026/2027年收入分别为311.46亿元、349.50亿元、392.02亿元 [4] - 预计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41亿元、29.43亿元、34.86亿元 [4] - 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PE分别为18倍、15倍、12倍 [4]
美丽田园医疗健康(02373.HK):基本面扎实 资本市场价值提升计划稳步推进
格隆汇· 2025-07-08 03:03
资本市场价值提升计划 - 提高分红比例:2025-2027年拟将年度归母净利润不低于50%用于分红,确立长期股东回报机制 [1] - 股东结构优化:持续吸引优质长线机构投资者,提升市场流动性和交易活跃度 [1] - 长效激励机制:实施核心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考核指标涵盖2025-2027年营业收入及利润提升双重维度 [1] 股东结构优化进展 - CPE拟出售0.51亿股(占比21.77%),交易完成后将不再作为公司主要股东 [1] - 新引入投资者包括外资长线医疗健康基金、科技创新战略投资基金、国际长线基金及优质对冲基金 [1] - CPE退出后消除减持压力,长线资金进入显示对公司长期发展信心,对冲基金有助于提升流动性 [1] 业务发展情况 - 内生增长:25年女神节大促期间四大品牌权益金达5.1亿元(同比+14.5%),销售额5.5亿元(同比+9.7%),客流同比+10.5% [1] - 外延并购:25年5月拟出资1亿元收购广州奈瑞儿20%股权,持股比例将提升至90% [1] - 未来可能进一步收并购其他头部生美品牌,提升集团市占率和业绩增量 [1]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3.4/3.8亿元,同比增速25%/17%/14% [2] - 对应7月3日收盘价的PE分别为22/19/16X [2]
首钢朗泽再次启动招股;康耐特光学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超30%丨港交所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8 00:38
首钢朗泽再次启动招股 - 公司定于7月7日至10日招股,拟全球发售2015.98万股H股,每股发售价14.50~18.88港元,预期于7月15日正式挂牌上市 [1] - 日前因涉诉推迟了上市时间,此次法律纠纷可能影响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和未来潜在法律风险的评估 [1] - 发布补充招股章程,修订及补充内容包含额外资料、更新上市时间表等,此举显示了公司透明度,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 [1] 富卫集团上市首日表现 - 富卫集团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每股定价38港元,共发行9134.21万股股份,每手100股 [2] - 上市首日股价平开,一度走跌后又缓慢回升,截至收盘仅微涨1.05% [2] - 市场表现平稳,未出现大幅波动,反映出投资者对保险科技行业前景的谨慎态度 [2] 康耐特光学业绩预告 - 预期2025上半年股东应占净利润将较2024年同期增加不少于30% [3] - 增长主要由于高折射率产品及功能型产品销量增长强劲,有利的产品组合带动平均售价上升 [3] - 这表明公司不仅抓住了市场需求变化,还通过产品结构升级提升了盈利能力 [3] 汇景控股财务预警 - 公司股票继续暂停买卖,并披露2024年度可能录得亏损总额约3.35亿元 [4] - 亏损主要是2024年度收益较2023年度出现显著减少,存货减值亦有所增加 [4] - 财务成本由2023年度的约1.78亿元增加至本年度的约4.41亿元 [4] 港股市场行情 - 怕牛指数报23887.83点,下跌0.12% [5] - 恒生科技指数报5229.56点,上涨0.25% [5] - 玉企指数报8608.54点,微跌0.01% [5]
母公司拉响退市警报 国华人寿蒙阴影
北京商报· 2025-07-08 00:16
母公司天茂集团退市风险 - 天茂集团因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和2025年一季度报告,股票交易将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天茂集团"变更为"*ST天茂",日涨跌幅限制为5% [2] - 天茂集团持有国华人寿51%股权,其最终权益持有人为刘益谦,刘益谦同时担任天茂集团董事长 [2] - 天茂集团表示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国华人寿和华瑞保险销售有限公司均经营正常,定期报告编制工作尚未完成 [2] 国华人寿业绩下滑 - 国华人寿自2023年开始由盈转亏,当年亏损11.55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亏损7.05亿元,较上年同期有所扩大 [1][8] - 国华人寿2023年净利润同比暴跌338.6%,2024年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约为346.39亿元,同比下降14.21% [8][9] - 亏损原因包括利率市场环境持续走低,增加计提准备金,尽管公司通过优化产品结构等措施减少不利影响,但仍无法全部抵消 [8] 国华人寿历史发展 - 国华人寿成立于2007年11月,注册资本48.46亿元,是一家全国性、股份制专业寿险公司,截至2023年末总资产近3000亿元 [5] - 国华人寿年净利润一度从2014年的14.26亿元攀升至2019年的22.16亿元,2019年营业收入达489.78亿元,贡献了天茂集团97.58%的收入 [6] - 2019年天茂集团拟吸收合并国华人寿,交易完成后拟更名为"国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但2020年宣布终止合并 [6] 上市计划受阻 - 天茂集团若无法在2025年9月8日前披露年报,深交所将终止其上市资格,国华人寿借母公司平台整体上市的计划将随之破灭 [7] - 国华人寿理论上可以通过买壳上市独立运作,但需承担高昂成本及监管审批风险,以当前的状态难以实现 [7] - 国华人寿能否重启资本运作,完全取决于能否化解当前生存危机,包括扭亏为盈、偿付能力达标和清理合规风险等根本问题 [7] 行业影响与建议 - 母公司退市风险可能导致资本补充受阻、监管审查趋严、业务拓展受限等直接影响 [3] - 间接影响包括保单退保率上升、新单销售下滑、战略转型迟滞、行业竞争力削弱等 [4] - 中小型保险公司必须建立"去股东化"的独立生存能力,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商业模式,实现从粗放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10]
000070 “摘帽”
中国基金报· 2025-07-08 00:11
公司摘帽及股票变更 - ST特信成功摘帽,证券简称由"ST特信"变更为"特发信息",股票代码仍为"000070" [2] - 公司股票于7月8日停牌一天,7月9日复牌并撤销其他风险警示,涨跌幅限制由5%变为10% [2] 子公司财务造假事件 - 因子公司深圳特发东智科技在2015年至2019年间通过虚构业务、跨期调节成本等手段虚增收入及利润,导致公司2015-2019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4] - 2015-2018年利润总额分别虚增1039.33万元、9173.46万元、5624.61万元、1162.92万元,2019年虚减2108.06万元 [4] - 2024年5月10日收到深圳证监局《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5月14日起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价连续9个交易日跌停 [4] 整改及摘帽条件满足 - 公司已对2015-2019年度财务报表进行会计差错更正,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专项审核报告 [4] - 已就行政处罚事项追溯重述财报,并计提1007万元投资者索赔预计负债,符合撤销其他风险警示条件 [5] 股价表现 - 去年5月"戴帽"后股价一度低于4元/股,连续9个交易日跌停 [6] - 截至今年7月7日股价收于8.03元/股,较一年前反弹超90% [7] 业绩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44.09亿元,同比下降10.69%,归母净利润-4.03亿元 [9]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7.9亿元,同比下降26.16%,归母净利润-1505.64万元 [9] - 公司总资产64.61亿元,净资产20.58亿元,年销售收入44.09亿元 [9] 业务板块 - 公司以光通信产业为基础,形成线缆、智慧服务、融合和物业租赁四大业务板块 [9]
GLP-1类新药上市一周即“上网”,京东健康缘何领跑减重市场?
第一财经· 2025-07-07 23:29
肥胖与减重药物市场现状 - 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34.3%,肥胖率16.4%,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或达70.5% [1] - GLP-1类创新药物成为国内外药企重点布局领域,肥胖症治疗需求与供给同步增长 [1] - 线上平台因专业服务能力和快速连接药品与患者的优势,成为药企重要合作伙伴 [1] 京东健康的市场策略与合作 - 京东健康与信达生物合作,全网首发全球首个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减重药物玛仕度肽,上市一周内即上线平台 [2][3][4] - 玛仕度肽具备四大优势:改善脂肪肝、基于中国人群临床试验、注射便利性与安全性提升、多项临床试验进行中 [5] - 京东健康与诺和诺德达成战略合作,独家线上销售降糖版司美格鲁肽,首次开放线上渠道 [6][7] - 合作药企还包括先为达生物、银诺医药等,618期间GLP-1类用药成交用户数近30万,销量同比增长超3倍 [8][9] 线上渠道的核心竞争力 - 京东健康整合多学科专家资源推出"减重门诊",服务超1万人次,提供一站式风险评估与用药指导 [10] - 依托"护士到家"服务,实现GLP-1类药物1小时极速采样和专业护士上门 [10] - 冷链物流能力成为竞争关键,京东物流覆盖全国300余城,医药冷链次日达率99%,仓储通过GSP认证 [11] - 京东健康占据线上减重品类70%以上份额,优势包括用户基础、全链条服务、供应链与冷链能力 [11] 减重药物行业趋势 - 药企共识:减重市场竞争从"卖药"转向"管健康",线上平台需兼具流量、教育、健康管理与冷链能力 [8] - 线上渠道帮助药企触达消费者并引导科学减重,实现线上咨询与线下就诊无缝衔接 [10]
帝王国际投资(00928.HK)拟成立合营进一步推动集团医疗保健业务
格隆汇· 2025-07-07 23:07
合营企业成立 - 公司与合营伙伴于中国成立合营企业,公司持股34%,合营伙伴持股63% [1] - 公司及合营伙伴分别注资340万港元及630万港元,对应各自股权比例 [1] - 合营企业将纳入公司综合财务报表的联营公司投资科目 [1] - 成立合营企业旨在整合各方资源与专业知识,提升运营效率及产品市场推广能力,推动医疗保健业务发展 [1] 新增SOD业务板块 - 公司新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核心业务板块,该技术具备高效自由基清除、细胞修复及抗炎调节特性 [2] - SOD在产业化领域具有常温保存活性稳定及发酵技术单位产出高的核心优势 [2] - 业务覆盖高端医美、功能性食品及专业医疗领域,拥有生产工艺核心专利群及独家设备设计专利 [2] - 预计SOD板块将开辟生物医药增长曲线,推动消费业务升级并构建技术驱动估值体系 [2]
万咖壹联:“AI+出海”双轮驱动,剑指未来五年百亿营收
证券时报网· 2025-07-07 22:41
战略发布 - 公司正式发布"AI+出海双轮驱动 迈向百亿营收新目标"战略 计划通过"内生增长+对外并购"双轨模式在2029年实现百亿元营收目标 [1] - 公司加速战略升级全面拥抱AI 目标成为拥有AI数据服务能力 AI数据标准化建设及垂类AI智能体能力的全球化智能服务商 [1] - 公司深耕游戏营销业务多年 是Apple 华为 小米 OPPO vivo 荣耀等顶级智能手机制造商的生态服务商 连接全球超20亿智能终端用户 [1] 市场地位与技术优势 - 公司在基于智能硬件应用商店的游戏广告行业市场占有率超过50% 位居中国第一 [2] - 公司基于海量数据与技术壁垒 结合AI算法大模型打造AI自主营销平台 构建"数据积累-AI算法学习-数据分析-自主决策投放"智能闭环体系 [2] - 预计AI技术平台处理数据总量可达千亿级 将打造AI广告投放引擎 AI创意引擎及AI智能体服务三大模块 [2] AI技术布局 - 公司判断具备高效算力 真实世界感知 自主学习及创作能力的AI终端将成为未来十年行业发展新起点 [3] - 近期对标AppLovin开展基于AI技术的移动营销 拓展AI数据处理业务 探索快应用技术商业化 [3] - 中期协助手机厂商制定AI数据接入标准 搭建AI数据标准化接口平台 [3] - 远期布局AI智能体领域 配合手机厂商建立AI终端生态体系 优先进军标准化程度高的行业 [3] 海外拓展 - 2024年公司迈出出海第一步 依托手机厂商海外流量开展业务 同时开拓其他海外媒体渠道 [3] - 出海业务将成为未来营收增长的重要引擎 [4] 发展目标 - 公司力争实现约3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直至2029年达成百亿营收目标 [4] - "AI+出海"双轮驱动是实现百亿目标的关键引擎 [4]
友邦保险(01299.HK)连续42日回购,累计斥资86.66亿港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7-07 22:36
友邦保险回购动态 - 7月7日以每股68 050港元至69 150港元回购550万股 金额达3 77亿港元 当日收盘价68 400港元 下跌1 08% 成交额20 26亿港元 [2] - 自5月8日起连续42日回购 累计回购1 29亿股 总金额86 66亿港元 期间股价累计上涨13 04% [2] - 2025年累计回购79次 合计2 72亿股 总金额163 52亿港元 [3] 近期回购明细(2025年7月) - 7月7日回购550万股 最高价69 150港元 最低价68 050港元 金额3 77亿港元 [3] - 7月4日回购700万股 最高价69 800港元 最低价68 800港元 金额4 84亿港元 [3] - 7月3日回购401 82万股 最高价72 400港元 最低价70 650港元 金额2 88亿港元 [3] - 7月2日回购300万股 最高价71 500港元 最低价70 850港元 金额2 14亿港元 [3] 2025年6月回购数据 - 6月30日回购250万股 最高价71 800港元 最低价70 500港元 金额1 77亿港元 [3] - 6月27日回购250万股 最高价72 700港元 最低价71 200港元 金额1 79亿港元 [3] - 6月26日回购125万股 最高价71 300港元 最低价70 450港元 金额8864 64万港元 [3] - 6月单日回购金额峰值出现在6月3日 回购600万股 金额4 03亿港元 [3] 2025年5月回购数据 - 5月8日启动连续回购 首日回购500万股 金额3 06亿港元 [3] - 5月28日单日回购818万股 为当月最高 金额5 21亿港元 [4] - 5月整体回购价格区间为60 600港元至67 300港元 [4] 2025年1-4月回购数据 - 4月29日回购625 92万股 为季度峰值 金额3 43亿港元 [4] - 2月7日回购721 42万股 金额3 83亿港元 为年初单日最高 [5] - 1月16日回购667 4万股 金额3 62亿港元 [5]
健康之路近一个月首次上榜港股通成交活跃榜
证券时报网· 2025-07-07 22:31
港股通成交活跃股概况 - 7月7日港股通成交活跃股合计成交344.29亿港元 占当日港股通成交金额的33.83% 净买入金额63.29亿港元 [2] - 国泰君安国际成交额居首 达72.91亿港元 美团-W和阿里巴巴-W紧随其后 成交金额分别为51.22亿港元和47.51亿港元 [2] - 健康之路为近一个月首次上榜 当日港股通成交额14.54亿港元 成交净买入0.28亿港元 收盘上涨15.27% [2] 个股成交数据 - 腾讯控股成交金额29.37亿港元 净买入5.42亿港元 近一个月上榜20次 收盘价502港元 日涨幅1.05% [2] - 小米集团-W成交金额31.57亿港元 净买入3.29亿港元 近一个月上榜20次 收盘价57.3港元 日跌幅0.35% [2] - 阿里巴巴-W成交金额47.51亿港元 净买入2.85亿港元 近一个月上榜20次 收盘价105.4港元 日涨幅0.29% [2] - 美团-W成交金额51.22亿港元 净买入7.17亿港元 近一个月上榜19次 收盘价119港元 日跌幅1.49% [2] - 建设银行成交金额12.28亿港元 净买入6.21亿港元 近一个月上榜18次 收盘价8.2港元 日跌幅0.12% [2] - 泡泡玛特成交金额6.67亿港元 净卖出2.35亿港元 近一个月上榜17次 收盘价259港元 日涨幅2.37% [2] - 信达生物成交金额18.81亿港元 净买入2.47亿港元 近一个月上榜16次 收盘价82.55港元 日跌幅4.23% [2] - 中芯国际成交金额25.56亿港元 净买入5.11亿港元 近一个月上榜15次 收盘价44.3港元 日涨幅0.8% [2] - 国泰君安国际成交金额72.91亿港元 净买入2.54亿港元 近一个月上榜8次 收盘价4.73港元 日涨幅10.77% [2] - 快手-W成交金额8.83亿港元 净买入5.3亿港元 近一个月上榜7次 收盘价63港元 日涨幅1.78% [2] - 盈富基金成交金额25.04亿港元 净买入24.99亿港元 近一个月上榜3次 收盘价24.36港元 日跌幅0.16% [2]